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

合集下载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科普知识课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科普知识课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科普 知识课件
目录 概述 传播方式 症状 预防方法 就医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概述
概述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方式
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症状 如何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 措施一:保持良好的室内
通风 - 措施二:避免人群拥挤场
Q: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会对身体 造成什么影响?
- A: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并 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 措施一:勤洗手 - 措施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症状
症状
儿童常见症状 - 病毒性感冒症状 - 咳嗽、喷嚏 - 发热
症状
成人常见症状 - 感冒症状 - 喉咙痛 - 鼻塞、流涕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健康生活习惯 -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 合理饮食,提高身体抵抗

预防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 戴口罩 - 勤洗就医建议
就医建议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何时就医
就医建议
就医时的防护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Q: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否可治愈? - A:大多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
通过适时治疗康复。
常见问题解答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检查
1.听诊 肺部可有弥漫性细啰音和哮鸣音。 2.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数相对增高,血沉正常或增高。 (2)将患者的洗鼻液、鼻咽拭子、血、痰等进行鸡胚培养、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可分离出病毒。 (3)利用免疫荧光法可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检测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有诊断价值。 3.X线检查 X线胸片可见两肺有点或片状阴影,约三分之一病例有不同程度肺气肿。毛细支气管炎时可见全肺有不同程度 的梗阻性肺气肿,并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肺纹理增粗,部分病例累及肺泡而见小点片状影。
预防
1.消毒污染物及手,隔离患者。在流行期间注意避免人群聚集和与感染人员密切接触等,有助于降低呼吸道 合胞病毒感染率。
2.帕利珠单抗是惟一的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预防药物,但价格非常昂贵。。
谢谢观看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介绍
01 病因
03 检查 05 治疗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6 预防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以呼吸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一 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男性略高于女性。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并发 心力衰竭。病毒可以在各种物体表面以及未清洗的手表面存活几小时,通过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或直接接触、 吸入气溶胶等而感染。
诊断
典型的咳嗽喘憋等呼吸道症状、特定的高发季节、高发人群以婴幼儿和儿童为主,是进行临床诊断的主要参 考依据。
检查主要依赖于对胸部X射验室检查不难做出诊 断。
治疗
1.支持治疗 对症及支持治疗极为重要,呼吸困难者注意血气分析,止喘、吸氧。 2.药物治疗 免疫球蛋白:病情严重者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病因
本病是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科普宣传PPT课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科普宣传PPT课件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高风险群体
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系统较弱的儿 童和老年人最容易感染RSV。
此外,慢性病患者也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行情况
RSV在冬季和早春流行,社区传播迅速。
每年RSV感染导致大量住院病例,尤其在儿童 中。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研究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RSV疫苗和新疗法的开发 。
希望未来能够有效降低RS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未来展望 公众教育
通过提高公众对RSV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和干 预。
增强社区的防控意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未来展望 合作与支持
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RSV 的挑战。
RSV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在 冬季和早春高发。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症状
感染RSV后,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流感、发热 和呼吸急促。
部分儿童可能会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需及时 就医。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传播途径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 物体传播。
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与感染者接触,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
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人群聚集,尤其是高 风险人群。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观察症状
如果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特别是小婴儿和老年人,症状发展迅速,需密切 关注。
何时需要就医?
就医选择
可以选择家庭医生或急诊科进行评估和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形态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形态为球形,直径为120~300nm, 有包膜,基因组为非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主要编码 10种蛋白质,即融合蛋白(F)、黏附蛋白(G)和小疏水蛋白(SH)三种跨膜蛋白,两种基质蛋白M1和M2,三种 与病毒RNA相结合形成核衣壳的蛋白(N、P和L),两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病毒包膜上有糖蛋白组成的刺 突,无HA、NA和HL 。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黏病毒科肺病毒属病毒
01 形态学
03 流行病学
目录
02 病毒抗性 04 致病机制
05 病原检验
07 药物研究
目录
06 预防与治疗 08 疫苗研发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属于副黏病毒科的肺病毒属(Pneumovirus), 只有一种血清型。主要引起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较大儿童和成人的鼻炎、感 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病原检验
常用免疫荧光试验等直接检查咽部脱落上皮细胞内的RSV抗原,以及RT-PCR检测病毒核酸等进行辅助诊断。
因RSV所致疾病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所致类似疾病难以区别,故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是必要的, 即使操作复杂、费时。
近年来利用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及血清中IgM抗体的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 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物素ELISA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法(PAP)、单克隆抗体 荧光法等都能进行合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致病机制
RSV感染仅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损伤,但在2~6个月的婴幼儿感染中,可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严重呼吸道疾病,其发生机制除病毒感染直接作用外,可能与婴幼儿呼吸道组织学特性、免疫功能发育未完善及 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攻略全知晓》

《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攻略全知晓》

《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攻略全知晓》一、病毒来袭:认识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的呼吸道感染。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三千万 5 岁以下儿童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肺炎,约 10% 的患儿需要住院治疗,病死率可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的 13%-22%。

其中,6 月龄以下婴儿最为危险。

该病毒的潜伏期约为 4 - 5 天。

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等症状,约 2/3 的病例有高热,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多数为 1 - 4 天,少数为 5 - 8 天。

约 1/3 病儿中度发热,多持续 1 - 4 天。

多数病例的热程为 4 - 10 天。

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显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其中半数以上为 1 岁以内婴儿。

虽然 80% 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中有母传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但这些抗体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

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季节,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在新生儿病房引起爆发流行。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无特异性,大多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见症状为咳嗽、流涕、打喷嚏等。

严重感染者常是以嗜睡、烦躁、发热或体温不稳定为特征,而不是有呼吸道的改变。

也可表现为呼吸暂停,早产儿呼吸暂停发作多见。

肺部病变较严重者可出现咳嗽、多痰、喘息,肺部可出现中小肺泡音或者哮鸣音。

二、治疗有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治疗手段(一)一般支持治疗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去对抗病毒。

在饮食方面,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至关重要。

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此外,注意鼻、咽、口腔的卫生也不可忽视,可通过漱口、清洁鼻腔等方式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二)对症治疗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使用布洛芬等进行药物降温并联合物理降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可使培养细胞发生特征性融合细胞,是婴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少数可伴有皮疹。

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融合病毒(RSV)所致。

属副黏液病毒RNA型,直径100~140nm,核衣壳由32个对称20面体衣壳组成,有囊膜。

不被乙醚、氯仿破坏。

用人细胞、双倍体细胞及原代猴肾细胞等可以培养病毒,且可产生特殊的融合细胞故名。

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可在感染的细胞胞质中查到病毒。

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二、发病机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RSV侵入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黏膜内增殖,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婴儿,老年人,RSV可由鼻咽部延及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从而发展为严重的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

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

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见包涵体。

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

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

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皮细胞坏死、剥脱,细支气管壁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和黏稠的黏液可堵塞管腔而致肺不张、肺气肿。

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

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和流感(Influenza)都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它们在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进行区分:1. 病原体特点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单链负链RNA病毒,其特点是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类似皇冠状的突起。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密切接触和空气气溶胶传播。

流感是由A、B、C三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A型和B型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

流感病毒也是单链负链RNA病毒,但其形态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所不同,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六角形,表面有类似刺突的结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空气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

2. 症状特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喘息、鼻塞、流涕、发热等,病程一般为1-3周。

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流感的症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似,但通常更为严重。

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喉咙痛、鼻塞、流涕、肌肉疼痛、头痛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病程通常为1-2周,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

3. 易感人群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

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感对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后病情较重,并发症风险较高。

此外,孕妇感染流感后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 预防措施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加强免疫力。

对于婴幼儿和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拥挤的公共场所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呼吸道合胞诊断标准

呼吸道合胞诊断标准

呼吸道合胞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感染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

本文将介绍呼吸道合胞的病原学特征、感染机制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合胞诊断标准。

一、呼吸道合胞的病原学特征呼吸道合胞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冬季和春季流行最为严重。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被污染的手、衣物等。

婴幼儿是主要的感染人群,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抵抗力较差,易受到感染。

二、呼吸道合胞的感染机制呼吸道合胞感染的主要靶器官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喉咙、支气管和肺部。

RSV感染的初期病理变化是感染细胞的嵌合形成合胞,形成巨细胞。

合胞内含有病毒包膜和核酸,通过小梁体连接,形成具有多核的异核细胞。

这种合胞结构有助于病毒扩散和蔓延,并导致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病理损害。

三、呼吸道合胞的临床表现呼吸道合胞感染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咽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对于婴幼儿来说,呼吸道合胞感染还可能引起腹泻、呼吸急促以及吸气性鸣叫音等。

四、呼吸道合胞的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和影像学表现等。

以下为常用的RSV合胞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对于存在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应高度怀疑呼吸道合胞感染。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常伴有发热。

2. 病毒学检测:目前,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鼻咽拭子或鼻腔吸取标本中的RSV RNA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和RSV抗体滴度测定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明确病毒感染的存在并确定其类型。

3. 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呼吸道合胞感染的病情。

受感染的患者往往出现肺部浸润、间质性病变和肺泡腔积液等改变。

综上所述,呼吸道合胞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流行较为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英文简称:RSV,属于RNA病毒,和我们了解的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一样,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

RSV是1956年从黑猩猩呼吸道分离出来的,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而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非常容易传染,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RSV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接触含病毒的体液、汗液或或污染物而传染。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202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最新发布的《儿童呼吸道感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同时也强调: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RSV传播。

RSV可在手和污染物上存活数小时,所以勤洗手和接触防护(戴口罩)是预防包括RSV在内的呼吸道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RSV一年四季均可感染,我国北方的流行期为10月至次年5月,南方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RSV呈全球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耀文等通过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系统检索,进行了135个研究的meta分析,揭示了RSV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为:冬春两季感染发病高峰期,其余月份散发,与流感病毒流行时期有一定的重叠;全国范围内12月-2月为RSV流行高峰期;从
地理位置看,我国中部、西北和西南为高发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等气温较高地区,RSV季节性流行不明显。

RSV感染潜伏期为1-10天,通常为5-7天。

RSV感染早期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同时伴有发热,也可无明显症状;在感染后2-5天逐渐出现下呼吸道咳嗽、喘息、呼吸频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吸气时有“三凹征“表现。

早期症状家长不容易辨识区分;对于两岁以下儿童,RSV感染后可快速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1RSV感染率高,且易反复感染
RSV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极易侵犯低龄儿童。

几乎所有儿童2岁以前都会感染RSV。

约50%儿童曾经发生过2次或以上RSV感染。

大多数儿童如果在出生1年内感染过RSV,此后3年几乎都会反复感染。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与年龄有关,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2007-2010年监测研究表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毒检出率,1岁以下为83.0%;1-3岁为80.1%,3-6岁为60.8%,年龄越小病毒检出率越高。

RSV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重症肺炎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一项儿童健康的肺炎病原学研究(PERCH研究)表明:RSV是儿童重症肺炎的
第一致病原,占病毒病原的51%,其次为鼻病毒、偏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2RSV感染致病机制
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

RSV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性。

3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RSV是引起婴儿严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RSV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

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年龄、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因素及既往的呼吸道感染史有关。

RSV可以在高危患儿中引起重症感染,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

4RS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4.1 一般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检测常提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

4.2 影像学检查RSV感染后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小斑片状阴影、肺气肿。

4.3 RSV病原学检查确定RSV感染诊断必须有病原学结果为依据。

临床样本的采集和运送对于RSV的实验室诊断至关重要。

用于RSV检
测的样本,最好在发病急性期采集。

RSV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在外界环境下极易失活,冻融后的临床样本,几乎不可能分离到病毒,用于RSV分离的样本应采取床旁接种。

用于病毒核酸检测的样本,为避免核酸降解,采集后应暂存在4 ℃并尽早送检,若72 h不送检,应置于-80 ℃低温保存。

用于RSV检测的适宜样本类型主要包括鼻咽拭子、鼻咽部吸出物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样本。

对正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最好采集气管内洗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不建议采集口咽拭子标本。

可用于RSV检测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见表2。

目前可应用于临床RSV感染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

抗原检测阳性意味着病毒在活跃的复制增殖状态,与临床表现相关性较好,急性期过后很快转阴性,但该方法的敏感性较核酸检测低,临床应用中需注意。

5儿童RSV感染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11,73],给予氧疗。

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 9 g/L 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5.2 药物治疗
5.2.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利巴韦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高渗盐水雾化吸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
5.2.1.1 干扰素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 5~7 d。

6RSV感染防治药物新进展
近几年,有几种新型RSV感染防治药物初步显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2类:抗体类和融合抑制剂类。

7感染的预防
RSV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但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

RSV可在手和污物上存活数小时。

洗手和接触防护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

HRSV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8 d,通常为4~6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