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基本说明〗1.教学时间:45分钟2.课时:1课时3.课型:新授课4.课题出处:2019年教育部统编版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明确实践的特点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能力目标:树立并运用科学实践观分析、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将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
3.公共参与:结合中国抗疫实践,坚持科学实践观,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四个自信”。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内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深入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一、何谓实践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2020年初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的公益宣传片,设置以下问题:1.抗击疫情中谁在从事活动?2.抗击疫情的活动对象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3.这一过程是为了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在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主动寻找答案,明确问题答案引出实践的定义,即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重点标注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世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
为增强、巩固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设置数个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判断以下内容是否属于实践活动并以举例的活动拓展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1.蜜蜂筑巢2.农民种地、工人造房(生产实践)3.科学家展开克隆人体器官的实验研究(科学实验活动)4.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5.辛亥革命(变革社会的实践)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环节三:重点探究探究一: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自学课本内容并相互讨论,分别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抗击疫情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实践有哪些特点?2.抗击疫情实践的主体有哪些,他们具有什么特点?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3.新冠肺炎疫情的“罪魁祸首”是新冠肺炎病毒,新冠肺炎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抗击疫情的实践也在不断深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人的认识来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探索人的认识来源。
结合讲授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2.1 教学内容解释感觉和知觉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开始的。
介绍不同类型的感觉和知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2 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觉和知觉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章:思维与认知3.1 教学内容介绍思维和认知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思维的类型,如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2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4.1 教学内容解释记忆和学习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记忆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介绍不同的记忆类型,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遗忘现象。
4.2 教学活动通过记忆训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记忆的原理和提高记忆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语言与交流5.1 教学内容介绍语言和交流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语言的类型和交流的方式,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5.2 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第六章:认知发展6.1 教学内容介绍认知发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认知能力的。
探讨认知发展的阶段,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高中思想政治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2、能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能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树立起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特征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微课、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在开始阶段先找了班里的一位“天文爱好者”来给大家展示“人们是如何逐渐认识土星的”,并使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以此来引出“认识是在实践的推进下不断发展的”这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本节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知识,探究人的认识是如何来的。
具体包括了三个重点问题——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此,我的设计思路大致如下。
1、面对这三个问题,其中较简单的是实践的含义。
对此,我在导学案中让同学们找出实践的含义的表述之后,又紧跟一个预习自测,找出下列属于实践的有哪些,以便同学们迅速分清哪些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之后,面对实践的三个特征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我国探测月球的探究问题。
在探究问题之后,我也是紧跟着一个相关的微课,来进一步详细解释这三个特征,以此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探究问题如下:第一步“绕”,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2. 思维对认识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2.思维和联想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实验法:通过感觉实验、知觉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活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3.小组讨论题目。
七、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画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认识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步骤二:讲授人的认识的来源(15分钟)讲解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介绍感觉和知觉的定义和区别,并举例说明。
步骤三:进行感觉实验(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感觉实验,例如触摸不同材料的表面,听不同频率的声音等,引导学生体验感觉的作用,并总结感觉对认识的重要性。
步骤四:讲授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5分钟)介绍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讲解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
步骤五:进行知觉实验(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知觉实验,例如观察不同形状的图案,辨别不同颜色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知觉的作用,并探讨知觉如何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步骤六: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例如:你认为思维对认识有多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考和思维活动。
步骤七:课堂讨论(1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相互作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并对其进行表扬、肯定、点拨。善于利用教材,但不局限教材。把教材看作是我们教学中的一种好的资源、善于利用它。同时还要恰当运用好网络资源、报刊资源以及其他资料等,在教学中善于对教材内容调整、取舍。
课时
1课时
教法
问:这个故事给大家什么启发?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看下列图片,分析是否为实践?(展示图片并分析)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不是,因为动物没有意识,是本能活动。
建造世博会的场馆是,因为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请同学们概括出实践的含义。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师:我们在学校读书,主要是?
生:间接经验。
师:但这些间接经验只有用于实践,我们才能掌握得更深刻。比如观看菜谱吸取间接经验,如果不自己去动手的话,还是不会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材料:基因重组多肽疫苗价格较高,接种所需时间长,要打针,并且有时效果不理想.xx年3月,从中国农科院传出重大消息,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科研课题小组,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抗乙肝番茄并进行了多次安全测试均无副作用。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甲流时期机场有远红外扫描仪,可对经过乘客体温进行实时监控)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中国在抗非典、抗禽流感中已经提高了对突发疫情的认识能力,积累了丰富经验)
材料: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1 人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是人类智慧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1.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
1.3 通过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认识的来源、过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知识点讲解2.1 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和理解,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2.2 经验和知识: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2.3 思维和理性:人的思维和理性能力是认识的重要工具。
人们通过思维和理性分析,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3.1 人的认识来源:介绍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经验和知识,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
3.2 认识的过程:讲解认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阶段,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顺序和关系。
3.3 认识的规律:介绍认识的规律,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本质和任务等,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掌握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认识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认识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2 难点:认识过程和规律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应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6.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参考资料6.3 准备: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准备好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确保教具和学具齐全并可以正常使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_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勇于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理性精神: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不是其他个人的认识
3、法治意识:注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4、公共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协作意识,提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三、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共分两目。
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总结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设计意图:利用“苹果”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品尝体验和探究学习体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合作中拓展思维空间,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便于自动生成。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很容易被激发,于是在这种愉悦的讨论学习中,枯燥的政治理论也就变得有趣起来。
学生写并踊跃回答自己的同学特点。
通过贴近学生的情景活动,容易他们激发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哲学理论学习。
2、实践的特点
探究活动一: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视频,思考:
(1)是谁在从事移山活动?(2)移山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移山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教师活动:适当讲解,点出概念理解上的易错点。
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精选了5道选择题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处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小组互评纠正,最后教师点拨。
学生进行限时训练
处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小组互评纠正
设计意图:这样自学互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以“我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勇于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理性精神: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不是其他个人的认识3、法治意识:注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4、公共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协作意识,提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三、教学构思(一)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共分两目。
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四、教学过程教学环活动内活动目学生活播放视频:《三峡工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1. 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事活动?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观看视频,这些活动对象是什2.导入新课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合作探究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改造世界?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3. 这些活动是不是认识活动以外的活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一: 1 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探索实践客观物质性的两个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表现: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过建筑楼房要受到规律小组合作?程和结果么的制约吗?讨论2 .探究二:体合工人造房子和燕子筑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实践活动作验与动物本能的区别,导出实践是一窝有什么区别?与与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教案可以看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奏,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三、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五个命题: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发展;2.理解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3.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和区别。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2.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的认识的思考,例如:“你曾经思考过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感性认识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讲解感性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人类认识世界最早是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感觉而形成的。
•分析感性认识的特点:直观、具体、个别、主观。
3. 理性认识的产生和发展(15分钟)•介绍理性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类通过思考、抽象和概括,逐渐形成了理性认识。
•分析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概括、普遍、客观。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20分钟)•对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让学生彻底理解两者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方法、对象、特点上的区别。
5.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鼓励学生思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1.设定小组讨论题目:“你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种更重要?为什么?”2.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300字的作文,论述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通过思辨和讨论,学生对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布置的小组讨论和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整体而言,教学效果较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人的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探讨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1.2 教学目标了解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认识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知发展经验第二章: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2.1 认知的定义介绍认知的定义和特点强调认知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2.2 认知的重要性探讨认知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认知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学术成就的影响2.3 认知与感知的关系解释认知和感知的区别与联系强调认知对感知的解释和理解作用第三章: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介绍感知运动阶段的特征和重要发展任务举例说明感知运动阶段对认知发展的影响3.2 前运算阶段(2-7岁)介绍前运算阶段的特征和重要发展任务举例说明前运算阶段对认知发展的影响3.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介绍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和重要发展任务举例说明具体运算阶段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介绍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和重要发展任务举例说明形式运算阶段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4.1 遗传因素介绍遗传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遗传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4.2 环境因素介绍环境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适宜环境的重要性,如教育、社交互动等4.3 教育因素介绍教育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教育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章:认知发展评估与促进5.1 认知发展评估介绍常用的认知发展评估工具和方法强调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5.2 认知发展促进策略介绍认知发展促进的策略和方法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5.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展示认知发展评估和促进的实际应用第六章:认知理论的应用6.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皮亚杰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6.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介绍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6.3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科尔伯格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应用第七章:认知障碍与特殊需求7.1 认知障碍概述介绍认知障碍的定义和类型强调认知障碍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7.2 常见的认知障碍介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常见认知障碍的特点和表现分析认知障碍的成因和影响因素7.3 特殊教育与支持介绍针对认知障碍的特殊教育方法和策略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认知障碍者的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第八章:认知技术的应用8.1 认知技术的概述介绍认知技术的定义和分类强调认知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8.2 认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介绍认知、智能教育平台等认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认知技术对教育、医疗、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影响和改变8.3 认知技术的挑战与未来讨论认知技术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展望认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第九章:认知与行为的关系9.1 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概述介绍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和指导作用9.2 认知行为疗法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和康复领域的应用9.3 改变认知,改变行为介绍改变认知的方法和技巧,如自我观察、自我调节等强调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的重要性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课程对认知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性10.2 认知发展的前景展望认知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强调认知发展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10.3 课程启示与建议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启示,如关注认知发展、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等给出针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建议,如教育工作者、家长、政策制定者等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理论的应用、认知障碍与特殊需求、认知技术的应用、认知与行为的关系以及课程总结与展望等内容。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6.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认识的本质,掌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等规律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加深对认识的理解: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中都能积极参与。
2.讨论主题:针对认识的本质、过程、发展等方面,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
3.讨论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提问,形成全班性的讨论氛围。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将进行以下归纳: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认识的本质、过程、发展等关键概念。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强调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认识的本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掌握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掌握认识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3.了解认识的发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了解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四)
b.分析自己在认识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体认识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转化。
c.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2.案例分析: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案例描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
3.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
a.讲授法:系统讲解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理论框架。
b.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水平。
c.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d.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理论素养。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培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以下关于认识论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正确的答案。
3.问答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b.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