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法介绍

合集下载

浸渍过程的原理和方法

浸渍过程的原理和方法

浸渍过程的原理和方法浸渍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处理方法,它通过将固体物质浸入液体中,使固体物质与液体发生相互作用,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浸渍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例如在化工、食品加工、制药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从浸渍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浸渍的原理浸渍的原理基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传递。

当固体物质浸入液体中时,固体物质与液体之间会发生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

具体而言,浸渍过程中的质量传递主要包括物质的溶解、扩散和吸附等过程;能量传递主要涉及热传导和传热等过程;信息传递主要表现为物质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反应。

这些传递过程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浸渍物质,使其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变化,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浸渍的方法浸渍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物质特性,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浸渍方法。

1. 静态浸渍法静态浸渍法是最简单常用的浸渍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将待浸渍的固体物质静置于浸泡液中,让物质自然吸收液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体物质与液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较慢的情况,如木材的防腐处理。

在静态浸渍过程中,需要控制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浸泡液的浓度等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浸渍效果。

2. 动态浸渍法动态浸渍法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浸泡液在固体物质表面形成一定的流动状态,从而加快质量传递的速率。

常见的动态浸渍方法包括润湿滴定法、溶液浸渍法和真空浸渍法等。

润湿滴定法是将浸泡液滴定到固体物质表面,通过液滴与物质之间的接触,使液体渗透进入物质内部。

溶液浸渍法是将浸泡液通过喷淋、浸涂等方式均匀地施加到物质表面,使其充分浸透。

真空浸渍法是在一定的真空条件下进行浸渍,利用气体的吸附性质促进浸泡液的渗透。

3. 微波辅助浸渍法微波辅助浸渍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浸渍方法。

它利用微波的加热效应和介质极化效应,将固体物质和液体同时受热,从而加快了质量传递的速率。

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辅助浸渍法具有加热均匀、时间短、效率高等优点。

浸渍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

浸渍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

浸渍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
浸渍法是一种在溶液中浸泡固体材料,使溶液渗透到固体材料内部,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将溶液中的物质沉积在固体材料上的方法。

浸渍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如下:
1. 准备溶液: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溶质,混合搅拌均匀,制备成所需的溶液。

2. 浸渍固体材料:将固体材料放入溶液中,使其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3. 渗透和吸附:溶液中的溶质通过渗透和表面吸附的方式进入固体材料的孔隙或表面。

4. 沉积物形成: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饱和或超过饱和浓度时,溶质开始沉积在固体材料的孔隙或表面上。

5. 过滤和干燥:将浸渍后的固体材料从溶液中取出,通过过滤或其他方法进行固液分离。

随后,经过适当的干燥工艺将材料中的溶剂去除,得到纳米材料样品。

浸渍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主要依靠溶液中的物质沉积在固体材料表面或孔隙中的过程。

通过调控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温度、浸泡时间等参数,可以控制沉积物的形貌、粒径和分布密度等纳米材料的特性。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浸渍法

工业催化剂的制备浸渍法
精细化学品生产
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可用于生产高纯度、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香料、染料等 。
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废气处理
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可用于处理工业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以减少空气污染。
废水处理
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也可用于废水处理,通过催化氧化等技术手段,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 物质。
对环境不友好
部分浸渍液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 一定污染。
05
浸渍法制备工业催化剂的未来发展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载体材料
研究具有优异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新型载体材料,以 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纳米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尺度的催化剂,以实现更高 效的催化反应。
表面改性技术
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改善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提高其 与载体的结合力和活性。
浸渍法的定义和原理
浸渍法是一种制备催化剂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活性组分 浸渍在载体上,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将活性组分固定在载体 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催化膜。
浸渍法的原理基于溶液的吸附和扩散作用,通过控制浸渍条 件,如温度、浓度、时间等,可以控制活性组分的负载量和 分布状态,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02
资源回收利用
实现催化剂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环境友好型催化剂
开发对环境友好的新型催化剂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理
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使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发生还原、分解、氧化等反 应,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
后处理与产品表征
后处理
对催化剂进行洗涤、过滤、干燥等后处理操作,以提高催化剂的纯度和性能。
产品表征

浸渍法

浸渍法

浸渍法制造固体催化剂的方法之一,即将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载体负载在载体上的方法。

[1]通常是用载体与金属盐类的水溶液接触,使金属盐类溶液吸附或贮存在载体毛细管中,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煅烧和活化制得催化剂。

浸渍方式有过量溶液浸泡与等体积吸附等。

有时加入竞争吸附剂使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整个载体上。

铂重整催化剂是用氯铂酸水溶液浸渍η-Al2O3制得。

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浸渍法的原理:一般原理是通过毛细管压力使液体(活性组分)渗透到载体空隙内部;但如果有使用真空的话,那么内外压力差也是活性组分进入的一个因素。

真空的好处可以清除孔里面的杂质和水分,因而相对能使更多的活性相进入,增加负载量。

过量浸渍法:也就是浸渍溶液(浓度x%)的体积大于载体。

该实验过程是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负载达到吸附平衡后,再滤掉(而不是蒸发掉)多余的溶液,此时活性组分的负载量需要重新测定。

该方法的优点是活性组分分散比较均匀,并且吸附量能达到最大值(相对于浓度为x%时),当然这也是它到缺点:不能控制活性组分的负载量。

且很多时候并不是负载量越大活性越好,且负载量过多离子也容易聚集。

还有一种所谓的过量浸渍法:也是溶液过量,但此时是边搅拌边蒸发,等溶液变成粘稠状后,再放到烘箱烘干。

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浸渍法,而只能算是一种modified的浸渍法。

在升温蒸发过程中活性相在孔中的负载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水分蒸干后,活性相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且还要考虑升温后活性相或者载体是否有水解过程,它会对之后煅烧过程中的催化剂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我在试验中的结果,此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

等体积浸渍:顾名思义就是载体的体积(一般情况下是指孔体积)和浸渍液的体积一致,浸渍液刚好能完全进入到孔里面。

该方法的特点与过量浸渍法相反: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很差,有的地方颗粒小,有的地方颗粒则很大(毕竟,在实际实验中,载体倒入时有一个前后顺序,先与溶液接触的载体会吸附更多的活性相);但是它能比较方便地控制活性组分地负载量,并且负载量能很容易算出。

浸渍法

浸渍法

浸渍法提取概念:浸渍法是用定量的溶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将中药浸泡一定的时间,以提取所含成分的一种方法。

根据浸泡的温度和浸渍的次数可分为冷浸渍法、热浸渍法、重浸渍法。

工艺流程:药材和溶媒一同加入带搅拌的容器中浸渍一段时间过流除渣收集滤液,将废渣挤压,得到滤液将两滤液合并过滤,储存,得浸渍液。

影响因素:1 溶剂种类、用量及PH值不同的有效成分选择不同的溶剂浸渍。

2药材的粉碎度理论上药材粒度越细, 其比表面积越大,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但有时候粗粉的浸取效果反而优于中粉, 分析原因是由于中粉粒度过细导致浸渍阻力过大, 引起溶剂短路和畅流, 从而造成细粉中的有效成分未被充分而均匀的浸出。

因此,应以不同药材、不同溶剂选择适宜的粒度。

3浸渍温度适当的提高温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温度过高,会导致不耐热成分、挥发性成分的破坏以及杂质的增多,不利于扩散浸出。

4 浸渍时间延长浸渍时间一般有利于浸出,但是当浸渍达到饱和时,延长时间已无益于浸出,而且往往导致大量杂质溶出,一些有效成分如苷类会被其苷酶分解。

5浸渍压力6浸渍固液两相浓度差增大浸渍浓度差,有利于有效成分浸出。

7药材成分:由扩散系数D得知,分子小的成分先溶解扩散。

有效成分多属于小分子物质,主要含于最初部分的浸出液中。

但应指出,有效成分扩散的先决条件还在于其溶解度的大小。

易溶性物质的分子即使大,也能先浸出来,这一影响因素在扩散公式中未能概括在内。

8新技术应用:如用超声波提取、流化浸提、电磁场下浸提、电磁振动下浸提、脉冲浸提等强化浸提方法。

浸渍设备:浸渍用设备一般均成圆筒状,为了防止残渣堵塞出口而设假底,假底上放置滤布,浸出液流出的同时可达到过滤的目的。

浸渍的设备应有盖,即可保持清洁又可防止溶媒的挥发损失。

了便于搅拌,可在浸渍器上设置搅拌器。

多功能提取罐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密闭提取罐。

适用于天然产物的常压、微压水煎、温浸、热回流、强制循环、渗漉、芬香油提取及有机溶媒的回收等多种工艺操作。

浸渍

浸渍

常用浸渍方法:
(1)过量溶液浸渍法
将多孔性载体浸入到过量的活性组分溶液中,稍稍减压(一般为300~400mmHg)或微微加热,使载体孔隙中的空气排出。

数分钟后活性组分就能充分渗透进入载体的孔隙中,用过滤或倾析法除去过剩的溶液。

(2)等体积溶液浸渍法
当某些载体能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收活性组分时,不宜用过量溶液浸渍。

在这种情况下,可预先测定载体吸收溶液的能力,然后加入正好能使载体完全浸透所需的溶液量。

这种方法称为等体积溶液浸渍法。

应用此法可省去过滤多余浸渍溶液的步骤,而且便于控制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

(3)多次浸渍法
若固体的孔容较低,活性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甚小,或者载入活性组分量过大时,一次浸渍不能达到最终成品中所需要的活性组分含量。

此时可采用多次浸渍法,第一次浸渍后将固体干燥(或焙烧),使溶质固定下来,再进行第二次浸渍,为了防止活性组分分布不均匀,可用稀溶液进行多次浸渍。

多组分溶液浸渍时,由于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会使吸附能力强的活性组分浓集于孔口,而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分布在孔内,造成分布不均,改进的方法之一是用分步浸渍法分别载上各种组分。

浸渍液的浓度取决于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

对于惰性载体,即对活性组分既不吸附又不发生离子交换的载体,假设制备的催化剂要求活性组分含量(以氧化物计)为a%(质量分数),所用载体的比孔容为Vp(mL/g),以氧化物计算的浸渍液浓度为c(g/mL),则1g载体中浸入溶液所负载的氧化物量为Vpc
因此a=Vpc/(1+Vpc)*100﹪
采用上述方法,根据催化剂中所要求活性组分的含量a,以及载体的比孔容Vp,即可确定所需配制的浸渍液的浓度。

浸渍法和浸轧法

浸渍法和浸轧法

浸渍法和浸轧法一、浸渍法浸渍法是一种用于浸渍织物、纸张、木材等材料的表面以改变其性能的工艺方法。

根据不同的工艺条件和目的,浸渍法可以分为常压浸渍法、高压浸渍法、真空浸渍法等几种。

1.常压浸渍法常压浸渍法是在常压条件下进行浸渍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织物、纸张和木材等材料的浸渍。

常压浸渍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浸渍时间长,织物易起皱,易出现气泡。

2.高压浸渍法高压浸渍法是在高压条件下进行浸渍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织物、纸张和木材等材料的浸渍。

高压浸渍法的优点是浸渍时间短、效果好,但设备复杂、成本高。

3.真空浸渍法真空浸渍法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浸渍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织物、纸张和木材等材料的浸渍。

真空浸渍法的优点是浸渍效果好、不易起皱,但设备复杂、成本高。

二、浸轧法浸轧法是一种用于将织物、纸张等材料进行化学处理或上胶的工艺方法。

根据不同的工艺条件和目的,浸轧法可以分为直接浸轧法、酸后浸轧法、碱后浸轧法等几种。

1.直接浸轧法直接浸轧法是将织物或纸张等材料直接放入化学溶液中进行处理或上胶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易出现不均匀现象。

2.酸后浸轧法酸后浸轧法是将织物或纸张等材料先进行酸处理,然后再进行浸轧上胶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上胶均匀、效果好,但酸处理易损伤织物或纸张。

3.碱后浸轧法碱后浸轧法是将织物或纸张等材料先进行碱处理,然后再进行浸轧上胶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上胶均匀、效果好,同时碱处理还可以去除织物或纸张中的杂质和异味。

但碱处理也易损伤织物或纸张,因此应控制好碱液浓度和处理时间。

浸渍法制备

浸渍法制备

浸渍法制备浸渍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等领域。

它通过将固体材料浸泡在液体溶液中,使溶液中的活性物质渗透进固体材料中,从而改变其性质和结构。

本文将介绍浸渍法的原理、应用和操作步骤。

一、原理浸渍法的原理基于溶液的扩散作用。

当固体材料浸泡在溶液中时,溶液中的溶质会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固体材料的孔隙或表面。

这种扩散过程受到浸渍时间、温度、浓度、溶液性质和固体材料孔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控制这些参数,可以实现对固体材料的特定改性或功能化。

二、应用1. 吸附材料制备:浸渍法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和离子交换树脂等。

通过浸渍不同的活性物质,可以调控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实现对废水处理、气体吸附和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

2. 薄膜涂层制备:浸渍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薄膜涂层制备领域。

将基材浸泡在涂料溶液中,使涂料溶液渗透到基材表面,然后通过干燥或固化等步骤形成均匀的薄膜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薄膜,如防腐蚀涂层、防水涂层和光学薄膜等。

3. 药物制备:浸渍法也常用于制备药物。

例如,将药物颗粒浸渍到载体材料中,使药物均匀分散在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

三、操作步骤1. 准备溶液:根据需要制备的材料或涂层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溶液,并根据实验室或工业生产的规模进行溶液的配制。

2. 样品准备:将待浸渍的固体材料进行表面清洗和烘干,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水分,使样品表面干净且无粉尘。

3. 浸渍过程:将样品放入溶液中,确保样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并保持一定的浸渍时间。

浸渍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固体材料的性质和所需的改性程度。

4. 干燥和固化:将浸渍后的样品取出,经过适当的干燥和固化处理。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溶剂,使其形成均匀的结构。

固化的目的是使浸渍的活性物质与样品表面结合紧密,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5. 表征和评价: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和评价,包括物理性质测试、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等,以验证浸渍制备的效果和应用性能。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概述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概述

4.2.2 载体的吸附性质
氧化物对金属络离子的吸附决定于以下参数:
氧化物的等电点 浸渍液的pH值 金属络离子的性质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4.2.3 载体的孔结构
孔容 孔半径
扩散
催化剂
比表面积
活性组分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4.3 载体预处理的影响
载体的预处理
焙烧 处理 水泡 处理 抽真空 处理
影响 因素
浸渍 条件
载体 预处理 浸渍后 热处理 催化剂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4.1 浸渍液性质的影响
浸渍液的配制
活性组分金属的易溶盐 —— 硝酸盐、铵盐、有机酸盐(乙酸盐等); 浸渍液浓度(取决于所要求的活性组分负载量):
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含量(以氧化物计)
a
VpC 1 VpC
100%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LOGO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Content
1 2 3 4 5 6
浸渍法概述
浸渍法基本原理
活性组分的不均匀分布
制备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浸渍法主要工艺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示例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一、浸渍法概述
载体(如Al2O3)的沉淀 载体的成型 载体的预处理 用活性组份溶液浸渍 干燥 焙烧分解 活化(还原)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 广泛用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 (尤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浸渍法
浸渍法( impregnation )是将载体放进含有活性物质的 液体或气体中浸渍,活性物质逐渐吸附于载体的表面,当浸 渍平衡后,将剩下的液体除去,再进行干燥、焙烧、活化等 即可制得催化剂。 浸渍法通常包括载体预处理、浸渍液配制、浸渍、除去 过量液体、干燥和焙烧、活化等过程;

浸渍法

浸渍法

浸渍法(Impregnation)是制造固体催化剂的常用方法之一。

浸渍法制备活性炭负载氟化钾催化剂是用载体活性炭与作为活性组分前体的某种金属盐类(KF)的水溶液接触,使该金属盐类溶液吸附或贮存在载体毛细管中,除去过剩溶液后经干燥、研磨和活化,再浸入含有助催化剂前体的溶液,并采用氢气还原法进行还原,烘干后即得成品催化剂。

浸渍法原理是活性组分(含助催化剂)以盐溶液形态浸渍到多孔载体上并渗透到内表面上,形成一种高效催化剂。

所以并不是说是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表面上的,而主要是渗透到内表面上的。

当你把用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干燥,将水蒸发逸出,就可使活性组分的盐类遗留在载体的内表面上,这些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盐类均匀分布在载体的细孔中,经加热分解及活化后,即得到高度分散的载体催化剂。

浸渍的过程中,溶液中的盐类应该是离子态存在的,所以我想应该存在某种离子与载体的某个部位优先结合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盐类蒸发,留下金属盐的过程。

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些均匀的载体上如二氧化硅、氧化锆等,除浸渍外不同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催化剂活性是一样的,但是,在其它一些含有杂原子的分子筛上,如ZSM-5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别,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金属原子与ZSM-5的结合状态是不一样的。

因为ZSM-5是一种硅铝结构的沸石,高硅铝比时大概是五十左右,如果金属离子沉积在上面的时候,如果是随机分布的话,落位最有可能的是落在氧化硅的表面,只有少量落在四配位铝的部位。

但是,浸渍的过程中,离子是带有电荷的,这种电荷会与铝发生一种静电作用,从而影响往铝的附近沉积,因此,实际的浸渍过程不是一种随机的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制备方法做出来的催化剂活性应该会有些区别的,另外载体的不同也会对催化剂的活性有很大影响,这其中载体的结构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分子筛的硅铝比不同导致了酸性的不同,这对金属的负载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我想应该都有较大影响的。

浸渍法的动力是浓差以毛细现象以及浓度扩散的方式存在所以时间较长,不过采用辅助手段如超声波,微波,热等形式,时间可大大缩短。

浸渍法介绍分析

浸渍法介绍分析

浸渍法概述以浸渍为关键和特殊步骤制造催化剂的方法称浸渍法,也是目前催化剂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浸渍法是基于活性组分(含助催化剂)以盐溶液形态浸渍到多孔载体上并渗透到内表面,而形成高效催化剂的原理。

通常将含有活性物质的液体去浸各类载体,当浸渍平衡后,去掉剩余液体,再进行与沉淀法相同的干燥、焙烧、活化等工序后处理。

经干燥,将水分蒸发逸出,可使活性组分的盐类遗留在载体的内表面上,这些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盐类均匀分布在载体的细孔中,经加热分解及活化后,即得高度分散的载体催化剂。

活性溶液必须浸在载体上,常用的多孔性载体有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硅酸铝、硅藻土、浮石、石棉、陶土、氧化镁、活性白土等,可以用粉状的,也可以用成型后的颗粒状的。

氧化铝和氧化硅这些氧化物载体,就像表面具有吸附性能的大多数活性炭一样,很容易被水溶液浸湿。

另外,毛细管作用力可确保液体被吸人到整个多孔结构中,甚至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也将被填满,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有助于过程的进行,但也有些载体难于浸湿,例如高度石墨化或没有化学吸附氧的碳就是这样,可用有机溶剂或将载体在抽空下浸渍。

浸渍法有以下优点:第一,附载组分多数情况下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这对铂、铑、钯、铱等贵金属型负载催化剂特别有意义,可节省大量贵金属;第二,可以用市售的、已成形的、规格化的载体材料,省去催化剂成型步骤。

第三,可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物理结构特性,如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热导率等。

可见浸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经济的方法。

广泛用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尤其是低含量的贵金属附载型催化剂。

其缺点是其焙烧热分解工序常产生废气污染。

浸渍法工艺浸渍法可分为粉状载体浸渍法和粒状载体浸渍法两种工艺,其特点可由流程图看出。

粒状载体浸渍法工艺如图6—2所示。

粒状载体浸渍前通常先做成一定形状,抽空载体后用溶液接触载体,并加入适量的竞争吸附剂。

也可将活性组分溶液喷射到转动的容器中翻滚到载体上,然后可用过滤、倾析及离心等方法除去过剩溶液。

浸渍法原理

浸渍法原理

浸渍法原理
浸渍法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处理方法,它通过将待处理物质浸泡在特定溶液中,使得溶质能够渗透到待处理物质内部,从而实现对待处理物质的改性或者提取目标物质的目的。

浸渍法的原理主要包括溶液浸透、溶质扩散和反应转化等过程。

首先,溶液浸透是浸渍法的基本过程之一。

当待处理物质浸泡在溶液中时,溶液中的溶质会通过浸透作用逐渐渗透到待处理物质的内部。

这一过程是通过溶质与待处理物质之间的浸透压差来驱动的,当浸透压差存在时,溶质会向着浓度较低的方向扩散,最终实现溶质在待处理物质内部的分布。

其次,溶质扩散是浸渍法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一旦溶质进入待处理物质内部,它会沿着浓度梯度逐渐扩散,使得待处理物质的内部浓度逐渐均匀。

溶质扩散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溶质与待处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浸泡时间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溶质在待处理物质内部的分布均匀度。

最后,反应转化是浸渍法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溶质扩散到待处理物质内部后,溶质与待处理物质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物理转化,从而实现对待处理物质的改性或者目标物质的提取。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适当的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以保证反应的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浸渍法的原理包括溶液浸透、溶质扩散和反应转化等过程。

通过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浸渍法可以实现对待处理物质的改性或者目标物质的提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浸渍法的原理,合理选择溶液和操作条件,以实现预期的处理效果。

同时,不同的待处理物质和目标要求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浸渍法策略,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酿酒工艺之--”浸渍“

酿酒工艺之--”浸渍“

酿酒工艺之--”浸渍“在酿酒术语中,浸渍(Maceration)指的是对葡萄进行萃取的过程。

在酿酒师把葡萄的表皮、果籽和果梗浸泡在葡萄汁中时,葡萄本身的颜色、香气、化合物及单宁(Tannin)便被萃取出来,从而使最终酿成的葡萄酒颜色更深,香气更浓,化合物和单宁的含量也更高。

浸渍过程既可以在发酵之前或之后发生,也可以同发酵一起进行,而它对酿造葡萄酒影响程度的高低,则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

浸渍类型繁多,但最常使用的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为延长浸渍(Extended Maceration)、冷浸渍(Cold Maceration)及二氧化碳浸渍(Carbonic Maceration)。

这三种浸渍法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其萃取过程的不同。

一、延长浸渍法延长浸渍法通常用于红葡萄酒的酿造,正如其名所示,这种浸渍法延长了果皮、果籽与果梗同葡萄汁接触的时间,从而让萃取过程进行得更加充分。

在采用延长浸渍法时,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叫作踩皮(Pigeage),这是一项经典的法式酿酒技术,主要采取的手段叫作“压帽”。

在红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连同果梗一起被捣碎及被压榨,随后再被浸泡在葡萄汁中进行发酵。

此时,由于发酵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这些固态物质便被推至发酵罐的顶端,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酒帽”。

一般来说,酒帽漂浮在葡萄汁的最上层,它能被自然萃取出来的物质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为了增强浸渍的效果,酿酒师们往往会对其进行踩皮,通过不断把酒帽压入葡萄汁的做法让它们进行更为充分的接触。

这道工序在酿造红葡萄酒时十分重要,因为它保证了酒中的颜色、单宁、香气及风味能够被最大程度地萃取出来。

此外,压帽还能够控制红葡萄酒发酵时的温度,并减少浸渍所需的时间。

众所周知,发酵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倘若酒帽一直覆盖在葡萄汁的表面,则很容易导致发酵中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出去,从而使葡萄酒发展出一种“煮熟”的风味。

而踩皮,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二、冷浸渍因为浸渍能够促进颜色和单宁的萃取,所以大家很容易认为这项工艺只在酿造红葡萄酒时被采用。

浸渍法介绍

浸渍法介绍

浸渍法介绍浸渍法概述以浸渍为关键和特殊步骤制造催化剂的方法称浸渍法,也是目前催化剂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浸渍法是基于活性组分(含助催化剂)以盐溶液形态浸渍到多孔载体上并渗透到内表面,而形成高效催化剂的原理。

通常将含有活性物质的液体去浸各类载体,当浸渍平衡后,去掉剩余液体,再进行与沉淀法相同的干燥、焙烧、活化等工序后处理。

经干燥,将水分蒸发逸出,可使活性组分的盐类遗留在载体的内表面上,这些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盐类均匀分布在载体的细孔中,经加热分解及活化后,即得高度分散的载体催化剂。

活性溶液必须浸在载体上,常用的多孔性载体有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硅酸铝、硅藻土、浮石、石棉、陶土、氧化镁、活性白土等,可以用粉状的,也可以用成型后的颗粒状的。

氧化铝和氧化硅这些氧化物载体,就像表面具有吸附性能的大多数活性炭一样,很容易被水溶液浸湿。

另外,毛细管作用力可确保液体被吸人到整个多孔结构中,甚至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也将被填满,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有助于过程的进行,但也有些载体难于浸湿,例如高度石墨化或没有化学吸附氧的碳就是这样,可用有机溶剂或将载体在抽空下浸渍。

浸渍法有以下优点:第一,附载组分多数情况下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这对铂、铑、钯、铱等贵金属型负载催化剂特别有意义,可节省大量贵金属;第二,可以用市售的、已成形的、规格化的载体材料,省去催化剂成型步骤。

第三,可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物理结构特性,如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热导率等。

可见浸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经济的方法。

广泛用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尤其是低含量的贵金属附载型催化剂。

其缺点是其焙烧热分解工序常产生废气污染。

浸渍法工艺浸渍法可分为粉状载体浸渍法和粒状载体浸渍法两种工艺,其特点可由流程图看出。

粒状载体浸渍法工艺如图6—2所示。

粒状载体浸渍前通常先做成一定形状,抽空载体后用溶液接触载体,并加入适量的竞争吸附剂。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
化学浸渍法(Chemical immersion method)是一种利用化学反
应的方法将溶液中的物质浸渍到固体材料中的过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合成纳米颗粒、功能材料等的制备过程中。

化学浸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准备浸渍溶液:根据所需的目标物质,制备相应的溶液。

该溶液中通常包含了溶质、溶剂和一些辅助试剂。

2. 准备固体材料:将待浸渍的固体材料进行预处理,例如清洗、烘干等。

3. 浸渍:将固体材料浸入浸渍溶液中,使其与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发生反应。

浸渍的时间和温度等条件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调控。

4. 处理:将浸渍后的固体材料进行处理,例如洗涤、干燥等,以去除多余的溶液和非浸渍物质。

5. 固化: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浸渍后的固体材料进行固化或烧结处理,以使其更加稳定和坚固。

6. 表征:对浸渍后的固体材料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以验证浸渍效果和性能。

化学浸渍法具有简单、灵活、经济的特点,因此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能源存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浸渍法名词解释

浸渍法名词解释

浸渍法
浸渍法是一种将物质浸泡在流体中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

浸渍法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用于制造陶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浸渍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化学领域,浸渍法用于合成材料、制造电池、催化反应等方面。

在生物领域,浸渍法可用于样品制备、药物传递、细胞培养等方面。

浸渍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同时,浸渍法制备的材料与反应器件具有高纯度、均匀性好、结构复杂度较高的优点。

浸渍法还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溶胶-凝胶法、桥联聚合物法、共沉淀法等。

总之,浸渍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备材料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浸渍法

浸渍法

浸渍法浸渍法是制造固体催化剂的方法之一,即将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载体负载在载体上的方法。

通常是用载体与金属盐类的水溶液接触,使金属盐类溶液吸附或贮存在载体毛细管中,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煅烧和活化制得催化剂。

浸渍方式有过量溶液浸泡与等体积吸附等。

有时加入竞争吸附剂使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整个载体上。

铂重整催化剂是用氯铂酸水溶液浸渍η-Al2O3制得。

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首先是载体,载体起着提高催化剂表面积和关键组分高效利用的作用;其次是煅烧温度,温度能够影响催化剂中金属的分散和晶型结构;再者是浸渍液的浓度,浓度越高,浸渍量越大,在载体上分散的金属颗粒越大;然后还有浸渍液所用的溶剂,其表面张力影响液体浸渍的深度等;浸渍的时间温度都会对催化剂的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条件是做好催化剂的关键。

浸渍温度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实验设计了以下3 种方案进行浸渍温度影响的研究:方案1:浸渍温度22℃、浸渍时间12h。

方案2:浸渍温度35℃、浸渍时间12h。

方案3: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12h。

其中浸渍液的浓度均为6wt%Cu,浸渍后沥干,110℃通风条件下干燥10h,550℃下焙烧3h,得成品催化剂。

实验结果如图2。

上述浸渍方案1、2、3 下的Cu 负载百分含量分别为:7.33%、8.30%、8.08%。

可见,空气浴振荡器中35℃条件下浸渍的Cu 负载量最高;当浸渍温度升高到50℃时,Cu 负载量稍有降低浸渍条件对负载型Cu/FSC催化剂影响的研究张永利(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潮州521041)CO 高温变换催化剂浸渍条件研究叶炳火,江莉龙,蔡鸿勇(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浸渍法简介

浸渍法简介

浸渍法简介目录•1拼音•2概述•3浸渍法的操作 ...•4浸渍法的适应证o 4.1外伤疼痛o 4.2雷诺氏病o 4.3疖o 4.4斑秃o 4.5硬皮病o 4.6化脓性骨髓炎o 4.7足跟骨刺•5注意事项•6参考资料•附:o1有浸渍法作用的方剂o2有浸渍法作用的中成药o3浸渍法相关药物1拼音jìn zì fǎ2概述浸渍法古称溻渍法(external medicinal liquid application)。

是指通过药液的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外治法[1]。

为常用外治法之一[2]。

出《外科精义》卷上。

类似现代的水疗法,属物理疗法之一种[2]溻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敷于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之中,前者相当于现代常用的湿敷法,因两法往往同时进行;故两法合称之溻渍法。

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卷上载:“溻渍法,疮疡初生经一二日不退须用汤水淋射之。

在四肢者,溻渍之”。

并指出其作用原理“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

盖汤有荡涤之功,……此调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

”因本法要把患处浸泡于药液之中,所以以四肢远端的疾患为宜。

3浸渍法的操作 ...依据具体病证所选的药物煎汤,去渣后,乘热将患部浸泡于药液中,浸泡时间与次数据具体病证而定。

临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

如2%一10%黄柏溶液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疮口难敛者。

苦参汤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功,可以洗涤尖锐湿疣、白疤等病。

香樟木有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可以煎汤沐浴,适用于瘾疹。

五倍于汤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钧作用,可煎汤坐浴,适用于内、外痔肿痛及脱肛等。

鹅掌风浸泡方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之功,加醋同煎,待温,每日浸泡l一2小时,连续7天,适用于鹅掌风。

4浸渍法的适应证溻渍法具有疏通腠理,调和血脉,祛邪消毒的作用[2]。

外科疮疡及骨伤多用之[2]。

如治疮疡初肿未溃的葱归溻肿汤;治诸疮已溃流脓的猪蹄汤;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组成的熏洗药治疗骨伤停瘀;用祛风除湿、温通活络药治疗痹证等[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浸渍法概述以浸渍为关键和特殊步骤制造催化剂的方法称浸渍法,也是目前催化剂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浸渍法是基于活性组分(含助催化剂)以盐溶液形态浸渍到多孔载体上并渗透到内表面,而形成高效催化剂的原理。

通常将含有活性物质的液体去浸各类载体,当浸渍平衡后,去掉剩余液体,再进行与沉淀法相同的干燥、焙烧、活化等工序后处理。

经干燥,将水分蒸发逸出,可使活性组分的盐类遗留在载体的内表面上,这些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盐类均匀分布在载体的细孔中,经加热分解及活化后,即得高度分散的载体催化剂。

活性溶液必须浸在载体上,常用的多孔性载体有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硅酸铝、硅藻土、浮石、石棉、陶土、氧化镁、活性白土等,可以用粉状的,也可以用成型后的颗粒状的。

氧化铝和氧化硅这些氧化物载体,就像表面具有吸附性能的大多数活性炭一样,很容易被水溶液浸湿。

另外,毛细管作用力可确保液体被吸人到整个多孔结构中,甚至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也将被填满,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有助于过程的进行,但也有些载体难于浸湿,例如高度石墨化或没有化学吸附氧的碳就是这样,可用有机溶剂或将载体在抽空下浸渍。

浸渍法有以下优点:第一,附载组分多数情况下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这对铂、铑、钯、铱等贵金属型负载催化剂特别有意义,可节省大量贵金属;第二,可以用市售的、已成形的、规格化的载体材料,省去催化剂成型步骤。

第三,可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物理结构特性,如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热导率等。

可见浸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经济的方法。

广泛用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尤其是低含量的贵金属附载型催化剂。

其缺点是其焙烧热分解工序常产生废气污染。

浸渍法工艺浸渍法可分为粉状载体浸渍法和粒状载体浸渍法两种工艺,其特点可由流程图看出。

粒状载体浸渍法工艺如图6—2所示。

粒状载体浸渍前通常先做成一定形状,抽空载体后用溶液接触载体,并加入适量的竞争吸附剂。

也可将活性组分溶液喷射到转动的容器中翻滚到载体上,然后可用过滤、倾析及离心等方法除去过剩溶液。

粉状载体浸渍法与粒状载体浸渍法类似,但需增加压片、挤条或成球等成形步骤,其流程见图6—3。

浸渍的方法对催化剂的性能影响较大,粒状载体浸渍时,催化剂表面结构取决于载体颗粒的表面结构,如比表面、孔隙率、孔径大小等,催化反应速率不同,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要求也不同。

沉积在催化剂载体的金属的最终分散度取决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浸渍方法、吸附的强度,以吸留溶质形式存在的金属化合物相比于吸附在孔壁上的物种的程度,以及加热与干燥时发生的化学变化等。

虽然浸渍过程中,大多数金属试剂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吸附在载体上,但是吸附过程相当复杂,不同类型的吸附都可能发生,可以是金属离子与含有羟基的表面吸附;也可以是含有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离子的表面进行阳离子交换。

载体的表面结构还可能因浸渍步骤不同加以改变,从而更改表面的吸附特性。

这些在工艺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若载体遭受浸蚀,情况会更复杂,在高pH值下硅胶要受浸蚀,而高表面积的氧化铝则无论在过高或过低pH值下都要受浸蚀,在用酸性液体浸渍氧化铝载体的过程中,部分氧化铝会首先发生溶解,并随着pH值的增高接着要发生沉淀,最好用缓冲剂来控制这个效应载体原料载体原料粉状载体浸渍溶液↓↓↓↓水→混合水→浸渍←沉淀剂↓↓干燥过滤洗涤↓↓成型干燥↓↓浸渍焙烧分解↓↓干燥混合↓↓焙烧分解成型↓↓过筛包装过筛包装↓↓成品成品图6-2 粒状载体浸渍法工艺流程图图6—3 粉状载体浸渍法工艺流程图例如,铂试剂氯铂酸H2PtCl是常吸附在氧化铝或活性炭上,但在硅胶上则不能吸附,采用初湿法(吸干浸渍),可以使氧化铝颗粒的外部沉积上很薄的铂壳层,用于防止快速反应的扩散是很有好处的。

如要取得更均匀的分散可以用竞争吸附的方法,即往溶液中加入硝酸或盐酸来降低氯铂离子的吸附性,由此造成更为均匀的沉积。

另一方面,铂可以Pt(NH3)4C13形式与氧化铝作用,在此情况下,铂是处于阴离子形式。

它不太容易吸附在氧化铝上,但可较强地吸附在硅胶上。

如想制备不含卤素的催化剂,则可选用如二氨基二硝基铂Pt(NH3)2(N02)2这样的化合物,通过往浸渍液中加入有机酸,例如柠檬酸的方法,也能在催化剂颗粒的稍靠里边的地方埋置一层催化剂的物质,可抑制有毒物沉积在催化剂载体外壳表面,增加催化剂的寿命。

用于汽车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氧化的负载型铂催化剂就是一例。

一般来说,若试剂有充分时间扩散,及副反应不为主的话,使用过量溶液的浸渍法可使吸附物基本上均匀沉淀。

倘若最初的吸附不均匀,并且不强的话,即使载体小球离开溶液,扩散还要继续,会使分布更均匀。

浸渍法分类1.过量浸渍法本法系将载体泡人过量的浸渍溶液中,即浸渍溶液体积超过载体可吸收体积,待吸附平衡后,滤去过剩溶液,干燥、活化后便得催化剂成品。

通常借调节浸渍溶液的浓度和体积控制附载量。

附载量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一是从载体出发,令载体对某一活性物质的比吸附量为W(每克载体的吸附量),由于孔径大小不一,活性物质只能进人大于某一孔径的孔隙中,以y代表这部分孔隙的体积,设m为活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则吸附平衡后载体对该活性物质的附载量Wi为:Wi=Vm+W如果吸附量很小,则Wi=Vm二是从浸渍溶液考虑,附载量等于浸渍前溶液的体积与浓度之乘积,减去浸渍后溶液的体积与浓度之乘积。

然而,这两种计算方法不甚准确,仅供参考。

2.等体积浸渍法将载体浸入到过量溶液中,整釜溶液的成分将随着载体的浸渍而被改变,释放到溶液中的碎物可形成淤泥,使浸渍难于完全使用操作溶液。

因而工业上使用等体积浸渍法(吸干浸渍法),即将载体浸到初湿程度,计算好溶液的体积,做到更准确地控制浸渍工艺。

工业上,可以用喷雾使载体与适当浓度的溶液接触,溶液的量相当于已知的总孔体积,这样做可以准确控制即将掺入催化剂中的活性组织的量。

各个颗粒都可达到良好的重复性,但在一次浸渍中所能达到最大负载量,要受溶剂溶解度的限制。

在任何情况下,制成的催化剂通常都要经过干燥与焙烧。

在少数情况下,为使得有效组分更均匀地分散,可将浸渍过的催化剂浸入到一种试剂中,以使发生沉淀,从而可使活性组分固定在催化剂内部。

本法将载体与它可吸收体积的浸渍溶液相混合,由于浸渍溶液的体积与载体的微孔体积相当,只要充分混合,浸渍溶液恰好浸透载体颗粒而无过剩,可省略废液的过滤与回收。

但是必须注意,浸渍溶液体积是浸渍化合物性质和浸渍溶液黏度的函数。

确定浸渍溶液体积,应预先进行试验测定。

等体积浸渍可以连续或间断进行,设备投资少,生产能力大,能精确调节附载量,所以工业上广泛采用。

3.多次浸渍法本法即浸渍、干燥、焙烧反复进行数次。

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浸渍化合物的溶解度小,一次浸渍不能得到足够大的附载量,需要重复浸渍多次;第二,为避免多组分浸渍化合物各组分间的竞争吸附,应将各别组分按秩序先后浸渍。

每次浸渍后,必须进行干燥和焙烧,使之转化为不溶性的物质,这样可以防止上次浸载在载体的化合物在下一次浸渍时又溶解到溶液中,也可以提高下一次浸渍时载体的吸收量。

例如,加氢脱硫CO2O3-MoO3/A12()3催化剂的制备,可将氧化铝先用钴盐溶液浸渍,干燥、焙烧后再用钼盐溶液按上述步骤处理。

必须注意每次浸渍时附载量的提高情况。

随着浸渍次数的增加,每次附载增量将减少。

多次浸渍法工艺过程复杂,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除非上述特殊情况,应尽量少采用。

4.浸渍沉淀法本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人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之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

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5.硫化床喷洒浸渍法浸渍溶液直接喷洒到流化床中处于流化状态的载体中,完成浸渍以后,升温干燥和焙烧。

在流化床内可一次完成浸渍、干燥、分解和活化过程。

流化床内放置一定量的多孔载体颗粒,通人气体使载体硫化,再通过喷嘴将浸渍液向下或用烟道气对浸渍后的载体进行硫化干燥,然后升高床温使负载的盐类分解,逸出不起催化作用的挥发组分,最后用高温烟道气活化催化剂,活化后鼓人冷空气进行冷却,然后卸出催化剂。

鼓风机送来的空气分两路,一路经加热器进人流化床,使载体颗粒硫化,废气在床顶接管3放空;另一路进入喷嘴的套管内,用以雾化浸渍液。

载体由床顶加料口加人,催化剂由分布板上卸料口6卸出。

该法适用于多孔载体的浸渍,制得的催化剂与浸渍法没有区别,但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劳动条件好等优点。

不足的是成品率低(在80%~90%以下)、催化剂易结块、性质不均匀等。

6.蒸气相浸渍法除了溶液浸渍之外,亦可借助浸渍化合物的挥发性,以蒸气相的形式将它附载到载体上。

这种方法首先应用正丁烷异构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催化剂为A1C13/铁钒土。

在反应器内先装入铁钒土载体,然后以热的正丁烷气流将活性组分A1C13气温升,而有足够的AICl3沉淀在载体铁矾土上后气化,并使A1C13微粒与丁烷一起通过铁矾土载体的反应器,当附载量足够时,便转入异构化反应。

用此法制备的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活性组分也容易流失。

为了维持催化性稳定,必须连续补加浸渍组分。

适用于蒸气相浸渍法的活性组分沸点通常比较低。

浸渍时间的计算,浸渍后载体的干燥怎么处理,如果浸渍2小时后是否直接进行烘干处理呢,还是自然干,那么这个时间怎么处理呢?浸渍时间的计算:这个没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浸渍液一般正好被吸附,个人感觉要有一点点过量,就是浸渍后摇匀,底下残留一点点液体,半小时后再摇一次,就完了。

干燥:干燥过程比较重要,浸渍后的催化剂放在透气的铁网上比较好,否则干燥过程中容易引起浸渍液迁移,浸渍不均匀,建议旋转蒸发。

意见1烘干是焙烧的预处理,如果烘干没处理好,对活性组分的分布影响相当大,还有好像浸渍2小时好像不大够哦,因为是利用毛细现象对活性组分的固载化,所以吸附速度不会很快,如果过早的烘干会使大部分活性组分没充分进入孔道,很容易造成组分分布不均以及后期的活性。

要是搂主时间够的话建议浸渍24小时。

焙烧是一个组分再分布的过程,可达到组分重新迁移分布的效果,但是迁移不可能太明显,迁移最大的就是已经进入孔道内的组分,换句话说,进入内部孔道越多,就可获得更多不易流失的活性组分意见2我觉得等体积浸渍浸渍2小时可能不够,一般浸渍都在一夜左右,如果催化剂载体水(热)稳定性好,也就是说水不会破坏载体,浸渍时间应该稍微长些,7-8小时不为过,如果像MCM-41由于其结构在水中容易塌陷,一般是浸渍时间很短,然后快速干燥!!意见3不过浸渍之后一般都是先烘干,最后再焙烧可以先晾干,目的应该是让活性组分更好的分散,烘干是为了除去表面物理吸附的溶剂,最好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真空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