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海燕》精品教案 语文版
《海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乡,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百般思念的地方。
一群海燕,引发了作者郑振铎绵绵相思。
那么作者眼前看到的自由飞翔的海燕,是故乡美丽的燕子中的那一对、两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海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2、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
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1.1.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海燕的热爱和敬意,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海燕》是一篇描写海燕的外形、习性和繁殖的说明文。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海燕的美丽和勇敢,表达了作者对海燕的敬意和热爱。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2.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兴趣,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词语的解释、句型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解释等。
3.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海燕》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海燕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和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海燕的习性、繁殖等特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6.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并总结海燕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海燕》诗歌;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 能够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 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 通过模仿、创作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海、天空和海燕的热爱之情;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析《海燕》是一首描绘大海、天空和海燕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海燕象征着勇敢和自由,大海象征着无尽的可能等。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识别和运用;2. 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领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海、天空和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鉴赏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诗歌鉴赏写作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写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海燕》诗歌原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海燕》教案(语文版)
2.海燕教学目标(一)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
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小节,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
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高尔基的背景和《海燕》的创作背景,引入《海燕》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作者的情感(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郑振铎 海燕》教案4篇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首页| 试卷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教学| 教学素材| 作文中心| 备课| 中考| 高考| 学习频道| 教师频道| 课外读物| 会员区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7-03-082、《海燕》备课时间2006.2.19 执教时间2006.2.20~21 教案总序号:3、4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学习难点:2、3学习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隽逸隽妙粼粼纹皎洁憩息融融泄泄蹇劣忧戚匾额3、解词。
轻—憩息—忧戚—隽逸—劲俊—融融泄泄—游子—4、背景资料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
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第二卷。
作者(1898----1958)现代、。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海燕》教案 语文版
《海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高尔基的资料和时代背景,结合“研讨与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只美丽的鸟,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展示海燕图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燕》。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作者名片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
还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展示写作背景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夜,当时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强对人民革命运动的镇压,当时身在彼得堡的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沙皇政府镇压行为的残暴为了热情地歌颂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海燕》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1.2 使学生了解作者高尔基及课文《海燕》的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1.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海燕》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1.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1.3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海燕》。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句子。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5.1.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1.3 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以下是剩下的五个章节,供您参考: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6.1.1 教师通过提问或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
6.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1.3 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7.1.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问题。
7.1.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7.1.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和建议。
八、课堂练习8.1 练习设计8.1.1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1.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8.1.3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九、课堂小结9.1 学生总结9.1.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收集语文教案有关海燕的课文教学设计
《海燕的课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海燕》的主要内容,了解海燕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海燕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燕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海燕》。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海燕》。
2. 抄写生字词,并加以理解和运用。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其他生物的特点,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记录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音语调、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海燕的生活环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诗歌《海燕》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音频或录音设备。
2. 能够播放视频的设备。
3.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播放一段与海洋相关的自然风景视频或播放音频,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和想象力。
阅读诗歌:1. 分发《海燕》的诗歌文本给学生。
2.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3. 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讲解诗歌:1. 引导学生共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较难理解的单词、短语和句子。
3. 将诗歌的每个节奏和押韵都详细讲解给学生。
感受与反思:1. 鼓励学生想象自己是这只海燕,描绘诗中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 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他们的描写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特点和情感。
课堂延伸:1. 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与自然相关的诗歌,了解更多的自然元素和情感表达。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海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海燕的情感和境界。
小结:1. 总结诗歌《海燕》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它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扩大我们对自然的理解。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大自然的意识。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一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分享学生对诗歌《海燕》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撰写的短文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的程度。
3. 学生对自然界动物特点和情感的理解。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海燕》这首诗歌进行声音模仿,尝试模仿海燕的鸣叫声或者飞行声音,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感。
2. 创设一个小型展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在家中观察到的动物特点和习性的记录。
可以用图片、绘画、文字等方式呈现,通过展览的形式分享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的观察和感悟。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尔基及作品背景。
(2)能够把握海燕的形象特点,理解海燕象征意义。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海燕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海燕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文章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海燕》原文。
2. 作者高尔基及作品背景资料。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及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海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海燕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3)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如《童年》、《在人间》等,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挑选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七、评价反思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语教版七下《海燕》(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语教版七下《海燕》(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海燕学习目标:学问与力量1.把握文中消失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美丽句段,学习状物抒情的写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本文对海燕的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对海燕的宠爱之情,领悟心中浓浓的乡愁。
自展程序:一、明确学习目标:(课件显示)基础学问: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状物抒情的写法。
难点:体会思想感情。
二、自学梳理释疑:1、检查生字把握状况,要求能读准屏幕上给出的生字词:轻飔(sī)隽(juàn)妙縠(hú)纹憩(qì)息蹇(jiǎn)劣皎(jiǎo)洁隽(juàn)逸从(cóng)容忧戚(qī)融融泄泄(yì)2、点读课文。
三、自展:自展一、文章思路,内容把握展现:1、全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答: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相应的句子:第7段,第14段。
2、哪些部分是回忆,哪些部分是现实?哪些段落是在写家乡的小燕子,哪些段落是在写海上的小燕子?答:全文分为前后两部分,(1---7)段是第一部分,回忆家乡的家燕;(8---14)段是其次部分,是现实,看眼前的海燕;1---4段是写家乡的小燕子,9---13段是写海上的小燕子。
3、文章前后写“家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现了小燕子怎样的形象?答:分别描绘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和一幅“绝美”的海天图。
展现了小燕子“春天的使者”和“海上的英雄”的形象。
自展二、状物抒情的写法展现典型例题解析:1、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说说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家乡的小燕子。
形状活动背景飞行憩息家乡的小燕子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隽妙无比的春景斜飞隽逸地横掠粗而有致的小黑点海上的小燕子乌黑的小水禽绝美的海天隽逸从容地斜掠绽开双翼身子一落解析:被迫出国,离家乡越来越远,心中不免涌动思乡之情。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的关爱。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海燕》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海燕》,提问学生对“海燕”的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僻词语和难句。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难句的问题。
(2)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难句的意思和用法。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特色。
5. 朗读与表达(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总结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3. 针对学生的不足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教学策略。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阅读课文《海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 4《海燕》教案 语文版
4 海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2.把握小燕子形象的意义。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白鹅》,傲慢的白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了他的绵绵乡思,于是就写成了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3.字音字形轻飔.(sī)隽.妙(juàn)隽.逸(jùn)圆晕.(yùn) 憩.息(qì) 忧戚.(qī)蹇.劣(jiǎn) 皎.洁(jiǎo) 融融泄.泄(yì)4.词语解释积伶积俐:形容十分灵活。
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轻飔:轻柔的凉风。
隽妙:文中是美妙的意思。
隽逸:俊秀飘逸。
融融泄泄:形容和乐舒畅。
蹇劣:境遇不好。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共14段,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请划分层次并进行概括。
明确: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据此,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明确:(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能够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海燕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海燕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差异。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了解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海燕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差异。
(2)作者通过海燕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海燕》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比较:(1)让学生查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海燕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2)引导学生发现海燕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差异。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海燕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海燕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1. 课题:《海燕》2. 作者:鲁迅3. 海燕形象:(1)勇敢、坚强的化身(2)象征革命者(3)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4. 象征手法:(1)海燕象征革命者(2)大海象征革命事业(3)暴风雨象征困难与挑战5. 思想感情:(1)赞美海燕的勇敢与坚强(2)表达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3)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敢于追求真理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美。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海燕》,引导学生朗读。
(2)简介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解答。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关于《海燕》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海燕》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七年级下册级语文教案之《海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海燕》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海燕》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对海燕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海燕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海燕的生活习性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拟人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海燕具有哪些品质?这些品质与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主题起到了哪些作用?四、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海燕”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成果。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对主题起到了哪些作用?四、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以“我与大自然的对话”为主题,进行一次课堂演讲。
2.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指导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课文《海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如何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课文《海燕》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课文《海燕》的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世界》中的《海燕》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背景。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燕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5.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内容:a. 作者:郑振铎b. 生字词:翩翩起舞、轻盈、矫健、勇敢、无畏等。
c. 海燕形象:活泼、勇敢、无畏、自由。
d. 象征意义: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海燕的形象。
b. 结合海燕的象征意义,谈谈你对勇敢和自由的看法。
2. 答案:a. 海燕形象:海燕活泼、勇敢、无畏、自由,宛如一位勇敢的战士,在广阔的大海上翱翔。
b. 勇敢和自由:勇敢是面对困难时,敢于挑战、勇往直前;自由是心灵的解脱,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快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隽逸隽妙粼粼纹皎洁
憩息融融泄泄蹇劣忧戚匾额
3、解词。
轻—憩息—忧戚—隽逸—劲俊—融融泄泄—游子—
4、背景资料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
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
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第二卷。
作者(1898----1958)现代、。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四个方面:
情感:
春天时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乡春天怎样的特点?描写故乡的春天有
什么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4)选文记叙的顺序是()
(5)请在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语段对的小燕子在“”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作者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下列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
(1)春风:(2)春雨:
(3)春柳:(4)春花:
(5)春草:
4、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景图为写小燕子起了作用。
5、作者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写了小燕子的、、。
6、作者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小燕子从动、静两方面入手。
写飞翔的小燕子时,不仅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也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描写顺序是由到。
写静态的小燕子分别写了憩息在和里的小燕子。
7、作者写小燕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8、作者写小燕子突出了小燕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外形活动背景飞翔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第二部分
思考:
1、概括选文内容。
2、同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选文也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作者描写了海上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对海上的小燕子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写了小燕子的哪些行为?
4、请找出能表明全文线索的词语。
5、文章突出海燕的什么性格特征?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6、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这种写法叫什么?
三、巩固·延伸
1、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
动态:
静态:
2、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图。
3、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
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4、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5、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
(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