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网络组织运作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一
、
前
言
结 构是集 群保持 整体性 , 也是 集群 内各单 位互 动方 式 或运行模 式的 内在依 据 。 国内外 目前对集 群 网 而 络 结构 、 行 模 式 、 定 性 及治 理 之间 的关 系 尚无 运 稳 深 入探讨 。因而 , 文从集 群 的内部 网络 结构 人手 本 对 集群稳定 性问题进 行深人分 析显得 十分必要 。
东南亚 横 A 0 M) 0 了 A TA I R u 5 u HE S SA
产业集群网络组织运作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胡 卫 东※
An Ana y i n t e Ope a i o nd S e dy o n usra t r l sso h r tng M de a t a fI d t ilNe wo k
产业 集群 作 为世 界经 济 发 展过 程 中 了重 要 贡
献 。而 我 国对产 业 集群 的研 究 起始 于 2 世 纪 8 年 0 0 代, 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集 群 的形成 与 动力 机 制 、 产业 组织结 构及对 地方经 济 的促进 作用 等方 面 , 限 于 局 传统 的经济学 范式 , 或者仅 仅注焦 于集群 单 个影 响 因素 的研究 , 关于产业 集群 网络稳 定性 的研究 以探
( ) 一 依托 型集 群 网络 组织运作 模式
江苏省沿沪宁线城市信息产业的产业重心演变路径分析及预测

文章 编 号 :0 5 6 3 (0 83 — 0 8 0 10 — 0 3 20 )4 06 —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IT C F R A IND V L P E T&E O O Y C—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N M
20 年 第 1 卷 08 8
第 3 期 4
^
/
1 江苏省沿7-线城市信息产业带的产业重心移动轨迹计算 7 -
由 n个城市荚于某种属性 特征 n的重心坐标( ) , 汁箅公式为 :
n n
}\
| 一
,
∑ ∑q /
i= I l= 1
。
, t
,
/
、 、 ._ ,
:
i=1
∑ ∑q
成为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空间位置演变的分析对象 。 将区域发展过程
巾经济活动相对周围地区处于较稳定地位的空间 区域作为所考察范围内
一) 鼎 。、
3 3 2 2 ● ●
I()n 6+l sd+1 x :l lc o(le) +I c £
【 ( ) n— cc s f e ) y f = 26 + 2 ( 0 + 2
, ,一● 、
年 份 闲 2 重 心 的 轴 变 化
.
南京 、 镇汀 、 州 、 常 无锡 、 苏州 的信息产业代表性 经济指标电子及通 信设
备制造业全年总产值 与实现 利润的权衡值作为属性 “ 的值, 汁算 …历 年 的经济 重心坐标 , 并以时 问顺 序连接 , 得到经 济重心 的移动 轨迹 ( 图 见
n
5 5 O 5 O 5 O
式巾 ,为时间变化量
广深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研究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传统的城市单位在福特主义增长模式 和凯恩斯主义福利体制下往往仅发挥着国 家制度及政策实践的代理性中继单位的作 用,但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 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全球化市场与资源链之 中,以单个城市作为基本单位的发展路径 日益消弭,区域创新网络日益成为诸多邻 近区域“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必然选 择。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 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将建 设现代化都市圈视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 要手段。不同于单个城市或者是传统经济 圈,都市圈不仅强调产业和经济上的合作, 亦包括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民生问题等 各个方面的一体化,这与区域创新网络的 观点不谋而合(解学梅,2013;张学良、林 永然,2018)。因此,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推动广深联 动必须跳出城市自身优劣势的“孤立个体 视角”,而应采取协同化、互补化、一体 化的“整体网络视角”,统筹区域一体化建 设,以都市圈思维规划“双城”联动合作模 式。广深“双城”联动并非仅仅止步于搭建 几个政策互动平台、推动几项合作共建项 目、修建几条互联互通道路,而是着眼并
关键词:广深“双城”联动 世界级创新平台 大湾区都市圈 区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1.03.006
一、引言
2 0 1 9 年 2 月 ,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院 公 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 深圳、香港和澳门列为四大中心城市,希 望四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 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 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州和深圳两地中 心城区相距不过100千米,是广东省内科技
产业集聚与技术扩散效应——以上海ICT产业为例

3 0 .9 8 10 5 3 .4
19 99
2 6. 3 4 4
4l 8. 3 8 7 5, 8 8
2o Oo
3 8 l 3 、8
4 7 .7 7 1 1 70 ,9
的空间、 组织、 行为特征:Pzr R lad (98 则强调产业 oe 和 o l t 19 ) t en 集聚有助于技术互补 、 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 、 降低成本。
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因此 . 知识刨新活动在地理上的临近
年 防 l9 19 19 2 o 2O1 2 o 2 O 2 ( 2o 9 7 9 8 9 9 o 0 O o2 O 3 0) 4 o5
信息产业制造业 47 2 . 1 6O 1. 8 l .0 2 9 3 1 4 5 . 4 4 7 4 8 .5 3 8 7 9 82 32 1 7 信息产业服务业 20 .2 .o 6 3 7 8 7 6 7 l 34 9 4 3 2 6 5 o .9 . .4 O .4 . 8
以上 海 IT 产 业 为 例 C
许 非
( 旦大学 复 社 会发展 与公共 政 策学 院 , 上海 203 ) 043
[ 摘要] IT Ifr a o n o mui t nT cnlg) C nom t nadC m n ai ehooy 产业是 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 分支 , i c o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 区发展 水平的重要 标志 在上海 IT产 飞速高速发展 的背景 下, C k 文章致 力于研 究上海 I T产业 中的集聚效应和技 术扩散 效应 并发现上海 C IT产业技术的提 升依 赖于跨 国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扩散 , 增强 I T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 , C 要 C 必须提 高 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蔡宁;吴结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58-65
产业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是理解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发现:(1)受到连接多样性、连接偏好和集群生命周期的影响,产业集群网络关系密集性呈不均匀分布,使得集群网络呈现出密集和稀疏相结合的结构特征;(2)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具有资源配置优势,但同时使网络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而稀疏网络具
在这里(/~hanneman/nettext/index.html)大家可以看到有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完整的英文版内容。
Hanneman, Robert A. and Mark Riddle. 2005.Introduction to soci,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 published in digital format/~hanneman/)
5. Using matrices to represent social relations
6. Working with network data
7. Connection
8. Embedding
9. Ego networks
10. Centrality and power
11. Cliques and sub-groups
负荷性的负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受到职务、科研协作网络、学习咨询网络、友谊关系网络等变量的正向影响,而受到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
[12]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合作机制: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
吉国秀;王伟光;,中国科技论坛,2006,03,95-99
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产业重心迁移研究

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产业重心迁移研究内容摘要:依附沪宁高速公路高度聚集呈带状发展的沪宁线信息产业带,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重心模型,从空间维度结合时间维度以及内生和外生因素,分析出该地区由于区域发展空间分布非均衡性导致产业重心有南北周期性偏移总体向东南方迁移的趋势,并结合重心移动轨迹对产业带今后的发展做出预测。
关键词:沪宁线信息产业带重心模型重心迁移沪宁线信息产业总值占了全省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成为江苏经济的第一支柱。
近年来省发改委重点调研课题“沪宁线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对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将产业带重心研究方法引入产业发展问题中。
当前,国内产业重心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孙希华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近八年来产业重心的转移;黄建山等针对重心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冯宗宪等将重心研究方法使用在中国产业与经济空间演变及特征研究中。
结合前人的观点,本文基于区域重心模型,结合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内生、外生因素研究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发展不均衡导致的重心迁移现象。
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发展因素沪宁线信息产业带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它是一条总长约300公里的全国最长的信息产业集聚带。
因此,研究该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对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生因素地方政府给予的良好政策环境。
各地政府积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对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增加风险投资者的信心。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该产业带处于长三角核心地带,沪宁高速公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区域内城市间相互辐射优势互补。
人力资源优势。
沿沪宁线各地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随着信息产业的急速发展以及集群效应的扩散,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入。
(二)内生因素工业和市场基础好。
沿沪宁线地区在产业布局、人才积累、科技竞争力、经济国际化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日益成为区域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枢纽中心。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薛剑虹东北财经大学管 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5 文摘编号 1005-913201012-0042-摘要 利用 1997-2007 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 代表城市广州、上海、北京和重庆的相关数据分析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联效应。
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更好;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贡献逐年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愈大。
影响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 固定资产投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电子 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经费内部支出万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 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等是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中西部地区 尤为明显。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关联效应中图分类号 062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5-913201012-0042-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仅使信息产业 本身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促 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结构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曲线不断下移,信 息技术的这种扩散效应使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的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介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产业又是以集群方式存在和发展的,这是国际国内普遍公认的事实。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产业集群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这些研 究大多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利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 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信息产业集群成熟度 评价模型研究等,相对于分析研究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文献 并不多见,那么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是区域 经济越发达地区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得越好,还是信息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 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几个典型代表区域的相关数据,分析这 些区域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区域之间的发展差 异并对影响这些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剖析,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 依据和参考意见。
上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共3篇

上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共3篇上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1当前,数字化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其产业数字化转型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本文将从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两方面,探讨上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
现实基础上海拥有了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丰富的人才和产业资源。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上海拥有逐渐完善的5G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上海市政府已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提高了政府效率,优化了生活环境。
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率先建设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科创板,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政策支持。
同时,上海也吸引了大量人才,成为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沃土”。
这些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路径选择在上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上,应注重以下方面:1. 加强数字化技术创新。
上海应进一步深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各行业中小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
2. 推进数据开放和共享。
上海应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发布政策文件,明确数据开放的范围、标准和应用场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
3. 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上海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不断推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
4. 强化政策支持。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政策支持是关键因素。
上海应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贷款扶持、企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鼓励产业数字化转型。
结论总之,上海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正在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符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未来,上海也将持续加大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数据共享和政策支持,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上海在发展数字经济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先进的基础设施、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lue Engineering前设置编译参数值时进行选定,或是使用编译工具[4]。
最后,使用make工具生成U-boot可以识别的uImage引导程序镜像文件。
uImage镜像文件通过U-Boot引导程序从FLASH中取出并解压缩,装入内存后,Linux内核便取得系统控制权。
Linux内核移植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3.2系统软件设计整个系统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
面向终端用户的软件形势分为两种:web插件和普通的软件界面;web插件可以使用在浏览器中,方面用户控制网页浏览。
下面是命令解析层Command layer,负责解释两种界面发送的命令,调用相应的程序接口并返回执行后的结果。
功能模块Function modules主要封装软件API,负责提供各种常用的功能服务。
控制模块Control modules负责管理和控制语音识别引擎,建立语音样例库以及调整语音设备引擎的内部参数,将来还可以加入新的语音模式匹配算法。
再下面一层是统一APIs层,主要对核心语音识别引擎进行简单的API封装,同时预留了将来要扩展的功能接口,以便后续的功能升级和代码维护;最下面的就是核心语音识别引擎,主要提供模式匹配算法以及对底层系统级的控制功能。
3.3语音识别算法本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任务主要为针对设备持有者的小词汇量孤立词的语音识别,功能较为简单,需要使用者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后,系统对应建立语音样例库,然后针对每次的声音进行模式匹配即可,所以算法的重点在于模式匹配算法。
综合计算性能需要、存储资源消耗以及价格成本考虑,目前流行的DHMM语言识别模型对本系统较为合适。
DHMM模型是一种随机统计过程,通过大量的模板训练过程提取语音特征,可满足语音实时变化且识别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本系统采用了当前性价比较高的Viterbi算法实现DHMM模型。
Viterbi算法可以由如下公式描述[5]:δt(i)=Maxs1,s2,…s tp(s1,s2,…,s t=s i,O1,O2,…,O t|λ)其中,δt(i)为被识别语音序列t时刻的最大概率密度;其中t时刻前经过的语音状态序列为s1,s2,...st,且t时刻状态为si,对应输出观察符序列为O1,O2,...Ot。
4结束语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经过了按键输入、键盘输入、手写输入以及触摸输入的阶段,但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便捷、快速输入的更高需求,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看到了计算机输入的未来趋势。
相信随着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语音输入将会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以及嵌入式设备中。
参考文献:[1]马莉,党幼云.特定人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的仿真与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03).[2]邢铭生,朱浩,王宏斌.语音识别技术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3).[3]涂刚,阳富民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7(11):4-6.[4]龙盈盈,孟利民.构建嵌入式linux交叉编译环境[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6):30-33.[5]张文华,李会凯.基于智能语音控制的互动式玩具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23).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分析Analysi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赵蓓Zhao Bei;钱钢Qian Gang;乔爱萍Qiao Aiping(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南京210046)(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通过引力模型对沪宁线城市间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得到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
然后根据计算的沪宁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值,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网络密度、中心性分析、结构相似性等的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了解沪宁线信息产业带的发展状况及产业集群的结构。
针对这些社会网络的指标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pgrade strateg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on the basis of syste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through the gravity model,which obtains the degree of contact of each cities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conomic ties value between citie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the paper mak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n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uch as structural similarity,centricity analysis,network density and so on,further understand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index for social network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关键词:沪宁线信息产业;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相似性Key words: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ocial network analysis;economic ties;network density;centrality;structural 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27-020引言沪宁线信息产业是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几个城市信息产业的总称,沪宁线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江苏省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因此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陶拯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四个角度提出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四维度分析模型,并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1]。
胡伟伟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人工生命理论的产业集群进化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算法模拟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进化过程,得到其发展现状[2]。
张洁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重心的迁移进行研究,得到2003至2008年间产业带重心转移的路径,并且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进行健康评估,为其发展提出建议[3][4]。
———————————————————————作者简介:赵蓓(1987-),女,山西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127·价值工程本文从社会网络这一角度对沪宁线上五个城市信息产业间的经济效益联系进行密度、中心性、结构相似性三个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五个城市间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在沪宁线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哪个城市起到支柱的作用,哪些城市信息产业的关系结构比较相似,以更全面地认识沪宁线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结构,为沪宁线信息产业的转型及升级提供指导性建议。
1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网络密度、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以及结构对等性分析等[5]。
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沿沪宁线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个城市间信息产业的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数据是各城市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值,经济联系值的计算借助城市间经济联系的计算公式延伸到信息产业领域进行计算得到。
经济引力论认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存在着类似万有引力的规律,在一定区域内的城市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典型计算公式是引力模型[6]。
本文中各城市信息产业的产值、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是由各城市的统计年鉴中提取得到。
1.1网络密度分析网络密度分析主要是研究沪宁线各城市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紧密程度。
城市间联系越紧密则网络密度越大,同时,网络的密度越大,网络内各行动者之间的竞争行为也就越少。
网络密度越大表明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通过计算得到沪宁线各城市间2005年至2009年的网络密度值依次是0.8,0.8,0.85,0.89,0.95,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沪宁线五个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2009年的网络密度值接近于1,则此时沪宁线五城市形成的社会网络相当于一个完备的网络。
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解释这一现象,一方面是江苏省的政策方面,省委、省政府对信息产业的高度重视,从完善产业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兼并重组、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另一方面,沪宁线城市间紧密的联系得益于其便利的交通,在减少各城市之间的运输及交易成本的同时更大地促进了各城市的交流和互动,也极大促进了信息产业企业间的合作。
结合的沪宁线各城市经济联系值,南京、无锡、苏州、常州这四个城市五年来都存在着经济联系,但是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值也存在着差异,其中苏州与无锡两个城市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这得益于两个城市间的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