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与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分析

合集下载

利用线粒体16S rRNA 基因全序列分析直翅目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利用线粒体16S rRNA 基因全序列分析直翅目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利用线粒体16S rRNA 基因全序列分析直翅目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崔爱明;黄原【期刊名称】《遗传》【年(卷),期】2012(34)5【摘要】In order to reconstruct a robus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major groups of Orthoptera and to explore the phylogenetic ut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16S Ribosomal RNA gene, complete sequences of 16S Ribosomal RNA were sequenced from 18 species in 9 families and 4 superfamilies of Orthoptera, and analyzed with other 40 species that have been completely sequenc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length of 16S Ribosomal RNA was 1 310 bp. The positions of Tridactuloidea and Gryllotalpidae in Orthoptera were uncertain based on the 16S rRNA data,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other major groups in Orthoptera were rather robust. Except for Oedipodidae and Gomphoceridae, Acrididae, Catantopidae, and Arcypteridae in Xia's taxonomic system were not monophyletic groups,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the five groups were small.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ive families should be combined into one family. The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Pamphagidae, Chrotogonidae, and Pyigomorphidae were also small. The loops of 16S rRNA gene c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stems when they were us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Complete sequence of 16S rRNA gene can be usedto reconstruct robus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t the taxonomic category of species, genera, and suborder in Orthop-tera, but lack of resolution at family and superfamily levels.%为了构建稳健的直翅目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探讨16S rRNA 基因序列在构建直翅目昆虫不同分类阶元系统发生关系时的可行性、功效以及性能,文章测定了直翅目4 总科9 科18 种昆虫的16S rRNA 基因全序列,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他40 种昆虫,构建了直翅目主要类群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分析了16S rRNA 基因全序列的系统发生性能和功效.结果表明,直翅目昆虫的16S rRNA 基因全长平均为1 310 bp; 除生活方式特化的蚤蝼总科和蝼蛄总科的地位无法确定外,直翅目其他主要类群系统发生关系比较稳定; 蝗总科下除了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外,剑角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都不是单系群,且用不同的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聚类情况完全一致,各科间遗传距离差异不大,建议将其合为一科; 锥头蝗科、瘤锥蝗科和癞蝗科间的遗传距离差异也不大; 在构建系统发生树时,16S rRNA 基因环区的信息量要比茎区的大; 16S rRNA 基因可以构建可靠的直翅目属与种水平和目与亚目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但对科和总科阶元缺乏足够的分辨力.【总页数】12页(P597-608)【作者】崔爱明;黄原【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探讨蜘蛛几个重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J], 毕可然;张利民2.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探讨鹿科动物系统发生关系 [J], 刘忠权3.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探讨对虾属(Penaeus)物种系统发生关系[J], 刘帅;李墨非;叶嘉;王亚;王春琳4.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宝贝科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J], 王莹;苏成勇;潘鸿春;郝家胜5.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唇口目苔藓动物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J], 焦晓霞;杨群;赵华斌;石庆会;郝家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DNA12SrRNA、16SrRNA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12SrRNA、16SrRNA研究进展

m rhs fh ouai fr  ̄o n s bi e akr o oua o eec t a et i icn e o td e - op i o epp l o i om i adet l hdm res f p li gnt ,Ihsg a s nfa c u yr a m t tnn n a s p tn i r g i ts l
( 宁 师 范 大 学 生命 科 学 学 院 , 宁大 连 辽 辽 16 2 ) 10 9

要 : 物 线 粒 体 D A 是 共 价 闭合 的环 状 双链 D A, 真 核 生 物 具 有 高 保 守性 , 其 成 为 了研 究 物 种 进 化 的 一种 动 N N 在 使
常 用 的标 记 , 为 线 粒 体起 源提 供 了有 价 值 的 线 索 。通 过 动 物 线 粒 体 D A 从 分子 水 平 上 研 究 类 群 的 系统 关 系, 并 N 获得 种 群 遗 传 多 态性 的 资料 及 建 立 种 群 遗 传 标 记 , 类群 系统 关 系研 究 有 重要 意 义 。 对
1 3个蛋 白质基 因( 主要 有 ct yc氧化酶 C C O I、 OⅡ和 C OⅢ
亚基 : T A P酶 复合体 6 8亚基 A P s6、 T ae ;yb以及 、 T ae A P s8 c t
N D 的 7个亚基 N 、 D 、 D 、 D N 5 N 6 之 间。 A H D1 N 2 N 3 N 4、 D 、 D )
Ci ) h a n
Ab t a t sr c :Anma mi c o d ilDNA i c v e t l s d c ru a o be —sr n e A .a d h g l o s r e n e — i l t hn r o a S o a n l co e i lr d u l l y c t d d DN a n ih y c n ev d i u k r oe ,whc e o sa c mmo l u e r e r e e r h o p ce v l t n , n r vd au b ecu so eo g n a y ts ih b c me o n y s d mak r o s a c f e ise ou i f r s o a d p o i ev l a l l e f h r i t i

中国沿海鲆鲽鱼类进化关系研究

中国沿海鲆鲽鱼类进化关系研究
马来斑鲆 Pseudorhombus malayanus 大齿斑鲆 Pseudorhombus arsius 五眼斑鲆 Pseudorhombus pentophthalmus 高体斑鲆 Pseudorhombus elevatus 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模式产地
温州 温州、厦门 上海 中国 烟台 中国 广东 中国 上海 东印度群岛 日本横滨 不详 雅加达 不详 濑户内海 雅加达 日本长崎 印尼及中国 东印度群岛 日本 夏威夷群岛
KC015484
鳎科
欧鳎 Solea solea
北海、地中海,向南到塞内加尔直至佛得角
KC501532
2. 2 系统进化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 NJ 树( 见图 1) 和 ML 树( 见图
2) ,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同 时,两种进化树之间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由图 1 的 NJ 树可以发现,首先,舌鳎科的东 方无线鳎( Symphurus orientalis) 和多线无线鳎( S. strictus) 并没有同舌鳎科的其它种属聚为一支,而 是与鳎科的带纹条鳎聚为一支,因而最先分出; 其 次,鳎科的豹鳎( Pardachirus pavoninus) 、东方箬鳎 ( Brachirus orientalis) 以及日本钩嘴鳎( Heteromycteris japonicus) 同牙鲆科、鲽科聚为一个大的分支; 第 三,鲆 科 的 克 氏 双 线 鲆 ( Grammatobothus krempfi) 与牙鲆科的鱼类联系较紧密; 第四,仅有 的一个冠鲽科的三斑沙鲽( Samariscus triocellatus) 与舌鳎科较紧密地聚为一支,而舌鳎科的其它种 属分类与形态学分类一致。
生物间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的研究是生 物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利用分 子遗传学手段揭示物种演化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生 物系统进化的趋势。本研究中的 53 种鲆鲽鱼类 基本 涵 盖 了 我 国 沿 海 鲽 形 目 的 代 表 种 属 ( 见 表 1) 。笔者利用线粒体 DNA 的 COⅠ基因的部 分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沿海鲽形目鱼类的 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鲆鲽鱼类的分 类及修订提供参考。

5个品种(系)罗非鱼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及其RFLP分析

5个品种(系)罗非鱼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及其RFLP分析

5个品种(系)罗非鱼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及其RFLP分析李娴; 杨玲; 王成武; 杨德光; 张志山; 张延华; 付佩胜【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08(005)004【总页数】5页(P57-60,66)【关键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 线粒体DNA; 12S rRNA; RFLP【作者】李娴; 杨玲; 王成武; 杨德光; 张志山; 张延华; 付佩胜【作者单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罗非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Percoidei)的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鱼类养殖对象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品种[1,2]。

目前国内罗非鱼的主要养殖品种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奥尼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红罗非鱼等[3]。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是动物体内唯一存在的核外遗传物质,具有母性遗传的特点,它的拷贝数多、突变率高,进化速度比核基因组快5~10倍,突变固定后所形成的多态性位点可反映出群体遗传特征、种群分化和种属关系等,是系统进化和种群遗传研究的理想标记[4~6]。

mtDNA通常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控制区和轻链复制起始区组成[7],其中rRNA基因进化最慢,是线粒体中最保守的一类基因[8]。

多种动物和鱼类的12S rRNA基因已用于系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如鲤鱼、鲫鱼[7]、星鲽[9]、沙塘鳢属鱼类[10]、尖塘鳢属鱼类[5]等,但对罗非鱼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手段,在鱼类的遗传研究中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11,12],应用PCR技术对特定目的片段进行扩增,扩增产物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得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能反映一定的变异,利用酶切片段数目和大小的差异鉴别种内遗传组成和群体间细微差异,也可作为鉴别群体和种属的分子遗传标记[13~15]。

牙鲆(♀)×圆斑星鲽(♂)杂交子代的胚胎及仔鱼发育

牙鲆(♀)×圆斑星鲽(♂)杂交子代的胚胎及仔鱼发育

(1 1 ±0 1 ) 7 .8 .4 %和( 16 ±0 1 ) 胚胎发育的畸形率为 (7 0 6 .5 .9 %, 1 .0±00 ) 4日龄仔鱼 出苗率为 (8 6 .6 %, 5 .3±0 1 ) 3 .9 %,5 日龄仔鱼的成活率为( 70 ±0 2 ) 5 .8 .0 %。在水 温为(5±0 5 ℃ 、 1 .) 海水盐 度为 2 ~3 9 0的条件下 , 受精 卵经 7 4h孵化 。孵 化后 4d开 口摄食 ,7d开始 变态 ,5d完成变态。变 态时 ,7 1 3 3 %的仔鱼 向右偏转 ,3 6 %的仔鱼 向左偏转 。结果表 明, 牙鲆 和星鲽杂交 存在配子不亲和 , 受精 卵可 以正常发育 , 杂交子代可以正 常成 活和生长。本研究 旨为下一 步杂交 育种奠定
牙鲆 ( ×圆斑星鲽 ( ) 旱) 杂交子代 的胚胎及仔鱼发育
李琚 竹 , 张全 启 , 齐 洁 , 兴莲 , 志 刚 王 王
( 中困海洋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遗传与种质工程研 究室 , 山东 青 岛 2 6 0 ) 6 0 3
摘 要 : 牙鲆 ( a ai ty l aes 为母 本 , 斑 星 鲽 ( eaprv r g ts 为 父 本 进 行 科 间 远 缘 杂 交 , 察 和 记 录 了杂 以 P rlhhs i c ) c ov u 圆 V rse ai au ) e 观 交 受 精 卵 胚 胎 及 胚 后 仔 鱼 的 发 育 情 况 , 述 了 各 时 期 的 形 态 特 征 。 杂 交 受 精 卵 为 浮 性 卵 , 受 精 率 和 孵 化 率 分 别 为 描 其
SS ll条斑 星 鲽 与 圆斑 星鲽 杂 交 ( eap rmoei U )7, V rse s r ×V rse a i au ) ] eap r r g ts E 。科 间远 缘杂 交 的报道相 v e 8 对较少[ , e[ ] 行 了 牙 鲆 与 圆 斑 星 鲽 杂 交 L e1 进 1

基于16S rRNA部分序列探讨部分鳚亚目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基于16S rRNA部分序列探讨部分鳚亚目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基于16S rRNA部分序列探讨部分鳚亚目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张源真;王伟;姜志强;张钊【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2(000)009【摘要】通过PCR扩增获得了3科5属6种中国黄渤海海域的鳚亚目(Blennioidei)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约669bp碱基,结合来自GenBank的5种鳚亚目其他科鱼类的相应基因片段,并以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为外群,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利用MEGA 4.0软件分析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百分比、转换/颠换值等,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鳚亚目鱼类的16S rRNA 片段生成的序列矩阵中发现有碱基的插入缺失现象,共有207 bp变异位点,转换/颠换值为0.8,碱基平均差异为3.36;支持绵鳚(Enchelyopus elongates)归于鳚亚目绵鳚科(Zoarcidae),鳚(Azuma emmnion)归于鳚亚目线鳚科(Stichaeida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云鳚(Enedrias nebulosus)种间遗传距离只有0.01,亲缘关系最近.【总页数】7页(P89-95)【作者】张源真;王伟;姜志强;张钊【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生命与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水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生命与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水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生命与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水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生命与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水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辽宁大连 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相关文献】1.基于ITS-1序列的部分鳚亚目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J], 张源真;王伟;姜志强2.基于16S rD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30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J], 丁少雄;王颖汇;王军;庄轩;苏永全;尤颖哲;李祺福3.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探讨贵州9种菊头蝠(翼手目:菊头蝠科)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J], 宋华;王会;陈学平;谷晓明4.基于16SrR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十三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J], 张永;马春艳;马凌波;倪勇;沈盎绿5.基于16S rRNA部分序列探讨12种鲹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J], 郑文娟;朱世华;邹记兴;杨迎春;沈锡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Cyt b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Cyt b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Cyt b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陈子安;杜晓东;王庆恒;邓岳文【摘要】对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的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并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PCR方法得到总长度分别为531~544 bp(16S)、652~675 bp(COⅠ)和406~453 bp(Cyt b)的线粒体片段.片段碱基A+T比例较高(16S rRNA基因58.3%,COⅠ基因56.9%,Cyt b基因59.5%). 16S rRNA片段存在169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4个碱基插入/缺失,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COⅠ片段有512个碱基(333个简约信息位点)存在变异,79个碱基插入/缺失;Cyt b片段存在347个碱基(318个简约信息位点)变异位点,16个碱基插入/缺失.数据分析结果支持3种星虫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地位较近,与软体动物较远的分类观点.此外,裸体方格星虫与澳洲管体星虫之间亲缘关系较近(D=0.3159、03156、0.2361).认为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Cyt b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三种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星虫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7)004【总页数】8页(P3-10)【关键词】星虫;线粒体;16SrRNA基因;COⅠ基因;Cyt b基因;基因序列【作者】陈子安;杜晓东;王庆恒;邓岳文【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9星虫营穴居生活,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及沿岸地表径流较丰富的泥沙或沙泥滩涂,我国沿海均有分布[1-2]。

基于线粒体16S rRNA、COX1和Cytb基因探讨11种小丑鱼的系统发育关系

基于线粒体16S rRNA、COX1和Cytb基因探讨11种小丑鱼的系统发育关系

基于线粒体16S rRNA、COX1和Cytb基因探讨11种小丑鱼的系统发育关系何丽斌;陈芳;朱志煌;马敏宁;张河长;吴孙龙;周宸【摘要】采用线粒体16S rRNA、COX1和Cytb基因测定11种小丑鱼的序列,分析其基因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关系,并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了11种小丑鱼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比对处理后的3个基因总长度4388 bp,其中多态位点1028个,简约信息位点616个,转换与颠换比为2.12,A+T的平均含量为54.7%,高于C+G的平均含量45.3%.系统发育关系表明:(1)双锯鱼亚科为单系发生,但双锯鱼属不为单系发生,建议对棘颊雀鲷属重新定位;在双锯鱼属中,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 ocellaris和黑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 percula聚为一支,为双锯鱼亚科分子亲缘关系基础;(2)透红小丑鱼Premnas biaculeatus在双锯鱼属的定位较为模糊,贝叶斯树显示透红小丑鱼P.biaculeatus 与公子小丑鱼A.ocellaris和黑边公子小丑鱼A.percula聚成一支并位于该支的底端,而NJ树和ML树中透红小丑鱼却没能和公子小丑鱼A.ocellaris和黑边公子小丑鱼A.percula聚为一支,而是和其他小丑鱼汇聚成一支;(3)透红小丑鱼P.biaculeatus与金透红小丑鱼Premnas epigrammata是同一种.%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16S rRNA,COX1 and Cytb genes were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11 species of anemonefish using the neighbor joining (NJ),maximum-likelihood (ML) and Bayesian methods with the divergence and genetic distances determined aswell.The 3 genes had a combined length of 4388 bp that consisted of 1028 polymorphic and 616 parsimonious information sites.The ratio of transition to transversion was 2.12,and the average A+T content was 54.7%,whichwas higher than 45.3% for C+G in the genes.It was found that (1) the subfamily Amphiprioninae was monophyly,but the genus Am phiprion was not monophyletic,implying Premnas should be reclassified;(2) the phylogenetic trees grouped the percula complex into a clade that formed the ancestral taxon of anemonefish,bu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was uncertain in regard to Premnas biaculeatus;and,while the Bayesian tree placed the percula complex and P.biaculeatus in a same clade,NJ and ML tree classified P.biaculeatus in a clade with subgeneraAmphiprion,Paramphiprion and Phalerebus;and,(3)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species suggested a possibility of P.biaculeatus and Premnas epigrammata being identical.【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230-235)【关键词】16S rRNA基因;COX1基因;Cytb基因;小丑鱼;遗传差异;系统进化【作者】何丽斌;陈芳;朱志煌;马敏宁;张河长;吴孙龙;周宸【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珊瑚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102;福建珊瑚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102;福建珊瑚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102;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小丑鱼隶属于雀鲷科Pomacentridae,双锯鱼亚科Amphiprionina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与16S rRNA基因序
列及其系统分析
丛林林;宋广军;木云雷;陈姝君;葛陇利;高祥刚;赫崇波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2007(26)7
【摘要】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全序列进行分析, 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948 bp和949 bp,16S rRNA均为1716 bp.试验结果表明,由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所构建的两个系统树的结构基本一致,21种鱼主要分为3个大的分支:鲤形目、鲶形目聚为1支,鲑形目独立聚为1支,鲈形目和鲽形目聚为1大支.鲆鲽类与鲈形目的鲹科、鲷科鱼类聚类在一支,且与鲹科的日本竹荚鱼、大西洋竹荚鱼构成姊妹群,支持鲆、鲽类是从鲈形目分化出来的观点, 而同属于鲽形目的鳎科鱼类塞内加尔鳎在12S rRNA 树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在16S rRNA树中聚到鲈形目和鲽形目的分支中,并且与鲈形目关系更近些,鳎类是1个特殊类群,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序列号为:DQ403797和EF025506.
【总页数】4页(P390-393)
【作者】丛林林;宋广军;木云雷;陈姝君;葛陇利;高祥刚;赫崇波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
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44.11
【相关文献】
1.两种野生经济鱼类圆斑星鲽和石鲽的最新形态观测 [J], 刘曼红;于洪贤;马玉堃;高天翔;田艳丽
2.RAPD对圆斑星鲽和条斑星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J], 杨奔;张培军;尤锋;李军;徐冬冬;吴志昊;于道德;倪静;徐世宏;徐永立
3.圆斑星鲽及相关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J], 赫崇波;曹洁;刘卫东;周遵春;葛陇利;高祥刚;王效敏
4.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构及其进化 [J], 赫崇波;高祥刚;王效敏;刘卫东;周遵春;木云雷;葛陇利
5.圆斑星鲽piwil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J], 杨珍珍; 边力; 张岩;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葛建龙; 胡建成; 张盛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