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厌弃名利”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文本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妙山趣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他共赏山水。(板书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涵泳来全面感受这三美的和谐统一。

二、初读,感受文本之美

1.听读

要求:认真聆听范读,注意字音、重读、停顿。

2.仿读

要求:同学们模仿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确定语速。提示:应读慢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慢一些才能品味出文中的意境。

3.指导读

①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文中内容的初步理解,“甚箭”“若奔”是此时此景的特点,其中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②注意节拍。文章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朗读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兼以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本文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要读出跌宕舒婉的韵致来。

4.指名读,把握重音、节奏。通过朗读,我们似乎徜徉在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中。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学习。

三、品读,赏析文本之美

(一)赏意境之美

1.思考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景致的特征?为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讨论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奇”和“异”的?

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这句中的“烟”,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烟火,而是指薄而淡的雾。正是在这薄而淡的雾气笼罩下,远山与天的颜色才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人一种天宇之间一片澄澈明净的感觉,构成一种极静的意境。

(参考范例从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3.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交流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总结、板书。

(参考: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见底”,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从侧面烘托了江水的明净和清澈。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以至于“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

别有景象。作者的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4. 小结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的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悟志趣之美

1.思考

本文的标题为《与朱元思书》,意思为“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吴均仅仅想要与自己的朋友分享美景吗?如若不是,那么作者透过字里行间还想向朋友倾诉什么呢?

(要求: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吟诵,结合吴均生平说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志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六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参考: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此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2.小结

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一步一步体会了本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志趣美。让我们放声诵读,将这份美再现出来吧。(配音乐《高山流水》,能背诵的同学背诵)

四、结语,延续文本之美

1.结语

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鸣高枝、猿啼林间,使人读后不禁流连忘返,忍不住默叹、深思:山水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赏心悦目的美景,更应该有一种纯粹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2.作业

选题一:尝试运用吴均写景之法,写你曾到过的一处院落、一座小丘或一泓泉流,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抒发你的所感所悟。

选题二:为《与朱元思书》写一篇赏析。提示:可从字词、修辞等角度赏析。

《与朱元思书》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与谢中书书》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与朱元思书》教材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