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王之涣简介北京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创同步教案北京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创同步教案北京版(最新整理)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创同步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

指名说.3.齐读.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

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

齐读。

五、初读古诗1。

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六、节奏朗读1。

指名读2。

师范读3。

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

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同步练习北京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同步练习北京版(最新整理)

21古诗四首一、默写古诗:1、(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洛阳亲友如相问,()。

3、羌笛何须怨杨柳,( )。

4、春风又绿江南岸,()?二、阅读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 ( ),具体地点是( ),有人所去的地方是( ).2.诗中哪些词语含蓄的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感情?3.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4、这首诗的作者是()A李白 B 王之涣C杜甫5、烟花三月的意思是( )A三月放烟花 B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6、在这首诗中前两句( ),后两句( )。

描写了作者在春天里( )的情景,表达了( )的感情。

参考答案一、1、孤帆远影碧空尽 2、一片冰心在玉壶3、春风不度玉门关4、明月何时照我还二、1、夜晚芙蓉楼洛阳2、平明送客楚山孤3、比喻.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4、A5、B6、叙事写景送别依依惜别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锦江区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主题阅读王安石推敲的故事北京版

锦江区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主题阅读王安石推敲的故事北京版
(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回顾课文内容,进入主题)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2。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这一环节地设计是为了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湖南省娄底市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王之涣简介北京版

湖南省娄底市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王之涣简介北京版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壮哉,少年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并灵活运用“热衷、掌故、芳菲、栩栩如生、疑惑不解"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总结各段的意思。

3.明白文章中讲述的游历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逗号、分号和句号的不同用法。

5.学做读书摘记.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呈现对文本的预习情况。

2.展开小组讨论,明白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

3.小练笔,深化对游历的认识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游历的故事,培养自己的兴趣,做出自己的打算.重难点分析:本课结构清晰,故事简练,学生易于理解。

同时文章用词优美,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句是教学的重点.文章主题突出,学生的经历使然,虽有认同但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

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游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旅行中、在生活中长见识,学知识。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3.了不起的女孩I.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2.指导写简单的读后感。

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

指导写简单的读后感。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1.词语听写。

2.指导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

(1)复习。

前面学的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在课题前后添加时、地、人,起因,经过,结果。

)(2)这个添加内容的思路适合于记事类文章(或写入的文章),这是一篇介绍人物的文章,写的事比较多,怎样借助课题添加内容?可以依据课题中心词,联系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

围绕中心词“了不起”试提问——综合归纳板书:谁了不起?怎样了不起?在什么活动中谁因为什么表彰她了不起?怎么表彰她了不起?(3)逐项回答提出的问题。

扎囊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作者简介王安石北京版

扎囊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作者简介王安石北京版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王安石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仿写比喻句)
2.
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改为陈述句)
3.他们的热情,使我热泪盈眶。(用加点词语造句)
六、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二、看拼音,写词语。
nuóyípái huái zhēnɡfāmǎyǐ
yuán liànɡzhàn fànɡyīwēi xiāo shì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眉()叨()绊()
媚()刀()拌()
耽()柔()差( )
枕()揉()搓()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桃花()的燕子()的太阳
()的同学()的心()的日子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读句子,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传说,山的那边藏(cáng zàng)着无数宝藏(cáng zàng )。
2.这个小组太散(sǎn sàn)漫了,还不如趁早解散(sǎn sàn).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从军行王昌龄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从军行王昌龄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从军行王
昌龄北京版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北京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

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课件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课件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

解释诗句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解释诗句意思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句对比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死去 九州同。
家祭
题陆放翁诗卷后
林景熙(宋末)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明上河图》
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 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 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 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 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州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2021/4/2
26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课件北京版六年级 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
2021/4/21源自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 诵诗句、析诗意; 悟诗情、吟诗文 。
示儿

六年级上语文课件凉州词_北京课改版

六年级上语文课件凉州词_北京课改版
春羌一黄 风笛片河 不何孤远凉 度须城上州 玉怨万白词 门杨仞云 关柳山间
王之涣:
公元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 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 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 (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 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 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 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掌握词义:
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 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
2、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 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3、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4、何须:何必。 5、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
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 留念。 6、度:越过。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河南)人。唐 代文学家。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 十二卷。其诗与李白齐名,并称“刘白”,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所作《杨柳词》 《竹枝词》《浪淘沙》等,都思想深刻, 语调清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 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情胜有情。”“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62021/8/262021/8/262021/8/268/26/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2021/8/262021/8/262021/8/26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62021/8/262021/8/268/26/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62021/8/26August 26,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62021/8/262021/8/262021/8/26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课后练习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课后练习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课后练习北京版一、选择题。

(共10题)1.“gūfān”的汉字是()。

A、孤帆B、姑帆C、孤翻2.“影”字共有()笔笔画。

A、13B、14C、153.“洲”字属于什么结构?()A、上下B、左右C、半包围4.《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5.《凉州词》的作者是()。

A、李白B、董仲舒C、王之涣6.《泊船瓜洲》的作者是()。

A、杜牧B、王安石C、唐婉7.《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表达之情是()。

A、依依惜别B、思念家乡C、悲切哀怨8.《凉州词》所表达之情是()。

A、依依惜别B、思念家乡C、悲切哀怨9.《泊船瓜洲》所表达之情是()。

A、依依惜别B、思念家乡C、悲切哀怨10.“烟花三月下扬州”交代了()。

A、送别地点B、送别时间C、送别场景二、填空题。

(共10题)1.“yáng liǔ”的汉字是杨柳。

2.“羌”字共有7 笔笔画。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3.“风”字属于半包围结构。

(请从上下、左右和半包围中选择)4.《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唐朝人。

5.《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人。

6.《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朝代人。

7.《泊船瓜洲》的作者字介甫。

8.《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字太白。

9.《凉州词》的作者字季凌。

10.《泊船瓜洲》作于1075 年。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三、判断题。

(共10题)1.“luòyáng”的汉字是“洛阳”。

(对)2.“间”字共有8笔笔画。

(错)3.“空”字是全包围结构。

(错)4.“泊”字是多音字。

(对)5.《凉州词》的作者是汉族人。

(对)6.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赞的诗界名士。

(对)7.“烟花三月”这四个字使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

(对)8.《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送朋友去黄鹤楼。

(错)9.“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出一种壮阔的感觉。

(错)10.“孤帆远影”表现出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

(对)四、连线题。

(共10题)1.请用直线将搭配合适的连接起来。

崇信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主题阅读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

崇信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主题阅读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第五单元提升练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一、基础知识。

(40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类文阅读—9 那个星期天合欢树(节选)史铁生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选自《幸福是感恩》时代文艺出版社)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依旧——()茂密——( )摆弄——( )2.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这里“抖”和“推脱”表达了作者之情。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

第2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5.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参考答案】1。

依然茂盛侍弄2. 害怕触景生情和对母亲深切地思念。

3。

B。

4. 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

深化文章主题,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

5。

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老海棠树(节选)史铁生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

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 ”她又问。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 ”(选自《多少爱在时光中来不及》煤炭工业出版社有改动)1. “海底捞月"的意思是从海中捞月亮,比喻。

在本文中用该词生动表现了。

2. 请按照季节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春: .夏:。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判断对错。

(1)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2)本文体现了奶奶与老海棠树深深的感情。

( )(3)本文以老海棠树为题,用老海棠树衬托或象征奶奶这一形象。

()4。

作者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你觉得奶奶有哪些性格特征?答出两点即可,请简要说出根据。

【参考答案】1.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2. 春:糊纸袋。

夏:补花、洗菜.3。

(1)√(2)×(3)√4。

表现了“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

5. 勤劳、善良、坚强、执着、诚实、上进等.奶奶一直在劳动说明勤劳。

对“我”的宠爱说明善良。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目标]1。

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屑、鄙夷”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通读课文。

3。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4.能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心中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课文,激发大家对未来智能生活的展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老师想问问大家,今天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呢?(生自由回答)那么,你们知道有一个叫玛琪的小女孩是怎么上学的吗?请随老师走进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板书课题: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他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二、自读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是怎样上学的?玛琪喜欢上学吗?如果玛琪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她会喜欢上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觉得未来的“机器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先和同桌交流讨论,准备质疑.3。

检查自读情况,同桌分段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三、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2155年5月的一天,故事主人公玛琪和托米发现了一本很早以前的纸质书。

他们了解到他们爷爷的爷爷那时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里上学,老师是真人,大家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起讨论。

而不是像他们在家里上学,老师是机器人,所看的书都是电子书,没有同学,也没有纸质书。

2。

文中托米在顶楼上找到一本旧书,为什么称它为“真正的书”?明确:因为这和他们平时接触的书不一样,玛琪所看的书都是电子书,她从爷爷的讲述中得知,只有把故事印在纸上的书,才算是真正的书。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玛琪讨厌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上课面对的永远是机器人老师,没有感情交流;二是机器人老师的程序常常失灵;三是机器人老师没完没了地给她做测试。

4.小说主人公的“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人是怎样上学的?明确: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人;他们在学校里上学,同龄的孩子一起上课;同龄孩子都学习相同的课程;他们在学校一起玩耍,又闹又笑,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讨论问题。

5.玛琪在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明确:让我们明白当下课堂学习是多么有趣,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美好的学习时光,珍惜同学友谊,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

玛琪的学校跟我们现在的学校相比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学校?明确: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在专门的地方,而玛琪是在家里上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有真正的老师、同学,玛琪只有机器人老师,没有同学一起学习;我们现在读的是纸质书,玛琪看的则是电子书等.虽然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现在的学校,因为它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2.针对文中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教育方式的思考。

预设:(1)现在的学校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同学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促进.但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各有不同,教师怎样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呢?(2)“机器学校”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足不出户即可接受针对个体进行的一对一教育,但如何避免孩子的厌学情绪和孤独心理呢?3。

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4.通过这篇科幻小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小说中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也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她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小说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流露出作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5。

再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写法。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有趣。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巧妙而严谨,情节发展中运用插叙五、延伸拓展,推荐阅读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讲过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

”从古至今,许多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奔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探索着,而科学技术也正以它无穷的魅力日益照进我们的生活,未来会怎样?如何让未来更美好?无数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寻求答案.课后,希望大家可以阅读更多的科幻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