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将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端午日》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课文中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
3. 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端午日》及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端午日》,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4.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眼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端午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端午日》获奖教案
《端午日》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端午日》。
(2)理解《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文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
3. 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端午节气氛。
4. 比较教学法:比较其他端午节诗词,深入理解《端午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端午日》,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诗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诗文中的意境美。
5. 情境体验: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实践活动,如包粽子、挂艾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端午节气氛。
6. 欣赏与拓展:展示其他端午节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背诵《端午日》。
9. 课后跟进:教师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0. 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students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端午日”、“赛马”、“抢鸭子”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端午日》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2. 互动法: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3. 讲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修辞手法。
4. 讨论和演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演示。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演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描绘的意境,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端午日》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34年。
作品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描绘了端午佳节期间,人们赛龙舟、抢鸭子的热烈场面,以及主人公柳青与少女翠翠之间的纯真爱情。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3. 课下搜集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思维批判等;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和道德情操的培养;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端午日》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老舍《端午日》2.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端午节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端午日》,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端午日》的主要内容。
2. 分析《端午日》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端午节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爱国情怀是否有所增强。
4.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端午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讨论、汇报等形式的即时评价。
课后作业、小测验等书面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1.2 教学内容:介绍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和意义分享端午节的各地习俗和活动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了解端午节,并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认知。
1.3.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1.3.3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经历。
1.3.4 观看视频或图片:播放有关端午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文学欣赏2.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端午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内容:分析《端午日》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3 教学步骤:2.3.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端午日》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3.2 教师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2.3.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理解。
2.3.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端午节相关诗歌或短文,培养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端午节的文化魅力3.2 教学内容:探索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参与制作端午节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3.3 教学步骤:3.3.1 教师讲解:介绍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如粽子、艾叶等。
3.3.2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制作粽子或艾叶等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的实践活动。
3.3.3 分享体验: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3.3.4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感受和理解4.2 教学内容:利用艺术形式创作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4.3 教学步骤:4.3.1 教师启发:提供端午节相关的艺术创作素材和灵感,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导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写给《端午日》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出示。
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
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
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
(3处)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四、谈感受最深的场面(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和传承。
(2)领悟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与美好情感。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端午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散文,描绘了湘西地区端午时节的民俗风情。
文章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线索,展示了端午节当天人们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以及孩子们在这一天获得的快乐和喜悦。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表现主题。
3. 将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民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散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讨论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课堂展示:(1)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传说和相关习俗。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
(2)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家人,弘扬家庭亲情。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端午日》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日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端午日的习俗、传说和家庭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亲情。
2. 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传说和相关习俗。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文化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程度。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端午日》相关文本。
2. 辅助材料:端午日的图片、视频、相关文化知识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课外活动:(1)组织一次端午日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日的氛围。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端午日》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解释其含义。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端午日》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与运用。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端午日》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2)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挑选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案例分析。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端午日》全文。
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3. 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发言等。
(2)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端午日》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
(2)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端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湘西茶峒人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合作,奋勇争先这一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欢过哪些节日?
生: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
二、授新课:
(一)、释题
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
吃咸鸭蛋、吃粽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分几个学生朗读,找找湘西一带人们是怎么过端午日这一天的?
①端午日……看热闹
②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
③每只船……种种情形。
④凡是……500响鞭炮。
⑤赛船过后……方能完事。
请五位同学朗读。
穿上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大鱼大肉。
11点左右出门看赛龙舟,赛船过后捉鸭子。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出现了上午11点左右、赛船过后,直到天晚方能完成。
3、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的?
赛龙舟
(三)、重点学习赛龙舟的场面
1、中哪些语句是写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的?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种种情形。
齐读
2、同学们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出当时怎样的气氛?(热闹、欢腾)
3、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才使场面如此热闹?
学生讨论,寻找。
实写:
人物:桨手持(桨)、划(船)
带头的: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
擂鼓、打锣的:鼓声如雷鸣、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观众:呐喊助威
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特征;赛船的激烈场面。
虚写:联想、作用
梁红玉击鼓助战,进一步渲染了赛船场面的激烈
4、结合这段话,请同学说说,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
①、围绕一个场面写
②、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③、点面结合
④、要有场面的相关气氛
⑤、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5、这部分赛龙舟的场面非常精彩,请同学们再读,感受当时的场景。
比赛的选手铆足了劲,奋力向前划,终于到达了终点了,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队伍有何奖励,为何要奖励?(用书中原文回答)
……[合作努力]、[奋勇争先]
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
(四)、表演赛龙舟场面
师:今天我们就以初一(7)班教室作实践地,来一次龙舟比赛,看看哪一组在通力合作之后取得最后胜利?
(分配工作)
2、3组扮演赛龙舟的选手;两个同学分别担任两队的带头人,找四个同学分别当鼓手和锣手;1、4两组同学扮演观众,选手要拿出气势,观众要融入情景,气氛要热烈些!
……(表演)
师:观众、选手觉得哪一队可以获胜,为什么?
XX队,因为……
师:怪不得要获胜了,原来我们这边都是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过渡:小伙子不错,岸上的观众也毫不逊色,给比赛增添了热闹气氛,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几个观众?
①、你们是几点到这里来观赛的?
②、一家人都来了吗?
③、你们一般在哪看龙舟
④、你觉得这次比赛精彩吗?
思考:作者写的是现在湘西过端午节发生的事吗?从哪看出?
答:不是,还有军官与人们一起过节
(五)、捉鸭子
其实当时过端午节正处于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期,可是当地却可以与民同乐,看来龙舟的魅力确实很大,还有民间习俗能使军民同乐吗?在课文里找一找。
其实这一活动和上一活动一样体现了人们个个奋勇争先,积极乐观的精神。
三、小结
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丧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
在中国走向世界之际,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作业:
1、根据所学,对以往举行的运动会的某个场景进行描写。
2、收集本地过各个节日时的一些习俗,下节课交流。
《端午日》作业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2分)
(1)茶峒()(2)干燥()(3)擂鼓()(4)洞穴()(5)泅水()(6)节拍()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
(1)zhàn()酒(2)划jiǎng()
(3)缠guǒ()(4)nà()喊
3.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0分)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
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大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
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D.顿时纯粹
4.填空。
(10分)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
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5.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粗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
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6.联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12分)
(1)文章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结尾写“人和鸭子的竞赛”,似乎与龙舟竞赛没有多大关联,能否删去?为什么?
综合练习:
1.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不少于三点)
拓展延伸:
1、你认为传统的节日风俗为什么能延续至今?它对人心灵的影响是
什么?
2、汤姆索亚为什么逃学?
3、谈谈传统节日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区别?
《端午日》作业答案
积累运用
1.(1)dòng(2)zào (3)lèi (4)xué(5)qiú(6)pāi
2.(1)蘸(2)桨(3)裹(4)呐
3.(1)B(2)B
4.(1)沈从文;现;边城、长河(2)划龙舟、饮雄黄酒、追赶放鸭阅读理解
5.D(“群众活动纷乱无序”不当,应为“体现了很好的组织和很好的纪律”。
)
6.(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同时也为下文的划船竞赛作了很好的气氛渲染。
(2)不能删去。
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练习
1.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
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
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拓展延伸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