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小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第一、词法一、古今异义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2、使动用法火尚足以明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三、一词多义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四、虚词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乃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二、句法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前洞也。
第三、难句翻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三、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解析】 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两项属于名作动,C项形容词作动词,D、E两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
C.焉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A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B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D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答案】C
4.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提示: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
答案:C
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2、用作副词
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五、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品体裁:游记3、写作背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作。
二、重点字词1、实词11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12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13 谬:弄错,使……错。
14 咎:责怪。
15 极:尽情享受。
16 相:帮助。
17 其:①指示代词,那。
②人称代词,自己。
18 于:①对于。
②在。
19 以:①因为。
②用来。
110 之:①的。
②指代人、物、事等。
2、虚词21 而:①表承接。
②表转折。
③表修饰。
22 然:①然而。
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3 乃:①于是,就。
②才。
24 盖:①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
②发语词,不译。
三、重点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翻译: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故事描绘了作者到褒禅山游玩的经历,表达了对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完整归纳:1. 山水描写:故事以描写褒禅山的山水景色为主线。
作者通过对山川、瀑布、峰峦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山水的壮美和奇特之处。
2. 文人意境:在描写山水的基础上,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幽雅的文人意境。
他通过对景物的凝视和内心的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角色塑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通过他的视角和情感,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以自我为中心塑造角色,展示了一个文人在山水间的游玩和感悟。
4. 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儒家文化作品,强调了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在山水间寻找灵感和思考人生,表达了自然与人的互动与依存。
5. 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抒发,作者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重要性。
6. 艺术手法:《游褒禅山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散文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它以行文自由、锦绣多彩的描述特点为主。
作品结构松散,不拘泥于严谨的叙事框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自由度。
总而言之,《游褒禅山记》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1.褒禅山的地理位置:褒禅山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因山上有观音禅寺而得名。
白居易在文中描述了山的高峻险峻、林木茂盛,以及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
2.褒禅山的历史渊源:白居易在文中提到,褒禅山曾是夏禹修行之地,也是北魏时期佛教起源之地。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佛教文化和人们的朝圣信仰。
3.对山景的描写:白居易以游山之人的视角,描绘了褒禅山的雄伟壮丽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他描述了山峰的高耸,山势的险峻,以及山上的水潭、瀑布和山间的翠竹。
4.对山中景点的描述:白居易在文中陈述了褒禅山上的几处景点。
他描述了观音殿的建筑和寺庙中的佛像,赞美了佛像的神态凝重、仪态庄严。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龙泉、望月亭等地标性景点。
5.对山下景点的描述:白居易也对褒禅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进行了描写。
他提到了河流的丰满和潺潺流水的声音,也描述了平原上的农田和村庄。
6.对人文景观的描写:除了自然景观,白居易也关注了褒禅山上的人文景观。
他提到了山上的僧侣和朝圣者,他们虔诚的信仰和对佛教的敬畏。
他还描述了山上的修院和修行者,赞美了他们追求智慧和意志的坚韧。
7.山水之感:白居易通过对褒禅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
他认为山水之美能够使人心灵宁静,带来愉悦的情绪和满足的感受。
他写道:“山寺虽在野,人犹能到。
不知何物来,因有暇乐道。
”8.游山的心境:白居易通过游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把山水之行比喻为修行之旅,认为修行的过程和游山一样,可以使人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升华。
以上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该文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调和美丽的描写,展示了褒禅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修行之道的思考和感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

• 9.罕(稀少) 10.止(中止)
• 11.相(辅助、帮助)
12.焉(代词,那里)
• 13.于(介词,在)
14.有悔(有所悔恨)
• 15.其(反问语气,难道) 16.孰(疑问代词,谁)
• 4.
• 1.于(对于)
2.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 3.夫(代词,那些)4.其(古书)
• 5.名(识其本名,作动词)6.胜(尽,完)
• 7.慎取(谨慎地选取)
• 5.通假字 •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三 • 1.对此,对这件事 • 2.不平常,不同寻常 • 3.到了----的地方 • 4.(1)------的缘故 • (2)求学的人 • 5.十分之一
• 1.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 2.名词作动词, 命名 • 3.名词作动词, 向上走 • 4.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 5.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 6.动词作名词, 到达的人 • 7.形容词作名词, 深度 • 8.形容词作名词,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 9.形容词作名词, 艰险遥远的地方 • 10.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 11.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错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
• 一、
• 1.浮图(和尚)
2.卒(死)
• 3.以(因为)
4.庐冢(庐墓,指慧褒弟子在墓旁盖
•
的屋舍)
• 5.以(因为)
6.乃(表判断,为,是)
• 7.(残存的文字) 10.识(辨认)
• 11.言(说)
12.盖(大概)
• 2. • 1.由(从,自) • 3.其(代词,那些) • 5.以(表修饰,而) • 7.且(将要,快要) • 9.又(更) • 11.方(当,正在) • 13.咎(责怪) • 15.之(代词,他) • 17.之(助词,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平坦又近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多;险峻并且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山水描写:
1.王之涣以丰富的词藻描绘了褒禅山的壮美景色,如“大川之阳,有
万丈之园”、“峦头如削,山势清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等。
2.描述了山上的流泉、瀑布、飞瀑和行云流水的景象,如“冷泉如泻”、“飞瀑断岩”、“山上有云海”等。
二、禅意:
1.文章中提到了禅师的禅室和禅院,以及作者向禅师请教禅学的情景,展示了禅宗的修行境界和博大精深的佛学理念。
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1.作者赞美了褒禅山的奇妙和壮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仰慕和赞叹
之情。
2.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如“山明水秀”、“山色若云锦,
水色若罗绮”等,以及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和流动的景象,如“搏击飞跃”、“猿啸洞庭”等。
四、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1.作者通过游山观景,体验大自然的恢弘和广阔,思考人生的意义和
境界。
2.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变幻和人生的起伏不定,如“人未至,山径已行尽”、“人行百里,其耻诚矣”等,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反省。
3.通过对静心修行和倾听内心的向往,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安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游来阐述治学处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2、文体这是一篇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谓”,意思是“称、叫”。
(2)“有碑仆道”中的“仆”,意为“倒”。
(3)“其文漫灭”中的“漫灭”,指“模糊、磨灭”。
(4)“独其为文犹可识”中的“识”,读“zhì”,意为“辨认”。
(5)“盖音谬也”中的“谬”,意思是“错误”。
(6)“有穴窈然”中的“窈然”,形容“深远幽暗的样子”。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意为“走到尽头”。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拥”,意思是“持、拿”。
(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指“十分之一”。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的“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xiàng”,意为“帮助”。
(1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的“至”,指“到达”。
2、虚词(1)“而卒葬之”中的“而”,表承接。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乃”,意思是“是”。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的“盖”,表推测,大概。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指自己。
(5)“既其出”中的“其”,助词,无实义。
3、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舍”,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极”,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中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13、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二、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四、词类活用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
(2).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
(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五、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古义:“悲”,感叹今义:悲伤。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