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无菌采取少量盲肠黏膜或内容物,加入适量的 40℃生理 盐水,涂匀后加上盖玻片,40×10 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呈现钟摆运动的虫体,有的可见虫体有一根鞭毛。同时,而在 肝病灶切面涂片,采取瑞氏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滴虫,同时进行细菌学及球虫检查,未见细菌。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变
药物较多,不能完全采用静脉注射的采用该方法。
注射部位选择身体皮肤松软处,多为颈部皮下(适用于
注射部位选择胸部肌肉注射 (适用禽)、颈部肌肉注射
禽类)、股内侧皮下(适用羊、猪)、颈部皮下(适用牛羊)。
(适用猪牛羊等牲畜)、股内侧肌肉注射(适用小猪),因该处
4 皮内注射
肌肉厚实,距离神经及血管有一定距离。
114200 DOI:10援3969/J.ISSN援1671-6027援2018援04.101

雀 ︵
辽 宁
组 省
海 城
市 种 畜

滴 禽
监 督

虫 管
理 站

,辽 宁

的 海

诊 ︶ 治
虫体可随着病鸡排粪而排到体
外,且能够长时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当其他鸡只误食含有虫体的粪便就会
发生感染。对环境中的粪便应及时清
下面简单介绍下各种注射方法的应用。
治疗动物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1 肌肉注射
3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又叫肌内注射,注射刺激性强或者吸收困难的
皮下注射是皮下组织注入小量药液或疫苗的方法。不适
药物或者疫苗采用该方法;不能或不适宜采用静脉注射的采 用该方法;要求药物发生效用比皮下快的应用该方法;注射
宜口服给药的适用该方法;手术用药及局部麻醉应用该方 法;对肌肉刺激较强的应用该方法;油苗适用该方法。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防治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防治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防治
组织滴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等.本病为孔雀体内寄生虫病,寄生于孔雀的盲肠和肝脏中.
(一)临床症状
发病孔雀表现为精神疲惫,双翅下垂,闭目缩颈,不愿走动,离群呆立、伏地昏睡以及腹泻、下痢,身体消瘦等。

最后衰竭死亡。

(二)流行情况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养殖场地,以气温较高、雨水较多湿度大的夏秋季节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我们通过临床观察,20~90日龄孔雀发病率高。

到150日龄孔雀感染率和死亡率渐渐降低。

(三)防治措施
1、预防:定期进行驱虫防治,搞好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

对清理出的粪便及时进行发酵处理。

保持环境干燥、通风。

饲糟、水糟每天刷洗1次、每隔2~3天消毒一次或在阳光下暴晒1~2小时。

2、治疗:治疗方案有3种:一是每只孔雀直接投服1~3片甲硝唑片,再用滴管滴人糖盐水5~10毫升,早、晚各1次,连用1周。

二是用痢特灵按0.04%混合到饲料中,连用1周。

三是采用中药进行治疗,青蒿、苦参、常山各500克,柴胡75克,何首乌80克,白术、茯神各600克,加水5公斤煎汁,可
供500-1000只病孔雀饮用。

集中饮水,每天2~3次,直到康复为止。

另外,在预防治疗中,可饲喂胃蛋白酶及食母生片、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A等;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糖盐水,以恢复或促进孔雀的消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鸡场的养殖质量。

参考文献:[1]王力家,刘子良.鸡白痢的临床诊治[J].现代畜牧兽医,2006(7):22.[2]陈月芳,邬恩荣,刘国友.基础群种鸡鸡白痢的检测与净化[J].中国禽业导刊,2006(13):78.[3]周启扉,刘大伟,韩永胜.防治鸡白痢的中草药方剂的筛选[J].养殖技术顾问,2007(12):93-94.收稿日期:2015-10-11作者简介:彭文安(1974-),男,湖北利川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工作,(电话)189********(电子信箱)1365857635@。

第36卷第11期2015年11月湖北畜牧兽医Hube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Vol.36No.11November 2015组织滴虫病又叫传染性盲肠肝炎和黑头病,与盲肠受侵害的球虫病、沙门氏杆菌病、霉菌病等混淆[1-3]。

组织滴虫病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多发生于火鸡和雏鸡,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在禽类盲肠和肝上引起的疫病。

火鸡和雏鸡多发,孔雀、鹌鹑和野鸭也会感染[4,5]。

该病的传播主要依靠盲肠内寄生的异刺线虫。

利川市柏杨镇发生了一例孔雀组织滴虫病,经过针对性治疗得到了有效控制。

1发病情况该孔雀养殖场在2014年引进孔雀50只,30只当年生,20只1年生。

引进初期因中毒身亡9只,经及时控制后全群恢复正常。

至2015年6月孔雀存栏39只。

7月初开始发病,陆续死亡4只。

同群孔雀中还混合饲养了21只野鸡,没有出现发病情况。

孔雀和野鸡均没有注射和饲喂任何疫苗,也没有针对性驱虫。

由于在前一阶段饲喂了霉变玉米,初次诊断怀疑为霉玉米中毒。

及时更换肉鸡全价料,严重者肌注解毒药物,未能控制,后又陆续死亡5只。

养殖场申请重新诊断,经利川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组织滴虫病。

2临床症状病孔雀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羽毛蓬松,翅膀下垂,闭眼,畏寒,步态蹒跚,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

组 织 滴 虫 病 ( itmo is ) 由 火 鸡 组 织 滴 虫 hso nai 是 s
为 暗红 色 的血凝 块 , 周是 淡 黄 色 干酪 样 的渗 出物 外 和坏 死 物 ; 肠 黏 膜 出 血 、 死 并 有 溃 疡 形 成 。( ) 盲 坏 2 肝脏 : 肿 大 、 脆 , 被 膜 表 面 可 见 圆形 和 形 态不 稍 质 肝 规则 的黄 白色 坏 死 灶 , 死 灶 的 大 小 不 一 , 的散 坏 有 在 , 的 相 互 融合 形 成 大 的 坏死 灶 , 径 可 达 5 有 直 mm, 中央 稍 凹陷 、 缘 稍隆 起 。 ( )胰 脏 : 观可 其 边 3 眼 见 表 面散 在灰 白色 的坏 死 灶 , 由小 米粒 大 到 黄豆 粒 大不 等 , 突 出 于被膜 表 面 , 面也 可 与红 褐色 背景 稍 切 上 见 到灰 白色 的形 状不 规 则 的结 节状坏 死 灶 。其他
如下 。
2 2 病原 学 检查 结果 光 镜 下 可见 多量 带 鞭 毛 的 . 虫 体 , 作节 律性 钟 摆样 运 动 。姬姆 萨染 色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且 被 染成 蓝 色 , 见 明 显 的 胞 核 , 核 淡 红 色 , 见 明 可 胞 可 显 的蓝 色核 仁 ( 中插 彩版 图 3 。 见 )
变 化 ( 中 插 彩 版 图 4 6 。 ( ) 脏 : 死 灶 中 心 见 ~ ) 2肝 坏
1 3 组 织学 观察 .
将 有 明显 眼观病 变 的肝 脏 、 盲肠
部 肝细 胞坏 死崩 解 , 围 区域 的肝细 胞索 排列 紊乱 , 外 并 显示 变性 坏死 和 崩 解 , 问可 见 组 织 滴 虫 和 巨 噬 其 细胞 及 淋 巴细胞 浸 润 , 分 肝 脏 固有 结 构 被 破坏 消 部 失, 被坏 死 组 织 和 各 种 炎性 细 胞 取 代 ( 中插 彩 版 见 图 7 。( ) 脏 : ) 3胰 坏死 灶 部 的胰腺 结 构被 严 重 破 坏 , 难 以辨认 , 留的胰 腺 细 胞 与 各 种 炎 性 细胞 混 在 一 残

动物园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和预防

动物园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和预防

动物园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和预防摘要:孔雀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组织滴虫主要寄生于孔雀盲肠和肝脏中,可导致孔雀身体机能紊乱的一种原虫,该病原主要侵害肝脏和盲肠,可导致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烂,所以又名盲肠肝炎。

1基本情况我园今年自主繁殖孔雀陆续孵化出壳,共30只。

雏鸟初期,采食正常、体态正常,精神状态良好。

20日龄时由育雏箱改为笼舍散放喂养,精神状态、采食情况良好。

2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90日龄左右,有 2 只孔雀出现精神委顿,眼闭,头缩进躯体,卷入翅膀下,羽毛松乱,双翼下垂,呆立在角落处,行走如踩高跷步态,之后开始出现厌食、拉稀,逐渐消瘦等症状。

遂对这两只孔雀进行隔离,给予止泻,消炎治疗,治疗初期病情有所好转,之后仍然表现为精神不振甚至食欲废绝。

约1周后其余健康孔雀也陆续发生相似症状,常见精神委顿,眼闭,头缩进躯体,卷入翅膀下,羽毛松乱,双翼下垂,呆立在角落处,行走如踩高跷步态,厌食,下痢,逐渐消瘦等,下痢时,排金黄色或呈硫磺色、,有时呈淡绿色的粪便。

严重病例粪便带血或全血便。

截止9月中旬死亡13只。

3病理变化剖检13只孔雀:发病早期的死亡的2只孔雀盲肠发炎、肿胀,肠壁增厚,盲肠内表面有少量黄色渗出物。

肝脏轻微肿胀,偶见1-2个溃疡灶。

发病中后期剖检多为盲肠的一侧感染,偶见盲肠两侧同时发炎、坏死,肠壁增厚或形成溃疡,其中两例盲肠穿孔、引起全身性腹膜炎,外观呈明显的肿胀和混杂有红灰黄等颜色,盲肠内表面覆盖有黄色或黄灰色渗物,并形成干酪状充塞盲肠。

肝脏肿大呈褐紫色,出现大小不等,黄灰色或淡绿色不整圆形凹陷溃疡灶,一般为1厘米以内的环形病灶,偶见相互融合成大片的溃疡区(见图1,图2)。

另外, 中有病死孔雀只脾脏发生病理变化,表现为脾脏肿大,整个脾脏散在淡黄至奶白色大小不等不规则圆球形溃疡灶(见图3,图4)图1 图2图3 图44实验室检验分别取病死孔雀盲肠和肝脏内容物和发病孔雀粪便,用40℃生理盐水稀释后,制成压滴标本。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溶血 中等 菌落 生长 ; 接 种 的麦 康 凯 平 板 上 有 无 色 肝
半透 明 中小 型菌落 。 4 3 生 化 试 验 分 离 菌对 葡 萄 糖 、 露 醇 产 酸 产 . 甘 气, 不发 酵蔗 糖 、 糖 、 芽 糖 、 水 解 尿 素 , P试 乳 麦 不 V— 验 阴性 , R. 验 阴性 , 生 硫 化 氢 , 利 用 枸 橼 M. 试 产 能
7 2 该 场 因当时 对鹅 病 的重要 性认 识不 足 , 情 观 . 疫
念 不 强 。 对 本 病 的 发 生 流 行 一 直 没 有 引 起 足 够 的 重
视 。引进 种 鹅后未 采 取严格 的隔离 、 观察 和 消毒 、 预 防接 种等 措施 , 接 与本场 鹅混 群饲 养 , 直 本病 发生 后
7 建 议 和 体 会
和肺 等脏 器涂 片 染 色镜 检 , 见 到少 量 或 成 堆 的 革 可
兰染 色 阴性杆 菌 , 不规 则 的单个 或堆 集 。
4 2 通 过 细菌分 离 培养 , . 无菌 采取 病料 直接 接种 在 普通 肉汤 、 养 琼 脂 板 、 血 琼 脂 培 养 基 上 , 置 营 鲜 放 3 ℃保 温 箱 培 养 1 ~2 。结 果 在 普 通 肉 汤 中呈 7 8 4h
疾病 等 因素 , 机体抵 抗 力下 降 时这些病 菌 迅速 繁殖 ,
侵入 机体 引起 发 病 。病 菌 连 续 通 过 若 干 易感 鹅 后 , 毒 力增强 , 引起 暴发 。因此 , 可 加强饲 养 管理是 防治 本病 的有 效方 法 。
门菌属诊 断血清 ( O血 清的 A~F群 ) 出现凝 集现象 。
8 8
中国 兽 医 杂 志 2 1 0 2年 ( 4 第 8卷 ) 2期 第

孔雀滴虫病的治疗 孔雀滴虫病的症状 孔雀滴虫病怎么治?

孔雀滴虫病的治疗 孔雀滴虫病的症状 孔雀滴虫病怎么治?

孔雀滴虫病的治疗孔雀滴虫病的症状孔雀滴虫病怎么治?孔雀滴虫病的治疗孔雀滴虫病的症状【孔雀滴虫病的治疗方法】4周龄开始服用1次左旋咪唑片25毫克/公斤体重。

用痢特灵饮水200毫克/公斤体重。

充分溶解,连饮5天,休息3天。

或者在饲料中加入0.04%痢特灵连喂7日,同时按35毫克/千克体重给予左旋咪唑,间隔2日后再投药1次。

也可试用甲硝唑(灭滴灵)治疗。

【孔雀滴虫病的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羽毛蓬乱,翅下垂,呆立或嗜睡。

下痢,粪便呈黄色、浅绿色,偶尔带血。

【孔雀滴虫病的防治】1.定期对饲养室及用具进行消毒,饮水器、食槽等应清洗晒干后用开水浸泡消毒。

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及时清除舍内和声地的粪便,防止饲料和饮水被污染。

育雏期进行平养时,一事实上要保持垫草的干燥卫生,勤换垫草。

有条件的采用笼养,防止蓝孔雀食入土壤中的卵囊,育雏笼、饲养笼的底网眼大小要合适,使粪便能跌落在承粪板上。

2.定期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防球虫病药物,如球虫灵、味喃唑酮等,预防药量是治疗用药量的一半。

饮用青霉素水每只雏蓝孔雀每天2000单位,育成蓝孔雀3000-5000单位,连饮五天,或用味喃西林0。

04%拌于饲料中饲喂。

痢特灵粉剂预防量可按0。

01%-0。

02%拌在饲料中,治疗量按0。

02%-0。

04%拌入在饲料中,连喂5-7天。

氯苯胍3克拌入100千克饲料中或饲料中加入0。

5%磺胺二甲基嘧啶,连喂四天后,停药六天,反复进行四次。

莫能霉素按100-120毫克/千克混于饲料中,从2周龄起投药,连续2周。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组织滴虫病又叫黑头病或传染性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主要寄生于火鸡和鸡的盲肠和肝脏内,引起特征性的盲肠发炎、溃疡和肝脏坏死。

多发生于鸡雏和火鸡雏。

其他禽类少见。

笔者自2000年2月份至今跟踪诊断并治疗了某特种养殖基地孔雀组织滴虫病。

一、发病情况。

廊坊市某特种养殖基地存栏孔雀3000只,笼内育雏,30日龄后地面散养。

自2000年开始发病,发病情况为4-6月龄以后孔雀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双翅下垂,怕冷嗜睡,拉黄色、淡绿色的恶臭糊样粪便,到后期粪便带血,严重时死亡。

开始发病时投喂氨苄青霉素和抗球灵等药物后效果不明显,陆续造成各日龄孔雀死亡500余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后经我站剖检、实验室诊断为组织滴虫病,采取了定期投喂痢特灵、驱虫、消毒等措施,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本病。

二、病理解剖。

病死孔雀消瘦,皮下干燥脱水;在肝脏可见有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坏死灶,呈黄色或淡绿色,大小不一;腺胃肿大;盲肠严重出血肿大似香肠样,内充满干燥、坚硬、干酪样的凝固栓子,栓子横切面呈同心圆形。

三、实验室诊断。

用手术刀片刮取病变盲肠芯、盲肠粘膜少量新鲜内容物,加0.9%生理盐水1-2滴,加盖玻片,镜检可见圆形、卵圆形,大小在4-21微米无鞭毛,单个或成堆存在的虫体,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四、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孔雀采食了被污染的带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的虫体或蚯蚓等昆虫的饲料等。

组织滴虫本身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不能长期存活,异刺线虫是本病的中间宿主,组织滴虫进入虫体后,随虫卵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被孔雀采食后经消化道感染而发病。

五、防治措施1、药物治疗。

发现本病后圈舍内用3%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病孔雀隔离治疗,用甲硝唑按500ppm,呋喃唑酮(痢特灵)按400ppm,止血敏按200ppm混饲,连用七天;病死孔雀深埋或焚烧处理。

三天症状减轻,七天后痊愈,采食饮水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雀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众所周知,孔雀为国家一级的保护动物,孔雀不仅可以供人们观赏,其肉和羽毛都是非常珍贵的食品和装饰品。

另外,孔雀属野生禽类,在长期的大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较强的抗病力,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防治孔雀的各种疾病就成为所有专业人士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孔雀组织滴虫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对该病症的诊断、治疗、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孔雀组织滴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9 文献标识码:a
孔雀组织滴虫病又称作黑头病,或盲肠肝炎,这是1种孔雀体内的寄生虫病,寄生于孔雀体内的盲肠和肝脏之中,最终引起非常特征性的盲肠、肝脏发炎和坏死,此种病症多发生于鸡雏和孔雀雏,在其他禽类种类发生的情况很少见。

1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1 症状
孔雀会呈现精神沉郁的现象,最初期采食量也会降低,后期严重时食欲废绝,双翅会变成下垂的状态,行动很缓慢,羽毛松乱。

另外,怕冷嗜睡。

体内的粪便呈淡绿色的,最后排出的粪便会伴有带血模样,严重时会死亡。

全病程达6~9d。

1.2 病理变化
最典型的病理变化就是孔雀体内的盲肠和肝脏部位。

病死的孔雀,身体消瘦、皮下脱水,肝脏有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坏灶,颜色会呈现黄或淡绿,形状大小不一。

另外,腺胃肿大,导致盲肠出现严重血肿,模样似香肠般,内充满干燥、坚硬、干酪样的凝固栓子,栓子横切面呈同心圆形。

2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病因
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孔雀采食时,食物被带有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的虫体或蚯蚓等污染(组织滴虫本身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非常低,不能长期存活,异刺线虫是本病的中间宿主,组织滴虫进入虫体后,随虫卵排出体外,最终会污染孔雀食用的水和饲料)。

孔雀食用后消化道被感染,最终导致发病。

3 对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的诊断
可以根据典型症状和相关的病理变化做出临床诊断,但在进行辨别时要注意与盲肠球虫病的鉴别,在临床诊断时可以通过采集新鲜的标本在镜检下发现原虫,再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可用手术刀片取孔雀体内病变的盲肠芯、盲肠粘膜等少量的内容物,之后加0.8%左右的生理盐水。

取其1~2滴,加盖玻璃片,镜检可见圆形、卵圆形,大小在4~21um,无鞭毛,单个或成堆存在的虫体,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4 孔雀滴虫病的防治
4.1 组织滴虫病治疗
4.1.1 在饲料内添加药物
治疗时可在饲料内添加药物,选择每1kg饲料添加200~400mg 的呋喃唑酮,搅匀后喂养,连续服用3~4d即可。

当孔雀体内排出的粪便呈黄白色的稀便时,再用喂灭滴灵0.4g(2片)、复方黄连素0.5g(2片),每只每天1次,幼孔雀用药量减半,连续服用3~4d。

当孔雀粪便呈棕褐色或绿色时,再连续服用6~7d,效果会更明显。

4.12 直接口服药物
每只孔雀每次直接服用1~2片甲硝唑片,用滴管滴入糖水6~10ml的水给孔雀口服,每天坚持2次,早晚各1次,1个疗程为7d 左右。

4.1.3 采用中药的治疗方式
青蒿、苦参、常山各500g,柴胡75g,何首乌80g,白术、茯神各600g,加水5kg煎汁,可供500~1000只病孔雀饮用。

集中饮水,每天2~3次,直到康复为止。

4.2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预防措施
4.21 搞好卫生
要定时、定期的为孔雀进行驱虫防治。

要随时搞好孔雀生存的环境卫生,对清理出来的粪便进行及时的发酵清理,对处理的粪便要集中管理。

要对孔雀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处理,对孔雀饮水的水槽每天都要清洗1~2次,对孔雀采食饲料的密度不能
很大,同时还要对食槽每1~2d进行消毒。

4.2.2 药物防控
要定期的进行药物防控,药物预防可定期驱虫。

定期用左旋咪唑驱杀孔雀体内的异刺线虫,左旋咪唑:口服,1kg体重加30~40mg。

呋喃唑酮:拌料,1kg饲料加100~200mg,连用5~7d。

灭滴灵:1kg体重加60mg,连用7d。

4.2.3 其他方法
防治时还可以饲喂胃蛋白酶及食母生片、维生素c、维生素b和维生素a等;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糖、盐,以恢复和促进孔雀的消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5 治疗时注意事项
5.1治疗时要合理用药
不可随便用药。

只有及时的掌握易发病期,才能进行适当的预防,要在已发生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另外,对于零星死亡的孔雀要进行对尸体解剖,这样可以掌握其真正的病因或发病的动态。

5.2发现此症状时要及时的进行诊断和药物治疗
结合本地孔雀生存实际情况,对1种药物疗效不明显的要停止使用,这样可以避免长期使用同1种药物防治。

6 结语
综上所述,孔雀组织滴虫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死亡率也很高。

因此,对此症状的处理办法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要加强饲料管理、搞好消毒、营养要全面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避免孔雀感染疾病。

参考文献
[1] 温伟,李晓慧.孔雀组织滴虫与异刺线虫混合感染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11(07).
[2] 何静,丁颖,彭俊宇,李芬.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微量培养方法的改进[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1(04).
[3] 杜娟,张生.孔雀组织滴虫病诊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07)。

[4] 缪锦国,陈大健.中西结合治愈火鸡组织滴虫感染[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1(04).
[5] 潘家炳.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疗[j].福建畜牧兽医,2011.
[6] 刘荣稳.组织滴虫病防误诊[n].河北科技报,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