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作者:姜林宏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

摘要: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中地位突出,可供研究的楚简原始材料丰富。从出土的楚简材料来看,楚简文字风格多样,结体向右上倾斜,字形波磔横扁和流丽匀细并存,文字由线条化向笔画化转变。从纵向历时发展看,楚简文字属篆系文字,但在演变中笔画趋直、字形趋扁,出现隶化趋势。

关键词:楚简文字;研究成果;笔隶体篆;隶化

一、楚简文字地位

楚系文字在战国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土楚文献为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目前出土的楚文献中,简册的数量最多,文字蕴含内容丰富,包括卜筮祭祷、兵马甲胄、遣册、先秦佚集文献等在内的详实内容;且楚简文字本身带有从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过渡时期的风格,文字特点鲜明。研究材料详实、文字风格鲜明、文献时代跨度长,这些都使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出土楚简的增多,在时间序列上不同时期的楚简资料日益完备,体现出楚文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特点。

二、楚简文字历时发展

我们将竹简按年代先后排列,分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个阶段。从历时角度,通过对战国楚竹简的比较,楚简文字的演变及发展方向逐渐明确,以下分别从文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线条、笔法风格等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楚简文字。

(一)战国早期楚简

战国早期出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楚简文字保留较完备的是信阳楚简、曾侯乙墓竹简。

1.信阳楚简

信阳长台关楚墓共计出土148支竹简,其中包括119支断简和29支完整竹简。其中完整简书的书写形制为用墨单行书写,简文顶格,[1]每简文字数量不一。断简内容为竹书,记录先秦典籍;完整竹简内容为遣册,记载随葬品。

信阳楚简文字年代为战国早期,间架结构紧凑,内聚外扩,笔画细长匀称、圆润出锋,横叠笔画平行等距排列。构件合理穿插,字形结体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通过部件穿插以平稳字形,符号化程度尚弱。

其文字风格独特,与上博简中《性情论》书写风格相近,“怀疑其书手或者有某种联

系”[2],字体带有篆体文字的特点。笔法风格圆润端方,书写严谨:就章法而言,通篇布局匀称,排列整饬,字间隔一致,字形大小均匀;就笔画而言,弯折处圆润,用笔平缓舒畅,无明显波磔。部分字形橫扁,在战国早期已出现一定程度的隶化,如“示”字,线条由弯曲向平直转变,横划有隶书一波三折之韵,整体字形横扁。

章法的规整程度在灵活生动的楚地竹简中风格独特,属于少见,带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的风格。

2.曾侯乙墓竹简

曾侯乙墓共240支竹简,文字共计6696字,内容为遣册,书写于公元前433年以前,属于战国早期竹简。[3]曾楚两国文字相近,曾侯乙墓竹简对于楚简文字研究有参考价值,许多字可以互相照应。书写形制为从顶端书写,不留空格,每简文字数量多少不一。

曾侯乙墓竹简文字间架结构紧密,字形结体多向右上倾斜。另外,部分文字与现代文字镜面对称,书写笔画相反,如“之”字结体与现代汉文字相反,笔画有平直隶化现象。

曾侯乙墓竹简笔画密集,书写灵活随意。笔画曲折减少,走势趋直;锋芒毕现,多数笔画都出锋;笔画有粗细变化,粗浑与纤细相间。字形趋横扁,已出现隶化的萌芽。

从章法来看,曾侯乙墓竹简文字排列疏密有致,整体性较强。文字飘逸随性,书写灵活,近似日常性自然书写的字体,“可以代表当时的日用书体”[3]。

(二)战国中期楚简

战国中期楚简较多,包括新蔡葛陵楚简、郭店楚简、五里牌楚简、天星观楚简、仰天湖楚简、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九店楚简、上博楚简等,时间有中期早晚段之分。按时间先后分别以新蔡葛陵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为代表观察其中的楚简文字特点。

1.新蔡葛陵楚简

新蔡葛陵楚简共1571支,年代约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属于战国中期楚简。每简文字多少不等,大小不一,记载了卜筮祭祷和遣册内容。其在时间环上具有“承前启后”[4]的作用,具有独特的文字特点,并出现了许多新见字形。

新蔡葛陵楚简文字书写流畅,字形结体向右上倾斜。间架结构与曾侯乙墓竹简类似。笔法运用自如,笔画写法丰富,已有日后形态多样的笔画雏形。笔画拉直,笔尾出现笔锋,瘦长匀润之笔减少。许多笔画短促且有粗细变化,起笔处有顿笔造成方头,部分横画已有隶书蚕头燕尾之风,如甲三20中的“於王”。

章法自由,字间隔基本相同。有的字联系密切,中间省略字间距,连写在一起,例如月份“九月”“十二月”(见“乙四106”)等,这类词使用的是较常见且笔画少的字,字形横扁较小,连写后不会产生歧义。

2.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共计有字简730支,就其年代有战国中期晚段说和“白起拔郢”之后说,分别以李学勤和王葆玹为代表。[5]其形制不一,长度不同,一种两端平齐,一种两端削为梯形。[6]字迹秀丽典雅,是楚简中为数不多的书写精品。

郭店楚简记载的文字为典型楚国文字,由专人抄写而成,“出自数人手笔,风格颇不相同,而皆娴熟精到,神采飞扬”[7]。文字结体纤长,部件之间互相拼接,多为上下结构,字势向右上方倾斜。笔画圆润流畅,用墨匀称,典雅细致,注意文字整体的协调统一:转折处弧线自然;圆头起笔,不露锋芒;收笔由粗到细出锋,粗细变化不明显。

章法规整端庄,字形大小均匀,少有庞大突兀的字。字间距一致,排列整齐大方,书写顺畅。同一个字在不同简牍中常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唯”字在“老甲”“老乙”“淄”等简中为上下结构,“口”在“隹”正下方,但在“成”简中“口”多在“隹”左下方。

3.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共278支,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包括司法文书、祭祷卜筮和遣册。[8]竹简长度不一,文字出自多人之手,书写随性,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笔隶体篆趋势更加明显。

包山楚简字形向右上方倾斜,更趋横扁。笔画已有隶意,有粗细变化,或是入笔露锋、出笔圆润藏锋,或是入笔出现方头顿笔,出笔露锋出尖。有的笔画弯曲转折处断开,分为两笔书写,如“行”。用笔率意,简化了篆体回环勾结之势,笔画趋直而带自然弧度,横画多中间拱起、笔尾回锋,捺撇顿挑有古隶之风。

章法布局率性,字间距灵活。字与字有上下相连之势,上字收笔与下字起笔相互呼应,间或连笔。文章书写粗犷,浑然一体。

(三)战国晚期楚简

战国晚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已出土的楚简中,包山楚简为战国中晚期楚简,向晚期楚简过渡,杨家湾楚简属于战国晚期中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