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 引言1.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归园田居(其一)》这一古代文学名篇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并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背景,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这篇古诗,学生将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培养自己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愿本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殿堂,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2. 正文2.1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学生背景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分析。

对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来说,教学背景分析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室设施、师生关系、教学时间等方面。

在教授《归园田居(其一)》这一文本时,我们可以选择在富有文化氛围的教室进行教学,通过展示相关文物和图片等方式,营造出适合学习的氛围。

学生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

对于《归园田居(其一)》这一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程度,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资源也是教学背景分析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评估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是否充足,以及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

通过对教学背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归园田居(其一)》这一文学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田园诗。

这篇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繁忙农事为主,表现了作者的田园生活情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通过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艺术创作特点和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对田园生活的感悟。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2. 掌握《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农事场景的观察力和感悟力;4.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景物。

2. 提问:你喜欢田园生活吗?你认为田园生活和现代生活有什么不同?学习活动:3. 学生阅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4. 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诗歌中提到的自然景物和农事场景,以及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传达的情感。

5.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解释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6.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成小组,扮演诗中的不同角色,朗读相关的词句,表演出相关的场景。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7. 学生自由创作:学生自行选择一个自然景物或者农事场景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并和同组的同学一起分享和交流。

拓展活动:8. 学生观察校园或者家中的自然景物,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描写。

9. 学生利用自己所了解的农事知识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农事的过程和自己的体验。

10. 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或者配乐,将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或者朗诵。

四、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价:检查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观察力评价:检查学生对自然景物和农事场景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在创作中的应用。

3. 创造力评价:评价学生的自由创作中的表达和才思发散程度。

4. 交流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的表达和倾听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归园田居(其一)》的课文;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素材;3. 小组讨论和朗读的分组材料;4. 自由创作的指导材料。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是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关怀和追求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通过教学《归园田居(其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感悟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心灵追求,同时促进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对于内心平静的向往。

以下是一份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学会赏析古诗《归园田居(其一)》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水平;(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诗歌的赏析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能力;(2)通过古诗的教学,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和主题,包括诗歌的赏析和作者的简要介绍等。

重点对诗歌的语言、意境和主题进行阐述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田园风光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气息。

2. 教学阐释(1)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简要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心境;(2)讲解古诗《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和主题,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引导学生走进田园诗歌的世界。

3. 学习讨论(1)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古诗的内容、意境和作者的用意;(2)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研讨的形式,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4. 学习体会(1)通过朗读或演唱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归园田居(其一)》的音韵和韵律;(2)通过情感体会,让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5. 作业布置(1)分组或个人,撰写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和感悟;(2)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情,写出对于田园生活和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时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鉴赏此诗,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2.体悟陶渊明恬淡的生活情趣,并背诵此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是谁呢?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三、读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

(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3、自由朗读:(以比赛的方式展开)四、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明确:归既然“归”字是题眼,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明确:“性本爱丘山”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用原文诗句回答)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优美的艺术品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唐诗的诗歌韵律、意象描写和意境构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感受和领略诗歌所营造的怀旧情绪和神往感觉。

1.运用前置知识理解《归园田居(其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每一句诗句的品读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描写和情感渲染。

教学方法2.情景模拟:通过情境出题,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渲染和艺术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讲授教法:通过教师的授课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古代乡村田园风光,通过PPT播放自然风景美景图片,利用“情境瞬间”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引入下一步《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

2.课文理解(1)学习诗歌背景介绍教师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学习诗句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品读《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了解每一句的意思,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艺术特点。

(3)学习诗歌表现手法教师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描写和情感渲染,了解唐诗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堂互动(1)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社会意义。

(2)设计情景出题,在课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一种情境,用诗句表现自己的情感,加强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3)课堂默读,通过默读(情感、语音、语调、语气)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

4.大作文写作带领学生展开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自己的观感、理解、体验和思考结合具体事例或生活经验用唐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2023年《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

2023年《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

2023年《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实力;通过小组探讨,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实力。

体会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人生看法,培育酷爱自然风光,酷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纳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一个志向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静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酷爱和憧憬,今日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老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留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何而归;其次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化研读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妙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爱的意向进行分析。

(小组探讨)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调:桃红、柳绿,环境幽雅漂亮。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安静和平。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通过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庄重、华丽、婉转、奇特且深刻沉思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唐代文学特点,进一步准确地认识唐代文学和唐代文化。

2. 学生能够理解、表达和分析描述性文字和议论文体的自然语言,尤其是描述环境、描写人物和事件的英语语言。

学生将以剪报、报告或口头形式分享他们的意见和分析,并通过听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习。

3. 学生通过本单元听、说、读、写、讨论、表达和分析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将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和分析所学内容的能力得到提高。

4. 学生通过阅读《归园田居(其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和思想,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和全优分享多种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研究、整合和评估学习活动,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4. 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评估,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分析和评估,对文学体裁和创作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2. 通过班级学习和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和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

3. 学生通过文学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价值目标。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归园田居(其一)》的文学特点。

2. 通过阅读《归园田居(其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和思想,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学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质朴、意境优美等。

4.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的田园生活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田园情怀的体会。

2.难点:艺术特色的赏析和现代意义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乡村田园风光的图片或音乐,引出诗歌。

2.陶渊明简介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和田园诗的特点。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内容分析
(1)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和感受。

(2)探讨诗人为何选择归园田居。

5.田园情怀体会
(1)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田园情怀,如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
厌倦等。

(2)讨论田园生活对现代人的意义。

6.艺术特色赏析
(1)赏析诗歌的语言质朴、意境优美等艺术特色。

(2)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7.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田园情怀、艺术特色和现代意义。

8.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主题。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三、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明确:官场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境况和思想倾向;2.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宋代社会背景对文人的影响;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修辞手法;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a. 你知道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吗?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吗?b. 你觉得文人为什么追求归园田居的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2. 输入:介绍宋代社会背景和文人的生活境况,并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意境。

a. 介绍宋代社会背景,如政治动荡、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等;b. 介绍文人生活的特点,如追求归隐、自然的生活,并以诗歌为表达方式;c. 给出《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文,解读其主题和意境。

3. 合作探究:a.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了解诗人追求归园田居生活的心情和情感表达;b. 列举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 拓展延伸:a. 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b. 探究现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与宋代文人进行对比。

5. 小结反思:a. 总结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b. 总结学习到的修辞手法和分析方法。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文人精神追求的短文;2. 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归园田居(其一)》;2. 诗歌分析工具。

归园田居其一课程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课程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全诗,掌握其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描述诗中表达的田园生活的特点,并分析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异同。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运用图解、表格等形式整理和归纳诗歌内容,提升信息整理能力。

2. 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能够创作出自己的田园诗,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归园田居》的主题和意境进行评价,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归园田居》,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培养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能够理解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处理,培养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本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旨在通过学习《归园田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归园田居》这首诗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归园田居》的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意图。

2. 诗歌内容解读:详细分析《归园田居》的每一句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田园生活分析:通过诗中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分析其特点,并与现代社会生活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田园生活的价值。

4.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全诗背诵,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第二课时: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

- 第三课时:探讨田园生活的特点,比较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古典诗歌欣赏、修辞手法、田园生活等章节相关联,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

这个名词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

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

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了解陶渊明及其诗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3.结合关键语句的理解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

“隐逸诗人”“靖节先生”私谥(他死后,朋友给他起的,并非朝廷颁布),“五柳先生”自号(自家周围种有五棵柳树)(这一部风由学生自己来讲述,可让学生讲“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可帮助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有一个的初步理解,也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把他称为“隐逸诗人”。

)注:当时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束带接见”。

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看出他是不受世俗束缚,喜欢自由的人。

经过一番矛盾挣扎之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回归了乡村。

他回归后怎样?快乐吗?三、整体感知1.学生集体朗读。

2.教师就朗读作出评价,学生再作自我评价。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生再次朗读。

(诵读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当然,重点字词的含义也可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大意,下边请同学来把诗歌的大意通解一下。

)四、赏析诗歌(以下内容四句为一组由学生先来完成,教师适时做引导)1.重点字词。

归园田居其一课程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课程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意、诗人和诗歌背景,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自己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会从诗词的标题、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入手,全面理解诗词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向往美好家园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归园田居其一》为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

2.诗歌的逐句解析,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表达技巧等。

3.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4.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如诗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意象、表达技巧等进行详细讲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2.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诗句,让学生分析其意义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本节课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归园田居其一》及相关阅读材料。

2.多媒体资料: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诗歌解析的PPT、视频等。

3.实验设备:无。

4.参考书:有关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

5.网络资源:有关陶渊明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在线资料。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讨论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设计备课时间:_____;上课时间:A班______; B班___;月_____;每天总学时数:___【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欣赏陶渊明悠闲的生活情趣。

◎ 联系作者的生活和其他诗歌,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交往,热爱乡村生活的精神。

◎ 感受作家的隐逸情怀,理解作家的人生情趣和回归朴素的境界,学习他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憎恨官场、热爱乡村、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 背诵整首诗。

[教学困难]◎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分析评价作者的隐居行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A部分一、图片导入(PPT播放QQ农场游戏图片和农家乐图片)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

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

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

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

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演示主题)2。

整体感知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2.以正常的方式阅读。

请大声朗读。

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情绪。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减轻压力。

3、讨论与欣赏“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你为什么回来?有两个原因:(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传统。

2.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背景和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①介绍唐朝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背景。

②介绍唐朝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①介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背景: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

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意境,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诗歌的节奏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b.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交织。

c.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

①分析李清照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从诗歌的节奏,语言的感情色彩,意象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搜集和图书馆查询,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料。

2.采取先讲后写、先学后用的教学方法。

3.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a.讲解诗歌的节奏和语言的感情色彩,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感情色彩和语言形式,来探究诗歌的行文特点和隐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

b.讲解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交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诗人主题的结合方式,来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意境。

c.讲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通过探究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的表现方式、内涵和寓意,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品味和理解能力。

②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通过模仿李清照的样式和写作技巧,来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

3.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归园田居 其一》ppt课件1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归园田居 其一》ppt课件1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2019/12/31
教学资料精选
13
谢谢欣赏!
2019/12/31
教学资料精选
14
是老师在上课时补充讲解的,如果不听讲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些重点。

所以,上课的时间一定要专注于课堂,决不能打开别的习题集去学习,这样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提高成绩最快的方法。因此,困难也要先听课,那对你将来的自学一定会很有帮助,哪怕你只是记住了一些经常出现的术语,上课的内容好像马上就忘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4.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
明确:题眼:“归”。其中隐藏的信息:(1)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2.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为何而归?
明确:(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圈点标画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___月___日上课时间:A班___月___日B班___月___日总课时数:___
【教学目标】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诗文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分析评价作者的隐居行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

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

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

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

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

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

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 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

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

“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

《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

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

”——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

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

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

(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
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为何归
归园田居归何处
归如何
【教学反思】
本课从字面上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难把握,但是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诗味也很浓,所以在上课时我试图通过对本诗内涵的多侧面、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能透过字面去深入理解诗歌;再进一步联系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其它诗歌,从而理解陶渊明其人,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本诗中的重点词句要进行解读,例如对“俗”“性”“误”“尘网”“恋”“思”“拙”等字词的深入体会,来挖掘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丰富情感,如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精神独立的向往追求等等。

还要把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对意象,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能把握诗人在写景过程中所传达出来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对田园生活中的自得其乐等思想感情。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作者及课文内涵,在教学中我要联系作者身世、其它诗歌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从而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并重点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不是逃避困难,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坚忍的方式来对抗黑暗,他的选择是勇敢的高尚的,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仰的,也为我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良好的心态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