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优质学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 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优质学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 平均数第1课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重、难点】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预习作业】:1.(1)数据:4,5,6,7,8的平均数是。

(2)2、8、7、2、7、7、8、7、6的算术平均数为。

(3)一组数据中有3个x1和8个x2,这组数据中共有个数据;它们的平均数为。

小学所学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2.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 ___.3. 加权平均数:(预习新知)(1)n个数据:f1个a1,f2个a2,…,f n个a n(f1+f2+…+fn=n)它的加权平均数为x(2)权反映的是二.合作探究,生成总结练一练:1.在一组数据中,2出现了3次,3出现了2次,4出现了5次,则2的权为,3的权为,4的权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某人打靶,有1次中10环,2次中7环,3次中5环,则平均每次中靶环.3.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则该班有人.4.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5.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此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探讨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注: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练一练: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求两人的平均成绩个是多少?知识点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达标测评,分层巩固基础训练题:1.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2.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回顾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算术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二)讲授新知
1.正式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公式和图示,解释权重在平均数计算中的作用。
-解释:加权平均数是在考虑每个数值的重要性(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的平均数,它更能反映数据集的真实情况。
2.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如计算水果的平均价格,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理解。
-强调:权重的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销售量、价值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区分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数学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比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让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加权平均数更为合适。
-讨论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何时使用加权平均数,何时使用算术平均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小票、考试成绩等,讨论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来分析问题。
-任务: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计划,确定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分享结果。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1.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4.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2.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2.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请大家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平均数的含义。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来讲解一下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以一组数据为例:9,7,6,5,8。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步骤: 1. 将这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9 + 7 + 6 + 5 + 8 = 35;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35 ÷ 5 = 7。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7。

3. 提问练习现在,请大家自己计算一下以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组1:10,12,15,18,20;•数据组2:6,8,9,7,10。

请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写在答题卡上。

4.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除了平均数,还有一种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指的是在计算平均数时,给不同数据加上不同的权重,然后再计算平均数。

请大家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加权平均数的含义。

5.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来讲解一下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以一组数据为例:8,7,6,5,9,其中权重分别为4,3,2,1,5。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计算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步骤: 1. 将每个数据与对应的权重相乘,得到加权总和:8×4 + 7×3 +6×2 + 5×1 + 9×5 = 116; 2. 将加权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得到加权平均数:116 ÷ (4 + 3 + 2 + 1 + 5) = 116 ÷ 15 ≈ 7.7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师备课 素材示例●情景导入 问题1:小组互助学习是我们中学课堂的一大特色,下表是八年级(2)班周冠军“阳光组”一能算出他们小组的最后成绩吗?【教学与建议】教学: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创设情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建议:对学生展示的不同计算方法给予肯定,并借助其中一种求法导入加权平均数.●置疑导入 某校举行了一场“森林卫士”的选拔活动,选拔分为100 m 赛跑、举圆木、跨越障碍、紧急情况处理四项测试(每项满分10分).小宇、小东和小强都参加了选拔活动,他们的成绩(单位:分)如下表:问题1问题2:如果将这四项得分按3∶3∶2∶2的比例确定他们的成绩,此时谁是冠军? 问题3:如果将这四项得分按4∶3∶1∶2的比例确定他们的成绩,那么谁能拿到冠军?解:(1)小宇:(9+10+9+9)÷4=9.25;小东:(8+10+9+8)÷4=8.75;小强:(10+8+9+9)÷4=9,冠军是小宇;(2)小宇:9×3+10×3+9×2+9×23+3+2+2=9.3;小东:8×3+10×3+9×2+8×23+3+2+2=8.8;小强:10×3+8×3+9×2+9×23+3+2+2=9,冠军是小宇;(3)小宇:9×4+10×3+9×1+9×24+3+1+2=9.3;小东:8×4+3×10+9×1+2×84+3+1+2=8.7;小强:10×4+8×3+9×1+9×24+3+1+2=9.1,冠军是小宇.【教学与建议】教学: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为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命题角度1 求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n(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例1】一组数据2,5,5,6,7的平均数是(C ) A .3 B .4 C .5 D .6【例2】一组数据2,3,4,x ,6的平均数是4,则x 是(D ) A .2 B .3 C .4 D .5 ◎命题角度2 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为x =x 1w 1+x 2w 2+…+x n w nw 1+w 2+…+w n.【例3】某校调查了20名男生某一周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这20名男生该周参加篮球运动次数的平均数是(C )A.3次B.3.5次C【例4】已知一组数据4,13,24的权数之比是1∶2∶3,则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__17__.◎命题角度3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据的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权的形式有比例的形式、百分比的形式、频数的形式等.“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例5】5∶3∶2计算,总分变化情况是(B)A.小丽增加多B.小亮增加多C.两人成绩不变化D.变化情况无法确定【例6】小青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计算小青该学期的平时平均成绩;(2)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请计算出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解:(1)(88+70+98+86)÷4=85.5(分);(2)85.5×10%+90×30%+87×60%=87.75(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与运用.▲难点对“权”意义的理解.◆活动1新课导入1.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2.数据1,2,3,4,5的平均数是__3__.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活动2探究新知1.教材P 111 问题1. 提出问题:(1)已知甲、乙两名应试者的成绩,如何确定应该录取谁? (2)你能计算出甲、乙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吗? (3)什么叫做权?什么叫做加权平均数?(4)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2.教材P 112 思考. 提出问题:(1)请按思考中的3∶3∶2∶2,分别算出甲、乙的最终成绩,并确定应该录取谁? (2)请你谈一谈权的作用.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活动3 知识归纳1.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__x 1w 1+x 2w 2+…+x n w nw 1+w 2+…+w n__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2.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__重要程度__”.3.求n 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 ),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__x 1f 1+x 2f 2+…+x k f kn__也叫做x 1,x 2,…,x 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__f 1,f 2,…,f k __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教材P 112 例1. 例2 教材P 113 例2.例3 如果一组数据3,7,2,a ,4,6的平均数是5,那么a 的值是( A ) A .8 B .5 C .4 D .3例4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聘者进行面试和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表所示: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7×6+90×4)÷10=88.2(分), 乙的平均成绩为(91×6+82×4)÷10=87.4(分). ∵甲的平均成绩较高, ∴甲将被录取. 练习1.教材P 113 练习第1,2题.23∶2计算,总分变化情况是( B )A .小丽增加多B .小亮增加多C .两人成绩不变化D .变化情况无法确定3.在一次捐款活动中,某班50名同学人人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有捐5元、10元、20元的,还有的捐50元或100元.统计图反映了不同捐款数的人数比例,那么该班同学平均每人捐款__31.2__元.4(1)计算小青该学期的平时平均成绩;(2)如果该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请计算出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解:(1)(88+70+98+86)÷4=85.5(分);(2)85.5×10%+90×30%+87×60%=87.75(分).◆活动5课堂小结1.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1.作业布置(1)教材P121~122习题20.1第1,5题;(2)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数据的分析平均数(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算术平均数2.了解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作用和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重点[来源:学#科#网]1.知道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求加权平均数.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播放第一张幻灯片,借插图中的数据让学生重温一下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板书公式并投影概念: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1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n称平均数,记为x,读作“x拔”.1.对于一组数据,不同方法计算算术平均数2.思考:某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只考数学和物理,计算综合得分时,按数学占60%,物理占40%计算。

已知A同学数学得分为95分,物理得分为90分,那么最终A同学的综合得分是多少。

引出“权”的概念:根据实际需要,对重要程度不同的数据赋予相应的比重。

这个比重叫对应数据的权重,也叫这个数据的权。

权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练习,明确权的概念:在数据1,2,2,3,4,2,3,3,6,4,1,2中,数据1的权是_____,2的权是_____,3的权是_____,4的权是_____,6的权是_____,则这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求法,进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复杂运算的计算过程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实际问题中权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意识。

4.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PPT课件,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成绩统计、商品销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些问题的平均值。

通过讨论,让学生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PPT课件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同时,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步骤。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设计

20.1.1 加权平均数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数据的集中程度"是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在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其应用最为广泛。

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基准。

例如,求方差时,就是从其中各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入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平均数是学习方差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并且知道了算术平均数的算法。

但对于初中生而言,会遇到学校招聘学生会分笔试面试成绩分配问题;学生成绩报告测中综合成绩是如何打分等问题。

以及今后面临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笔试面试分数分配等问题。

此时简单的算数平均数已经不能处理这些问题。

因此,本章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权、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实际情境中处理信息,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权对结果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对“扬长避短”有所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四、教学难点在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容易混淆数据和权,因此本节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五、教学过程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已知数据:(1)2,3,5,6;(2)3,4,5,8, 10;2、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2.提高练习: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解决。
-通过提高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通过回顾,巩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记忆。
2.归纳总结:教师对加权平均数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能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平均数(简单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
-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使用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优劣,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统计量的能力。
3.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设计与生活贴近的问题,如班级成绩的加权平均、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权平均数的知识。
4.在情感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可能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尤其是权重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权重在平均数计算中的重要性,从而突破这一概念理解上的难点。
3.运用图表、计算器等工具,培养学生处理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图表来直观展示数据,使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加权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学习将更为顺畅。然而,由于加权平均数涉及到权重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第1课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
【类型一】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
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
A.8B.5C.4D.3
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
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
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 A.6B.8C.10 D.无法计算
解析:∵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以频数分布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
锻炼时间是()
A.6.2小时B.6.4小时
C.6.5小时D.7小时
解析:根据题意得(5×10+6×15+
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故选B.
方法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时,要首先明确各项的权,再将已知数据代入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
【类型二】 以频数分布直方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
制如右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
A .14岁
B .14.3岁
C .14.5岁
D .15岁
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15×15+16×5=717岁.平均年龄是717÷(8+22+15+5)=14.34≈14.3(岁).故选B.
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类型三】 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
“权”
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
其中笔试按40%、面试按6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小华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 )
A .87分
B .87.5分
C .88分
D .89分
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为90×40%+85×60%=87(分).故选A.
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
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
【类型四】 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
“权”
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
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
A .255分
B .84分
C .84.5分
D .86分
解析:根据题意得85×2
2+3+5

80×
32+3+5+90×5
2+3+5
=17+24+45
=86(分).故选D.
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5∶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综合知识占30%,语言占20%.“权”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果.
【类型五】 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
一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表:
(1)由表中成绩已算得甲的平均成绩为80.25,请计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
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比较计算结果,结果大的胜出.
解:(1)x乙=(73+80+82+83)÷4=79.5,∵80.25>79.5.∴应选派甲;
(2)x甲=(85×2+78×1+85×3+73×4)÷(2+1+3+4)=79.5,x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板书设计
1.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权”的表现形式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