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资本与发展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发展经济学10套试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经济发展上的创新是由:A.马歇尔提出的B.托达罗提出的C.斯密提出的D.熊彼特提出的2.发展经济学是:A.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B.研究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C.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D.研究后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3.经济发展是:A.工业化过程B.城市化过程C.农村化过程D.手工业发展过程4.隐蔽性失业是:A.失业B.有工作岗位但不愿意就业C.伪装失业D.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5.制度构成包括:A.非正式约束B.正式约束C.制度实施机制D.人们的思想6.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收支顺差说B.绝对利益学说C.剩余产品出路学说D.比较利益学说7.不可再生资源包括:A.粮食B.铁矿C.石油D.森林8.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A.家庭经营的农场形式最好B.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最好C.大型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最好D.国营农场体制最好1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2、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3、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小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
4、“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试述两缺口模型是如何论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的。
4、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分析说明经济发展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明显差别。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D 2C 3AB 4ACD 5ABC 6D 7BC 8A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答:错误。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
资本含义和本质的理论
资本含义和本质的理论资本是把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价值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
它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对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质上,资本就是在社会传统范畴中,利用一个群体的劳动,把自然力量转变成有有价值物质与非物质形式的活动。
其中,物质资本是指资金、机器、原材料等可以被购买和利用的不动资产,非物质资本则是技术、管理、知识等无形的资源。
资本的含义和本质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古代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本质上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而现代经济学家则认为资本是一种无形的收益。
这种无形的收益包括技术、管理、信息、经验等社会能量,这些能量在变现过程中能够提供给生产力带来更大的价值。
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资本本质和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经济学家约翰斯宾塞把资本的本质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物质的资本主要是指机器、工具、原材料等可以用于生产的资产,而精神的资本则是技术知识、设计、管理等无形的因素。
因此,当今资本拥有着多方面的含义,既能够把社会经济传统观念中的“物质”资本含义发挥出来,又能把“精神”资本纳入经济发展中。
资本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能源,既能够提供物质资源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又能够以精神资源的形式提高生产力,使社会更加发达。
资本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财富,而是把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完美结合在一起,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这种物质性资源与精神性资源的结合,不仅能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能够帮助社会更快地发展,从而实现持续性发展。
可以看出,资本的含义和本质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就必须要把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结合起来,利用实现新的价值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只有把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资本完美结合,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幸福与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
3、物质物质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一般规定和一般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是世界万物统一的现实基础。
4、实践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联系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6、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7、规律规律即客观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规律属于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8、矛盾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9、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0、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11、哲学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2、意识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14、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5、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6、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7、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资本的性质和概念
第一篇 资本的性质和概念第一章 人和自然自来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述或教科书,很少不在这一点或那一点上讨论到属于自然科学的问题。
这些讨论通常总是放在论生产的这一章中的。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知道,创造新商品并不意味着创造新物质,因为物质是永远不变的,是不能有所增加的。
我们也从而理解到自然界以物质和力的两种形态在生产活动中贡献什么;机械能贡献什么,化学能贡献什么,有机体力量的贡献又是什么;气候、热度、湿度等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机械活动是建筑在什么物理和技术基础上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对这种习惯的原理,没有一个具有常识的人会表示非议的。
这就是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对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原理,即对科学的统一性表示尊重的方式。
自从培根以来,我们已认识到没有一种科学能单独地把其所研究的各种事物探讨到底而必须在这里或那里停下来让姐妹科学作进一步的探讨。
所以全面性的解释,只能用各种科学的总和来求得。
因此,作者如果不欲仅仅把一堆贫乏的支离破碎的东西置于读者之前,那他除了显然属于专业性的知识以外,至少必须加上一些足以把这种专业知识和人类知识有机整体中的有关的科学联结起来的东西,并指出可以使他所开始的解释可以达到结论的方法。
然而如果我们理论家认为加上这些终极真理——我们可以这样称呼它——仅仅是为了便于陈述或为了便利读者,那就很不恰当了。
对我们科学研究者来说,这些真理如果运用得正确,是有极大作用的。
它们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防止我们轻率地凭空建立我们的全部科学体系或其中的一部分,而不自觉地把某些从物理学和心理学上看,其假设和结论都是荒谬的东西作为政治经济学而保存下来。
但勿误会,我毫不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具有和其本身无关的性质而变成自然科学或心理学。
我的意思只是说它必须和这些科学不相违背。
一切在自然科学或心理学中是错误的东西,在全部科学和各种科学中也是错误的。
为了避免不知不觉地和某些基本真理背道而驰,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将这些真理用文字明白地写出来。
5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 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 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29
2.3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41
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 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 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 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 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 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
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 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 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 限度。
42
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 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
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 量之间的冲突来说明。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 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入的力 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 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 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 会大幅度提高。
如图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增加导致资本
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 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新增
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对 减少,国民收入还会增长,但经济增长率下降)
34
低水平均衡陷阱
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 关系
人均收入低于OE时*(人均收入提高) 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人均收入
年)
日本(1952-2019年) 1.45
第2讲-资本ppt课件
•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 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 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 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 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 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 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资本严重稀缺的条件下,加强资 本积累与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地配置 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 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 资本投资。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9
第六节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23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要突破“贫 困恶性循环”,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就应首先 使经济发展的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 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摆 脱困境。
•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 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 不经济。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 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第三,必须通过大量投资, 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 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 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 某一最低限度。
20
第四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
21
一、“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人物之一, 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
基本思想: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 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 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 实现工业化,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 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因此,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于各个工业部门, 特别投资于基础设施,以实现工业化。
资 本
资本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一、基本概念基本解释1. [capital]∶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固定资本2. [what is capi talized on;ed to one’s own advantage]∶牟取利益的凭借升官的资本详细解释1.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宋何薳《春渚纪闻·苏刘互谑》:“吾之隣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解。
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
”2. 经济学用语。
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十一:“宗马氏的说,入十六世纪初期,才有了资本。
因为他所谓资本,含有一种新意义,就是指那些能够生出使用费的东西。
”3. 从事工作的条件。
徐特立《韬奋的事业与精神》:“他在一年中收到读者两万多封信,其反映的社会情况和政治情况给他以最丰富的具体材料,经过分析就成了他指导群众的资本或科学。
”4. 指牟取利益的凭借。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五章:“我看人活一辈子,不能像小家雀似地,给自己造一个小窝窝就算了事;更不是积累点资本,好爬上去出人头地。
”5. 犹言守本分。
《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媒婆来往提说,这魏才因侯小槐为人资本,家事也好,主意定了许他。
” 黄肃秋校注:“资本,这里作笃实、朴厚、诚恳解。
”其它含义capital(capital goods, capital equipment)资本(资本商品,资本设备)(l)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劳务,土地,资本。
资本是指: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耐用品。
根据现今主流宏观经济学观点,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物质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唯物主义教案: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唯物主义教案: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概述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物质的变化和发展而逐渐实现的。
它强调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能够对于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和解释。
本文主要探讨唯物主义理论中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尝试分析这种关系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唯物主义物质基础原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物质是无限的、永恒的,它包含着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两个方面。
自然物质是指自然界中的实体物质,如金属、水和空气等,而社会物质则是指人类在物质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品,如房屋、交通工具和工具等。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三、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也是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物质基础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同时上层建筑也可以作用于物质基础的变化。
这意味着,物质基础不仅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性质,而且也被社会形态所决定。
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社会可以逐渐实现历史进步的目标。
四、物质基础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物质基础是教育的一种基本条件。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要想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从改善物质基础这方面入手。
在改善物质基础方面,采取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习得新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改进物质基础的条件。
同时,对于教育实践来说,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教育中,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等,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技术手段的改善,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提高教育人力资源也是改善物质基础的一个关键策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0、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0、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基本经济认识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经济活动
基本经济认识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经济活动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常识和认识。
本文将从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经济活动两方面展开,帮助读者建立起基本的经济认识。
一、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是指人类以满足需求和实现福利为目的,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制度。
在经济中,主要涉及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方面。
1. 资源:资源是指人们用来满足需求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资源是有限的,但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资源的配置就成为了经济的核心问题。
2. 价值:价值是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能够换取其他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价值的变化。
3. 生产:生产是指利用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和组织的过程,以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生产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4. 交换:交换是指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买卖行为,通过交换可以使各方的需求得到满足。
交换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
5. 分配:分配是指将生产所创造出的价值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分给不同的社会成员。
分配涉及到收入、财富等方面,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实现。
二、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指为了生产和消费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行为。
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生产、消费和投资。
1. 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经济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过程,创造出各种商品和服务。
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消费活动:消费活动是指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选择合适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消费,实现自身的福利和满足。
3. 投资活动:投资活动是指将资金或其他资源投入到具有一定风险的经济活动中,以获取未来的回报。
投资包括实物资本投资和金融资本投资等形式,是经济发展和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知识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5、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6、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质、量、度的定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发展经济学名词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
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
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
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它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物质具有客观独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发展和物质的规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物质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们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对于人类来说是有限度、可感知和可改造的。
马克思指出:“物质是存在的唯一形式,即真实的,即物质世界,物质是感觉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物质的本质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包括无数的物质形态、性质和规律。
然而,在这种多样性之中,物质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它是以一定的规律和规则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物质的发展物质的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之一。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的发展是底层决定上层的。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革、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创新等都是物质的发展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的内因是物质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物质的外因是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不断变化和斗争的推动来实现的。
三、物质的规律物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来揭示和掌握。
物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规律。
物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等。
生产规律是人类社会中生产活动所独有的规律,它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规律是指反映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规定。
科学规律是揭示科学研究活动中普遍性规律的规律,它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自然规律是物质世界中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马克思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P30)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P3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P32)4.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相对运动的稳定状态。
(P32)5.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P32)6.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展性,特点是三维性。
(P32)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P34)8.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P40)9.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41)10.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P46)11.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P46)12.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P46)1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P66)14.感性认识:使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P68)15.理性认识:使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和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P68)16.真理:是指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P71)17.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观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P79)18.谬误:是人们对事物和规律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不相符合。
19.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资本论课件PPT课件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探讨
01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社会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生产资料用于满足生产消
费,消费资料用于满足个人消费。
02 03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需要满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条件。价值补偿要 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实物替换要求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得 到替换。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被资 本家强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出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 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剖析
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被资 本家强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出
资本论定义与核心思想
资本论定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 表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核心思想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 论,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揭示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 造的新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01
资本论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01
资本论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资本论定义与核心思想
资本论定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 表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核心思想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 论,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揭示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 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者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学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
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
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为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采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经历了三个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 ;60-80 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0 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8
2.5.3 政策含义
应当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 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增加广大贫困群 众的消费,从而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 以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率和产出水平,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3
一、基本概念
(四)资本形成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首先解 决资本缺乏的问题,也就是要促进资本形成。资
本来源于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 定形式的资本,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的过程,就 是资本形成。
引用纳克斯的说法:“资本形成过程的实质,是 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 以便使将来可能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
17
2.3.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 困
越过A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2.3.4 对该理论的批评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 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说明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30
(补充)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资本来源于储蓄 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状况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31
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
1. “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战略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 1960年,纳克斯 2. “不平衡增长”战略 1958年,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 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 “格莱明”银行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0
2.4.2 该理论的改良
瑟尔瓦尔提出经济摆脱陷阱不一定需要 “最小临界努力”那么大的投资,较小量 的投资也可以逐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考虑到时间的因素
人均收入完全可以通过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在没有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经过 一系列的渐进式增长突破OA的限制,实现 经济持续增长。
18
2.4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 良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改良(知道)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19
2.4.1 “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提出了“最 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
题记
在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 是资本形成。
——纳克斯(Nurkse, R.)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1
第三章 物质资本与发展
本章结构
基本概念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
一、基本概念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6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人均收入低→贫困→社会水平低下、营养 不良、卫生保健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 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 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是一个多因素循环积累的过程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7
最重要的因素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3
2.5.2 具体分析
分析方法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分配不均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4
分析方法
缪尔达尔反对新古典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认为应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 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7
2.2.1 主要观点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 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 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 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 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 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低水平均衡陷阱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 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使人 均收入滑回陷阱。
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 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 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结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经济 发展初期必须做出“临界最小努力”,即投资应 足以使国民收入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 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11
2.3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12
2.3.1 主要观点
1956年,纳尔逊(Nelson, R. R.)在《不发 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 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 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 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 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 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 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 消费习惯)*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 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 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 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古典认为的由单一或少 数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决定的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5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呈现“循环积累” 的发展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初始 变化),引发另外的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并强化先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 沿原先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变化 和累积)。
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从低收入和贫困的循环 积累的困境中解脱,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积累的过程*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9
2.6 结论
这些理论都揭示了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 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而 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源 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因此,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 条件,而摆脱贫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提高投资水平;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8
2.2.2 具体分析
供给方面: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 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 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需求方面: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 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 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 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9
2.2.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 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 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10
2.2.4 对该理论的批评
15
2.3.2 具体分析
(3)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
O 人均收入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16
2.3.2 具体分析
(4)低水平均衡陷阱——人口陷阱
经济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人口陷 阱
O
S=X A
高水平均衡 人均收入
低水平均衡
越过此点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4
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先前的理论综述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
良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结论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1
2.5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 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22
2.5.1 主要观点
缪尔达尔(Myrdal, G. K.)在1957年出版的 《富国与穷国》和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 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中提出发 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 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因而 必须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 究经济发展问题。他也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 贝尔经济学奖。
5
2.1 先前的理论综述
斯密的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条件* 麦迪逊(Maddison, A.)和纳迪里(Nadiri, M.)等
的实证研究*
Copyright by TIT-Liwenhua
6
2.2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