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合集下载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选4篇)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选4篇)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应急预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必背文言文(精选4篇)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篇1《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通用12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通用12篇)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通用12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篇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篇2【经典案例】[教学目标]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把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熟悉“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难点、重点分析]《孟子二章》难句解析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分析:(1)单句里的推断句。

“是”是推断词,不能说是指示代词。

“是”跟“非”相对,“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

假如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由于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对口升学考试语文复习之文言文(六)

对口升学考试语文复习之文言文(六)

5.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 展,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行王道。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途有饿殍的事实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 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而 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兴王道,那 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弃甲曳兵而走 D.忌不自信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词语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行王道应持的正确态度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 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毋,不要 颁→斑,花白 涂→途,路上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树之以桑 树,名词做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做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王无罪岁 罪,名词做动词,归罪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做动词,认真兴者
4. 文段中,孟子认为使天下百姓归顺的两 条措施是( )
A.加强农业,解决百姓温饱;加强法制,积极 推行仁政。
B.加强农业,解决百姓温饱;加强教化,善待 老人,改善社会风气。
C.加强工商业,解决百姓后顾之忧;加强法制, 尊老爱幼,积极推行仁政。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案简介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劝说梁惠王以仁政治国的一段对话。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展示了孟子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君王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把握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2)认识仁政、王道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2)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分析;(3)对仁政、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2)提问:什么是仁政?王道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阐述仁政、王道思想的内涵。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翻译课文,检查理解程度;(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提问:如何实现仁政、王道?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2. 学生能够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理解仁政、王道思想;3.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文言文;4.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仁政、王道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出处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出处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出处《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寡人之于国也》逐字逐句 对照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逐字逐句 对照翻译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或:有的人。 以:凭着,借口。 笑:耻笑,讥笑。 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 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于:比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 违,违背、违反。时:季节 谷:粮食的统称。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完。 数(cù):密。 罟(gǔ):网。洿(wū):深。鳖(biē):甲鱼或团鱼。斤:与斧相似。时:时令季节。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 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 的政治主张。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树:种植。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帛:丝织品 豚(tún):小猪。彘 (zhì):猪。畜(xù):畜养,饲养。
《寡人之于国也》对照翻译
孟子,选自《孟子》 1.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本文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都选自《孟子》。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4.《孟子》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粟:谷子,这里泛指谷类。亦然:也是这样。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 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引言《孟子》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所著的一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最精华的一部著作”。

本文将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观点为主线,分析其对于统治者与国家关系的看法与思考。

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中,孟子提到了“寡人”这个词汇,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是“众人之寡,寡人之众”,即君主是少数,百姓是多数。

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富庶与否取决于其君主的实行政治理念、治国方针、执政能力等因素。

寡人如果能够正确地治理国家,那么百姓就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如果寡人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那么百姓的生活就会遭受剧烈的痛苦。

因此,君主要具有寡人之智、寡人之德,以能够使国家得到正确的治理,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君主应该具备的能力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和才能,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以下是君主应该具备的能力:学识君主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学识,这样才能够了解国家和民众的实际情况。

只有对于民众和国家了解得越深入,君主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德行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如勇往直前、廉洁奉公、慈爱仁厚、宽宏大量等等。

如果君主具备这些优秀的品德,那么他就能够赢得百姓的信任和尊敬,并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才干君主应该具备出色的才干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加顺利和成功。

无论是外交、军事、经济或者政治管理,都需要君主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能力。

爱民君主应该具备为民着想、关怀民生的品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民众。

只有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能够把民众放在心中,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度的思想。

具体而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仁爱度君主应该怀着仁爱之心,以顾及民生,让人民生活幸福。

治理国家不能像处理机器那样只注重机器的性能指标,而应该注重人民利益。

节制度君主应该在彀量之内,掌握芸芸众生的行为尺度,不能任意扩张、侵占百姓财产,也不可以过度劳役百姓。

2017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

2017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

2017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

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

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

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

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

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

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中必背文言文(优秀5篇)

高中必背文言文(优秀5篇)

高中必背文言文(优秀5篇)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篇一《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精选高中必背文言文篇二逍遥游(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寡人之于国也》逐字逐句 对照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逐字逐句 对照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逐字逐句 对照翻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 夺:失,违背。谨:谨慎,指认真从事。庠 序:学校 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敬爱父 母和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 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百姓。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ﻫ‬未之有:未有之。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 决不会有的。”是决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检:检点,制止、约束。‫ﻫ‬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 年岁、年成。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 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至:到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 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无如:没有像……。加少:更少。加多:更多。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 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好战:喜欢打仗。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鼓,动词。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 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的作者为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A.凶恶 B.战乱 C. 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有两个生动的比喻最后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三、词语解释题1.寡人之民不加.多;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王好.战,请以战喻;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9.河东凶.亦然.10.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11. 数罟.不入洿池1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4. 或.百步而后止四、判断题1.孟子散文善于采用纡徐委婉的论辩手法;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措施之一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指楚王;4.“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一书多采用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论语;7.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着,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8.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9.寡人之于国也的“寡人”是指梁惠王;10.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胆小韵逃兵.11.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五、简析题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请回答:⑴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⑵ 体现孟子哪些政治思想⑶ 从开头至“材木不可胜用也”几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请回答:1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孟子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3.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⑴这段话是谁说的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⑶这段话反映了寡人什么样的心理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⑴在这段话中孟子为实行王道提出了哪些主要措施⑵这段话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⑶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二、填空题1.舍本而问末者耶2.王其国,子万民乎3.下不治其家三、词语解释题1.加:更加;2.走:逃走;3.好:喜欢,爱好;4.胜:尽;5.谨:谨慎,认真;申:重复,一再;6.检:约束,制止;发:打开粮仓;7.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明自己是寡德之人;8. 直:只9.凶:发生灾荒10. 斤:斧子的一种;尽11. 罟: 网12. 斯: 这样13. 树:栽种;衣:穿14. 或:有的人四、判断题1.×2.√3.×4.√5.×6.×7.√8.√9.√ 10.× 11.√五、简析题1.⑴ 中心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 这里陈述的是实行王道的初步措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思想;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2. 1比较法中的类比法;2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用的是对比手法;3这段话告诫统治者应端正治国态度,从改善人民生活入手,施行仁政,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3.⑴梁惠王⑵提出问题,为孟子论述如何使民加多作铺垫⑶反映了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也没有看到他的治国方式与邻国有什么根本的不同4.⑴主要措施有四条:鼓励蚕桑,发展家畜,致力农耕,加强教育⑵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经济观念和教育观念⑶排比。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汇总《寡人之于国也》是大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它具有多种艺术美因素,这篇文言文赏析如何写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一)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

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课下注释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课下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奥,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今存《孟子》,为孟子及其门人所著。

[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魏又称梁。

[河内]即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一带。

[加]更。

[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

填,象声词。

鼓,击鼓。

[兵]兵器。

[走]逃跑。

[直]只是,不过
[无]同勿,不要。

[胜]尽,
[数罟]细密的渔网。

[洿]池塘。

[斤]斧子。

[养生丧(sng)死无憾]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丧,办丧事。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鸡、猪、狗这一类的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

豚,小猪。

彘,猪。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颁白]头发花白。

颁,同“斑”。

[负戴]负担。

负,背负。

戴,顶在头上,
[检]同“敛”收敛,积蓄。

[涂有饿莩]道上有饿死的人。

涂,同“途”。

[斯]则,那么。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黎 民 不 饥 不 寒 。
七 十 者 衣 帛 食 肉 ,
排偶句式
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 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 作用: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第六自然段中四个结尾连用“……矣” 也属于排偶句
特殊句式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
《孟子》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 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 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 一定的中心展开。它的写 作特色主要有:(一)善于雄 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 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辩论方式多样,逻辑谨严。 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 入毂,陈述事理,辩论是 非。
易读错的字 粟sù 胜shēng 养生丧sāng死 好hà o 弃甲曳yè 兵
1.
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对于) (到) (比) (在) (跟、与)
1、 于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之”字的用法
动词,到……去。
送孟浩然之广陵
助词,的。用在中心词的前面。 察邻国之政。
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3.出发,出:刀刃若新发于硎
4.发送、递交:使人发书至赵王
5.征发、征调: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6.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
7.抒发、流露:发其士文之悲哉
8.发动、爆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9.打开、拿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暴露、败露:恐前语发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 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 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 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 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 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啊!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

观察邻国治理国的情况,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拿打仗打比方:咚咚地離起卓鼓来,双方兵器交接,战斗激烈,一方的士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那些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作的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候拿斧头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能使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而毫无遗憾了,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

“(每家)有五亩的宅基地,在园里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繁殖它们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农作季节,数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真办好教育,反复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进行教导,须发花白的人就不需要身上背着东西头上顶着东西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有丝棉的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没有饥饿和寒冷;这样还不能使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猪吃人所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老百姓饿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景不好的缘故‟,这种言论和用兵器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讷,而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景不好,而是行王道,施仁政,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名师点评本文作者孟子,名铀,战国中期邹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焉:语气词,了凶:饥荒加:更或:有的人直:通“只”只是是:这走:逃跑
胜:尽,完: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黎民:百姓检:约束制止发:赈济斯:那么。

通假字:颁白者——斑涂有饿殍——途
倒装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之”倒装)
五、《寡人之于国也》阅读1、中心旨意:阐述民本的王道理想2、论说的线索:民何以才能够加多3、文章的结构层次:提出疑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分析原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喻:“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尽心了,实际上跟其他君王本质一样喜好战争,百姓自然不会增多。

)解决措施(“斯天下之民至焉”)(排比:重视发展农林渔业;发展教育;施行仁政——增强雄辩气势)
4、重点分析三段:1)“不违农时”一段中要点:“王道之始“的标志:养生丧死无憾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修辞手法:排比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演绎论证
2)“五亩之宅”一段中要点:中心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层次:A、发展桑蚕(解决穿衣问题)B、发展家禽养殖(解决吃肉问题)C、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D、发展教育(重视教育)治国思想:民本
思想修辞手法:排比
3)“狗彘食
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一段中要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修辞:对比。

作用:反映统治阶级腐化奢靡的生活和下层百姓生灵涂炭的阶级对立现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修辞:比喻。

揭露统治阶级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

本段的道理:劝告梁惠王端正态度、实行王道,不要把暴政恶果转嫁到年成不好。

六、写作特色:抑扬兼施、循序善诱的说理方法。

(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知识要点:1、本文的主题思想: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以民为本、实行王道的治国思想。

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是战国时孟子
3、《寡人之于国也》论说线索: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
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