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智慧

合集下载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也是数学的心脏。

让问题走进课堂,寓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一、精心设疑开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设疑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制造一种不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求之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意识。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疑,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递进式设疑障碍性是设疑的首要特点,否则学生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就不可能启动内驱力主动参与学习。

障碍性设疑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一定的尺度,要通过层层设疑,递进式地跨越学习的“难度”。

因此,设疑在具有障碍性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注意设疑的递进性,以便架起一座由难到易,启迪学生思维的“桥梁”。

如,教学“通分”时,教师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可设置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分子分母都不同,异分母分数能不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大小?”“可不可以想个办法使这类分数能比较大小?”当学生回答出可以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时,教师提问:“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出变成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后可以比较大小时,教师又提问:“分子相同是什么意思?分母相同又是什么意思?”这样设置一个障碍,排除后就向目标逼近了一步,最后让学生想到需要统一标准,并自然地引出“通分”的概念。

这样层层递进式地设疑,使抽象难懂的“通分”概念就变得容易理解。

(二)、悬念式设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秘诀。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巧设悬念式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情趣化,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1、利用谜语诱发悬念——激情。

如,导入“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新课前出示这样一道谜语:“一个圆分两半,计算题上常出现。

只要它出现,就得先把它来算。

”谜底是打一个符号,然后让学生猜。

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大增,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知谜底。

2、利用问题制造悬念——激思。

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自由说出一些数,教师很快地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证。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俞玲)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俞玲)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鹿阜中学小学部俞玲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带动着一大批教师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是课改的宗旨,然而在教学中,真正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还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更谈不上创新。

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不出问题,那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就非常困难,课改提倡的新理念也没有落实到实际中。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改中尤为重要——爱因斯坦不是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爱在师生之间流淌,用爱感化学生,使他们“敢问”现在的学生被禁锢的太多,不是他们不会提出问题,而是他们不敢提问,害怕说不好会被骂,被别人取笑,被老师冷落,于是他们把问题放在心里,不说、不讲,进而也懒于动脑思考,当然也无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就不会有灵感的升华。

因此教师要消除孩子的这种畏惧心理,让他们敢说、敢问,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建立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多给学生一些爱的氛围,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说、乐说、不害怕老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老师心中有爱,学生也能感受到爱,让爱感化一切隔阂,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下大胆问,大胆讲,这里我深有体会。

今年刚接手的六年级班,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上起课来非常困难,他们不说不讲,上课发言的同学少得可怜。

对他们生气、强压没用,于是我试着接近他们,关爱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引导他们多问、多说,大家一起提问讨论,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慢慢敢表现自己了,特别是发言后老师笑着说“真不错”,他们的小手又高高举起,我终于体会到爱的魅力。

让爱在师生间流淌,使他们敢问,敢答。

二、创设问题氛围,让他们找到提问的感觉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去思考、有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当然也就不会找不出提问的感觉、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启迪学生智慧

启迪学生智慧

启迪学生智慧在现今的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智慧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关注点。

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在学识上的广博与深厚,更体现在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如何启发学生的智慧,给他们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学生的智慧需要通过培养多元思维能力来实现。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合作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辩论赛、社团活动等实践课程来促进。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提供探索性学习机会探索性学习是启发学生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探索性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等。

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启发他们智慧的基础。

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并解决问题。

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将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科技竞赛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兴趣领域和发现潜能。

四、倡导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自主学习,他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和项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尝试,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教育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教育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教育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它帮助人们开阔眼界,汲取知识,拓展思维,培养才能,并促使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重要性。

启迪智慧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课堂上,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和实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育者还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独立性和创造力。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认知模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并应对未来的挑战。

教育的意义还在于传递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传递。

教育通过灌输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认同和尊重共同的价值观。

教育通过教授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世界上各个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将文明的火炬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被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教育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获取成功和成就的机会,提升了社会的人力资本,推动了创新和技术进步。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不同领域注入活力和智慧。

同时,教育也可以减少贫困、改善社会公平,帮助个体摆脱贫困陷阱,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教育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它帮助人们拓展眼界、汲取知识、培养才能,并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文明、培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教学方式,以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者——学生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而教师的职责则是精心组织、耐心引导、尽力帮助、热情服务,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就是助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个性张扬提供条件。

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一、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觉、自愿、自信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就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以前语文教师字、词、句、篇面面俱到,详细讲解,学生只是成为记笔记的主人,虽然有时课堂上也提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但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全然不顾学生实际。

这样只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掌握知识,至于培养的技能显然是微乎其微的,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而自主学习就要求语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能理解的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来掌握,学生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也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尽量让他们自己动脑解决。

新课文的字词注音、释义,文言文的句意理解等,语文教师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让他们通过查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

遇到难写字、易错字、难译句,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帮助他们理解,这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效率会更高。

2.激发并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适应了“填鸭式”教学,突然改变为自主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肯定有点缩手缩脚,作为教师要激发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尽早步入正轨。

开始时学生学习的状态可能有些幼稚可笑,教师要多鼓励引导,少批评指责,让他们逐渐增强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在纠正学生错误时也不能以“真理拥有者”自居,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所说的也仅仅是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意见,也要让学生觉得师生是平等的,更要让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评说教师的意见,这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平常的心态,宽广的胸襟,敢于正视学生的不同的有独创性的见解。

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意识是指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认识能力,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以这样说,学生们过去只是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一个能够挑战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会更容易培养出问题意识。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出自己的问题意识。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课题,提出问题,进行调研,解决问题,最终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培养出问题意识,并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容易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地去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浅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喜欢提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

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责疑灵感。

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

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问题意识 启迪数学思维论文

培养问题意识 启迪数学思维论文

培养问题意识启迪数学思维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科学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

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好时期,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呢?一、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创设“问题”环境在我们的课堂上,你不难发现,学生年龄越小,提问的积极性越高。

可时间一长,学生似乎变得沉默了,不敢说也不敢问了。

这虽说是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的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善于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不举手发表意见。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二、创设丰富多彩情境——提供“问题”场景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

教师要不断创设各类情境,让学生在各类情境中提出问题。

1.以生活情境激趣,让学生在“趣”中“问”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的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中,教师可采用生活情境展现、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

如在学习位置与顺序这一内容时,我们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在加减混合运算时,我结合了“乘车”的情境;在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我又安排了“美丽的田野”的情境……通过这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探索故事中蕴藏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以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在“疑”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浅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我们即将迈入新世纪的门槛的时候,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

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下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但应有科学的思维、工作、生活的能力,还要有不断摄取自己需要的新知识和利用有关知识的方法。

为此,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笔者以为:就“师道”的“解惑”角度而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而这需要一种意识,即问题意识。

憙一、思维与问题意识憖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思维的问题性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憙二、问题意识与教学过程憖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角度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憙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憖(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个体能力的过程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过程。

目标的确立和持久,有赖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学习的最初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作为学生个体,最初他并不知道该去学什么?怎么去学?其表现为依赖于教师的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试图运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一个地问问题,学生一遍一遍地回答,还经常为某个精彩的回答而喝彩,而没有仔细地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是只简单地记住了某个问题的答案。

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就变得沉闷、单调,学生只是一味地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善于提出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

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敢问”意识科学实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应该说,“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肯问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表述不清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提问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三怕提出不同意见得罪老师,或耽误老师的教学程序;四怕提出问题难倒大家造成尴尬。

”因而,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具有“不惟师、不惟书”的批判精神。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探究”这一环节的质量并不高,这有诸多的因素影响,我粗浅地认为主要是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等,使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经常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加以促进。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多下功夫。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素质基础教育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不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

再加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害羞心理的影响,课堂愈来愈缺少生气,教师只能无奈地唱独角戏。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努力地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

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思想很活跃,求知欲很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畏惧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应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

叶圣陶曾说:“要当教师,先学会当孩子”。

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小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很好地运用体现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同探索,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并予以重视。

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上课前、上课时,也可以在课后。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摘要:创新始于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用“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关键词:问题情境启迪思维主动发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是问题,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质疑是学习的源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化学实验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实验中创设“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建立问题期待,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样能使化学实验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

1.充分运用实验的探究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一开始会使初学化学的学生很感兴趣,但这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他们会逐渐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必须优化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习的兴趣。

如在探究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一般的方法是“照方抓药”,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直接进行实验探究,而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先设置问题情境:“让我们当一次科学家——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仅仅给学生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及一些信息提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经过思考、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最后终于设计出了探究装置,测出了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与理论的数值相差不大。

教师再进一步设置问题: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从该实验还能得出有关氧气的哪些结论等等,虽然教学时间长了一点,但大大增加了思维的长度和深度。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而“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畅开言路,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犹太民族。

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

“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高兴,并会喜形于色……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曾经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生命的源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营造自由气氛,使学生敢问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仅不能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而是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思维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简单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喜欢提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形成问题意识,进行数学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在教学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提问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俯下身来成为学生问题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把尊重带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空前高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

在具体施教中对学生要因人而宜,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想问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纸盒,a纸盒内装的全是红球;b纸盒内装着红球和黄球;c纸盒内装着红球和蓝球,并让学生猜一猜,从每一个盒内摸球的情况。

在学生猜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从a盒内摸出的都是红球,而从c盒内却摸不出红球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很想知道答案,这一下兴趣盎然,探索的欲望特别高。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完整研究方案(最新)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完整研究方案(最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完整研究方案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2、课题界定: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培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研究的意义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

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教师(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调换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要使学生保持激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十分重要。

1、创建宽松、民主、和睦气氛,鼓舞学生勇敢发问优秀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其学习的主动参加意识。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踊跃的感情,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获得成绩。

悲观的感情不单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成效,并且会影响学生的长久发展。

所以,在英语教课中我们教师应当一直关注学生的感情,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睦的教课气氛。

每一位拥有创新人品的教师,都要和学生成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位学生创建创建宽松、民主的发展环境,使学生逐渐建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敢于勇敢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问质量的一定以及回答下列问题的仔细和耐心更加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充足发挥学生的踊跃性、主动性和创建潜能。

2、奇妙设疑,启迪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讲堂教课中,教师的奇妙设计是启迪学生思想的钥匙。

在英语教课中,我们常常给学生一些task ,可是,假如所给的任务不过简单的重复,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获得提升,所以task 的要点应放在培育学生自我思虑,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上来。

在讲堂上,教师应创建时机,让学生产生问题、思虑问题、解决问题。

在进行be 动词的教课中,我打破过去先将语法知识教授给学生再经过练习稳固知识的步骤,设计先将各样be 动词组成的句型演示在黑板上,学生不得不产生疑问:为何表达同样意思的be 动词却好几种形式?它们不一样的形式是怎么形成的?为了揭开这些谜,学生们不停猜想、不停议论、不停研究,而我则在旁加以指引,逐渐得出结论。

因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在踊跃思虑,知识掌握得更为扎实。

3、保护和鼓舞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小学生比较喜爱表现,希望获得教师更多的注意和认同,并且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情喜爱追根问底。

假如教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色不加以保护和鼓舞,以为他们过于天真无知,必定会抹杀了学生的创建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

让学 生 每人 准备 一 根 细铁 丝 、 尺 、 皮 直尺 和 剪 刀等
工 具 上 课 后 . 师 让 学 生 用 细 铁 丝 先 做 出一 个 长 教
方 形 的模 型 ,然 后 问 :有 什 么 好 办法 可 以知 道长 “ 方 形 的周长 ? ” 生 在情境 中展开思 维 。有 的学生 学 先 用 细绳 子 绕着 量 .再 用 直 尺 量 出绳 子 的 长度 计 算周长 : 的学生用皮尺绕着量 . 有 也得 出周 长 ; 有 的学 生把 铁丝 从一 点剪 断 , 伸直 量 出周长 。教师 随 即问 学 生 : 如 果 求 黑 板 的周 长 应 该 怎 么 办 ?” “ 这 样 . 生通 过 直觉 思 维 逐步 触 及 问题 的本 质 , 靠 学 依 已有 的知识 .在 动手 操 作 中得 出 了只要 知 道 长 方 形 的长 和 宽就 能求 出周 长 的道理 .即 长方 形 的周
为学 生增 添 获得 成 功 的 信 心 .还 可 以 培养 学 生 思 维 的连贯 性 和严 谨 性 .从 而有 效 调 动学 生 思 维 与
行 为 的 积 极 性 如 学 习 “ 形 面 积 公 式 的 推 导 ” . 梯 时
设 计如 下 一 组铺 垫 型 问 题 :① 怎 样求 长方 形 的 面 积? 怎样 求平 行 四边形 的面积 ? 怎 样求梯 形 的 ② ③
学生非智 力 因素的过程 。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的 过 渡 性 问 题 情 境 。 创 设 铺 垫 型 问 题 情 境 。 仅 可 不
会深 深 意 识 到学 习 的责任 和价 值 ,从 而 增 强 学 习
的兴 趣 和 动机 .使 数学 学 习成 为 一种 乐 在 其 中 的 有趣 活 动 生 活 型 问题 就 是 在教 学 中把 学 生 的个 人知 识 、直接 经 验 和熟 悉 的事 物作 为 数 学 教学 的 元 素 引进 课堂 . 在生 活 中学 习数 学 , 验 数学 的魅 体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中小学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的强烈问题意识和积极研究态度,是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必要前提。

中小学教师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需要努力做“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研究型教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寻找和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以积极的研究态度将存在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真问题且真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方法,从而为改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实现教书育人目的提供坚实支持。

教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并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内容,还要强化问题意识,培养科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态度。

可以说,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的强烈问题意识和积极研究态度,是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必要前提。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帮助新思想、新办法诞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意识到问题存在,就必须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一)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能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问题的一种能力,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通过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产生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强烈的探索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主体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察和思考中,主动意识到制约引领学生成长、启迪学生智慧的问题存在,并产生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教师积极思索、提出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具有教育教学问题意识的必要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问题意识,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履行职责使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

1.问题意识是教师实施有效教育教学的起点问题意识促进教育教学改进和创新。

我们常说要解决片面应试教育问题,这首先就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过程。

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不仅负责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探讨教师如何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导航者,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文献、电子资料等,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3.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促使他们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师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以下是一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方法:1.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导航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1. 提出引导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进行讨论等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智慧
发表时间:2018-01-26T15:51:36.13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作者:李生旭[导读] 不敢问,或者不知怎样问,或者没有机会问。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李生旭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中学737208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根本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体现。

但是传统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学生无疑可问,不敢问,或者不知怎样问,或者没有机会问。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和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改和发展学生潜力的需要。

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

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的气候与土壤”。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

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

二、创设生活情境,产生生活性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更加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问题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教室窗户上的一块长方形玻璃坏了一个角,要向维修师傅报修,如何来描述这块玻璃的大小呢?这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有的学生拿纸画出长方形;有的学生认为用纸画太麻烦,而且没有那么大的纸,所以可以量长方形窗框的四条边;又有人认为只需要量长方形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就可以了。

老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只要量相邻的两条边?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火花得到了散发。

学生在解决这一生活性问题时展现了孩子的天性,自己在探索中获取了知识。

三、找准时间,引导学生发问
教学中,当我刚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感到惊奇与喜悦,更多的学生却感到茫然,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甚至出现提不出问题的现象。

这说明学生发现问题的潜力没有得到开发,而这方面的能力薄弱,除了知识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怕失败心理的影响。

因此,我非常注意把握好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机,适时放慢教学节奏,放大提出问题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以成功心理唤起学生的提问欲,使学生逐渐养成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四、教给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有机会问,更要让学生善问。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做好示范,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提问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先为学生示范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提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这样从教给方法入手,为学生提问打下了基础。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问题,逐步教给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

第三,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

教师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颖有思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6,(23)。

[2]张丽春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09)。

[3]罗水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