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线粒体 (1)
长江口鲚属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C A A C C T A C C C B : G C A C C G A 仅有 9个 多态 位点 和 8个 信息 位点 。研 究 表 明 S 2: A C C C T C C C, S 3 T T A A C C A A,
Dlo 区的序列变异 主要来 自终止序列 区。 — p o 关键 词 : 鲚属鱼类 ; 线粒体控制 区;序列长度异质性 ; 长江 口
( .bah g ah s o1 7 p( .m s s ,a dtot e o e un el gh 13 p ad 17 p C rcy n tu)t 3 2b C yt ) n w y s f q ec e ts( 2 3 b n 2 1b ) u p s n
we e f u d b t n C.n s sn s sa d C. n s s t hu n i. Ho v r t r r n y 3 % i d v d as wih r 0 n oh i a u a u n a u ai e ss we e he ewe e o l 3 n i i u l t
Ab ta t We d tr n d 2 DN o to e in ( lo sr c : eemie mt A cnrlr go D— p)s q e c so re C i i p ce n Ya gz I o e u n e ft e ola s e isi n te h l
包 含 10 4 个多态位点和 9 个系统发育信息位点 , 占整个 Dl p区相应 位点 的 8.%和 7.%。中央 保 7 分别 —o o 09 89
息位 点 来 自该 区。在 保 守 区 识 别 了 C B 、 S 2和 C B , 列 为 C B :T . T G A A TA A A S 1CB S3 序 S 1 FA A A G —— c T A,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第十二章生殖生殖是生物延续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实现的。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
鱼类主性器官器官为精巢和卵巢,主性器官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分泌激素,所以又称生殖腺或性腺。
附性器官雄性:输精管,某些鱼类具有交接器雌性:输卵管,某些鱼类具有产卵器大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部分鱼类为雌雄同体包括三类:两种性腺同步发育,精卵子同时成熟,如鳉科,鯔科;雌性先熟而后变为雄性,如合鳃科的黄鳝;雄性先熟,然后卵巢发育成熟,如鲷科鱼。
第一节鱼类性腺的形态学一、精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精巢为一对延长的器官,附着在体腔背壁上,精巢向后延伸部分形成输精管,终止在直肠和输尿管之间的生殖乳突上。
硬骨鱼类的精巢与哺乳动物的一样,由间质和小叶(或小管)组成,间质位于小叶之间,由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淋巴管组成。
其中间质细胞与哺乳类的Leydig’s细胞同源,是合成激素的场所。
小叶(或小管)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即生殖细胞和排列在小叶或小管周围的体细胞(小叶界细胞),后者称为谢尔托立氏细胞(Sertoli cell),由它们组成小叶或小管内的小囊。
根据精子发生的模式,可将鱼类精巢结构分成两种类型:小叶型和小管型。
小叶性为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所具有,它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的小叶组成,小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数个精原细胞的生精小囊。
在成熟过程中,一个生精小囊内的所有生殖细胞大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不断扩大,最后破裂,精子被释放进入与输精管相连的小叶腔中。
另一种为管状结构的精巢,即小管型。
见于花鳉科鱼类和鳉科鱼类。
这种精巢为许多小管规则地排列在外端固有膜和中央腔之间。
原始生殖细胞仅位于小管近盲端部分,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成熟的精子被释放入与输精管相连的中央腔。
长江下游4属6种鲿科鱼类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的比较分析
摘要 : 采用 P R扩增获得了长江下游 鳞科 ( ar a ) C B g de 4个属 6个种类的线粒体 1SrN i 6 D A序列 片段。序列长 度介 于 9 0b 2 p与 9 3b 3 p之间 , + A T含量 明显高 于C G含 量。共有 9 9个 比对位点 , 中 10个 为变异位点 ;2个 + 3 其 9 5 为简约信息位点。以大鳞脂鲤 ( h l u ar ei t 为外群 , C a esm copd  ̄) c l o 采用邻接 法 ( J 和最大简约 法( ) N) MP 分析鳞 科 4 属 6种鱼类的系统发生关 系。结果表 明,6 N 1Sr A序列可 以作为鳞科属间系统发育 分析 的有效分子标记 。聚类结 D 果显示 , 鳞科鱼类构成 一个 单系类 群 , 中鲮属 ( s s 较特 化 , 其 Myt ) u 黄颡 鱼属 ( eebgu ) P loars 次之 , 拟鳞 属 ( s d t 而 Pe — u
p i e .r n i g f m 2 p t 3 p l d a gn o 9 0 b o9 3 b .T e a e a e b s o o i o sA :3 . % T:2 . % C:2 . % G:1 . % , i f r h v r g a e c mp st n i i 52 25 3 1 92 s o n h tte A+ o tn sh g e a a fC+ h wig t a h T c n e ti ih rt n t t G.T e a i me tln t f h 6 DN s q e c sw s9 9 sts h h o h l n n e g h o e 1 S r A e u n e a 3 i , g t e i cu ig 1 0 v ra l n 2 p r i n no maie sts h o ig C ac u n l d n 9 ai b e a d 5 asmo y i fr t i .C o sn h le s v e c0 io u st e o tr u r d t sa u g o p,t ep yo e h h h lg —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作为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遗传物质,近年来在鱼类研究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理解,还为鱼类遗传育种、系统发生、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鱼类线粒体DNA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其在鱼类生物学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鱼类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线粒体DNA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然后重点介绍鱼类线粒体DNA的提取方法、测序技术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还将讨论鱼类线粒体DNA在遗传育种和遗传资源保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从事鱼类线粒体DNA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鱼类线粒体DNA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鱼类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功能鱼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一种双链、闭合环状的分子,通常大小为16-20千碱基对(kb),是细胞器中唯一的DNA分子。
鱼类mtDNA的结构主要包括重链(H链)和轻链(L链),其中H链编码了大部分基因,而L链则编码了剩余的少数基因。
这些基因主要编码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的13个蛋白质亚基,以及2个rRNA和22个tRNA,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线粒体的核糖核蛋白体,负责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鱼类线粒体DNA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mtDNA是鱼类线粒体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母系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因此,在鱼类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mtDNA被广泛应用为分子标记。
mtDNA编码的蛋白质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蛋白质参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对鱼类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tDNA的突变和变异也被广泛用于鱼类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等研究。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动物群体之一,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生态适应以及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线粒体DNA(mtDNA)已经成为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重要标记。
一、鱼类线粒体DNA的特点线粒体DNA是一种存在于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具有母系遗传、高突变率、无重组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mtDNA成为研究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的理想标记。
母系遗传:mtDNA只能通过母系传递,因此可以有效地追踪母系群体的迁移和扩散。
高突变率:mtDNA的突变率远高于核DNA,这使得mtDNA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遗传信息,有助于揭示近期的进化事件。
无重组:mtDNA在遗传过程中不发生重组,因此其遗传信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有助于准确推断群体遗传结构。
二、线粒体DNA在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间mt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迁移扩散以及种群历史。
物种鉴定和分类:mtDNA序列差异可以作为物种鉴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发现新物种和解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保护生物学:通过分析濒危物种的mtDNA序列,可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进化生物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mt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鱼类的进化历程、分化时间以及祖先群体等信息。
生态学:通过分析鱼类mtDNA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探讨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生态位分化。
渔业资源管理: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的mtDNA多样性,可以评估其种群健康状况和种质资源价值,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前景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线粒体DNA在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线粒体DNA在揭示鱼类进化历程、保护濒危物种以及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笛鲷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d r i , D) 保 守 序 列 区 ( o sre e u n e oman C 和 cn ev d sq e c bo k C B 。 由于控 制 区不 同 区段 的进 化 速度 不 lc , S ) 同, 故可 适用 于不 同级 别 的系统 发育 分析 研究 , 是探 讨近 缘种 间 和种 内遗传 变异 的 良好 指 标[ 。 4 ] 笛鲷 属 ( uj n s 隶 属 鲈 形 目 ( ec ome) L ta u ) P ri r s 、 f 笛鲷科 ( ujnd e , L t ia ) 是一 类广 泛分 布 于热带 和亚 热 a 带 的岩 礁 鱼类 , 为重 要 的 海 洋 经 济鱼 类 , 《 国鱼 据 中 类 系统 检索 》6 载 , 国笛 鲷属 鱼类 有 1 L记 我 9种 , 产 多
从 Ge B n n a k中下载 的 6种笛 鲷鱼 类 的相应 序列进 行 结构 分析 , 以将笛 鲷 鱼类 的控 制 区分 为终 止 可
序列 区、 中央保 守 区和保 守序 列 区 三个 区域 , 到 了终 止 相关 的序 列 E As以及 一 系列 保 守序 列 找 T ( S — C B E, S - C B F, S — C B D和 C B 1 C B 2 C B 3 , 给 出 了它们 的一般 形 式。 以黄谐 鱼 为外 群 , S 一, S _, S -)并 采 用N J法和 ME法构 建笛 鲷 鱼类 的分 子 系统树 。分 子 系统发 育分析 表 明 , 线粒体 D NA 控 制 区序 列 适 合于 笛鲷 鱼类 的 系统发 育分 析 , 而且 支持 Al n关 于笛 鲷属 的系统形 态分 类学 观 点。 l e 关键 词 : 笛鲷 ; 粒体 D 线 NA; 制 区; 控 系统发 育
竹荚鱼属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区基因全序列 ,并 结合从 G n a k中下 载 的 8种竹 笑鱼属 相应 序列 ,对 竹 荚鱼属控 制 区序列进 行 了结构分 析 , eB n 识别 出终 止序列 区 、中央区和保 守序列区 3 区域 ,并找到 了 2个与 D A复制终 止相 关的序列 T S和 中央保守 个 N A 区的保 守序 列 C B F S — S — 、C BE和 C B D,以 及保 守 序 列 区 的保 守 序 列 C B 、C B S— S 1 S 2和 C B 。以鳜 ( ipr S3 Sn ec i 0 c ut )作为外群 ,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 9种竹荚鱼属的系统发育树 。竹荚鱼属鱼类为单系类群 ,蓝 hai s
竹 鱼 ( pe rts 、智 利 竹 笑 鱼 ( m rh i 、太 平 洋 竹 笑 鱼 ( sm e i s 、南 非 竹 荚 鱼 ( cpni iuau) t u y) p y m tc ) ru aes ) s 和竹 荚鱼 ( t cuu) 构 成 一 支 ,地 中 海 竹 笑 鱼 ( m dtrnu ) r hr ̄ a eir es 、青 背 竹 笑 鱼 ( dcv ) 日本 竹 荚 鱼 ea el i 、 is ( jp ncs 和新 西 兰 竹 荚 鱼 ( nvee n i ) 为 另 一 支 ; 日本 竹 荚 鱼 未 单 独 成 一 支 ,而 是 聚 人 青 背 竹 笑 鱼 aoi ) u oaz ada l e 和新 西 兰竹 煲鱼 之 间 ,初 步 猜 测 日本 竹 煲 鱼 和 新西 兰竹 荚鱼 为 同 种 异 名 。
虹银汉鱼科4种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虹银汉鱼科4种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虹银汉鱼指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下的虹银汉鱼科(Melanotaeniidae)的鱼类,虹银汉鱼主要分布在澳洲地区,体长多半在6-18公分之间,体色丰富多变,中文名常以“美人”、“彩虹鱼”称之。
虹银汉鱼在我国没有分布,全部依赖原产地进口,其分子数据(mtDNA)极度匮乏,为引进开发和保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虹银汉鱼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被认为是研究澳洲地区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生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分子系统学意义。
本研究通过PCR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测得了4种虹银汉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拼接、注释及分析。
然后以颌针鱼目青鳉鱼作为外系群,基于银汉鱼目12种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采用3种建树方法: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及贝叶斯法(BI)对该科鱼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
并在系统发育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分布,探讨了薄唇虹银汉鱼与虹银汉鱼属、舌鳞银汉鱼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虹银汉鱼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结构分析所测得的4种虹银汉鱼mtDNA长度分别为:16539bp(舌鳞银汉鱼)、16493bp(贝氏虹银汉鱼)、16536bp(薄唇虹银汉鱼)、16530bp(澳洲虹银汉鱼),长度不同主要是由非编码区的长度差异较大引起的。
线粒体基因组主要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构成,非编码区为两段:轻链复制起始区与控制区,编码区由13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2个rRNA 基因及22个tRNA基因。
另外,编码在轻链(L-strand)的基因仅有ND6和8个tRNA基因,剩余基因均编码于重链(H-strand)。
一般情况下仅COⅠ基因使用GTG作为起始密码子,但舌鳞银汉鱼的ATP6基因采用GTG作为起始密码子。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AT碱基含量大于GC含量,且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三个位点均表现出较严重的低G偏倚现象。
22个tRNA中,除tRNASer(UGA)基因缺失DHU臂之外,其他tRNA基因均可形成稳定的三叶草型二级结构。
4种鲿科鱼类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比较研究
E vrn etl i c un dn ge d ctn unzo 16 1 C ia ni m na S e ei G ag ogHi rE ua o ,G aghu5 0 3 , hn ) o n n c h i
s o e h tn ce t e dv r i mo g t e ef u p ce ee 1 . 8 h w d t a u loi iest a n h s r s e i s w r 2 8 % a d t tl a — d y o n oa l 7 h p y lt e r h w d a n e oi swe e s o e mo g t m.Ge ei i a c sa d p yo e ei n l ssi dc t d t a p h n t d s n e h l g n t a ay i n iae h t c t n c t e g n t ea in h p b t e n L ic si ca s a r n s u o a r sk p u e e co r h e e i r lt s i e w e eo a s r si b i a d P e d b g u y h s w r l s , c o s l s e
( 华南 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0 3 ) 16 1
摘要: 采用 P R技术 , C 对外形上易混淆的鳞科 B gia ar e d 4种初级淡水鱼 : 中间黄颡鱼 Pl oa r n eebgu i— t s t m du 、 e ei 普通黄颡鱼 Phoa rsuv rc 、 唇能 Li o sc slbs Ped bgu yhs r s eebgu fli ao粗 d e c r sar 和 suoa r kp u 进行 o  ̄i a i i s 线 粒体 控制 区4 9b 序列 的分析.结果显示 : 8 p 4个种间的碱基差异为 1. 8 2 个样 品共得到 7个 2 8 %,8
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DNA和微卫星标记开发研究进展
了上万个微卫星序列和SNP位点。Liu等的利用 IU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通过转录组测序在玫 瑰高原锹中新开发了 9条微卫星标记,以补充原有
理县高原锹T. lixianensis^的线粒体基因组的测 序已经完成。李太平等〔淬对小眼高原鍬T. microps 线粒体DNA进行了酶切分析,并克隆了其细胞色
素b(c阀)基因序列的全长,研究了其遗传多样性。
何德奎等⑵通过基因研究了高原鍬属鱼类的 分子系统发育,探讨了青藏高原水系高原锹产生遗
传分歧的生物地理学过程。贺刚等国采用7种同工
•14-
水产学杂志
第34卷
ASCO方法(AFLP扩增产物中包含的重复序列)在 湘西盲高原鍬中开发了 16条微卫星标记,等位基 因数在2~9之间,遗传学数据表明,它们是进行种 质多样性和连锁分析的潜在分子标记。Li等閃salis中新开发了 10条微卫星标记, 等位基因2~13,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当前,获
于高原高寒环境的一个特殊类群"1。近十几年来, 在我国相继发现了许多高原锹属鱼类Hl,目前全 世界约有140个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地区,我国有100多个种,其中一些种的遗传多样 性正遭受威胁[74W5]o DNA分子标记是评价遗传多 样性以及资源保护的有力工具。在众多DNA分子 标记中,目前较常用的两种是线粒体DNA(mtDNA) 测序技术和微卫星标记。线粒体DNA是细胞核外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及鮡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
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及鮡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扎那纹胸鮡(Glyptothorax zainaensis)和穴形纹胸鮡(Glyptothorax cavia)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纹胸鮡属(Glyptothorax),贡山鮡(Pareuchiloglanis gongshanensis)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鮡属(Pareuchiloglanis)。
本文通过测定上述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联合NCBI中下载的11属12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利用Cyt b基因和COX1基因,重建鮡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并利用beast软件估算鮡科鱼类分化时间,主要结果如下:1.扎那纹胸鮡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537bp,穴形纹胸鮡全长16529bp,贡山鮡全长16588bp。
三种鮡科鱼类基因组成和排列基本相似,都表现为A+T偏倚,扎那纹胸鮡A+T%为57.2%,穴形纹胸鮡为56.8%,贡山鮡为54.8%。
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全序列中都有多处基因间隔和重叠。
2.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和终止密码子相似,通常以ATG 和GTG为起始密码子。
三种鮡科鱼类均有TAG、TAA、TA和T 4种类型终止密码子。
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基因中RSCU>1的密码子数量均超过30个,且密码子末端碱基多使用A或T,其频率高于C、G(尤其是G)。
三种鮡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包括的22个tRNA中除tRNA-Ser的二级结构不能预测出之外,其余的都表现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
它们各自的tRNA基因组中都出现多处错配,多为U-G错配,发生位置多在T ΨC臂和DHU臂上。
3.本研究支持原鮡属、鰋属和凿齿鮡属是鰋鮡鱼类的三个原始类群这一结论,并提出凿齿鮡属是鰋鮡鱼类的最原始类群。
藏鰋的系统发育位置一直饱受争议,本研究认为鰋属与凿齿鮡属构成单系群,再和原鮡属构成姐妹群。
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信息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ion)第34卷第1期2021年1月Vol. 34 No. 1oln .0201文章编号:1024-8820 (2221) 21-0094-27卩•氥5研究简报j0・<>・<> ・<>・<>•"dU :12.13451/j. 3)0 37T213/n. 202222高原鍬属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信息李瑶瑶22,刘云国2,刘凌霄7,韩庆典2,马 超2,全先庆2,张海光2,张如华2(/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25;.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2-209;.临沂 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276-12)摘要:为了深入开展高原鳅属(Triplophysa )鱼类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等研究,利用生物 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 -6种高原鳅属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发育信息。
通过 Clustal X 对线粒体DNA(mtUNA )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然后用MEGA6分析mtUNA 的序列差异,并用邻接法生成系统进化树。
结果发现:(2)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长在12 562 -12 682 bp 之间,其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的线粒体 基因组特征相同;(2)在所有编码基因中,ND2基因的序列变异程度最大(52.5%),且Kimura 双参数(K2P )遗传距离最大(0.234),而16S rRNA 的变异程度最小(19. 9%) ,2S rRNA 基因的K2P 遗传距离最小(0.034) ;(3)系统进化树显示高原鳅属中除叶尔羌高原 M( Triplophysa yarRandensia 外,绝大多数物种能够聚为一支,未描述种(T. sp.)、玫瑰高 原鳅(T. rosa)和湘西盲高原鳅(T. xiangxpnsiii 聚为一支并处于该属的基部位置。
三角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 Method]In this study, 26 pairs of primers were used to amplify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e of C. multitaeniata. The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ene and non-coding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by softwares. The sequence of C. multitaeniata was compared
AGGGTGTGGCTGAGTTAGTC
TGCCCAGTGACTACAAGTTCA
CCATACTTAAAGCACGCCCC
TTTGACTTCTCATCCCTGCCT
AAAGGCGGGGTCAGCTAAT
AAACCATCGACCCACTGCTA
CAACCCAAACCTCTCTACCCT
CTGATCCGTGCTTGTAACCG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5-0108-04
doi:10. 3969 / j. issn. 0517-6611. 2024. 05. 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Complete Mitogenome of Cyprinus multitaeniat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鱼类线粒体及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进展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鱼类线粒体及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进展摘要:线粒体DNA是动物体内唯一发现的核外遗传物质。
与其他动物相同,鱼类线粒体全长约16.5kbp 左右,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大部分,编码区编码37个基因,非编码区即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也称D-loop),其碱基替换率比线粒体DNA其它区域高5-10倍,遗传上是高变区。
遗传学上可根据线粒体控制区的特点和特性,可利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PCR技术和测序技术等方法分析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其分类地位。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在研究鱼类种内遗传分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传统鱼类形态学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为地质演化和鱼类进化的关系提供论据,为物种保护和渔业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关键字:鲢鱼;线粒体DNA;D-loop区;分类地位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的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mitochondria)这种细胞器,它自身携带DNA,可自我复制、表达,并有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酶从细胞质输入线粒体,共同完成生物氧化的理功能。
动物的线粒体DNA(mtDNA)是共价闭合的双链DNA,其基因结构简单,一级结构的碱基突变率高。
近年来,随着DNA序列分析、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及PC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mtDNA在动物起源、种群分化与系统发生、分类及遗传瓶颈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线粒体概述与其他动物相似,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大多在15-20kb左右,环状双链,根据碱性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中双链密度不同分为重链(H链)和轻链(L链),由2个rRNA 基(16S rRNA、12S rRNA)、22 个tRNA基因、控制区(D-Loop环区)和轻链复制起始区和13个疏水蛋白质基因。
13个蛋白质因是细胞色素b(Cyt b)基因,2个ATP酶的亚基,3个细胞色素c(Cyt c)氧化酶的亚基(COI,COII,COIII),7个NADP还原酶的亚单位(ND1、ND2、ND3、ND4、ND4L、ND5、ND6),除一个蛋白质基因(ND6)和8个tRNA基因由L链编码外,其余的大部分基因都由H链编码[1]。
各基因间排列紧密,非编码序列比例小,基因排列的顺序基本一致,只有鸟类(如鸡)稍有改变,基因内不含内含子,碱基的使用节约、高效[2]。
2 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MtDNA与核DNA相比,具有无组织特异性、严格的母系遗传、基因组拷贝数多,进化速率快等独特的遗传特征。
在mtDNA研究中,对同一个体的肾、肝、心、胎盘和皮肤等不同组的比较表明,线粒体DNA的结构无组织特异性;动物的mtDNA一般是母系遗传,尤其是高等动物,虽然在某些高等动物的受精过程中,精子可以携带约100个拷贝的mtDNA进入卵子,但卵子内含有约10个以上的mtDNA分子;mtDNA拷贝数多,每个细胞中有1000-10000个拷贝,容易从组织中分离提纯,试验技术简单,重复性较好;mtDNA的进化速率是单拷贝DNA的5-10倍,群体内变异大。
鱼类线粒体及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进展MtDNA基因组内不同区域的进化速率不同,适合不同水平的进化研究。
进化方式主要为碱基替换,包括转换和颠换,很少发生基因重排。
这是因为动物mtDNA复制酶r-多聚酶,不具备校对能力,碱基误配率高,并缺乏修复机制;而mtDNA代增时间短,快速增殖为突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mtDNA无核蛋白保护,易受代谢中间产物诱变而发生突变:mtDNA的选择压力小,突变较容易固定下来。
MtDNA在同一物种的群体内变异大,使其在边缘种间、种内遗传分析的灵敏度提高;分子量较小,动物mtDNA 的分子大小一般为15-20kb,处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范围。
MtDNA基因组结构比较简单、稳定,同核DNA相比,mtDNA编码效率较高,蛋白质编码基因无内含子,基因分隔常少于10bp,两基因间几乎没有空间,有时相互交搭[3-5]。
因此,mtDNA逐步成为构建物种系统发生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DNA序列分析、RFLP及PC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mtDNA在物种起源与系统发生、种内遗传分化和遗传瓶颈效应等各方面的研究[6]。
3 线粒体控制区MtDNA中的12S rRNA、16S rRNA等rRNA基因、D-loop、Cyt b和ND4等基因常被选做为分子标记[7-8]。
其中控制区(control region)又称D-环区(D-loop,displacement loop region),一般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是整个mtDNA基因组序列和长度变异最大的区域,其进化速率是mtDNA其他区段的2-5倍[9],但其中也包含一些保守片段。
控制区包括终止结合序列区(terminal associated sequences,TAS),H-链复制起始区OH,保守序列框(conserved sequence blocks,CSB),L-链启动子(L-strand promoter,LSP)及H-链启动子(H-strand promoter,HSP)。
由于控制区包含OH,LSP,HSP等重要元件,所以控制区长度的变异势必会影响mt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影响到整个生物体的代谢速率。
控制区是mtDNA变化最复杂,却又被了解最少,也最吸引人的区域,对控制区结构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DNA的复制、转录的机制和进化的规律。
控制区的终止结合序列区包含与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位于控制区的5’端,拷贝数在l-8个之间,是mtDNA长度变异的主要原因。
拷贝数不仅种间有差异,种内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只是小于种间。
一般每个重复序列中都含有一个保守的TAS,TAS 可能是与H-链复制终止有关的信号。
刘焕章等人[10]在对比多种鱼类的序列后确定鱼类中的ETAS为TACATA T-------- ATGTATTATCACCAT-ATAT-TATATTAACCAT(“-”表示发生变异的碱基,即转换、颠换或缺失)并在研究鳑鲏鱼类的mtDNA控制区的结构时发现彩副橘(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的终止结合序列区为232bp,没有明显的重复、长片段的缺失和插入,发现一个TAS,其中含有核心序列ACAT;高体鰟鲏(Rhodeus ocellatus)终止结合序列区为340bp,其中有两处不完全重复,都含有多个TAS 的反向互补序列ATGT;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erus)的终止结合序列区为442bp,其中有一段59bp的不完全重复,重复序列也含有TAS的反向互补序列AT-GT。
郭新红等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人[11]识别了不同倍性鲤科鱼中的ETAS为TACATAT -------- ATGTATTATCACCAT ----- TATATTAACCA-,并发现红鲫、鲤鱼、异源四倍体鲫鲤和三倍体湘云鲫中分别含有4个TACAT核心序列,日本白鲫中含有3个TACAT核心序列,三倍体湘云鲤含有1个TACAT 核心序列,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中含有6个TACAT核心序列。
Southern等[12]首次在mtDNA控制区的中央保守区(central conserved domain)识别了保守序列B,C,D,E,F。
Lee等对众多鱼类的序列进15 行比较时,仅识别了CSB-D 的存在。
刘焕章对比哺乳动物和一些鱼类序列,识别了鳑鲏鱼类的CSB-F,CSB-E,CSB-D,并确定了识别它们的关键序列,CSB-F的关键序列为:ATGTAG-TA----GAGACCACC,它是分开终止结合序列区和中央保守区的标志;紧接其后的是CSB-E,CSB-E有较大的变异,识别的标志是关键序列为:AGGG-----GTGGGG 的存在,其中含有GTGGG-box;在CSB-E之后是CSB-D,识别的标志是关键序列为:TATT-CTTG-ATCTG-T-A。
此外,在鲿科鱼类和不同倍性鲤科鱼类mtDNA控制区的中央保守区中的CSB-F,CSB-E,CSB-D也被成功识别并找出关键序列,但曾青兰等[15]在大口胭脂鱼(Cyprinellus Valenciennes)中只识别了CSB-D。
保守序列区(conserved sequence blocks)包含有重链的复制起点OH,重链和轻链的启动子(HSP和LSP),以及3个保守区CSB1,CSB2,CSB3,研究表明CSB1 与mtDNA 的复制起始相关。
在已研究线粒体控制区的鱼类中,雅罗鱼(Leuciscus idus),鳑鲏鱼类(Rhodeus lighti),鲿科鱼类(Pelteobagrus)[13],溪鳉(Aplocheilus lineatus),大口胭脂鱼(Cyprinellus Valenciennes)[14]以及不同倍性鲤科鱼类等的CSB1,CSB2,CSB3 已被成功识别,不同鱼类的CSB的一般形式稍有不同。
其中CSB1最为保守,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含有CSB1,但发现肺鱼只有CSB2和CSB3,鳕鱼只有CSB2。
4 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研究意义及其应用4.1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在研究鱼类种内遗传分化中的重要意义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原始而在种属数量上最占优势的一个类群,其分布广泛,起源复杂。
现代鱼类分类系统从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以及化石资料中探求鱼类的进化历程,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但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研究过程中时常感到证据不足,在种下水平尤为突出。
鱼类mtDNA控制区序列研究技术不仅能对鱼类的多样性进行分类和命名,而且能对产生并维持该多样性的过程进行研究。
Lee等人[15]专门探讨了硬骨鱼类D-Loop的结构和进化方式,发现即使在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间也存在高度的长度变异。
对于探讨一些快速形成的物种,D-Loop提供的信息可能更有价值。
在剑尾鱼属(Xiphophores)系统关系的研究上,Lockhart等人[16]就认为D-Loop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
以序列测定技术为支持,鱼类线粒体D-Loop是研究鱼类种内基因分化最常用的工具。
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在鱼类种内种群结构和遗传分化的研究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目前,己有众多的工作学者将D-Loop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鱼类种内鱼类线粒体及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进展遗传分化的研究。
4.2 D-Loop分析为传统鱼类形态学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传统的鱼类分类学综合了外形、骨骼、食性以及生活史等各个方面对鱼进行分类,但有些种内的分化特征无法利用传统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