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才子乔冠华
乔冠华
乔冠华别名乔木 , 1913年3月28日出生江苏盐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 (1974.11~1976.12)。
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等职。
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
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
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在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经常起草或组织领导撰写重要外交文件,如:196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等。
70年代初,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自此至1976年,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
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
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
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自“文革”以来苦苦支撑危局、被江青等“四人帮”视为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之最大障碍的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辞世。
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一人
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第一人-历史论文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第一人闪光灯频闪,带有世界各国台标的话筒争相伸到面前,里三层外三层的记者围堵一个圈,争抢着拍照提问。
这是1971年l1月15日上午10时,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发生的一幕。
记者们围堵的中心人物是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先生。
有记者问:“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听后没有回答,却仰头大笑,笑得淋漓尽致,感染了会场里的记者。
笑过后,乔冠华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这次代表中国在联大会议上亮相是乔冠华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乔冠华代表中国发言后,前来与他握手祝贺的几十个国家代表居然在走廊排成了长队,而乔冠华则一直面带笑容,不时呵呵大笑,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的笑”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爽朗的大笑,被一位记者抓拍下来,成为标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典型视觉标签,并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为大历史的注脚。
今年,这张著名照片的主角——乔冠华先生迎来了他的百年诞辰,在苏州东山的墓园里,墓碑前放满了悼念的鲜花。
“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1913年3月28日,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从小就有过目成诵的神童美名,16岁考入清华大学,20岁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由于联系日本共产党,被日本政府发觉后驱逐出境。
1935年乔冠华又获得资助,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
德国哲学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卡尔·马克思,以体系繁茂、晦涩艰深著称,乔冠华却只用了一年多就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
在图宾根大学读书时,正是二战爆发前夕,欧洲的战争气氛浓厚,各国都在备战,局势日趋紧张,军事议题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乔冠华对军事也很有兴趣,开始研究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并经常对着地图反复思考国际形势。
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乔冠华放弃了德国的优裕生活,同时也打消了研究哲学的念头,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担任了《时事晚报》的总编辑,用笔作武器,撰写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生平简介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生平简介乔冠华,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乔冠华生平简介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父亲算是开明士绅。
其父乔守恒继承祖业,擅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教子严谨。
乔冠华5岁入塾,开始熟读诗书。
他幼年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早年在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宋村亭湖中学、盐城淮关中学上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在初中高中时几次跳级插班。
1929年高中毕业即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
这时他才16岁。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后赴日本、德国留学。
1937年获德国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德国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活动。
1938年回国。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在广州、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42年后,任重庆《群众周刊》主编、《新华日报》编辑、上海《新华周刊》(英文版)记者。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等职。
是中央第十届中央委员。
乔冠华的笑代表什么在1971年之后国内以及国外的许多媒体曾经流传出一幅乔冠华笑着的照片,这张照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照片中乔冠华的笑潇洒豪迈,让许多人看后不禁大感佩服,那么乔冠华的笑是怎么回事呢?乔冠华的笑还要从1971年的11月份开始说起,当时乔光华等人正在毛主席的命令之下带领代表前去参加国际会议,当时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前去机场送他们,并且向他们重申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乔冠华联合国大笑照的由来
乔冠华联合国大笑照的由来乔冠华联合国大笑照的由来第26届联大会上的中国代表席,左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右一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两件外交大事在1971年接踵而来。
它们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重返联合国的历程充满艰难,但最后顺利通过。
美国仍不肯认输,最后一轮表决前,尼克松给布什打电话说:“我们要赢,我们要赢。
”布什黑着脸跑上讲坛,要求删掉提案中驱逐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内容。
布什神情严肃地讲完,却引来台下代表的起哄和嘲笑,许多非洲国家代表在席位上敲打桌子,布什只好在一片“No!No!”声中尴尬地走下台。
晚9时47分,表决牌上亮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投票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当即表示:“恢复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联合国才能说真正开始了工作。
”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从四面八方响起,足足持续了两分钟。
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穿着事先换上的“毛制服”(中山装),与非洲兄弟们在过道里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则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
这个场面通过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传遍世界,布什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他哀叹说,那些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舞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
用毛泽东的话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了支持我们的票。
哪名周恩来一手培养起来的干部在周重病时倒向江青2016年08月03日08:23核心提示:乔冠华是周总理一手培养起来的外交干部之一。
“文革”初期乔很是看不惯江青,说她打着主席的旗号把全国都扰乱了。
可在“文革”后期周总理病重之际,乔却换了腔调,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乔冠华
总理遗体即将送进火化炉时,最后一个不肯松手离去的是乔冠华,他已经匍匐在总理水晶棺上哭得死去活来。
他边哭边说:“总理啊,你一生无儿无女,今天我就作为你的子女送你最后一程吧……呜呜……”大家劝都劝不住,费了很大劲才将他拉开,可是他又扑了上去……我在一旁为他担心,他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哪能这样过度伤心!我个子大,力气也大,拼命将他拉住,才使得总理遗体推上火化车。
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个感情奔放的人会如此悲绝。
虽说乔冠华脾气耿直,爱发火,可悲痛起来却叫人惊恐。
当总理遗体消失在火化炉里时,他又发出悲惨的哭声,在场的人全都哭成一团。
等回来,我急忙给他的妻子章含之打了个电话,告诉她,今天晚上注意一下乔老爷,总理火化时,他的情绪过于激动,他毕竟是60出头的年纪了……我还没说完,就听见章含之在话筒那一头也泣不成声。
乔冠华在极度悲哀的时候也流露出他起初的感情。
他不仅将周恩来当做首长,也当做父辈敬爱。
他犹如失去最亲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珍藏着最珍贵的感情,只有他自己一人独自品尝独自感受。
第二天骨灰停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
在三天吊唁时间里,乔冠华推辞掉一切公务,天天去为总理守灵。
当时中央规定守灵每天只去一个政治局委员,外交部轮流去一位部级干部。
乔冠华是中央委员,外交部长,可以不必天天去守灵的,为了总理,他独自守到最后。
共和国外交部长最后一次为共和国总理送行,难道不也是暗示着周恩来时期外交部长生涯的结束吗?世界上许多自然现象可以预测,惟独政治气象无法先知。
在乔冠华最后送别周恩来亡灵之后,坎坷的命运向他发出了灰色的请柬。
对于乔冠华,我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是个重感情、生性活跃的才子型的好人。
在新中国第一代领袖时期的外交史上,有3个人的形象在我的摄影镜头里特别富有个性:一个是周恩来,具有儒雅风度的外交家;一个是陈毅,具有大将风度的外交家;再一个就是乔冠华,具有才子风度的外交家。
他们配合默契,各显丰采,为新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外交大门。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乔冠华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国际人权律师,他在联合国的发言一直备受瞩目。
乔冠华以其深厚的法律功底和独到的人权观点,在联合国的演讲中,不仅深受听众的赞赏和认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乔冠华在发言中首先强调了人权的普遍性和尊重。
他指出,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分种族、国籍、性别、宗教或政治立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享有自由和尊严。
他呼吁各国政府重视保护人权,不仅在法律上做出承诺,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
接着,乔冠华详细阐述了人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挑战。
他谈到了一些国家存在的人权侵犯问题,如言论自由受限、政治迫害、种族歧视等。
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新兴的人权挑战,如隐私权在数字化时代的受损、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等。
他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乔冠华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人权进步的关键一环,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普惠、公平和质量。
此外,乔冠华也对人权保护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同时,他还提倡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交流经验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乔冠华的发言在联合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许多代表纷纷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并表示将积极采纳他的建议。
一些媒体也对他的发言进行了广泛报道,将他的声音传播到全球。
乔冠华的联合国发言不仅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人权律师的高超才能,也体现了他对人权事业的热忱和深入思考。
他用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为世界的正义和公平发出了呼唤,为人权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发言将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激发更多人加入到人权事业中来。
震碎联合国大夏玻璃的笑 -----乔冠华答记者问
震碎联合国大夏玻璃的笑-----乔冠华答记者问1981年11月15日,记者团有幸来到乔冠华的家,请他仔细谈谈十年前把日内瓦大厅的玻璃都震碎了的“乔的笑”。
乔冠华看到记者的到访很是高兴,问清缘由后,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那张名为“乔的笑”的照片,他满布皱纹的手在上面摩挲着,又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也把他的思绪拉回多年以前。
记者问:乔先生,您还记得1971年10月25日吗?那时您正在干什么?乔冠华答:我可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那正是金秋时节,我伏在案前写报告,当我抬头看天空时是那么澄澈,那金色的叶子沙沙作响,摇曳闪映着,窗前的那盆菊花开得正旺,看得我是满心欢喜,心里也惦念去纽约的周总理的消息。
果不其然,秋天真的是丰收的季节,周总理秘密发了电报给我,他说第26届联合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美国人,日本人脸色阴沉,表情尴尬,台湾那边更是溜出了会场。
我看完后都要蹦三尺高了,报告都无心写下去了,那几晚,我都睡不着,一遍一遍想着这几句话。
记者问:当时,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正在访华,您听到这个消息后,和他发生了什么吗?乔冠华答:周总理为了不使他难堪,特意嘱咐我不要告诉他。
当时我送他回国,我问他中国今年能进联合国吗?他觉着非要明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我们才能进,我当时真的忍不住又仰头大笑起来,说了一句:“我看不见得吧!”后来他知道后他在中国时,中国已经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了,情不自禁叹感叹:“周恩来用心良苦啊!”。
记者问:那么在11月15日,您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您的夫人说,您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时刻,以及您在联大代表中国作第一次发言后,长龙般排队向您祝贺的场面。
您能为我们讲一讲吗?乔冠华答:我是非常自豪的,因为作为主要代表和领导则坐在会议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座位上,也是最后一位登上讲台的人,同时也是新中国赢得联合国席位之后首次登上国际讲台的人。
小度写范文【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不拘小节的人模板
【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不拘小节的人不拘小节的成功人士往往更能吸引人,关于他们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不拘小节的乔冠华的故事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他的工作、生活无规律可循。
那时,他衣着随便,头发长约二寸,朋友们戏称他是怒发冲冠。
吃的更是菲薄,往往因为写文章,饱一顿饥一顿的。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据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评价乔冠华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可见乔的文章在当时受到的普遍赞誉。
乔乔冠华简历
大秀才乔冠华一九六三年八月下旬,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处俄文组工作,巧得很,正好赶上一场「硬仗」:翻译中国政府发言人一项声明。
此事发生在邓小平当年七月在莫斯科「舌战」赫鲁晓夫之后不久。
在二者当时一次谈话中,赫氏提出苏中两党「休战」(停止意识形态论战),邓小平不允,说:你们写了那么多东西批评我们,我们才回答了一小点。
于是乎,这场笔墨官司,在中共与苏共之间就继续打下去。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苏联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硬说中国人要通过发动一场热核战争在全球取胜,人类即使死掉一半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主席让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人们习惯称他为「乔老爷」)写篇文章进行反击,以这篇苏联政府声明为靶子,把板子打在赫鲁晓夫身上。
乔老爷领命后冥思苦想,在几名助手的协助下,写出了一篇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
这篇文章写得很大气,洋洋洒洒一万七八千字,共分八大部分,把赫鲁晓夫的种种论调、劣行都「晒」在纸背上,以相应的国际事件为背景,用锋利的文字,逐条加以批驳,有一种把对手硬逼到墙角之势。
在将近三十页A4纸上,真是页页妙语连珠,尽显大手笔之辩才,我们一边翻译,一边叫绝。
听领导说,这篇声明深得毛泽东的赏识,特别是乔老爷所引一个典故(指《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故事,寓意是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读后赞不绝口。
还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毛泽东就很赏识乔冠华写的国际时评,称其文「可敌两个坦克师」。
在上述政府声明中,「惠子相梁」这个故事被全文引出,共一百零七个字,占了不少篇幅,这在我国政府的对外文件中是很罕见的。
我和许多同事因古文根底浅,弄不大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乔老爷得知后,即请一位老先生把这篇古文译成白话文,有了「译文」,我们再翻译成俄文就容易得多了。
一九六三年九月一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上述发言人声明,它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反响。
「形」之不在「神」将焉附一九六五年一月七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退出一重要的国际组织,原因是该组织接纳某一国家成为新会员。
乔冠华的名人故事
乔冠华的名人故事乔冠华的名人故事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他的工作、生活无规律可循。
那时,他衣着随便,头发长约二寸,朋友们戏称他是“怒发冲冠”。
吃的更是菲薄,往往因为写文章,饱一顿饥一顿的。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据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评价乔冠华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可见乔的文章在当时受到的普遍赞誉。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果一个人心里如果承载着太多消极、琐碎、卑鄙、肮脏的想法,自身也会变得阴暗,从而失去致富的基础,而感恩能够将这些想法从内心驱除。
名人故事:乔华冠
名人故事:乔华冠名人故事:乔华冠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范增却不像项羽这样想,他觉得简直是天赐良机,必须好好把握。
酒席宴间提出让楚营的舞剑器高手项庄表演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
不待项羽表态,就安排项庄登场。
项庄已经秉承老板干爹的旨意,剑花一抖,舞将起来,剑气森森,充满杀意。
在座项伯感到不妙,就拔出佩剑跟项庄对舞起来,处处护着刘邦。
对此,范增很不高兴,而项羽却装作没看见,他的内心纠结成了一团,觉得刘邦已经登门谢罪并表示臣服,干吗非要赶尽杀绝?干爹的担心是多余的,项庄舞剑有失厚道。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乔冠华在联合国的一次重要发言。
乔冠华是一位杰出的环保活动家,他长期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
他的经验和见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以期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
乔冠华的发言围绕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危机的问题展开。
他指出,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界的互动和平衡。
乔冠华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
在发言中,乔冠华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对环境负责,也是对经济和社会负责。
他强调,我们需要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绿色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乔冠华还指出,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合作方式,如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推动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增加环保援助和资金支持等。
此外,乔冠华还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他表示,公众的意识和行动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他鼓励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
乔冠华的发言深深触动了与会者。
他的发言不仅让人深思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乔冠华的发言之后,他还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
在采访中,他再次强调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呼吁全球各界加强行动,共同应对挑战。
他还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环保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总的来说,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呼吁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并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他的发言不仅鼓舞了与会者,也鼓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
我们应当珍惜乔冠华的经验和见解,共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狂人”乔冠华
“狂人”乔冠华打开文本图片集这一天,父亲母亲很早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向远处眺望,他们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站起来了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6岁考入清华大学,24岁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5岁成为香港《时事评论》主笔,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时事述评》专栏,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外事活动。
1946年初,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第四任外交部部长等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被中外记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
有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仰头大笑。
片刻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表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他的笑容被在场记者抓拍下来,定格青史。
那是新中国走入联合国的辉煌时刻,也是乔冠华豪放人生的一个经典瞬间。
实际上,他早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声名鹊起。
被日本警察逮捕,遭驱逐出境“在校时,他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徜徉于清华园中。
”这是清华校友季羡林晚年对乔冠华的回忆。
大学时期,两人既非同系,又非老乡,绝无来往。
但乔冠华往清华园一站,那鹤立鸡群、踌躇满志的形象,深深镌刻在季羡林的脑海中。
1933年,乔冠华从清华毕业,年仅20岁。
夏末秋初,乔冠华在侄儿乔宗秀的陪送下,来到上海码头。
他将从这里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
到东京后,乔冠华在学校附近租住了一个便宜的公寓。
他在这里认真而广泛地阅读着各类经典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全然不顾是日文、英文还是俄文、德文。
深夜,一部作品读完之后,他总要熄灯静坐,闭目沉思。
除了读书,他还勤工俭学以弥补学费及日常开销的不足。
中国现代名人乔冠华
( 2 )协助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协 助陈毅参加第二次日内瓦会议,陪同周恩来出访, 参与中苏边界谈判、参与中日建交会谈等
( 3 )参加中美谈判,构写历史名作《上海联合公 报》 ( 4 )从 1971 年到 1976 年年底,参加了六届联合国 大会(担任代表团团长)和两届联合国特别大会 (担任副团长)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章含之
章士钊
乔冠华与章含之
洪晃
乔宗淮
乔松都
京都千里江南路, 行伴吴山访乔木(墓)。 太湖重情发浩歌, 松橘连理永相护。 人世何益伤往事, 大道每有坎坷处。 一代才华君去也, 白云秋色绕姑苏。
——宫达非 1992年
三、感情世界
“天生丽质双飞燕,
千里姻缘革命牵.”
毛泽东赞乔冠华与龚澎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离思
唐 元稹
外交才子乔冠华
一、生平简介
二、外交风格与个性
三、感情世界
一、生平简介
(一)学生时代
20岁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 24岁德国图宾根大学毕业, 获哲学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一)学生时代
(二)革命志士
一、生平简介
(一)学生时代
(二)革命志士 (三)外交生涯
乔冠华外交生涯的主要业绩
(1)担任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顾问,为中国代表团 出谋划策(当时任外交部国际新闻局长)
乔的大笑
三、感情世界
(一)友情
乔冠华
《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 了》《马德里的陷落》《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方生末死之间》《法国的崩溃》。
参考资料 1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 章含之: 《风雨情》第262-26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 乔冠华故居 .福建工学院国际学院[引用日期201412-11] 4 罗银胜:《乔冠华全传》 5 《顾准传》第537-338,团结出版社,1999年2月版本 6 外交活动 .劝学 网[引用日期2014-12-08] 7 文章来源:《读书周报》 8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乔冠华仰天一笑“震慑议会 大厦的玻璃” .凤凰网[引用日期2022-03-16] 9 乔冠华之女回忆母亲龚澎 .中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22-03-28] 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94
文革岁月
1966年,乔冠华与陈毅、姬鹏飞等人一起,被列为外交部的“打倒”对象。1973年经毛泽东点名,乔冠华 恢复了工作。复出后的乔冠华和“四人帮”走得很近,1973年底,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总理的不公正批判。 乔冠华是周总理从1940年代一手提携起来的干部,二人关系情同父子。这件事情使乔冠华心里一直十分内疚自责。 乔冠华利用一次见外宾的机会,对1973年底发生的对周总理不公正的批评,当面向总理表示当时自己的发言也是 错误的,对不起总理,请他原谅。周总理非常宽容地说:“那怎么能怪你呢?那是总的形势,大家都讲了嘛,你 在我身边工作几十年,又管美国这一摊,怎么能不讲呢?再说,我也有失误,也不能说不能批评我。”周总理则 安慰他说:“不要这样想。这不是你们能左右的事。“
乔冠华诗词轶事
乔冠华诗词轶事2019-10-24我国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才华横溢,秉性旷达,浪漫洒脱,豪放不羁,常在饮酒赋诗间写出尖锐泼辣⽽⼜诙谐幽默、明快⽽⼜活泼的⼤作。
他的⽂采与风度得到了和的赞赏,不但给中国⼈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赢得了国际外交⼈⼠的称赞和钦佩。
美国前国务卿基⾟格称他为"才思敏捷,⼝才雄辩,知识⼴博的外交家"。
⽇本前⼏任外相称赞他"风度翩翩,才思横溢,是总理⼀⼿培养出来的不可多得的外交才⼦"。
"⼼灵软件"⽤处多乔冠华幼年时就喜爱诗词,能背诵⼆三百⾸,他特别喜爱李⽩、杜甫、刘禹锡、李商隐、陆游和⾟弃疾的作品。
⼀次,他应⽗亲的要求写诗⾔志,提笔写下了"天下⽂章李杜乔"的诗句。
⽗亲看后虽然⼝头批评他不知天⾼地厚,竟敢与李⽩、杜甫相提并论,但⼼⾥倒认为⼉⼦有抱负、有出息。
1929年,16岁的乔冠华考⼊清华⼤学国⽂系,师从朱⾃清教授,后⼜转⼊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教授。
1933年起,乔冠华先后留学⽇本、德国。
抗战爆发后,他来到⾹港,参加了《时事晚报》的创刊,并开辟了国际述评专栏。
他有理有据的分析、优美⽣动的⽂笔深受读者欢迎。
1939年,乔冠华经廖承志介绍,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乔冠华来到重庆,被指派为《新华⽇报》编委。
⽼新闻⼯作者、乔冠华的⽼朋友崔奇说过:许多古诗,乔冠华可以倒背如流,"好像已经化为⾃⼰的私有物,成为输⼊他的⼼灵机关的某种软件了"。
事实正是这样。
乔冠华在写国际述评时也不忘吟哦诗词。
在同朋友谈天时三句话不离诗,写⽂章信⼿拈来,以诗⼊⽂,使⽂章⼤为⽣⾊。
乔冠华在谈到写国际述评时曾说:"我是⽤满腔热情写这些⽂章的。
我常常引屈原的诗:‘登九天兮抚慧星,竦长剑兮拥幻艾‘。
我不写⼲巴巴的⽂章。
"1945年抗战胜利,⽇本侵略者宣布⽆条件投降。
当时在重庆《新华⽇报》⼯作的乔冠华得此喜讯,欢喜若狂,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诗圣杜甫听闻"安史之乱"终于平息的消息后所写的那⾸七律《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江苏旅游景点:乔冠华故居
建湖县城向东五、六公里的庆丰镇有个东乔村,该村西傍东塘河,地处204国道和盐淮公路之间,水陆交通称便。
村中有座大院,青砖小瓦,龙脊花墙,风格古朴,典雅大方。
这便是当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故居。
乔冠华故居主屋坐北朝南,明三(间)暗四(间),东厨西厢,为清代所建。
乔冠华就在这里度过了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院子门额上方镌刻着"乔冠华故居"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北墙正中悬挂着乔冠华大幅半身照,墙壁上挂有乔冠华生平简介和乔冠华参加革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图片。
室内还陈列乔冠华的部分遗物、著作及生前生活、办公用品。
西房楼阁上,是乔冠华读书时代回来的住宿处,阁上有一张单人木边竹心床,两头搁在板凳上,床边一只小柜,都是原物原样摆放。
乔冠华的生平简介告诉人们:乔冠华,1913年农历2月21日出生在主屋的东房。
5岁时入其二叔乔守清的家塾读书。
乔守清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乔冠华学习也很勤奋刻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无不熟读如流。
10岁随二哥冠鳌进入设在裴刘庄的三丰市第一小学读高小,12岁小学毕业,随后在亭湖中学、淮美中学和钟南中学读书,四年读完了中学六年的功课,在淮美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读书社,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7年夏,北伐军抵盐城时,他和读书社成员在淮美中学举行了欢迎大会。
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9·18"事变发生后,他在学生中大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反动实质,发动同学撰文控诉国民党葬送国土及杀害进步青年作家的罪行;1933年去日本留学时,曾参与日共的秘密活动,被日本警方逮捕并驱逐出境;后去德国留学,参加了中国留德学生抗日救亡组织--反帝大同盟的活动;24岁获得德国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乔冠华从德国留学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在香港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香港《时事晚报》主笔、《华商报》、《大众生活》编委等职。
外交才子--乔冠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走近政治名家报告会由学入仕立志报国,身即中华力震国威--外交才子乔冠华团队名称:无涯团队成员:熊梅芳谭福洁陈静雯宁瑜目录目录 (2)一:名士风流,外交才子—乔冠华简介 (4)(一)人物生平 (4)(二)主要论著 (4)(三)性情中人 (5)二:以中华之名,践爱国之行—乔冠华的外交生涯 (5)(一)板门店协议 (5)(二)基乔会谈” (5)(三)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6)三:几番荣辱,尘埃落定—乔冠华的评价 (6)(一)晚年浮沉 (6)(二)人物评价 (7)(三)团队评价 (8)四: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团队感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由学入仕立志报国,身即中华力震国威1940年6月9日,香港。
在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聚集了一大群中外记者,忧心忡忡的看着报纸上的最新消息“德军向法国马奇诺防线发起全面进攻。
”咖啡馆内人声嘈杂,这群信息世界的年轻人纷纷表达对自己的看法。
有说欧洲第一强国法国顶得住的,有说英国支援将给纳粹德国迎头痛击的,然而角落里有个年轻人始终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他盯着报纸突然大口吸了几口烟,起身挥手打断众人话语,说:“6月9日是法军最黑暗的一日。
刚才听了诸位的许多高见,似乎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实在大局已定……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一语惊四座!爱泼斯坦、根塞斯坦、罗吟圃等名记者摇摇头,不以为然,“决战正在进行,胜负未见分晓……”有的人则忿怒地质问:“你乔冠华凭什么能这样说?!”乔冠华掐灭烟头,自信地说:“这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的,诸位请看以后的报纸好了。
”四天后,法国投降,德军开入巴黎。
乔冠华名声大震。
十数年后,毛泽东说,“乔的每篇国际评论,顶两个坦克师。
”一:名士风流,外交才子—乔冠华简介(一)人物生平1913年3月8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县,乔冠华自由聪颖,过目成诵,先在私塾求学,积累了一定的国学功底,随后进入中学,多次跳级插班。
乔乔冠华简历
乔乔冠华简历长期以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反华、排华事件从未中断。
他们还手握否决权,常常无视安理会的工作程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致使安理会有时变成了他们的表决机器。
此风不整,难以服众。
1971年,随着基辛格秘密来华,美国的对华政策呈现转缓迹象,但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的状况是否会有变化,一时还难下定论。
苏联的对华政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略有变化,开始了边界谈判,但在中国东北部边境,仍陈兵百万,虎视眈眈。
中国历来反对大国操纵安理会,反对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大国霸权主义。
乔冠华说:“来联合国一次,不能只发个言就走人,其他事都交别人去干。
如果发现联合国的弊端、特别是大国破坏联合国宪章的行为,我们不能置若罔闻,必须及时表明我们的立场,不能让这类行为文过饰非,得过且过。
”有一次,乔冠华出席安理会,期间出现了大国操纵安理会的事件,严重地破坏了会议的有关原则规定,这可把乔冠华惹急了。
那天,安理会是要协商解决中东地区的武装冲突。
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理事会,要通过协商,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决议,以呼吁尽早结束该地区的战争状态。
然而,会议却开得十分霸道。
原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开会之前,经理事会主席同意,拿出了一个中东问题的决议草案,征得联合国秘书长的默许,然后就要提交安理会举手表决通过。
他们还商定,在通过这一决议时,不必再征求其他安理会成员国代表的意见,也不必让其他理事国代表发言,立即举手通过就算定案。
正当安理会主席提出要举手表决的时候,乔冠华立即向主席提出发言请求。
苏联代表马力克却抢先发言说:“这是安理会的程序问题,我们已经商量好了,这个决议草案可以进行直接表决,安理会各国代表可不必发言。
现在中国代表提出要发言是不合适的,不能采纳。
”马力克俨然以安理会中的“老大”自居,比主席还主席。
乔冠华根据联合国宪章原则,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底气十足地大声疾呼:“我抗议!我在安理会要求发言,是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正当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才子乔冠华乔冠华是我国著名外交家,也是有名的“才子”。
他的演讲和文章,闪烁着思想的力量、正义的力量,使朋友欢欣,让对手战栗。
尽管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文才和口才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在联合国同乔冠华一起工作过的外交官吴妙发,撰文描述了他眼中的文才与口才俱佳的乔冠华。
/来自中华网社区 /他把二战中没有及时明确表态的苏联和美国比喻为“斯芬克斯”/来自中华网社区 /青年时代,乔冠华的才华已崭露头角,且才气“逼人”。
1939年,年仅26岁的他已经写出了很具说服力、气势不凡的杂文。
在《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一文中,乔冠华以犀利的文笔指出,“去年十月以来,欧洲的和平与秩序,建筑在一个虚幻的城堡上———慕尼黑协定和英意协定。
在这个城堡下面,呻吟着一千五百万的捷克人,两千四百万的西班牙人,更下面则有六百七十万的奥国人。
”要知道,当时希特勒挑拨离间,张伯伦一厢情愿地大放和平烟幕,使欧洲大陆丧失斗志,陷入和平的梦幻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杂文一针见血地道破慕尼黑协定的虚伪性,对世界人民来说不啻是一帖清醒剂。
乔冠华惯用历史的比喻加强其文章的逻辑力量,不光分析深刻,见解独到,而且充满了文采。
在这篇《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中,他谈到意大利出兵阿尔巴尼亚、逼迫产后仅三日的阿尔巴尼亚王后仓皇出走的侵略行为,把英国军舰见此反把其军舰散布在地中海不予动作的做法讽喻为“烛影摇红,千秋疑案”,可谓气贯长虹,充满浩然之气。
1939年10月,乔冠华撰写《中立国决定欧战的命运》一文,把苏联与美国比为“今天这个世界当中耸立着的两座历史的斯芬克斯”,非常形象地说:“随着历史波涛的倾泻,这两座斯芬克斯迟早先后说出话来,那声音是决定性的。
”他把二战中两个没有及时明确表态的苏联与美国比喻为“斯芬克斯”,既形象又贴切,使人们充满对这两个大国态度的神秘感和迷惑不解,接着笔锋一转,说“历史波涛的倾泻”,把历史比做大洋,将其进程喻为汹涌的波涛,使本来难以懂得透彻的国际杂文顿时为人们所理解,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些难以打交道的西方“无冕之王”不时发出笑声时光又过去了多年。
乔冠华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诲下,经过历史老人的磨炼,其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光文章写得光彩夺目,而且演讲口才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他是“才思敏捷、口才雄辩、知识广阔、难以打交道的外交家”。
日本一位外相曾称赞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是周恩来总理一手培养出来的不可多得的外交才子”。
据说,毛主席和周总理让他出任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主要有以下考虑:知识渊博,掌握多国语言,演讲口才杰出,在当时条件下此职非他莫属。
而他肩负重任出席多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没有辜负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托。
我作为出席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一员,有幸目睹了乔冠华动人风采的一面。
虽然时光老人已把几十年的岁月远远地留在了后面,可那经历的一幕幕,所目睹的一景景,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无法从我记忆中抹去。
在奔赴纽约出席第26届联大途中,乔冠华对西方记者提问的答复,据我当时的记录,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潇洒自如,那样充满自信、妙趣横生,那样以理服人、幽默诙谐。
记者:乔先生,你作为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团长,对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席位的决议有什么想法?是否感到突然?乔:我一点也不感到突然。
用中国一句成语来说,这叫水到渠成。
联合国作为国际机构总不能老是把中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排斥在外吧。
有的国家的外交不是采取现实主义的政策,像鸵鸟一样,把身子往沙堆里一钻,以为就自得其乐呢。
其实呢,它往沙堆里钻得越深,就愈显得它不聪明。
臀部还露在外面嘛!记者:你指的是谁?乔:各位都是聪明人,还要我明言吗?记者们大笑:我们明白了。
记者:你觉得这次联大决议对今后的中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乔:还是一句老话,中国采取现实主义政策,希望对方也采取现实主义政策,那么事情就好办得多。
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吗?我很爱好地图,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看,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承认一个真正的国家,这个国家便从地图上消失了这样荒唐的事情。
你们是记者,通晓事理。
没有这个道理,是不是?记者们笑并点头。
乔: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我们发展中美关系的大原则,同意这个原则,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这叫作共同语言。
记者:中国代表团将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乔: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大亚非拉国家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感谢坦桑尼亚等许多提案国为此所做的艰苦工作。
对联合国的许多事务,由于多年的阻挠,讲老实话,我们很不熟悉。
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尽快熟悉联合国有关事务,做出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应有的贡献。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还不时地插上一两句英语,对中国成语作些幽默诙谐的解释,使这些难以打交道的西方“无冕之王”不时发出笑声,甚至还在答复结束后响起阵阵掌声。
一两个小时就在这种欢快、自然而又服人的气氛中过去了。
他的演讲肝胆相照,使人动容乔冠华来到纽约后不久,就对联合国中国籍职员作了一次肝胆相照、使人动容的演讲。
联合国秘书处有不少中国籍职员,他们有的从事笔译,有的专攻口译,有的张罗各种文件的汉字打印工作。
他们当中有早年来到美国谋生的先辈的儿女,辗转美国各地后来到纽约,凭一技之长通过各种苛刻考试,进到联合国得到一份工作。
有的是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来到美国求学的留学生,还有不少人是来自台湾的蒋方军政人员,特别是蒋方所谓“外交界”的亲属,如台湾前“外交部长”沈昌焕的胞弟、驻南美一些国家的“大使”、“参赞”的夫人等。
对新中国代表团的到来,他们怀着欢欣、疑虑等各种复杂的感情。
但有一种担忧是共同的———会不会被取而代之,丢掉工作?乔冠华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召开会议进行工作。
我记得那次会议在联合国图书馆的电影放映厅内举行。
乔冠华在黄华陪同下来到会场。
他身穿深灰色的中山装,架眼镜,1.8米以上的身躯登上了讲台。
他坐在用白桌布蒙着的讲台后,用亲切的语气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先说,中国代表团到纽约已经好几天了,主要是头绪太多,没有更快地同大家见面,实在对不起,请大家多多原谅。
讲完这番话,会场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因为他们看到的共产党的大官没有任何架子。
乔冠华接着说,大家都是同胞,都是中国人,同胞见面就要讲心里话,特别是在这远离祖国的纽约见面,更要讲发自内心的话。
我是共产党,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妻子有儿女,不是什么青面獠牙。
你们看我既不是青面,又没有獠牙,是不是?既然是同胞,是亲人,就不要相信那些不实的宣传。
这时人群里发出了掌声和笑声。
气氛不光活跃,而且亲切了。
乔冠华接着说:“代表团听说大家有了顾虑,怕我们来后彻底更换人员,使大家没有饭吃。
我现在郑重宣布:一个不换,大家都有饭吃。
”乔冠华讲完这几句话后,热烈的掌声响彻电影放映厅。
乔冠华最后还坦诚相告,代表团成员对联合国业务不了解,希望大家鼎力相助,帮助代表团尽快开始工作。
会议开得不长,将近40分钟的讲话使大家一下子缩短了距离,加深了了解。
这番气壮山河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乔冠华在联大的几次讲话,应该说是他演讲口才的精华表现。
尽管他的演讲带有那个年代不可避免的痕迹,但今天来看,仍然那么犀利,那么才气逼人。
其中,乔冠华出席安理会,同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的一番辩论是极为精彩的一幕,充分展示了乔冠华的雄辩口才,为新中国的外交赢得了荣誉。
一次,安理会应某国代表的要求而召开,讨论题目是反对肢解一个主权国家。
那天的会议在下午3时举行,由于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会场内的代表席与旁听席上座无虚席,大家估计中苏间会有一场较量,故而早早来到会场。
秘书处工作人员似乎也察觉到此点,很早就坐在会场中央的记录桌旁,只待主席一宣布开会,就带上耳机,启动身前的打字机,记录下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讨论。
乔冠华在3时前来到了会场,神色庄重地在中国代表席上就坐,许多代表和乔冠华热烈握手寒暄。
3时整,主席敲起槌子,大声宣布开会。
某国总理代表该国作了长篇发言。
他口才极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痛斥苏联肢解一个主权国家的卑鄙行径,当讲到动情处,他不禁流下了眼泪。
会场极其安静,与会者大都神色凝重,不时响起清晰可闻的叹息声。
苏联代表马立克越听越尴尬,脸涨得通红,不停地用手指轻声地敲击着代表桌,显得极不耐烦。
等这位总理一发完言,马立克就大声嚷嚷起来,一边发言,一边环顾左右。
他先是攻击这位总理,接着攻击中国“不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乔冠华听后当即要求发言予以驳斥。
他神色严肃而又非常冷静地说,我认识马立克先生多年了,总希望能听到他发表有内容的演讲,但是,十分失望,他还是几十年的老毛病不改,只懂谩骂,不懂说理,只懂攻击,而毫无事实。
你说中国如何如何,那你举出事实嘛。
但是你一个事实也举不出来。
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广大亚非拉国家心里最清楚,全世界人民的心里最清楚。
老实说,中国就坚决反对你苏联去肢解一个主权国家,这样一来岂不天下大乱了,那世界还有什么宁日?国家还有什么宁日?你们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就是抱有私心,想在各地推行霸权主义。
你们所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就是在这种旗号下推行大国霸权主义。
乔冠华最后说,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真理容不得有半点虚假。
你如果手中有真理就拿出事实来嘛。
想靠谩骂来压倒别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回了。
乔冠华这番气壮山河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会后,某国总理感谢中国的支持,说中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许多代表一个接着一个地与乔冠华握手,对他的发言表示热烈的祝贺。
旁听席上的观众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
秘书处一些记录人员私下表示,中国确实是硬骨头。
甚至连美国代表团一位参赞也连声说,乔先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哲学家的头脑、外交家的敏捷、历史学家的渊博知识、文学家的美妙语言”乔冠华从青年时代的“能说会道”发展到“才华横溢”,文章从“气度不凡”发展到“气势磅礴”,经历了一段反复锻炼的艰苦历程。
他从小熟读诗书,为他的文字功底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础,使他的许多文章充满诗歌的气质,闪耀着绚丽的文采。
他在清华大学先是攻读国文系,之后又转至哲学系,使他具有哲学的头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好好地想一想,不要完全相信书上的话,也不要随意听旁人的话”的道理。
这使乔冠华一开始就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表现在文字上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行文逻辑上有缜密的总体设想。
他要求写文章或发表演讲要有新思想、新语言和周到的逻辑布局。
这是他一生中身体力行的。
他留学德国三年,又留学日本两年,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学日语、学德语,同时继续提高英语。
他在日本蹲过监狱,在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在香港度过了近三年时间,收集世界各国的军事材料,搞读书会,写国际问题的文章,在《世界知识》差不多每期都有—篇,讲战争形势,一直写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此外他做得比较多的是作报告、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