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海燕》精品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海燕》精品教案 语文版

《海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乡,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百般思念的地方。

一群海燕,引发了作者郑振铎绵绵相思。

那么作者眼前看到的自由飞翔的海燕,是故乡美丽的燕子中的那一对、两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海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2、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

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1.1.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海燕的热爱和敬意,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海燕》是一篇描写海燕的外形、习性和繁殖的说明文。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海燕的美丽和勇敢,表达了作者对海燕的敬意和热爱。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2.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兴趣,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词语的解释、句型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解释等。

3.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海燕》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海燕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和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海燕的习性、繁殖等特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6.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并总结海燕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海燕》诗歌;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 能够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 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 通过模仿、创作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海、天空和海燕的热爱之情;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析《海燕》是一首描绘大海、天空和海燕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海燕象征着勇敢和自由,大海象征着无尽的可能等。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识别和运用;2. 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领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海、天空和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鉴赏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诗歌鉴赏写作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写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海燕》诗歌原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海燕》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海燕》教案(语文版)

2.海燕教学目标(一)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

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小节,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

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高尔基的背景和《海燕》的创作背景,引入《海燕》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作者的情感(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郑振铎 海燕》教案4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郑振铎  海燕》教案4篇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首页| 试卷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教学| 教学素材| 作文中心| 备课| 中考| 高考| 学习频道| 教师频道| 课外读物| 会员区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7-03-082、《海燕》备课时间2006.2.19 执教时间2006.2.20~21 教案总序号:3、4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学习难点:2、3学习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隽逸隽妙粼粼纹皎洁憩息融融泄泄蹇劣忧戚匾额3、解词。

轻—憩息—忧戚—隽逸—劲俊—融融泄泄—游子—4、背景资料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

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第二卷。

作者(1898----1958)现代、。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海燕》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海燕》教案 语文版

《海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高尔基的资料和时代背景,结合“研讨与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只美丽的鸟,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展示海燕图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燕》。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作者名片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

还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展示写作背景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夜,当时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强对人民革命运动的镇压,当时身在彼得堡的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沙皇政府镇压行为的残暴为了热情地歌颂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海燕》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1.2 使学生了解作者高尔基及课文《海燕》的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1.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海燕》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1.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1.3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海燕》。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句子。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5.1.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1.3 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以下是剩下的五个章节,供您参考: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6.1.1 教师通过提问或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

6.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1.3 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7.1.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问题。

7.1.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7.1.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和建议。

八、课堂练习8.1 练习设计8.1.1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1.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8.1.3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九、课堂小结9.1 学生总结9.1.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隽逸隽妙粼粼纹皎洁
憩息融融泄泄蹇劣忧戚匾额
3、解词。

轻—憩息—忧戚—隽逸—劲俊—融融泄泄—游子—
4、背景资料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

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
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第二卷。

作者(1898----1958)现代、。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四个方面:
情感:
春天时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乡春天怎样的特点?描写故乡的春天有
什么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4)选文记叙的顺序是()
(5)请在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语段对的小燕子在“”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作者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下列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

(1)春风:(2)春雨:
(3)春柳:(4)春花:
(5)春草:
4、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景图为写小燕子起了作用。

5、作者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写了小燕子的、、。

6、作者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小燕子从动、静两方面入手。

写飞翔的小燕子时,不仅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也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描写顺序是由到。

写静态的小燕子分别写了憩息在和里的小燕子。

7、作者写小燕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8、作者写小燕子突出了小燕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外形活动背景飞翔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第二部分
思考:
1、概括选文内容。

2、同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选文也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作者描写了海上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对海上的小燕子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写了小燕子的哪些行为?
4、请找出能表明全文线索的词语。

5、文章突出海燕的什么性格特征?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6、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这种写法叫什么?
三、巩固·延伸
1、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

动态:
静态:
2、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图。

3、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

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4、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5、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

(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