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_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摘要:苏轼词气象高远,豪迈奔放。他的词作表现词人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体现其人生哲学。苏轼词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式都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苏轼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非凡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苏轼;词;人生;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05)01-0013-02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他的词作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豪迈奔放气象高远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词风,创立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5题酒边词6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化为舆占矣。0

文学表现生活,文学创作描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客观情貌,也传达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人、事的主观情意。文学作品既演绎出作家的心路历程,同时也际会着时代风云。苏轼词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政治理想、人生哲学、文艺思想及其穷达多变的人生经历。解读苏轼的词作,

无疑应首先解读苏轼

本人,并解读其生活所处的北宋王朝的政治风雨。苏轼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与他从小接受儒道两家思想和后来接触的道家思想以及他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有关。苏轼从小就从他母亲那里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教育。他十岁时就很佩服东汉的名臣范滂(5宋史#苏轼传6)。但同时他又接受了道家思想,八岁就跟天庆道观士学道,而且十分醉心于养生之术。不过,这时的苏轼并没有把道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到了青年

时代,苏轼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他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游宦时踌躇满志,曾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0可见,苏轼早年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进取的,/致君尧舜0是他的伟大理想。考上进士后,他从这一理想出发,自觉站在儒家立场上,排斥佛老思想。他早年写的5进策6、5进论6就是尊儒抑佛的。如5策别十八6中说:/天

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0在5子思论6中文说:/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0在5韩非论6中他否定了老庄的虚无主义,/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纷颠倒,而卒归于无有。0这些话表明苏轼尽管在早期已接触了道家思想,但从建功立业、/致君尧舜0的理想出发,有意独尊儒术,排斥佛老。但是,苏轼从政之后,仕途一直很不幸,先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通判杭州,以后又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0被贬到黄州。到/旧党上台0,他又被召回京城,但又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被迫出任杭州。元佑六年又调回中央,可立即又受政敌打击,被迫离京,转颖州,又移扬州。元佑七年九月

收稿日期:2004-08-19

作者简介:李红萍(1970-),女,福建南安人,福建电大泉州分校教学处讲师。

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

)))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

李红萍

(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福建泉州362000)

又被召回京,因形势变化,他请调定州。时新党再度上台,他被责贬惠州、琼州。这一连串的上下浮沉和打击,使苏轼原先的理想破灭。于是随着政治上的不断遭受打击,他早期接受的道家思想就逐渐抬头了,特别是庄子思想在他头脑中越来越突出,他三十一岁时就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0。可见,经过政治打击之后,苏轼的生活态度有了重大改变,不再象早期那样诋毁庄周了,而是转为公开的追慕。在通判杭州时,苏轼经常出入佛寺,拜访名僧,开始接触佛家思想。由于他很小就学道,所以他头脑中道家思想所占的比重比佛家思想要大得多,而且理解也深刻得多。他早年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5庄子6,得吾心矣!0可见,苏轼早就读过5庄子6,在受了政治打击之后,重读5庄子6就产生了/心心相印0的效果。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集儒、佛、道诸家思想精华,并自成其独特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文章的功用,为传达作者思想、情感或证述一种事物,/文章记载着作者的意旨0。苏辙曾说:/(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方至,,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0儒释道思想的兼修并蓄与融会贯通,既帮助苏轼构筑起旷达的人生哲学,也必然深深地影响着苏轼的词文创作,从而帮他登上宋代词坛的最高峰。

儒家思想和佛道的思想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矛盾又统一。其一生丰富而坎坷的经历并没有使苏轼悲观厌世,即使是宦海沉浮也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如5江城子6/左牵黄,右擎苍0、/千骑卷平岗0其气势与迅捷,令人惊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0表现苏轼希望得到朝廷信任,效力疆场,抗击西夏侵略的意愿,也坦露了/立功0、/立言0、/立德0的积极入世的胸襟。

自杭州赴密州途中寄赠其弟苏辙的5沁园春6是带有/言志0色彩的词作,/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0充满了自信,洋溢着豪情,其满怀抱负为前人词中所罕见。以之同期的5水调歌头6是一首咏月兼怀亲人之作,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作者幻想超尘到复归的思想过程,反映了他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下片对月怀人展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此词通篇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风波,揭示人生哲理,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词,看似咏月,又处处关合人事。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弟弟,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这坦诚无私的呼吁,这爽朗率真的祈求穿透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上同振共鸣。但远非如此,全诗意象开阔,包蕴深广,指物喻事,以形象传递哲理。苏轼此词,清雄旷远,胸襟与意境均为前人所未不及。确实,以这样高远的境界俯瞰有缺陷的人生,人生便也不那么悲观了,词人表达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黄州时期,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时期,又是苏轼文学上的丰收时期。他在这时期写的诗、词、赋、散文都达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流露了庄子/逍遥0/齐物0/顺其自然0的思想。

苏轼因/乌台诗案0被贬黄州后,对政治人生、社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词中。当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之时,是积极入世崇儒的;宦海升沉,政治的险恶,生活的困顿,使他逐渐在佛老中找到了一些自我遣闷的方法。但儒家的积极入世又使他不能真正遁世而去,因此在黄州所作之词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如5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6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0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际上暗喻了人生仕途上的风雨。词人的自我形象是泰然自若的,面对/风雨0,一路吟啸,真是任天而动(郑文焯评语)无所畏惧,只是回想过去的坎坷/萧瑟处0,但他也觉得没有什么,只道一声: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旷达啊!作为深受打击之后的苏轼尚能有这种生活态度,这正是他领悟了庄子哲学的结果。庄子处世哲学的核心是/顺其自然0,他认为人生应做到与/自然0同一,对生死、荣辱不必计较。即/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0(5天地6)。/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0(5庚桑楚6)苏轼的思想渗透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并将它融入词,也表现了不喜不悲的态度,随缘自适的思想。

苏轼毕竟难以忘怀人生,功业。如5念奴娇,赤壁怀古6就充分表现了他出入儒道释,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的思想矛盾。词人面对长江,触景生情,以/大江0寓/历史长河0并在首句融注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思考)))千百年来,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哪里去了?被历史长河的浪涛卷走了。这句时空交错构成深厚广阔的背景,在这空间、时间,人物巧妙结合的艺术形象中,人世沧桑和自然永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提示了词人人生观的矛盾)))自然永恒与人生之有限。词人把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历史长河中去对(下转第27页)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