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合集下载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开端之一。

马克思博士主张自由,平等和公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文化和哲学对社会的构成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论文中,马克思博士主要探讨了社会的本质、观念和价值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他相信,规范和价值观并不是从神那里获得的,而是由人类社会所创建和诞生的。

因此,他提出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其他信仰的象征。

马克思博士认为,文化是人类共有的一个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

他强调,文化的形成和提升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因为文化是使我们人类不断进步,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观念上,即文化是最广泛的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表现。

他特别强调文化与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习惯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残留。

马克思博士所强调的文化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社会的作用和作为。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道德原则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启示了人类关于人类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概念。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以及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最后,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现代文化是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反映。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存在,我们必须了解人类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背景,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总之,马克思博士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他的想法对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人类文化和哲学历史的认识方面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博士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和信仰,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

“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以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布鲁诺尔的双重内涵,进而展示的意义论内蕴如下: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自我意识”的“绝对否定性”,他认为这是自我意识自身显现的方式。

这种否定性体现在对定在和质料的超越,是自我意识内在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

其次,“自我意识”的“赋形”意义也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他指出,自我意识决定了作为定在和质料的存在的显现。

这一观点揭示了自我意识在形成和塑造现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马克思还从时间的角度探讨了感性自我意识的意义。

他强调,时间所规定的感性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自我意识间的关系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深入探讨“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展示了其独特的哲学视野。

他强调了自我意识的内在否定性和创造性,以及自我意识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些观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我意识”概念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新视角。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杨世超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比较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异。

为了我们建立一个自由体系,指出自由是偶然的,自我意识是构成自由的基本要素。

他所追求的自由是现实性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过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来实现的。

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这是马克思在这个阶段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他所强调的自由是 “作为主体的人不能屈服于必然性的命运束缚,要善于打破限制自由的各种外在的限制,去创造作为一个自由的人去生存 ”。

可以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人类自由解放的前奏,所以正确认识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实现现实世界中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背景马克思的论文题目的选择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立场是分不开的。

青年黑格尔派关注希腊后期的哲学,而自我意识哲学是青年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立场。

马克思博士论文题目的选择,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哲学和希腊后期哲学在形式上具有相同之处。

马克思强调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历史重要性。

原因在于,他们都关注“自我意识”哲学。

认为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共性,即自我意识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

如果说在希腊晚期,在自我意识遭到践踏的罗马社会中,人们试图摆脱现实,在精神世界寻求自由。

而在黑格尔以后的德国中,人们开始从精神的自由中走出来,开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由。

所以,马克实际上认为晚期希腊哲学体系是自我意识的先驱,并借用晚期希腊哲学来表达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意图。

其次,马克思认为晚期希腊哲学与青年黑格尔哲学具有共同的命运。

马克思写作的目的是通过批判希腊哲学来界定黑格尔后期哲学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必然发展,认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体系是希腊哲学发展的完成。

最后,马克思认为希腊后期哲学和青年黑格尔哲学在使命方面是相同的,马克思认为希腊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为了获得人的个性解放,目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幸福和自由,但是他们的自由却是枷锁中的自由,不以改变世界为目的。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马克思博士论文《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经济学著作,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深受触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阶级对立。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这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我毁灭,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将归全民所有,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人们将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

这让我对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是朝着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方向发展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博士论文《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经济学著作,它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设想。

希望未来能够实现马克思的设想,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Karl Marx)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博士论文《论哲学与政治》(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中,马克思探讨了文化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思想。

马克思在论文中明确了哲学和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哲学是政治斗争的理论表达,政治则是哲学的实践。

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即物质决定意识。

在他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思想和文化的变迁。

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论文中探讨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他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注重对自然界物质的研究。

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则是唯心主义的,强调对人类感觉和感受的研究。

马克思批评了伊壁鸠鲁的唯心主义观点,并坚持认为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在论文中对宗教和宗教信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对人类真实状况的虚假反映。

马克思指出,宗教正是人们“对于无望社会现实的幻想”(the illusory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about their hopelessly oppressed condition)的产物。

他认为,宗教信仰是被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所塑造的,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人们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马克思论文中的一项重要思想是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不断取代和演进。

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为他后来的著作《资本论》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博士的论文《论哲学与政治》揭示了他独特的文化哲学思想。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即偶然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的基础,同时必然性的实现过程中也会受到偶然性的干扰。

在论文中,马克思首先阐述了“人的生存基础决定意识和思维”的基本思想,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会决定他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在历史发展中,由于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也会随之产生。

这些思想和文化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受到很多偶然性的影响。

例如,在探讨法国革命的历史时,马克思指出,尽管法国革命的发生有其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但真正的爆发却是因为偶然的事件——路易十六收回他之前颁布的改革法令——导致了人民的不满情绪爆发而引发的。

而革命的后续进程中,也受到许多偶然性的干扰,比如各大国家对法国进行的战争,这些偶然性都会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极大的影响。

然而,马克思也认为,虽然偶然性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由一个过程的必然发展决定的。

例如,虽然华盛顿的一次战役胜利是由于运气的幸运,但美国的独立、反抗英国的革命过程是由于种种必然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总之,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偶然性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但最终的结果仍是由必然发展决定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尤其是他在其中对于原子和虚空的探讨,可以看作是他对于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诠释。

通过对比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马克思深入探讨了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哲学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物质在哲学本体论中的基础性地位。

他赞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所有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他赞同伊壁鸠鲁的观点,认为意识具有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不仅仅是物质的反映,更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改造。

通过实践和劳动,人们能够改变现实世界,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马克思认为物质与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他反对将物质与意识割裂开来,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制约着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推动其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本体论诠释体现了一种以物质为基础、以意识为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种诠释为我们理解哲学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起点,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学意涵。

通过对原子与自由关系的探讨,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观点。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原子作为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伊壁鸠鲁在承认原子物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原子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一种政治和思想上的解放,对于反对宗教和封建专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在论文中探讨了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

他认为,自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上的现实运动。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必然性,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反对当时流行的抽象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哲学观点。

他认为,政治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需要摆脱各种束缚和压迫,建立一种真正的民主制度。

这种制度应该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学意涵。

通过探讨原子与自由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观点,为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认为其过于封闭和僵硬,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不应该被束缚在抽象的哲学思考中,而应该走向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个体自由的否定。

在黑格尔看来,个体自由是有限的,只有整体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则认为,个体自由是无限的,只有个体自由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

他强调,自我意识是自由的源泉,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的忽视。

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非理性”的,只有通过“辩证法”的思辨才能达到真理。

马克思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理性的,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他强调,自我意识应该与现实世界互动,通过实践来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历史发展的否定。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单向的。

马克思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复杂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他强调,自我意识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认为其过于封闭和僵硬。

他强调自我意识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与现实世界互动,通过实践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马克思博士的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探讨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偶然因素和必然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对19世纪德国历史的研究,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

马克思首先指出,历史是被人创造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历史的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的趋势,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和生产力的提高,这种追求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历史中一些重大的变革事件中,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等。

历史发展中也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

马克思指出,偶然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非必然因素,它是社会中无数个个体的行为和选择的结果。

他举了德国历史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偶然性的作用。

他讲述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将王位传给威廉·二世的事情。

这个决策的结果导致了德国历史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兴起。

这些事情的发生并非必然,它是由无数个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决定的,因此具有偶然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偶然因素和必然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偶然因素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它并不能完全改变历史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尽管偶然因素会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曲折和起伏,但历史的必然性最终会得到实现。

马克思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必然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偶然因素,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奠基之作。

通过对论文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

1. 引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名为《关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对话》,为他在1839年在德国波恩大学提出并完成的。

论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马克思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进行了探讨。

2. 论文内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对话和结论。

2.1 引言在引言部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背景和历史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他对这些思想的兴趣和研究动机。

他指出这两种思想对于解释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

2.2 对话对话部分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马克思通过对话的方式模拟了两个人物之间的辩论,展示了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他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呈现出来,并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对话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等。

然后,他进一步讨论了无神论的观点,探究了无神论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话,马克思不仅展示了各种观点之间的对话和辩证过程,还提出了自己对两种思想的评价和批判。

他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错误在于局限于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忽略了人的主观力量和社会的历史条件。

2.3 结论在结论部分,马克思对整个对话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他指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在客观规律的研究中有理论上的价值,但在解释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问题时存在局限性。

他呼吁对人的主观力量和社会历史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解放和社会变革的观点。

3. 学术成就和影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其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批判为他后来的研究和思想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博士阐述了他的文化哲学思想,为后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强调文化的社会本质。

他认为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等等,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体现。

因此,了解文化就必须了解社会,认识文化就必须认识社会。

其次,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还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每个文化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了解文化,不仅要了解其现状,更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了解文化是如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

同时,文化也影响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文化对历史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也不同。

第三,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还注重了文化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

他认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基础密不可分,不同阶级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因此,在对文化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性的因素。

最后,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因此,对文化的接纳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没有绝对的优越性,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对于研究文化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他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观察角度。

通过深入了解和探析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_从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视角看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_从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视角看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_从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从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视角看马克思是19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家和革命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前,马克思曾经是一位甚至更为专注于哲学的学者。

他的博士论文是一部关于古代哲学史的研究,该论文不仅探索了古代哲学的发展轨迹,还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1841年完成,题为《Democritean 和Epicurean哲学的差异性》,马克思以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位哲学家对于自然界的解释以及他们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在论文中,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里特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并且这些原子通过碰撞产生了各种现象。

马克思认为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大胆而令人惊异的,因为它对于超自然和宗教解释提出了自然科学的观点。

他指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对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预示了科学的崛起。

接下来,马克思转向分析伊壁鸠鲁的哲学。

伊壁鸠鲁的哲学强调个人幸福和享乐。

他认为,人们的目标是消除痛苦,获得快乐,这一点在他的道德和政治理论中也得到体现。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观点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追求个人快乐的理论忽视了社会问题和集体利益,可能导致道德沦丧。

马克思没有仅仅止步于对古代哲学的描述和批判,而是将其与他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他指出,古代哲学的兴起与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密切相关,城邦中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决定了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理论发展。

这一洞察力为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将社会、历史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这篇论文显示了马克思早期对古代哲学的深入研究,也为他后来的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同时,这篇论文也展示了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他不仅描述了古代哲学的观点,还揭示了其中的矛盾和局限性。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马克思博士的论文《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作,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热情。

首先,马克思博士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进行生产,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形成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货币流通、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博士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是其内在规律的表现。

这种危机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瓶颈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会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还会加剧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博士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方法。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和途径。

通过对马克思博士的《资本论》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对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热情。

我相信,通过不懈地学习和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于“自然”的概念有着深入的解析。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根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指出,“自然是人的食物、呼吸空气、把体温保持在某个恒定的温度,而最终连生活下去的条件也不可或缺的东西。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条件,比如提供了土地、水源和气候等资源,并且人类必须适应这些自然条件才能生存下去。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他指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生活都是靠着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劳动才能保持的。

”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人类通过劳动的方式改变了自然的面貌,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还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他指出,“以人的力量为独立实体来应对自然,即作为令人满足的目的而不是原因所进行的行为是历史的。

”他批判了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视为单纯追求满足欲望的行为,并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的历史维度,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展的。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对于“自然”的概念解析了自然对于人类生活的基础条件和创造力的源泉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历史性的,并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这些观点揭示了自然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作为他的学术起点,展示了他对哲学、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其中自然概念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可以从物质、空间、时间、力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在物质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复杂世界,物质是自然的本质和基础。

在《博士论文》中,他认为“物理和化学所发现、所确定的简单物质的属性,旋即它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到处都表明它们是自然的產品,或者说它们有可能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中,自发的自然创造”。

“物质法则是自然法则的基础,物质构成了自然的本质”。

这证明了马克思对自然物质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

其次,在空间方面,自然不仅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断变化的。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指出:“空间是物质的簇合,它是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的周围空间之和。

”因此,空间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而是和物质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他认为自然界存在着无数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的不同层次和分化是形成自然物质的基础。

再次,在时间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世界不存在永恒不变、静止不动的东西,而是处于不断演化的发展过程中。

在《博士论文》中,他认为“物质发展的现象是一个必然的、自发的过程。

”。

时间是连续不断的,是物质变化的媒介。

自然物质的不断变化是时间因素的表现。

最后,在力量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然力和社会力。

自然力是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化,这些力包括重力、电磁力等。

而社会力则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力量的转化。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到:“人的力量在人类的主管下,对自然的力量进行改造,对之加以指挥和利用,这就是生产过程”。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自然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体,它是由物质、空间、时间、力量等多个方面所构成的复杂世界。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这篇论文的主题是论伊壁鸠鲁、自我意识乃至自由精神马克思承认并总结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消极性内核:“善就是逃避恶”,“快乐就是脱离痛苦”,“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

[1]不过,神的消极性对马克思来说隐含着人的积极性——改变世界。

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

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

马克思的理论任务在于证明无产阶级劳动者作为“生而自由”的人“应该”被“解放”。

资本主义大生产在做“直线运动”,在这种作为人类劳动的历史运动中,原子式的个人或自我意识化的自由人被异化,而消除劳动的异化性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哲学本质就是去做“偏斜运动”,摆脱资本主义这一“命运的束缚”。

资本主义(体制)是被缚而应该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所痛恨的诸神的“肉身”。

“异化劳动”这个经济性“罪魁”后来被借助于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证为隐含伦理性价值判断的“剩余价值”。

哲学的唯一目的是实用的,而不是/为思辨而思辨0。

这一实用或实践目的就是治疗人们的疾苦。

舍此,哲学没有任何意义!纽斯邦一上来就摆出伊壁鸠鲁的两段话: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

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

能够产生无上快乐的,乃是摆脱大苦难。

这就是最好(至善)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思考得当并毫不动摇,而不是在那儿漫步空谈什么至善,那他就能明白这一点。

人类/疾病0的深重还在于:人们并不觉得自己有病。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动机和真实信念。

一般的哲学往好里说是没用,无力穿透潜意识;往坏里说是社会苦难的同谋,为流行价值观论证合法性,遮蔽着问题的严重必须以观念治疗观念。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解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与他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相关。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指人类外部的客观世界,而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即人类内部的主观世界。

本文将解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概念,探讨其哲学含义。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然”概念的阐释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的本质、以及自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客观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他指出,“自然是人的体外本质,是人的无生命的本质。

”也就是说,自然是指人类外部的客观世界,包括了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一切非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直接产生的事物。

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人与自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他指出,“自然是人际关系的整个生活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不可或缺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自然的本质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历史性对象,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他指出,“自然在它的本质中是历史的,但是一部分自然史是补偿的。

”也就是说,自然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进程。

同时,由于人类的介入和干预,一部分自然发展是“补偿”的。

例如,人工湖、人工林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刻意干预自然的发展,而这种干预将产生一定的“补偿性”后果。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历史的先决条件,是历史的物质基础。

他指出,“劳动活动也主要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自然界成了全人类劳动资料的大仓库。

”也就是说,自然可以提供给人类材料和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样地,如果忽略了自然的限制和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和挫折。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然始终是人类无法回避和超越的因素。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他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他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的探析。

马克思在他的论文中明确指出,文化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他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社会实践和经济基础的反映。

文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通过反映和塑造经济结构来维持和发展自身,同时也受到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强调了文化的阶级性。

他认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在社会阶级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同阶级的人对文化的需求与创造是不同的,文化也被用作维持和巩固特定社会阶级统治的工具。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产物,更是一种阶级斗争的表现和工具。

马克思强调了文化的历史性。

他认为,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它们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只有了解和研究文化的历史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下社会问题。

第四,马克思关注文化的自由与解放。

他认为,文化应当是人民的创造和享受,而不是被特定阶级所掌控和操控。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品化和文化工业的现象,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实现人民对文化的自由选择和参与。

他认为,只有在解决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解放。

马克思博士的论文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他重视文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关注文化的自由与解放。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下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哲学体系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底说了什么内容提要:——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主要差别是机械片面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差别谌谋盾1841年3月,马克思时年23岁,是个在校还没结婚的小青年。

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的大四法律系本科。

并且即将毕业,领取法律本科毕业证书。

在毕业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

35年前的耶拿是拿破仑的幸运之地。

1806年10月举世闻名的拿破仑率军在耶拿取得惊人的胜利,导致普鲁士的跨台。

35年后的耶拿同样是马克思的幸运之地。

“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

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

普鲁士的文凭系列与今天中国的文凭系列并无不同。

先读学士,再读硕士,然后再读博士。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本来就是从西方拿来的么。

马克思确实有两把刷子。

四年时间,学士、博士一起扫走。

不服还真不行。

如果读者诸君不服,你也去读一个四年本科,拿一块学士、一块博士双料文凭来?当然这只是说说玩玩。

言归正传。

那么这篇重要的论文到底说了些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哲学家,年轻的马克思为何独对这两个人的思想具有特殊的兴趣?这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

马克思的论文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此公长寿,高龄90岁,但是比不上我外祖母,我外祖母今年95岁还到处走动)的自然哲学观点与他的传承者另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此公也算高寿71岁)的哲学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在通常人的眼里,经常把他们两人的哲学观点等同起来。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二者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极为隐蔽,似乎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历史上大家一致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

伊壁鸠鲁饱受责骂和痛恨。

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为伊壁鸠鲁平了凡,翻了案。

因为马克思发现这两个人除了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原则是相同的外,一切方面他们都是相反的。

从三个方面指出其一般差别。

从五个方面指出其细节上的差别。

先说一般差别的三个方面。

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方面相反----一个认为世界是主观的,一个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把感性世界变成主观假相。

相反,伊壁鸠鲁把感性世界变成客观现象。

西塞罗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是很大的。

太阳在伊壁鸠鲁看来只有约莫两尺大,因为据他判断,太阳只有看起来那么大。

”对待哲学与实践的态度完全相反—一个重视实践,一个重视理论。

德谟克利特不满足哲学,重视实践。

相反,伊壁鸠鲁满足于哲学并且感到幸福,轻视实证科学。

德谟克利特自夸:“在我的同辈人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地方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演讲;而在构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方面没有人超过我,就是埃及的土地测量员也未必能超过我。

”据说这位爷自己弄瞎了自己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理智的敏锐。

伊壁鸠鲁却说:“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献身于哲学的人,他用不着久等,他立即会变得自由,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青年人不应该耽误了对哲学的研究,老年人不应该放弃对哲学的研究。

因为对于关心灵魂的健康来说,谁也不会是为时尚早或者为时过晚。

谁如果说,研究哲学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己经过去,那么他就象那个说享福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己经过去的人一样。

”德谟克利特一生到处求师,走遍世界各地。

最后对知识感到绝望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伊壁鸠鲁没有过任何老师,完全自学成才。

只有两三次离开他在雅典的花园去访友,而不是为研究。

死亡临近时还洗了一个热水澡,讨一杯美酒,并且勉励朋友们忠实于哲学。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看法相反。

一个承认世界的必然性,一个承认世界的偶然性。

德谟克利特把一切归于必然性。

伊壁鸠鲁否定必然性,肯定偶然性。

伊壁鸠鲁承认,他的解释方法的目的在于求自我意识的宁静,而不在于自然知识本身。

后人评价:“伊壁鸠鲁把我们。

拯救了出来,并使我们获得了自由。

”结论是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互相对立的,德谟克利特是怀疑论者,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相,注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实证的知识,表现了漫游世界到处去寻求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的不安心情。

伊壁鸠鲁是独断论者,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对象,轻视经验,在他身上体现了自我满足的思维的平静和从内在原则汲取自己的知识的独立性。

但是还有更深的矛盾,前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后者到处只看到偶然,而他的解释方法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种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

这两位处处对立的哲学家却主张同一的学说。

令人不可思议。

从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细节上的差别。

一、原子的运动—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是不是还有脱离直线而偏斜的动?二、原子的质---除了体积和形状是不是还有重量?三、原子与现象--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四、原子概念中抽掉的时间----是存在于人的头脑还是原子本身的变化?。

五、现实的原子---天体现象原子的运动—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是不是还有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德谟克利特承认原子在虚空中只有两种运动方式----直线式下落运动和原子互相排斥引起的运动。

在伊壁鸠鲁之前人们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伊壁鸠鲁认为还有一种原子有点偏离直线引起的运动。

显然是德谟克利特所没有想到的。

所以三种运动方式,德先生只承认两种,伊先生承认三种,多一种。

伊先生多出来的这种见解很不幸,受到很多人嘲笑。

西塞罗斥之为幼稚的虚构和不光彩。

那么伊壁鸠鲁是怎么产生这么一个灵感的呢?原子的直线下坠运动是自然运动。

但是一切原子都是从上而下往下坠,那么一个原子就始终不会和另一个原子相碰。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于是他灵感突现认为原子好象有一点点偏斜,由此就产生了原子之间的缠结、结合和凝聚,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

在这里伊壁鸠鲁天才地意识到排斥是倾斜的根据。

众多的原子的排斥就是偏斜的必然实现。

运动就是对相对存在的打破。

偏离直线运动的倾斜是对直线运动的否定。

这是自然的,也是没有原因可找的,也可以说原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原因。

原子在未出现偏斜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

正是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理论脱离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的脱离贯穿了整个伊壁鸠鲁哲学。

既然偏斜与排斥处于对立统一之中,那么排斥与偏斜为什么又分别作为一种运动形式而出现呢?原因就在于在传统理论中,每一个现象都被机械地定义为一个特殊的概念。

伊壁鸠鲁的理论在原子的排斥中,把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德谟克利特恰恰相反。

把伊壁鸠鲁理论中充满辩证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

变成一种机械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支配的行为,只注意到运动只是分裂,同一个物体想象成分裂为许多物体的东西,就象金子被碎成许多小块一样。

一种运动被另外一种运动强行推动,那么最初的运动从何而来?按德谟克利特的理论来说就会发生无止境的递进而永远得不到答案。

伊壁鸠鲁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子偏斜理论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在偏斜中直线的相对存在显现出来了,原子中包含的运动的终极原因----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实现了。

伊壁鸠鲁还把这种矛盾分析应用于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在原子脱离直线而倾斜这个问题上,伊壁鸠鲁最先透过排斥看到排斥后面隐藏的原子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成世界的辩证本质,而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到排斥的片面的物质存在的表面现象。

这就是他们的差别。

伊壁鸠鲁为什么达到这个认识高度?这与这个人的思想意识、内心追求及与此人在社会上进行斗争和对抗的对象有关系。

这个人具有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

一生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为目的。

而恐惧和迷信是内心宁静的敌人,德谟克利特的片面僵化理论与伊壁鸠鲁的心境是直接相冲突的,而伊壁鸠鲁经过突破产生的理论与他的心境是和谐的。

伊壁鸠鲁有趣的故事后面还将继续。

(2008-4-4)原子的质---除了体积和形状是不是还有重量?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体积和形状的差别.伊壁鸠鲁加上了第三种,即重量。

那么伊壁鸠鲁的新发现有什么意义呢?体积和形状是原子的外形,德谟克利特只对原子的外形的差别感兴趣,原子除了外形的差别外,形状、位置、次序之中再也不包含任何东西了。

所以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原子的现象---没有从原子本身来认识原子本身的矛盾特性。

伊壁鸠鲁这里体积、形状、位置是相提并论的,所以它们的差别就是原子本身所具有的差别。

这也就是原子区别其他东西的差别。

所以伊壁鸠鲁透过现象认识了原子的本质—原子内部的矛盾。

原子的体积。

伊壁鸠鲁意识到了并且成为他的主要兴趣所在是原子有体积的同时,在运动中体积也被否定了,表现为原子之间有一些体积上的改变。

原子体积理论中包含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德谟克利特却没有注意到这种原子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只承认不可分割的,通过理性可以直观的物体是万物的始原的这种现象性东西。

原子的形状。

伊壁鸠鲁意识到原子形状的对立面就是没有形状。

原子无法确定形状,但它们绝不是绝对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相反,德谟克利特假定形状有无限多。

殊不知形状无限多的反面,正是天地间有无限多个具有同一形状的原子。

形状又被非形状否定了。

原子的重量。

伊壁鸠鲁认为重量只是作为不同的重而存在,而原子本身才是实体性的重心。

重量同原子的概念相矛盾。

这是德谟克利特所想不到的。

通过对原子的特性考察得出的结论与原子的偏斜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伊壁鸠鲁透过现象揭开了原子运动的内在矛盾是运动的动力,从而提供了原子论的科学认识。

德谟克利特只看到表面现象,坚持了原子的物质的一面,并提出一些感性经验需要的假设。

原子与现象---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对于作为元素的原子与存在于虚空的原子的区别,两人认识不同。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仅仅具有一种“元素”,一种物质基质的意义。

原子是有形体,空间是无形体。

伊壁鸠鲁有把形的原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没有形状、体积、重量的原子的一般有形体,一类是赋予了形状、体积、重量的原子的特殊形体。

把握住两者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性,把作为“始原”的原子与作为原理和基础的“元素”区别开来,是伊壁鸠鲁的贡献。

这种区别非常重要。

原子的概念中具有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客观存在的原子与概念的原子是对立统一的。

客观存在的原子在自身对立统一中产生出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