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2、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点拨>引导学生可以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二}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反思
本课主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品味语言的精妙。杨朔散文时代印记极强,讲课过程中有些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须略加补充。语言的品味仍靠反复诵读来完成。本课让学生自己说用词的准确,说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2、找出描写 山水 的诗句
4 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5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杨朔
景物描写:
传说故事:
画山绣水
备课组长
签 名
包组领导
签 名
授课教师
签 名
年 段
九年级
学 科
语文
主题单元
散文
课 题
画山绣水
课 时
两课时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2.复述文中所写的传说故事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3.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用意。
增删、点评、课后反思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杨朔曾经说过:“我喜欢写散文,是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总是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走进《画山绣水》来体味杨朔散文的诗意吧。
{二}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变 幻 成 各 种 各 样 神 奇 的 物 件 。这 种 奇 景 , 往 今 来 , 知 有 多 古 不 少 诗 人 画 师 , 要 用 诗 句 、 彩 笔 描 绘 出来 , 底 谁 又 能 描 绘 想 用 到 得 出 那 山 水 的 精 髓 ? ” 者 用 了 浓 墨 重 彩 . 反 复 复 地 加 以勾 作 反 描 。 第 一 句 是 写 水 色 的 ,用 了反 复 、 比喻 和夸 张 的手 法 。 喻 体— — 青 梅 名酒 有 新 鲜 感 。 第 二 句 是 写 怪 石 奇 峰 的 , 总 写 , 先 后 列举 分 写 , 了 比喻 和 比拟 的手 法 。第 三 句 是 承 接上 句 , 用 用 反 问 的 方式 . 一 步 强 调 。 进 对初 三 学 生 概 括 归 纳 能 力 和 分 析 材 料 的 能 力 显 得 非 常 重 要 。 确 而 敏 感 的 语感 是 学 生必 不 可 少 的一 项 能 力 。 生 语 感 正 学 的 外在 表 现 在 很 大程 度 上 表 现 为 学 生 的 语 言 敏 感 度 ,即 在 自 动 化 的模 式 下 反 映 出来 的 一 种 语 言 素 养 。 但 是 这 种 语 感 并 非 是 与生 俱 来 。 是 无 意 识 地 获 得 , 中 必 定 有 一 个 科 学 的 习 得 或 其 过 程 。所 以抓 住 合 理 的材 料科 学 地 训 练 必 将 是 学 生 语 感 培 养 的必 经 之 路 。 二、 间接 材 料 。 自然 穿 插 间 接 材 料 , 是从 他 人 那 里 得 来 , 非是 作 者 自己 直 接 体 就 并 验 和 搜 集 到 的材 料 。在 本 文 中 就是 船 家 讲 的 关 于 山 岩 来 历 的 种种传说 。 般来说 , 景 就是赏景 , 必相机地进 行一些教 育 , 赏 不 诸 如阶级教育 。 赏景 是 欢 娱 的 , 离开 现 实 人 生 的 , 审美 的 , 级 是 阶 教育是理性的 , 附于现实生活的 , 在一起 , 有些别扭 。 依 凑 很 在 介 绍 作 者 写 作 背 景 及 生 活 年 代 的基 础 上 启 发 引 导 :O 2 世 纪6 年 代 是 一 个 强 调 以 阶级 斗 争 为 纲 的年 代 .杨 朔 是 一 位 0 努 力 以 自己 的体 验 表 现 时 代 精 神 的 作 家 . 总是 注 意 融 入 主 流 意 识形 态 的话 语 , 文 的 这 种 写 法 带有 时代 的 印记 。 本 这 些 传 说 大 多 都 是 讲 述 旧时 代 劳 动 人 民 的 苦 难 生 活 的 , 作 者 在令 人 赏 心悦 目的 风 景 中 插 入 这 样 的故 事 .是 借 船 家 指 点 江 山叙 述 出来 的 。 这 种 生 活 状 况 投 影 到 自然 山水 上 去 , 把 构 成 了 许 多传 说 和 故事 。 们 在欣 赏 山水 的 时候 , 我 自然 而然 就 会 联 想起 这 些 故 事 来 。 作 者 这 样 写 就 是 要 人 们 在 观 赏 美 丽 的 自 然 风景 时不 要 忘 记 阶级 压 迫 , 惜 现在 的美 好 生 活 。 珍 间接 材 料 运 用 得 好 ,能 丰 富 作 品 内容 。在 本 文 中运 用 传 说 . 人 们 想 见 到 山岩 的 神 态 , 有 较 大 的 想 象 空 间 , 让 留 比具 体 描 述 要 好 。 接 材 料要 和作 者 的直 接 见 闻统 一 起 来 运用 , 文 间 本 讲 了 几 个 传 说 , 写 一 些 江 上 景 色 , 者 相 互 穿 插 , 合 得 比 再 两 组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4 画山绣水(苏教版 九上)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4 画山绣水(苏教版 九上)

传说
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3.题目解读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画出来
和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
文艺中是指其中蕴涵的诗意,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 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题目一下子就揭 示出桂林山水的特色。
1.正音辨形

袅袅(


褒贬(

香醇(


)望 bāo
精髓(


)慢 chún
﹒﹒ 嶙峋( ﹒﹒
tián( suǐ lín xún
恍惚(


)静
liào(
dài( huǎnɡ hū
答案:niǎo 瞭 怠 恬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2)______________: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3)______________: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行品析。
答案(示例):①桂林真美啊!你看“那漓水,碧绿碧绿的, 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碧绿的漓水图。
②桂林真美啊!你看“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
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奇特的漓山图。 ③桂林真美啊!你看“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
事呢?
答案: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 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
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这篇文章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 的景色,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分析比喻的作用是本文的 重点,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画山绣水》读后感550字

《画山绣水》读后感550字

《画山绣水》读后感550字
《画山绣水》是杨朔的一篇散文,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他看到了漓江的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篇散文让我深受感动。

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才发现它们的美丽和神奇。

桂林山水的景象虽然是虚幻的,但它却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美好。

同时,这篇散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暂的。

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只持续了一会儿,就消失了。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它们也总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好好把握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画山绣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我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美好,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
加丰富多彩。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明确: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故事复述略。
3、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明确:(1)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2)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课堂反馈:
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解疑释疑。
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请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品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品鉴桂林山水的美,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课堂反馈:
三、课堂总结:
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
四.拓展延伸。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两种以上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画面。(词语顺序可以颠倒,1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教学难点:
1、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4画山绣水

4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
杨朔
制作:羽佳初中语文组
风景欣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杨朔( ),原名杨毓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 ),原名杨毓晋, 东蓬莱人。 东蓬莱人。青年时代从事过翻译和古典文学的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一面跟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 篇小说《红石山》 全国解放后, 篇小说《红石山》,全国解放后,著有短篇小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在当时 年代中期以后, 年代中期以后 专力进行散文写作, 有相当大的影响。 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 追求意境美,作者说过, 一、追求意境美,作者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 首诗; 深寓哲理, 首诗;二、深寓哲理,哲理从形象的描绘中表 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 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 巧施艺术技巧…… 三、巧施艺术技巧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用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最好用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好用 文中的语句) 文中的语句)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 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
编写传说
根据下面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 根据下面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 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要求 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山绣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山绣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山绣水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关于山水风光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桂林山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掌握作者对山水的描绘方法。

2. 课文《黄山奇松》:学习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3. 课文《庐山谣》: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庐山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文《长江之歌》:学习长江的雄浑壮美,增强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5. 课文《黄河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黄河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审美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分析描写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山水风光图片,增强学生对景观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山水风光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黄山奇松》、《庐山谣》、《长江之歌》、《黄河颂》等课文,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山水风光的感悟和表达方法。

4. 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描写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作文,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关于山水风光的修辞手法。

《画山绣水》教学案

《画山绣水》教学案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课题:《画山绣水》主备:朱军课型:新授审核:九年级备课组执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间接引用材料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诵读欣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3.领略桂林山水的奇异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间接引用材料来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1.朗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并做圈点勾画。

2.归纳所勾画的生字,并注音。

香醇.()攒.()聚精髓.()玲珑剔.()透黑黝黝.()恬.( )静我的补充:3.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题目:(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2)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15段)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3)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4)桂林山水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说明了什么?(5)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

请你“吟哦讽诵”下面一段文字,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力求达到背诵的要求,读后想一想:这三句话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4.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1.讲解作者间接引用材料来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

九上《4画山绣水》课文原文

九上《4画山绣水》课文原文

九上《4、画山绣水》课文原文苏教版九上《4、画山绣水》课文原文自从古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

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

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

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

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

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被搅碎了。

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

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

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

可是你千万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船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1

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1

(总)
二(4-15):江上景色 : 漓江水色图(静)
鱼鹰捕鱼图(动)
传说 : 父子岩
寡妇桥 (牺牲自我,乐于助人) (分)
望夫岩
媳妇娘岩 (阶级压迫)
三(16-17):点明意图,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 总)
写法:景色描写中穿插故事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
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 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 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四处漫流” 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 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 “表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深。
拓展延伸:
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风景解说
1、看下面图片,任选一图,请你作一回导游, 为同学现场导游解说。
漓江最美的地方——兴坪风光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
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 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 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 水奇、洞
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 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 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 揭示了它的特点。

4《画山绣水》阅读练习

4《画山绣水》阅读练习

《画山绣水》阅读练习一.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

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

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1)课文《画山绣水》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现代散文家。

(2)“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_____________(朝代)金武祥的诗《_____________》。

(3)“褒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着重介绍了漓江的什么?(5)课文内容填空: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__________的,却又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__________的物件。

(6)联系下文,说说“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介绍的是什么山?你还能用这一比喻句式介绍其他山的形状吗?(7)体会“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这一问句的作用。

(8)联系下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课外阅读花山风景胜阳朔在广西南宁市西南,有一片①秀林环碧水,幽境藏奇岭的热带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叫花山风景区。

画山绣水优秀学案3含答案画山绣水优秀XX

画山绣水优秀学案3含答案画山绣水优秀XX

[《画山绣水》优秀学案3(含答案)] 画山绣水优秀XX 课时1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XX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

3.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学法指导1.杨朔的这篇散文描写XX山光水色富有诗情画意,整篇文章有一个主旨性话语,写出了作者漓江游的总体感受。

朗诵作品后你能找出它来吗?2.本文富有文采,杨朔是把散文当做XX来创作的,请多“吟哦讽诵“,品味语言上的妙处。

第2、3、5自然段力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要求。

XX1.杨朔(1913~1968)XX城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7年在延安参加XX,先后在西北、XX省等地参加XX救亡运动;1945年参加,1946年担任XX随军记者;1950年赴朝参加战争,写出了他的名篇《三千里XX》;1952年写出了XX集《XX民的脚步声》,近年,人民文学XX先后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和《杨朔短篇XX集》等。

2.XXXXX山水“XX山水甲天下”,这是对XX山水风光的赞美。

在XX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

从XX到XX83公里的水程XX,“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XX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

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

之后,又经过七千XX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XX 山水。

知识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cuán )峭拔()恍惚(h uǎnghū)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yǒu)玲珑剔透(tī)嶙峋(línxún)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比喻精华。

品评——评论高下。

杰作——特别出色的作品。

积攒——一点一点地XX。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XX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XX 石等)。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课件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课件苏教版
① 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 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 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 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 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四、课内小结 五、当堂检测
(六)拓展延伸
2.真题再现。《壶口的黄河》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 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 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 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 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4、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优美字词句.
(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 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高学生的概括 能力。
(五)当堂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 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
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ín xún
,却又那
的桂林山水。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文中所写的桂林山水的传说故事性强。让学生适
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 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时数
学习重点: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 表现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 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
学习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画山绣水教案4

画山绣水教案4

《画山绣水》教案4画山绣水杨朔[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语言清楚、绚丽、凝练。

二、学习精致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一、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二、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很多通信、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世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只有桂林山水。

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当中,一幅鱼鹰打鱼图出此刻眼前,合法看得有趣,作者提示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

作者由人之口说诞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更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何要改呢?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转变无穷,显得缜密精致,引人入胜,同时他又擅长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类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诵课文(同窗分段朗诵,其他同窗评价)五、小结:咱们通过朗诵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画山绣水》教案6

《画山绣水》教案6

《画山绣水》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词语的含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

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本文写的又是甲天下&rdquo;的桂林山水。

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

文中所写的桂林山水的传说故事性强。

让学生适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九年级《画山绣水》ppt课件

九年级《画山绣水》ppt课件

解题:
课文以“画山绣水”为题,妙在何处?
提示: 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 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 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 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 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 优美。

字词

褒贬(b ):评论好坏。 obiƒn 袅袅(niƒ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Š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 重叠。 积攒(zƒ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 u):没有光亮;黑暗。 黝(y• u)黑
初读课文
3、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 些?
林山水桂(第2段)
漓江水色图(第4段) 鱼鹰捕鱼图(第5段)

仿写 练习

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 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 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 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 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 物? 例句: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 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⒋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 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 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 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 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 呢?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 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 些材料呢?
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 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 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 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 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 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 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 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课件苏教版
文学成就
杨朔的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情 画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 “当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
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期,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 此时,文学作品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地域特色
广西桂林地区以山水甲天下著称,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漓江风光为《画山绣 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也为作品增添 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探究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课件中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积极向上等方面。学 生应该认真领会这些精神,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
课件中提到了多种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如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等。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 量。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分享家乡美景或旅游经历
01
02
学生按地域或兴趣分组, 每组4-6人。
每组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 家乡的美景或旅游经历,描 述景点特色和个人感受。
03
其他组员可以提问或补 充,共同交流旅游体验 和见闻。
04
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 学生关注自然与文化的 联系,提升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 》课件苏教版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探究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课后作业与巩固练习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画山绣水》创作背景
旅游经历
作者杨朔在广西桂林游览时,被当地 的山水美景所吸引,萌生了创作的念 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

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

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ƒn):评论好坏。

袅袅(niƒ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Š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ƒ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

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

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

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

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

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

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

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

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

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

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

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
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

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

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

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

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画山绣水》教案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