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权立法借鉴的理性选择与反思

合集下载

物权法心得体会范文

物权法心得体会范文

物权法心得体会范文《物权法》是我国民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物权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和研究《物权法》的过程中,我不断体会到其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将根据个人的理解,就《物权法》的主要内容和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物权法》的立法背景和重要性《物权法》作为我国民法典中的一部分,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物权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物权法》的重要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物权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权法》确立了我国物权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和行使物权的权益,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保护了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

其次,它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物权法》明确了物权的归属和保护范围,规范了各种物权关系的建立、变更和消灭,增强了市场主体对财产权益的信心,促进了投资和创业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

最后,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物权法制的先进经验,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基础,与我国其他法律规范相衔接,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物权法》的主要内容和理念《物权法》涵盖了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物权的取得和转让、物权的限制和保护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以保护人的物权利益为核心的法律理念。

1. 物权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物权法》明确了物权的基本概念,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财产的权利,并将其分为权证物权和非权证物权两种形式。

权证物权是指以权证为凭证的物权,如证券、存货等;非权证物权是指不以权证为凭证的物权,如房屋、土地等。

2.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物权法》规定了不动产物权和动产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学物权法感悟心得体会(3篇)

学物权法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前言物权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物权法制度不断完善,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学习物权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物权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物权法概述物权法是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保护物权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

物权法主要包括物权的基本原则、物权类型、物权变动、物权保护等内容。

物权法具有以下特点:1. 公共性:物权法涉及国家、集体、个人等各方利益,具有公共性。

2. 民事性:物权法属于民法范畴,以民事权利义务为调整对象。

3. 实质性:物权法强调对物权的实际保护,注重物权关系的稳定性。

4. 体系性:物权法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

三、物权法学习心得1. 物权法的重要性物权法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

通过学习物权法,我深刻认识到,物权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不受侵犯。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物权法强调对物权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矛盾。

(3)促进经济发展。

物权法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的财产权利保障,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2.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关系由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创设或变更。

(2)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物权人在物权关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国家平等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

(3)物权公示原则。

物权变动应当依法进行公示,以保障物权关系的稳定。

(4)物权保护原则。

国家依法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侵犯物权的行为予以制裁。

3. 物权类型及变动物权法规定了多种物权类型,如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物权变动包括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消灭等。

在学习物权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两点:(1)物权设立应当遵循法定程序。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物权法理论在法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债权法一起构成了民法体系的核心。

物权法理论不仅对于保护个人财产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财产权的规定具有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物权法理论的基本概念、物权法理论的评析和物权法思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物权法理论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规定财产权的法律,它与债权法一起构成了民法的核心。

物权法主要涉及物的归属、利用、处分等方面,规定了物权人和权利义务等内容。

物权法的主要目的是确认和保护财产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

其中,所有权是最为重要的物权之一,是指对物进行全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二、物权法理论的评析1.物权法理论的优点首先,物权法理论明确了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从而保障了财产权的稳定性。

物权法规定了物的归属和利用,使人们能够放心地拥有和利用自己的财产,从而促进了物的效用的发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其次,物权法理论鼓励人们积累财富和创造财富。

物权法保护人们对物的排他性权利,人们可以安心地对财产进行投资和增值,这有助于刺激人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最后,物权法理论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物权法规定了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使得人们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避免因财产纠纷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2.物权法理论的不足然而,物权法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物权法过于强调保护财产权,而忽视了对于人权的保护。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财产的过度保护可能导致人们无法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从而阻碍了人们生存权的实现。

其次,物权法理论的自由主义倾向过于明显,这可能导致社会不公问题的出现。

例如,某些社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而富人却可以通过购买房产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物权法思考1.如何在保护财产权的同时保障人权的实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物权法中引入人权保障的理念。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在物权法中规定对于基本人权的保障,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健康权、教育权等。

民法典物权心得体会

民法典物权心得体会

民法典物权心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法典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中的物权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产关系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研究了民法典中的物权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物权法的确立对于维护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物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在社会关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民法典物权法的规定,能够确保每个人的财产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了权力的滥用和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财产相关的争议和纠纷,这时候,民法典中的物权法可以起到明确规范的作用,为纷争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物权法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财产和虚拟财产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确保物权法的适用和有效执行,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物权法的规定,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进入物权法领域研究后,我发现物权法的理论体系十分丰富和复杂。

由于物权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和观点。

例如,孤立权说、连接权说和相对权说等,每一种观点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依据和适用范围。

通过学习和比较这些不同的观点,我深切体会到了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对物权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物权法实务中,我还了解到物权的取得和转让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手续和程序。

例如,不动产的登记和交付、动产的交付和占有等。

这些手续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对于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认识到物权行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对于法律的适用和效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处理物权事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细致入微地进行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在研究物权法的过程中,我还热衷于了解国外法律制度中的物权法规定。

通过与国外法律文化的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价我国物权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物权法是指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领域,其理论评析和思考对于完善民法体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保护的途径和物权法的创新等方面,对物权法进行理论评析与思考。

首先,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物权的自由、平等、确权和保护等。

物权的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对物的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自由。

物权的平等是指公民在依法享受物权时不受种族、宗教、性别、财产等身份差异的限制。

物权的确权是指公民依法对物权进行明确界定和登记。

物权的保护是指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物权不受侵犯和侵害。

这些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保障了公民的物权,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公正。

其次,物权保护的途径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权保护的途径包括法院诉讼和行政执法两个方面。

法院诉讼是指当物权遭受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诉讼途径向法院维护自己的权益。

行政执法是指国家机关通过行政手段对侵害公民物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

法院诉讼和行政执法相辅相成,构成了物权保护的双重保障机制。

同时,为了便于公民维护自己的权益,物权法还规定了公示和登记等制度,加强了物权的确权和保护。

最后,物权法的创新是推动法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物权法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强。

物权法的创新包括对土地权属制度的、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等方面。

这些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物权纠纷,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对社会变革和需求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物权法的理论评析与思考对于完善民法体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析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保护的途径和物权法的创新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物权法,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物权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

这是自清季修律标志中国正式走上大陆法系以来民事立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趋于体系化、完善化的重要一步。

物权法的制定,也是我国自合同法颁布以后再度制定的另一部重要法律。

但与合同法比较起来,合同法是规范财产的交易关系、流转关系的法律,而物权法是规范财产的归属关系、利用关系,以及交易安全之确保的法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权法的制定较之于合同法,其意义更加重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人民长久以来淡漠财产所有、财产私有之观念,加之国家长期实行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所以,对于什么是物权、什么是物权法等等一系列问题,人们的观念也就很淡薄、很模糊。

这恐怕是造成物权法直今迟迟难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20XX年10月15日,全国人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委员长会议审议稿)(以下简称“物权法草案审议稿”),标志着我国的物权立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文拟结合该“物权法草案审议稿”的若干内容,对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提出若干新建议。

一、物权总则方面在物权法之始即开宗明义规定物权总则,是近现代多数国家的做法。

物权总则,是关于整部物权法的总的规则、总的原则,是整部物权法的“纲”之所在,“灵魂” 之所系。

“物权法草案审议稿”参考多数国家的做法规定了物权总则,包括“一般规定”、“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以及“物权的保护”等。

这部分的立法问题很多。

举其荦荦大者,主要有:1、是否需要全面详细的规定物权的客体——物?这一问题在学者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物权的客体属于民法总则的内容,不宜纳入物权法中规定,待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将它置于总则中规定;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现在只有民法通则,而民法通则没有规定权利客体——物,而且在民法典现阶段一时尚难以出台的情况下,趁制定物权法之机,将其率先规定下来未尝不可。

况且,权利的客体主要是“物”,而“物”是物权的基本客体。

优秀范文:《物权法》学习之我见6篇

优秀范文:《物权法》学习之我见6篇

优秀范文:《物权法》学习之我见 (2)优秀范文:《物权法》学习之我见 (2)精选6篇(一)《物权法》学习之我见《物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用来规范和保护个人和单位的物权关系。

在我学习《物权法》的过程中,我认为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物权法》明确了个人和单位对于自己的财产享有所有权的权利。

所有权是物权法的核心和基础,它赋予个人和单位对财产拥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物权法》明确了所有权的内容和限制,保护个人和单位的财产权益,增强了人们对财产的投资和创造的信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物权法》保护了个人和单位对财产的合法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财产往往是个人和单位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而财产权益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物权法》规定了财产权益的保护措施和救济途径,为个人和单位提供了在争议和纠纷中寻求法律保护的手段,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此外,《物权法》规范了物权交易的行为和程序。

物权交易是个人和单位之间转移财产权益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许多权利和义务的约束。

《物权法》规定了买卖、赠与、继承等物权交易的条件和程序,规范了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加强了物权交易的合法性和可靠性,保护了交易方的利益。

最后,《物权法》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保障。

在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兼顾个人和单位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物权法》明确了对权利和义务进行限制和制约的情形,确保了权利的行使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我在学习《物权法》时认为它具有重要性和价值。

它保护了个人和单位的财产权益,规范了物权交易的行为和程序,提供了保障个人和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物权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知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优秀范文:《物权法》学习之我见 (2)精选6篇(二)《物权法》是我国民法典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其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权益的保护和规范。

关于我国物权立法的三点思考

关于我国物权立法的三点思考

关于我国物权立法的三点思考「内容提要」本文提出我国物权法立法应当借鉴国外法,但不是简单移植他国的制度,而主要应是顺应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中国物权法反映中国特色,应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现有的法律概念和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中国物权法体系应以区分权利类别的模式来构建。

「关;键;词」物权法/物权法立法/中国物权法我国的民事立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统一合同法的制定过程中,物权法的立法也提到日程上来了,现在又重新提出要制定民法典。

无论是直接制定民法典也好,还是先制定物权法也好,物权法的立法都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学者对物权法立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笔者在这里提出自己对我国物权法立法的几点想法。

一、关于物权法对国外法的借鉴立法应当借鉴国外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法律制定都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和重要经验。

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更是如此。

我国的物权法立法也不能例外。

但是,在对国外法的借鉴上,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特点。

有一些法律,例如合同法,因是直接反映交易关系的,而各国的交易有向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趋向,因此,一国的有关交易的法律必须与他国的法律接轨,一国的立法也就可以直接移植他国的法律。

而有一些法律则不能直接移植他国的法律。

这里不说公法,仅就私法中的合同法与物权法来说,二者在借鉴外国法上就应有不同的特点。

物权法因是直接反映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是财产关系的静态的法律表现,而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物权制度也就会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说合同法立法可以直接移植国外的制度,则可以说物权法立法却不能简单地提与他国的法律接轨或者说直接移植他国的法律。

物权法立法对国外法借鉴的主要应当是法律制度的实质,而不能是法律制度的形式。

所以,我认为,物权法的立法在借鉴国外法上主要体现为我国的物权法立法应顺应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简单地移植他国的制度。

论我国物权立法思想的抉择

论我国物权立法思想的抉择

论我国物权立法思想的抉择内容摘要:物权法作为私法之重要部分,应以权利为本位,张扬个人自治。

为此传统物权立法思想以所有权为中心,以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为两翼。

此种立法思想虽经社会化、观念化等各种思潮冲击,仍未改变。

文章认为在中国基于理论、体制、现实等种种原因,物权的私法本色只能透过用益物权具体制度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委婉地表达,谓之于用益物权中心主义。

关键词:物权法所有权用益物权8世纪近代社会肇端之初,物权(现代物权原形)是物直接对标的物占有、使用、受益及处分的实体权。

即此时的物权不过是所有权之别称。

之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物价值认识的深化,将物的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于前者成立了用益物权,于后者成立了担保物权。

至19世纪,完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加上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作为事实状态的占有所组成的物权法体系。

19世纪末,因支撑物权法律制度的社会物质基础发生变迁,以及所有权绝对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所有权面临着社会化、观念化和价值化的冲击。

但上述思潮初衷只在于匡正所有权中心主义的缺失,而不在于取代。

社会化的立法观念不在于否定权利本位的私法原则,而只是在对它做出限制和补充。

因此,虽然所有权面临私法的限制和公法的规制,但各国物权立法所有权中心主义的立法思想,仍然坚如磐石,未发生任何改变。

我国物权立法思想的抉择关于所有权中心主义的立法思想一直以来只是一种应然状态,结合我国国情,物权立法与其他国家物权立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公有制背景,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

在民法理论中的体现就是所有制理论根深蒂固,片面地认为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过分地从政治意义上关注所有权,以至于混淆了私法中所有权本应具有的内涵与本质。

受此种理论的影响,不管是生产性资料和非生产性资料,都归属于国家和集体,而主要体现在土地和国有资产。

就土地而言,物权立法在其他国家已经成为当然事实的问题,在中国是值得争议的。

譬如:土地是不是民法上的财产?土地所有权是不是一种民事权利?笔者看来,物能否成为民法上的财产,一方面在于其稀缺性,另一方面在于其是否具有流转性、可让于性,能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一项权利是否成为民事权利,关键在权利的性质是否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

时,后次序抵押权的次序得当然升进。

前者以德国、瑞士民法为典范,后者以法国、日本民法为其典范。

我国现行法关于抵押权的次序,系采次序升进主义,同法国、日本民法的规定一致。

若要在物权法中规定原始的所有人抵押权,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采取次序固定主义。

如果不采取次序固定主义,规定原始的所有人抵押权将成为一句空话。

五、占有制度方面虽然我国学界对占有问题研究较少,但占有制度的理论是固定的、定型的,所以物权立法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占有的法理搬来写成条文即可,而不存在需要先解决某一问题以后才可以规定另一制度的问题。

尽管如此,关于占有,仍有下列各点值得说明:第一,占有究竟为事实状态抑或为权利?对此,立法例上有两种不同的成例:一是日本民法将占有规定为一种权利,称为占有权;二是多数国家的立法例,将占有规定为一种事实状态。

我国物权立法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各国立法的成例来看,采取将占有规定为一种事实状态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第二,规定占有状态的推定。

对物的占有既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状态,从而不同的占有状态所生的效力也就各异其趣。

占有人就占有物,是否以所有的意思、善意并无过失、公然、和平与继续占有,关乎占有的效力甚大,若一一需要由占有人举证证明,非但不易,而且也与法律维护社会的现状的目的相违。

于是,对于占有的状态,乃应设推定制度。

第三,规定占有的取得方式,包括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方式。

第四,规定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以及占有人与回复请求人的权利义务。

第五,规定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和占有保护请求权。

陈华彬。

我国物权立法借鉴的理性选择与反思

我国物权立法借鉴的理性选择与反思

我国物权立法借鉴的理性选择与反思基本法律用语方面都与大陆法系的物权法制度有所不同。

因此,由大陆法传统与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固有习惯决定,我国完全借鉴英国法的理由并不充分。

但是仔细研读英国《财产法》,它在体系构建和制度设计等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在立法体系构建上,英国立法虽然内容庞杂,缺乏大陆法所具有的理性抽象,如不仅将财产法扩大为调整财富的法,将诸如基金一类作为财富的抽象物的形态也作为财产法的组成部分规定在财产法中,因而使人无法理解,导致其被人们誉为"英国法中最难理解的法律制度之一",但是它所具有的实用性、开放性的品质也是值得以理性化、概念主义和封闭性为特征的大陆物权立法所借鉴并加以改进的。

在制度设计上,如果说英国财产法因确立以地产原则和信托制度为核心而有利于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的话,那么它所设计的以土地保有、共有等为内容的所有权分离制度,管理权与享有权的分离制度对于我们更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财产法》一书的作者在本书的结束语中告诉我们:"本书没有尝试过论述所谓的‘经理革命,对财产权所带来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

现在许许多多的各种财产都由诸如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法人团体所有;其控制权常常又是由拥有或许少于25%股份的由个人组成的小团体掌握着。

如果我们把财产处置权作为所有权的实质内容的话,那么这种小团体却真正地拥有数额巨大的而他们又没有直接法定产权的财产。

……"〔1〕这一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深思吗?三以俄为师:俄罗斯物权立法经验的启示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一)俄罗斯立法经验之于我国物权立法的可借鉴性分析中国在过去的历史中,曾有过向苏联学习的盲目一边倒的倾向。

但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以否定过去的历史传统为名,出现了淡忘传统,远离苏俄文化、苏俄法律的另一种倾向。

物权法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物权法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物权法作为调整物权关系的基本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物权法课程,我对物权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 物权法的定义物权法是调整物权关系的基本法律,是规范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和保护的法律。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物权法旨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2)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国家对各类物权主体实行平等保护,不得歧视。

(3)物权公示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法进行登记或者交付。

(4)物权善意取得原则: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因善意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二、物权法的主要内容1. 物权的设立物权的设立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取得物权的法律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合同设立:通过签订合同,权利人取得对特定物的物权。

(2)继承设立:通过继承,权利人取得对特定物的物权。

(3)赠与设立:通过赠与,权利人取得对特定物的物权。

2. 物权的变更物权的变更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的物权在内容上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权利主体的变更:权利人将物权转让给他人。

(2)权利内容的变更: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范围发生变化。

3. 物权的转让物权的转让是指权利人将物权转让给他人。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买卖:权利人将物权转让给他人,并收取相应的对价。

(2)赠与:权利人将物权无偿转让给他人。

4. 物权的消灭物权的消灭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的物权因一定原因而消失。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权利主体的消灭:权利人因死亡、破产等原因丧失物权。

(2)权利内容的消灭: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范围因一定原因而消失。

三、物权法的实际应用1. 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物权法规定了权利人对特定物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立法得失之我见

《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立法得失之我见

《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立法得失之我见一、本文概述《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是中国民法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和保护物权关系、促进物尽其用、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益物权,指的是非所有权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他人之物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民法典》物权编中,用益物权制度的立法得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立法角度出发,分析《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未来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明确用益物权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制度在立法上的亮点和创新之处,如用益物权种类的丰富、权利行使的规范化、权益保护的强化等。

本文也将揭示该制度在立法层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如权利冲突解决机制的不足、某些条款表述的模糊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完善用益物权制度的建议,包括明确权利边界、优化权利冲突解决机制、加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的立法得失,为未来的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引发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用益物权制度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物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二、《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概述《民法典》物权编中的用益物权制度,作为物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目的在于有效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物的最大效用发挥,以及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用益物权,即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

其核心特征在于权利人对于他人之物的使用收益,而非对该物的完全支配或处分。

在《民法典》中,用益物权制度主要体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以及居住权等方面。

这些权利类型的设立,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土地资源和其他不动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需求,也体现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的思考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的思考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的思考一、物权法立法的简单回顾(一)物权概念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二)现有物权法草案的概况(三)学界围绕物权法立法的研究和争论二、现有各草案的基本内容及其差异(一)各草案的基本内容(二)草案之间基本内容的主要差异三、关于几个总体性问题的思考(一)立法体例(二)物权与物的定义(三)概念用词的技术性与普及性(四)关于所有权制度的一体性设计与区别性设计四、关于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一--物权法定原则(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二)各国和地区的立法(三)研究与思考五、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二--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一)不动产变动制度根本问题和大陆法系中的基本模式(二)各种模式之间的效果考察(三)交易成本角度的考察(四)社会成本角度的考察(五)登记制度的意义所在(六)小结--制度模式的选择六、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三--担保物权制度七、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四-- 中国农村土地财产权与"承包权"一、物权法立法的简单回顾(一)物权概念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9届1次会议提出的立法目标,中国在2010年前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在这个计划框架下,中国正在制定民法典。

在中国民法学界众所周知的是:在中国现有的民法制度中,最为薄弱的就是物权法的相关制度。

其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的体制,直到80年代初一直否定物权概念的存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人的所有和私人间的交易被完全否定,自然没有商品的流通,更不允许有私人基于对财产的所有而发生的利益对立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承认物权概念的必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首先得到了承认,同时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之初的"搞活经济",其意义就是要率先实现流通领域的活性化。

因此,最早出现的民事法律制度也是关于物作为商品流转的所谓"经济合同法"。

对物权立法的几点思考

对物权立法的几点思考

对物权立法的几点思考摘要:我国物权立法应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作出区分,并应对物上请求权、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取得时效、用益物权作出规定。

物权行为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因而我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这种理论。

土地关乎农民的命运,因而农地使用权的转让及抵钾应谨慎行事。

关键词:物权立法;物权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我国,围绕着《物权法》草案的出台,物权法学界对如何制定这部法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中国到底应该不应该制定一部物权法,究竟是用大的财产法概念还是局限于物权法这一概念,我国的物权法制定中什么是最关键的,立法技术与立法政策在物权法制定中的作用哪个更重要,等等。

本文笔者对下面几个问题加以分析:一、关于一些重要的物权制度1.所有权。

制定物权法,只规定一般的所有权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作出区分。

因为,我国有大量的国有财产存在,有大量的集体财产存在,又有大量的正在日益增长的私人财产的存在。

如果不注意这些情况,只是笼统地讲财产所有权,就很难体现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由于我国物权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因而,我们首先要把国家所有权的要害问题说清楚。

另外,对集体所有权,人们常常说不清楚其权利主体。

我们必须明确集体成员,了解集体所有权怎么行使,同时弄明白集体所有权是不是特殊的一种成员的共有权,成员的权利应该如何得到保护。

另外,所有权是集体的,那么如何使其成员享有物权呢?因此,集体所有权下面必须有一个能够得到法律坚强保障的承包经营权,并保证承包期限且使其能够转让、抵押并能够出租。

其实质是使我国的农民有一份自己的物权。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农民能够用这一点财产走出土地,转向其他行业。

2.物上请求权制度。

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时,物权人得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一般包括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返还原物等权利。

3.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制度。

《民法典》物权心得体会

《民法典》物权心得体会

《民法典》物权心得体会在我国新《民法典》中,物权制度得到了全面升级和改革,不仅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有助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新《民法典》物权制度的复杂性与新颖性,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就是基于笔者的一些学习和思考,对新《民法典》物权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的总结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新《民法典》物权制度的变革新《民法典》的物权制度与旧民法相关规定相比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新增的动产质押权制度《民法典》中对动产质押权的规定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规定了动产质押权的设立、存续、变更和消灭等基本要素,极大地强化了动产质押权的法律地位,也提升了动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管理的水平。

2.共有物的协议管理制度《民法典》中明确了协议共有财产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协议分配的具体条件和实施方式,依法保障了各方的合法权益,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3.房屋预告登记制度《民法典》规定了房屋预告登记制度,即房屋交易时,必须先进行房屋预告登记,才能进行过户等手续。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防范了房屋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和纠纷发生,提高了买卖方的安全性和交易效率。

以上三个制度的出台,使新《民法典》的物权制度更具现代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为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我国的法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民法典》物权制度的突出特点新《民法典》的物权制度不仅有许多新的变革与完善和,而且还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物权保护能力明显增强新《民法典》尤其注重加强物权的保护,为消费者、产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从根本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了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2.物权界限更加清晰新《民法典》规定了物权行使的范围和界限,特别是对“公共利益事业用地”、“城市房屋土地使用权”等物权进行了明确规定,增强了土地、房屋和不动产的法律地位,全面规范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促进了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对《物权法》第一编的反思

对《物权法》第一编的反思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对《物权法》第一编的反思李永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关键词: 物权法基本原则登记生效登记对抗物权保护公示公信内容提要: 我国《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法律史上的一件大事,为将来的民法典奠定了基础。

但是,就《物权法》本身来说,有许多规范制度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

在第一编中,第一章的标题为“基本原则”,但其内容却不是基本原则,甚至没有包括所有的真正的基本原则,如“客体特定”原则等;第二章中没有贯彻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而是采取登记生效与登记对抗双重模式,造成规范之间的不协调;第三章中,没有区分物权性救济措施与债权性救济措施,例如,《物权法》上的救济措施与《合同法》及《侵权责任法》上的损害赔偿如何区别适用?等等。

这些都需要进行反思,以便在将来的民法典中进行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物权法》自2007年3月16日通过至今已经两年有余,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经过接近两年(《物权法》自2007年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10月1日起施行)的司法实践,应当对于《物权法》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反思。

但由于最近这两年以来,学者多将精力注重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和研究,故对《物权法》的深刻反思尚未大规模展开。

本文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物权法》规范层面的重视,以利于在将来民法典制定时有所进步。

尽管《物权法》的通过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私法的重大进步,就这一点来说,仅仅是《物权法》的通过就足以载入史册,其“通过”本身的意义超出了其内容的意义。

但是,作为学者,我们也不能不关心规范层面的体系构建。

就《物权法》本身的规范体系而言,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由于本文集中反思《物权法》第一编的规范体系,我们就可以在这一编中找出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规范,作为反思的对象。

例如,《物权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物权”的概念与第三编第十四章规定的地役权就相冲突;《物权法》第二章规定的“不动产”登记的效力,就与后面具体物权的效力相互矛盾;《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就与公示公信至少是重合;《物权法》第三章规定的“物权的保护”措施与合同法和侵权法上的救济措施没有区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物权立法借鉴的理性选择与反思-------兼对《物权法(草案)》的回应余能斌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物权/物权立法/财产法内容提要: 我国物权立法应选择最适合我国实际,又是当代最先进的立法经验为我所用。

物权立法可以从英国财产法中获取有益的经验,也可以从俄罗斯立法经验中获得启示。

我国物权法草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立法技术上都存在一些不足,应加以完善。

一择善而从:借鉴选择应斟酌的因素法律的借鉴是近现代立法普遍存在且不可缺少的现象。

通过借鉴不仅可使本国立法更加完善而且也是各国实现法律文化交流与传播达到共同繁荣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资讯发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各国无论是普通法系还是民法法系的法律制度、法的理念都在伴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及技术的交流而呈现出广泛地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发展态势。

法律问题,特别是有关物权立法问题,总是同一定社会的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一个完全脱离于本国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不与其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物权法制度是不现实的、也是无益的。

因此,在物权立法借鉴问题上,除应坚持充分利用本土法律资源、为主,大胆借鉴外国先进立法经验为辅的原则外,还需要对向谁借鉴、借鉴什么和怎样借鉴等问题有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考量,即处理好借鉴的理性选择问题。

借鉴的理性选择总的要求就是择善而从。

所谓"择善而从",即要求立法者在处理向谁借鉴、借鉴什么时不凭自己主观上的感情偏好,也不受长官意志或某个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左右,而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本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本国实际需要,又是当代最先进的立法经验为我所用。

在物权立法的借鉴选择上应斟酌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一)所借鉴之立法的可借鉴性因素这一方面要求:第一,所借鉴之立法本身与当代之相当立法比较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既能满足现时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较好地吸收当代本领域先进性的新成果并代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第二,所借鉴之立法所根植的社会土壤和环境之于借鉴者具有相同或相似性。

(二)借鉴者之借鉴接受因素在借鉴者之接受借鉴因素方面,除其应具有适宜于所借鉴之立法生存发育的相当"水土"环境之外,还应具有相当的接受能力(包括法律科学的研究水准、立法者和司法者的理解接受能力等)和非排斥性因素(包括国家立法政策的指引、领导决断的倾向性和在伦理道德以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及思想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兼容性)。

如果作为借鉴移植的接受者缺乏与所借鉴立法共同的亲缘基因,最终不仅导致借鉴的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产生"南桶北权"的后果。

例如,我们作为受大陆法传统影响的国家,在制定物权法的时候,如果割断历史传统,硬要勉强全部移植英美法的财产制度,就不仅会给人一种"东抄西袭"的印象,而且势必也会产生排斥性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立法自身体制被破坏,危及立法的生命。

二审视借鉴:可从英国《财产法》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英国财产法,是对用以规范人们之间因物而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虽然它重点调整人们因物发生的社会关系,但其包含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被称之为给当事人提供的为达到关于对物的安全拥有、安全使用、自由出卖处置、与人分享(包括商业性的出租收取租金和元偿地提供给家人使用)等目标的"工具箱"。

由于法律传统、社会经济条件和观念形态的诸多不同,英国财产法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基本法律用语方面都与大陆法系的物权法制度有所不同。

因此,由大陆法传统与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固有习惯决定,我国完全借鉴英国法的理由并不充分。

但是仔细研读英国《财产法》,它在体系构建和制度设计等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在立法体系构建上,英国立法虽然内容庞杂,缺乏大陆法所具有的理性抽象,如不仅将财产法扩大为调整财富的法,将诸如基金一类作为主义法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基本持否定态度,尤其对我国在俄法律影响下所创立的本土法律文化也是批判多于肯定,甚至加以彻底否定。

因此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大多数人几乎都把目光投向西方,立法研究和实践对俄罗斯的社会变化和法律建设的现状不够重视。

然而是金子就会发光。

当我们被眼下汹涌澎湃的"西风美雨"包围中蓦然看到《俄罗斯联邦民法典》这样一部似曾相识却又崭新的法典时,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话,或许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可以发现,这部法典对于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能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首先,从"民法典"本身的层面上看,新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不仅是当代世界上最新的一部民法典,而且它具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它的时代特色。

俄罗斯民法典物权编不仅继承了苏俄民法的传统,而且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跟进新时代的发展,敏锐地反映了民商法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对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法律现象等,也都做了比较充分的记载和反映。

二是其创新特色.创新是苏俄.民法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列宁亲自主持下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就是一部扬弃欧洲大陆法传统、极具创新性的新型民法典。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从本国现实生活出发又做了修正和新的创造。

它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了一部真正实现"民商合一"的民法典,为真正的民商合一树立了一个新典范。

在创新方面,物权编无论是在物权理念还是在物权制度安排上都有许多新的突破。

特别是在处理作为一个实行复合制的国家在存在相对独立的"联邦各主体"的情况下实现法制统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其次,从俄罗斯的物权立法经验对我国社会的适宜性方面看,我国与俄罗斯在经济社会制度方面虽然现已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转型形态也存在本质的差异,但从两国的社会及法律传统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仍可发现,俄罗斯不仅在其立法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上值得我们借鉴,而且和我国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法律基础。

其一,从法律的社会基础看,我国和俄罗斯都曾有过长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虽已被打破,但由其产生的思想观念,不仅对过去的法律制度产生过决定性影响,而且在现在乃至将来一个时期也都会对相关法律理念及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其二,从法律的文化基础看,我国和俄罗斯不仅在法律的历史传统上同属民法法系,而且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的法律文化和法律理念都一直受到苏俄的影响。

其三,从法律的现实基础看,我国和俄罗斯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尽管社会转型的目标、性质和思路并不相间,但两国都要面对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涉及物的形态、所有权和利用权、国土、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生存与安全等诸多新问题。

其囚,从法律的政治基础看,俄罗斯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虽然在国家结构上表现为一种复合制的"联邦制",其国家权力与单一制国家相比相对分散,但仍在寻求国家法制的统一,并且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获得一定成功。

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实行中央集权,但在目前,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而且即使将来实现完全统一,在相当长的时期也还要实行"一国两制"。

实行"一国两制"的中国,虽然与实行联邦制的俄罗斯有所不同,但都面临如何解决地方自治与国家法制统一方面的问题。

在物权立法方面尤其如此,国家所有权的问题也将更为复杂。

(二)从俄罗斯物权立法经验中得到的几点启示首先,物权立法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把利用本国资源与对外借鉴相结合,从而制定出一部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

其次,要树立"资源本位"的立法思想,在具体制度安排设计上应突出对土地及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和切实保护,兼顾物的效用的充分发挥和安全。

其三,要打破传统的以所有权为中心的单一物权结构形式,重构以所有权为基础,所有权与其他物权并存的开放性、实用型的二元结构的物权法新体系。

其四,要打破传统的以所有制为划分标准的所有权三元结构的分类封闭模式,重新设计以权利主体(包括国家、自治地方、社团和其他组织、公民个人等)为分类标准的开放型的所有权多元结构体系。

最后,要毫不动摇地确立国家所有权在物权法中应有的独特地位,并切实重视和保护国家所有权,重新思索构建国家所有财产的所有权主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经营权主体和管理权主体的多元主体的构成体系。

四对照反思:《物权法(草案)》之不足《物权法(草案)》整体较好,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但仔细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在立法的指导思想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价值取向,也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

首先是缺乏用科学发展观统率的以资源为本位、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指导思想的规定;其次是缺乏创新性。

如从立法整体上看,除个别部分外,给人看到的仍是一副老面孔,所谓的"创新",恐怕就是非同寻常地将教科书上对物权的理论分类搬到立法上作为编名,即规定"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编。

这种概念主义的做法,不仅在各国立法例上实属罕见,而且无论是在英美法国家,还是在大陆法国家都已受到批评。

何况我们设计的这种教科书式的封闭性分编模式,不仅没有反映当代物权法由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利用权为中心的转变及其在编制上由多元结构向二元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而且其内容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用益物权所涵盖的内容不符,除保留地役权的规定外,在概念上几乎看不到所谓"用益物权"的影子。

第二,在立法技术上,不仅对诸如"动产"、"不动产"、"物"、"物权"等有关法律用语缺少提炼和必要解释,而且在制度安排上也缺乏必要的逻辑。

如将应由其他法律(公法)规定的内容放在物权法里,将属于总则的规定放在分则中,对一些非法律用语和规章制度也只做简单编辑而缺乏必要的抽象和科学的提升、概括。

如"征求意见稿"几乎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不加取舍地将现有的登记和物业管理制度,全文照搬硬塞进物权法里。

第三,在规范内容上,缺乏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实践的全面考虑和把握,因此,不仅对深化改革中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财产关系方面的一些新问题未作反映,对已经发生的问题所提供的规范也较为有限。

例如"征求意见稿"对"物"的概念和范围就没有准确的界定。

第四,在处理利用本土现存法律资源和对待传统问题上,也有欠妥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