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20200514102537)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难点)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一、知识梳理1.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2.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
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各行各业的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3.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问题探究1.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2.这篇以袁隆平为主要对象的人物通讯,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3.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4.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5.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6.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7.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可贵品质。
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学会使用论据进行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袁隆平的颁奖词)二、补充文体知识1、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通讯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个显著特点。
2、人物通讯的类型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3)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3、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1)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2)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3)体现人生价值,或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4)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三、题解与作者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请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
2、思考: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1四、走进文本(一)写什么1、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概括事件的基本模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结果怎样)2、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学目标:1.了解国家最高科技奖及其评选要求。
2.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科学成就。
3.认识水稻良种培育的重要意义。
4.思考科学家的职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知识链接: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以表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分为个人奖和团队奖两种。
评选标准包括成就卓著、在本领域有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
袁隆平:是中国南方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
袁隆平创造了杂交水稻技术,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
导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放一张图片,“国家最高科技奖”悬挂在获奖者的胸前,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国家最高科技奖?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奖励和嘉奖措施?2.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袁隆平:他是一位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得到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他的贡献对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一代人,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3.课堂活动(35分钟)3.1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并回答问题。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允许他们在视频中询问、记录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共同解答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理解袁隆平及其成就。
3.2 手抄《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包括生平、学术经历、荣誉成就等,并用清晰的词汇和语句,尽可能详细。
3.3 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介绍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同时让学生讨论这些制度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改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1.3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袁隆平及其事迹。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生字词,解释词义。
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总结讨论成果,梳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4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导学案2.1 学习目标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学习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2.3 学习步骤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
课堂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课后复习,总结学习收获。
2.4 学习评价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课后作业: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
第三章:习题合集3.1 选择题1. 下列关于袁隆平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A.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B. 水稻育种专家C. 稻菽种植专家D. 科技界领军人物2. 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是:(B)A. 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B.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巨大贡献C. 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D. 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3. 下列词语中,与“稻菽”意思相近的一项是:(B)A. 麦田B. 稻田C. 草原D. 玉米地3.2 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请阐述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习目标】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
【学习重难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
已过古稀之年,却对大自然的探秘无休无止,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他,就是袁隆平。
一、学习资源1.作者简介沈英甲,1983年至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背景展示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3.走近袁隆平(1)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文章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的特点。
2.梳理全文内容,分析细节描写,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缺一不可....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
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2.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通过品读题目,把握题目的作用。
3.通过找出典型事例,概况袁隆平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习案1、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2、课文背景: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9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
写作人物通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吸引人的故事;(2)写能打动人的细节;(3)要有个性化的语言。
4、浏览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挽起(wǎn)签署(qiān)一蔸(dōu)淤泥(yū)籼稻(xiān)捍卫(hàn)茎秆(jīng)粳米(jīng)花蕊(ruǐ)掖yē(掖着)yè(奖掖)屏bǐng(屏气) píng(屏幕)5、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参考: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②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③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④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分别从工作态度和方法、学术品格、道德操守、理想志向四个方面刻画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辉形象。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研究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在当代的意义。
2、赏析文章语言、写作特色,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特色。
3、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真惜粮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自主研究案文体知识:1.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2.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布局: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注释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缺一不可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
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人物简介:袁隆平,汉族。
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
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来战胜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优教导学案(教师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优教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记住人物通讯的写法,能说出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2、会运用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方法来写人物通讯。
3、体会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与难点】1、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第40-46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25-26页内容,对关键词、课文内容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记叙与议论、抒情结合的基础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2022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二、知识梳理:人物通讯的写法(《随堂优化训练》P27)⑴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记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
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抒情,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⑵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新教材(2019)《喜看稻菽千重浪》 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课前预习案【知识储备】一、通讯的定义通讯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二、通讯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讯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内容分: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媒体上的通讯一般这四种最多)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事故、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在这个大类中,见诸媒体的,访问记、小故事、巡礼、纪实、见闻、特写、侧记比较多)三、通讯的结构(一)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所显示的是新闻事实的纵剖面,有三种情况:1.时间顺序式时间顺序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顺序,安排层次。
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便于广播受众听知。
2.逻辑递进式逻辑递进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递进顺序安排层次。
这种结构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
采用这种结构,需正确把握各种材料在表达主题思想时的地位,如主与次,深与浅等,使层次安排呈递进式,一层比一层深。
3.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式这种结构,既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又显示出揭示主题的递进性。
4.新闻事件发展的进程顺序与时间顺序结合式时间顺序结构,本也是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所不同的是,这类结构是以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线索为主,时间线索辅之。
(二)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并列式结构。
各个部分对主题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它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新闻事实的横断面。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空间并列式空间并列式就是根据新闻事实发生地点的变化组织结构。
一些大型的系列式、组合式报道,也常采用大跨度的空间并列组合的方式。
采用空间并列式结构选材时,要注意选取各个地方有个性的材料。
一个地方,一个画面。
因此,这种结构方式也可以叫画面组合式。
各个画面,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共同说明一个主题。
2.方面并列式新闻事实都有多个侧面,观察、分析并表现各个侧面,可增加报道的深度,增加新闻的立体透视感。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杰出贡献,体会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努力。
通过学习,我们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掌握文章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进步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他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掌握文章中的科普知识和专业术语,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这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也是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并欣赏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展现杂交水稻之父形象的手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琢磨和体会。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 这位科学家在农业领域的哪项成就最为突出?3. 文中提到的“稻菽”一词,指的是什么?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科学家的科研生活。
B. 文中提到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C. 文章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对科研成就涉及不多。
D. 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广大读者,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2. 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精神的表现?A.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B. 淡泊名利,专注科研C. 追求享乐,忽视责任D. 甘于奉献,服务人民三、简答题1. 文中科学家是如何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喜看稻菽千重浪》高中语文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学案学习提示①本文通过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而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通过横跨40载的历史,写出了“温饱梦”“粮食梦”在袁隆平手里逐渐成长并最终实现的光辉时刻。
进而展现了袁隆平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②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
把握文章中对袁隆平的细节描写,概括主要事迹,并分析这些典型描写的作用。
同时,要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素养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概括典型事例的能力。
2.探究本篇通讯的写法特色。
3.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4.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把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格。
课堂环节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沈英甲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
重庆人。
中共党员。
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2.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导学案《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课时(草案)【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可活学活用,运用到写作上)的特点。
4.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学习重难点】1.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走近人物⑴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⑵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三篇》学案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淤.泥(yū)籼.稻(xiān) 扫帚.(zhou)贬.斥(biǎn) 粳.米(jīng)(二)多音字(1)屏⎩⎨⎧屏.风(píng )屏.气(bǐng )(2)奇⎩⎨⎧奇.迹(qí)奇.数(jī) (3)扎⎩⎨⎧扎.裤腿(zā)挣扎.(zhá)驻扎.(zhā)(4)模⎩⎨⎧模.式(mó)模.样(mú) 二、写对字形(1)⎩⎨⎧jǐn (谨)慎饥jǐn (馑)(2)⎩⎨⎧分niè(蘖)ni è(孽)障 (3)⎩⎨⎧gěng (梗)塞田gěng (埂)(4)⎩⎨⎧雄ruǐ(蕊)笔xīn (芯)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协作·合作“协作”指若干人或若干单位相互配合,来完成任务,侧重于协助。
“合作”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侧重于相互配合。
2.明确词义(1)在所不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亦步亦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指处于某种情况,决不计较。
(2)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人群里显得很突出。
(3)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铤.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chán)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铤—挺阐(chǎn)在所不惜—在所不计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李敏珠审核人:肖春艳使用人:陈陆英上课时间: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型:新课课时:2课时《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知识技能 :1、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3、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1、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2、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自主预习篇: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1.走近作者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字形:淤yū泥籼xiān稻分蘖niè贬biǎn斥2、词义: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知识。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1.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365=斤 600/=3人2.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365=斤 *13亿=亿斤 =1000斤3.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二、检查预习。
三、课文研讨。
1.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
那么,文章写了袁隆平的哪几件事明确:四件:1.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 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2.题目中的“喜”字,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袁隆平抱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3.文章所写的几件事分别体现袁隆平哪方面的品质呢明确: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坚持事实实事求是)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目标远大不断进取)4.人物通讯有“两条线”,一是“过程线”,一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那么这篇文章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明确: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课时1、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一、具体理解:1、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到,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的事例呢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例子1. 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战胜饥饿。
(对国家的责任感)例子2.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充株。
(不畏艰难困苦,为科学献身)例子3袁隆平没有申请杂交水稻专利,把专利无私的贡献给国家。
(淡泊名利)2.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从中可以表现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如: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2.他跨过水渠,迈步、、、、、、走下稻田。
作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二、全文小结。
1、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提示: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五、【名师引领探索】进一步了解袁隆平: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8年3月,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在这次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
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是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由于袁隆平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杂交制种技术已从科技人员的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南省有位农民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不久,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亲自找到他谈话,说:“组织上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考虑到你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想让你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
”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组织部的这位领导:“我这个人不适宜当官,在我看来,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
别的不说,在搞科研攻关这一点上,它就没有我现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
倘若当上官,整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搞科研的自由。
”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育水稻。
他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
1982年的初秋季节,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行。
会议开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
不久,投影机在字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示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一次,袁隆平身着中山装,在旧金山唐人街与当地《华侨日报》一记者相遇。
开头,记者认为他是来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当得知袁隆平是来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时,记者大为惊讶,立即跟踪采访,并邀请袁隆平到旧金山华侨商会座谈。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是一位具有平民意识的科学家,他以全部的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践。
但他并不鄙视金钱,他想拥有一笔财富,但他绝不以拥有财富为目的,只不过是希望经济搭台,科研唱戏。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
“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元,当日开盘价为元,收盘价为元。
当有人戏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刚刚跨入21世纪的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以他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说,这是他此生的最高礼遇,是他荣誉的巅峰,然而,他却领悟到,一个人的最恒久的境界,依旧是拼搏和奉献。
【类文欣赏】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九六六年一月。
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
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
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
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
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