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劳动的歌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27张
插秧歌
学习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拓知识】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预习检查3.解释词语,明确诗意。【译文】: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1.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⑤农夫应答图。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形象地描述出了劳动的过程。
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任务一:劳动之歌》名师单元教学课件(2课时)
新
(1)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 题发表意见。
闻
评
(2)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 机,切合时宜。
论
的
(3)鲜明的政治性。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着重从思想、政治、理 论的高度分析和鲜明论述问题。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特
点
料 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一 】
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
物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通讯的第一要义是
呈现事实,写好人物通讯的精神风貌。
(1)通过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域。
常
见
的
(2)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情特征。
第一部分
• (第2-4段):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二部分
• (第5段):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角度总结全文。
第三部分
03 学习活动三:“工匠精神”大家谈
请结合第4课中的三个人物,谈谈你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思考“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 者”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并非人人都要做到心思奇妙、技术高深、 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01 学习活动一:阅读作品,辨认文体
通读第5课。阅读下列补充资料,了解新闻时评的写作特点。
【阅读资料】《关于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产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 有普遍意义的紧急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点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 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属于议论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 象发表意见以指点实践的一种文体。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芣苢》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芣苢》是⼀⾸描写妇⼥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
“芣苢”即车前⼦,古⼈认为车前⼦可以治妇⼥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中的主⾓是妇⼥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芣苢》课⽂原⽂ 采采芣苢,薄⾔采之。
采采芣苢,薄⾔有之。
采采芣苢,薄⾔掇之。
采采芣苢,薄⾔捋之。
采采芣苢,薄⾔袺之。
采采芣苢,薄⾔襭之。
2.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芣苢》教案 【学情分析】 ⾼⼀学⽣的语⽂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本品味鉴赏的⾃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去努⼒改变。
【素养⽬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培养和提⾼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和⽅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培养和弘扬民族⽂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提⾼诗歌鉴赏能⼒。
【教学⽅法】诵读法和点拨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诗经》⽤语⾔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便萦绕在我们⼼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化根。
今天,让我们⼀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浪漫的时代,⼀起感悟这⾸《芣苢》诗歌。
⼆、⽂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部分已⽆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今。
孔⼦曾概括《诗经》宗旨为“⽆邪”,并教育弟⼦读《诗经》以作为⽴⾔、⽴⾏的标准。
第6课《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
《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 言的各种句式。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即重复的几章间, 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 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活 动 掌握诗歌大意
二
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 可食,全草可入药,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 产之症。
拔
抛
秧
秧
接
插
秧
秧
活
动 三
合作探究两首 诗歌的异同点
1.发挥想象,概述《芣苢》《插秧歌》描绘的劳动场景。(54页 学习提示)
谁
田家妇女
哪里
平原旷野
天气
风和日丽
动作
掇捋袺襭
心情
喜悦欢乐
《芣苢》描绘的劳动场景。 《芣苢》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一边唱着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插秧歌》描绘的劳动场景。
《插秧歌》描绘的是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 紧张场景,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 秩序井然。
2、分别侧重描绘的是什么?
《插秧歌》
白描手法 “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 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首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 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 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表现手法不同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 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
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了解现代诗歌三美:音乐美 绘 画美 建筑美】
赋 :直陈其事。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 《芣苢》中,“薄言有之”一句中“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 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5. 《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极富生活的 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6. 《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 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
高中语文
《我素 沐斋谈艺录》
襭 袺
捋 掇
有 采
任务2.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 《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 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3. 《芣苢》中,《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 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 《芣苢》中,“薄言有之”一句中“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 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5. 《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极富生活的 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音乐教案初中劳动的歌
音乐教案:《初中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歌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劳动歌曲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初中劳动的歌》,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汲取劳动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初中劳动的歌》是一首富有节奏感的劳动歌曲,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2. 歌曲结构:歌曲共四句,每句四小节,节奏明快,旋律简单。
3.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掌握劳动歌曲的演唱技巧。
4.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劳动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歌曲。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初中劳动的歌》,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歌曲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劳动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5. 演唱展示:各小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歌曲的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初中劳动的歌》。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的劳动场景,体会到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3.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和音准。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练习和演唱展示,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对学生音准和节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2. 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歌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以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音乐(学科)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本册教材分析: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个别学生在音准方面有偏差;也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唱歌音量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学段总目标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时段目标第一课:同一首歌本课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使学生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演唱时能够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能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第二课:草原牧歌本课要求学生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军民大生产》PPT优秀课件
1. 2. 3. 4. 5. 6.
本歌曲的体裁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演唱形式最常见的是什么? 歌词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歌词有何的特点? 歌曲的历史、创作背景是什么?
(范唱)
第一段:全体齐唱 · 第二段:师领生齐(一领众和) · 第三段:女领男齐 · 间奏 · 第四段:全体齐唱(前四小节速度放慢,力度 要强,后几小节还原) · 第五段:全体齐唱(女同学唱衬词,男同学唱 一、二、三、四要强有力)
第六课格;掌握劳动歌 曲的特点;能背唱《军民大生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探索实践、敢于 创新的能力;并能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 创造性的表现音乐。 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用音乐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学生从音乐中体会 劳动者歌曲在社会中的作用。
为《军民大生产》曲调创编歌词
1. 快乐学习 努力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 齐进步
2. 运动会 真热闹 全班的男女同学 齐上阵
梦想的力量 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
并且毫不畏惧地,过着我理想中的生活 成功,会在不期然间忽然降临!
• • • • • •
• • • • • • •
●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 ●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雨果 ●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 益。──高尔基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 宁 ●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
明确:不能。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她们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劳动热情也愈来愈高涨。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这个过程展现了劳动人民从开始劳动到满载而归的场景,富有诗情和画意,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走进《诗经》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叙述和描写就是“赋”,“排比”。比:“以彼物比此物” ,类比、比喻。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乐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思考一
思考二
思考2: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劳动画面?
第6课《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
《芣苢》《插秧歌》【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六义,能在吟诵中体会诗歌之美2、能简易从字形角度分析《芣苢》中劳动的节奏3、能从精神内涵、场景画面、语言表达上看出两首诗共同之处【教学重点】能从精神内涵、场景画面、语言表达上看出两首诗共同之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背景了解(1)《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人音版六年级第六课歌曲《军民大生产》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音版六年级第六课歌曲《军民大生产》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军民大生产》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六年级第六课劳动的歌曲,歌曲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战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十段歌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动战斗生活,歌词还以“嗬嗨”“淅沥沥里擦啦啦啦”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闹的气氛,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要做到独立创编歌词,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此,在本节课里,要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还得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能够对我国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2.能演唱《军民大生产》并理解歌曲的创作和劳动的关系,积极参与歌词的创编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能够顺利的完成歌词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完整演唱《军民大生产》完成齐唱,领唱和轮唱。
教学过程。
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课《插秧歌》课件
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 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 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 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②《插秧歌》这首诗作表现出 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 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诗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 劳动者的赞美。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低头折腰只不答”是 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 如此就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这一唤和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 的抢插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尾联以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有插完,让家人赶紧照看好那群鸭鹅, 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 农人形象。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品,与诗人同行
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1.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 精彩,作者连用这四个动词勾勒出了什么画面,请尝试赏析。 3.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 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 答”,这该怎么理解?
悟,与诗人同感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 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
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音乐劳动的相关概念和意义;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录音机、CD、教学实物等;2. 教材准备:《音乐劳动的歌》CD、同步教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劳动的歌》CD,激发学生对音乐劳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音乐劳动的魅力。
2. 学习歌词教师逐句带领学生学唱《音乐劳动的歌》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含义和主题。
通过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音乐劳动的感受,引导学生对音乐劳动的认识和思考。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演唱一段《音乐劳动的歌》。
让学生自行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4. 制作音乐劳动实物教师发放制作音乐劳动实物的材料,如乐器、手摇铃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劳动实物。
教师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5.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演唱表演和音乐劳动实物。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师在展示和分享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和反思通过讨论和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音乐劳动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音乐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劳动知识和技能,参与学校音乐劳动活动,如校园音乐会、校园乐队等。
2.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音乐纪录片或音乐剧,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和音乐欣赏能力。
3. 组织学生讨论音乐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音乐劳动的概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分组合作和制作音乐劳动实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劳动的歌教案
劳动的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美育课,主题为劳动的歌。
通过学唱劳动的歌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劳动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情感认同。
四、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劳动的歌曲教材。
2.教学工具:音响设备、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劳动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人们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学唱劳动的歌曲(30分钟)让学生集体学唱劳动的歌曲,如《劳动最光荣》、《白手起家》等。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分组合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劳动的歌曲,编写一段表演剧本,展示劳动的场景和故事。
要求每个小组的表演内容都要体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通过表演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内涵和意义。
5.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美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小组表演的表现。
2.评价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态度的改变。
七、拓展延伸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体验各种实际劳动,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劳动的歌曲和小组表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参与热情。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劳动的疏远和不重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劳动的歌》第六课《劳动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示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同学对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示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示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身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局面”中。
4、同学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局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局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同学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第三课时一、开课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同学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一起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和点节奏。
二、学习歌曲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示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身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四、小结。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翁嘿呀》二、欣赏歌曲《船工号子》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
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示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同学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小结。
第六课《劳动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示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同学对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示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示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身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局面”中。
4、同学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局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局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同学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第三课时一、开课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同学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一起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和点节奏。
二、学习歌曲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示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身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四、小结。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翁嘿呀》二、欣赏歌曲《船工号子》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
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示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同学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小结。
第六课《劳动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示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同学对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示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示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身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局面”中。
4、同学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局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局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同学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第三课时一、开课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同学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一起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和点节奏。
二、学习歌曲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示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身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四、小结。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翁嘿呀》二、欣赏歌曲《船工号子》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
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示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同学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