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总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对平均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2.能够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性质和求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设计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设计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第1课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均数【类型一】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A.8B.5C.4D.3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 A.6B.8C.10 D.无法计算解析:∵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以频数分布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锻炼时间是()A.6.2小时B.6.4小时C.6.5小时D.7小时解析: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故选B.方法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时,要首先明确各项的权,再将已知数据代入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类型二】 以频数分布直方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右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A .14岁B .14.3岁C .14.5岁D .15岁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15×15+16×5=717岁.平均年龄是717÷(8+22+15+5)=14.34≈14.3(岁).故选B.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类型三】 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40%、面试按6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小华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 )A .87分B .87.5分C .88分D .89分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为90×40%+85×60%=87(分).故选A.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类型四】 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A .255分B .84分C .84.5分D .86分解析:根据题意得85×22+3+5+80×32+3+5+90×52+3+5=17+24+45=86(分).故选D.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5∶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综合知识占30%,语言占20%.“权”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果.【类型五】 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表:(1)由表中成绩已算得甲的平均成绩为80.25,请计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比较计算结果,结果大的胜出.解:(1)x乙=(73+80+82+83)÷4=79.5,∵80.25>79.5.∴应选派甲;(2)x甲=(85×2+78×1+85×3+73×4)÷(2+1+3+4)=79.5,x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板书设计1.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权”的表现形式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理解权的意义;知道权的三种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精神,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学期还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因此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平均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五、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六、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收集和整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今天,我们进入第20章第一节平均数的学习。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实际生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活动2【目标】展示学习目标请学生迅速浏览学习目标。

活动3【活动】提出问题同学们会算平均数吗?(集体回答)如何计算我们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抽同学回答)小结:如果我们班上有n个同学,我们用x1表示第一位同学的身高,用x2表示第二位同学的同学,以此类推,则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板书)【设计意图】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4【概念】概念学习一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 .活动5【练习】练一练1.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个公式来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时间2分钟,(抽一位同学来黑板上演示)2.对于第2个小题,有没有不同的求解过程?(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活动6【例题】例题探究一1.在平时,期中,期末成绩中,哪个成绩最重要?从哪个数据看出来的?(抽同学回答)点拔:一般来说,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因而会赋予不同的权重。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求法,进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复杂运算的计算过程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实际问题中权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意识。

4.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PPT课件,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成绩统计、商品销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些问题的平均值。

通过讨论,让学生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PPT课件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同时,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步骤。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优秀教案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优秀教案

3.1平均数(1)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

2、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3、经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刻画一组数据的两个常用指标是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前者反映了数据“平均水平”的高低,后者反应了数据的波动情况,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度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学习应关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

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关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统计学成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分支。

在六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能用适当的图表清晰地反应数据信息。

本章则是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析,进而做出判断。

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表示等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为学习中位数、众数与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将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本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电子教案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电子教案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
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
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
7,2,a,4,
的值是(
A.8 C.4 D
解析:∵数据,a,4,6的平均数是
,解得a=8.故选
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
、x2、x3、x4、
一组新数据、x3+3、x4+
)
A.6
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右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
A.1414.3岁
C.14.515岁
60%
面试成绩为
A.87
作得分分别为
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A.255
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百分制。

2024年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3章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024年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3章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课时目标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2.在理解算术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学习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应用.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在体操比赛中,计算某一运动员的分值时,往往在所有裁判给出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余下分数的平均分,6个裁判员对某一运动员的打分数据(动作完成分)为:9.4,8.9,8.8,8.9,7.6,8.7.问题1:计算出上述问题中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解:去掉一个最高分9.4分,去掉一个最低分7.6分,得到一组新的数据:8.9,8.8,8.9,8.7,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9+8.8+8.9+8.7)÷4=8.825.问题2: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什么意义?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导入了本节的知识内容.探究一1.重庆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表: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展示,师生共同归纳..解:(38+36+38+36+38+36+36)÷7=25872.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某农科院决定寻找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现将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9块,每块100 m2,在土壤肥力、施肥、管理等都相同的条件下试种A,B两个品种的小麦,小麦产量如下表:(1)观察统计图,哪个产品小麦的产量更高些?(2)以100 m 2为单位,如何比较A,B 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3)如果只考虑产量这个因素,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给出解题过程.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B 品种小麦的产量可能比A 品种小麦的产量高.(2)由于同一品种的小麦在不同试验田上的产量有差异,要比较两个品种中哪个产量高,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它们的平均产量,品种A 和品种B 在试验田上的平均产量分别为:A 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5×(95+93+82+90+100)=92(kg),B 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4×(94+100+105+85)=96(kg).(3)就试验的结果看,B 品种小麦比A 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高,B 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总结概念:一般地,我们把n 个数x 1,x 2,…,x n 的和与n 的比,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读作“x 拔”,即x —=1n (x 1+⋯+x n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它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从图形的直观上判断哪种小麦的产量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比较品种产量的时候,因数据存在差异并且种植面积不同,所以比较单位面积的平均产量是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而引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让学生感受平均数能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教师在此环节可给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探究二从一批鸭蛋中任意取出20个,分别称得质量如下:8085707585858080758585807585807585708075(1)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2)小明和小亮分别是这样计算这批鸭蛋的平均数的.×(70+75+80+85)=77.5(g).小明的计算结果:14×(70×2+75×5+80×6+85×7)=79.5(g).小亮的计算结果:120你认为他们谁的计算方法正确?请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看法.解:要求的是20个数据的平均数,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用20个数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因此,小亮的计算方法正确,这是求平均数的简便方法.总结:实际上,小亮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由于70,75,80,85出现的频数不同,它们对平均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频数对平均数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例题,会整理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然后用简单方法计算平均数,纠正类似小明的错误算法,并且教师应强调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与数据个数的比值.巩固训练1.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甲的得分是(D)A.84B.86C.88D.90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B)A.x+y 2B.mx+ny m+nC.x+y m+nD.mx+ny x+y3.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年龄/岁 13 14 15 16 频数1452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解:x =13×1+14×4+15×5+16×21+4+5+2≈14.7(岁),所以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4.7岁.课堂小结1.如何求算术平均数?2.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和特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课堂8分钟.1.教材第4页练习2,第5页习题A 组第1题,习题B 组第1,2题.2.七彩作业.第1课时 算术平均数观察与思考解题过程:A 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5×(95+93+82+90+100)=92(kg), B 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4×(94+100+105+85)=96(kg).定义:一般地,我们把n 个数x 1,x 2,…,x n 的和与n 的比,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 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读作“x 拔”,即x —=1n (x 1+⋯+x n ).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它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教学反思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课时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权”的意义,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2.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会用组中值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在理解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习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会用组中值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学习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算术平均数,并知道如何去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一般地,我们把n个数x1,x2,…,x n的和与n的比,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x1+…x n).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即x=1n但是有些时候算术平均数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说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设计意图:开门点题,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探究新知假期里,小红和小惠结伴去买菜,三次购买的西红柿价格和数量如下表:从平均价格看,谁买的西红柿要便宜些?思考小亮和小明的下列说法,你认为他俩谁说得对,为什么?小亮的说法:每次购买的单价相同,购买的总量也相同,平均价格应该也一样,都是(4+3+2)÷3=3(元/千克);小明的说法:购买的总量虽然相同,但小红花了16元,小惠花了18元,所以平均价格不一样,小红买的西红柿要便宜些.学生分组讨论: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展示,师生共同归纳.分析:因为是分三次购买,所以比较谁买的西红柿价格更便宜些,一般是比较平均价格.学生容易犯小亮那样的错误,即不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机械地套用平均数的公式.解:小红购买不同单价的西红柿的数量不同,所以平均价格不是三个单价的平均数.实际上,平均价格是总花费金额与购买总量的比,因此,x小红=4×1+3×2+2×31+2+3=166≈2.67(元/千克),x小惠=4×2+3×2+2×22+2+2=186=3(元/千克).从平均价格看,小红买的西红柿要便宜些.故小明说的对.总结概念已知n个数x1,x2,…,x n,若w1,w2,…,w n为一组正数,则把x1w1+x2w2+⋯+x n w nw1+w2+⋯+w n叫做n个数x1,x2,…,x n的加权平均数,w1,w2,…,w n分别叫做这n个数的权重,简称为权.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并认识在不同的权重下,求得的平均数一般是不同的.典例精讲例某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规定体育科目学期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早操、课外体育活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3℃2℃5计入学期总成绩.甲、乙两名同学的各项成绩如下:分别计算甲、乙的学期总成绩.解:三项成绩按3℃2℃5的比例确定,就是分别用3,2,5作为三项成绩的权,用加权平均数作为学期总成绩.=89(分).甲的学期总成绩为95×3+90×2+85×53+2+5=87(分).乙的学期总成绩为80×3+95×2+88×53+2+5问题拓展:改变三项成绩权的比,得到的学期总成绩会变化吗?(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根据分配的权重不同,算得的学期总成绩可能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得学生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会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在解决上面的例题中,思考:问题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解: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在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问题2:按照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平均数,对排名次序有影响吗?解:有.问题3:你认为哪种平均数进行排名更合理些?解:加权平均数.本块内容可安排学生讨论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认识,从而理解算术平均数是各权重相同时的加权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认识在不同的权重下,求得的平均数一般是不同的.典例精讲例1某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要进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各项测试均采用10分制,两名选手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按四项测试成绩的算术平均数排名次,名次是怎样的?(2)如果规定按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的成绩各占60%,20%,10%,10%计算总成绩,名次有什么变化?解:(1)甲、乙各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为:x 甲=9.0+8.5+7.5+8.84=8.45(分),x 乙=8.0+9.2+8.4+9.04=8.65(分).比较算术平均数,乙排名第一,甲排名第二. (2)甲、乙的加权平均成绩分别为:x甲=9.0×0.6+8.5×0.2+7.5×0.1+8.8×0.1=8.73(分),x=8.0×0.6+9.2×0.2+8.4×0.1+9.0×0.1=8.38(分).乙比较加权平均数,则甲排名第一,乙排名第二.例2从某学校九年级男生中,任意选出100人,分别测量他们的体重.将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结果如下表:计算这100名男生的平均体重.分析:对于分组数据,可以用组中值(分组两个端点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一个代表值,把各组的频数看做对应组中值的权,按加权平均计算平均数的近似值.解:五组数据的组中值分别为47,53,59,65,71.加权平均数为1×(47×9+53×21+59×34+65×23+71×13)=59.6.100所以这100名男生的平均体重约为59.6 kg.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例1实际问题,再次体会当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通过例2,让学生能够解决原数据缺失的一组数据的解决办法——对每组数据选择一个代表值,即“组中值”来近似地估计数据的总体情况.巩固训练1.射击比赛中,某队员10次射击成绩如图所示,则该队员的平均成绩是8.5环.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使用寿命x /h 600≤x <1 000 1 000≤x <1 400 1 400≤x <1 800 1 800≤x <2 200 2 200≤x <2 600 灯泡数量/只51012176解:据上表得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 x =800×5+1200×10+1600×12+2000×17+2400×650=1672(h),即样本平均数为1 672.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 672 h.课堂8分钟.1.教材第8页练习第2题,第8页习题A 组第1,3题,第9页习题B 组第1题,第11页习题A 组第2题.2.七彩作业.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定义:已知n 个数x 1,x 2,…,x n ,若w 1,w 2,…,w n 为一组正数,则把x 1w 1+x 2w 2+⋯+x n w nw 1+w 2+⋯+w n叫做n 个数x 1,x 2,…,x n 的加权平均数,w 1,w 2,…,w n 分别叫做这n 个数的权重,简称为权. 例1:例2: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20.1.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20.1.1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权、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实际情境中处理信息,在观察、猜想、说明过程中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层次性和表述的严谨性;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权对结果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对“扬长避短”有所理解,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3. 探索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于联系。

难点:1. 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2.探索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于联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并且知道了算术平均数的算法。

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已经会遇到学校招聘学生会分笔试面试成绩配比问题;学生成绩报告测中综合成绩是如何打分等问题。

以及今后面临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笔试面试分数配比等问题。

此时简单的算数平均数已经不能处理这些问题。

因此,本章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法选择:设疑、活动、交流、引导、归纳、拓展2、学法指导: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比较、发现、归纳。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实验背景,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发现知识,教师总结点评。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某学校招聘一名语文教师,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她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课堂教学、普通话、和粉笔字三项测试得分按 6 3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小结:在实际生活中,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不总是相同的,有时有些数据比其他数据更重要。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如学校运动会、家庭旅游等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家和邻居家的平均身高相同,但小明家的人更矮,邻居家的人更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平均数的性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内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两个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统计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课程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要从仪表、普通话、题材内容三个方面给选手打分,某同学仪表82分,普通话84分,题材内容86分,那么他的平均得分应为多少分?如果按2∶3∶5的比来确定他的成绩,那么他的平均成绩怎么计算呢?二、讲授新课问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表:(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根据他们的平均成绩(百分制)录取,应该录取谁?25.80473857885=+++甲的平均成绩为5.79483828073=+++乙的平均成绩为79.580.25∵>应该录取甲∴归纳:一般地,对于n 个数n x x x ,,,...21 ,我们把 nx x x x n+++=...21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 x ”,读作“x 拔”。

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试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录取谁?5.794312473385178285=+++⨯+⨯+⨯+⨯甲的平均成绩为4.804312483382180273=+++⨯+⨯+⨯+⨯乙的平均成绩为79.580.4∵>应该录取乙∴归纳:一般地,对于n 个数n x x x ,,,...21的权分别是n ωωω,,,...21 ,我们把 nnn x x x x ωωωωωω++++++=......212211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加权平均数权重的赋予:如何合理地给不同数据赋予权重,学生可能会在这个问题上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解释权重的作用和如何确定权重。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计算:将理论应用到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在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上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题目练习和案例分析来加强理解。
举例:在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权重赋予时,可以举一个购物打折的例子,不同商品的原价和折扣不同,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来得出购买这些商品的平均折扣率,帮助学生理解权重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加权平均数的权重赋予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核心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需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当数据中各数值的重要性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数据集中的趋势。计算方法为将每个数值乘以其权重后相加,再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了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引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加权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完成。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2022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数据分析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1教案新版冀教版

2022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数据分析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1教案新版冀教版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3.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经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3.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一:【课件展示】张老师乘公交车上班,从家到学校有A,B两条路线可选择.对每条路线,各记录了10次路上花费的时间,依据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如图所示.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哪条路线平均用时较少,哪条路线用时的波动较大吗?如何定量地描述平均用时及数据的波动情况?【师生活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观察图形,直观上得到结论,教师导入本章课题.[导入语]我们通过直观上观察得到路线A平均用时较少,路线B波动较小,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定量计算描述平均用时和波动大小呢?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得到解决.导入二:【课件展示】欣赏篮球比赛图片.【问题】怎样衡量哪支球队的身材更为高大?【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导出本节课课题——平均数.导入三:复习提问: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导出本节课课题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导出本章课题,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篮球赛实际问题导出本节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本节课知识的欲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新知构建共同探究一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计算【课件展示】某农科院为了寻找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将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9块,每块100m2,在土壤肥力、施肥、管理等都相同的条件下试种A,B两个品种的小麦.小麦产量如下表:(1)观察下图,哪个品种小麦的产量更高些?(2)以100m2为单位,如何比较A,B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3)如果只考虑产量这个因素,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思路一教师引导分析:1.通过直观观察,你能得到哪个品种小麦的产量更高些吗?2.要比较哪个品种的产量高,我们通常通过计算什么值定量比较?3.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值?4.你能求出A,B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吗?5.通过计算,你认为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小组内交流答案,学生展示结果后,教师点评,并归纳得出结论:由于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田上的产量有差异,要比较两个品种哪个产量高,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它们的平均产量.【课件展示】解: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95+93+82+90+100)=92(kg),5B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94+100+105+85)=96(kg).4就试验结果来看,B品种小麦比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高,B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思路二【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哪个品种的小麦的产量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计算过程,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课件展示】解: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95+93+82+90+100)=92(kg),5B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1×(94+100+105+85)=96(kg).4就试验结果来看,B品种小麦比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高,B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直观思维,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归纳概括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做好铺垫,问题情境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理解.归纳概念教师引导思考:1.如果有n个数x1,x2,…,x n,你如何求它们的平均数?2.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是多少?(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总和为0)【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归纳并课件展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课件展示】一般地,我们把n个数x1,x2,…,x n的和与n的比,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即x̅=1(x1+…+x n).n因为(x1-x̅)+…+(x n-x̅)=0,所以取平均数可以抵消各数据之间的差异.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它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与教师共同归纳出平均数的概念,并体会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数学理解能力.做一做8085707585858080758585807585807585708075(1)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质量/g 70 75 80 85频数(2)求这20个鸭蛋的平均质量.思路一【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观察学生计算时的易错点,在点评小组代表的展示时强调易错点,课件展示正确解答过程.【课件展示】解:(1)质量/g 70 75 80 85频数 2 5 6 7(2)x̅=1×(70×2+75×5+80×6+85×7)=79.5(g).20即这20个鸭蛋的平均质量是79.5g.追问:当一组数据中某个数重复出现多次时,我们常怎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先整理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用简单方法计算平均数)思路二【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课件展示小明和小亮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判断他们谁的计算方法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相同的数重复出现多次的时候,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展示】小明和小亮分别是这样计算平均数的.小明的计算结果:1×(70+75+80+85)=77.5(g).4×(70×2+75×5+80×6+85×7)=79.5(g).小亮的计算结果:120你认为他们谁的计算方法正确?请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小亮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由于70,75,80,85出现的频数不同,它们对平均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频数对平均数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归纳:一组数据中某个数重复出现多次时,先整理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再用简单方法计算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一组数据中某个数重复出现多次时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为下节课学习加权平均数做好铺垫.共同探究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内容,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归纳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互相出题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生代表展示,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归纳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课件展示】求“做一做”中20个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用A型计算器):步骤按键显示选择统计模式,进入一元统计状态Stat x 0输入第1个数据70,频数2n=2输入第2n=7个数据75,频数5输入第3n=13个数据80,频数6输入第4n=20个数据85,频数7显示统计x̅=79.5结果x̅[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计算器说明书后,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方法,归纳操作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知识拓展]若要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计算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当一个数据发生变化时,会影响整组数据的平均数,所以算术平均数的缺点是容易受个别特殊值的影响,有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课堂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科,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4.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计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教学PPT或者黑板。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相关的例题和解释,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答问题。

5.拓展(5分钟)讨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拓展问题,如如何求多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方差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

名师教学设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示范教学教案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权的意义。

3.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阅读教材p111引言(2)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你是公司的招聘专员,你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互动→共同计算算术平均数→整理求平均数公式x=x1+x2+?+x n→理解公式的意义(分子:所有数据的和,分母:数据的n个数。

意义:所有数据的和与数据个数的商)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应该录取谁?追问1:①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②“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说明在计算平均数中比较侧重哪些成绩?追问3:③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师生互动→追问3(困难):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体会权的产生,计算的合理性→教师总结:权的意义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如2,1,3,4分别表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而这样计算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思考: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x1w1+x2w2+?+x n w nw1+w2+?+w n3.比较辨别,理解新知问题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成绩,那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中的(1)(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难点是对权的作用的讨论,得到结论“同样的一组数据,如果规定数据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随之改变”.(学生很难表达,教师进行必要引导).思考: 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你对权有怎样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概括问题1中各数可以看作权是相同的,都是1,都同等重要。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 二、讲授新课: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 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甲小组:X= =91(分)95+99…+92+9230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乙小组:X== 91(分)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 ,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1)X= (X 1+X 2+…+X n ) ——算术平均数(2)X= (f 1+f 2+…f k =n) ——加权平均数(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例题解析: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95×4+99×4+87×4+90×5+86×5+88×2+92×3+100+94+8030 n 1x 1f 1+x 2f 2+x 3f 3+…x k f kf 1+f 2+f 3…+f k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第1课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均数【类型一】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A.8B.5C.4D.3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 A.6B.8C.10 D.无法计算解析:∵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以频数分布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A.6.2小时B.6.4小时C.6.5小时D.7小时解析: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故选B.方法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时,要首先明确各项的权,再将已知数据代入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类型二】 以频数分布直方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右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A .14岁B .14.3岁C .14.5岁D .15岁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15×15+16×5=717岁.平均年龄是717÷(8+22+15+5)=14.34≈14.3(岁).故选B.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类型三】 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40%、面试按6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小华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 )A .87分B .87.5分C .88分D .89分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为90×40%+85×60%=87(分).故选A.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类型四】 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A .255分B .84分C .84.5分D .86分解析:根据题意得85×22+3+5+80×32+3+5+90×52+3+5=17+24+45=86(分).故选D.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5∶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综合知识占30%,语言占20%.“权”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果.【类型五】 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表:绩为80.25,请计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比较计算结果,结果大的胜出.解:(1)x 乙=(73+80+82+83)÷4=79.5,∵80.25>79.5.∴应选派甲;(2)x 甲=(85×2+78×1+85×3+73×4)÷(2+1+3+4)=79.5,x 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板书设计1.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权”的表现形式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 =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 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 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 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S △BFE ,即b 2=12c 2+12(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S △ABC +S △ACD =S △ABD +S △BCD ,即12b 2+12ab =12c 2+12a (b -a ),整理得b 2+ab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2+b 2=c 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 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 、B 的面积和为S 1,正方形C 、D 的面积和为S 2,S 1+S 2=S 3,即S 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 、B 、C 、D 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5.创新思考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道与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巩固题和提高拓展题,确保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实践应用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相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布置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计算简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
3.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发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2.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总结,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教案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教案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数学思考: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20.1.3—1).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为70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应该为70×40%+90×60%=82(分)二、探究新知(一)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引入教师讲解;一般来说,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上例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82分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上题计算下面问题:小青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第1次测验得89分,第二次测验得78分,第3次测验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图20.1.3—2所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那么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分?学生计算后教师给出答案.设置此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考试60%平时40%图21.1.3—1期中30%平时10%期末60%图21.1.3—2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仪表形象图21.1.3—3(二)例题讲解教师提出问题:某公司对应聘者A 、B 、C 、D 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最后打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如果你是人事主管,会录用哪一个应聘者?四位应聘者的面试成绩满分 A B C D 专业知识 20 14 18 17 16 工作经验 20 18 16 14 16 仪表形象2012111414教师提出各种不同意见让学生分析:甲同学说:看谁的总分高就录用谁,通过计算可以发现D 的总分最高,应被录用.这时乙同学说:我有不同意见,三个方面满分都是20分,但按理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专业知识就应该比仪表形象更重要.所以不能像甲同学所说的那样平均.教师指出,显然乙同学的意见更为合理.教师再提出:假设上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6∶3∶1(如图20.1.3—3),那么应该录用谁呢?教师给出A 应聘者得分的计算方法:(见课本)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上述计算方法算出另三位应聘者的最后得分.然后从计算结果来确定谁应被录用.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答案.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计算:如果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10∶7∶3,此时哪个方面的权重最大?哪一位应被录用呢?学生计算后会发现,4个人的分数全改变了,得分最高的人也改变了.通过这一题要让学生领会,权重的选择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带有人为的因素. 三、随堂练习 课本练习题 四、课时总结本节课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权重的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定义,能理解会用就行)并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与右边用于教师板书课本例题等,写满后擦去更新.左边用于板书以下内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权”的含义.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作业优化设计1、有m 个数的平均值是x ,n 个数的平均值是y ,则这m +n 个数的平均值是( ) A 、2x y + B 、x y m n ++ C 、mx nym n++ D 、x y +2、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为()A、35B、3C、0.5D、-33、某校举行运动会,按年级设奖,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2分,第四名得1分,某班派8名同学参加比赛,共得2个第一,1个第三,4个第四,则该班8名同学的平均得分为______________.4、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14岁的有10人,15岁的有20人,16岁的有10人,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_____________岁.5、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9%,30%,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与去相比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6、某班为了从甲、乙两位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A、B、C、D、E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50位同学参与了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演讲答辩得分表(单位:分)A B C D E甲90 92 94 95 88乙89 86 87 94 91表2 民主测评票统计表(单位:张)“好”票数“较好”票数“一般”票数甲40 7 3乙42 4 4 规定: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民主测评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分×(1-a)+民主测评分×a(0.5≤a≤0.8).(1)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2)在什么范围内,甲的综合得分高;在什么范围内,乙的综合得分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应用。

难点: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平均收入”“平均产量”……。

打开报纸,翻开书本,“平均”一词随处可见。

你知道平均的含义是什么吗?在实际问题中,怎样求平均数呢?
(一)观察与思考
将一块试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8块,每块100m2,在地力、肥料、管理等相同的条件下试种两个不同品种的小麦,产量如下表:
1.从图26—1的两幅统计图中,能看出哪个品种小麦的产量更高些吗?
2.用什么数代表A ,B 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以100m 2
为单位面积)的产量较合适? 3.如果只考虑产量这个因素,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由于同一品种的小麦在四块试验田上的产量有差异,要比较两个品种中哪个产量高,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它们的平均产量。

品种A 和品种B 在四块试验田上的平均产量分别为
1
(95858290)88(kg)4+++= 1
(85100105110)100(kg)4+++=
由此可知,品种B 比品种A 的平均产量高,品种B 更适合本地种植。

注:
1.通过观察比较,品种B 的产量更高。

2.用小麦的平均产量代表较合适。

3.品种B 。

一般地,我们把n 个数x1,x2,…,xn 的和与n 的比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记作“x ”,读作“x 拔”。


12n 1
x (x x ...x )n =
+++
95,85,82,90与其平均数88的差分别为7,-3,-6,2,它们的和为0。

85,100,
105,110与其平均数100的差分别为-15,0,5,10,它们的和也为0。

由此可以看出,平均数是将各数据之间的差异相互抵消的结果,它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

注: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与这组数据平均数的差的和为0。


12n 12n x x)+(x x)+...+(x x)x x ...x )nx nx nx=0---+++-=- ( =(
(二)做一做
某年级2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80 85 70 75 70 75 80 80 75 85
75 80 75 70 80 75 85 70 80 75
(1)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2)求这20名学生的平均分数。

小明根据“做一做”第(1)题统计的结果,这样计算平均数:
1
x(704757+806853)77(
=⨯+⨯⨯+⨯=分)
20
这样计算合理吗?请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注: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平均数。

(1)
(2)77分。

小明的计算方法合理。

实际上,这是求平均数的简便算法。

(三)练习
用举手示意的方法调查你们班全体同学的年龄(周岁),将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并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年龄。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