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地区的东周墓
钱元璙墓现状 吴越国王钱镠之子的墓为何如此凄惨
钱元璙墓现状吴越国王钱镠之子的墓为何如此凄惨本文导读:之前以为九龙坞的钱元璙墓就在七子山公墓九龙坞墓区,即下图所在,但与村民交流后得知,此墓区为借用九龙坞之名,而钱王坟确址就在七子山公墓二工区(现也归属于七子山公墓九龙坞墓区)。
九龙坞墓不在此九龙坞墓区内,而应继续往西走,在二工区内五代吴越国广陵郡王钱元璙,是苏州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
他与其子钱文奉治理苏州60余年功绩卓著,“俭约镇靖,郡政循理”,使苏州偏安一方免于兵火之灾。
百姓安居乐业,生产极为发展,文化繁荣发达,为苏州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氏治吴时还营造南园、东圃、金谷园等多处名园第宅,在苏州园林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
据考,沧浪亭、虎丘塔也为钱元璙父子治理苏州时所建成,或后人在其基础上所建。
北宋时的苏州,其繁盛超过已往任何朝代,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誉,与钱氏政权治理有方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钱元璙像钱元璙(887—942),字德辉,初名传璙,镠第六子(《吴郡志》作第四子)。
仪状瑰杰,风神俊迈。
起家沂王府咨议参军、宣武节度判官、累迁散骑常侍。
改马军厅事指挥使。
武勇都之变,徐绾召淮南兵入寇,顾全武谓“杨公,大丈夫!今以[ ]浩,必悯我。
群公子谁可行者?”武肃王乃遣传璙微服为全武仆,诣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见吴王。
为行密指陈逆顺之理,吴王为之动容。
遂以女妻之即日召田君回军。
未几,逆妇归钱塘。
累征缙云、睦州,皆陷阵有功,授邵州刺使。
复征湖州高澧及攻东州,授睦州刺使。
寻,迁苏州。
累敕授中吴、建武等军节度使;苏常润等州团练使、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文穆王立,更初名。
诸兄弟易“传”为“元”,而传璙亦以元潦名。
璙在苏州三十年,性简约而恭靖,便弓马。
文穆王时,以王兄尤加礼遇。
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
作金谷园以娱老。
又建烟雨楼于正滮湖之上。
久之,晋敕封广陵郡王,不及受命而薨;天福七年三月也。
年五十六,谥宣义。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漓渚镇境内,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古墓群遗址。
该墓群包括11处越国贵族墓葬,其中水竹庵桥头越国贵族墓、陶山越国贵族墓、小馒头墩越国贵族墓、面前山越国贵族墓、下平地越国贵族墓、宋家山越国贵族墓、庙前山越国贵族墓、乌龟山越国贵族墓、前山越国贵族墓、将台山越国贵族墓等10处墓葬位于平水镇境内;倒骑垅越国贵族墓位于漓渚镇境内。
这些越国贵族墓葬的形状和结构各不相同,其中“中”字形墓有6座,“甲”字形墓有13座,刀把形墓有5座。
这些不同类型的墓葬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越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信息。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群于2002~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原绍兴县文保所(柯桥区文保所)多次对绍兴越国贵族墓群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勘探,掌握了绍兴越国贵族墓的分布、形态及保存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墓葬对于研究越国史、越国都城史、越国的国情国力、越国的葬制和葬俗,乃至越国时期的多角度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分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各个国家纷争不断,形势动荡。
其中,吴国和越国是两个地理位置相邻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
一、吴越地区的地理位置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接闽越地区,西与楚国接壤,北界太湖。
该地区地势起伏,河网纵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吴越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交通的枢纽和贸易的中心,也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格局1. 吴国的兴衰春秋时期,吴国崛起于吴越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吴国很快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吴国的都城建在今天的苏州地区,其疆域东起东海,西至太湖,南达钱塘江,北至长江。
吴国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掌握了繁荣的海上贸易。
然而,随着战国时期的来临,吴国逐渐式微,最终被越国所灭。
2. 越国的崛起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越国的疆域大致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其首都建在今天的绍兴地区。
越国所处的丘陵地带使其军事防御能力较强。
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了吴国的劲敌,并在战争中夺取了吴国的部分领土。
三、吴越地区的环境变迁1. 自然环境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沿海地区的海域逐渐变浅,岛屿增多。
同时,由于频繁的战争和人口迁徙,吴越地区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土地逐渐退化。
这些环境变化对吴越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环境变迁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争的持续使得吴越地区的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无数人民流离失所。
同时,随着贵族阶层的崛起,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这种社会变迁直接影响了吴越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四、吴越地区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吴越地区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安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浅析
临安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浅析摘要:近年来,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重要模式,与城市更新在空间资源分配、服务业态支撑、文化产业补链等方面发生紧密的关联。
本文以临安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综合分析遗址公园规划与城市空间重构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公园建设为载体、遗产保护为内核、遗址活化利用为手段,整合存量土地和可利用资源,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效益统筹。
关键词:临安,吴越国,遗产活化,城市更新,考古遗址公园1.规划背景2017年4月,临安区政府地下车库人防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古代建筑基址,随后数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五代吴越国衣锦城建筑址初现。
2018年初,锦南街道锦桥村保障房项目施工现场再次发现文物遗迹,经考古部门为期4个月的发掘,《咸淳临安志》中记载的净土寺遗址露出神秘面纱。
新发现的遗址与现存的钱王陵、功臣山(含塔、寺)一同揭开了自五代以来临安城市的演变“源点”,即“城—陵—寺”一体的整体格局。
2.总体规划在前期对临安吴越国文化史迹与现代城市空间叠加分析基础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遗产突出价值阐释场景为核心,置入“陵-城-寺” 三大要素媒介,以上位规划、历史场景、城市时代特征为准绳,通过与城市空间更新的联动,最终实现“城-园”互融发展的规划愿景。
2.1总体定位规划拟建成以吴越国文化史迹为核心,以临安城市变迁空间叠加为内涵,集吴越国王陵保护展示、佛教文化遗址展示、城市建筑遗址展示、临安山水城市景观展示为一体,具有遗址保护、教育展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艺术创意、旅游休憩等多种功能,以展示和体验吴越国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临安县(军)治城市发展变迁、展示和体验人居与城市和谐发展关系的考古遗址公园。
2.2 规划架构与核心内容考古遗址公园总体划分为太庙山、功臣山、塔山路三大区块,形成“两区一轴”的整体架构。
其中:太庙山区块——为墓葬主题展示区,以钱王陵为主体,太庙遗址、衣锦城遗址分列东西两翼,以太庙山、青龙山、白虎山的山形地势反映五代王侯墓葬选址的大格局,利用临安图书馆的改造在外围解决游客集散及文化展示的场所需求。
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葬在洛阳的帝王:
东周的天子王陵25座
东周陆浑王陵5座
战国韩宣惠王韩康墓
东汉陵区:
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
汉安帝刘祜的恭陵
汉顺帝刘保的宪陵
汉冲帝刘炳的怀陵
汉灵帝刘宏的文陵
汉明帝刘庄显节陵
汉章帝敬陵
汉和帝慎陵
汉殇帝康陵
汉质帝静陵
汉桓帝宣陵
曹魏陵区:
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
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
魏废帝曹髦陵
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墓
东吴末帝孙皓墓
西晋陵区:
晋宣帝司马懿的高原陵
晋景帝司马师的峻平陵
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
晋惠帝司马衷的太阳陵
北魏陵区: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长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
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定陵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静陵
北魏节闵帝元恭陵(广陵王元羽之子)
幼主元钊
唐昭宗李晔和陵
唐孝敬皇帝李弘恭陵
五代十国:
后梁太祖朱温(朱晃)宣陵
后梁末帝朱友贞陵
后唐庄宗李存勖雍陵(伊陵)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
后唐闵帝李从厚陪葬徽陵
后唐末帝李从珂陪葬徽陵
后晋高祖石敬瑭显陵
南唐后主李煜墓
后蜀后主孟昶墓
南陈后主陈叔宝墓
古朝鲜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墓
吴越国王钱俶墓
北宋翼祖皇帝赵敬翼(赵匡胤祖父)宋西陵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
明弘光帝朱由崧陵(明第十七位皇帝)。
中国古代7把名剑,每一把都真实存在,铸造技术现代专家自叹不如
中国古代7把名剑,每一把都真实存在,铸造技术现代专家自叹不如剑,是中国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不仅仅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更是象征君子典范的礼器。
《庄子说剑》将剑分为三类,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连天子都使用佩剑,可见剑的地位之高。
《古代刀剑录》中记载的绝世名剑有数十把,如夏禹轩辕剑、干将莫邪剑、湛卢剑、七星龙渊剑、泰阿剑等等,但是它们大都只流传于史书中,流传到现在的极少,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宝剑是否真实存在。
下面是中国古代7把名剑,每一把都真实存在,最后一把更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剑”。
东周玉剑在东周的大墓里出土过许多铁剑和青铜剑,但是1978年的曾侯乙墓考古时却出土来唯一一把玉剑,被称为“东周玉剑”。
玉在古人看来是超脱五行的东西,是身份的象征。
这把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剑长33.6厘米,宽5.1厘米,厚0.5厘米,整体玉色青白,剑身上刻有一对头尾相连的龙,龙眼、鳞、爪部位清晰可见。
这把剑不是战器,也不是佩剑,而是陪葬剑,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在短暂的生命中热爱生活,追求灵魂永恒的浪漫情怀。
东周玉剑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中,世人都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
吴王光剑吴王阖闾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君王之一,他在位期间重用伍子胥,拜孙武为将,励精图治,将偏居东南的小国打造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
1972年在安徽南陵县出土的吴王光剑,正是吴王阖闾的佩剑。
吴王光剑通体长50厘米,不仅剑柄处镶嵌来宝石,剑身上还刻有错金铭文尽显王者之气,虽然整个剑身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仍然能看出上面有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攻吾王光自乍,用剑以战戍人。
”这把吴王的佩剑曾因战乱流落国外,20世纪90年代辗转流入香港,后被上海博物馆购回并收藏。
始皇兵马俑铜剑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来许多武器,有有铜矛、铜弩机、铜镞等,还有19把铜剑。
科学家在对这些铜剑进行测量时发现,这些铜剑的长度为86厘米,尺度分毫不差,而且每把剑都是如此,好像一个模子里立刻出来的一样。
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
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纪丹阳陈立柱南方文物2010·2学术会议(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安徽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安徽大学历史系承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于2009年12月13~15日在安徽合肥市隆重召开。
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安徽等十多个省、市、区和香港、台湾等地,以及美国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会议预定主题为“百越文化与华南民族考古”,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就百越族群及周邻关系、百越各民族文化、华南地区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及百越视野下的华南民族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现将会议内容概述如下。
一.百越族群及周邻关系的研究。
这是历届年会讨论的重点,本次会议上更是重中之重,提交论文近二十篇。
鲁西奇教授整理的石泉先生论文讨论了商周时期长江下游开发的情况、春秋时期吴越的兴起与强盛、吴越都城地望问题及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与楚文化的分布,认为:商代与西周时长江下游的开发,“东夷”起了很大作用,而东南沿海各省的初步开发,“百越”实为最早的主力;早期吴、越的都城及其相应的重心地区都在淮水下游地区,而不在长江边以至江南地区。
另外石先生还提出了“五湖”在今高邮一带、战国时楚郢都还在汉水中游地区等观点。
厦门大学吴春明通过对越南东山文化的聚落与墓地、内涵的多元因素的详细分析,探讨了东山文化与“骆越国”问题,认为骆越国的东山文化是在华南百越王国、中原周汉帝国间南征北伐、激流涌荡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融合形成的。
泉州师院宋叶、厦门大学王新天在前人对商代历史分期研究的基础上,从考古学文化来探索商代南方疆域的动态变化,并且阐释了南方疆域变迁中一些特殊现象的成因。
中国社科院徐峰以西周时期的安徽江淮作为探讨对象,论述了西周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经略,并以传统文献中“淮夷”的一员———六国为例,重新审视了周人与淮夷的关系。
淹城遗址公园介绍
淹城遗址公园介绍淹城遗址公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在杭州市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40多公顷。
作为一座以文化遗址保护为主题的公园,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淹城遗址是杭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2年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杭州地区曾经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处,也是两国发生冲突的重要战略位置。
而淹城遗址正是当时吴越两国的边界之一。
淹城遗址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吴越王墓,这是一座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
吴越王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墓葬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时期墓葬。
墓穴内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器物,包括玉器、陶器、铜器等,展示了当时吴越两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除了吴越王墓,淹城遗址公园还有其他许多景点,如淹城博物馆、淹城遗址公园广场等。
淹城博物馆是公园内的重要文化设施,收藏了大量关于吴越历史和文化的展品。
游客可以在博物馆里了解吴越历史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淹城遗址公园广场是公园的中心地带,是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广场上有绿树成荫的小径、花坛和喷泉,是游客休息、散步和拍照的好地方。
尤其是在夏季,广场上的喷泉和花坛都会开启,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
淹城遗址公园还有许多休闲娱乐设施,如儿童乐园、健身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儿童乐园里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
而健身设施则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锻炼身体,享受健康的生活。
淹城遗址公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公园。
它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吴越历史和文化的机会,还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场所。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或者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散步和放松,那么淹城遗址公园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学习、游玩还是休闲娱乐,这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春秋战国贵族墓葬群--鸿山越墓
春秋战国贵族墓葬群--鸿山越墓
鸿山墓群是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珍贵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在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部,北依太伯渎,南靠九曲河,东接漕湖与苏州相望。
鸿山墓群实际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贵族的墓葬群。
在鸿山遗址约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大型土台、土墩约118余座。
其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鸿山墓群实际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贵族的墓葬群。
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规律,并将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国贵族的5个等级;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随葬品。
其中丘承墩一座长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国贵族墓葬,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分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
该墓共随葬各类器物1100余件,大多为精美绝伦的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为止江浙一带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越国随葬品的风采。
500余件青瓷和硬陶乐器堪称庞大的地下乐器库,既有中原式甬钟、磬,也有越式的淳于、丁宁、铎、铃形器,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乐器的数量和品类可与曾侯乙墓相媲美;玉器中既有葬玉、剑饰,亦有佩玉,而成双成对的“五璜佩”,当为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等级的配饰;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玻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是研究玻璃起源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难得材料。
鸿山贵族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出土文物丰富,等级差别明显,是继印山大墓之后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对越文化及越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越文化
地理分布河姆渡文化遗址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
考古学界或称其为墓葬,或说是住宅,还有的说是军事堡垒。
不论其有何用途,这一大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屋建筑。
从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们应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迹。
而在吴文化遗存较密集的宁镇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此类遗迹。
这说明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苏南、江西东北的上饶地区皖南和浙江省, 及上海市,基本与整个吴语方言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如细分则可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而原先宁镇扬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编辑本段文化渗透历史吴越文化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文化在太湖地区也可找到吴文化的踪迹。
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部挺进,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
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就是春秋时期,太湖地区的青铜器增多。
在太湖地区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点,时代都在春秋晚期。
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较多,往往是上层贵族的标志。
太湖地区在春秋晚期出现大量吴文化特点的青铜器,说明吴国的统治者已于此时入主该地,吴人何时定都姑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应在春秋晚期,可能为吴王阖闾时。
历史趣闻吴王阖闾最后怎么死的?阖闾的墓在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王阖闾最后怎么死的?阖闾的墓在哪导语:吴王阖闾最后怎么死的?阖闾墓在哪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名字都那么随意而有诗意,不似今天我们这样实际而平庸。
比如阖闾,阖闾二字是两扇门吴王阖闾最后怎么死的?阖闾墓在哪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名字都那么随意而有诗意,不似今天我们这样实际而平庸。
比如阖闾,阖闾二字是两扇门——阖是闭着,《易经》中说,一阖一辟为之变,辟也就是开;而闾是通向里巷,也就是通向邻里、市井。
前者是藏,后者不仅是开,而且是聚拢。
阖闾用伍子胥献给他的刺客杀吴王僚,这刺客叫专诸,他将鱼肠之剑藏在蒸好的鱼肚中实施了暗杀与改朝换代。
阖闾共得到越国献他的宝剑三把:鱼肠剑逆理不顺,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所以用来杀了前吴王。
磐郢剑是不法之物,对主人不亲,所以被他女儿用以自杀。
第三把湛庐剑集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可临阵拒敌,但主人如有逆理之谋就会自动离去。
在《吴越春秋》中,它就自动出鞘而去,从水面掠过而至楚昭王的枕边。
现在我们还有这等想象力么?阖闾当了19年吴王。
掌权时间最长的吴王是第一任寿梦,25年;第二位是他儿子夫差,20年,比他多一年。
阖闾死于公元前496年。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阖闾想趁乱灭越国。
双方决战于越国的檇李,古地名也有诗意,檇李本是一种李子的名称,在今嘉兴西南。
《春秋左传》中记载,勾践因怕吴军齐整而将死囚编为三行敢死队,以剑自刎,喊道:“二君有治,臣好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扰吴军心而致吴军大败。
灵姑浮“以戈击阖闾,阖闾伤将指”,还捡到了他的一只鞋。
“将指”就是大脚指。
但伤到脚趾怎么就死了呢?《春秋左传》中没有记载,只说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漆器的制作
5 第五节骨器、
蚌器、牙器和 角器的制作
第一节新发现的西周 甲骨文
第二节新出金文所见 史实
第三节金文历谱与西 周王年
第四节音乐与艺术
第二节东周王城
第一节东周时期城 市特点
第三节晋国与韩国、 赵国、魏国都城
0 1
第四节燕国 都城与中山 国都城
0 2
第五节齐国 与鲁国都城
读书笔记
先周文化,是指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以前周人创造的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陳譜是一項多學科聯合攻關的項目,所以該譜和天文學,考古學,碳 十四測年的研究成果是互洽的。 铜器的比较分析要养成习惯,从纹饰、器型两处入手,然后再进一步结合时代分期。 应该是属于说明文体裁,大略看了几章,基本上都是摆数据,讲事实,不是特别感兴趣。 这书真好,脉络清晰、有图有“真相”,就是有点贵,得攒上3周的书币。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史称周代。青铜制品中有不少惊 世之作,还出现了人工冶铁业。 通史断代类似的书籍需要比较才能明确优缺点。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想要了解两周时期的考古材料,社科院的 书籍值得第一入选。 考古,一般被人戏称为“历史的掘墓人”。国家将夏商周远古时代的历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意义非凡 的。
上层文化
5 第五节玉皇庙
文化
第六节桃红巴 1
拉文化
第七节毛庆沟 2
文化
3 第八节杨郎文
化
4 第九节巴蜀文
化
5 第十节云南地
区的青铜文化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考察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考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一个充满变革与矛盾的时期,而吴越地区则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地域之一。
吴越地区包括今天的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其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与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在整个中国宗教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1. 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争夺地盘,形成复杂多样的政治局面。
吴越地区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地域,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在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与影响。
2. 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宗教信仰多元,包括儒教、道教、古代巫术等。
其中,儒教在吴越地区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对礼仪、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强调上。
道教则更注重个体修炼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此外,古代巫术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也在吴越地区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3. 祭祀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的祭祀文化繁荣发展,大量的祭祀活动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祈雨祭祀等传统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与祝福。
4. 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凝聚力,使当时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祭祀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社会互动与交流。
5. 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对于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对整个中国宗教文化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贡献。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多样丰富,凸显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与影响。
宗教信仰的多元性、祭祀文化的繁荣以及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件国宝还原一个吴越国
临安博物馆开馆 文物重器登场三件国宝还原一个吴越国 ●俞吉吉一方田园,半边山水。
一瓦一砾,诉说着临安的历史;一器一物,勾勒出吴越的往事。
掩映在功臣山下的临安博物馆,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座坐落于杭州临安区天目路800号、建筑面积达10500平方米的临安博物馆,是临安目前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它承载了临安历史、吴越往事。
三大展厅讲述临安往事远远看去,整个建筑群如同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这让不少首次到访的观众眼前一亮。
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在设计博物馆之初,就坚持建筑与山水相融的理念。
馆内陈列。
A view of an exhibition hall of Lin’an Museum博物馆建筑设计依宋代画家李唐之半边山水结构作总体布局,形态上取意于当年钱氏一族于战乱中守住东南一方田园,建筑元素上大量参考临安本地的乡土特色。
据说,王澍对自己的作品十分严苛。
光外墙的几块砖石,就因为尺寸、色调或位置稍有偏差,被返工了好几次,其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在临安博物馆馆长鲍伟华看来,这是一项彰显临安优秀历史文化、实现遗产保护成果社会共享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反映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地方性中型综合博物馆,临安博物馆兼有吴越国文化专题展示与研究中心的功能。
博物馆的展厅分为基本展厅、精品展厅和临时展厅三部分。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
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临安,得名于境内的临安山。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自然资源,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史前时期就开始繁衍生息,留下了悠久而璀璨的文明足迹。
东南乐土,吴越家山。
基本展厅为临安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展示,以吴越国国史及文化内涵为核心,482件(套)文物前溯根脉基因,后续文脉传承,以“山高水长(史前至隋唐)、树大根深(五代吴越)、枝繁叶茂(宋元明清)”几个部分来展现临安历史文化的全貌。
临安的前世今生,在这里娓娓道来——数万年前的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留下了最早的生活痕迹;数千年前的陶罐,见证了临安史前先民的生产生活;西周原始瓷器千载釉衣亮彩如昨;东周时期的炊具,好像还留有那时候勤耕善作的人们欢聚一堂的烟火气;金书铁券的故事传颂了一代又一代;一砖一瓦里是吴越国的根基;一诗一画一言一语,道不尽故乡情深。
简述东周吴越贵族墓葬的一般特点
简述东周吴越贵族墓葬的一般特点东周吴越贵族墓葬的一般特点
东周吴越贵族墓葬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时期吴国和越国贵族
的墓葬。
这些墓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以下将对其一般特点进行简述。
首先,东周吴越贵族墓葬规模宏大。
这些墓葬通常由多个不同的坟墓组成,包
括主墓和次墓。
主墓通常为君主或贵族的安葬之地,规模较大,墓穴深而宽,内设有坑道和墓室。
次墓则为贵族家族成员的葬地,规模相对较小。
墓葬周围常有围墙或祭祀场所,体现着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其次,东周吴越贵族墓葬装饰豪华。
墓室内常有丰富的陪葬品,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
青铜器是其中最常见的陪葬品,包括大型的鼎、盆、簋等,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玉器多是以玉璧、玉琮、玉璜等形式呈现,寓意着贵族墓主人的高贵和尊崇。
墓室内还常见一些带有神秘符号和文字的石刻,指引着墓主人灵魂的旅程。
第三,东周吴越贵族墓葬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墓葬常常建在高地或山脚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对天地神灵的崇拜。
墓地内常有祭坛、祭台等,供给神灵祭祀和祭拜。
陪葬品中的青铜器和玉器也反映了贵族对神灵的供奉和敬仰。
总结起来,东周吴越贵族墓葬的一般特点是规模宏大、装饰豪华和充满宗教色彩。
这些墓葬是当时贵族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为我们了解东周时期吴越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新)
第三节吴越地区的东周墓长江下游一带,在两周时期属吴、越两国所辖。
吴国自商末周初建国,至春秋末年(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约历700年左右的时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大体以太湖一带为界,吴国位于越国西北方。
吴国在春秋中晚期国力最强盛时,曾据有今江苏大部,上海、安徽和浙江的一部分。
越国在灭吴后,曾一度北上称霸,疆土有今浙江北部、江西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大部及山东南部。
进入战国后,越国国势渐衰,约在公元前306年灭于楚。
由于吴文化和越文化地域分布与文化面貌近同,相互关系密切,因而两者常被并称为吴越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近同在墓葬制度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盛行以平地掩埋、堆土成墩为特征的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就是为吴越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特殊葬俗。
但自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晚期以来,在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日趋频繁的交流中,这种富有特色的传统葬俗开始衰落,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逐渐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随葬制度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于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中,而中小型墓的形制结构与随葬习俗则变化不大,基本上固守着“平地起封”、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随葬的文化传统。
我们从大型墓葬形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埋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与楚文化葬制的强烈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地域特色。
本节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埋葬制度的综述与分析,即拟以此区的大型墓葬为重点来展开。
吴越地区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大多葬于山脊或高地上,仍保留了西周以来墓室上堆筑封土的传统。
封土墓的封土底径一般在20~30余米之间,大者可达60~70米;高3~6米,个别的高达8米以上;皆一墓一墩。
无论有无封土,墓葬都下挖有或深或浅的墓坑而以深坑居多,墓坑一般长4~15米余,最长的达40余米;墓向多为东西向;有的有墓道、漆木质葬具或人祭人殉;一般随葬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和兵器。
这些墓葬的周围一般都分布有成群的中小型墓葬,形成规模不等的墓葬群。
揭秘吴越郊坛遗址,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揭秘吴越郊坛遗址,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吴越郊坛遗址发现于2002年,缘于浙江省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200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由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得出“早期遗迹,可上溯至宋乃至五代。
钱王摩崖题记的刻文和登云台位置的确定,宣示吴越郊坛就在此处。
”的结语。
2009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对周边环境加以整理,使吴越郊坛遗址成为玉皇山南重要的景点,供游人参观。
笔者也一直对该遗址进行更深入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除了对其地理位置的准确性、摩崖题记的真实性试作进一步考证外,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还对吴越钱氏郊坛被重新发现的重大研究价值、后梁武肃王郊台题名的书法风格等作了简要分析,现论述如下。
1吴越郊坛遗址位置及环境吴越郊坛(天真院)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侧支脉天真山上。
遗址面积达2850平方米,依地势,可将遗址分为三层平坦的台地,每层间以踏步相连,遗址第一层台地海拔高度约115米,面积达2500平方米。
现遗址处植被覆盖良好,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树种,尚有灌木、藤蔓之类和小片竹林。
天真山之名源自宋时山上之天真院,多名为“天真院山”,而玉皇山之名始于明代,因明时山巅有玉皇庙,故名。
玉皇山在宋时称龙山,又名卧龙山,后又有龙华山之名。
五代时亦称龙山,又传因吴越王曾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迎取阿育王塔供奉山上,而有育王山之名。
玉皇山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之北,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海拔240米,总面积达78万平方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
玉皇山上的人文景观众多,尚有福星观、白玉蟾井、天一池、七星亭(七星缸)、紫来洞、慈云岭造像、天龙寺造像、慈云岭古道及历代题刻等。
2吴越郊坛遗址主要文物分布现状天真院旧名“登云台”,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吴越王钱镠所置,为吴越国郊天之所。
台侧有灵化洞,洞内曾有石刻“吴越山川几落晖,登临转步入云扉”,据传,吴越钱武肃王曾以灵化洞内之土埋荆棘、护石台,又借松树围起龙旗,在鸾辂遮拥下,祀圆丘、庆六飞。
千古之谜夫差墓
千古之谜夫差墓春秋吴王夫差墓历今已达两千多年,既没有前人竖立的碑记,也没有当地百姓的传闻。
堂堂一国之君,墓葬简陋草率,被“一隰土而葬之?”好像与越王勾践予夫差“唯王所安,以没王年”的待遇相差甚远。
夫差的“最后落在何处?”让后人难觅踪影,无蛛丝马迹可寻。
是否还有其它可能!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战败,曾向越国求和,遭到拒绝,但越王勾践同意保全其性命,准备流放夫差于东海甬句东。
《国语·吴语》载,勾践说:“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夫妇三百,唯王所安,以没王年。
”《史记·吴世家》载:“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
”司马贞《索隐》说:“《国语》曰甬句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州也。
”说明“东海中州”的外越,是越国辖地东海某岛,可以流放战败的吴王。
流放去海岛就要有船,而且是大船。
“余皇”(赊艎)是一艘“功勋战舰”,曾经作为吴王阖闾和夫差的御用“王舟”参加过讨伐楚国、齐国、越国的多场战争,名声显赫。
有个“子馀造舟”的故事说,越国也建造“余皇”。
据考证,春秋时期大船“余皇”,源自台湾原住民语言——大船avang音。
中国的航海大船,可能早就在海洋中来往!这个可以流放吴王的“东海中州”某岛是否是台湾?史料上《孙权传》载:(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及亶洲(日本)。
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到亶洲者。
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这是历史上记载大陆和台湾第一次大规模的接触。
先秦时期的东海外越不是台湾原住民,而是浙东的海上居民;中国东南沿海的白水郎(昼民)有很多出自北迁的台湾原住民;史学界基本上都认为台湾山夷是越民族群体中的一支,且与于越族的关系至为密切。
《越绝书》有“东海外越”,而且“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
说明句践所统:既有东海内之越,也有包括台湾的东海外之越。
东海外之越当然还有众多岛屿,可以流放战败的吴王。
吴王剑遇到越王剑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吴王剑遇到越王剑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苏州博物馆今年的重头展览:“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现已开展,将展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国内23家博物馆及苏州博物馆收藏的吴、越、楚青铜器近百件/套。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闻名天下的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将首次来苏州展览,与苏州博物馆馆藏同样无比珍贵的吴王夫差剑双剑合璧一同展出。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旨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的历史。
第一单元:兵戎相见——青铜兵器,吴、越两国尚武轻死,兵器数量丰富,质地优良;楚国好勇善战,兵器兼容并包,尽收吴越特色。
第二单元:礼尚往来——青铜礼器,礼仪是吴越楚逐鹿会盟的内在动力,青铜礼器是吴越楚文化交流的实物佐证。
第三单元:乐享天籁——青铜乐器,音乐是吴越楚古韵流淌的重要象征,青铜乐器是吴越楚艺术碰撞的承载主体。
第四单元:工精技良——青铜工艺,铸铜是吴越楚富国强兵的基本保障,青铜技术是吴越楚高超工艺的典型代表。
这次特展中,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一起亮相,实属难得。
越王勾践剑鲜少外借,此次只展出10天(6月28日-7月7日),感兴趣的市民千万不要错过。
制于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
其剑首为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同心圆圈;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剑身近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
吴王夫差剑制于春秋晚期,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2400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这是2013年苏州市政府出资从王振华夫妇处征集而来,为台湾“古越阁”旧藏。
王子于戈1961年出土于山西万荣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通长22、高9.5厘米。
濑渚吉金 ——高淳地区出土的两周时期青铜器选介
濑渚吉金——高淳地区出土的两周时期青铜器选介刘婉君【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9(000)016【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两周; 青铜器; 地方特色【作者】刘婉君【作者单位】高淳博物馆江苏南京 211300【正文语种】中文高淳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南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发现了许多吴文化土墩墓和春秋战国的古城址等遗存。
东周时期,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和楚国同属周王分封的诸侯国,高淳恰好地处吴头楚尾的交界位置。
周景王四年(前541),为抵御楚国的进攻,增强吴国的军事势力,吴王余祭在古胥河北岸(今高淳区固城镇)修筑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土城,设置为“濑渚邑”。
在相当于中原的东周时期,高淳地区先后隶属于吴、楚、越三国。
高淳境内广泛分布的土墩墓就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存,出土的各类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铸造精美,是研究这一时期高淳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发源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楚文化越过长江,和发源于苏南地区的吴文化在这里首尾相接,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吴楚文化。
1 馆藏青铜器简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淳博物馆先后收藏了近300件珍贵的青铜器,包括一级3件,二级7件,三级145件。
其中既有出土品,也有征集品,既有服务于战争的兵器,也有服务于农耕的工具,还有日常使用的容器和铜镜等,生动还原了历代高淳先民的生活场景。
先秦时期,西周鸟纹提梁卣和春秋鱼鳞纹提梁卣深受中原风格影响,是中原文化和吴文化交融碰撞的实物反映;汉代,铜灯和铜镜品种丰富,做工精巧,说明当时高淳地区物质生活丰裕,手工业发达;明景泰款狮钮龙纹兽足铜香炉是明代景泰蓝中不可多得的佳品,说明高淳在宋、明、清时期也是富庶地区。
这些青铜器见证了高淳历史的沧海桑田,展示了高淳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面貌,是高淳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态的精华浓缩。
2 馆藏青铜器选介高淳博物馆馆藏的两周时期青铜器包括贵族祭祀庆典的常器、士兵征战沙场的武器和农人田间劳作的工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吴越地区的东周墓长江下游一带,在两周时期属吴、越两国所辖。
吴国自商末周初建国,至春秋末年(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约历700年左右的时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大体以太湖一带为界,吴国位于越国西北方。
吴国在春秋中晚期国力最强盛时,曾据有今江苏大部,上海、安徽和浙江的一部分。
越国在灭吴后,曾一度北上称霸,疆土有今浙江北部、江西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大部及山东南部。
进入战国后,越国国势渐衰,约在公元前306年灭于楚。
由于吴文化和越文化地域分布与文化面貌近同,相互关系密切,因而两者常被并称为吴越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近同在墓葬制度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盛行以平地掩埋、堆土成墩为特征的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就是为吴越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特殊葬俗。
但自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晚期以来,在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日趋频繁的交流中,这种富有特色的传统葬俗开始衰落,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逐渐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随葬制度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于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中,而中小型墓的形制结构与随葬习俗则变化不大,基本上固守着“平地起封”、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随葬的文化传统。
我们从大型墓葬形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埋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与楚文化葬制的强烈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地域特色。
本节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埋葬制度的综述与分析,即拟以此区的大型墓葬为重点来展开。
吴越地区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大多葬于山脊或高地上,仍保留了西周以来墓室上堆筑封土的传统。
封土墓的封土底径一般在20~30余米之间,大者可达60~70米;高3~6米,个别的高达8米以上;皆一墓一墩。
无论有无封土,墓葬都下挖有或深或浅的墓坑而以深坑居多,墓坑一般长4~15米余,最长的达40余米;墓向多为东西向;有的有墓道、漆木质葬具或人祭人殉;一般随葬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和兵器。
这些墓葬的周围一般都分布有成群的中小型墓葬,形成规模不等的墓葬群。
属春秋早中期的大型墓发现较少,典型墓葬有丹阳大夫墩墓1、丹徒磨盘墩墓2、粮山2号墓3等。
属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大型墓有六合程桥1~3号墓4、丹徒北山顶墓5、王家山墓6、粮山1号墓7、苏州真山9号墩1号墓8等。
属春秋末至战国初期的大型墓有六合和仁墓9、1大夫墩考古队:《丹阳市河阳大夫墩发掘报告》,《通古达今之路——宁沪高速公路(江苏段)考古发掘报告文集》,《东南文化》1994年增刊(二号)。
2南京博物院、丹徒县文管会:《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1期。
3刘建国:《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
4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3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2期。
南京市博物馆、六合县文教局:《江苏六合程桥东周三号墓》,《东南文化》1991年1期。
5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
6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
7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出土东周铜器》,《考古》1981年5期。
8苏州博物馆:《真山东周墓地——吴楚贵族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9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5期。
绍兴306号墓10、印山大墓11等。
这里以其中规格较高的丹阳大夫墩墓,丹徒粮山2号墓、北山顶墓,苏州真山D9一号墓,绍兴306号墓、印山大墓为例介绍之。
丹阳大夫墩墓大夫墩位于丹阳市西北约7.5公里,地处茅山山脉以东、沿江山脉南侧的平原地区。
现存土墩底径东西约60米,南北残存约40米,高约12米。
墓坑位于墩体的中部偏西,仍系在地面以上的墩内下挖的“熟土”竖穴。
墓口平面略呈梯形,东西长15.6米,南北宽4.5~6.6米。
坑底平面略呈凸字形。
墓坑东半部距坑口2.8~4米处用大量石块堆砌成一处积石遗存,平面略呈凹字形,积石表面及立面均较为平整,中部砌成长方形狭道,面向墓室的西侧不封口,底部平铺一层石块,向西下斜。
狭道两侧积石平台台面中部各铺有一层苇席,狭道底部石块上有较大面积的木炭,估计原铺有木板。
墓坑的其余三面经木棒拍打加固,或以竹篱笆为挡墙。
积石遗存西面,墓坑底部发现了较为完整清晰的竹席痕迹,呈长方形,长4米,宽2.5米,席面中心下凹。
下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坑长3.3米,宽2.25米,深0.7米。
坑底东北部发现青铜泡3件,西部发现原始瓷罐、碟各3件,原始瓷器部分被压在石块之下,较为破碎,从打击点观察,应为有意打碎后放入。
坑的西南部和东北角还发现有漆皮2处,应为漆器痕,形制不明。
墓内未能发现明确的遗迹现象说明墓主人究竟是葬于此坑内,抑或葬于东部的积石遗存中。
无论如何,该墓的墓道与前此的土墩墓一样,仍为竖穴式结构【图1:大夫墩墓平剖面图】。
由随葬器物特征,可知墓葬的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早期。
尽管墓内出土的随葬器物较少,但该墓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墓中的大量石块,经考察也系远途搬运而来,墓主人应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贵族。
丹徒粮山2号墓粮山2号墓位于镇江市东约20公里的粮山顶部,西北距粮山1号墓约1.5公里。
粮山是长江南岸宁丘区陵山脉的余支,海拔78.32米。
封土墩即建于山顶,底径14米,高4米。
封土墩内有2层砂夹石子层,在第二道夹层上曾出土20余件罐、碗等原始瓷器及青铜臿1件。
封土墩下即为在基岩上人工凿成的斗式竖穴,墓口及底都近长方形。
墓口东西长11.2~12米,南北宽6.4~7米,墓深9米。
墓底西端有一高出底面约0.6米的窄长石台。
墓主人骨架已朽,见于墓底偏北部,未见葬具痕迹。
墓主人头西侧出有残铜盉、铜削等,胸部位置有一组玉饰品。
墓室中部的墓主人足端放置大量的原始瓷器。
二层石台的中段有一未成年的儿童骨架,仰身直肢,头向与墓主人同。
头外侧置4件原始瓷碗,脚端有一陶鼎及马头、牙和肢骨,其身份应属殉葬者【图2:粮山2号墓平剖面图】。
墓室随葬器物共计55件(组)。
其中有青铜盂1、残器盖1、臿1、削5;红陶鼎2、印纹硬陶罐2、原始瓷罐13、碗26件;玉璜、玦、管、珠等装饰品7件(组)。
另有蚌壳6枚,散布于墓底中部。
据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特征分析,该墓的时代应大体属春秋中期前后。
这一带属吴国的西部重地,是春秋吴墓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墓葬规模较大,营建墓穴所凿石方估计近1000立方米。
墓中设置二层台,有人殉和马牲,又用较多玉饰品及原始瓷器随葬,墓主人应属吴国贵族。
丹徒北山顶墓北山系江苏省丹徒县长江南岸沿江山脉中的一个主峰,海拔81.6米。
在沿江山脉的山顶和山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墩。
北山顶墓(编号84DBM)即位于北山的顶部。
其封土平面近椭圆形,底部东西长径32.25米,南北短径30.75米,高5.5米。
封土下的墓坑系将山顶的岩石风化土整平后再向下挖掘而成的。
墓葬由长方形墓室和长条形墓道10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绍兴地区文化局、绍兴市文管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期。
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1期。
组成。
平面呈刀形。
墓向正西。
墓室东西长5.8米,南北宽4.5米,深1.35~1.45米。
墓坑底部的基岩经过修整。
墓道偏在墓室的西北,长5.8米。
墓道与墓室之间的底部有一道凸起的石脊作为分界【图3:北山顶墓平剖面图】。
墓坑南、北两面分别有一长约18米、宽约7~13米的土台,台上各有一附葬人,并有少量的随葬品。
二人均随葬有青铜削、小刀,北侧的附葬人还随葬1件青铜鉴,南侧的附葬人颈部有3颗水晶珠。
从铜鉴内有动物骨渣及鉴下有木炭和烧土痕来看,似为就地烧煮食物后再行封土,推测土台上的二人可能为人祭。
墓室早年被盗,从封土内发现带环青铜棺钉看,原应有葬具,但已无存。
墓室西南角残留有青铜大矛1、青铜容器、泥质陶器和印纹硬陶的残片若干。
墓道内未经盗掘,遗迹遗物保存完好。
西北角偏上堆放着青铜盖弓帽、盖斗帽等。
南侧偏下殉葬一中年女性,从痕迹看,估计尸体原应有丝织物包裹。
随葬有硬陶罐1、黑陶盆1、灰陶壶1、黑陶纺轮2。
墓道底部放置青铜鼎、缶、鸠杖等礼仪用器,錞于、悬鼓、丁宁、编钟、编磬等军乐器和成套乐器,钟架等木质漆器,戟、矛、斧、斤、镞等兵器,以及车马器和工具等数百件。
根据随葬品的形制特征,可知墓葬的年代约当春秋晚期。
墓葬规模、形制、人祭人殉及随葬品等方面,都表明墓主人生前应有显赫的社会地位。
从墓道内堆陈的车马器数量看,应为三车七马。
乐器由鎛钟5件、钮钟7件组成编钟,编磬也为12件。
墓道中出土的铜礼器中含三鼎,分别盛放羊、猪和鱼,似属陪鼎。
墓室内应有更多的青铜礼器,惜被盗掘严重,所出盗余的陶器残片中至少含4件陶鼎。
据文献记载,丹徒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朱方邑。
青铜器中除个别由铭文知为徐国制器外,余皆为吴器风格。
其中尸祭缶盖和余眜矛,更是在吴国疆域内出土的人名确凿的吴王之器。
发掘者推断墓主的身份应为吴王,最有可能是卒于公元前527年的吴王余眜。
墓葬为带墓道的大型竖穴土坑墓,显然系仿照中原墓葬的葬制。
但将墓营建于高山之巅,上堆高大的封土,墓葬中用人殉和人牲而附葬人无墓坑,又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随葬品中的青铜鸠杖镦和悬鼓环上5个跪坐的人,均断发文身,脑后有椎髻,表现的应是吴人的形象。
苏州真山9号墩1号墓该墓位于苏州市西北至太湖之间的平原矮丘之一——海拔约70米的真山主峰上,其附近的低矮丘陵和平原上的孤立残丘上还发现有大量的土墩墓。
该墓系凿山为穴,墓口之上堆筑高大的封土。
现存封土底径东西长70米,南北宽32米,墓底至封土顶残高8.3米。
为加固封土,封土内用石块垒筑20余道南北向石墙,封土外设挡土墙。
墓室直接开凿于基岩之上,四壁颇不规整。
墓口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3.8米,南北最宽处8米,最高处距墓底1.8米。
墓坑四周凿有不规则的二层台。
东部有一斜坡墓道直通墓室,长3.6米,宽3米【图4:9号墩1号墓平剖面图】。
墓室内棺椁已朽,根据残留漆皮的位置和范围推断,棺椁应位于墓室中部偏西,置于用石块与泥土混合堆砌的棺床上。
棺床上尚遗存厚厚的多层漆皮,可确认为二椁和多重棺。
椁板的内外两面均髹漆,外黑内红。
彩绘漆棺上饰兽面纹。
在棺床东部有一长方形平台。
随葬器物早年被盗,墓室内的棺床和平台上尚残存大量遗物,以玉石器为主,此外还有原始瓷器、印纹硬陶、陶器、漆器和海贝等。
玉器中最为精美的是由玉虎形饰、瑗、拱形饰和长方束腰形饰组成的玉覆面【图5:玉覆面及其纹饰拓片;】。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于棺床范围内的有孔牌形玉饰和数量达一万多件的绿松石和孔雀石串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