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对策

合集下载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简析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译者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处理时,应该分析实际情况,那么,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是什么?文学与语言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文化依靠语言进行交流以及传播,语言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完善。

翻译不单单只是复制原文的内容和语义,它可谓是“移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之后,重新进行整合后展现出来的新面貌。

对此,笔者探究了应用语言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解决方案,具体探究见文。

一、英语语言翻译之中存在的文化障碍1.不同的思维方式致使原语无法与目的语语境相连接。

思维方式不同是文化差异中的重点表现。

思维即人们在概念以及表象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等构成一种思想过程。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所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汉语蕴含的哲学背景是对佛、道、儒的感悟,组词、造句与文章抒写主要提倡“形散而神不散”。

汉语语句言简意赅,富有弹性,给广大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国人们的思维通常属于“螺旋式”。

而英美民族一直都生活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较为重视个人的利益,说话做事直截了当。

所以,西方人形成的思维方式属于“直线式”。

上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语言的实际表达方式。

汉语通常将推理、判断和观点放在句子和句群后边,以便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英语却将强调部分放置在语句的开头。

这样人们在翻译时就会出现障碍,进而使原语和目的语语境间发生断裂。

2.民族文化可能导致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这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任何语言都有许多与本民族特有事物相关的词汇,这就导致了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二、克服文化障碍的方案1.译者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其一,译者必须掌握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其二,译者必须大量的进行阅读,了解中西方所具有的用语环境和社会习俗;其三,译者一定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应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表达和观察我国的变化以及发展。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一、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原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传统、习惯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是由长期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民族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口译者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缺失现象,主要原因包括:1. 语言的文化符号不同:中西方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符号的不同,比如某些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内涵,导致口译过程中的误解。

2.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这就容易导致在口译过程中理解上的偏差。

3. 文化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在礼仪、饮食、宗教等方面,如果口译者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就容易造成口译的缺失。

二、英汉口译的策略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缺失现象,口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提高口译质量。

具体而言,英汉口译的策略包括:1. 加强文化学习:口译者需要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包括中西方的历史、宗教、思想、习俗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口译内容,避免出现文化缺失现象。

2. 注重语言的文化适应: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文化适应性,即在口译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翻译的内容更具有当地文化的特色。

4. 善用文化衔接点: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善于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善用文化衔接点,使得口译的内容更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共鸣和共通之处,避免出现文化的缺失。

三、建议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缺失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建议:1. 加强口译人才的培养: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口译缺失现象,需要加强口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口译人才。

2. 加强口译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口译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丰富口译理论体系。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口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缺失现象,影响着口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分析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并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将具体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将总结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强调英汉口译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口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可以为提高口译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对口译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口译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文化缺失现象时的口译策略。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及在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希望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为提高英汉口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最终,我们旨在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困境提供一定的启示,促进口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中西方语言结构的不同导致口译者需要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传达准确的意义。

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口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转换,避免信息的丢失或误解。

在习俗方面,中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口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确保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也存在差异,口译者需要在传达思想和情感时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避免引起误解或冲突。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概念是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文化缺省”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术语,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文化缺省部分一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语篇之外,因此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导致对文本无法获得连贯的理解,从而难以获得共鸣在跨文化交际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之中而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造成理解障碍。

译者因此要审慎的对待原文中涉及文化背景的信息,采取相应策略弥补文化缺失,从而促进异质文化交流。

而对于文化缺省的补偿既要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又不能过度补充使其丧失享受文化探索的机会或反而产生误解
1。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文化探索127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空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英语文化、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缩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误差,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就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做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提出几点翻译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空缺;翻译对策引言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1]。

下面联系实际,主要从词汇以及文化现象两个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简析导致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均会导致词汇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具体如,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往往会导致我国字典中的一些词语、成语从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

像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直接对应的反应。

同样的,英语中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习语的也无法直接运用一些汉语词汇进行翻译、解释。

除却自然地域因素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词汇空缺现象[2]。

如西方有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始者,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话体系,现今依旧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解释了世界的开始以及人类的由来。

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

因而基督教或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人民信仰中的“老天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代表的东西、情绪等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在中英文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空缺现象。

此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文化以及文化观念的产生,也会导致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在兴工动土时,往往要看“风土”,根据它的地形环境、地理位置等判断此地是否是一块“吉祥之地”,同时在这个时段适不适宜兴建工程等。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其翻译对策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其翻译对策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其翻译对策第卷第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 年月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其翻译对策李彦昌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典籍英译中汉文化的缺失层面及相应的翻译对策。

从文化缺失的五个层面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缺失情况,提出了译者应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大胆地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缺失;异化策略;直译;中国英语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会文化两方面探究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情况。

一、引言.生态文化层面的缺失中国历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具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历史先进性。

据统计,中国古代类对自然生态环境认识、利用和改善过程中所反映文献数量居世界之首。

怎样将历代典籍成功地翻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等观念的总和党超, : 。

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人译成它国语言,进而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也不同,这种生态环境的不同势力,这是无数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必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梁扁超指出:“海也者,文化差异是典籍翻译中的最大障碍。

无论是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哪个国家的译者,也无论他们对源语 ?种之系累生焉。

”参看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和目的语足如何地精通,但系》梁启超精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西由于他们都缺少另一国的“文化基因”参看李照方海洋文化的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无法完整或准国《中国古籍英译信息传变研究》 ,在译作中就难确地反映在译作之中,从而造成了生态文化的缺免会丢失一部分文化信息,而这种文化信息的损失失。

也是无法避免的。

要想尽可能减少这种文化信息例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曰:的损失,译者必须要熟悉两种文化。

正如奈达所“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言:“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 ?的背景中才有意义。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 24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王瑾【摘要】因为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存在较多不同点,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常常不能准确翻译,导致产生文化空缺问题。

顺利解决中英文化中的空缺问题,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问题,是摆在当前翻译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空缺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英语与汉语分别承载着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较多体现文化空缺现象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阻碍了汉英翻译工作的顺利发展。

要求翻译人员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与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一、出现文化空缺的因素1.社会历史变迁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词语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件在词汇应用中均可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个性。

如人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焚书坑儒”、“卧薪尝胆”等,只有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顺利理解这些词语。

假如不能将Waterloo 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理解meet one ’s waterloo 为什么要翻译为“一败涂地”。

2.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民与欧洲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出现了语言差异。

如中国人通常利用“十”来展现程度,如“十全十美”。

而将最大的阳数确定为“九”,常用来比喻天,如“九霄云外”。

3.宗教信仰不同。

欧洲传统宗教文化以基督与西方哲学为主,但在翻译我国的儒学与道家学说时,则会面临较多困难。

儒家学说将“仁”作为自己思想的重点,一个人只有拥有五种以上的品德才能称得上“仁”,如果将其翻译为“goodness ”或者“humanity ”都不准确,因此人们通常将其翻译为“benevolence ”并添加一定的注释才能被欧洲人理解。

4.风俗习惯不同。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却存在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文化空缺。

中国人在婚姻中常常强调“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英语表现美好的婚姻时却常常用“marriage of trueminds ”。

翻译过程中文化流失的原因及对策——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翻译过程中文化流失的原因及对策——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034文艺评论翻译过程中文化流失的原因及对策——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导致文化流失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认识到造成文化缺失的因素,才能充分表达每个文化负载词的含义。

本文试图从语言差异、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找出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语言差异。

众所周知,英语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

不同之处在于语音、构词等特征。

英文字母是拼音字母,与汉字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汉字目前不是图形书写系统,但它仍然是一种复杂的通过形象生动地传达思想的手段 (Chen:1998:259) 。

汉字“天”包含两个部分:从底部到顶部,“大”(象征一个人伸展手臂和腿),和“一”(代表地平线以上的人)。

从而形成汉字“天”的意思。

而在英语中,这个字总是被翻译成“heaven”(天堂)、“sky”(天空)或“the world” (世界),而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第二个因素是不同的生活经历。

生活在不同语言社区的人们由于生活经历的重叠,对某些事情可能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理解。

奈达(Nida)认为:“人们的语言文化有足够的想象力和经验来了解另一个语言文化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行为和价值观。

”(Nida.1993:106) 理雅各(Legge)是伦敦著名的汉学家和苏格兰传教士传教的社会背景,一些宗教基督教的概念就会对他的译本产生影响,如“天堂的儿子”(如“天子”在中国); 韦利(Waley )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他从来没有去过中国,这会使他误解一些典型的中国词汇,如“everyone under Heaven”就是由他翻译的“天下”的译本;而林语堂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因此他可以理解原文,并提供更准确的翻译。

最后一个因素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内部人们共有的精神特征,并作为人们文化传统中最稳定或最核心的因素代代相传。

(王平,1994:67)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模式偏向逻辑和分析,而中国人更倾向于整体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

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缺失是指在某个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概念、符号、意象等,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则可能不存在或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

翻译策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调整表达方式,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例如,在翻译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特殊符号、术语时,可以保留其原有的文化背景和含义。

2. 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针对文化意象缺失的情况,可以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填补这些空缺。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通过翻译的方式进行传达。

3. 引入适当的注释: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注释,解释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4. 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针对文化意象缺失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对于一些难以传达的文化意象,可以选择采用类比、比喻等方式来进行传达。

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
策略来解决,同时又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中文化语境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失现象。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中西方文化的缺失指的是,某一文化中存在的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或者进行相应的翻译后未能完全传达原意。

这种现象常见于口译工作中,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义气」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通常表示对朋友、兄弟之间的信任、忠诚、同情,但在西方文化中,这个概念并不常见,因此英语中也不存在一个完全等效的翻译词汇,譯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原意进行转换。

二、英汉口译策略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缺失现象,英汉口译需要借助多种策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1. 文化调查在翻译之前,翻译者应该进行相关文化调查,了解所翻译的内容的文化背景,挖掘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目标文化之间的联系。

2. 纠偏翻译在表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译者需要把重点放在两种语言之间共有的概念上,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翻译。

如果必须进行翻译,译者应该采用含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3. 直译法对于一些生词或专有名词,可以采用直译法,并注明相应的解释,以方便听者理解。

4. 采访方式在进行口译时,应该采用采访式的交流模式,即尽可能让发言人用口语表达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可以有机会解释更多文化差异的细节。

总之,英汉口译面临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汉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口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缺失现象,给口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有效地处理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提高英汉口译的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对口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准确性受损。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概念、习惯、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口译人员若不了解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口译过程中产生理解偏差,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性。

二是语言习惯不同。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口译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口译过程中出现语言习惯不符的问题,影响口译的流畅性和通顺性。

三是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文化在历史、传统、文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口译工作者若缺乏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很容易在口译过程中忽略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导致口译的丰富性和深度不足。

针对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对口译的影响,口译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应对。

加强文化学习。

口译工作者应该通过系统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加强语言训练。

口译工作者应该加强中西方语言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熟悉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句式结构、语言习惯等,从而保证口译的流畅性和通顺性。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口译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专业术语和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保证口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口译工作者应该通过大量的口译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磨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效率。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汉口译作为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已逐渐成为热门行业。

然而,大量学者和从业者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双方之间存在许多文化缺失现象。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出发,探讨英汉口译中可能遇到的文化缺失现象,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缺失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的宗教、历史、语言、价值观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缺失现象:1. 礼仪文化方面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平等,当两人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并握手,交谈时可能不会直接谈论工作或其他私人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社会和个人关系的和谐,见面时会互相问候并打招呼,交谈时可能重点关注关系的维护和人情往来。

因此,如果在口译时没有了解这些习惯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失误。

2. 文学艺术方面西方文学写作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形式实验等方面有其独特性。

而中国文学则有其独特的美学体系和文化传统,例如诗歌、辞赋、曲艺等。

如果翻译方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手法,就可能出现翻译不准确、意思不清晰的问题。

3. 思维方式方面中西方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导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比较注重逻辑和分析能力,重点关注事实和证据,而中国文化更侧重于整体思维和概念性思维,注重修辞和比喻。

如果在口译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翻译者表达不准确或翻译结果缺乏适当的文化感知。

二、应对策略为了避免文化缺失对口译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翻译工作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在口译中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文化缺失现象。

因此,加强语言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增强对领域知识的了解翻译工作者需要了解所涉及的领域知识,包括法律、商业、科技、文化、艺术等,这样才能理解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并在口译中表达准确。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都有着独特的气息和特色。

中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两种文化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口译的艰难。

在英汉口译中,中西方文化的缺失现象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因此,如何应对这种文化差异,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是非常必要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多方面。

例如,在生活方式上,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有很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吃特定的食品、做特定的活动。

而在西方,有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节日。

在价值观上,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重视尊重长辈、家庭、社会稳定等价值观,而在西方,重视个人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等价值观。

因此,翻译时应注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背景。

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在翻译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词汇、文化难题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了解两种文化。

在翻译前,需要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包括语言、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这样,翻译才能更加准确和专业。

2. 注意语境的变化。

两种文化之间由于词汇和文化差异产生了语境的变化,因此,翻译时应注意语境的变化。

翻译时,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 寻找类似的文化背景。

如果遇到某些翻译难度大的内容,可以寻找类似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翻译文本。

4. 学习不同的策略。

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翻译时机,需要根据实际的翻译情况,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某些生僻词汇时,可以考虑使用拆字翻译、字面翻译等策略。

在翻译中,重点是要清楚简洁、意思明确、机灵有机动性。

结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经常会出现,给翻译带来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水平,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在英汉口译中经常出现,这给口译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就其原因而言,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包括价值观、传统习俗、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导致了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

针对这种现象,口译工作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弥补文化缺失,以确保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意。

口译工作者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并传达讲话者的意图。

口译工作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视剧、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

口译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与母语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习俗、习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

口译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在面对文化缺失的情况下,口译工作者可以采取一些翻译策略来弥补差异。

可以使用说明性的翻译,即将源语言中难以理解或缺失的文化信息以文字或口头的形式进行解释。

口译工作者还可以运用比喻的翻译策略,将源语言中的文化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中具有相近或相似意义的表达方式。

口译工作者还应该尽量避免直译,以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歧义。

口译工作者可以运用身体语言和声音语调来补充文化缺失。

有时候,无法通过语言准确表达文化差异,但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来传达相应的文化信息。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常常通过微笑、眼神交流等表达友好和尊重,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有时候更注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如鞠躬、握手等。

通过调整自己的语调和说话声音的音量,口译工作者还可以传达源语言中的语气、情感等文化特征。

口译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问询策略。

当遇到文化缺失的情况时,口译工作者可以通过发问和确认的方式来澄清意图和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向演讲者提问,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观点。

口译工作者还可以向同行或专家请教,以获取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参考意见。

英汉口译中的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是常见的情况。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指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不同因素而产生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经常会产生缺失现象。

下面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角度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中西方在历史、宗教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

在这些方面,西方文化较为开放和个体主义,而中西文化相对更加保守和集体主义。

在英汉口译中,译员需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片面夸大或忽视某一方面的文化特点。

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双方文化的差异,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意的准确传达。

中西方在习俗和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通过握手来表示问候和友好,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常见于使用鞠躬或微笑来表达。

在英汉口译中,译员需要了解并尊重双方文化的习俗和礼仪,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译。

译员还应注意语言的风格和语气的传达,以确保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和个人化,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间接和人际化。

在英汉口译中,译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对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的影响。

可以通过增加过渡性词语和结构的使用,以及适当的解释和补充来填补缺失。

译员还可以通过增加说明和示例等方式,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英汉口译中的缺失现象。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译员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保持客观中立、尊重习俗和礼仪、注意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差异、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英汉口译任务,保证思想的准确传达,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理解。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摘要: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空缺翻译对策1.文化空缺的起源空缺现象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Hockett,1954)。

到了七十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学胡达罗夫(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族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启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Hale,1975)。

到了八十年代末,梭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名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世界上各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必定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独特的世情风俗。

例如在传统结婚仪式上,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①。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②。

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一)

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一)

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一)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翻译作为一种桥梁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但是,由于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意象,而翻译中很容易出现文化意象缺失,从而影响翻译的质量。

文化意象缺失产生的原因分析1.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同样的一件事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意义差异较大。

2.语言表达方式差异由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有时一个英文单词,在汉语和其他文字中并不容易找到一个准确而贴切的相应翻译。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进行中特别留意。

翻译策略1.准确研究原文所表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信息,全面了解其中的文化意象,做到“知其意而达其言”。

2.注意翻译中的本土化,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本土文化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翻译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扩充知识面,了解各种文化的常见词汇和句式,以便进行更为准确的翻译。

4.翻译人员应该接受尽可能多的语言和文化的训练,帮助他们抵消文化意象差异的影响。

总结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意象缺失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翻译人员需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原文所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采用本土化策略、扩充知识面以及接受多种语言和文化的训练,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完美。

补充建议1.针对文化意象缺失,建议招募具有多语言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翻译人员,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有充分的讨论和沟通,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2.建议在翻译文本中适当注释或加入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某些特殊用语或习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流畅开展。

3.推荐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特别是基于语义理解和机器翻译技术,以便更好地解决文化意象缺失问题,提高翻译质量。

结语文化意象缺失问题不仅存在于翻译中,也涉及到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合作中的沟通,因此需要加强对文化背景和差异的研究和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以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英汉民族在传统观念、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译的主要因素。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同时,提出了新闻翻译中因应文化障碍的策略。

传统观念之别与新闻翻译障碍由于汉英两个民族传统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大不相同,一些植物词、动物词、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如中国人常以“松、竹、梅”比喻人品的高洁;而英语中“pine,bamboo and plum blossom”只是三种普通植物的概念名词,并没有以上的隐含意义。

汉语中的“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其有关的词和短语也都是贬义,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类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与其有关的短语含有积极的意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to be top dog(位居要职、胜利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时候)”、“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会新东西)”等,这些表达无不体现出英美人对狗的爱怜和喜爱。

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人们通常借红色的热烈表达喜庆、吉祥,如红榜、红线、开门红、满堂红;用红色的娇艳表达中华女儿态,如红妆、红运、红娘。

因此,汉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爱情、喜悦等情感,具有地位、富贵、幸运等概念隐喻。

然而,英语对“红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颜色基础上,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与恐怖、血腥等联系在一起的,如《简·爱》(Jane Eyre)里的“红屋”象征着恐怖、死亡,而《红字》(The Scarlet Letter)里的“红”色则象征“通奸、罪恶”等。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一、引言中西方文化在词汇、语法、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缺失现象的出现。

缺失现象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本存在的信息在译文中丢失或不完整地传递。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英汉口译中可能出现的缺失现象,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文化背景缺失现象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英汉口译中常常会出现文化背景缺失的现象。

这是指在译文中丢失或不完整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英语原文中提到“普利茅斯”,因为译者不了解该地名的文化背景,将其直译为“Plymouth”,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其与历史地位的关联。

针对这一现象,策略之一是加强文化教育。

译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熟悉各自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在口译中传递相关信息。

译者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面对这一现象,策略之一是提高专业素养。

译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包括中西方的文化规范、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递原文中的文化规范信息。

四、文化转换策略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文化转换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具体策略如下:1. 同义词替换法。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文化差异的需要,采用同义词替换的方式,以更贴切地传达信息。

英语原文中提到“杀马特”,译者可以将其转换为“追求个性”的译文,以便更好地传递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概念。

2. 解释说明法。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缺失现象中,译者可以通过解释说明的方式,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规范信息传达给读者。

英语原文提到“寻祖节”,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加上解释说明,告诉读者这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五、结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英汉口译中出现缺失现象。

为了提高口译质量,译者应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专业素养,并在口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文化转换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不可译只是相对的,可译是绝对 的。”我非常同意他们的看法,因为这完全 符合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规律。飞机的发 明,火车的创造,使这些古老的理想变成现 实。宇宙飞船可以使“嫦娥奔月”,望远镜 是人们的“千里眼”,电话则是人们的“顺 风耳”。现在认为不可能的事,将来会成为 可能。
翻译也是如此。即使一时难以找到准确 完整的表达,将来会有人找到,不能轻易下 “不可译”的结论。口说无凭,我举些实例 来说明“不可译”是如何转变成“可译” 的。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Cyril Birch译文)
Ancient文)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 翁 显良译文)
参考文献 [1]孙 艺 风 : 《 视 角 阐 释 文 化 文 学 翻 译 与 翻 译 理 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修订版)》,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郑 海 凌 : 《 译 理 浅 说 》 , 河 南 : 文 心 出 版 社 , 2005 [5]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湖北: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5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 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文化。即使同操 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由于地理的隔离,也 反映着不同的文化;甚至是在同一国家里, 也会因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出现操不同语 言的现象。以中国为例,南北方之间,沿海 与内陆之间的文化差异就相当大。由于历史 原因,南方沿海一带居民多以出海打鱼为 生,“翻”则有“翻船”的不祥含义,因而 他们倾向于把“翻鱼”说成是“调头”。这 只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笔者在此不再一一 罗举。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波及层面很大。从 词汇层、语法层直到语境层无不受文化的制 约。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必须从研究文化 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 大限度的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这里,我简单讨论一下由文化缺失所带来的 影响及其对策。
三、翻译对策与策略 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中介, 必须重视文化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手段,正 确理解和处理文化的空缺现象。发挥艺术 “再创造”。在翻译策略上就是“异化”和 “归化”两种形式。德国人施莱尔马赫曾这 样说过“译者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是译者尽可能不要惊动作者而把读者领到 作者的面前,一是尽可能不要惊动读者而把 作者领到读者的面前。”([德]沃尔夫拉姆· 威尔斯《翻译学》中译本) 在翻译学里,“异化”有两个意思:一 是指原作经译者手笔转化为译文时发生的变 异,包括外语译为汉语时的异化和汉语译为 外语时的异化;二是特指“外国化”,即 “尽可能不要惊动作者而把读者领到作者的 面前”。“归化”即本土化,“尽可能不要 惊动读者而把作者领到读者的面前”,带一 点入乡随俗的意味。 而“异化”与“归化”都不可能是单纯 的。“异化”中往往包含“归化”,“归 化”中也难免伴随着“异化”。或者说,译 者要做到“溶化”,既中外语言文学的融会 贯通。这是一个高度的艺术境界。我想,只 有达到了这个境界,翻译中的文化缺失问题 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翻译要冲破语言的牢笼,更要摆 脱文化的桎梏,通过对文化的透视与解析, 不断的调和与协调,把文化信息充分有效的 译入,才能达到语际与文化交流的目的。
219
2009.10 消费导刊
一、何谓文化缺失 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机器民族语言文 化特点时提出,所谓“缺失”是指原语中存 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 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 缺。这种空缺可分为四种类型:(1)主观 型,即反映属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交际者的民 族文化特点的空缺;(2)交际活动型,即反 映交际方面具有不同活动类型的民族文化特 点的空缺;(3)文化空间型,即反映文化背 景不相一致的空缺;(4)话语型,即由于话 语作为交际工具而产生的空缺。 我认为文化缺失应该具体包含两层含 义,即文化空缺和文化丢失,简称文化缺 失。既然是文化空缺,那么就会带来一定的 想象空间,为译者提供了一个联想的天地。 而文化丢失,就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译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意识形态等选择 哪些需要译出来,哪些可以忽略不译。这完 全取决于译者本身。当然也与译者的水平, 道德修养有关。
Ancient roads, desert winds, and horses so lean。(唐述宗译文)
我认为唐先生的选词可谓别有一番用 心。因为中国人对于西风的概念与西方人对 于西风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地理位置 的不同,中国的西风是从西域的沙漠中刮 来,有一种黄沙漫天,甚至是呼啸凛冽的意 象。而西方国家的西风则是从大西洋吹来 的,是温和湿润的。诗人原诗中的西风决不 是西方人眼中的西风。因此我非常赞同唐先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论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对策
■ 苏芳菱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而文化缺失现象正是语际交际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文化对语言 的影响分析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及其翻译对策。 [关键词]文化缺失 可译与不可译 异化与归化
生将它译成desert winds。这样也不难理解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为什么会写下那首脍 炙人口的《西风颂》,而中国人却从没有那 样歌颂西风的。
我曾见到过这样一则笑话 Are you serious?(你是西尔瑞斯吗?) No, I’ m kidding。 ( 不 , 我 是 齐 丁。) 作为笑话,这个译文令人读后忍俊不 禁,可谓妙笔生花,再合适不过了!
钱歌川先生认为拆字是汉字特有的玩 意,因而决不能译。他举了下面一个例子: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成奴。 上面这对对联实属难翻。那么请看许渊 冲先生的译文: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 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 maid。 许渊冲先生巧妙的运用英语的押头韵和 相应的字形变化手法,在视觉,声音上都再 现了原诗的拆字妙处。而钱先生“决不可 译”的神话只存活了30年。 接下来我再来讨论一下文化对词汇层的 影响,也就是文化差异与翻译问题。 不同的词汇表现不同的文化,翻译时应 忠实译出。汉语中的红茶为什么在翻译成英 文时被译成black tea?这是因为不同民族对颜 色的取向不同所致。中国人着眼于茶水的汤 色,而英美人则着眼于茶叶的颜色,因此红 茶不能译为red tea而应译为 black tea。 在翻译马致远的一首诗《天净沙》中的 “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小句时,翻译家们是 这样译的:
二、文化缺失的影响 文化的缺失,或者说这种因文化差异引 起的障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了翻译界 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文化的不可 译性较语言的不可译性难度大得多。然而时 至今日,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现代翻 译理论已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穆南(Mounin)在《翻译的理论问题》 一书中指出:“翻译是可能的,但可译性是 相对的,可译性的限度(即,不可译性)也 是相对的,变化不定的。这就是翻译的辩证 法。”李全安在《不可译中的变通》词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