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哲学体系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研究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底说了什么
内容提要: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主要差别是机械片面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差别
谌谋盾
1841年3月,马克思时年23岁,是个在校还没结婚的小青年。

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的大四法律系本科。

并且即将毕业,领取法律本科毕业证书。

在毕业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

35年前的耶拿是拿破仑的幸运之地。

1806年10月举世闻名的拿破仑率军在耶拿取得惊人的胜利,导致普鲁士的跨台。

35年后的耶拿同样是马克思的幸运之地。

“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

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

普鲁士的文凭系列与今天中国的文凭系列并无不同。

先读学士,再读硕士,然后再读博士。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本来就是从西方拿来的么。

马克思确实有两把刷子。

四年时间,学士、博士一起扫走。

不服还真不行。

如果读者诸君不服,你也去读一个四年本科,拿一块学士、一块博士双料文凭来?当然这只是说说玩玩。

言归正传。

那么这篇重要的论文到底说了些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哲学家,年轻的马克思为何独对这两个人的思想具有特殊的兴趣?这是我
们非常感兴趣的。

马克思的论文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此公长寿,高龄90岁,但是比不上我外祖母,我外祖母今年95岁还到处走动)的自然哲学观点与他的传承者另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此公也算高寿71岁)的哲学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在通常人的眼里,经常把他们两人的哲学观点等同起来。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二者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极为隐蔽,似乎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历史上大家一致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

伊壁鸠鲁饱受责骂和痛恨。

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为伊壁鸠鲁平了凡,翻了案。

因为马克思发现这两个人除了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原则是相同的外,一切方面他们都是相反的。

从三个方面指出其一般差别。

从五个方面指出其细节上的差别。

先说一般差别的三个方面。

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方面相反----一
个认为世界是主观的,一个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把感性世界变成主观假相。

相反,伊壁鸠鲁把感性世界变成客观现象。

西塞罗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是很大的。

太阳在伊壁鸠鲁看来只有约莫两尺大,因为据他判断,太阳只有看起来那么大。


对待哲学与实践的态度完全相反—一个重视实践,一个重视理论。

德谟克利特不满足哲学,重视实践。

相反,伊壁鸠鲁满足于哲学并且感到幸福,轻视实证科学。

德谟克利特自夸:“在我的同辈人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地方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演讲;而在构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方面没有人超过我,就是埃及的土地测量员也未必能超过我。

”据说这位爷自己弄瞎了自己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理智的敏锐。

伊壁鸠鲁却说:“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献身于哲学的人,他用不着久等,他立即会变得自由,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青年人不应该耽误了对哲学的研究,老年人不应该放弃对哲学的研究。

因为对于关心灵魂的健康来说,谁也不会是为时尚早或者为时过晚。

谁如果说,研究哲学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己经过去,那么他就象那个说享福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己经过去的人一样。

”德谟克利特一生到处求师,走遍世界各地。

最后对知
识感到绝望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伊壁鸠鲁没有过任何老师,完全自学成才。

只有两三次离开他在雅典的花园去访友,而不是为研究。

死亡临近时还洗了一个热水澡,讨一杯美酒,并且勉励朋友们忠实于哲学。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看法相反。

一个承认世界的必然性,一个承认世界的偶然性。

德谟克利特把一切归于必然性。

伊壁鸠鲁否定必然性,肯定偶然性。

伊壁鸠鲁承认,他的解释方法的目的在于求自我意识的宁静,而不在于自然知识本身。

后人评价:“伊壁鸠鲁把我们。

拯救了出来,并使我们获得了自由。


结论是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互相对立的,德谟克利特是怀疑论者,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相,注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实证的知识,表现了漫游世界到处去寻求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的不安心情。

伊壁鸠鲁是独断论者,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对象,轻视经验,在他身上体现了自我满足的思维的平静和从内在原则汲取自己的知识的独立性。

但是还有更深的矛盾,前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
后者到处只看到偶然,而他的解释方法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种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

这两位处处对立的哲学家却主张同一的学说。

令人不可思议。

从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细节上的差别。

一、原子的运动—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是不是还有脱离直线而偏斜的动?
二、原子的质---除了体积和形状是不是还有重量?
三、原子与现象--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四、原子概念中抽掉的时间----是存在于人的头脑还是原子本身的变化?。

五、现实的原子---天体现象
原子的运动—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
运动是不是还有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
德谟克利特承认原子在虚空中只有两种运动方式----直线式下落运动和原子互相排斥引起的运动。

在伊壁鸠鲁之前人们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伊壁鸠鲁认为还有一种原子有点偏离直线引起的运动。

显然是德谟克利特所没有想到的。

所以三种运动方式,德先生只承认两种,伊先生承认三种,多一种。

伊先生多出来的这种见解很不幸,受到很多人嘲笑。

西塞罗斥之为幼稚的虚构和不光彩。

那么伊壁鸠鲁是怎么产生这么一个灵感的呢?原子的直线下坠运动是自然运动。

但是一切原子都是从上而下往下坠,那么一个原子就始终不会和另一个原子相碰。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于是他灵感突现认为原子好象有一点点偏斜,由此就产生了原子之间的缠结、结合和凝聚,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

在这里伊壁鸠鲁天才地意识到排斥是倾斜的根据。

众多的原子的排斥就是偏斜的必然实现。

运动就是对相对存在的打破。

偏离直线运动的倾斜是对直线运动的否定。

这是自然的,也是没有原因可找的,也可以说原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原因。

原子在未出现偏斜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

正是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理论脱离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的脱离贯穿了整个伊壁鸠鲁哲学。

既然偏斜与排斥处于对立统一之中,那么排斥
与偏斜为什么又分别作为一种运动形式而出现呢?原因就在于在传统理论中,每一个现象都被机械地定义为一个特殊的概念。

伊壁鸠鲁的理论在原子的排斥中,把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德谟克利特恰恰相反。

把伊壁鸠鲁理论中充满辩证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

变成一种机械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支配的行为,只注意到运动只是分裂,同一个物体想象成分裂为许多物体的东西,就象金子被碎成许多小块一样。

一种运动被另外一
种运动强行推动,那么最初的运动从何而来?按德谟克利特的理论来说就会发生无止境的递进而永远得不到答案。

伊壁鸠鲁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子偏斜理论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在偏斜中直线的相对存在显现出来了,原子中包含的运动的终极原因----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实现了。

伊壁鸠鲁还把这种矛盾分析应用于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在原子脱离直线而倾斜这个问题上,伊壁鸠鲁最先透过排斥看到排斥后面隐藏的原子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成世界的辩证本质,而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到排斥的片面的物质存在的表面现象。

这就是他们的差别。

伊壁鸠鲁为什么达到这个认识高度?这与这个人的思想意识、内心追求及与此人在社会上进行斗争和对抗的对象有关系。

这个人具有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

一生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为目的。

而恐惧和迷信是内心宁静的敌人,德谟克利特的片面僵化理论与伊壁鸠鲁的心境是直接相冲突的,而伊壁鸠鲁经过突破产生的理论与他的心境是和谐的。

伊壁鸠鲁有趣的故事后面还将继续。

(2008-4-4)
原子的质---除了体积和形状是不是还有重量?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体积和形状的差别.伊壁鸠鲁加上了第三种,即重量。

那么伊壁鸠鲁的新发现有什么意义呢?体积和形状是原子的外形,德谟克利特只对原子的外形的差别感兴趣,原子除了外形的差别外,形状、位置、次序之中再也不包含任何东西了。

所以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原子的现象---没有从原子本身来认识原子本身的矛盾特性。

伊壁鸠鲁这里体积、形状、位置是相提并论的,所以它们的差别就是原子本身所具有的差别。

这也就是原子区别其他东西的差别。

所以伊壁鸠鲁透过现象认识了原子的本质—原子内部的矛盾。

原子的体积。

伊壁鸠鲁意识到了并且成为他的主要兴趣所在是原子有
体积的同时,在运动中体积也被否定了,表现为原子之间有一些体积上的改变。

原子体积理论中包含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德谟克利特却没有注意到这种原子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只承认不可分割的,通过理性可以直观的物体是万物的始原的这种现象性东西。

原子的形状。

伊壁鸠鲁意识到原子形状的对立面就是没有形状。

原子无法确定形状,但它们绝不是绝对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相反,德谟克利特假定形状有无限多。

殊不知形状无限多的反面,正是天地间有无限多个具有同一形状的原子。

形状又被非形状否定了。

原子的重量。

伊壁鸠鲁认为重量只是作为不同的重而存在,而原子本身才是实体性的重心。

重量同原子的概念相矛盾。

这是德谟
克利特所想不到的。

通过对原子的特性考察得出的结论与原子的偏斜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伊壁鸠鲁透过现象揭开了原子运动的内在矛盾是运动的动力,从而提供了原子论的科学认识。

德谟克利特只看到表面现象,坚持了原子的物质的一面,并提出一些感性经验需要的假设。

原子与现象---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对于作为元素的原子与存在于虚空的原子的区别,两人认识不同。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仅仅具有一种“元素”,一种物质基质的意义。

原子是有形体,空间是无形体。

伊壁鸠鲁有把形的原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没有形状、体积、重量的原子的一般有形体,一类是赋予了形状、体积、重量的原子的特殊形体。

把握住两者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性,把作为“始原”的原子与作为原理和基础的“元素”区别开来,是伊壁鸠鲁的贡献。

这种区别非常重要。

原子的概念中具有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客观存在的原子与概念的原子是对立统一的。

客观存在的原子在自身对立统一中产生出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

“原子的概念所包括的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单个的原子本身内。

因为单个的原子具有质,原子就和它的概念相背离,但同时又在它自己的结构中获得完成。

于是从具有了质的原子的排斥以及与排斥相联系的凝聚里,就产生出现象世界”。

“原子从本质世界过渡到现象世界里,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显然达到自己的最尖锐的实现。

原子从概念中的自然界的绝对的、本质的形式降低为现象世界的绝对的物质、无定形的基质了。


“原子是自然界的实体,一切都从原子产生,一切也分解为原子,但是现象世界的经常不断的毁灭并没有任何结果。

新的现象又在形成,但是作为一种固定的东西的原子本身却始终是基础。

所以若就原子的概念来思维原子,则它的存在就是空虚的空间,被毁灭了的自然;若就原子的进入现实界而言,它就下降到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的基础,作为充满多种多样关系的世界的负荷者,永远只以存在于对它漠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中。


“原子作为原子只存在于虚空之中,自然的死亡就成为原子的不死的实体。

”(现象世界是原子的异化。

原子是特殊有形体,原子本身具有自己扬弃自己的特性。

原子本身是简单的,而由它们所组成的复合体全都有重量。

重量只是原子排斥与凝聚对立统一的结果,重量构成不可分的本原与不可分的元素的标志。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它们是同一种原子的不同规定。

因为伊壁鸠鲁喜欢把一个概念的不同规定
看作不同的独立存在。


原子概念中抽掉的时间----是存在于人的头脑还是原子本身的变化?
原子与时间不是一个概念,把原子从永恒和独立的原子中剥离出来,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是一致的。

但是脱离了原子的时间,德谟克利特把时间放到人的头脑中去了,与原子本身毫无关系。

伊壁鸠鲁把时间认定为原子本身的变化、消亡、回返、异化(向非原子变化)等等。

时间是自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意识(现象)只是人的头脑中的东西,而在伊壁鸠鲁那里是一个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实体化了的时间。

人的意识只是自然的种种过程的反映。

现实的原子---天体现象
德谟克利特的天文学见解在当时的时代是敏锐的,但是没有同原子学说发生确定的内在联系。

对天体的崇敬,己经成为所有希腊哲学家遵从的一种崇拜。

在天体中崇拜他们自己的精神。

他们总是把最高的场所划给神。

伊壁鸠鲁认为神是人心最大的迷乱之源。

运动、位置、亏蚀、升起、降落这些天体现象与神没有任何关系。

神是人的愚昧和迷信造成的。

(费尔巴哈怒斥宗教是骗人的相对应)。

对天体的研究是为了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坚定的信心的目的。

对天体的任何解释都可以接受,只是神话必须坚决加以排斥。

心灵的宁静正是在神话这里遇到了危险。

伊壁鸠鲁关于天体的学说不仅与德谟克利特相对立,而且同整个希腊的哲学的意见相对立。

他反对整个希腊民族的世界观。

反对斯多噶、反对占星术、反对迷信、反对天文系统的永恒规律。

伊壁鸠鲁把天体解释成原子的偶然复合,天体中发生的过程解释成这些原子的
偶然运动,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

在天体中一切促成原子发展的矛盾---形式和物质之间、概念和存在之间的矛盾都解决了;在天体中一切必要规定都实现了。

它们的重心是在它们自身之内,而不在它们自身之外;它们的唯一行动就是运动。

被虚空的空间分隔开的天体偏离直线,形成一个排斥与吸引的体系,同时保持着它们的独立性,并且最后从他们自身中产生出时间,作为它们显现的形式。

这是伊壁鸠鲁体系的最高峰和终结点。

天体的神性被否定了。

到了这一步,他以前与德谟克利特相反的范畴在这里崩溃了,他的理论方法变得不同了,而他感觉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说出这一点,乃是他的体系所达到的最深刻的认识,最透彻的结论。

在此之前,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如何地贯穿着本质与存在、形式与物质的矛盾,但是在天体中这个矛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伊壁鸠鲁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天体现象学说里表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
灵魂。

任何东西,只要它是破坏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的,都不是永恒的,天体扰乱自我意识的宁静,扰乱它与自身的统一,当然就不是永恒的。

伊壁鸠鲁最受马克思推崇,被这位23岁的年轻人誉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

他是无愧于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称颂的:
当大地满目悲凉,
人类在宗教的重压下备受煎熬,
而宗教则在天际昂然露出头来,
凶相毕露地威逼着人们的时候,
是一个希腊人
首先敢于抬起
凡人的目光,
挺身而出,与之抗争。

任是神道,任是闪电,或者天空
吓人的雷霆都不能使他畏惧。

如今轮到宗教被我们踩在脚下,
而我们,我们则被胜利高举入云。

通过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比较研究,在自然界所有领域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证实的差别-----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只是对整个自然进行经验研究的一般客观的表现。

在伊壁鸠鲁这里原子论及其通过原子论揭示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论,达到了自然科学客观世界认识的当时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之所以推崇伊壁鸠鲁有两个原因。

一是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的鼻祖。

马克思正是在伊壁鸠鲁的基础上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才最后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国家形态的变异、异化、变化、运动并非面目全非,而是走向自己的反面,生生不息。

二是伊壁鸠鲁此人是一个无所畏惧反抗一个时代的最好斗的圣哲斗士,此后的马克思马上用行动证明自己同样是一个对抗一个资产阶级时代的最好斗的圣哲斗士。

是一个“伊壁鸠鲁第二”。

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我们发现伊壁鸠鲁的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一座当时的人无法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因为他不仅以原子论打碎了泛滥于整个希腊哲学界的神的偶像,而且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原子运动的原因在于原子本身的矛盾这么一个秘密。

他的原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构成了马克思后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德国古典
哲学的经典作家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分别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提供了充实、提高和扩容的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德国的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意义在于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马克思哲学的源头活水必须上溯到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哲学。

而不仅仅止于近代的德国古典哲学。

真应了牛顿的那句名言:我看得更远,只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马克思脚下的巨人就包括被人们长期忽
视、估计不足的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哲学。

正是这个伊壁鸠鲁的思想构成马克思哲学体系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

2008年4月5日星期六于退隐庐岳麓听涛斋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经过
谌谋盾
马克思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文章在马克思本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是篇很重要的文章。

马克思在他22岁-23岁柏林大学读四年级的时候休学一年,化了一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了古希腊这两位先哲的学说。

做了十余万字的笔记,成就了这篇四万余字的论文。

这两位先哲的共同点都是原子唯物主义者。

认为世界是原子和虚空构成。

不同就在于伊壁鸠鲁不仅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唯物主义而且还发展了这种原子论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

后面这一点是德谟克利特学说所没有的。

这就是他们学说的差别。

由此可见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学说,马克思继承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和发展了的辩证法。

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层结构。

通过费尔巴哈的理论吸取精华解决意识与物质哪个第一性的问题。

吸取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辩证法的系统问题。

马克思为什么对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哲学感兴趣?我们撇开时代的大环境不说,这与马克思本人的器宇与格局有密切关系。

马克思十七岁从家乡特里尔中学毕业,毕业考试的五天之内写了三篇文章。

第一篇论宗教问题的作文论述了《圣经》里面信徒与基督耶稣一致的原因、实质、绝对必要与影响。

第二篇自由命题作文就是那篇著名的关于职业选择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

第三篇拉丁文作文论述古罗马元首奥古斯都属于罗马国家的幸福时代。

“文如其人”,由这些文章可见少年马克思宏阔的器宇与大气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