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张智显【摘要】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原发灶的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颈部转移癌原发灶的检测以传统检查方法为主,近年来全内镜检查随机活检、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激光介导荧光内镜和基因检测等技术提高了原发灶的检口率.根据淋巴结转移部位、病理类型、N分期等对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现重点对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传统和新近发展的诊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0(016)010【总页数】3页(P1491-1493)【关键词】颈部转移癌;不明原发灶;诊断;治疗【作者】张智显【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昆明6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7.91;R73-37大部分颈部转移癌可通过临床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找到原发灶,但是 2%~9%的患者经过全面仔细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此类患者查寻原发灶的过程是费时、费力的,中位生存期却大约只有 8个月[2]。
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
转移癌虽容易明确诊断,但寻找原发灶则有困难。
原发灶隐匿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3]①机体免疫机制控制了原发灶,原发灶自行消退;②原发灶太小,不能被目前的检查方法所发现;③原发灶位置隐匿,暂时不易被发现;④原发灶恰位于放射野内,在转移灶放疗的同时被控制;⑤原发灶在颈部软组织内,颈清术时被一并切除或虽未被切除;⑥转移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原发灶不同,使原发灶尚未发现,患者就死于转移癌。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 primary cervicalmetastaticcarcinoma,UPCMC)的定义包括:①一个或多个颈部肿块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癌;②没有恶性肿瘤病史或不明病灶手术史;③没有明确的某器官系统相关症状;④没有原发肿瘤的临床和实验报告证据。
恩度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原发灶不明癌的临床观察
a n d g e n d e r o n b i o l o y , g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u t c o me o f n o n -
2 0 0 5 , 1 3 1 ( 1 ) : 3 9 49 .
中华 医学会 儿 科 学分 会 血 液 学 组 , 中 国抗 癌协 会 儿 科 专 业 委 员 会 ,
《 中华儿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 [ J ] . 中
华 儿科 杂志 , 2 0 1 l , 4 9 ( 3 ) : 1 8 6 - 1 9 2 .
D a v i d G P o p l o c k [ M] . 5 t h e d . P h i l a d e l p h i a . N e w Yo r k : L ww. C o m,
2 0 0 6: 7 2 2- 7 4 7 .
H o d g k i n l y mp h o m a i n c h i l d h o o d a n d a d o l e s c e n c e [ J ] . B r J Ha e ma t o l ,
Mi c h e l a P . Li n k a n d Ho wa r d We i n s t e i n. Ma l i g n a n t No n . Ho d g k i n l y m—
ph o ma i n P r i n c i p l e n d a P r a c t i c e o f P e d i a t r i c On t o l o g y. P hi l i p A Pi z z o ,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分析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0年5月第20卷第3期·临床研究·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分析△龚洪立 周梁 陶磊 张明 吴海涛 陈小玲 李筱明 李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31)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MCCUP)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探讨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总结2003年10月~2018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7例MCCUP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案、术后复发处理、原发灶的出现和处理、总生存率(OS)和区域控制率。
结果 本组研究包括男性2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63.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0.5个月。
颈部肿块主要位于Ⅱ区和(或)Ⅲ区(74.0%),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88.9%),N分期主要为N2或N3期(88.9%)。
主要以手术和手术+术后辅助放射化疗治疗的综合治疗。
8例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原发灶并及时治疗。
术后3年和5年OS分别为74.2%和58.7%。
N2b~N3期的3年和5年OS分别为68.4%和50.3%。
结论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和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原发灶对MCCUP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肿瘤;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颈清扫术;生存率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oncologicoutcomesofsurgicaltreatmentinthemanagementofmetastaticcervicalcarcinomafromunknownprimary GONGHongli,ZHOULiang,TAOlei,ZHANGMing,WUHaitao,CHENXiaoling,LIXiaoming,LICai. DepartmentofOtorhinolaryngology,EyeEarNoseandThroatHospitalof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1,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ZHOULiang,Email:zhoulent@126.com【Abstract】 Objective Toanalyz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oncologicoutcomesofmetastaticcervicalcarcinomafromunknownprimary(MCCUP)patientstreatedwitheitherneckdissectionoracombinationofneckdissectionandadjuvanttherapy.Methods Dataofatotalof27MCCUPpatientstreatedinourhospitalfromOctober,2003toJanuary,2018werereviewedretrospectively.Clinicalcharacteristics,neckdissection,recurrenceandrelatedtreatments,andemergenceofprimarysitewererecordedduringhospitalizationandinthefollow upperiod.Overallsurvival(OS)rateandregionalcontrol(RC)ratewereusedtoevaluatetheoncologicoutcomes.Results Twenty sixmalesandonefemalewereinvolvedinthisstudy,andthemeanagewas63.4yearsold.Themeandurationoffollow upwas50.5months.ThemajorityofpatientspresentedwithametastasistolevelⅡand/orⅢ(74.0%).Themainpathologictypewassquamouscellcarcinoma(88.9%),andthemainstagesofregionallymphnodes(N)wereN2andN3(88.9%).Theprimarysiteswereidentifiedandtreatedcarefullyineightpatientsduringfollow upperiod.The3 yearsOSofMUCCPpatientswas74.2%,and5 yearsOSwas58.7%.RegardingadvanceNstagepatients(fromN2btoN3),the3 and5 yearsOSwere68.4%and50.3%,respectively.Conclusions Withregularfollow upschedulesmonitoringprimarysiteandregionalrelapseandwithimmediatesalvagetreatment,MCCUPpatientstreatedwitheithersurgeryorsurgeryfollowedbyadjuvanttherapymayhavegoodsurvivaloutcomes.【Keywords】 Tumor;Unknownprimary;Cervicallymphnode;Neckdissection;Survivalrate△基金项目: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科技创新项目(SHDC12015114);上海市2016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领域项目(16411950101);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沪卫计人事[2019]72号)通信作者:周梁(Email:zhoulent@126.com)DOI:10.14166/j.issn.1671 2420.2020.03.023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metastaticcervicalcarcinomafromunknownprimary,MCCUP)是指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性癌而不能通过有效的检查手段确诊原发病灶的恶性肿瘤[1],占头颈部肿瘤的1%~4%,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占75%~90%,其次为未分化癌和腺癌[2]。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技术现状及进展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3.23.0770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技术现状及进展戚鹏1,2,孙益丰3,4,徐清华4,5,周晓燕1,2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QI Peng 1,2, SUN Yifeng 3,4, XU Qinghua 4,5, ZHOU Xiaoyan 1,2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Shanghai 200032, China;2.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3.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Epigenetics, 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4. Canhelp Genomics Co., Ltd., Hangzhou 311100, China;5. Xuzho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Transformation, Department of Genetics,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4,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ZHOUXiaoyan,E-mail:135****************戚鹏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业委员会技术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技术学组成员。
【疾病名】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疾病名】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英文名】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别名】【ICD号】C79.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不易发现的原因:①原发癌太小,而且有些脏器检查较困难,造成原发灶发现困难;②原发灶生长缓慢,长期处于静止隐蔽状态不易查出,颈部转移癌较大且出现较早。
③对于转移癌的大面积放疗或化疗,使敏感的原发癌受到抑制或消失,或原发癌微小又靠近转移灶,当转移灶手术时已一并切除。
④由于免疫抑制的关系,使微小或小而弥散的原发癌消退,而转移癌却继续生长;⑤鼻咽部癌易于早期发生颈上深部淋巴结转移,此时癌细胞常位于黏膜下不易发现。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以转移癌最多见,年龄多在50岁以上。
通常颈部肿大的淋巴结位于颈深部组织或颈后三角区多为鼻咽癌、涎腺癌、甲状腺癌转移。
位于锁骨上,左侧常为消化道等腹腔器官癌转移,尤其以胃癌多见;右侧多为肺、食道等胸腔器官癌转移。
乳腺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甲状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精原细胞瘤等亦可转移至锁骨上。
位于颌下多为口腔、鼻腔、面部癌转移。
在细胞学分类上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其次为腺癌,未分化癌少见。
亦有报道见恶性黑色素瘤者。
鳞癌细胞分布散在,胞体大,细胞分界清楚,呈多形性:圆形、卵圆形、蝌蚪形、三角形、梭形、多边形等;核多居中,染色质丰富,粗糙不均,核膜厚,常无核仁;胞浆丰富,常伴细胞角化。
腺癌细胞常成片成堆分布,分化好的呈团球状、桑椹状、分枝条索状、腺泡状、乳头状及梅花状等排列;细胞分界不清;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双核、多核、畸形核,常偏位。
染色质细颗粒,均匀分布,核膜薄,核仁大、清楚,可有二个或多个;胞浆丰富,色淡,可见黏液空泡,将胞膜鼓出。
未分化癌分大细胞型和小细胞型;大细胞型与分化不佳的鳞癌和腺癌不易区分。
应综合全片的癌细胞特点来分型。
小细胞型则细胞常成堆成群,呈带状、条索状排列,相互挤压、重叠、镶嵌,胞体小,形态不规则,胞浆甚少,常呈裸核。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原发灶不明癌症(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UPs)是一类转移性肿瘤的统称,该类肿瘤无法通过常规诊断方法确定原发性癌灶的位置。
原发性不明癌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 3%~5%。
目前尚未发现该类型肿瘤所共有的生物学特征。
不过,最新证据已经表明:即使在原发性肿瘤静息的情况下,肿瘤细胞本身的转移性特质、循环肿瘤细胞的位置特异性转化、转移部位的致癌性诱导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促使肿瘤的转移性扩散。
诊断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诊断需要借助病理学评估。
根据病理学特征,可以讲原发灶不明癌症分类为:(1)高度和中度分化腺癌、(2)低度分化癌(包括低度分化腺癌)、(3)鳞状细胞癌、(4)未分化肿瘤、(5)神经内分泌分化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排除化疗敏感性和可治愈性肿瘤(例如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肿瘤标记物检查: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会分泌特殊的胎儿蛋白(α-fetoprotein, 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可做为诊断及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完成治疗后追踪的重要检查之一。
(图 1)。
如果检查结果确诊是癌或腺癌,建议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学染色或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患者进行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免疫学染色,以排除激素敏感性肿瘤并进行特殊治疗。
角蛋白(keratins)CK7 和 CK20 染色可能会提供原发性癌灶的位置信息,嗜铬粒蛋白 A CgA (chromogranin A)和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染色主要用于判断神经内分泌分化(表 1)。
CK7,卵巢、肺和乳腺癌阳性,胃结肠、前列腺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癌阳性。
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KI-67,(细胞增殖标志指数)数值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诊断详述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诊断详述
*导读: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原发灶不明性转移性癌肿病人占所有癌症病人的0.5%~0.7%,由于癌症治疗常随其组织型别而异,因而必须全面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要特别注意乳腺和盆腔,前列腺,直肠和消化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大便隐血试验,血清化学检查(男性包括酸性磷酸酶,特异性抗原试验)。
X线检查仅限于胸部X线检查,乳房摄片和腹部CT。
上消化道系列检查和钡剂灌肠不作为常规。
取得的癌肿组织宜进行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基因重排检查以及电镜检查,这些有助于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
甲胎蛋白或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查有助于胚细胞癌的诊断。
雌激素和孕酮受体的组织检查有助于识别乳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查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癌。
即使不能作出精确的组织学诊断,病灶邻近或在中线区域(如纵隔,腹膜后)的低分化的癌症病人,应当接受两个疗程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
若有效应给予3~4个疗程。
将近50%患者因而获得长期无病生存期。
对其他患者,有些医生试用阿霉素或紫杉醇
为基础的方案,然而疗效中等且短暂。
然而由于多数患者潜伏隐性原发癌肿,以后的治疗运用对多数类型肿瘤较有效的化疗方案也许是有益的。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的诊断,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癌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异的化学吸附原理显像 , 其结果与局部骨组织的代
谢 和血 流灌 注有关 , 因此 骨显像 对转 移性 骨肿瘤 的 诊 断有很 高 的灵敏 度 , 在 x线平 片及 C 能 T发 现 骨 转 移之 前 3 一6月检 出转 移 灶[ 且 一 次成 像 了 月 , 解 全 身骨转 移 的部 位 、 量 、 小 。本文 3 数 大 8例病 人 共 2 1 病灶 , 3 病 灶有 MR 、 T或 x线平 0处 有 2处 IC
20 年 进 行 的全 身 骨 显 像 中 , 现 仍 有 部 分 骨 06 发
转移患者虽经多项检查 , 未能发现原发灶 , 现将检 查结果 总结分 析如下 。
1 资料 和方法
和 7 8 %(/8 。转移灶活检或穿刺 l 例, 中 .9 33 ) 9 其 腺癌 l 例 , 3 鳞癌 4 , 例 未分化癌 2 例。
无肿瘤病史 , 其中有 3 例因疼痛就诊 , 例 因做其 5 3
它检查 发现 。
1. 方 法 2
骨显像仪器采用美国 A A 公 司生产 的 Sl DC os u 型双探头 S E T 配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9m c PC , 9 T
—
片对照 , 其中核素骨显像检 出率 9 .3 2/2 , 0 6 %(93 ) M I T x线平片三项影像检查之—检出率 4. % R、 及 C 06 3 ( /2, 1 3)同时检 出率为 3 .5 1/2 , Y 3 1 2 %(03 )经 检 验 , < .0 , P 0 05 提示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灶的探 测灵敏度明显高于其它影像检查 , 同文献报道 一 致, 但仍有 3 处转 移灶骨显像未能检出 , 却由其它 影像 学发现 , 由此可见 骨显像 与 M IC R 、T及 x线 平 片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 应相互结合才能提高准确 率, 减少骨转移灶的漏诊。 在3 8例骨转 移患 者 中 , 多发 骨转移 (6 8 %) 8 .4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 C U P )在男 女中的发 病率 相当 ,平 均
作者单位 :2 1 4 0 0 0 江苏省无锡市 ,南京医科 大学 附属无锡 人 民医
院
年龄约 6 0岁
。在初始表现为 C U P患者 中 ,只有 3 0 %可 以
找到原发灶 ,2 0 % 5 0 %经 过尸检仍不能确定原发灶 。研 究
・
1 2 91 ・
・
I 1 5床 诊 疗 提 示 ・
原 发 灶 不 明转 移 癌 的诊 断 与治 疗 进 展
贺小停 ,刘超英,李 江
【 摘要】 原发 灶不明转移癌 ( C U P ) 占所有 恶性上皮肿瘤的 3 %~ 5 %。C U P的诊 断方法 包括免 疫组化检查 、影
像 学技术及基 因芯片。C U P分为预后 良好组和预后不 良组 ,前者可得益 于局 部手术或放 疗、以铂 类或 紫杉醇 类为基础
普外临床 ,1 9 9 5 ,1 0( 6 ) : 3 3 8 — 3 4 0 .
7 汤万荣 . 肝胆管结 石合并 肝胆管 癌 的临床 分析 [ J ]. 华西 医学 ,
【 中图分类号】R 7 3 — 3 7
1 2 9 4 .[ M r W W . c h i n a g p . n e t ]
贺小停 ,刘超英 ,李江 .原发灶 不 明转移 癌的诊 断 与 治疗进展 [ J ].中国全科 医学,2 0 1 3 ,1 6( 4) :1 2 9 1—
Ca n c e r o f Un k n o wn P r i ma r y:Di a g n o s i s a n d Tr e a t me n t HE X i a o—t i n g,L I U C h a o—y i n g, L I J i a n g . Wu x i Pe o p l e s Ho s —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V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V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诊疗思维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颈部转移癌的临床出现越来越多,而很多患者
的原发灶并不清楚,这一类颈部转移癌被称为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
对于这类患者,诊疗思维需要重新整理,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
一、确定疾病类型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可以是淋巴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等不同种
类的肿瘤。
在确定疾病类型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来判断。
二、减轻症状
由于患者的原发病灶不明,症状也会比较严重。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需要通过用药或手术等途径来减轻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综合治疗
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手段的选择。
需要根据疾病的病理类型、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等
因素进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密切随访
患者完成治疗后需要进行随访,以观察治疗效果,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随访,做好保健工作。
总之,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诊疗思维需要根据疾病类型、患者全面情况重新整理。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密切随访,以期达到积极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效果。
未知来源骨转移癌病人的诊断流程
未知来源骨转移癌病人的诊断流程骨骼是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
年龄大于40岁,多发溶骨性骨破坏病例,常被诊断为骨转移癌。
未知来源转移癌约占全部恶性实体肿瘤的5%,这其中20%是骨转移癌。
在以骨转移癌就诊的病例中,22.6%-30%没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
一般来说骨转移癌病例的预后较差,诊断后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5年生存率为5%,10年为1%。
尽管如此,某些肿瘤经过适当治疗后,病人生存期仍能得到延长,如激素依赖型肿瘤、甲状腺癌、精原细胞癌、结肠癌、肾癌和卵巢癌等。
因此无论是对单发还是对多发骨转移癌病例,在治疗骨转移癌的同时,均应尽量明确原发肿瘤,以达到根治或全身治疗。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不明来源骨转移癌病例的原发瘤进行规范诊断,并对诊断策略进行评估,为骨科医生寻找骨转移癌原发肿瘤提供合理方案。
肿瘤来源不明可能是当转移癌发生时,原发肿瘤出现了自行消褪,例如黑色素瘤。
也有可能是原发肿瘤的恶性进展更偏重于转移而不是局部的肿瘤生长。
这种缓慢生长的微小原发肿瘤,可能在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远处转移。
因此,有时各种检查甚至是尸检也不能有效发现原发肿瘤。
文献报道27%-38%的骨转移癌病例无法找到原发病灶。
据估计,在美国每例未知来源转移癌病人的标准诊断费用在4500-18000美元之间,每年总花费15亿美元。
但未知来源转移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却较短,因此需要从针对不同部位的CT、MRI、腔镜、造影等众多检查项目中选择高效而相对低廉的检查手段,对不明来源骨转移癌的原发瘤进行诊断。
能够明确原发瘤的病例通常可接受适当的治疗从而延长生命,未能找到原发瘤的病例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诊断未知来源骨转移癌应遵从以下顺序进行。
首先是了解病人的年龄、病史及发病部位。
应鉴别原发恶性骨肿瘤。
在40岁以上的病例中,骨转移癌的发生率高于软骨肉瘤等原发恶性骨肿瘤。
骨转移癌一般位于四肢骨的近端或脊柱,最常见原发部位包括肺、肾、前列腺、乳腺和甲状腺。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表现】1.有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史,部分病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2.症状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出现(亚临床期),部分病例通过普查或肝病定期随访而被发现。
常见的症状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低热,以及腹泻、黄疽、腹水、出血倾向等肝硬化的症状。
3.体征肝脏进行性肿大,上腹扣及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有压痛,部分病例可见肝硬化体征,如蜘蛛痣、肝掌等。
晚期有黄疽、腹水等。
发生肺、骨等处转移时,有相应的体征出现。
【诊断要点】1.有乙型或丙型肝炎史。
2.上腹隐痛,不明原因低热,上腹饱胀等消化道症状,上腹拍及肿块,质硬,有压痛,或有肝掌、黄疽、腹水等肝硬化体征。
3.辅助检查以下辅助检查可根据病情进行(1)乙型及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查:若阳性则提示有原发性肝癌的肝病基础,结合其他检查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2)甲胎蛋白(AFP)测定:AFP≥400µg/L,持续4周,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可诊断原发性肝癌。
个别胃癌等消化道癌肝转移者,AFP亦可大于400µg/L,但转移性肝癌多无肝硬化,应注意鉴别。
AFP大于正常而小于400ug/L 者,有时见于活动性肝病,应作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查,若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25%,应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
(3)B型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无创伤,可反复、多次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图像包括低回声、高回声和等回声,以低回声最常见,周围可见声晕。
等回声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似,病变范围较大时常易遗漏。
B超可同时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的正常解剖走行、受压移位等情况。
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絮状回声提示有癌栓形成。
(4)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原发性肝癌的病灶多呈低密度区,可同时增强扫描,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有利于鉴别诊断。
(5)磁共振成像技术(MRI):T1加权图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多呈中等偏高信号。
颈部转移癌
放射治疗
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 颈淋巴结转移部位,疾病分期,肿瘤对 放射的反应,以及病人的自身条件等, 个别对待,选用不同的放射技术。
(一)照射野
全颈部加全咽部野 适用于上、中颈部鳞癌、 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 单纯颈部照射 适用于腺癌,或仅有颊下、颌 下或下颈淋巴结转移;年龄大,情况差,不能 耐受全咽部大面积照射,排除鼻咽癌和口咽病 变可能的患者。 局部放疗 适用于锁骨上区转移灶,或伴有身 体其他部位转移者。
2)掌握淋巴结转移规律
颈部转移癌大约75%来源于头颈部原发肿瘤, 尤其是上、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更多见于颌面部 原发性肿瘤。 典型的淋巴结转移是向同侧颈部引流,但是软 腭、扁桃体、舌根、咽后壁,尤其是鼻咽病变 常向双侧颈部引流。 声带、鼻窦和中耳淋巴引流很少或无淋巴管网。 上颈深后组淋巴结主要引流口咽、鼻咽病变, 而口腔、喉或下咽病变很少有此处转移。
颈部解剖
第I区(level I)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第 II 区(level 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 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 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为该肌所覆盖。
第III区(level I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从 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 后界与II区同。 第IV区(level IV)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组,从 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II区同。 第V区(level V)为枕后三角区或称副神经链 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后界为斜方肌,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下界为锁骨。
口腔癌可转移到颌下或须下淋巴结。 鼻咽、下咽和喉病变极少有I 区淋巴结转移。 颈后三角Va 区主要引流鼻咽、口咽和后头皮 的皮肤病变,Vb 区更多引流甲状腺病变。 咽后淋巴结转移最常见是鼻咽癌,其次是咽壁 和软腭肿瘤。 其他班区淋巴结转移多见于声门下喉、梨状窝、 甲状腺、上段食管和气管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大约有2%~10%左右的颈部 淋巴结为跳跃性转移。
原发灶不明癌24例临床分析
CUP 的发病率约占实体瘤的 2. 3% 一 2% , 4. 男女发病比
2. 1 总体生存情况 2 位患者中位生存期 3. 2 个月( 1. 8 4 5 1 . 1 个月) 。生存曲线见图 1。
, n 月 U
:
例相当, 男性稍高, 发病平均年龄约6 岁[ 。本组男性发病 0 : ] 者稍高于女性, 8 . 2 岁。 平均5
疗 + 全身热疗的患者 n 例, 中位生存时间为5. 6 个月,g Lo
P <0. 001) 。进一步比较发现, 采用铂类 + 紫杉类化疗 + 全身 热疗 的患者生存期长于用铂类 + 紫杉类化疗 的患者 ( 尸二
受累器官:受累器官数目< 3 个有 1 例, 0 受累器官数 目 杂3 个有 1 例。转移部位最多见的是:淋巴结 1 例, 9 例, 4 肺 骨 1 例, 7 例, 2 例J 单一转移最多见的部位是: 骨 3 0 肝 脑 例, 例, 脑2 淋巴结 1 例, 皮肤软组织 1 例。 病理来源( 诊断部位) :浅表淋巴结或皮肤软组织穿刺活 检或切除活检 8 例, 实质器官手术活检 5 例, 骨穿刺或手术活 检 6 例, 胸腹水中找到恶性肿瘤细胞 5 例。 治疗方案:仅用支持治疗者 8 例, 采用铂类加紫杉类化疗 者5 例, 包括紫杉醇 + DDP I 例, 紫杉醇 + 卡铂 2 例, 多西他 赛 +DDP I 例, 多西他赛+ 卡铂 1 例;采用铂类+ 紫杉类化疗 + 全身热疗 1 例, 中萦杉醇 + DDP 3 例, 其 紫杉醇 + 卡铂 3 例, 多西他赛+ DDP Z 例, 多西他赛 + 卡铂 3 例;全身热疗采 用 VHR 一 0 型高能聚束微波热疗, Z 200 治疗温度达到 40℃ 42℃之间, Z b。 持续 1. 3 随访情况 全组患者均随访至 20 7 年 6 月, 0 均采用电 话随访, 无失访患者, 其中4 例患者至随访结束仍存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陈金影;蔡虎;徐清华【摘要】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是一类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转移性,但是无法明确原发位点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是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列第4.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以经验性化疗为主,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从而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用于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方法主要有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分子检测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并已逐渐应用于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本文就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方法相关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7(009)001【总页数】6页(P67-72)【关键词】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分子诊断;基因检测【作者】陈金影;蔡虎;徐清华【作者单位】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88;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88;杭州可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88【正文语种】中文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arcinomas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指一类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性,但是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仍不能确定原发位点的恶性肿瘤。
大约有15%的癌症是由于转移灶的症状而被发现。
通过临床、影像和病理诊断可以明确大部分的原发位点,但仍有1/3的转移癌原发位点不明,即真正意义上的CUP[1]。
世界范围内,CUP大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的3%~5%,位列最常见的十大癌症之一,死亡率排名第4位。
CUP中位诊断年龄约为6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4]。
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2.8%的CUP患者存在家族遗传性[5]。
CUP具有病史短,非特异性全身症状;80%的患者有腺上皮分化;约30%的患者出现3~4个器官累及;预后差等临床特征[6⁃7]。
大部分的CUP在肿瘤发生转移后,原发灶仍然很小,无法通过现有技术被检测,有时尸检也未能发现原发灶;或者转移后,自身免疫系统消除了原发灶;或者因为之前的手术无意中切除了原发灶(如因感染而行子宫切除术切除了子宫癌,或因为各种原因“黑痣“被切除),未进行组织学检查[8⁃9]。
原发灶通常较小(<2 cm),通过尸检,大概55%~85%可以找到原发灶[10⁃11]。
最常见原发位点有肺、胰腺、肝胆、肾脏、肠、生殖系统和胃,一般转移至肺、淋巴结、骨头、大脑及一些不常见位点[12⁃13]。
CUP可转移至身体任何部位,因此无法通过转移模式来确定原发灶。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CUP可分为分化较好的腺癌(50%)、分化不良或未分化的腺癌(30%)、鳞癌(15%)、肉瘤、黑素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10,14]。
儿童患者若出现CUP,大部分为胚胎性恶性肿瘤[2]。
本文对CUP原发位点诊断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在现有癌症诊疗体系中,明确原发位点仍是进行标准化治疗的基础。
目前对于CUP患者的治疗,通常采用广谱化疗药物,如紫杉醇联合铂类或者吉西他滨联合铂类。
由于经验性化疗缺乏针对性,化疗效果欠佳,预后差,并且副作用较大,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5⁃16]。
一项荟萃研究显示CUP患者接受化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一年生存率为20%,五年生存率仅4.7%[17]。
研究数据表明,能够通过临床诊断明确原发灶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好[18⁃19]。
在最近的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CUP患者肿瘤组织中92个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判别原发位点,并根据判别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经验性化疗的396例患者,与根据基因分型结果采取针对性化疗的19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1个月和12.5个月[16]。
因此提示,明确肿瘤的原发位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同时,找出肿瘤原发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17,20]。
2.1 全面评估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 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CUP临床实践指南,出现原发灶不明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全面评估。
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家族遗传病史(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完善的体格检查,包括乳腺、淋巴结、皮肤、生殖器、直肠和盆腔检查;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肌酐和电解质分析,肝功能测试,大便隐血试验,血清化学检查;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PET)检查。
女性患者需行乳腺钼靶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男性患者需接受前列腺超声检查。
如有特殊的症状或体征要进行内镜检查(喉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或者膀胱镜),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癌的患者要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直肠癌[21]。
2.2 影像学分析影像学检查具有快速、无创等特点,对于探寻转移癌患者的原发位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常规开展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在术前或针对难以获得肿瘤组织样本的部位进行检测。
但CT和MRI可能忽略正常体积的组织内微小损害和病理改变,而此类改变往往是CUP的初始表现。
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代谢的特点,对葡萄糖的需求高,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2⁃[fluorine 18]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是葡萄糖类似物,因此会在肿瘤细胞中大量聚集。
基于这一生物代谢基础,采用PET技术可以观测恶性病灶的位点、大小、形态等特征。
然而对于部分细胞中18F⁃FDG累积较少的肿瘤,PET的应用受到限制。
针对此类情况,将PET和CT有机结合,实现功能代谢和解剖位点的一体化成像,18F⁃FDG PET/CT 可以提供较详细的病灶信息,达到更精确的诊断[22]。
目前,18F⁃FDGPET/CT是最有效的影像学定位CUP原发位点的工具,诊出率可达24%~53%[23]。
18F⁃FDG PET/CT的优势还在于可进行全身扫描,对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荟萃分析11项研究结果显示18F⁃FDG PET/CT的诊出率,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37%、84%和84%[24]。
尽管PET/ CT扫描与常规影像技术相比能探查出更多的转移部位,但是其诊出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主要应用于头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2.3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当前CUP临床诊断的基础。
组织病理学检查按照以下流程:(1)确定组织样本中是否包含肿瘤细胞。
(2)确定肿瘤的大类,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还是来自于结缔组织的肉瘤,或是淋巴瘤,抑或是黑素瘤。
大部分CUP来源于上皮组织。
(3)进一步缩小范围,确定肿瘤的亚型,是属于腺癌、鳞癌、实体瘤(甲状腺、肝脏、肾脏或者肾上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或者间皮瘤。
(4)最终通过形态检查和免疫组化标志物,确认原发位点。
不同类型的细胞表达不同的蛋白标志物,并且表达强度不同,利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特异性肿瘤抗体可以判断特异性蛋白的表达量,进而缩小范围或者确定原发位点。
例如GCD⁃FP15和乳腺球蛋白(mammaglobin)提示乳腺癌,TTF1和CK7+CK20-提示肺癌,HEPAR1提示肝癌,RCC提示肾癌,甲状腺球蛋白(thyrobolulin,TG)/TTF1提示甲状腺肿瘤,PLAP/OCT4提示生殖细胞肿瘤,CDX2加上CK7-CK20+提示结直肠癌,WT1/PAX8提示卵巢癌,嗜铬颗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提示淋巴瘤或者白血病。
如表1所示,已有多种抗体可用于CUP的鉴别诊断[1,15,21]。
综合4项大型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告知原发位点和临床信息的情况下,采用免疫组化标志物能够准确识别已知原发灶的转移性癌的比例为65.6%[25]。
较单一标志物,使用免疫组化标志物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原发位点的诊出率。
Dennis等[13]采用包含10个免疫组化标志物的组合鉴别腺癌的原发位点,诊断准确率达到88%。
尽管这一结果来源于已知位点的肿瘤,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和临床基础治疗的依据。
利用免疫组化可以明确一部分CUP患者的原发位点,但是诊出率还有待提高。
目前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实验室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存在差异,操作步骤繁琐,可能需要一线抗体、二线抗体和三线抗体的联合使用;对于实验结果的解读主要依赖于病理医生的经验。
一些部位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出现重叠,例如在部分肺腺癌和结肠腺癌中都有TTF1或者CDX2表达。
而另一些部位则缺乏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标志物,例如上消化道癌症,胰胆管癌和胃食道癌。
CUP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分化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由于缺少肿瘤细胞的起源特征,通过组织学检查无法进行分类。
随着特异性抗体的开发应用、对已有标志物的深入研究,检测方法的创新和规范,免疫组化检测将继续在CUP的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2.4 基因分子检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成分,从而全面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生物信息。
研究人员采用生物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肿瘤组织样品中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从中发现与肿瘤类型相关的基因及特定的表达模式。
研究发现,转移灶肿瘤的基因表达谱与转移部位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而与其原发部位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更相似,因此提示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转移的过程中,始终保留其组织起源的基因表达特征。
根据这一原理,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核酸表达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识别肿瘤的组织起源。
Talantov等通过RT⁃PCR测定10个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用于判断原发位点是否来源于肺、乳腺、结肠、卵巢、胰腺和前列腺。
在260个已知原发位点的转移性癌中进行检测,准确率为78%[26]。
Varadhachary等在104个CUP样本中对此进行验证,找出61%的原发灶,这一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证实了利用10个基因的表达模式来判别肿瘤原发位点的可行性[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