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借助注解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富春尽美景,尽在元思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领略富春的美景,感悟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其诗简淡清新。
三、感知文体: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四、出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解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五、范读课文六、读准字音缥()碧急湍()窥()谷轩()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经纶()横柯()上蔽嘤()嘤成韵千转()不穷七、展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
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
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
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
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
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
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 世务者,窥谷 / 忘反。
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八、疏通文意三步曲1、独立思考借助课本下面的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文言积累,疏通课文大意。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选自《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欧阳修、令狐德等十余人奉唐高祖诏令所编撰。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节录。
文章没有一般书信的格式,也没有通常书信中事务的叙述和问候的套语,全文114个字,短小隽永,骈散相间,风格清丽,淡雅脱俗,历来都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全文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又融情于景,含蓄地表露了作者鄙弃功名富贵、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全文洋溢着诗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并能用平时所学方法赏析句子。
在这些方面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
就内容来说,理解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并非难事,然而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依学生的阅历,要准确、全面把握文章主旨却并非易事。
所以,为了让学生能透彻理解作者含蓄表露的厌弃尘俗的情绪及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在解读文本之前必须先解读作者,解读时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配乐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音寻美。
2、翻译课文,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以文感美。
3、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品读赏析,含英咀华。
4、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2、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思想。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欣赏了不少自然美景。
我们跟随郦道元领略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品味了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也欣赏了承天寺空明澄澈的月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吴均的脚步去游览美丽的富春江。
出示学习目标:1.品读赏析美文,感受自然美、人情美;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又写了什么呢?我们还是先读为快。
首先我们一起听一下录音朗读。
接下来请三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之后请一位同学进行点评。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着解决一下不懂的问题,每个小组找出你认为重要的五个字词翻译和一个句子解释。
理解文意之后我们对课文有了新的理解,相信你也找到了最打动你的那一句话,下面让我们来这样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我们的船正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两岸景色美不胜收,你看(听),________。
(有韵味地朗读原文)请略做准备。
三、合作交流,探求规律听你们的朗读,我不由得想起“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用妙笔来描绘美景的。
文中哪句话概述了富春江景物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八个字总领全文,接着作者从哪两方面来写景的?(山、水)那接下来我们先来共赏水之异。
通过第二自然段,你可以看出富春江的水有何特征?通过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结合句子进行赏析。
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奇异的江水呢?通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发现真是“舟行富春江,人在画中游。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去看看这山之奇。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用这样的句式分享你的看法。
这里的山,美在_____,原文中这样说_______。
(结合字词、手法简单赏析)四、点拨诱思,质疑解惑刚刚我们共同欣赏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有什么感想?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赏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和把握文意,教师只需点拨和强调就可以。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富春江山和水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和写作手法入手进行赏析,至于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难点,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来分析。
但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对学习没有足够重视,有些学习吃力的学生,上课时稍微有点不注意他们,他们这堂课马上就会失去兴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效果分析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
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教材分析1、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祖国壮丽河山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和写作手法入手进行赏析,至于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难点,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来分析。
2、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理解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志趣美。
二、重点难点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并背诵课文,分析富春江水和两岸山的特征3.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突破:老师通过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出示图片,加深印象。
再循环记忆达到最终目标。
课堂检测1、读一读划线字词:急湍()轩邈 ( )泠泠()嘤嘤成韵()鸢飞戾天()()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任意东西()寒树()轩邈()窥谷忘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本文出现的生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个别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本文的重点句子。
背诵全文。
2)、根据注释、工具书或教师的点拔,较好地直译本文。
3)、揣摩作者借助文本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自读感悟合作交流问题探究3、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展示表现富春江的三组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清•刘嗣绾)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2)、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3)、朗读课文a、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恰当停顿,读出语句意思。
b、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从语气、语调中表现出来。
c、对语句中的意思要通过重音强调出来。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
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与朱元思书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姓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文体,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方法,探究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3.体会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方法,探究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说道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得不提到的是富春江,有两位名人这样赞美富春江: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huán)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轼文学家吴均也来到富春江,被这里的美景所折服,于是用文字记录下它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吴均,走近他的《与朱元思书》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文体,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方法,探究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3.体会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1】解读题目:与:给书:信《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2】解读文体: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
《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3】了解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文中重点语、句。
2、用一句话概括富春江的特点。
【1】重要字音检查:缥()碧急湍()窥()谷轩()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经纶()横柯()上蔽嘤()嘤成韵千转()不穷【2】重要词语:风烟俱净共色从流飘荡许独绝缥碧直视无碍湍甚奔寒树负竞上轩邈千百泠泠好相鸣转绝戾息心经纶窥反柯上犹交映四.合作探究:1、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采取了什么写作方法加以表现?2、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作者从哪几种感官体验的角度描写的山景?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补充。
初中语文_11 与朱元思书吴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咬文嚼字品读文本,欣赏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爱慕自然、寄情山水的高雅志趣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
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最好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
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
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怡情激趣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与朱元思书》。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解读一下题目。
作者吴均给朋友写信的内容是什么?咱们还是先读为快。
二、学习目标1. 咬文嚼字品读文本,欣赏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情感。
二、课前预习检测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明确:《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教师指导,诵读课文1、师朗读指导:a、带着旅游心态,入情入境;b、体验音律和谐,读出韵味。
示例:第1段第1句显得境界开阔,读得大气;中间两句,读得特别自在;末句读出赞赏陶醉。
2、师范读课文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出抑扬。
4、个性朗读,读出自我。
学生选择自已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吟诵展示,生静静地联想画面,并相互点评。
指名朗读全文,学生简要点评。
四、品析揣摩,欣赏景美1、明结构之“妙”。
朗读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统领全篇。
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写景紧扣“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
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一步一步展现“奇山异水”的呢?2、品水之“异”。
(1)自读课文,体会意境。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1.导入展示富春江山水视频,配以优雅的音乐,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展示视频的同时介绍导入)导语:同学们,在浙江省中部,有一段110公里的江水,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黄山,它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
文人墨客的诗文见证了它的雄奇秀丽,(学生齐读:“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
1500多年前,也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山光水色,跃然纸上。
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出示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2、题目与作者简介《与朱元思书》与:给;书:信。
意为写给朱元思的信。
《与朱元思书》见于《艺术类聚》卷七,但全文已散佚,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件,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借助注解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富春尽美景,尽在元思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领略富春的美景,感悟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其诗简淡清新。
三、感知文体: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四、出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解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五、范读课文六、读准字音缥()碧急湍()窥()谷轩()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经纶()横柯()上蔽嘤()嘤成韵千转()不穷七、展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
自 / 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
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
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
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
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
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 世务者,窥谷 / 忘反。
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八、疏通文意三步曲1、独立思考借助课本下面的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文言积累,疏通课文大意。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 吴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与朱元思书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关键的词语。
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志趣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1、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
“书”是“书信”。
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与朱元思书》是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水皆缥碧( ) 急湍( )甚箭 互相轩邈( )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千啭( )不穷 鸢( )飞戾( )天窥( )谷忘反 3、书读百遍 ①句子的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听清句子的停顿,以“二二”节拍为主pi ǎo tu ān mi ǎo l íngy īng zhu àn yu ān l ìku ī注意句子的语速,文言文尽量读的舒缓,以便更好的欣赏和品位。
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
(配乐示读)(仿例朗读)4、自由朗读,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三)、异水奇山1、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字的?提示:第二段写“异水”。
初中语文_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文言美文。
本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字清丽,节奏明快,韵致错落,意境隽永,从而成为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通过学习本文,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理解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语言中去感悟自然之美,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激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他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
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了如《三峡》这类游记类的文言散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加之书下注释较为详细,学生阅读的文字障碍不大。
但是对文言虚词的积累还比较少,对文言散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教学目标(一)设置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和课下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2.积累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3.纵观全文,结合文中重要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怀。
(二)达成目标1、通过文章的理解,培养阅读文言文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体会文章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文学家。
吴均擅长描写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初中语文_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情怀、品味文章语言美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古国,孕育了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流传了不计其数的旷世佳作。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培养高雅的情操,奠定扎实的古文基础,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朱元思书》,跟随吴均来畅游那瑰丽的富春江,感受作者淡泊的情怀。
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文中关键段落、句子、词语,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题目。
标记疑难问题,将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准备合作探究时解决。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经纶窥谷横柯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窥谷忘反千转不穷(2)词类活用:风烟俱净任意东西互相轩邈猛浪若奔(3)一词多义:天下独绝负势竞上百叫不绝横柯上蔽(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3.作者名片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梁武帝时,撰《齐春秋》,武帝以其不实,焚其稿,免其职。
于是吴均过起了隐居生活,寄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注意语速。
语速应放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章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比句号短,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比层次之间的停顿短,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厌弃名利”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文本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妙山趣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他共赏山水。
(板书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涵泳来全面感受这三美的和谐统一。
二、初读,感受文本之美1.听读要求:认真聆听范读,注意字音、重读、停顿。
2.仿读要求:同学们模仿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确定语速。
提示:应读慢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慢一些才能品味出文中的意境。
3.指导读①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文中内容的初步理解,“甚箭”“若奔”是此时此景的特点,其中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②注意节拍。
文章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朗读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
兼以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要读出跌宕舒婉的韵致来。
4.指名读,把握重音、节奏。
通过朗读,我们似乎徜徉在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中。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学习。
三、品读,赏析文本之美(一)赏意境之美1.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景致的特征?为什么?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奇”和“异”的?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这句中的“烟”,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烟火,而是指薄而淡的雾。
正是在这薄而淡的雾气笼罩下,远山与天的颜色才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人一种天宇之间一片澄澈明净的感觉,构成一种极静的意境。
(参考范例从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3.交流学生根据要求交流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总结、板书。
(参考: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见底”,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清澈。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从侧面烘托了江水的明净和清澈。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以至于“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的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4. 小结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的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悟志趣之美1.思考本文的标题为《与朱元思书》,意思为“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吴均仅仅想要与自己的朋友分享美景吗?如若不是,那么作者透过字里行间还想向朋友倾诉什么呢?(要求: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吟诵,结合吴均生平说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志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
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六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欲撰《齐书》,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参考: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此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2.小结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一步一步体会了本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志趣美。
让我们放声诵读,将这份美再现出来吧。
(配音乐《高山流水》,能背诵的同学背诵)四、结语,延续文本之美1.结语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鸣高枝、猿啼林间,使人读后不禁流连忘返,忍不住默叹、深思:山水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赏心悦目的美景,更应该有一种纯粹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2.作业选题一:尝试运用吴均写景之法,写你曾到过的一处院落、一座小丘或一泓泉流,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抒发你的所感所悟。
选题二:为《与朱元思书》写一篇赏析。
提示:可从字词、修辞等角度赏析。
《与朱元思书》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
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与谢中书书》等优秀的写景文章。
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与朱元思书》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
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与朱元思书》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经典阅读教学篇目。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山异水景色的生动描写,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其间的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与留恋,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本单元都是些写景抒情的古诗文,学习本单元文章有助于激发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人的高雅志趣.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与朱元思书》评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轩邈()()嘤嘤()成韵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
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抓和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课堂探究]阅读语段,回答问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5.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2),听觉上的对偶句(3),表达效果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课后反思课堂是检验课程设计、教师教学思想、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最好平台。
对于本堂课作出如下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的完成基本满意。
完成了引导和带领学生感受、领悟对课文“音律美、意境美、志趣美”的基本任务。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课堂瑕疵比比皆是。
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环节,目标是让学生读出课文的音韵美,但是准备匆忙,导致即便是配乐朗诵,也未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赏析课文时,虽然紧紧扣住了“山奇水异”的特点,但是由于激励评价性语言不到位,形成了个别学生独霸课堂的畸形课堂现象。
最后在把握作者的志趣美时,本应该深入透彻,只因为考虑时间不够,便紧急刹车,又留下了课堂的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