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在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原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犯罪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原因和动机。

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为法律层面的犯罪分析和刑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成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贫困、暴力、家庭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不稳定,产生暴力和犯罪倾向。

2.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人格障碍、自控能力不足、冲动控制困难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易于参与犯罪行为。

3. 创伤经历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身心创伤,如性虐待、家庭暴力、战争等。

这些经历对罪犯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1. 刑罚制度的优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刑罚制度的优化建议。

不同类型的罪犯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原因,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刑罚措施,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罪犯再犯的目标。

2. 犯罪行为预测与预防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

这种预测可以促使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3. 心理咨询和矫治犯罪心理学为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治的指导,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改变其行为模式,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四、犯罪心理学的局限性与挑战1. 伦理道德考量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面临伦理道德的考量。

在保护研究对象隐私和尊严的同时,研究者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是社会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预防和司法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一、动机与心理冲突犯罪行为往往源于罪犯内心的动机与冲突。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类。

外在动机包括贪婪、报复、嫉妒等,这些动机通常与物质利益或情感因素有关。

内在动机则涉及到心理上的追求和满足,例如权力欲望、控制欲望以及激发寻求刺激的欲望。

心理冲突是罪犯内心的一种紊乱状态,可能因多种原因产生。

一方面,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可能来自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如虐待、失去亲人等。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可能引发心理冲突,比如失业、家庭破裂等。

这些心理冲突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能会促进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评估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心理评估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心理评估通过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功能和心理病理状况等来获取一系列信息,以便对其潜在的犯罪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实践中,心理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心理测试、个案分析和采访等。

通过这些手段,心理专家可以对罪犯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性和社交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并判断罪犯潜在的再犯倾向和犯罪类型。

三、心理治疗与矫治犯罪心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罪犯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还为制定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矫治方案提供了依据。

心理治疗是矫治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犯罪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并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降低罪犯再犯率,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施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罪犯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治疗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倾听罪犯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

四、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与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还在犯罪侦查和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犯罪心理,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线索和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追踪犯罪嫌疑人。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刑法领域中,研究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犯罪、惩治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防控策略。

一、人类本性与犯罪心理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一些特点会对犯罪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嫉妒、贪婪、憎恨等情感因素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欲望和冲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恶劣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了解人类本性及其与犯罪心理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受损,容易对周围环境做出过激的反应,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一些人格障碍和心理疲劳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对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文化与犯罪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暴力行为、违法乱纪的容忍度较高,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以权力和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提高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经济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贫困的个体容易因为生活所迫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压力,进而转化为犯罪行为。

五、教育与犯罪心理教育因素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能够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降低其从事犯罪的可能性。

相反,教育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差的个体往往对法律的不了解,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家庭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爱护等问题容易导致个体形成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大学生痴迷传销骗父入伙 父亲请志愿者劝回儿子
人为什么会犯罪?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 犯罪原因
生 物 学 怎 么 说 ?

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倾向。 ——苏格拉底

肥胖的人不容易犯罪 瘦长型的人容易犯罪 健壮型采用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诈骗罪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齐默尔
气质方面

1.多血质:诈骗较多 2.黏液质:贪污较多 3. 胆汁质:贪污较多 4.抑郁质:国家安全方面较多
不善交际是性格缺陷吗
黄洋曾经多次当众评价林森浩,曾说他小气, 说他没有情调,林森浩知道后,都很不满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1、消极、不良的心境 2、实施犯罪时的异常心理状态
9月19日,醴陵发生一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 3死1伤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1、早期童年经历 2、很多意识不到的迹象 3、意识不到的状态,如激情、无名 的烦恼等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比多 心理发展的5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口腔刺激
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想象, 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犯罪 始终存在的,在具体分析和研究犯 罪原因时,几乎都采用多元理论。
对犯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时,从 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讲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和犯罪原因



二、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综合动因论) (一)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14-15——25岁高发。 少年盗窃、团伙抢劫罪; 青年体力旺盛、行为冲动、性欲强烈从事杀人、 伤害、抢劫、强奸犯罪; 中年选择贪污、诈骗等犯罪。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是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1.1 犯罪心理概述犯罪心理是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特点包括:冲动性、自我中心、欲望的实现、欠缺道德约束、心理扭曲等。

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犯罪类型和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成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的身体、性格、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

1.3 犯罪心理的应用犯罪心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预防、犯罪侦查、犯罪审判和犯罪改造等。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法律预防措施。

在犯罪侦查阶段,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提供侦查思路和线索,有助于破案。

在犯罪审判中,犯罪心理的考虑可以影响对犯罪者的定罪和刑罚量刑。

在犯罪改造阶段,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为犯罪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二、犯罪动机2.1 犯罪动机概述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犯罪动机的本质是犯罪者对于某种利益的追求。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情感动机、权力动机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

2.2 犯罪动机的类型2.2.1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犯罪行为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动机之一。

犯罪者为了获取财产、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

常见的经济动机包括盗窃、抢劫、贪污等。

犯罪者通过犯罪手段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引言在我们的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为了应对和解决犯罪,犯罪心理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通过研究罪犯的行为和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进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惩罚措施。

本文将解密犯罪心理学,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对罪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析犯罪行为可以说是一个谜团,因为每个犯罪个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动机和行为方式。

然而,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模式和特征。

社会因素的影响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可能对其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边缘化和贫困可能增加一个人从事犯罪的风险。

因此,改善社会福利和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可能有助于减少犯罪率。

心理动机的驱使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动机。

罪犯行为往往与某种欲望或冲动相关联。

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贪婪而从事金融诈骗,而其他人则出于愤恨或复仇心理而犯下暴力犯罪。

心理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并找出预防犯罪的方法。

违法行为的决策过程罪犯的决策过程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选择从事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罪犯在做出决定之前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评估。

他们会权衡风险和回报,决定是否值得冒险。

对于犯罪心理学家来说,了解罪犯的决策过程有助于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

罪犯心理的分析除了犯罪行为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了解罪犯心理对于预防和处理犯罪非常重要。

罪犯的人格特征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罪犯也不例外。

犯罪心理学家研究了罪犯的人格特征,以发现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特定特征。

例如,一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和道德价值观可能与犯罪行为有关。

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评估其可能再犯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康复计划。

罪犯的心理状况除了人格特征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况。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的研究更是引人入胜。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正是试图理解罪犯背后的心理过程以及犯罪行为产生的动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及其对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的解释。

一、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是探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而犯罪心理学则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罪犯心理评估:犯罪心理学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帮助法医心理学家和法庭判断罪犯是否具有犯罪倾向、预测其再犯风险等。

心理评估可以为制定刑事政策、保护社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 犯罪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罪犯认识和改变其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罪犯重建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再犯风险。

3. 犯罪预防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可以应用于犯罪预防教育中,通过普及犯罪心理学知识,提高人们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警惕,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例如,通过教育普及防范措施,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从而预防盗窃、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的解释心理学在解释犯罪行为和心理动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及其心理动机的解释:1. 盗窃行为:盗窃是一种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背后常存在着经济动机或物质欲望。

通过心理学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罪犯通常有一定的物质缺失,他们可能因为贫困、欲望无法满足等原因而采取盗窃行为。

2. 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来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类罪犯常常存在心理扭曲、压抑和攻击性等问题,他们可能通过暴力来发泄不满、获得权力感或者解决心理困扰,从而实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3. 性犯罪:性犯罪是一种侵犯他人身体自主权的行为,常常涉及性侵、强奸等行为。

第二三节 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的形成

第二三节 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的形成
选择 动机手段 捕捉 行动时机
犯罪决意
由意志决定 转向意志执 行
犯 罪 心 理 的 形 成 过 程
欲求强烈、有意愿 采取非法手段满足 外界诱 因刺激
人格存在缺陷 抑制力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
刺激和情 境的诱发 正向自我 调控失败
形成犯罪动机
抢银行
确定犯罪目的
犯罪
产生犯罪决意
终止犯罪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关系示意图
角色扮演 对犯罪群体的认同和归属、对自己在犯罪
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同、参与群体犯罪活动、 犯罪心理强化几个过程
自我强化 在上述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
自我奖赏和群体奖赏
犯罪心理的外化
• 指主体已具有犯罪心理的内因,
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
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
入犯罪决意阶段。
入室盗窃
几种外化的特点
4、犯罪心理的形成以不良的社会 实践活动为基础。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一、犯罪动机概述
• 犯罪动机: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 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起推动、 维持作用。 • 犯罪目的:犯罪人企图通过犯罪 行为所想要达到的结果;起目标 导向作用。
犯罪动机的类型
• 直接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直 接作用的动机;特点:犯罪目的 明确、侵害对象直接、具体。 • 间接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间 接作用的动机;特点:犯罪目的 明确、侵害对象缺乏直接、具体 性。
四、防御机制
• 人在无意识中,用于消除由心理冲突或 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 衡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 它在缓和失败带来的痛苦,减少认知的 不协调,平复心理上的创伤时,为度过 心理危机,安抚自我而欺骗自己,歪曲 现实,为维持心理平衡而自动地、无意 识地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机能。 • 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 些防御机制有可能导致犯罪。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罪与罚:犯罪心理与道德挣扎】在人类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种违法、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它既使个体受到法律制裁,也常常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与挣扎。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的关系,以及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挣扎。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1.1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塑造个体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贫困、不公平的分配、道德失范等问题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1.2 个人因素:个体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也对犯罪产生影响。

例如,低自控力、易冲动的人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罪犯心理2.1 内疚与悔恨:心理研究发现,大部分犯罪者在犯罪后会感到内疚和悔恨。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无法改变过去,这种心理挣扎常常使他们备受折磨。

2.2 自我辩解与拒绝认罪:部分犯罪者会采取自我辩解的策略来缓解内心的困扰。

他们可能试图找到外界因素或他人的过错,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此外,部分犯罪者在面对审判时坚持自己的清白,拒绝认罪。

三、道德挣扎与真实案例3.1 道德困境与内心挣扎:在犯罪行为中,犯罪者通常会面临道德困境。

例如,一个人因迫于生活压力而选择盗窃,他可能在心理上与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斗争。

他可能明白行为错误,但经济压力驱使他无法摆脱。

3.2 案例分析:以杀人犯为例。

杀人犯通常会受到内心的道德谴责和外界的谴责,他们常常陷入内心挣扎中。

一方面,杀人是违法和道德不可容忍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常常感到痛苦与内疚;另一方面,部分杀人犯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他们可能试图寻找道德的边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四、犯罪行为的精神病理学解读4.1 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关。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缺乏同理心、冲动易怒且短视,这些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当中。

4.2 心理疾病的影响:某些心理疾病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妄想或幻觉而被迫实施暴力行为。

心理疾病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是复杂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六 与 犯 罪 形 态 接 触
五 犯 罪 动 机 学 习
四 学 习 内 容
三 学 习 地 点
二 一 沟 习 通 得 学 习
主 要 内 容
亲密 团体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总结

犯罪心理学总结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概述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总称,如犯罪动机、反社会意识、消极的性格、犯罪人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等。

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相对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的特点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如犯罪人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关系表现在: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来决定。

4、犯罪心理学:狭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实质1、犯罪心理的实质:是犯罪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中的不良因素的主观能动反映。

2、犯罪人的认识特征认识内容的错误性(错误的三观错误的法律意识反社会的犯罪心理)认识方式的偏激性认识能力(智力)相对偏下聪明反被聪明误3、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情绪情感的低级性情绪情感的冲动性情绪情感的消极性4、犯罪人的意志特征经不起犯罪诱惑、盲从、一意孤行、具有犯罪习癖、意志的两极性5、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个人主导需要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畸形的需要结构、以违法犯罪手段追求需要的满足6、犯罪人的动机特征存在着犯罪与不犯罪的动机冲突、存在着不同犯罪动机间的动机冲突犯罪动机呈深化、复合化趋向、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变化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1、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过程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2、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渐变式模式:即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程度和历程,犯罪心理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定型较为明显。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解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与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解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与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解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与因素犯罪是指违反社会法律,危害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行为。

在犯罪行为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原因,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犯罪行为。

本文将从心理动机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指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需求或动力。

对于犯罪行为来说,心理动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心理动机包括报复、欲望、权力欲、控制欲、财富欲望等。

首先,报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

一些犯罪分子由于受到过某些不公正的对待、伤害或者羞辱,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欲望,将犯罪作为一种报复的手段。

这种心理动机常见于一些暴力犯罪和性犯罪。

其次,欲望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动机。

人们对于金钱、性欲等物质和欲望产生强烈的追求,并且为了实现这些欲望,不惜采取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贪污犯罪、盗窃犯罪都可以归因于这种心理动机。

再次,权力和控制欲望也是一些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

有些人出于对于权力和控制的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一些恶性杀人案件往往与施暴者对于操控和掌控他人的欲望有关。

最后,财富欲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动机,也是很多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对于一些人来说,通过犯罪行为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选择了犯罪作为达到财富积累的途径。

二、心理因素除了心理动机,还有一些心理因素也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健康问题、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些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些患有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容易产生犯罪行为,这种情况往往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

其次,人格特质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具有攻击性、冲动性、缺乏良心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表现出犯罪倾向。

这些人倾向于以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为中心,而忽视了他人的权益和社会规则。

再次,社会环境也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贫困、社会不公、家庭矛盾等社会环境因素容易诱发犯罪行为的产生。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不良的道德品质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因 素
环境
因素
自我控制系统缺陷 家庭环境 工作环境 学校环境 居住环境 职业 季节 地域 自然灾害 时间 侵害对象 现场其他人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 境因素
自然环 境因素
情境 因素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 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 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 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 首先,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 其次,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 提。 最后,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得以产生的 直接原因。 总之,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但这些因素的作用绝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一定的主 次关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 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 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 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 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 力,就不会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场所因素
• 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 关系障碍 • 管理缺陷,如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 混乱,容易引发盗窃、贪污等犯罪动机 • 太重视物质利益不重视思想教育,致使一 些职工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
居住环境因素
• 邻里关系的恶化,容易产生杀人、放火、 盗窃、投毒等犯罪心理 • 邻里关系疏远,使邻里成员互不关心,给 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 邻里关系不良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个性 心理
学校因素
• 教育内容的缺陷,重考试,轻德育和性教 育 • 教育态度的缺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对 成绩差、品德差的学生歧视冷淡,管教粗 暴,滥加惩罚 • 学校管理的缺陷,学风差,校风差,秩序 混乱,不正之风盛行
案例6
• 2004年7月9日早上6时许,北京外国语大学 东院南平房13号院内(此房为私人出租房), 大二罗卡娜因琐事与该校成人教育学院女 学员、28岁的李春霞发生争执,持刀猛刺李 的胸、颈、肩、背及上肢等部位十余刀, 致李春霞因被刺破心、肺致急性失血性休 克,在送往304医院途中失血过多不治而亡。
案例2
• 美国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个非常优秀的大 学生HERRY在一次偶然中对自己15岁的亲妹妹产生了 欲念,于是找了自己学校的心理老师做咨询,老师让 他去买一种抑制体内雄性激素的药物来吃但叮嘱他不 能多吃,要靠理智来战胜欲念,他吃了两颗后。此后 他在学校看到漂亮的女老师和女生,都会产生强烈的 兽欲,他就吃了很多药,逐渐变的女性化。 • 老师发现他的变化,叫他到咨询室,他在愤怒中把矛 头指向了老师,用刀捅了老师,后来抢救及时脱离了 生命危险。 • 开庭后老师对大众说”这个人心理变态,他企图强奸 自己的亲妹妹!”大众愕然 • 经DNA测试,HERRY的染色体是XYY,比正常人多了 一个Y,就比正常多了更多的暴力和性欲。
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 产生的原因
西方学者提出的犯罪原因论
• 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人的观点 • 他认为犯罪是一种返祖现象,犯罪者都 具有原始人的特征,包括思想和行动 • 犯罪者是退回到原始社会的野蛮人状态
• 1870年12月,在意大利帕维亚监狱,做为监狱 医生的龙勃罗梭打开了意大利著名的土匪头子维 莱拉尸体的头颅,发现其头颅枕骨部位有一个明 显的凹陷处,它的位置如同低等动物一样。得出 结论:这种情况属于真正的蚯突(vermis)肥大, 可以说是真正的正中小脑。这一发现触发了他的 灵感,由此他认为,犯罪者与犯罪真相的神秘帷 幕终于被揭开了,原因就在于原始人和低等动物 的特征必然要在我们当代重新繁衍,从而提出了 他的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自然环境因素
• • • • • • • 地域因素 边境与沿海多发生走私、贩毒案件 农村多发生盗窃牲畜案件 城市多发生盗窃汽车案件 扒窃多发生在繁华闹市 抢劫和强奸多发生在偏僻地区 例:我曾经被抢劫和偷窃过(西财光华村)和春 西路
季节因素
• 夏天由于衣服穿着单薄,多发生强奸案件 • 冬天多发生扒窃案件 • 冬天衣服穿的多,钱包多数放在衣袋里
物质代谢异常说
• 犯罪者有两种类型——暴躁型和忧虑型 • 暴躁型犯罪者体内的铜、铅元素过高 • 化验了24对兄弟的头发后发现他们体内的金 属含量很不平衡 • 对前途失去信心和生活贫困的人,体内金 属元素会失去平衡 • 吃维生素和注射维生素,可以控制其暴力 行为
• 铅是有毒的元素。早期中毒,危害人的脑神经, 类似于神经衰弱症状,判断力差,记忆力减退, 兴奋抑制两过程失去平衡,自制能力衰退等。 据《科学画报》1988年第1期报导,古罗马多暴 君,嗜好杀戮、征战和斗兽。原因固然在于奴 隶主阶级的本性,但也与他们好饮被铅严重污 染的葡萄酒有关。科学家曾对暴力犯罪者的头 发进行化验,结果是85%以上的罪犯含铅量很 高。瑞士医生对罪犯采用驱铅疗法试验,连续 八年,暴力犯罪者治愈率高达81%。
• 17岁少年小文(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 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文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文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 文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文把看台球桌挣的钱 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今年6月上旬,小文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文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 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 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 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 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 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 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 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文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 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文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 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文的爷爷说,那是 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文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 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 脑损伤:脑损伤的结果会产生性格变化、智力低 下和能力减退; • 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多发生杀人、伤人行为; 躁狂症表现为精神激昂,往往发生欺诈、恐吓、 侵犯等行为 • 酒精中毒:表现为认识能力低下或丧失,急剧兴 奋,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盲目攻击 • 药物依赖:兴奋剂、致幻剂、麻醉剂等各种药物, 对生物体有特殊影响
犯罪综合因素分析-家庭
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 造成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有继父继母的 家庭 • 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等状况 • 父母间关系恶劣,父母对子女采取溺爱、 纵容、歧视、虐待、专横或管教不严、管 教过严等家庭
• 某县初中二年级一女学生苏某,学习成绩拔尖,写作水 平在同学中更是超群,27家报刊先后刊出她的文章。参 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他又捧回一等奖的证书。学 校评选她为市、县“三好学生”,县委隆重授予她“特 别奖”。按理说她脚下的路闪光,照这样发展下去,前 途将无比辉煌。然而,谁也没想到,成绩、荣誉给她带 来的却是一场悲剧!因为成绩和荣誉,家庭对她更加宠 爱和娇惯;因为成绩和荣誉,在“一俊遮百丑”的光环 效应影响下学校也百般“照顾”而放弃了对她的严格要 求;更因为成绩和荣誉,导致他昏昏然、飘飘然起来, 鄙视学生,轻视老师。后来因醉心于赞美之辞,被他人 几句赞颂的话而身陷“爱河”,再后来在同伙的蛊惑下, 辍学“下海闯荡”,进而发展到与他人非法姘居,进行 诈骗,触犯了刑律。转瞬间一颗耀眼的新星,坠落到少 年犯管教的大墙之内。
时间因素
• 抢劫、杀人、放火、强奸等犯罪,多发生 在夜间 • 白天多发生入室抢劫和盗窃 • 发薪日期及其后二三日,多发生伤害罪, 因为有的人在发薪后大吃大喝酗酒闹事 • 节假日多发生伤害罪和扒窃罪
犯罪现场-青年犯罪行为
• • • • 青年职务犯罪越来越普遍 很多青年干部走向犯罪的道理 追究-从众心理,贪污、受贿都是从众心理 案例7:原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李向雷,是复旦大 学毕业的研究生,不到33岁即担任广东省公路局 副局长,当时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公路局副局长。 遗憾的是,这名年轻干部从担任局长职务第二年 便开始收受贿赂,认为节日收点购物券、礼品之 类的没啥,慢慢产生了“不贪白不贪、不拿白不 拿”的思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一审被判有期 徒刑13年。
犯罪综合动力因素-主体因素
• 生物因素 • 遗传:病态人格 • 性别:男性在犯罪中多选择盗窃、杀 人、抢劫、强奸、伤害等重大暴力犯 罪;女性在犯罪中多选择盗窃、拐卖 人口、盗窃、诈骗等犯罪
• 年龄因素 • 12-25岁的青少年犯罪率最高 • 原因:生理上逐渐发育,但心理发 育不完整,处于成人与儿童的交替 时期;容易受暗示,处于半成熟半 幼稚的状态,易冲动,情绪起伏大, 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 男性和女性犯罪有区别 • 杀人犯罪,男性多采用暴力手段;女性多 采用毒杀方法 • 财产犯罪中,男性多实施盗窃、抢劫、走 私犯罪 • 女性多实施诈骗、扒窃、贪污犯罪,利用 自己的姿色进行犯罪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 遗传负因:血亲中的精神病、变态人格、嗜酒 癖等,从父母遗传到子女 • 精神发育不全:表现出判断力、理解力差和行 动迟缓、自主性缺乏、易受暗示、兴奋,易发 生性犯罪和杀人、防火、盗窃犯罪等 • 内分泌异常:肾上腺素、血清素与情感变化有 直接关系 • 物质代谢异常:血中缺糖使人产生兴奋,增强 攻击性,引起性欲亢进,削弱意志力;缺钾造 成情绪不稳定,易动肝火
精神病学的犯罪原因论
• 病态人格说
• 难以感化的累犯、惯犯中,绝大多数为病 态人格者 • 病态人格指的是在情感、意志、欲求等严 重畸形 • 表现:缺乏同情心、道德感和罪恶感,利 己而残忍,反社会性强,不能适应集体, 好显示自己。
挫折-攻击理论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 受到的挫折越大内有44个常染色体,2个性染色体X,Y 男性:44+XY 女性:44+XX 有的人染色体数量异常:XXY,XYY XYY特点:身材高大,攻击性强,容易冲动,犯 罪比例为一般人的6倍 • XXY特点:智力低劣,双性特征明显,易受暗示, 顺从被动,容易受人唆使,犯罪比例为一般人的4 倍
案例3
• 袁某从小父母离异,缺乏母爱,性格孤僻,长大 后迷上了赌博,结婚后一输再输,被妻子反复辱 骂,于是在紧张与愤怒中杀死了妻子。在杀死妻 子后,知道自己摆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就想拉几 个人来陪葬,于是去炸茶馆,把经常跟自己打牌 赢他的钱并嘲笑他的牌友炸死了。 • 典型的因挫折导致攻击的犯罪行为
学习因素
• 从经济情况看,穷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 折大,因此,穷困者的犯罪率也大;从年龄看, 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违 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体 有缺陷的人、劣等种族的人等都挫折较大,所 以攻击行为也多。
• 越穷越犯罪
• 穷人的犯罪往往为生存所迫,指向盗窃、抢劫 等为基本生存所需而进行的犯罪 • 例:北京的抢劫、盗窃案件一般都是外来打工 者做的,他们在北京漂泊,生存都出现了问题 • 富人的犯罪主要指向经济类 • 贪污、受贿… • 穷人们为了生存而犯罪,富人们为了变的更有 钱而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