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恩斯1958年做的动物大脑皮层孤立电刺激实验:
对动物大脑皮层进行环切手术,即切断环内的皮层 与周围神经元的任何联系,只保持其血液循环。用微电 极记录这块皮层细胞的电活动,没有发现单位放电现象。 当对孤立皮层施以一串脉冲电刺激时,便可诱发单位神 经元放电,如果刺激达到足够的强度,神经元的单位放 电现象甚至可以持续30分钟之久。这说明,孤立皮层 内存在回路振荡现象,即一个神经元的电脉冲会扩散到 网络内的其它神经元并反复回旋。但是,如果施以强大 的电击,则神经元单位放电立即停止,反响振荡现象立 即消失。因为强电击使孤立皮层的各个神经细胞同时兴 奋,随后兴奋同时消失,无法形成回路振荡现象。这就 是说回路振荡现象的确是存在。
三、脑震荡与逆行性遗忘症
症状:
早期出现短时期的逆行性遗忘症,几天后逐渐
缓解。但有的病人逆行性遗忘症尚未缓解,又
出现顺行性遗忘症现象,一般一周至三周或三
周以上时间会一觉醒来时,突然发现记忆完全 恢复。
四、心因性和原因不明的遗忘症
症状:包括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的精神创伤、心理暗示 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这些因素 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仅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作用,造成一 时或一段时间的遗忘状态。
2、50年代,伯恩斯(B.D.berns)孤立切除皮层法: 解释:强电流造成神经细胞产生不应期,从而中断了原有的
振荡,使短时记忆痕迹消失。其研究支持了短时记忆的反响 回路学说。
二、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
(一)理论观点
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化学基础是生物化学物质
(百度文库NA或Pr)的变化。
二、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
三.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 ——突触结构可塑性
(一)理论观点:
认为长时记忆的神经细胞学基础是突触或细胞形态 的变化。
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突触前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 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质
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
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和增大
三.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 ——突触结构可塑性
CA3区锥体细胞
第二 突触
内嗅皮层
齿状回颗粒细胞
第一 突触
LTP效应


1966年,布里斯(Bliss)和罗莫发现了海马三突触回 路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 LTP效应:即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 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10秒内给出, 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25分钟之后增强 了2.5倍,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 触后兴奋电位的单位发放的频率持久增加。此现象即 为LTP。后来他们又报道,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电 活动的LTP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研究者们认为, 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 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第四节 人类的记忆障碍
二、海马损伤与顺行性遗忘症

症状:
1953年,一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由于抗癫痫药物治 疗无效,故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 术后随访35年之久。术后该人智力正常,对手术 前的近时记忆和远时记忆良好,交流和语言表达、 理解能力正常,但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即因 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导致了顺行性遗忘症。
功能复杂,不仅与学习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觉信息
处理、情绪和运动等多种生理心理过程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海马的记忆功能
一、海马的形态与功能特点
1、 形态结构:分为4个区域: 背侧:CA1 ,CA2;腹侧:CA3 ,CA4。 2、海马结构及功能区: 海马、齿状回、侧脑室下脚、胼胝体上回、束 状回。 3、纤维联系:
CA3
CA1 CA2
CA4
顺行性遗忘症(失忆症)

一个有名的病例名为H.M.,此人自幼患癫病, 病情日益恶化。27岁时,神经外科医生斯科维 尔对他做了切除两边颞叶内侧和海马的手术。 手术后,癫痫发作消除了,智商也正常。但不 幸的是,他似乎完全失去了对手术后的任何事 件的记忆;严格说来,他的短时记忆应该是存 在的,但很难形成长时记忆。
进展:

记忆理论由单一理论发展为多重记忆理论;
60-70年代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以海马作为主要记忆功能脑结构,用痕迹理论 来解释记忆的生理基础;

80年代后发展为多重记忆理论,以大脑皮质、 边缘系统等作为记忆功能的脑结构。
第一节 记忆的痕迹理论
(单一记忆理论)
主要观点: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记忆的痕迹最先
五、Alzheimer’s Disease 症状:是一种高级认知功能的全面衰退,常常伴有行为及 人格改变。大脑皮层萎缩是老年痴呆的最重要病理。
海马的传入及传出神经纤维
新皮层(前额叶、颞叶)
内 嗅 皮
穿 通 回 路


边缘系统(扣带回、杏仁核、隔核等)
其他皮层下结构

齿 状 回


下 丘 脑 乳 头 体 、 丘 脑 前 核 和 外 侧 核
(二)实验研究
1、60年代:RNA理论:
海登(H.Hyden,1960)首次报道了记忆与RNA(核糖 核酸)关系的实验结果及其理论设想。提出动物学习 行为巩固后 →脑内RNA含量↑↑→RNA分子的化学组 分也发生改变。开创了记忆物质转移的动物实验, 1970年后,这种实验才冷落下来。
二、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

科尔萨科夫综合症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 这是酗酒的后果。酗酒者靠饮酒取得热量,不 爱吃其它食物,因此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神 经病学家检查了许多此类病人死后的大脑,发 现有些患者的脑底的乳头体和丘脑的背内侧核 有严重损伤。

有一个额叶大面积受伤的61岁的男性患者,坚持说他 与妻子刚结婚4个月,而实际上他们已结婚30余年了。 他正确地回忆说,他和妻子共生了4个子女,但同时 又不无癫狂地补充说:“他们是在4个月内生下的。” 当问及他这4个子女的年龄时,他说最大的32岁,最 小的22岁。那么他如何能在4个月内生下4个子女呢? 对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他们是领养的。”
第四节 人类的记忆障碍
一、间脑损伤与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 症状:1887年,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发现,因酗酒导致酒精中
毒而引起的渐进性遗忘症,并伴随说谎癖和记忆空白。
(1)长期酗酒者:遗忘加虚构。 (2)慢性酒精中毒者:开始为轻微的顺行性遗忘(对刚发 生的事件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随后出现逆行性遗忘(对 病前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 (3)病情严重者:记忆几乎成了空白,连自己过去经历的 重大事件也忘得一干二净,感情淡漠,对人对物置若罔闻、 麻木不仁。 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的机制:尸检结果,发现病人脑内 的病变是下丘脑乳头体和内侧丘脑,其次,80%的病人额 叶皮层萎缩。
(二)实验研究:
方法:比较不同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和脑结构变化的关
系。 结果: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大白鼠大脑发育良好,神经 元树突分支多、突触体积增大、脑内胆碱乙酰化酶和胆碱 脂酶量均高。 结论:脑形态结构与功能均有很大可塑性,学习记忆能 力与脑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精确说明长时记忆痕 迹酒精与哪几项脑结构或突出变化有关。突触前合成、存 储和释放递质的功能及突触后受体的变化虽与学习记忆有 关,但不是特异性的。
是以神经冲动的循环(或称振荡)形式存在。此即
短时记忆痕迹。这种循环的振荡有助于形成长时记
忆的结构痕迹,这就是改变了突出连接的形式。
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震荡,
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形态 的变化。
一、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一)理论观点
认为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脑内神经回路中生物电
4、海马递质:谷氨酸、γ_氨基丁酸(GABA)
二、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

1、帕帕兹环路(Papaz circuit):
30年代发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
海马→穹隆→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 →扣带回→海马
该回路被认为是情绪体验的生理基础。
二、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
2、三突触回路
CA1区锥体细胞
第三 突触
LTP的分子机制:
LTP发生在谷氨酸能的突触,即突触前膜释放的是谷氨酸, 突触后膜含有谷氨酸受体(主要是NMDA受体和AMPA受体)。 AMPA受体开启Na+通道,从而使Na+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 由此移去Mg2+,使NMDA受体在谷氨酸作用下开启离子通道, 该通道可使Na+和Ca2+同时进入突触后膜。 进入突触后膜的Ca2+能诱导某些基因短暂表达,并激活 CaMKⅡ蛋白,从而导致一系列细胞内生物效应,最终使突触 后膜上的AMPA受体增加,并增强它们对谷氨酸的反应性,于 是同样的刺激引起更强的反应,表现出LTP现象。
对侧条件反射性 LTP
对侧内嗅区电刺激(CS) + 同侧内嗅区电刺激(US)
对侧LTP条件反射
LTP机制与学习记忆



行为学习中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变化及其分 布 LTP的保持或改变同记忆的保持或改变的一致 性 记忆能力与LTP具有显著相关 学习障碍与LTP变化得一致性:学习受损程度 的大小与习得性LTP形成受阻抑的程度密切相 关。
(二)实验研究
2、70年代以来: 开始探讨长时记忆与Pr代谢的关系: (1)Pr合成干扰法: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干扰蛋白质合成, 考查动物的记忆障碍。 (2)特殊Pr合成分析法(放射免疫定量分析法): 在记忆 形成时,分析动物脑内出现了哪些特殊蛋白质,或哪些蛋白 质的合成最活跃 结果1:抑制剂只影响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说明 对于长时记忆痕迹的形成,合成新的蛋白质是必需的; 结果2:动物记忆形成后,分子量小的糖蛋白或酸性蛋白质 (S100和14-3-2等)代谢快、更新快。其在动物出生后10天 海马CA3区含量迅速增加。
逆行性遗忘症(失忆症)


病例一:前面讲到的H.M.,也表现出一定程度 上的逆行性遗忘,他对手术前3年内发生的任 何特殊事件都不能产生记忆,但对16岁以前的 许多事他都记忆犹新。 病例二:吉恩,于1981年因在一次摩托车事故 中导致严重脑伤而患失忆症,这次事故导致他 额叶和颞叶大面积损坏,包括左脑半球的海马。 事故发生后,吉恩不能回忆起他过去生活中任 何特殊事件。无论你向他提示多少线索,想问 出他任何一件有关他自己过去经历的往事,那 几乎都是白费口舌。(资料来源: 《找寻逝 去的自我》,[美]丹尼尔.夏克特著,高申春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丰富环境
枯燥环境
第二节 海马的记忆功能
海马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对于任何灵长类动物,
海马这个术语通常是指大脑两半球颞叶内侧和腹侧卷曲的皮 质结构,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底壁。海马于其他脑结构的关系 是:其头端弯曲地跨居在丘脑上方,解剖学上称背海马;后 端下转位于丘脑腹外侧,称腹海马。海马外侧紧邻侧脑室, 内侧面的结构有齿状回、海马伞。海马通过下托(或称下脚) 与内嗅区相连。海马、齿状回和下托在结构和功能上被视为 一个整体,称为海马结构。腹侧海马头前方是杏仁复合体。



三、海马在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 训练大鼠在穿梭箱中建立暗处电击回避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率
损毁海马后重新训练条件 反射率达到80%所需时间
条件反射组 训练时间
未形成组 不巩固组 巩固组
1天 40% 4—5天 80%以上 20天 稳定保持80%以上
21天 9天 5天
结果:手术前记忆越巩固,受海马损伤影响越小。 结论:海马在长时记忆形成的初始阶段更为重要。
反复自动去极化兴奋作用所造成的反响振荡,其后 效应为可能很快消退,也可因外条件促成脑内逐渐 发生化学的或结构的变化而转为长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二)实验研究
1、30年代,精神分裂症电休克治疗:
解释:可能是在强烈的电抽搐后造成反响回路的阻断或消失, 打断了反响电路引起的生化改变的过程。但1h以上的反响电 路连续振荡引起了回路的化学变化,形成了稳定的长时记忆 痕迹,不再受电休克的影响。
即:海马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多重记忆系统及其脑结构基础
一、记忆过程与多重记忆系统
80年代后发展了多重记忆理论。双重分离技术和双重任 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1、记忆过程:编码、存贮和提取 2、多重记忆系统
表(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和非表述性记忆 情节性表述记忆和语义性表述记忆 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