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蕴含的忠义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作者:宋家乐来源:《丝路视野》2019年第06期摘要:《史记》是一座丰碑,一座无法超越的丰碑。
它以丰富的精神,深刻的内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史记》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中华民族实践民族统一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奋发、有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本文从不同方面简要地析述了《史记》所蕴含的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史记民族精神精神财富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司马迁经历酷刑之后奋发图强的绝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无人超越。
其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所取材料,范围甚广,自政治以致经济,自战争乃至学术,无不涵盖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蕴含了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
一、身处逆境,积极进取的精神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由于“家贫,财路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致使其“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加之“李陵既生降,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欢笑”,不难看出,此时的司马迁,在身体上、精神上都遭受了不可弥补的巨大创伤,但他并未因此而沉寂,相反更加激发了他奋发创作、出色完成《史记》这部巨著的决心和毅力,使他在狱中奋嫉笔书并坚持不懈。
虽然这部鸿篇大作在他被赦五年后完成,但其在狱中笔耕不辍为这部书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勾践即位三年,听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以报复越国箭伤父王阖闾之仇,决定对吴先发制人,谋臣范蠡力谏其弊,不听而坚持己见,初败夫椒,后被围困于会稽山。
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文种用商汤、文王、晋文、齐桓称王、霸之事励之。
继而做数件“贱”事,麻痹吴王,吴王轻之,赦勾践,其返回越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并时刻提醒自己:“女忘会稽之耻耶?”亲自耕作,饭不食肉,不饰华服,善待宾客,救济百姓,与国民同甘共苦,越国渐强。
后吴越两国战端再起,吴军大败,困吴王于姑苏山,吴王自杀,吴亡。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价值观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价值观引言《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一部重要的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
它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事实,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物评价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所体现的价值观。
1. 文天祥:忠诚为上、以义为重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
在《史记》中,他被赞扬为"忠诚为国",强调了他对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种评价反映了《史记》所崇尚的忠诚、正直和高尚道德品质。
2. 刘邦:智勇兼备、仁政为先刘邦是中国前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创始者之一。
在《史记》中,他被赞扬为"智勇兼备",既有军事才能也有策略智慧。
同时,他被描述为推行"仁政",强调了他对百姓的关怀和人民利益的重视。
这种评价反映了《史记》所倡导的英雄主义和为民理念。
3. 孔子:德行崇高、教育至上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史记》中被尊称为"圣人"。
他被赞誉为"德行崇高",强调了他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卓越表现,以及对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的重要贡献。
孔子也被称赞为教育至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修养。
这种评价体现了《史记》所推崇的道德伦理和教育思想。
4. 秦始皇:一统天下、集权主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并建立起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
在《史记》中,他被赞扬为"一统天下",强调了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并实现了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
然而,同时也描述了他实行集权主义的做法,对民众实行高压统治。
这种评价反映了《史记》所描绘的强权和支持集中化政治组织的观点。
5. 总结与展望通过分析《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这本重要的历史文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于忠诚、正直、仁爱和教育等价值观的认知。
同时,《史记》也揭示了一些政治思想,如英雄主义、为民理念和集权主义等。
论_史记_侠义精神的文化内涵
王 ;跖 、蹻暴戾 ,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 ,‘窃钩者诛 ,窃国 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⑥可见来自朝廷的评价
结构非常复杂 ,细细分析 ,它跟儒 、道 、法 、墨都有丝丝缕缕
也不一定就成为“正义 ”的代表 ,如果朝廷总是正确的 ,那
154
论《史 记 》侠 义 精 神 的 文 化 内 涵
牛 ,仲尼畏匡 ,菜色陈 、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 ,犹然
可悲的是 , “以武犯禁 ”的游侠被“以文乱法 ”的儒生戕杀
遭此菑 ,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 其遇害何可胜道
了 。郭解并非豪富 ,却被强迫搬迁 ;当有人打抱不平杀了一
哉 ! ”⑦正因为人人都会遭遇困厄 ,在朝廷未能主持正义的
名地方小吏时 ,郭解被捕了 。公孙弘对此判决说 :“解虽弗
太史公所标举的这些游侠无不体现了他为他们立传的
流 ,当燕国被秦兵威逼 ,处于危险处境时 ,荆轲答应为燕太
初衷 ,司马迁首先歌颂游侠的急人之难 ,舍己为人 。他不仅
子丹刺杀秦王 ,没有任何推辞 ,这里面有他对秦灭祖国的仇
将游侠与儒士对照 ,而且也与贵族公子之类的官侠区别开
恨 ,更有他对东方六国人民的同情 。荆轲的行刺虽然失败
情况下 ,就需要有朝廷之外的力量来主持公道 ,于是侠便应
知 ,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不道 ”λζ ,于是郭解被夷灭三
运而生了 。在《太史公自序 》中 ,司马迁对这种意图做了更
族 ,好一个“莫须有 ”的罪名 。公孙弘是被汉武帝宠用的儒
明确的阐述 :“救人于厄 ,振人不赡 ,仁者有乎 ;不既信 ,不倍
这种对英雄主义对献身和复仇精神的崇尚就使得远古神话中多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如补天的女娲射日的后羿衔微木填东海之精卫怒触不周山的共工追目的夸父舞干戚的刑天??从某种程度上说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身上又何尝不具有大侠之气呢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更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下是对《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进行简析。
《史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重视和传承的精神。
从作者司马迁的选题和写作动机来看,《史记》的编纂目的就是为了纪录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此作为后世的参考和教训。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重视,认识到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重要性。
通过纪录历史,并加以总结和思考,中国人民不仅能够更好地认清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能够从历史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财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史记》强调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史记》中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几乎都具备了强烈的目标意识和不断追求的精神。
刘邦在逆境中能够屡败屡战,最终建立起汉朝;项羽虽然战败,但坚决与秦始皇对抗,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这些历史人物的勇敢精神和为了民族利益不顾一切的奋斗姿态,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困境中挣扎、追求发展和进步。
《史记》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弘扬。
《史记》不仅对战争、政治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还着重记录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诗经》、《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都以详实的记录列入表达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这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自信的追求,希望通过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推动民族的进步与繁荣。
《史记》强调了国家的统一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史记》中也记录了不少战争和激烈的冲突,但整体来看,这部著作更加强调了和平统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史记》中描述了秦朝统一六国和汉朝巩固统一的过程,强调了统一对于中原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影响。
通过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和平,中国人民重视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多元而丰富的。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颂。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屈原列传》,对屈原进行了评价,他在评价屈原时,用了很多精辟的语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句子。
1.“屈原,名平,楚之卿士也。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开头,他在这里介绍了屈原的姓名和身份。
屈原是楚国的卿士,也就是说他在楚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
这句话的用词简洁明了,表达了屈原的身份和地位,也为后面的评价打下了基础。
2.“屈原虽贵,而好自为之。
”司马迁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屈原的赞赏。
屈原虽然身为楚国的卿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自我坚持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也是屈原被后人称为“忠臣孝子”的原因之一。
3.“屈原以忠贞自守,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屈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这种忠贞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
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忠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体现。
4.“屈原之志,岂在乎鱼鳖之乐哉?”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引用的屈原的名言。
屈原的志向不是追求享乐和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
这种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抱负,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5.“屈原之所以自杀,岂不以忠义感天地,愿以身殉国乎!”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自杀的原因进行的评价。
屈原之所以自杀,并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利或者是追求某种享乐,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忠诚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称颂的原因之一。
6.“屈原之诗,有七十篇,皆发愤之作,含哀之声。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屈原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担忧。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史记》中的“忠烈”精神对军人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史记》中的“忠烈”精神对军人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该文着眼于《史记》的传记文学作品,探讨传记人物强烈的忠烈精神,找出其个性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精髓,以及与当代军人人文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以期对军人道德建设产生现实的影响作用,并为军校大学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史经典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史记》忠烈道德建设人的现代性是现今中外各所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人的现代性不但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与否定,而且内在地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与发展。
就现代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而言,有些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史记》作为史传作品,对上到黄帝下到汉武帝2000多年的中华历史进行了详尽客观的叙述;又以人物为中心,开创传记一体,书中人物身上浓厚的忠烈人格,书中贯穿的深沉的使命意识,对我们军人的品格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忠烈”在古代有着特定的含义。
古代的忠,主要指“忠君”,也就是作为臣民要尽心竭力为君主服务。
《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忠臣都有强烈的忠君思想,但他们却都能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当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或外敌入侵之时,当国家民族利益不能不以“忠君”的概念来表达时,忠君的概念和爱国概念基本是统一和一致的。
这时的忠已经超越了某一君主、某一集团的范围,具有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忠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人,尽己之能忠于职事,以己之力完成他人所托。
现在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沿用了忠的概念,在摈弃忠君消极内容的同时,又注入了忠于人民、忠于集体、忠于民族、忠于社会的新内容,从而扩大了忠的进步的道德内涵。
“烈”,是忠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既是对忠的延伸和扩充,将忠张扬到极致,以至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体现和实施忠,可谓忠到极致便是烈;它也可以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对“忠”作出补充或修正。
如果君王的行为有害于国家的总体利益,,那么臣子就负有“谏君”的责任。
忠臣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谏,这种“烈”的品格和行为也被视为忠。
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
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司马迁,字叔马,汉魏时期著名的纪传体史料作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主要著作《史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史记的完稿,也早在公元前104年就已经完成,其中不仅有司马迁个人独特的思想观点,更融入了历史学者们的智慧,也让史记在历史书籍中脱颖而出,深得古今中外众多读者的喜爱。
司马迁,是一位博学、胸怀坦荡的历史学家,他对待史记的完成一直都遵循着学术的原则,既要记述历史,又要着重记录人的思想和情感。
不仅如此,司马迁以非常优秀的文字和技巧,将这些文献记录得当,分为十五个卷,以及一些拓展和补充的资料,从而形成了现在史记的样子。
作为一部历史史料,史记的叙述非常精妙,不仅涵盖了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夹杂着许多人性情感,以及司马迁自身的思想观念,让史记在表达历史内容的同时,更加洞察人性,发掘人性深处所藏的历史文献,借此也促进了文化传承。
史记中,有一条是司马迁非常重视的原则,叫做“实事求是”。
他认为,既要追求真实、不要夸大,也要着重于真实历史及文化的传承。
他不仅希望记录真实的历史,而且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一个个优秀的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下去,不只是为了让后世的学者了解这些人的决断和政策,更是为了让读者从其中发现出智慧经验。
司马迁史记中还有另一条经典原则,那就是“假以时日”。
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要借助于当时的情景、文化以及故事等,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更加去探索历史的真相。
正是司马迁的这种独特的人文情怀,让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史料,也是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他的著作不仅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欢迎和赞誉,更是被历代中国的历史学者们所认可,也被读者们当作宝贵的学习资料,从而赢得了临久不衰的声望。
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一直以来都被深深地珍视,其中蕴藏了司马迁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智慧,也是一代代史学家发展历史学术思想的经典著作,更是把历史、文化和人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司马迁独特的人文情怀的结晶。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史记》蕴含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明确表示:“臣请史记其事也,工尚书而复多闻,旧适简要,愚意说之。
”他自称为“太史公”,要将历史进行著录,目的是为了保存和传承国家的历史记忆,阐发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中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他的笔触流转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史记》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充满了自豪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才华和伟大成就。
对于秦始皇的记载,司马迁赞誉其统一天下、修筑万里长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遗产。
他同时对于其他各个朝代的历史也进行了记录和评价,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史记》展示了对于智慧和才华的崇尚。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塑造非常注重个人的英勇智慧和杰出才华,如刘邦、项羽、韩信等,他们被描绘成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这种对人物才华的崇尚,表达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对智慧和才华的推崇,同时也鼓舞和激励后世人们勇于开拓进取。
第四,《史记》强调了忠诚和正直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自称“愚忠孝端直和公”的人,强调了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忠诚、正直和诚实。
他在《史记》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品德进行了深刻的评价,如赞扬刘邦的仁德和谦虚、杨震的谏言和反腐,贬低宦官等丑恶事迹。
这种强调忠诚和正直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的尊重和追求。
《史记》是一部不仅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著作,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
它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精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智慧和才华的崇尚,以及忠诚和正直的价值观。
这些民族精神的体现不仅在历史中呈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特质,同时也对后世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精神指引和激励。
从《史记》文本来解读司马迁之生死观
从《史记》文本来解读司马迁之生死观作者:张政涂盈盈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司马迁的生死观,围绕司马迁身世及经历对《史记》生死观产生的影响、《史记》中司马迁生死观的具体体现展开讨论。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本生死观司马迁作《史记》“成一家之言”,《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件事件,除了基于史实之外,更多的是寄寓了司马迁本人的主观思想,融合了自身特殊而深沉的情感,渗透了他对人生、对生死全面透彻的理解与感悟。
所以我们读《史记》,评析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时,都是在读司马迁的故事,在读司马迁本人。
一、司马迁身世以及经历对《史记》生死观形成的影响司马迁忍辱含垢作《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姑且不论其在文学界、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单就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就不可胜数,我们也从中获益良多,其一言一行都传递着一种悲壮,从他本人身上就可以读出他对于生死的态度。
(一)以生死争正义,史官的抉择。
史官是封建王朝中最为奇特的官吏之一,他们为前代的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他们存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朝的控制力。
史官这种官职并没有什么实际职权、反而有不小的风险,也因此成为了能够左右世人思想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从他数十年著史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史官是他最为认同的身份与角色。
(二)为忠臣义士辩护。
对于李陵这件事,司马迁一直是心有余悸的,对同朝为官的同僚们的那样一种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充满了愤慨,同时对李陵本人,他也充满了同情。
当汉武帝召问司马迁的时候,他便以自己对汉武帝的“拳拳之忠”坦率地说了他的看法。
司马迁说出了肺腑之言,这也为自己的活罪埋下祸根。
敢于说真话,勇于说实话,太可贵了,只是源于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一个刚正不阿的灵魂,这才能让他永不朽!(三)含恨承志著青史。
人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是要让它闪光,要死得有价值。
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待后人评说,仅仅以一死来抗争黑暗,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无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
浅析司马迁《史记》忠臣形象的忠怨情结
浅析司马迁《史记》忠臣形象的忠怨情结支卓华【摘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开创之作,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因为它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才如汗牛充栋。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本有生命的历史,它浸透着作者的幽凼情思,即人生的忧患意识以及其身世经历的悲凉感。
透过《史记》众多具有悲惨结局的忠臣形象,我们发现司马迁已经把个人的忠怨之情熔铸其中,形成了极其深沉的忠怨情结。
%《Shih chi》i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first Jig Chianti the general history, Also was ancient times biography literature work foundation, Have both obtained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and the literature two aspects. 《Shih chi》 is called by Mr. Lu Sun it pinnacles of poetic creation of the historian does not have the rhyme 《离骚》 , Its literature value is self - evident. Is precisely because it has the high literature research value, it is soa- king author's spooky emotions, namely life sense of hardship as well as its life experience dismal feeling. Penetrates 《Shih chi》 multitudinously to have the pitiful result the loyal minister image, We discovered Siam Ian already senti- ment of casting among individual loyal resentment, Has formed the extremely deed loyal resentful comvlex.【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19)005【总页数】4页(P85-87,96)【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忠臣形象;忠怨情结【作者】支卓华【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实录”精神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以及其人物悲剧性特点进行研究,虽然已经深入探讨了司马迁极为隐秘的心理世界和潜意识,比如复仇情结、死亡情结等,但对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司马迁忠怨情结的论述则甚为少见。
《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史记的侠义
一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史记•刺容列传》)。也就是说,这些侠士完全是为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的,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为人准则,从而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无怨无悔。
中国古代社会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士”为四民之首,他们多是社会精英,要么拥有知识的宝藏,要么代表道德的典范。自古以来,“士”人既彰显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杀身成仁的志士与舍生取义的侠士不仅载入史册、千古流芳,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子孙万代学习的榜样。司马迁的《史记》正是通过对形形色色士人的描写,为后人展示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弊端、历史的发展等方方面面,使我们后人不得不展卷长叹、掩卷深思。读《史记》最令人叹服的是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视角、独立的是非意识及其大胆的批判精神。“人们所以把《史记》称作‘无韵之《离骚》’,原因之一就在于《史记》有‘怨’也有‘愤’。这是因为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个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且更主要的是自身特殊的经历和遭遇使他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上的不公、人间的不平,愤世嫉俗,忧思深广,不能不‘微言讥刺,贬损当世’。”①刘熙载认为,“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艺概》)正因为司马迁能“立身”高处,所以他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人性表现出了他特有的高度,不以统治阶级是非标准伪饰历史,而是敢于彰显真善美。《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就是很好的证明。
司马迁的对联
司马迁:历史的独行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他就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瑰宝。
一提到司马迁,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坚韧不拔。
在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完成《史记》的决心。
他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激励自己,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行。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
对联一:“身受宫刑志愈坚,史记流传千百年。
”这是对司马迁坚韧不拔精神的高度赞扬。
虽然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他的意志却更加坚定,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流传千百年。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在《史记》中,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观点。
他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二:“史笔如刀斩乱麻,思想激荡天地间。
”这是对司马迁思想深度的赞美。
他的史笔犀利,犹如一把锋利的刀,能够清楚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他的思想深邃,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激荡在天地之间。
司马迁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他的《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对联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是对司马迁文学才华的肯定。
他的文章可以流传千古,他的得失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既是对司马迁个人成就的赞美,也是对他默默付出的敬仰。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个集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他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他个人品格的写照。
他的坚韧不拔、深邃思想和卓越文学才华,使他成为我们永远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通过对司马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伟大人格和他的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他身上学习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史记司马迁的读书心得3篇
史记司马迁的读书心得3篇史记司马迁的读书心得范文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
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
司马迁出生贫穷,身世坎坷,忍辱负重,谨承家业,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纪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
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故事》里,记载了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们有血有肉,热爱祖国。
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为敬佩和感动的两个人物。
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最后投江而亡,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被这种爱国主义行为深深感动着。
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随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难之时,曾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吃了肉汤渐渐恢复了,过了几年,重耳又做上了国君,他把当时跟他一起受难的人都升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众臣都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领赏,介子推不去,带着它的老母亲隐居绵山,当重耳想起介子推,后悔不已,便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让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没有出山,重耳进山看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烧死了,介子推在旁写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介子推这种舍生取义,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感动。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
文学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史记司马迁的读书心得范文2《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一位精神王国的贵族
司马迁一位精神王国的贵族司马迁一位精神王国的贵族粽叶飘香的端午节,我们缅怀的是那位沉吟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句,纵身投入汨罗水中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洋溢幸福的春节,我们感激的应该是那位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伟人司马迁。
是他,制订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岁首,才有了春节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
即使是“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依然选择了“宁辱不死”,他以一种怎样超凡的毅力去完成这“生与死”的抉择,又以一种如何顽强的勇气去诠释这“不死”的辉煌,一卷墨香,成就了千秋书史魂。
从此,最耀眼的不再是帝王的光辉,从此,他的灵魂便注定永生不灭,成为浩淼苍穹中的璨耀星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前135~ 前87)字子长,夏阳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便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跟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壮游使司马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奠定了他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
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去世。
临终前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
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遗愿。
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
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
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
【论《史记》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仁义精神】人贵在善良,厚德载物
【论《史记》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仁义精神】人贵在善良,厚德载物关键词:《史记》仁义精神民族精神摘要:在司马迁所撰述的三千年历史中,征伐几乎无所不在,杀戮几乎从未休止,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司马迁以他敏锐的史学家的目光,看到了仁义之德的重要,并在悲剧人物精神的提炼中对尚让、守义的美好品德表现出由衷的赞美。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该民族奋勇向前的原动力,那么厚德载物、贵和持中就是这个民族稳定和美、持久恒在的根本。
中华民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①。
在《易经》的智慧中,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相互参照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思想,人既要参照天道的“自强不息”,更要配合地道的“厚德载物”,才能够“乃顺承天”,以实现“贞”与“吉”。
《易经》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性格。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两种民族精神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关照。
在司马迁所撰述的三千年历史中,征伐几乎无所不在,杀戮几乎从未休止,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司马迁以他敏锐的史学家的目光,看到了仁义之德的重要,并在悲剧人物精神的提炼中对尚让、守义的美好品德表现出由衷的赞美。
一、尚让之德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不需待任何外在条件,谦者,“让”也。
足见古人对谦让之德的肯定与重视。
司马迁更是通过对人事的描写,以正面颂扬和反面讽谏的手法,充分肯定了“让”对成“仁”的不可或缺。
司马迁倡导在功名利禄前积极主动的谦让,对“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游侠列传》)的游侠,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功成身退是司马迁向往的理想人格,他既赞许主动退让,也为那些不谙君心不知退让终遭横祸的功臣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范蠡佐越灭吴,劳苦功高,但在封赏之际,悄然隐去,对此司马迁非常欣赏。
而文种在范蠡隐去之后被赐死的悲剧结局,与范蠡的全身而退形成鲜明对比。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史记》的内容包含了广泛的民族精神。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即以帝王的纪传为主线,穿插着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事。
其中不仅记载了中原民族的历史,还详细介绍了周边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如匈奴、羌族、胡族等。
这种广泛包容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观的宽广和民族精神的包容性。
《史记》的体裁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
司马迁以纪传体的形式书写《史记》,这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独特形式。
纪传体强调史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追求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实事求是。
这一体裁的选择体现了中国古代史书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以及中国人民对历史的珍视和尊重。
《史记》蕴含的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明确提出了“得失记之,要当书之”、“天下事不可知者,问于有司”等历史观念,强调了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记》还以“纪实”为宗旨,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启示。
通过对古代人物的称赞和警示,司马迁试图以历史教育人,启迪人们对于德行和道德的追求。
这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引导激发了中国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司马迁史记的读后感心得(2篇)
2024年司马迁史记的读后感心得读了《史记》,我最深的感触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里,令我印象最深刻有几个。
一个是暴君商纣王,他虽然拥有好的口才,但他把这个才能用于拒绝大臣的进谏,他有强壮的身体,但他把这些力量都用于狩猎、玩乐之中,读到这,我的心隐隐刺痛,为商朝感到悲哀,明明商纣王有这么好的资本,完全可以好好地治理国家,让国力越来越强大。
最令我吃惊的是,当忠臣比干劝说他的时候,他却“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主意,他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难道你是圣人么?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孔!”说着,他就拔出剑,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把比干的心脏当着众臣的面挖了出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对商纣王如此暴虐的行为深恶痛绝,可以想象,当时的百姓多么痛恨这个商纣王。
当周国的首领—周武王和纣王交战时,纣王的百姓、奴隶们竟然发过来攻打商纣王。
结果当然不用说了,周武王赢得了民心,大胜而归。
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史记》的第四十二章也讲述了类似的道理,郑国的国君与妻子姜氏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姜氏偏爱二儿子,厌恶大儿子,因为她生大儿子时难产。
当长子生继太子位时,姜氏就不高兴,她想让二儿子段继位,于是在生登基时强迫生把京邑封给段,然后,让段在京邑暗中操练兵马,然而这一切长子生都看在眼中,但他不动声色。
段听说他没反应,便进一步与母亲商量他篡位的奸计,准备内外呼应。
读到这,我的心不由紧缩,生怕二儿子段会得逞。
结果并非如此,生在段攻打京城时,拿出最精锐的兵马和段决一死战,结果生大胜。
段的荒淫无度使百姓非常厌恶他,所以最终生保住了王位!《史记》中类似的历史事件很多,他们都让我领悟到一个真理:正义永远能战胜邪恶,得民心者得天下!2024年司马迁史记的读后感心得(2)《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瑰宝。
2023年,我有幸阅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史记司马迁列传读后感
史记司马迁列传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纪传之鼻祖。
其中司马迁列传是《史记》的第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
在阅读完司马迁列传后,我深感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和卓越贡献。
司马迁列传作为《史记》第一篇,首次以人物为主线,对历史进行叙述,它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列传通过以人物为纽带,将众多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生平事迹相结合,使历史更加生动鲜活。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所传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真实可信,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意义。
在阅读司马迁列传过程中,我对于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充满了敬佩之情。
从司马迁的身世背景中可以看出,他来自于一个寒微的家庭,却始终怀揣着对史学的热忱和对历史的探究欲望。
在逐渐长大成人后,司马迁更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各地进行考证和搜集史料,为编纂《史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着我要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止。
除了对司马迁本人的敬佩外,我还对《史记》所体现出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深感钦佩。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汇集史料为主要任务,强调“无偏无向”的原则,力图体现真实客观的历史面貌。
他强调历史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记录,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使得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研究的重要依据。
同时,他也将历史视为教训,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告诫子孙后代,悟取人生哲理。
这种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观点,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重要性。
史记司马迁列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著作,它在历史写作方面有着革命性的创新。
通过以人物为线索,以真实客观的态度记录历史,司马迁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同时,他对历史的解读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史记》司马迁列传,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丁德科谈司马迁:《史记》的精神是“礼义一统”
丁德科谈司马迁:《史记》的精神是“礼义一统”丁德科院长在办公室内丁德科简介:丁德科,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院长,陕西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顾问。
主要从事先秦国家学说研究,著有《史记通解》《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等。
儒风大家专程前往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师范学院,当面采访了丁德科院长,请他谈了他心中的司马迁,以及司马迁精神和《史记》精神。
司马迁是抱着怎样的信仰来撰写《史记》的?史家传统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感召,使得司马迁坚持修撰《史记》,以铮铮铁肩担当历史与现实高度统一的伟大道义。
这是司马迁精神首先且重要点所在,反映了司马迁《史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圣应有的崇高致世信仰。
“铁肩”来自继承祖业,修史为国家百姓,这是史家传统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与切实责任!不仅要对先秦时期史学做系统总结,更要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寻求对策。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司马迁最引以为自豪!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
太史令虽然是地位比较低的官职,但是,司马谈却有着宏大的抱负和理想,他仰慕远祖“世典周史”的崇高职业,修史不辍。
司马谈的修史理想抱负和经历作为,对司马迁的熏陶教育,特别是父子携手修史,对司马迁影响深远。
司马谈去世前夕“所欲论著”的临终嘱托,直接引导和促使司马迁克服艰难,坚持子承父业,终生传承弘扬史家传统。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他一边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图书和档案资料,从事写作《史记》的资料准备。
因李陵之祸,司马迁横遭腐刑的摧残。
悲惨的遭遇、生理的残损和人们的鄙视使司马迁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他想以死来洗刷自己的耻辱,但又认为自己还未完成《史记》的写作,为了继承祖业重振史家传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司马迁选择坚强地活下来。
这是一种悲壮之举,是对史家职责的恪守,对自己神圣人格的捍卫,对立名理想的不懈追求。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司马迁《史记》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迁《史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1翻看《史记》,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能够忍辱负重,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虽饱受命运的捉弄,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因此,我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文中《鱼肠剑》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故事里吴王的手下公子光想篡位,成为皇帝。
于是和伍子胥物色到的一位勇士专诸一起商讨计划。
终于,等到了这一年,楚平王逝世,楚国对外戒备有所松懈,吴王就发派精兵攻打楚国,这样一来,吴王在吴国的势力就减弱了很多。
公子光叫来专诸,让他去刺杀吴王。
这天,公子光把吴王请到家里盛情款待。
酒席上,吴王身旁有亲兵手持长矛守护,吴王以为自己很安全,就不停地接受着公子光的敬酒。
在吴王醉酒时,公子光就假装脚伤复发,先躲进暗室。
后来专诸端上一盘鱼,走到吴王面前,抽出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刺向吴王,吴王当场毙命。
专诸被一拥而上的守卫杀死了。
公子光见行刺成功,最后自立为新的吴王。
专诸早就知道行刺基本上有去无回,但他还是去做了,他一心为着公子光,甚至献出了生命。
他十分忠诚,所以我十分喜欢专诸这个人物。
《史记》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主要是司马迁在文中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五篇传文,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熟悉五位传主的人生经历、命运起伏。 3.通过对五位传主的比较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悲剧缘由。 1.五位传主的人生经历分别是怎样的?请你用流畅的语言描述一位人物的命 运吗。 本专题问题设计 2. 五位传主的忠义精神都有哪些?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吗? 3.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忠义精神?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多媒体投影设备 鲁教版《史记》选读 多媒体教室 关于《史记》其他一些论述作品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重点阅读《廉蔺列传》 讨论: 在介绍蔺相如身份的时候, 司马迁使用了怎样的方法?为什么要说他是宦者令?廉颇一生有 很多事迹,文章选材有何妙处?组长做好讨论记录,班内交流。 活动二:对比阅读《廉蔺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刻画。 思考: 廉颇、蔺相如的忠义精神有何异同之处?小组观点形成文字,班内投影展示交流。 学习活动三:重点阅读《项羽本纪》 1.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谈谈这些细节凸显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用多媒体展示有代表 性的细节 ) 2.思考: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细节凸显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方法还有什么? 4.作业:给蔺相如写一篇小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 题中要评价 的学习要素 和所使用的 评价工具或 方法) 专题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预先用 2 节课的时间阅读《报任安书》 《刺客列传》 ,了解司马迁人生经历,结合后世作品《水浒 传》 《西游记》唐传奇等作品,探讨这些人物身上沿袭的忠义精神。 活动一:走近司马迁 自由交流 1.读了《报任安书》 ,你对司马迁有了那些了解? 2.如何来看待司马迁对忠义精神的崇敬? 活动二:探讨后世作品《水浒传》 《西游记》唐传奇等作品中忠义之士的精神 (小组探讨) 1. 后世作品《水浒传》 《西游记》唐传奇等作品中,试举例分析人物性格。 2. 活动三: 思考: 《史记》忠义精神对后世作品有哪些影响?你是否在后世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史记》人物的 影子?请每位同学以日记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作业:撰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文章,谈谈《史记》中的忠义之士。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会比较阅读,能从文章选材构思、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对于人物刻画的巧妙用心。 3.有一定鉴赏能力,能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并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褒贬评价。
《史记》中的忠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所需课时
1 课时+课下 2 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 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引领学生结合后世作品, 了解司马迁所推崇的忠义精神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 司马 迁主要的人生经历及他对忠义之士的推崇之情, 探究司马迁写作这些忠义之士的心理背景, 进而了解 他在这些忠义之士身上所倾注的情感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鉴赏作品。 2.结合司马迁的遭际,探讨他在忠义之士身上所倾注的情感。 3. 探讨并学习后世作品中沿袭至今的忠义精神。 1. 你对司马迁有了那些了解? 本专题问题设计 2. 怎样看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忠义之士的关系? 3. 《史记》忠义精神对后世作品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 境 其 他 网上评论 《报任安书》 《刺客列传》及后世作品《水浒传》 《西游记》唐传奇等等。 多媒体教室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 题中要评价 的学习要素 和所使用的 评价工具或 方法)
1.能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2.能“知人论世”地评价分析作品和人物。 3.能依据史料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通过阅读分析概括人物的命运。 4.能客观评价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史记》忠义之士的性格刻画 1 课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 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廉蔺列传》文章的阅读,研究探讨司马迁笔下忠义之士的刻画方法,着重从选材、 细节描写与对照手法等角度去体会司马迁刻画人物的准确、用心。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合理的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细节描写的准确及深刻内涵,能通过细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在对比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的方法。 1. 在介绍蔺相如身份的时候, 司马迁使用了怎样的方法?为什么要说他是宦 者令?廉颇一生有很多事迹,文章选材有何妙处? 本专题问题设计 2.廉颇、蔺相如的忠义精神有何异同之处? 3.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细节凸显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方法还有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多媒体投影设备 苏教版《史记》选读《廉蔺列传》 多媒体教室 有关文章选材、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的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下用四节课时间阅读五篇传记,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用法,课前完成“文言知识积累达标检测” ) 1.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描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位人物的人生经历。 2.老师组织讨论:品评人物形象(投影补充悲剧的相关知识) 3. 组内讨论: 五位传主的忠义精神都有哪些?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吗?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语段。 4.试着根据五位传主的忠义精神,确定分类标准和理由,组长做好讨论记录,班内交流。 (提示参考 标准,如性格、环境、偶然因素等) 5.每小组选取两个人物,如廉颇与蔺相如,用比较文学的方式讨论人物性格及人物命运,组长在班 内发言展示。 7.你认为什么样的性格更有利于人生事业的发展?请把你的观点和想法写在日志上。 8.课下思考:司马迁是如何来刻画笔下的忠义之士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 题中要评价 的学习要素 和所使用的 评价工具或 方法) 专题二 所需课时
2.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史记》忠义之士刻画的方法,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技巧。 3. 在研究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于笔下人物的影响的过程中,掌握“知人论世”的评价方法。 4. 通过论文写作展示研究成果,提高鉴赏及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发愤著书的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感受《史记》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民族精神。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 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 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 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 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勇 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1.《史记》中的忠义之士有哪些崇高的精神?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2.司马迁是怎样来刻画这些忠义之士的? 3.《史记》忠义精神对后世作品士的影响与启迪? 专题一:走进《史记》的忠义之士。 专题划分 专题二: 《史记》忠义之士的性格刻画。 专题三: 《史记》中的忠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专题一 所需课时 走进《史记》的忠义之士。 课上 1 课时+课下 4 课时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司马迁在《史记》中蕴含的忠义精神 所属单位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高二 课上 3 课时+课下 6 课时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 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 300-500) 司马迁为了继承孔子编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 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司马迁笔下出现了很多正 义忠义之士, 他们又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作品中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令笔下的忠义之士栩栩 如生?在他们身上,司马迁倾注了怎样的情感?作为 21 世纪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评价这些人物?本 单元将通过《史记》的几篇作品走进司马迁笔下的忠义之士,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鉴赏 评价人物,理解良好性格对于成功人生的重要性。 本单元将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走进《史记》的忠义之士;专题二: 《史记》忠义之士的性格 刻画;专题三: 《史记》中的忠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本单元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赵氏孤儿》 《管 鲍之交》 《廉蔺列传》 《刺客列传》等作品来了解《史记》忠义之士,并以《信陵君窃符救赵》 《赵氏 孤儿》 《管鲍之交》 《廉蔺列传》为主体探讨《史记》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引领学生结合后世的 作品进行拓展研究, 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忠义精神, 进而理解司马迁在这些忠义之士身上所倾注 的情感。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史记》的精于选材、善用细节与对照的人物刻画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概括几位忠义之士的命运及悲剧缘由,进而掌握阅读、分析文本的基 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