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二、森林 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1)热带草原(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森林、草原与荒漠的比较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是地球表层中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规律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气候、植被、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不同地质构造的地区,土壤类型和性质也不同。

例如,河谷平原土壤肥沃,而山地土壤则贫瘠。

2. 气候:气候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分解,对土壤有利;而干旱、寒冷的气候则不利于土壤发育。

3. 植被: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植被会使土壤产生不同的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和性质。

4. 水文地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水分的循环和分布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盐碱土、沼泽土等。

综上所述,土壤分布规律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于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第五章 土壤分布 土壤学

第五章 土壤分布  土壤学

以三维坐标表示土壤分布的变化情况,则: S1=f(W) S1 为纬度地带谱 S2= f(J) S2为经度地带谱 S3= f(G) S3为垂直地带谱 从土壤地带性的起因来说,纬度地带性是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从三者对土壤分布的制约关系来说,纬度地带性 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直 地带性直接决定着山地和高原谷地的土壤分布。 而在广大高山高原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 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 。 土壤地带性分布也可分为水平地带性规律、垂直 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规律 。
而在广大高山高原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土壤地带性分布也可分为水平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规律砖红壤赤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壤黑土棕色针叶林土青藏高原高山土壤系列红黄壤灰漠土棕漠土燥红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1定义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灰棕 漠土
灰漠土
棕 钙 土
栗 钙 土
黑 钙 土
棕色针叶林土 黑土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棕漠土
灰钙土 青藏高原高山土壤系列 红黄壤 燥 黑垆土 褐土 黄褐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砖红壤
燥红土
赤红壤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定义 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 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 渐变化的规律。 由于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从而引 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气候自 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与此相应地也引 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第5章 土壤分布 - 副本

第5章 土壤分布 - 副本

四、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是指在垂直地 带基础上表现的水平分布规律,再在水平地 带基础上出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高 山 草 甸 土
高 山 草 原 土
高 山 荒 漠 土
N

五、土壤的区域分布规律 (地方性分布规律)
(一)中域性分布规律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母质、 水文地质状况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所常用的中 域分布和中地形等概念,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义, 只定性地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带分异的起伏< 500m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中域分布常表 现为枝形、扇形、与盆形等组合形态。
??国外学者根据气温和湿度状况包括气候控制国外学者根据气温和湿度状况包括气候控制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归纳出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归纳出33种由气候决定的土壤序列见候决定的土壤序列见p246归纳出归纳出33种由气p246表表5511种由气种由气??道库恰耶夫建立土壤地带性学说指出土壤的道库恰耶夫建立土壤地带性学说指出土壤的分布规律从属于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分布规律从属于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但对于土壤的地带性规律仍有不同的认识
(三)土壤水平地带的界限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 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很大 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 分异。
北:棕壤、褐土
秦岭 南:黄棕壤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大地形状况控制了广域 的土壤水平分布格局 南岭 砖红壤性红壤 红壤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枝形土壤组合,广泛出现于高原与山地丘陵地 区,由于河谷发育,土壤随水系发生树枝状伸 展,形成一系列树枝状的土壤组合。
扇形土壤组合,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 呈有规律分布。由于沉积物的分选,随地形降 低由粗变细,地下水位抬升,形成一系列的扇 形土壤组合。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它的分布规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主要由层状岩石和颗粒组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粒径大小不同的沙子、砾石和黏土等物质。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分布差异很大。

例如,在干砂土区,水分往往会积聚到底层,而在湿沙质土区,水分则多集中在表层。

此外,各种类型的土壤还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特征。

根据土壤的种类和质地,可以将其分为:壤土、粘泥质土壤和砂质土壤3类。

2. 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从表征方式来看,水热条件不同的土壤分布也有明显区别。

比如,在沙漠环境下,地表较干燥,降雨强度较强,所以蒸发量大,导致水源稀少;反之,在潮湿环境下,由于植被稀疏,雨水容易渗入地下,造成水分丰富。

另外,随着降水量不同,不同土地上水量也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湿润地区地面越湿润,其含水率就越高。

2: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对剖面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测量来分析其分布规律。

2、湿润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但由于排水不良或渗透作用弱而容易受侵蚀。

3、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水分集中在表层,以毛细管水为主,利于植物吸收利用;盐碱地土壤则易被碱性物质所侵蚀。

3:利用各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测量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分、养分和温度。

1. 湿度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这些水能使空气湿润,并具有保温作用。

当天气干燥时,土壤会产生大量蒸发,使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

2. 营养土壤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元素,它们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

3. 温度土壤受气候影响很大,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包括风、雨、雪)的侵蚀和改造,而且还受人为因素(包括农业措施、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人工管理等)的影响。

尽管现在关于土壤水平分布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结论。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综合题1、下图为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看,字母a、b、c、d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

(2)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

答案:海陆间循环(或大循环)成土母质(或风化壳)生物气候地貌生物生物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解析:考察水循环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1)由图可知,a为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降水,d为地表径流,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汽,在水汽输送的作用下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等落到地面,部分成为地表径流等,最后回归海洋,所以由他们组成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

(2)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岩石,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小提示: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

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

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栎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教学目得:掌握土壤分布得基本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大势。

教学重点:土壤分布得基本规律土壤地理分布就是指各不同土壤类型沿上下左右各方得延伸展布以及随不同地理空间而变异得状况。

一、土壤分布规律(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得关系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空间上得分布与组合具有规律,因此土壤得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土壤分布规律它就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得、土壤全球与大尺度分布:广域性分布与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区域尺度分布规律:区域、中域、微域分布规律。

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得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就是土壤随地表水分与热量得分化呈带状配置得特性。

土壤带就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得函数:S=f(W,J,G)S表示土壤得分布情况,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得变化。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带性,其函数式为:S1=f(W)纬度地带性S2=f(J)经度地带性S3=f(G)垂直带性相应于这三种土壤地带性得土壤带组合型式,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与垂直带谱。

(二)土壤得水平分布规律土壤得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得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得水平分布也有很大得影响。

1、土壤得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得纬度地带性,就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得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得带状变化得特性。

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得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她分异因素得干扰与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

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得世界性土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与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得冰沼土、寒温带得灰化土与热带得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得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另一种就是区域性土壤地带,土壤带不就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得特点就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得特点就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与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 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旳土壤,具有 较薄(20~30cm)腐殖质层,1m内 有钙积层。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概述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概述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概述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包括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分布。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但大地形(山地、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1、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

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2、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

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3、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我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冬季受西北气流控制,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不仅影响东部沿海而且深入内陆,西南季风除影响青藏高原外,尚可波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因此,热量由南向北递减,湿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故由北而南依次表现为寒湿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由东南向西北则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地区。

纬度不同,距海洋远近不同及地形不同,引起水热条件的分异,从而形成了我国土壤水平地带的分布规律:一是东部沿海的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二是西部的干旱内陆性地带谱。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替规律。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生物气候多伴随地势改变而造成。

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岩石风化、自然植被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造成土壤分布有规律的变化。

山地土壤由基带土壤自下而上依次出现一系列不同的土壤类型,构成一个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人教(2019)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人教(2019)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5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

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4.森林中的成层现象: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llkp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姓名:一、基本知识点(整理内容全部都很重要,带“▲”的为必背内容):1.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可分为自然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和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

2.▲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3.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在分布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4.▲植被与环境(1)大尺度:①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②植被的变化:a.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b.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①影响因素:地形;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3)某地植被的破坏会引起当地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一起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土壤的组成:矿物质(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和空气(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7.▲成土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

8.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9.▲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

10.▲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质分解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具有丰富的营养和水分保持能力,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的性质和组成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地形和地质: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地质密切相关。

在山地区域,土壤的垂直分布受到坡度、坡向、岩石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河流冲击和沉积作用会导致土壤的层序分布。

2. 水文条件:水分对土壤的形成和垂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地下水位、降水量、排水情况等因素。

在高地下水位和排水不畅的地区,土壤中的水分积聚较多,这可能导致土壤下部层的养分流失。

3.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垂直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草地和森林地区的土壤表层富含有机质,而农田常常出现有机质含量降低的现象。

4. 时间: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时间也是影响土壤垂直分布的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会逐渐沉积到较深的土层。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和时间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特性,进而影响着土壤的垂直分布。

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对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土壤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土壤
经研究,此类地方病发病率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镇。山区相对封闭,土壤中的化学元素主要来自当地 的成土母质,从而会出现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的情况。平原上的沉积物来自较为广大的区域,因而微量 元素的含量较为均衡。同样的道理,农村居民的食物主要来自当地,而城镇居民的食物来源较广。
明确了此类地方病的病因,就可以相应地预防和治疗。倒如,在食盐中加碘就可以预防大脖子病。在现代社 会,商业发达,人们的食物来源较广,此类地方病也就少见了。地理学家告诉我们,广泛食用来自不同地方、不 同种类的食物,不仅可以有效此类地方病的发生,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于人体的健康
绿肥作物是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 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 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草。图为紫云英, 俗称红花草,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常用 的越冬绿肥作物
自学 地方病与土壤
在人体中含量极少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十几种。人体摄入这些微 量元素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身体的病变。例如,长期缺碘,就会引发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人体的 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饮食,饮食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受水、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由于一地环境中某种微量 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而导致的人体病变,是一类地方病。
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 地作出判断。
1/5
a.砂土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血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 能弱,但易耕作。 b.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 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c.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 作。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土壤分布
一、名词解释:
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
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
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
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
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
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
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
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
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臵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一般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

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

3、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常与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请举例说明。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

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分异。

以我国为例:长城从海边起大多沿险要的分水岭构筑,具有对气候、农业和土被分异的意义,因此,长城作为一条界线,除了最东部需要向北推移2—4纬度外,恰好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即我国冬作物分布的北界;在沿海地段是暗棕壤与棕壤的分界,往内陆地段,是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与弱淋溶土(褐土)分界。

秦岭-淮河界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也是我国水旱二季农作的北界,该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以南是黄棕壤。

南岭是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分界。

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

太行山脉使其西面的黄土高原的气候明显变干,出现黑垆土、褐土。

4、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有什么基本特点?
(1)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
度带(或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

(2)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
布高度有有降低的趋势。

(3)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
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4)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臵,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5)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影响,特别是作为水平土壤地带分界线的山地两侧尤为明显,其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逐渐趋于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6)山地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影响。

高原边缘地区,多出现“镶边式”(又称“单面山式”)垂直带谱,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