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开放性的实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历史教学开放性的实现

摘要开放性的教育,即教育的观念、目标、过程、评价等都应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而言,就是让其在最开放的社会、时空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发展的条件或提高发

展的能力。幼师生是未来的教育者,其今后在工作中的开放思想和创新实践能力取决于他们今天所得到的开放性教育之所得。开放性教育带给历史教学不仅是新的活力,更赋予她在素质教育大潮中不可忽视的特有的个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开放性创新性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44-02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一种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教育的观念、目标、过程、评价等都应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而言,就是让其在最开放的社会、时空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发展的条件或提高发展

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六大解放”实际上已体现了开放性教育的精髓。没有开放性,教育主体就没有了个性和创造性,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幼师生是未来的教育者,其今后在工作中的开放思想和创新实践能力取决于他们今天所得到的开放性教育之所得。具体到历史学科,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就必然是开放性的教学。

一、历史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历史教学面对的是“鲜活的面容”,教学主体的个性差异,如历史的知识准备、对历史学科的认识态度、个性心理品质等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对如此不同的学生选择同一的教学目标要求,显然是一种“大锅饭”,吃不饱的有,吃不好的有,吃不了的有。勉强实现某一目标对有的学生不啻是一种拔苗助长,有的甚至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反感而造成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那么最低的目标要求的实现也成了空谈。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僵化地看待历史教学目标,动态地具体地设计教学目标,赋予其学生可接受的层次性,即目标分层。当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能力达到某一层次目标而获得成功得到发展时,历史学习就可能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了。如此,教学目标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了。

其实,培养人才岂是历史一科所能单独做得到的,即使可以也可能是事倍功半的,如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教育,通过如此简单的不完整的文学艺术史教学就能实现,岂不太容易了?实际上审美教育是文学艺术学科教学的重头戏,而历史教学所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过程及规律并形成对人类文化的热爱、尊重的情感和对文化创造者的敬仰等。这里我们就产生一个看法: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越多越好、越完备越能体现所谓的“科学性”,不唯我“风景这边独好”,应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把历史教学中一些可以由其他学科实现的目标“嫁”给它们。比如,教文学史时历史教学突出分析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文学课教学不必刻意追求的效果。由

此可见,把具体的历史教学目标放在整个学校学科教育的系统层面去认识,才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然既不利于教学目标最优化也不利于学科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以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发展。

二、历史教材的开放性

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我们通称的教材往往指的是教科书。现代教学论认为它是最基本的学习材料,是获得基础的基本的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不可能是唯一的,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高速流动和易于获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人们获得知识、实现发展的过程已不是教科书所能包含的了的,故新的教材观必然要树立,教科书的功用更多的应是注重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认识能力的渗透。

开放性的教材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不仅仅一本书,而是所有可能提供的信息(多种形态的),学生在真正摆脱应试的困扰后,就有可能畅游其中,认识历史,重建历史,面向现实,设计未来,形成观点和态度,培养个性等等。教师在教学时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教学生怎样用“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发展自己了,这样,教材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依托教材又不依赖教材,不以本为本,这才是开放性教材观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其本质特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即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

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二是完善发展条件,学会创造生活(历史教育为人们提供创设新生活的模式和完善发展的条件或素材);三是发展理想人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要真正体现上述三个本质特征特别是人格教育的特征,教学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开放的,自由的,而非封闭的、孤芳自赏的或让人“痛苦的”,具体表现在:

1.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即:开放的资源环境(多媒体的、多渠道的),开放的心理环境(如:自信能够成功),开放的交往环境(师生平等、互助、信任、和谐)等。一句话,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怎么学,都应是处于一种“自由”的、可选择的开放环境状态,教师作为环境的构建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甚至不再“引人注目”了,教师的职责转为建立高度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形成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有成就感的自我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气氛,教师似乎不再过多展现“个人才华”、成为权威了,但他传递给学生的是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善于用自己的脑筋去思索,去判断,并能得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开放性。但是,当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引导学生走向早就预设的“圈套”,唯一的看似科学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时,“开放性”的环境也还是失去了他创造性教育的意义了。现实中真正的开放性学习环境是罕见的。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谈教学自然离不开教学法,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法的研究已富有成果,其实陶行知先生早就对教学法有过精辟

独到的论述,我们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他的观念而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放性教育带给历史教学不仅是新的活力,更赋予她在素质教育大潮中不可忽视的特有的个性。

(责任编辑全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