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

合集下载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摘要:一、凝血四项检查的重要性二、凝血四项检查的常用采血部位三、不同采血部位的优缺点比较四、注意事项及建议正文:凝血四项检查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测定。

这些指标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性疾病,因此,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凝血四项检查时,采血部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常用的采血部位包括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和股静脉。

肘部静脉是最常用的采血部位,因为它靠近心脏,血液流通较快,采集过程较为简单,同时对患者的影响也较小。

手背静脉和股静脉也是常用的采血部位,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检查。

不同采血部位有各自的优缺点。

肘部静脉采血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患者痛苦较小,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手背静脉采血的优点是适用于较小年龄或较小体重的患者,对肘部静脉采血困难的患者也适用。

股静脉采血的优点是适用于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采集的血液较为新鲜,但缺点是患者痛苦较大,有感染的风险。

在采血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和建议。

首先,采血前应避免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其次,采血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感染。

此外,采集血液时应充分摇匀,避免血液凝固。

最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总之,凝血四项检查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采血部位的选择对检查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是用来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的一项检查项目。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酶凝血酶原途径。

通常情况下,PT值在12-14.5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

另外,抗凝血药物使用也会导致PT延长。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8-40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抗凝血药物使用等。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PLT值在150-450×10^9/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LT值降低,可能说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受损,如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等。

另外,一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PLT值降低。

4.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FIB值在2-4g/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FIB值降低,可能说明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如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肝病、肾病、恶性肿瘤、感染等。

此外,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

因此,在判断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血液学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从检查原理、常见检测项目、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凝血功能检查。

一、检查原理凝血功能检查是通过不同的实验室技术来评估血管收缩、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因素的作用。

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随机凝血试验(RP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

二、常见检测项目1. 随机凝血试验(RPT):此项检测主要测量血小板数量、质量、功能和血浆凝血因子等;2. 凝血酶原时间(PT):此项检测主要监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等活性;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此项检测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Ⅱ、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4. 凝血酶时间(TT):此项检测主要测量凝血酶的形成时间和纤维蛋白的聚合。

三、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凝血功能检查可用于判别出血和血栓等病理状态。

例如:1. 外科手术前,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评估手术后血液凝固状态;2. 患者疾病治疗之前或药物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调节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3. 对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也可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监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前最好空腹;2. 检测前应停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3. 检测前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饮食和运动;4. 检测时需要精确记录样本采集时间和检测方法。

总之,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凝血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但也需要注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出血和血液凝聚功能。

其包括四个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操作方法如下:1. 凝血酶原时间(P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并迅速混匀。

-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在37摄氏度下孵育一定时间后,观察凝血的时间。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并迅速混匀。

- 开始计时,同时观察试管中血液凝聚的时间。

3. 纤维蛋白原(FIB):-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纤维蛋白原试剂,并迅速混匀。

- 观察试管中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凝聚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使用血小板计数仪具体测量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一般操作流程,具体操作需根据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要求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无菌、准确掌握试剂用量、注意操作时间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合理的样本采集、保存和处理,以确保血液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操作完毕后要对操作用具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凝血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凝血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凝血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凝血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血液凝血的
能力。

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不要在检查前进食过多,尤其是不要大量摄取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的食物。

2. 检查前应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停用时间应视药物种类而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检查前最好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这可
能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4. 检查前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会影响血液循环,
影响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

5. 进行检查时需要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应注意穿短袖方便
采血,以及在采血时要采用消毒措施避免感染。

以上是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同时,在进行
任何医学检查之前,最好先向医生咨询,明确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检查。

凝血功能检测课件

凝血功能检测课件

3
检测方法
采用自动化凝血分析仪,通过凝固法、发色底物 法等方法测定血液中相关成分的活性或浓度。
02
凝血功能检测的方法
Chapter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01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凝血功能检测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合成功能 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
0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来评估凝血功能。正常值参考范围为11-15秒,超过正常值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该检测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对于判断出血倾向和血 栓形成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4
凝血功能检测的注意事项
Chapter
检测前注意事项
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应在检测 前一周停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凝血功能检测时应确保身体处于 正常生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剧烈运动等。
饮食要求 药物影响 避免创伤 生理状态
凝血功能检测前应保持正常饮食 ,避免过度进食高脂、高糖食物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预防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 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严重后果,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及早发现并预防。
凝血功能检测的原理
1 2
血液凝固机制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与凝血相关的 各种成分和酶活性,了解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
常用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01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用于监测血栓 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 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 梗死等。
02
在这些疾病中,凝血系统的异常 激活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通过凝 血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栓形成的 风险和治疗效果。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可以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同时也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基础。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功能的常见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本文将对这些项目的检查和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浆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检测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1-15秒之间。

当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PT延长。

常见引起PT延长的疾病有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

因此,PT的检测可以评估肝脏和凝血功能的状态,并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定血浆凝血系统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40秒之间。

APTT的延长说明血浆凝血因子中的非酶原、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形成等环节发生了障碍,常见原因有凝血因子缺乏、抗凝剂(如抗磷脂抗体)存在等。

APTT检测可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甲氧基丙腈中毒、溶血等疾病。

3. 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血浆凝血系统中重要的凝血蛋白,在止血和修复受损血管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bg浓度应在1.5-3.5 g/L之间。

Fbg水平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肝脏疾病等有关,而Fbg水平降低可能与失血、肝脏功能不全等疾病有关。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手段。

通过检测PT、APTT和Fbg等项目,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异常对临床意义巨大。

首先,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例如,在肝脏疾病中,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易于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凝血检查操作方法

凝血检查操作方法

凝血检查操作方法
凝血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

下面是凝血检查的一般操作步骤:
1. 采样: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常见的有静脉采血和穿刺采血。

静脉采血时,使用无菌技术消毒采血部位,插入一根无菌注射针,将血液抽取到无菌采血管中。

穿刺采血一般用于小儿或特殊情况,也需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2. 反应管准备:将采集的血液倒入干燥、清洁、无菌的试管中,约占容量的2/3。

3. 凝血触发:加入辅助凝血试剂,一般是凝血酶活化剂(如凝血酶或活化红细胞素C)和钙离子。

这些试剂的作用是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凝血级联反应。

4. 适当颠倒:轻轻颠倒试管,使血液均匀与试剂混合。

5. 凝血时间观察:注视试管中的血液变化,观察血液开始凝结的时间,即凝血时间,通常以秒数表示。

凝血时间的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6. 记录结果:凝血时间的测定结果通常以正常范围进行评估。

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和标准,正常凝血时间可能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凝血检查前应遵循一定的术前准备和操作规范,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严格的无菌技术和正确的试剂使用方法对于凝血检查来说非常重要。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一、凝血功能检查和治疗凝血功能是人体内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依赖多种成分的调节和作用,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并造成各种疾病。

凝血功能的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凝血酶原时间(PT):用于评价凝血因子外路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检测凝血因子内路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监测肝病、血液病等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3. 凝血酶时间(TT):用于检测凝血酶的形成和功能,可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4. 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用于评价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是否达到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因子活性等。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凝血因素缺陷和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止血药物、促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输血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失血、手术后、产后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原因导致凝血异常的病患,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消除病因。

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避免术后出现凝血异常并发症。

二、心脏功能检查和治疗心脏是人体内的泵,它不断地把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检查心脏功能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检查方法:1. 心电图(ECG):通过电极在身体表面测量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脏节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传导障碍等情况。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采用超声波探头对心脏进行评估,可以检测到心脏大小、心室收缩功能、心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操作方法

凝血功能检查操作方法

凝血功能检查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按照检查要求准备好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

2. 提取静脉血:使用无菌的静脉采血器,从患者的静脉处提取血液样本。

3. 样本处理:将血液样本转移到相应的试管中,并注意标记清楚患者的信息。

4. 离心分离血清:将血液样本放入离心机离心,分离出血清。

5. 凝血功能检查:根据实验室操作规范,使用自动凝血分析仪或手工方法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6. 记录结果:根据实验室结果,将检测到的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在报告单上。

7. 清洗和消毒:将使用过的仪器和工作台清洗并消毒,保持实验室卫生。

8. 报告结果:将检测结果报告给医生或患者,并在需要时做相应的解释。

凝血常规检测项目

凝血常规检测项目

凝血常规检测项目
凝血常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

2.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

3.纤维蛋白原(FIB):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浓度是否正常的指标。

4.凝血酶时间(TT):反映人体的整体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

凝血常规是检查人体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这些项目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凝血障碍,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大出血等问题。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凝血常规检测项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专业书籍。

凝血检查解读

凝血检查解读

凝血检查解读
凝血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用于评估血液的凝固能力。

以下是凝血检查的常见指标及其解读: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VII、X、V、II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11-13.5秒。

延长的PT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XII、XI、IX、VIII、X、V、II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25-35秒。

延长的APTT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如血友病、肝病等。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根据PT结果计算得出的指标,用于标准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PT结果。

正常范围为0.8-1.2。

延长的INR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如肝病等。

4. 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正常范围为2-4g/L。

降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表明出血倾向,如DIC等。

5. D-二聚体:D-二聚体是血液中的一种代谢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表明血栓形成或溶解异常,如深静脉血栓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项目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功能的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系统是维持人体内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

凝血项目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凝血项目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因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

PT和INR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I、V、VII、X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因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肝素和抗凝酶等抗凝药物的疗效。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IX、XI、XII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稳定性的异常。

TT延长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于评估血栓溶解过程的活性和血栓形成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状态。

5.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APTT-A是通过测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后的凝血活性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

6.非特异性凝血指标(PTA、APTA、FI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A(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是描述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

1.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凝血项目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种用来评估人体凝血系统功能的检测方法。

凝血是人体应对出血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它可确保血液在受伤的地方迅速凝结并形成血块,从而停止出血。

凝血功能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的活性、测定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评估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等指标,可以发现凝血系统功能的异常,以及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凝血功能有关的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的常见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酶时间(TT)等。

其中,PT是衡量机体外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通常用来检测肝功能、维生素K缺乏和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APTT则是通过测量血浆中各种凝血酶和凝血酶原之间的反应时间,用来评估机体内在凝血系统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以了解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情况,如血小板减少、异常血小板聚集等。

而TT是测定凝血酶酶解纤维蛋白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形成与降解的平衡。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相关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

其次,凝血功能检测也是手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通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用于监测抗凝血治疗的效果,如华法林治疗。

然而,凝血功能检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某些凝血异常的诊断,单一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可能并不足够,常常需要多种指标的综合考虑。

其次,仅依靠凝血功能检测往往无法确定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的具体原因,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可能是必要的。

最后,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干预、妊娠、疾病状态等,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因素进行解读。

总之,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系统功能,并辅助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以指导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凝血功能检查科普小知识

凝血功能检查科普小知识

凝血功能检查科普小知识血液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运输工”及“维修员”角色,能够为身体运输营养物质及氧气,且对于体内所产生的“垃圾”也起着清理作用。

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实验室检查,被广泛用于术前筛查、出血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检查,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等。

那么凝血功能检查相关知识大家又了解多少呢?1、凝血功能检查在凝血功能检查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最为常用的两个参数。

这里需强调的是,虽然目前血栓弹力图较凝血功能检查有着较大的优势,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凝血功能检查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简便性等。

例如,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诊断内源、共同凝血途径、遗传及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中就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也可用于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除VⅡ因子外,对所有凝血因子都具备较强的敏感性。

通常而言,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可将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般情况反映出来,如血友病A、血友病B延长,在高凝状态下由于机体凝血因子活性明显提高,可见缩短。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觉得,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正常值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有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就是凝血因子I,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2-4g/L,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都属于异常情况。

凝血酶时间是反应纤维蛋白原活性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是16-18秒。

2、凝血功能检查作用(1)追踪引起凝血病的疾病凝血功能检查的实施,有利于人们尽早发现身体中的一些疾病,即参照标准状态,观察对比凝血各参数,可起到预警身体疾病的作用。

例如,可用易栓症的筛查,易栓症一般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两类。

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有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抗凝血酶AT缺陷症,因子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是基因缺陷导致相应的蛋白数量较少或质量异常所致,可通过基因分析或蛋白活性水平测定发现。

凝血功能检查多少钱

凝血功能检查多少钱

凝血功能检查多少钱
凝血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凝血功能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和病况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检查的具体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
测定等。

这些检查项目主要通过血液样本进行,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

一般来说,凝血功能检查的费用与医院和地区有关,下面是一些大致的参考价格:
1. 凝血酶原时间(PT):大约50-100元人民币;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约50-100元人民币;
3. 凝血酶时间(TT):大约50-100元人民币;
4. 纤维蛋白原测定:大约50-100元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仅供参考,凝血功能检查的费用可能因医院和地区而异。

同时,如果需要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检查,费用可能会有所增加。

因此,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之前,最好事先咨询医院或医生,了解具体的费用情况。

此外,凝血功能检查通常是医生根据病情需要来决定是否进行的。

如果你有相关的病症或症状,可以咨询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记得在进行检查前与医生沟通,了解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二)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二)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1. 什么是术前凝血功能检查?-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查,以确定手术过程中是否存在凝血障碍的风险。

2. 为什么需要进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进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手术风险。

3.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常见的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

4.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是什么?-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5.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对于某些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6. 怎样保证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准确性?- 患者需要在检查前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同时,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时间、方法和条件进行检查。

7.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如何解读?-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根据不同的指标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手术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8.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在于什么?-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因此,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

检查凝血功能多少钱

检查凝血功能多少钱

检查凝血功能多少钱
检查凝血功能的费用因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不同检测项目而异。

一般而言,凝血功能检查的费用在100-500元人民币左右,具体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检测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凝
血酶原时间比值(INR)等多项检查项目。

不同项目的费用不同,同时进行多项检测将增加总费用。

2. 检测机构的级别和规模:一些大型医院和专业的检验机构可能会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凝血功能检查,但其费用可能也会相应较高。

3. 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费用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的费用相对较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费用可能相对较低。

4. 患者身份和医保政策:一些医保政策可能对凝血功能检查提供部分或全部费用报销,对于具有相关医保资格的患者来说,实际支付的费用可能会有所减少。

总的来说,检查凝血功能的费用在100-500元人民币之间,具
体费用需要根据上述因素综合考虑。

在选择检测机构时,建议综合考虑其专业性、经验和设备水平,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此外,可以与所在地的医疗机构或保险公司进行沟通,了解医保政策以及费用报销情况,以更好地安排检查。

凝血项检查实验报告

凝血项检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血项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凝血项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3. 分析凝血项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凝血项检查是通过对血液中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等指标。

三、实验材料1. 试剂:PT、APTT、TT和FG试剂。

2. 仪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恒温箱等。

3. 样本:受试者静脉血。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受试者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混匀后立即送检。

2. 检测PT、APTT、TT和FG:(1)PT检测:采用凝固法,将PT试剂加入血浆中,记录凝固时间。

(2)APTT检测:采用凝固法,将APTT试剂加入血浆中,记录凝固时间。

(3)TT检测:采用凝固法,将TT试剂加入血浆中,记录凝固时间。

(4)FG检测:采用比浊法,测定血浆中FG浓度。

3. 数据分析: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受试者凝血功能。

五、实验结果1. PT:正常范围为11~13秒,受试者检测结果为12秒。

2. APTT:正常范围为32~43秒,受试者检测结果为38秒。

3. TT:正常范围为15~20秒,受试者检测结果为18秒。

4. FG:正常范围为2~4g/L,受试者检测结果为3g/L。

六、实验分析1. PT、APTT和TT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

2. FG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

七、实验结论本次凝血项检查结果显示,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

此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八、实验讨论1. 凝血项检查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实验中,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可能与受试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

3.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凝血项检查项目,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士(~)s。

国际标准化比(INR)+。

【临床意义】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在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二)糖化血红蛋白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参考值】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以下。

【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

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意义:①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②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③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④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⑤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甲状腺功能(一)促甲状腺激素(TSH)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功能的激素。

TSH全面促进甲状腺的功能,稍早出现的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稍晚出现的为促进T4、T3的合成,包括加强碘泵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酪氨酸碘化等各个环节。

【参考值】正常范围2~10mU/L。

【临床意义】1.增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桥本病、外源性促甲状腺素分泌肿瘤(肺、乳腺)、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

摄入金属锂、碘化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促甲状腺激素增高。

2.减低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低、非促甲状腺激素瘤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摄入阿司匹林、皮质激素及静脉使用肝素。

(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4)甲状腺素测定【参考值】T3~,T465~156nmol/L。

【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弥漫性或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局限性垂体小腺瘤及急性肝炎、妊娠、新生儿或应用雌激素、碘化物治疗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腺垂体功能减低症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自身抗体(ANA、抗DNA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双链DNA抗体)大纲新增【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①抗DNA抗体,②抗组蛋白抗体,③抗非组蛋白抗体。

④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ANA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IgD及IgE中。

ANA为一系列抗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一般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

根据核荧光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周边型(M型):核周边的荧光增强呈环状。

M型的ANA主要由抗双链DNA抗体组成,故高滴度的M型ANA几乎仅见于SLE,因此有助于SLE的诊断。

②均质型(H型)。

整个细胞核呈一片模糊而均匀的荧光。

H型的ANA主要由抗脱氧核蛋白抗体组成。

高滴度的H型ANA主要见于SLE,而低滴度H型ANA偶可见于药物性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斑点型(S型)核内荧光呈颗粒状。

是由抗Sm抗体,抗SSB/La抗体、抗Scl-70抗体等多种抗体组成。

因此S型ANA可见于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PS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PM或DM)等自身免疫病。

约99%(86%~100%)的活动期SLE患者ANA阳性,其滴度也常为1:80,但它的特异性差。

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

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

抗DNA抗体主要为抗双链DNA(d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其他疾病及正常人很少出现,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不仅表示疾病的活动性,而且提示疾病累及肾脏的可能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可以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类风湿关节炎(RA),是IgG型为主的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骨破坏较抗CCP抗体阴性者严重。

抗CCP抗体大于50AU/ml即可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诊断意义。

病例及分析患者女性,46岁,口渴多饮1年,因尿频尿痛3天于门诊就诊。

既往无疾病史记载。

父亲及哥哥均患糖尿病。

查体:℃,BP120/80mmHg,身高156cm,体重75KG,双肺未闻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腹平软,左上中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痛阴性,下肢无水肿。

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可能性大膀胱炎辅助检查: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和OGTT+糖化血红蛋白骨髓常规检查(一)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阴性反应。

P0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参考值】成人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

【临床意义】(1)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减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分。

类白血病反应的NAP 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

(5)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NAP活性中度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活性降低。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增高。

3.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临床意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但单核细胞中的酶活性可被氟化钠(NaF)抑制,故在进行染色时,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因此,本染色法主要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4.糖原染色(又称PAS反应)【临床意义】(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和幼淋细胞常呈阳性反应,弱阳性反应物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大多为阳性反应,呈弥漫均匀红色或细颗粒状,有时在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PAS反应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3)其他: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Gaucher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细胞外铁+~++,大多为++。

细胞内铁20%~90%,平均值为65%。

【临床意义】(1)缺铁性贫血时,早期骨髓中贮存铁就已耗尽,细胞外铁呈“-”。

铁粒幼细胞百分率减低,常<15%,甚至为“0”。

铁染色是目前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一项可靠和临床实用的检验方法。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铁粒幼细胞增多,可见到环状铁粒幼细胞,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

(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病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增加,常>+++~++++。

(二)常见血液病的骨髓象特征1.缺铁性贫血血中红细胞体积减小,淡染,中央苍白区扩大。

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