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年龄阶段的雅称

合集下载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2.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4.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7.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8.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9. 而立:指三十岁。

10. 不惑:指四十岁。

11. 知天命:指五十岁。

12. 花甲:指六十岁。

13. 古稀:指七十岁。

14. 耄耋:指八十岁。

15. 期颐:指一百岁。

除了以上常见的别称,还有一些不太常用的,如黄口、舞勺之年、舞象之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可以表示年龄的范围,如青壮年、中年、老年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别称和词语的使用可能因地域、时代、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各种年龄的雅称

各种年龄的雅称
不满周岁,称之襁褓。2~3岁:孩提。10岁以下:黄口。
女性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之年。16岁: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蓓年华。
男性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岁:不惑之年。50岁: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乡村之年、耳顺之年、本命年。又称“耆”,即进入老年之境。“耳顺”源于《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不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有寿“古稀”源于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二中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77岁:喜寿。宋张即之的草书“喜”字。见《三希堂帖》:形似七十七,故名。
80岁:杖朝之年。在日本,为庆贺80岁,称之“伞寿祝”,伞的筒体字由“八”和“十”二字组成。庆祝81岁寿辰,称之“半寿祝”。“八十一”三字组合到一起便是“半”字,故名“半寿”。
120岁:上寿。源于《后汉书》:“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
80~90岁:耄耋之年。
88岁:半寿。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90岁:鲐背之年。指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背。
99岁:白寿。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有此雅称。
100岁称三期颐之年,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侍子孙奉养照顾了。“耄耋”“期颐”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日幼;学二十日弱冠:三十日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百岁”又称“上寿”,源于我国《庄子》一书“人上寿百岁。”故名。
108岁:茶寿。因“茶”上有“廿”,下有“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故称“茶寿”
110岁:“百十”大寿。指大草寿字,其上部为九十九,下部的“寸”字为“十一”,相加为“一百一十”。此寿字象义:人人能度“百十”岁。“百十”寿翁赋诗曰:“九九又十一,寿翁话今昔。西赐斑鸠林,七十古来稀,今愿寿星多,盛世不为奇。”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人生各年龄段别称极其含义

人生各年龄段别称极其含义

人生各年龄段别称极其含义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

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静谧岁月 11月27日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tiáo)年——指女孩7岁。

垂髫(tiáo):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年龄的雅称

年龄的雅称

古人对于重要年龄习惯于用雅称。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故三十被称而立之年;四十、五十、六十分别被称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和耳顺之年等等。

古人对长寿也有使用雅称的习惯。

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

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

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

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

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廿“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十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年龄段的雅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年龄段的雅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年龄段的雅称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第一则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第二则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第三则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99岁 80、90岁 100岁 108岁
白寿 耄(mao)耋(die)之年 期颐之年 茶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 初生 不满周岁 生齿 幼年 童年 2-3岁 7岁 9岁 <10岁 10岁 12岁 13岁 15岁 13-15岁 16岁(二八) 20岁 15-20岁 24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岁 80岁寿辰 88岁 90岁 花信年华 半老徐娘 而立之年、始室 不惑之年 知命、知非、艾服、大衍之年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古稀、杖国、致事、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 伞寿 米寿 上寿、鲐背之年 金钗之年 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 舞勺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桃李年华 结发(加冠、弱冠) 舞象之年 束发、志学 髫(tiao)年 九龄 黄口 幼学 女 婴儿 襁褓 童龀 总角 垂髫、始龀 孩提 韶年 男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一、0 1岁1. 赤子含义:刚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得名。

2. 襁褓含义: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 3岁1. 孩提三、女孩7岁1. 髫年含义: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髫”指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

所以女孩7岁称髫年。

四、男孩8岁1. 龆年含义:“龆”也是指儿童换牙。

男孩8岁开始换牙,所以称龆年。

五、10岁以下1. 黄口含义: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六、12岁(女)1. 金钗之年含义:女孩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所以称为金钗之年。

七、13 15岁(男)1. 舞勺之年含义:“勺”是一种乐舞。

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是男孩子13 15岁期间学习勺舞。

八、13 14岁(女)1. 豆蔻年华含义: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开花。

二月初含苞待放时,豆蔻梢头的嫩叶卷而未舒,非常像少女的样子。

因此用来比喻少女13 14岁时的美好年华。

九、15岁(女)1. 及笄之年含义:“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15 20岁(男)1. 束发含义: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认为15岁为成童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所以15 20岁之间的男子称为束发。

十一、16岁(女)1. 破瓜之年含义: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二、20岁(男)1. 弱冠含义: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十三、20岁(女)1. 桃李年华含义:形容女子二十岁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十四、24岁(女)1. 花信年华含义:花信,花开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十五、30岁(男)1. 而立之年含义: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古人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古人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古人各个年龄段的雅称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楚乡说民俗2017-12-10 15:45:45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豆蔻”、“不惑”、“花甲”、“耄耋”等称谓,其实古代的年龄称谓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那么,这些称谓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吧。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

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3、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

年龄雅称

年龄雅称

年龄雅称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至3岁)龆年(8岁)幼学、垂髫(10岁)及笄(女子15岁)破瓜(女子16岁)羽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半百、知命、天命(50岁)艾老(50岁以上)花甲、耳顺(60岁)古稀(70岁)杖朝、耋(80岁)米寿(88岁)九秩、耄(90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百十(110岁)土寿(120岁)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人不同年龄段雅称

古人不同年龄段雅称

古人不同年龄段雅称
女性年龄雅称
7岁:髫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半老徐娘
40岁:暮春之年
男性年龄雅称
不满周岁:襁褓幼年泛称:总角 2-3岁:孩提
8岁:童龀 9岁:九龄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束发、成童、志学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弱冠、七尺、始冠、及冠、冠年
30岁: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知非、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1岁开六 60岁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61岁开七 64岁破瓜
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古代年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1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年满周岁的婴儿。

2岁孩提:所指初言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存有文学创作“孩提纸盒”或“加孩”的,韩愈诗中就存有“两家各生子,加孩巧王勃”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殿式叠成两李丽丽头顶把头发叠成髻,形状例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收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恋的好朋友)。

总角就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后并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叠成一个结,形例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订亲:笄[jī],本来就是指古代披长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通常至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出来,用簪子雍居住,则表示已经成年。

“订亲”即为未满15岁的女子。

订亲: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披长: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出来盘在头顶。

披长就是男子十五岁(至了十五岁,男子必须把原先的'总角退出,叠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襁褓、赤子
不满周岁
而立、始室之年
30岁
孩提
幼儿时期(2~3岁)
半老徐娘:
女子三十岁
始龀chèn、韶年
男孩7、8岁
不惑之年
40岁
垂髻、总角
指儿童。童年时期
知(天)命、杖家、半百之年
50岁
指数之年
儿童9岁。
花甲、杖乡、耳顺之年
60岁
黄口
10岁以下
古稀、杖国、悬车之年
70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幼学、外傅
10岁
喜寿之年
77岁
金钗之年
花信之年
女子24岁
双稀、双庆
140岁
中国古代
女孩12岁
杖朝之年
80岁
舞勺之年
13~15岁
耄(mào)耋(dié)
80-90岁
豆蔻
女子13~15岁(十三四岁)
米寿
88岁
束发
男子15岁
鲐[tái]背之年
90岁
及笄之年
女子15岁
黄发
指长寿老人
志学之年
15岁
白寿之年
99岁
舞象之年
男子15至20岁
期颐之年
100岁
弱冠、结发、加冠之年
男子20岁
茶寿之年
108岁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传说中的古代寿星一一彭祖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始生:指初生的婴儿。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始龀(shǐ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礼记·内则》载:“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13至15岁。

《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

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勺之年:13~15岁。

舞象之年:15至20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束发之年:男子15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个年龄阶段的雅称(别称)
襁褓:本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与宽的布带,后来指代婴儿。

孩提:《孟子·尽心》中云,婴儿始孩,人所提挈。

意思是从婴儿成长到孩子,这时是人可以提抱的(提:抓住小孩的两腋将其向上抱起)。

孩提,指的是2-3岁的小孩。

黄口: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来指儿童。

隋朝时期,不满三岁的幼儿统称黄,唐朝则以刚出生的婴儿为黄,后又指十岁以下的儿童为“黄口”。

始龀(shǐ chèn):指七八岁的孩子。

龀,小孩换牙,后指童年,龀童(七、八岁的小孩);龀年(童年);龀岁(童年),龀髫(chèn tiáo),也是同样的意思。

韶年:一指美好的岁月,一指男孩子的七岁
髫年:女孩子的七岁。

龆年[tiáo nián],童年。

龆,换牙
垂髫:儿童的头发下垂不扎不束,叫垂髫,后泛指幼童或童年。

总角:古代儿童在头顶各扎一个形为羊角的髻,称为总角后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的年纪。

金钗,女子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的年纪。

及笄之年:女孩子十五岁
破瓜、碧玉:女孩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孩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的年纪,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纪摽梅之年:梅子成熟落下,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纪。

舞勺:舞勺原指男孩子学习的一种文舞,后来代指十三至十五岁的男孩
束发:将头发束起,是成童的标志,指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舞象,男孩子学习的一种武舞,后来指十五至二十岁的男孩。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长辈赐字,戴上冠就表示成年。

后来也就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之年:指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现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不惑之年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年逾半百:五十岁
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知非之年,五十岁。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纪,五十岁。

艾服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指五十岁。

大衍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后以花甲作为六十岁的雅称。

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指的都是六十岁。

杖乡之年,意思是年过六十可以在乡邑里拄拐杖。

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七十岁。

古稀: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致事是辞官的意思,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

杖朝之年、中寿:指八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鲐背之年:九十岁高龄,泛指老人高寿
皓首,又称“白首”,指老人。

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泛指品德高尚的老人。

大耋:古八十岁曰耋。

一说指七十岁。

故以“大耋”指老年人,或指高龄。

期颐、上寿:一百岁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