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_董璐2015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抗菌实验原理

茶多酚的抗菌实验原理

茶多酚的抗菌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一组复杂的化学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茶叶中。

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活性。

其抗菌作用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

首先,茶多酚可以直接与细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具有亲脂性,可以结合并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脂蛋白和磷脂。

这会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的细胞质暴露在环境中,进一步导致菌体死亡。

其次,茶多酚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物合成过程。

例如,茶多酚可以与细菌的DNA 发生作用,导致DNA损伤和破坏。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抑制细菌的核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菌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这些作用共同导致了细菌的生长和增殖的受阻。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通过产生氧自由基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茶多酚可以被氧化酶水解成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能够与细菌细胞内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发生反应,导致氧化损伤和死亡。

此外,茶多酚也可以通过抑制细菌中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细菌的氧化损伤。

除了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外,茶多酚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间接地发挥其抗菌作用。

茶多酚可以促进机体产生多种免疫相关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等,这些物质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帮助机体抵御细菌感染。

总之,茶多酚的抗菌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直接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抑制细菌的生物合成过程、产生氧自由基以及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等机制。

这些作用共同发挥了茶多酚的抗菌活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天然抗菌物质。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抑菌机理及利用分析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抑菌机理及利用分析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茶叶;抑菌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 tea polyphenol has high content in tea and has many uses. Based on this, people began to study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pply them in various fields, so as to maximize the role of tea polyphenols. In this paper, a variety of extraction processes of tea polyphenol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utiliz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in various field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its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Key words: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process; Tea; Antibacterial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S571.1
行业综述 Industry Review
doi:10.16736/41-1434/ts.2020.03.012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抑菌机理及利用分析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and Utilization Analysis of Tea Polyphenols
◎ 喻 锰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茶多酚抑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茶多酚抑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
l 0 0 0m l
供增菌用
,

C 653 8P )大肠杆菌
) 沙 门 氏菌


1 4
.
被试 菌悬液 的制备 预先 把各菌 种 用 营
2 m l 蛋 白陈水
:
以上 菌种 由山东 省卫 生 防疫 站 菌种 室提 供
1 2
.
养 琼脂 分 离 然后 分别 挑取 每 种 菌的 单 个 菌 落 少许接 种 于
1
.
3 艺
,
营养 肉汤 蛋 白栋
l 000ml
:

:
109
,
牛 肉膏
三g

,

化 钠 殆 蒸馏 水
1
.
用 于 细 菌 培养
10 9
,
3
.
3
蛋 白陈水 蛋 白陈
, 。
氯化 钠 缺 磷
.
,
酸 氢二钠 魄 磷酸二 氢钾
:
1
59
,
蒸馏水
1
被 试 菌 株 金 黄色 葡 萄 球 菌
(A T CC 80 99
,
(ATC
24h
,
0
.
lm l
,
分别加入到 各
,

2
不 同浓 度的 茶多酚 与抑 菌率 的关 系
种 浓 度 的茶 多酚 稀释 液 中 充分摇 匀 3 7 养
,
℃培
,
取 出观 察 结 果 如 管 底有 沉 淀 振 荡
, , ,
后 液体 混 浊 者 为 阳性 管 管 内液体 澄清 肉眼 未 见 有 细 菌 生长 者 为 阴性 管 找 出最 低 药 物 浓度 的 阴性 管 则 为该 种 药 物 的最 小抑 菌 浓 度

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对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整和预防作用

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对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整和预防作用

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对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整和预防作用张凯;关家伟;季煜;刘艳艳;杨泰浩;姜涛;吴大畅【摘要】为评价茶多酚对抗生素所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整和预防作用,采用ZnCl2沉淀,乙酸乙酯萃取法提取茶多酚,HPLC检测提取效果;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失调模型、预防和治疗组,定期留取粪便,以自主改进法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总DNA,PCR-DGGE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及主要差异条带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提取茶多酚中有效成分EGCG的含量为42.67%;改进的溶菌酶法可有效对粪便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并保证下游分析顺利开展;DGGE分析显示治疗组和预防组电泳条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提示茶多酚对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具有一定的调整和预防作用,预防效果更佳.【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4(026)010【总页数】6页(P1654-1658,1704)【关键词】茶多酚;EGCG;高效液相色谱;PCR-DGGE;肠道菌群【作者】张凯;关家伟;季煜;刘艳艳;杨泰浩;姜涛;吴大畅【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大连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过多使用和滥用情况已很突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二重感染等报道日益增多[1]。

此外,抗生素滥用加剧细菌耐药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天然产物(主要是益生元)配伍使用及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茶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

茶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

茶多酚质量 滤纸圆片法抑 浓度/(g·L-1) 菌圈直径/ mm
抑制作用
融化并冷却到 50 ℃左右的牛肉膏
蛋白胨培养基倾入滴有 0.5 mL 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悬液或孢子 悬液的培 养皿中约
15.0 mL , 迅速摇匀制成含菌平板 ;
或将融化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倾
大肠杆菌
入灭菌培养皿中待凝固后滴入 0.5
收稿日期 :2005-01-10 ;修回日期 :2005-06-03 作者简介 :唐裕芳 , 讲师 , 从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 E-mail :cexecc @
5 54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05 年 12 月
5 环培养 5 d 左右的青霉 、 曲霉和
间放置和高温短时加热对茶多酚抑菌活性影响不大 。
表 4 不同 pH 值的茶多酚溶液 对细菌的抑菌圈直径
Table 4 The diameters of inhibition zone of different pH of TP to bacteria
13.4
12.9
15.0
12.3
12.3
13.3
14.8
15.6
13.1
16.0
12.9
19.2
16.7
8 g·L -1
15.2 15.8 15.8 11.4 15.5 17.2
2.3 pH 值对茶多酚抑菌活性的影响 由表 4 可知 , pH 值对茶多酚抑菌活性的影响较大 , 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抑菌活性较好并且较稳
(湘潭大学 化工学院 ,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 :采用平板计数法和滤纸片法研究了茶多酚对细菌 、 酵母和霉菌的抑菌活性及茶多酚质 量浓度 、 pH 值 、 温度和食盐质量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结果表明 :茶多酚对细菌有较强 的抑菌活性 , 而对供试的酵母和霉菌抑制作用不明显 ;茶多酚对供试菌种的最低抑菌质量浓 度不超过 1.0 g·L-1 , 最佳抑菌质量浓度为 4.0 g·L -1 ;在自然 pH 值和中性偏碱性环境中的 抑菌活性比强碱性环境的抑菌活性强 ;一定温度内处理不影响茶多酚的抑菌活性 ;食盐可增 强茶多酚的抑菌活性 。表 6 参 18

茶多酚抗菌原理

茶多酚抗菌原理

茶多酚抗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抗菌作用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茶多酚抗菌原理主要包括直接杀灭细菌、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影响细菌代谢等多个方面。

茶多酚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从而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死亡。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儿茶酸等成分可以与细菌表面的脂质相互作用,改变细菌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菌内部物质外泄,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这种直接杀灭细菌的作用是茶多酚抗菌的重要机制之一。

茶多酚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

茶多酚可以干扰细菌的DNA和RNA的合成,阻断细菌的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最终达到抑制细菌繁殖的目的。

茶多酚还可以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抗菌作用。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儿茶酸等成分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抑制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使细菌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影响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茶多酚还可以影响细菌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酶系统,导致细菌内部环境失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总的来说,茶多酚抗菌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作
用机制。

茶多酚通过直接杀灭细菌、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影响细菌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因此,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发挥茶多酚的抗菌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茶多酚对植物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双向调节作用

茶多酚对植物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双向调节作用

江福林,卢云浩,何强. 茶多酚对植物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双向调节作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22):152−15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40081JIANG Fulin, LU Yunhao, HE Qiang. Dual-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on the Growth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aphylococcus aureus , and Escherichia coli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22): 152−1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40081· 生物工程 ·茶多酚对植物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双向调节作用江福林1,卢云浩2,何 强1,*(1.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2.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摘 要:增强益生菌产品中益生菌的活力,同时抑制食源性致病菌及腐败菌的生长能够提升产品品质稳定性。

在单培养及共培养条件下,采用传统计数法和高通量测序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益生菌植物乳杆菌、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单培养结果显示,随着茶多酚浓度增加,植物乳杆菌活菌数先增加后降低,在浓度为2.0 mg/mL 时活菌数最多,而两株致病菌的存活率不断降低,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为明显。

在共培养体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植物乳杆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植物乳杆菌的生物量不断增加,而致病菌数量和培养基pH 不断降低。

三种茶叶中多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其对致病菌膜渗透性的比较分析

三种茶叶中多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其对致病菌膜渗透性的比较分析

三种茶叶中多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其对致病菌膜渗透性的比较分析牛知慧;高原;周露露;咸玥桐;张晓萌;高紫薇【摘要】目的:研究3种茶叶中茶多酚的抑菌活性及对菌株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方法:以西湖龙井、铁观音和普洱茶为材料提取茶多酚,以滤纸片法测定荼多酚的抑菌圈直径,二倍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其抑菌效果.通过DNA渗透性实验、DNA损伤实验评价茶多酚对细胞膜完整性及对DNA损伤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绿茶(西湖龙井)中茶多酚含量最高为(48.12±3.22) mg/g,青茶(铁观音)次之为(37.36±2.64) mg/g,黑茶(普洱茶)最低为(31.61±1.92) mg/g.绿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80±0.06) cm,MIC值为0.125 mg/mL、MBC值为0.25 mg/mL.随着茶多酚提取物浓度的增加,260 nm下的细菌渗透性物质逐渐增多,并且基因组DNA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大.结论:3种茶叶中绿茶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并通过增强细菌细胞膜渗透性,进而对DNA产生一定的损伤.【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116-119,198)【关键词】茶多酚;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DNA损伤【作者】牛知慧;高原;周露露;咸玥桐;张晓萌;高紫薇【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茶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还可以保健养生,深受人们的喜爱。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张榭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3期【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茶叶中尤为重要的生理活性成分。

茶多酚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抵抗肿瘤、抵抗人体动脉硬化以及抑制细菌生长等价值。

相关方面的医学研究人员以及药品开发人员会根据茶多酚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进行产品开发。

主要包括:保健食品、抵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用于抑制肿瘤生长的药品、食品抗氧化剂以及相关方面的化妆品等等,这些产品的开发极大的提高了茶多酚的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与茶多酚有关的医学产品的市场前景较好。

本文将会综述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的茶多酚价值开发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茶多酚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茶叶的发源地在中国,茶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相对悠久,目前茶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为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茶多酚是茶叶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医药价值相对较高。

目前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证实,茶叶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氧化、抑菌、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茶多酚(TP)。

[1]相关的研究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分析之后,发现茶叶中含有高达30种类型的茶多酚,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占整个茶叶重量的35%左右。

本文将重点阐述茶多酚的药理作用,分析其研究进程,为后期的茶多酚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性较强的理论依据。

1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1.1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茶多酚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脂数值,同时在治疗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以及心率不正常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作用。

茶多酚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主要药学原理是:茶多酚具有较高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自由基对患者心脑血管的损害程度,避免患者心脑血管内部的平滑肌细胞因为增生而出现的血管狭窄现象。

同时茶多酚也能够有效的遏制氧化修饰作用的LDL细胞内部的毒性,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血小板中活化因子的作用,使得患者心脑血管内部的平滑肌正常增生。

饮用水消毒中茶多酚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饮用水消毒中茶多酚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环&境&工&程
6
L=M@IC=?F=H<AL=4@=FFI@=4
饮用水消毒中茶多酚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冯萃敏% &杨童童% &王晓彤% &谢&寒% &钱宏亮’
!%(北京建筑大学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77#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
环&境&工&程
_
L=M@IC=?F=H<AL=4@=FFI@=4
图 *&茶多酚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T@42* &!3FFDDF5HGCDHF<XCAJX3F=CAGC= H3F?CIX3CAC4JCDS<5HFI@<
来破坏细胞膜’ ECN等 (’*) 研 究 同 样 表 明 儿 茶 素 对 磷 脂层结 构 具 有 破 坏 作 用" 导 致 细 胞 的 死 亡’ 曾 亮 等(’7) 研究认为儿茶素会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 杆菌的对数生长期"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导致胞 内糖类*蛋白 质等 物 质 渗 漏" 并 指 出 儿 茶 素 的 抑 菌 作 用不是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呼吸代谢引起的’ 董璐 等(’,) 进行的结晶 紫 实 验*电 导 率 和 离 子 泄 漏 测 定 以 及孙京新等(’6) 进行的生化检测亦显示茶多酚可以作 用于菌体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的内容物溶 出进而引发菌体代谢活动紊乱’ ?A@ = 阻 碍 菌 体 蛋 白 质 的 合 成 与 表 达
摘要!饮用水消毒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茶多酚作为绿色消毒剂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及消毒持续性!无毒 副作用" 对 茶 多 酚 的 抑 菌 机 理 进 行 系 统 的 综 述 !介 绍 了 茶 多 酚 对 菌 体 正 常 生 理 形 态 的 改 变 &对 细 胞 壁 膜 的 破 坏 &对 蛋 白 质 合 成 和 表 达 的 阻 碍 以 及 对 遗 传 物 质 的 作 用 !并 阐 述 了 酚 羟 基 与 金 属 离 子 &蛋 白 质 的 络 合 作 用 !以 及 酯 官 能 团 &聚 合 度 对 儿 茶 素抑菌效能的影响!为茶多酚在饮用水消毒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消毒’茶多酚’细菌’抑菌机理

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董璐;代增英;韩晴;李迎秋【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5(32)1【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TP)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活性质,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实验研究茶多酚的最小抑菌浓度,并采用结晶紫实验、电导率测定、离子泄漏测定来分析TP对E.coli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P对E.coli DNA的影响。

结果显示,TP对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0μg /mL;结晶紫实验中,随着浓度的增大,OD590也随之增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电导率随之增大,离子泄漏随之增多,说明TP可以作用于E.coli的细胞膜,能够改变其通透性。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知TP处理后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DNA条带出现变暗、拖尾现象,说明TP能够作用于E.coli的遗传物质DNA。

%Tea polyphenols is an active material with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on .In this paper , Oxford cup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P on E.coli.Crystal violet assay , electrical conductivitytest and ion leak-age measurement were also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P on cell membrane of E.coli.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P on E.coli DNA.The results was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P was 40 μg/mL.The value of OD590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P concentration .And the value of conductivity and ion leak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whichshown that TP could change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DNA of E.coli treated with TP was extracted and compared with blank control group , the band of DNA of experiment group emerged dimmed and trailing , an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P can act on DNA of E.coli.【总页数】4页(P72-75)【作者】董璐;代增英;韩晴;李迎秋【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250353;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250353;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250353;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2503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相关文献】1.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J], 孙京新;王文娟2.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J], 孙京新;王文娟3.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J], 仪淑敏;王嵬;励建荣;朱军莉4.秦岭绿茶茶多酚抑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J], 陈琛; 徐尤美; 蔺蓓蓓; 景娴; 刘祥; 付静; 江海; 郑红星5.草果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机理研究 [J], 唐志凌;赵明明;陈靖潼;高璐瑶;陈文学;李远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杨航宇【摘要】以食品行业常见细菌和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和滤纸片法测定了茶多酚对一些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茶多酚对供试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0)均为0.9μg/mL,而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0)为1.3μg/mL;而茶多酚对供试的黄曲霉、点青霉和黑根霉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

%To understan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ea polyphenol in food industry,some bacteria and fungi of food industry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 ects in the study.The effects of tea polyphenols on these bacteria and fungi were determined by plate dilution and filter paper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polyphenols was strong to bacteria.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100 )of tea polyphenols to 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Bacillussubtilis,Proteus mirabilis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was0.9μg/mL,while MIC100 of tea polyphenols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1.3μg/mL.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polyphenols against Penicillium notatum,Aspergillu flaws and Rhizopus nigricans was not obvi-ous.【期刊名称】《草原与草坪》【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茶多酚;平板稀释法;滤纸片法;抑菌作用【作者】杨航宇【作者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 741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资源非常丰富。

武夷岩茶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武夷岩茶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武夷岩茶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马森【摘要】用纸片法测定了1.0、2.5、5.0、10mg/mL 4种浓度的武夷岩茶茶多酚对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氏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菌的抑菌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对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P〈0.01),4种浓度的抑菌圈分别为1.82±0.44~3.34±0.18(cm);对李斯特氏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次之,抑菌圈分别为1.73±0.18~2.05±0.14(cm);1.46±0.33~1.85±0.32(cm);1.1±0.14~1.61±0.25(cm)。

1mg/mL的茶多酚对4种菌的抑菌作用均小于同剂量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P〈0.01)。

%An antibacterial test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est paper piece 1.0,2.5,5.0,10mg/mL 4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Wuyi rock tea-polyphenol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E.coli),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Pathogenic E.coli),Listeria salmonella(L.salmonella),Staphylococcus aureu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tea-polyphenols showed significa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above 4 bacteria,among them,the function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best (P0.01),the bacteriostasis circle hadthe diameter of1.82±0.44~3.34±0.18 centimeter.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PathogenicE.coli,L.salmonella,E.coli was secondary,the bacteriostasis circle hadthe diameter of 1.73±0.18~2.05±0.14(cm);1.46±0.33~1.85±0.32(cm);1.1±0.14~1.61±0.25 centimeter,respectively.The antibacterial actitivity of tea-polyphenols(1mg/ml) were less than the same dose of penicillin and gentamicin(P0.01).【期刊名称】《畜牧兽医杂志》【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茶多酚;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氏沙门氏菌;黄色葡萄球菌;抑菌试验【作者】马森【作者单位】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1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资料报道茶叶含450多种有机物和15种以上矿物质,饮茶除有解渴止暑、强心利尿、兴奋中枢神经、镇静作用外,还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抗辐射、抗病毒、抑菌、抑制肿瘤细胞、降血脂、降血糖、预防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抗龋护齿等多种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一些资料报道了若干茶叶中茶多酚对不同菌种的抗菌效果,但对著名的武夷岩茶的该作用未见报道,本实验从武夷岩茶生产的副产品茶末中提取茶多酚,测定其不同浓度对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种菌的抑菌作用,并同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在近年来的营养学和医学研究中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茶多酚主要来源于茶叶,是茶叶中的重要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深入研究,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逐渐被发现并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本文旨在对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我们将从茶多酚的基本特性、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茶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机制以及茶多酚在肠道健康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概览,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及生物活性茶多酚,作为茶叶的主要功能成分,是一种复杂的多酚类混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类和缩酚酸类。

其中,儿茶素类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占总量的60%~80%,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主要体现在其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等方面。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是其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防止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茶多酚还能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除了抗氧化作用外,茶多酚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一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肠炎、关节炎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茶多酚的抗癌作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多项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多种癌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茶多酚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对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茶多酚抗氧化和抑菌机制的研究

茶多酚抗氧化和抑菌机制的研究

茶多酚抗氧化和抑菌机制的研究茶多酚是一种新兴的天然的抗氧化剂,以抑菌、抗氧化能力强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代替人工合成的防腐剂添加于肉制品中,改善肉制品的质量。

本文重点介绍了茶多酚防腐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Tea polyphenol is a new natural antioxidant, it possess some advantages, such as resist oxidation, resist bacterium, anticorrosion, etc. The tea polyphenol can replace manual antiseptic, and it ma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This article has introduced the antiseptic mechanism of tea polyphenol.[Key words] Tea polyphenol;Antiseptic mechanism茶多酚(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大力开发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现阶段食品工业主要使用合成抗氧化剂,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虽然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所以多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安全性高、抗氧化能力强、无副作用和防腐保鲜等优点,所以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与研究成为热点。

1茶多酚的理化特性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为淡黄至茶褐色的水溶液、白色无定型粉末状、粗晶体三种形态,有涩味,略带茶香有回味感,并略有吸潮性。

茶多酚易溶于水及各种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等,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水溶液pH值为3.0~4.0。

茶多酚安全性好,对热和酸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褐变。

茶多酚主要包括黄烷酮,又称为儿茶素、黄酮醇、花青素和酚酸,其中儿茶素60%~80%。

茶多酚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刘苗,张龙林,宋泽和,范志勇*(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省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家禽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摘 要:肠黏膜屏障作为抵御外界感染和自身维护的防御体系,对维持肠道稳态和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出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具有平衡肠道菌群、抗氧化、免疫性能、脂肪沉积调控以及抑菌抑酶等生物学作用。

茶多酚对动物肠道黏膜屏障有着积极的调控作用。

本文综述了茶多酚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茶多酚在调控肠黏膜屏障功能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肠黏膜屏障;作用机制;肠道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619-01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出的多羟基酚类物质的复合物,主要包括黄烷醇类(儿茶素类)、花色苷类、黄酮及黄酮醇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

儿茶素类含量最为丰富,主要包括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i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ichin Gallate,EGCG)[1]。

肠道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和化学屏障4部分构成,肠黏膜屏障受到损伤时易导致动物多种肠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如结肠炎、肝脏慢性炎症等[2-5],对畜牧养殖造成一定损失。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饲料添加剂对畜牧生产有重要意义。

在无抗养殖的时代背景下,在动物生产中利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替代抗生素已经成为趋势。

TP因其安全无毒害、能改善机体抗氧化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中,对于改善动物肉产品品质和消化、提高生长和繁殖性能有显著作用[6-8]。

茶多酚EGCG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研究

茶多酚EGCG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研究

茶多酚EGCG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研究肖洁;张秀琴;杜文芳;段合波;李睿【摘要】研究低于抑菌浓度的茶多酚EGCG对大肠杆菌O157:H7EDL933生物膜形成和泳动性能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GCG加入到玻璃试管,接种大肠杆菌O157:H7EDL933,30℃下静置培养5d.结晶紫法测定生物膜量.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0.125mg/mL,0.25mg/mL,0.5mg/mL)的EGCG可以显著抑制大肠杆菌O157:H7EDL933的生物膜形成.0.3%LB软琼脂加入亚抑菌浓度(0.125mg/mL、0.25mg/mL、0.5mg/mL)的EGCG,37℃培养大肠杆菌O157:H7EDL93324h,结果证实大肠杆菌O157:H7EDL933泳动能力显著减小.结果证实EGCG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生物膜的能力,有望用于食品工业控制细菌污染.【期刊名称】《武汉轻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5页(P33-36,67)【关键词】茶多酚EGCG 大肠杆菌O157:H7 生物膜泳动性【作者】肖洁;张秀琴;杜文芳;段合波;李睿【作者单位】[1]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神农架林区检验检测中心,湖北神农架44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5.5Abstract :The effects of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on the biofilm formation and swimming mot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were studied. The mediums sup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GCG were added into glass tubes, then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EDL933 was innoculated and statically incubated at 30℃ for 5days. Biofilm biomass was measured by crystal violet 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b-MIC(0.125mg/mL,0.25mg/mL and 0.5mg/mL) of EGCG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biofilm formation by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Soft LB agar (0.3%) containing EGCG (0.125mg/mL,0.25mg/mL and 0.5mg/mL) was used in swimming inhibitory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GCG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swimming motility of Escherichia col i O157:H7 at 37℃.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EGCG in food industry to control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Key words: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biofilm; swimming motility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EHEC)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茶多酚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茶多酚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茶多酚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邹东霞;廖旺姣;黄华艳;蒋学建【摘要】为了明确茶多酚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多酚对隐地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ryptogea)、油茶叶枯病菌(Pestalopsis apiculatus)、八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i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rzia solani)、桉树梢枯病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茶多酚对这些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好的是Colletotrichum horii,EC50值为12.84 mg/mL,其次是Phytophthora cryptogea,EC50值为16.01 mg/mL,抑制效果最差的是Lasiodiplodia theobromae,EC50值达到了104.35 mg/mL.【期刊名称】《广西林业科学》【年(卷),期】2017(046)004【总页数】4页(P412-415)【关键词】茶多酚;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作者】邹东霞;廖旺姣;黄华艳;蒋学建【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长期以来,植物病害的防治一直依赖于化学防治,但长期大量的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人类的环境及身体健康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化学农药的减量使用及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成为当今的主流。

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董金甫;李瑶卿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一类以儿茶素为主的多酚类化合物。

已证实它有止渴提神、延缓衰老、抗肿瘤、抑制TPA促癌作用,且是很强的氧化剂。

笔者用滤纸圆片和牛津杯法,测试茶多酚对十一种细菌、两种酵母、四种霉菌等三
大类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以探讨茶多酚新的作用和开拓应用新途径。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董金甫;李瑶卿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
【相关文献】
1.蛋清溶菌酶与茶多酚联合抑菌作用研究 [J], 豆丽丽
2.武夷岩茶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J], 马森
3.茶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 [J], 杨航宇
4.茶多酚抑菌作用研究进展及作为天然防霉剂的开发前景 [J], 王娟;裴英鸿;程丽佳;景林
5.茶多酚的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J], 董璐;代增英;韩晴;冯建岭;李迎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影响肠道菌群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转变的研究

茶多酚影响肠道菌群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转变的研究

茶多酚影响肠道菌群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转变的研究许奇;王丽;余碧丽;张韦;徐顺;黄莹【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4(040)008【摘要】以代表性的肠道致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茶多酚干预其正常生长状态,促进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该文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在0~3.0%浓度范围内调节茶多酚剂量,发现2.5%浓度的茶多酚溶液能达到最大抑菌效果.还研究了在0.6%~1.2%浓度梯度的茶多酚诱导下,细菌由正常生活状态进入VBNC状态所需的时间,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由25 d减少为15 d,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沙门氏菌VBNC状态的个体形态相对于正常状态平均皱缩了0.3 μm.另外,通过监测生长曲线发现,2.0%茶多酚在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且延迟其进入对数生长期的同时,提高了益生菌67%的生长效率.研究结果证明,茶多酚对调节肠道菌群的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研究为深入利用茶多酚在食品发酵生产和保健食品开发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总页数】6页(P12-17)【作者】许奇;王丽;余碧丽;张韦;徐顺;黄莹【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微囊藻毒素粗提物对水环境中温和气单胞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影响 [J], 潘高山;胡章立;雷安平;黎双飞2.PMA/EMA-LAMP法应用于VBNC状态活菌检测的研究进展 [J], 冯雪;王冠蕾;侯俊材3.警惕"非活动乙肝携带状态"转变为"HBeAg阴性乙肝" [J], 王振坤4.基于肠道菌群研究针刺水沟穴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J], 刘烜玮;赵娜娜;肖鹏;陈嘉敏;文琼;王玉龙5.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J], 李晶晶;郑田利;沈丹芸;陈嘉熠;裴晓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n active material with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on. In this paper,Oxford cup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P on E. coli. Crystal violet assay,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 and ion leakage measurement were also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P on cell membrane of E. coli.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P on E. coli DNA. The results was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P was 40 μg / mL. The value of OD590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P concentration. And the value of conductivity and ion leak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which shown that TP could change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DNA of E. coli treated with TP was extracted and compared with blank control group,the band of DNA of experiment group emerged dimmed and trailing,an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P can act on DNA of E. coli.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Escherichia coli
Email: donglu1006@ 163. com。 通讯作者: 李迎秋, 博士, 物 学 杂 志 Vol. 32 No. 1 Feb, 2015 JOURNAL OF BIOLOGY
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董 璐,代增英,韩 晴,李迎秋
( 齐鲁工业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济南 250353 )
摘 要 茶多酚( tea polyphenols,TP) 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活性质 , 以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E. coli ) 为 研究对象, 采用牛津杯实验研究茶多酚的最小抑菌浓度 , 并采用结晶紫实验、 电导率测定、 离子泄漏测定来分析 TP TP 对 E. coli 的 对 E. coli 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TP 对 E. coli DNA 的影响。 结果显示, OD590 也随之增大; 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 , 电导率随之 最小抑菌浓度为 40 μg / mL; 结晶紫实验中, 随着浓度的增大, 增大, 离子泄漏随之增多, 说明 TP 可以作用于 E. coli 的细胞膜, 能够改变其通透性。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 DNA 条带出现变暗、 知 TP 处理后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 , 拖尾现象, 说明 TP 能够作用于 E. coli 的遗传物质 DNA。 ; ; ; 关键词 茶多酚 抑菌活性 抑菌机理 大肠杆菌 中图分类号 TS20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1736 ( 2015 ) 01 - 0072 - 04
绿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由于其中富 TP ) 、 含许多营养物质, 如茶多酚( tea polyphenols, 维生 [1 ] 并且 TP 具有抑菌 、 素和氨基酸等物质 , 抗氧化 、 抗癌 [2 - 5 ] , 同时还具有减肥降血脂的 和抗龋齿等生理功能 [6 ] 功效 。中国已经明确把 TP 作为食品抗氧化剂列入 《GB2760 - 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到 中, 对 TP 的 抗氧化能力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 。近年来, 对 TP 抑菌 活性的研究也日趋成熟 。TP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它对 [7 ] [8 ] [9 - 11 ] [1 ] 肠道致病菌 、 口腔微生物 和孢子 均有 病毒 、 [12 ] , 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TP 占茶叶干重达 15% 主 要由 儿 茶 酸 ( catechin, C ) , 表 儿 茶 素 ( epicatechin , EC ) , 没食子儿茶素( gallocatechin,GC) , 表没食子儿茶
TP 对细 菌 细 胞 膜 通 透 性 的 影 响 。 将 待 测 E. coli 在 37ħ 下于 LB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使其菌落浓度约为 8 10 cfu / mL, 取此菌悬液在转速为 6000 r / min 条件下离 心 15 min 。将得到的菌体重悬于磷酸盐缓冲液( pH 值 7. 0 ) 缓缓的洗剂 3 次 。 加入不同浓度 ( 40 、 80 和 160 g / mL ) TP μ 相同体积的 的液体, 用无菌水代替 TP 作为 对照组 。然后放在 37 ʎ C 的摇床振荡 ( 150 r / min ) 培 养, 每隔 20 min 取 出 5 mL, 在 6000 r / min 下 离 心 5 min , 20 、 40 、 60 、 80 、 100 用电导率仪分别测定菌液在 0 、 和 120 min 的电导率值 。 1. 3. 5 离子泄漏的测定 8 将培养至菌液浓度约 10 cfu / mL 的 E. coli 菌悬液 离心, 用无菌水洗涤 3 次, 实验组加入 TP 至终浓度为 4 倍的 MIC , 以加入相同体积的无菌 水 作 为 对 照 组, 在 37ħ 、 150 r / min 的恒温摇床振荡培养, 每隔 20 min 取 出 5 mL 菌液, 在 6000 r / min 下离心 5 min , 取上清液进 行消化处理, 然后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别检测上清液 + Ca2 + 和 Mg2 + 的浓度变化, 并绘制曲线 。 中K 、 1. 3. 6 TP 对 E. coli DNA 作用 分别将培养至对数期 E. coli 在 3000 r / min 下离 心 15 min , 收集沉淀进行分组实验 。 对照组 A: 取 10 mg E. coli 菌体悬浮于 PBS 缓冲液, 37 ʎC 保温 6 h 后, 提取 DNA; 实验组 B1 : 取 10 mg E. coli 菌体沉淀物悬 37 ʎ C 保温 6 h 后提取 DNA; 浮于 80 μg / mL TP 溶液, 实验组 B2 : 取 10 mg E. coli 菌 体 沉 淀 物 悬 浮 于 160 37 ʎC 保温 6 h 后提取 DNA。 DNA 的 μg / mL TP 溶液, 提取按试剂盒提取步骤进行 。 根据 DNA 的分离范围 选择 1% 的琼脂糖凝胶进行恒压 70 V 电泳, 电泳完成 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2. 1 TP 对 E. coli 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
生 物 学 杂 志 Vol. 32 No. 1 Feb, 2015 JOURNAL OF BIOLOGY
第 32 卷第 1 期 2015 年 2 月
doiʒ10. 3969 / j. issn. 2095 - 1736. 2015. 01. 072
第 32 卷第 1 期 2015 年 2 月
EGCG 浓度为 256 μg / mL 时, 可杀死 50% 的嗜麦芽寡 [16 ] 已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水果 、 养单胞菌 。 目前, 海 [17 - 19 ] 。 但是对 TP 的抑菌 鲜及肉制品的防腐保鲜方面 机理还不清楚, 有研究报道 TP 可作用于细菌微生物的 [20 ] 电导率 磷脂双分子层 。本文实验通过结晶紫实验, 测定, 离子泄漏实验研究 TP 对 E. coli 细胞膜通透性 的影响, 并研究 TP 对 DNA 的作用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茶多酚( ≥98% ) 湖南金农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供 试菌种( E. coli ) 由作者实验室保藏; 菌种用 LB 培养基 培养。 1. 2 仪器与设备 AL204 电子天平, 瑞士梅特勒 - 托利多仪器有限 公司; MApADA V - 1100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上海美谱 / LG10 - 2. 4A 达仪器有限公司; 京立 型高速离心机, 北 京京立离心机有限公司; 雷磁电导率仪 ODS - 307 , 上 DYY - 6C 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型电泳仪, 北京 六一仪器厂 。 1. 3 方法 1. 3. 1 菌液制备 37 ʎ C 将 E. coli 活化后, 接种于 LB 液体培养基, 8 摇床培养过夜, 使其活菌数达约 10 cfu / mL 备用 。 1. 3. 2 最小抑菌浓度( MIC) 测定 采用牛津杯法, 用无菌移液器取上述各种菌悬液 0. 5 mL 于平板上, 然后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 待凝 固后将直径为 9 mm、 已杀菌的牛津杯呈正三角形放置 在每个平板上 。采用二倍稀释法将 TP 配成质量浓度 20 、 40 、 80 、 160 、 320 和 640 μg / mL 的水溶液 。 每 为 10 、 个平板其中 2 个牛津杯内加入 TP 溶液, 另一个加入无 菌水作为空白对照 。 每个浓度 TP 重复 3 个平板, 于 37ħ 培养 24 h , 用透明直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 抑菌 圈直径≥10 mm 时认为有抑菌作用 。 1. 3. 3 结晶紫试验 供试菌 E. coli 在 37 ʎC 下于 LB 液体培养基中培 8 养至菌液浓度约为 10 cfu / mL。 取 3 mL 菌液 4500 r / min 离心 15 min , 得菌体, 用蒸馏水冲洗 3 次后重悬于 3 mL 含 有 不 同 浓 度 TP ( 40 、 80 、 160 、 320 和 640 μg / mL) 的 PBS 缓冲液( 0. 05 M , pH 值 7. 0 ) 中, 置于 37ħ 下培养 30 min 。培养结束后 8000 r / min 离心 5 min , 得 10 g / mL PBS pH 菌体重悬于含有 μ 结晶紫的 缓冲液( 值 7. 0 ) 中 37 ʎC 下培养 10 min, 之后 12000 r / min 下离 心 15 min , 收集上清液在 OD590 处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测量吸光度( 用 0 μg / mL TP 处理的作为对照组调 零) 。 1. 3. 4 电导率测定 通过测定 TP 与 E. coli 作用后电导率的变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