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按比例分配

合集下载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比例;•掌握比例的性质;•能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解决。

4.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举例法。

5. 教学内容5.1 课前预习请学生自学习题集中以下内容: - 比例的概念; - 比例的三种形式:比例式、比、百分数; - 比例的性质。

5.2.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通过信息窗二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了解比例的实际意义和效用。

•活动目标: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活动重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活动内容:信息窗二里有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图案不同的瓷砖,为了满足不同需求,需要按比例进行分配。

分配规则如下: 1. 每位学生要求拥有3块瓷砖,其中黄色瓷砖占1/3,红色瓷砖占1/4,蓝色瓷砖占1/6; 2. 班级需要准备10块瓷砖,其中黄色瓷砖占1/4,红色瓷砖占1/5,蓝色瓷砖占1/10; 3. 教师需要支配的瓷砖有20块,其中黄色瓷砖占1/5,红色瓷砖占1/4,蓝色瓷砖占1/2。

请学生按照要求分配瓷砖,计算各自需要的瓷砖数量,并核对答案。

•活动分析:此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分配中感觉到比例的存在,从而加深对比例的理解,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并且,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分数、百分数、比例的转化,让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进一步。

•活动评价:通过学生的分配和核对,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5.3. 深化应用1.某家公司根据去年的销售额和今年的销售计划,制定了销售奖金的分配计划。

去年销售额为600万,今年计划销售额为900万,则去年获得2000元奖金的销售员,今年应获得多少奖金?2.每台洗衣机的重量都盖在机器上,为1/2、1/3、1/4、1/5、1/6甚至更小的不等分数,每个重量代表机器的容量大小,每个商家都以出售的每台洗衣机的载重量作为质量来衡量,如果一家商家共卖出100台洗衣机、其中1/2的洗衣机的重量是1/3、1/4、1/5中的一种,则计算1/2的商家打出的广告中用了多少质量的描述。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背景本节内容是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中的第二十五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利用面积模型算出比例分配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面积和长度。

学生需要掌握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明确各个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并能完成比例分配问题的解答。

教学目标1.知道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2.能够利用面积模型算出比例分配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面积和长度;3.能够解决多种比例分配问题。

教学重点1.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2.各个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的计算;3.利用面积模型算出比例分配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面积和长度。

教学难点1.切实掌握各个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的计算方法;2.真正掌握通过面积模型求出各个部分面积和长度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1.比例分配问题的概念;2.各个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的计算方法;3.利用面积模型求出各个部分面积和长度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理解比例分配问题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例分配的例子;2.举例说明比例分配问题的概念。

第二步计算各个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1.引导学生计算比例分配问题中各个部分占总面积的比例;2.通过练习掌握计算比例的方法。

第三步利用面积模型求出各个部分面积和长度1.引导学生使用面积模型求解比例分配问题;2.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第四步综合练习1.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比例分配的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比例分配知识。

教学评价本节课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堂答题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学生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保证教学效果。

4.2.1《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4.2.1《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4.2.1《按比例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正确进行按比例分配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问:“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等量关系吗?”学生可能会发现:男、女生人数相等,跳绳和踢毽子的人数相等。

提问:“如果知道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求出跳绳和踢毽子各有多少人吗?”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引导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探究新知出示例1: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长12cm,腰长10cm。

如果将底边分成几部分,使它们与腰的长度成比例,那么这个三角形可以被分成几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课件演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出示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出示例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cm,宽是10cm。

如果将长分成几部分,使它们与宽的长度成比例,那么这个长方形可以被分成几个全等的小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课件演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出示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4. 总结延伸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一练第2题。

2. 尝试自己出一道按比例分配的题目,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将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几个部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青岛版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比例的表示方法。

2.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2.如何灵活运用比例分配。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向学生展示一张比例图,并让学生解释图中比例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比例应用。

讲解比例分配1.讲解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通过PPT展示比例分配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分配的具体操作过程。

练习1.给学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并运用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讨论解题思路,并整合出一些优秀答案。

拓展应用1.向学生介绍比例在工程、商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到外面寻找一些比例相关的事物,并回归课堂进行展示和讨论。

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

2.总结比例分配的规律和方法。

3.探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

作业布置1.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比例分配能力。

2.要求学生寻找更多的比例应用,并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比例图解释、实例演示、练习题训练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练习,学生的比例分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青岛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按比例分配。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分配的应用。

我们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比例分配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比例分配的应用场景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本、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例分配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块土地,长是宽的两倍,如果这块土地被划分为三个相同面积的区域,那么每个区域的形状是什么?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例如,如果有36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切成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4.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比例分配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5.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例如,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答案是48平方厘米。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知识。

这就是我对于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四节——按比例分配的教学设计。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分配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设计_1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设计_1

按比例分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2.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1)师:解决这个问题可根据哪些信息解决?师: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思考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示线段图说明图意。

2)集体交流:师: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求的问题怎样表示?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你会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

4)探究算理。

师指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学生交流: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二是把比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师:像第二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为了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我们要切实掌握第二种方法。

2.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师: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2、3、四、拓展提升1.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2.填空:1、糖和水的比是1∶10,糖占糖水的(),水占糖水的()。

4.2《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4.2《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4.2《按比例分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身高与影子长度的关系、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意义。

(2)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

(3)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4)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身高与影子长度的关系,验证比例的性质。

(2)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道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并解答。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及运用方法。

5.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P84页练习题1、2、3。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3.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后作业要适量,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学生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身高测量尺、影长测量尺。

3. 教材P84页练习题。

七、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问题》优秀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问题》优秀教案
把比转化成份数解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关键是求出1份的量是多少;把比转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解答,关键是先找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按 比 例 分 配
方法一 :比转化成份数4+1=5
30÷5×4=24(千克)
30÷5×1=6(千克)
方法二:比转化成分数30× =24(千克)
30× =6(千克)
找学生板演,其余练习,师巡视辅导,然后展示汇报,重点说思路及方法,交流时,多照顾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明白:先按照三个量的份数写出三个量的比,再按照按比例分配的思路解答,分配三个量和两个量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是相同的。
合理搭配早餐。
小明今天的早餐表
(1)小明今天的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2)如果小明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克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克?
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4)学生回答后师说明: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3.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比转化成份数,先求1份的量,再求多份的量,用除法做;也可以将比转换成分数,即先求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从分数的角度用乘法算。这两种方法都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
1.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找学生板演,其余练习,师巡视辅导:然后展示汇报,重点说思路及方法,并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2.学校修整校园用的混凝土是由2份水泥、3份石子和5份沙子混合成的。现在要用150吨混凝土,需要水泥、石子、沙子各多少吨?

六年级数学上册 按比例分配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按比例分配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纸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出示课件)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设计意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人体奥秘”的信息,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30千克?千克?千克水占4份其他物质占1份(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信息窗2 人体中的水分——按比分配【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强化自己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回顾温馨提示:两两合作,一人口述,一人评价。

1.填空题:(1)甲与乙的比是2 :5,甲数是10,乙数是()。

(2)()÷4 =():()= — = 0.75(3)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的比值是()。

(4)甲乙两数的比是3:4,乙数减甲数得10,乙数是()。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2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

2.用线段图表示:甲是乙的二、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理清“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的含义,全班交流。

三、合作学习温馨提示:组长整体把握本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不能解决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暂放到问题口袋中,力争全班交流时能得到解决。

合作解决问题:明明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1. 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两人一组合作完成)2. 列式计算:(独立完成)3. 组内交流评价,评定对错。

若有不同方法比较异同。

4.独立完成问题2。

(组内对证)四、串联反刍1. 收集各小组疑难问题,解难答疑。

(全班交流,解难答疑)2. 老师强调:方法其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其二是把比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3.小结:像第二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为了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我们要切实掌握第二种方法。

(可刻意练习使用)五、学以致用温馨提示: 1题两两对证,2题集体对证。

1.填空:(1)糖和水的比是1∶10,糖占糖水的(),水占糖水的()。

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教案——按比例分配。

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比例”,具体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了解比例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比例的性质和按比例分配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案例,以及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先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一家商店将一件商品的价格降低了20%,问降低后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出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接着,我通过PPT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例题:我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题思路。

4. 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一起讲解答案。

5. 应用:我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和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一些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设计,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

讲解环节中比例性质的阐述,这是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方法的基础。

再次,例题的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应用,它们是帮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方法的重要步骤。

作业的设计和课后反思的进行,它们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按比例分配(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使用方法;2.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例的使用方法;2.熟练应用比例来进行分配计算;3.了解不同情境下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三、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1.定义: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通常用a:b或者a/b表示,其中a、b为两个量,称为比例中的项;2.等比例:如果两个比例的值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等比例;3.连续比例:如果三个量之间的比例相等,那么它们就是连续比例;2. 按比例分配1.分配的基本概念:按比例分配是指根据一定比例把一个总数分配给若干个数,使它们的比例与给定的比例相等;2.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把总数按照比例分成若干份;–根据分得的各份与比例项的比例,确定各项所得的数值;–检验各项所得数值是否满足原比例关系;3.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应用于物品按比例分配的情境;–应用于人员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境;–应用于资金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境;1.课堂讲授结合实例演示;2.个人或小组完成课堂练习;3.利用互动答题软件进行课堂互动;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例的概念;–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小张有5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红谁的苹果多?–联系:比较小明和小红所拥有的苹果数量;–引导:通过比较数量,引出比例的概念;2.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应用;–由简单比例(如1:2)向复杂比例(如1:2:3)推进;–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3.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通过演示计算来掌握方法;–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4.不同情境下的按比例分配;–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下的分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分配方案并演示计算;5.练习和巩固;–通过互动答题软件来进行课堂互动;–指导学生做各种不同难度的题目,来巩固所学内容;6.总结:复习所学内容,并强调比例和按比例分配的重要性;六、教学资源1.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同步练习册;3.互动答题软件;1.学生课堂表现;2.学生完成的课外作业;3.随堂练习和小测验;八、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丰富多彩,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2.在练习环节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3.适时组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2.1《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4.2.1《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4.2.1《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我根据4.2.1《按比例分配》这一课题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

教材的章节主要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以及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学会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例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例的概念,如:“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买3斤苹果送1斤,小明买了5斤苹果,他实际上付出了多少斤苹果的价格?”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比例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用课件展示比例的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个具体的按比例分配的例题,如:“某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每台需要2小时,乙产品每台需要3小时。

如果车间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甲、乙两种产品各能生产多少台?”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应用题。

5.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

通过板书,使学生对比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2《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4.2《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4.2《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探索《按比例分配》的奥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4.2节《按比例分配》。

我们将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三角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分配物品”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

2. 讲解原理:通过PPT展示按比例分配的原理,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板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按比例分配的概念2.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3.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分得几个苹果?答案:每个朋友分得3个苹果。

2. 题目:一家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每天生产6个,B 产品每天生产4个。

如果企业每天生产的产品总数是20个,那么A、B 产品各生产多少个?答案:A产品生产10个,B产品生产10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

《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按比例分配》(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按比例分配的概念2.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3.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原理,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分配水果、分配糖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从而引出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2)通过例题,讲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步骤。

(3)让学生举例说明按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步骤。

4. 合作交流(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组内讨论,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经验。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顾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方法和应用,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一个问题,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改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按比例分配(青岛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如生活中的物品分配、资源分配等。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分配的概念- 比例分配的方法- 比例分配的应用教学难点- 比例分配方法的推导和应用教学方法- 探究法- 讲授法- 练习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例分配的概念,如家庭成员分水果、班级分组等。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是如何解决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比例分配的概念,明确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比例分配的方法,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进行比例分配。

3. 强调比例分配的关键是保持比例关系的一致性。

三、课堂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分析学生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四、实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3. 总结实例分析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 强调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分配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比例分配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例分配的概念、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比例分配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例分析”部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关键步骤,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比例分配概念的理解程度,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按比例分配》学历案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按比例分配》学历案

学历案请仔细观察情境图。

(出示课件)2.提问:通过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预设问题:①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有多少千克?②爸爸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有多少千克?3.板书课题,明确目标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

首先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中学习: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1)谈话: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哪些数学信息?(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学生探究,师巡视辅导。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板演并介绍,组织学生倾听与质疑,关键把每种方法解读清楚,让大家听明白。

预设解法:解法一:归一法画图法,水分占4份,其它物质占1份,先求1份,再求多份。

体会将比转化为除法。

即:根据各部分量的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

水分 4份其他物质1份30千克4+1=5 ,水分:30÷5×4=24(千克),其他物质:30÷5×1=6(千克)。

方法二:按比例分配法,将比转化成分数。

即先求将总量分成的总份数、再求各部分量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体验将比转化为分数。

30×44+1=24(千克) 30×14+1=6(千克)2.比较各种方法,进行优化。

重点推荐第2种方法。

(1)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算式表示的含义。

(2)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都是把30千克平均分成5份。

不同点:一种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比的应用—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比的应用—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比的应用—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青岛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比的应用—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我选择了青岛版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果园里的苹果和梨的比例是2:3,那么如果增加了10个苹果,梨的数量应该如何调整才能保持比例不变?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比的应用,并能够利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应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一个果园里的苹果和梨的比例是2:3,如果增加了10个苹果,梨的数量应该如何调整才能保持比例不变?我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我们一起讨论。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比例的定义和如何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一个图书馆里的小说和科普书籍的比例是3:2,如果增加了5本科普书籍,小说和科普书籍的比例应该如何调整才能保持比例不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比例的应用,并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显得有些困难。

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练习。

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利用比例来解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引入课题时,我通过一个果园里的苹果和梨的比例是2:3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比例的应用。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调整梨的数量来保持比例不变。

接着,我通过PPT展示了一系列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我进行了讲解和点评。

我强调了比例的定义和如何利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解题技巧。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3课时 按比例分配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3课时 按比例分配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时按比例分配(信息窗2——人体中的水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生:(教师板书出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人体奥秘的知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寻找信息,根据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问题,尝试解决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师: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生:(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师: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生:思考师: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同桌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出示课件)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30千克 ?千克 ?千克
水占4份 其他物质占1份 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
【设计意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人体奥秘”的信息,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信息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通过合作探讨,人人参与“画线段图分析”题意,这样的设计,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行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条件,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拓宽了学生解题的思路,为后面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 4+1=5 解法二:
30÷5×4=24(千克) 30×
4
4+1
=24(千克)
30÷5×1=6(千克) 30×
1
4+1
=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板书课题)
4. 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在探究阶段,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方法是灵活的。

充分体现了思维的价值。


好地诠释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新课程精神。

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填空:
①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4人,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②糖和水的比是1∶10,糖占糖水的(),水占糖水的()。

③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
2.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
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3.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
7
10
=14(厘米)20×
3
10
=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
厘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后反思:
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好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的含义,通过画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两点:(1)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就是把明明的体重平均分成5份,水分占其中的4份,其他物质占
的两种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因此上课开始运用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比的应用就在我们的身边,按比例分配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按比例分配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让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