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复习过程
古汉语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一:而.《说文》:“而,须也。
”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代词、连词、语气词。
作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代词“而”既可作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而”指代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一)“而”作主语。
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二)“而”作定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旦暮吏来而呼曰:“……蚤繰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二、指示代词“而”作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样”“这”。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连词“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一)连接词与词。
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
可译为“且”“和”“与”。
例: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②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二)连接词组与词组。
可译为“和”“与”“并且”。
例: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三)连接分句与分句。
可译为“和”“而且”。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树郭橐驼传》)二、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一)“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然后”。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二)“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境关系的词类。
其中,“而”字作为文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义。
(一)并列连词首先,“而”字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平行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朝闻道而夜死”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传承关系,表明主人公朝听到了道理后才选择了夜里去世。
二、转折对比连词(一)转折对比其次,“而”字还可以用作转折对比连词。
它在句子中起到引出对立观点或事物的作用,并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君子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而”字将两组相反观点相互联系起来,突出了其强烈对比关系。
二、衔接动态助词此外,“而”字在文言中还可作为衔接动态助词使用,表示动作连续发生,并且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例如:“一阵风吹过,树木摇曳而晃动。
”这里,“而”字连接了“摇曳”的动作与“晃动”的结果,表达了清晰的因果关系。
三、表达方式此外,“而”字还可以用于表示方式,强调执行某种行为或做某种事情的方法或手段。
例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个例子中,“而”字将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学习道理的态度进行了描述,并突出了方法上的差异。
四、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最后,“而”字还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表示与主句相对立的情况或条件。
例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这个句子中,“而”字引导了让步状语从句,并衬托出主句中所描述的相对应情况。
二、总结归纳综上所述,“而”字是文言虚词中常见且多样化的使用之一。
它既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并列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同时还可用作转折对比连词,衔接动态助词,表达方式的手段,并且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文言虚词作为古代汉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虚词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多义性和上下文的配合运用。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一、而的用法和意义而(ér)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多样,有时候表达转折,有时候表示并列,还可以表示递进等。
在句子结构中,而往往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描述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二、表转折1. 转折前后主题不一致「秦昭王身则长不及膝茲袱」这句话中,“身则长不及膝”和“茲袱”意义上是对立的,说明两者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
而字起到连接这两个对立概念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转折。
2. 转折前后形容程度迥异「既艱且危,又貧且乏」这里面所谓的“既艱且危”与“又貧且乏”,前者表示状态或情况相对较好,而后者则表示恶劣或不利条件。
两者之间通过而字连接,产生了强烈对比。
3. 转折前后内容矛盾「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这句话是《道德经》开篇的名句,其中“道可道也非常道”表示了一种哲学思辨,而“名可名也非常名”则是表达了一种观点。
而字在这里将前后两个观念区分开来,精准地传达出转折关系。
三、表示并列1. 平行叙述「众口尔所同题」这句话中,“众口”与“尔所同”的主题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而字在这里扮演着连接两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2. 增加修饰成分「人不知而不愠者为贤」这句话中,“人不知”有时我们可能会得意或发火,但如果能做到“而不愠”,那就被视为聪明和智慧,体现出一种高尚品质。
而字起到衔接前后两个修饰成分的作用。
四、表示递进1. 整体事物逐渐变化「堡池巧智久失徵特遺训而独增异业之良手焉」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遗训”作为基础,并通过“而独增异业之良手”的介入,最终达到了创新和多样性。
而字将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机地连接起来。
2. 同类事物逐渐增多「左传陈杂,辞义焕备而楼瓦山状」这句话用来描述《左传》的风格,通过“而”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文字形式与文学内涵相结合的特点。
五、总结而字作为文言语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和意义相当丰富。
不仅可以表示转折、并列和递进等关系,还可以连接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接句子或短语:在句子或短语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表示顺接
关系。
例如,“君子敬而无失”、“行有不得,而与之俱者乎?”等。
2.表示转折关系:用于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表示反面
意义。
例如,“水能载舟,亦可使之覆。
人能为善,亦可使之堕”、“心术不端,虽欲归而又迷”等。
3.程度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
例如,“婴儿纵酒泽而眠”、“寓情于景而画”中的“而”表示程度。
4.接续上文:表示接续上文的意思,强调某种因果关系或逻辑联系。
例如,“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中的“而”起到接续上文的作用。
此外,文言中的"而"还可用于表达假设、条件和动作发生的时间等。
例如,“而君之未尝有闻乎?”中的“而”表示假设;“暴虎冯
河而渡者”中的“而”表示条件;“春秋笔工之士——今马温舒,而将崇尚柳敬亭矣”中的“而”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中的“而”具有较强的修辞和语气的作用,它能够使文辞更加严谨凝练,文句更加凝练深奥,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1.《劝学》“而”字用法归纳篇1“而”是文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文言虚词,而在《劝学》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频率竟达到16次,将《劝学》一文中“而”的用法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这16个“而”都是连词,用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了多种关系。
下面就对《劝学》一文中连词“而”所表示的关系略加归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
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另外,在文言中,“而”一般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一起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2.《劝学》“而”字用法归纳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一、而
1、“而”的基本含义
“而”是一个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即前后两个事物、情况或观点之间有所改变,有所对比、转折、并列、转换或补充等。
2、作比较转折时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比较和转折时,多与表示比较的虚词“却”、“反而”或表示转
折的虚词“但”、“然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两者之间有比较和转折的意思,例如:
他沉静而谨慎,而他的弟弟却反而急躁奔放。
4、作转换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转换或补充时,多与表示结果的“从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从一种
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换,例如:
他对学习很热心,从而荣获了很多荣誉。
5、视情况的用法
一般而言,“而”的使用特别多,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无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
时也可以省略,但是也要视情景来决定其使用。
例如在考试中可以不用“而”,但是在正
式文章中却必须使用“而”,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逻辑思维。
因此,当我们使用“而”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情景,正确地理解它的用法,有
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虚词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词类,它在句子中不具备实际意义,起到连接句子成分或修辞表达的作用。
其中,“而”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句子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和功能。
1. 表示转折关系“而”的最常见用法是表示转折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具有对比意义或相反含义的内容。
例如:“他努力学习,而她却玩游戏。
”这里,“而”将两个动作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2. 表示补充说明“而”还可以表示补充说明的关系,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两个并列成分或补充信息的作用。
例如:“她既孝顺,而且懂事。
”这里,“而”将孝顺和懂事进行了补充说明,突出了她优秀的品质。
3. 表示递进关系除了转折和补充说明外,“而”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在句子中强调前后内容之间认同或加强联系。
例如:“他越挫败越勇敢,而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里,“而”将勇敢和实现目标之间的递进关系表达了出来。
二、虚词"而"的例句意义剖析1. 表示转折关系在表示转折关系时,虚词“而”的使用能够凸显出前后两个对象或事件之间的对比差异。
通过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更加突出一个人或事物上的矛盾性,增强句子表达效果。
例如:他平时工作努力,而度假时却懒散无所事事。
这句话中,“而”连接了句子主语的两种不同状态:工作努力和度假时懒散无所事事。
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呈现出人物角色的独特性格以及行为态度。
2. 表示补充说明虚词“而”在表示补充说明时,能够将两个并列成分或者相似内容串联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信息,丰富句意。
例如:她喜欢读书;她爱好音乐;而且还擅长绘画。
这个描述当中,“而”将三个分别是读书、音乐和绘画的鲜明特点连缀在一起,使得句子更富有信息量和表达力。
这种使用方式通常用于对一个人或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展示。
3. 表示递进关系虚词“而”在表示递进关系时,通过强调前后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得句子更加紧凑有力,语境更加流畅。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讲解学习
虚词“而”用法例析“而”这个词在文言中大多做连词。
所谓连词,就是指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连接的前后项之间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递进、修饰、假设、转折、承接、因果、目的等多种关系。
下面就根据“而”所表示的前后项关系的不同,分类归纳如下:一、表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
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
如: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3、小学而大遗。
(《师说》)4、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
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4、有怠而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四、表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劝学》)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荆轲刺秦王》)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赤壁赋》)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
如: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而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而是一个表示转折、对立或选择关系的虚词,在中文句子中常被用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有一定关联的主题、观点或情况。
而的用法丰富多样,它可以连接整个句子,也可以连接句子中的短语或成分。
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并举例说明。
一、而的转折意义和用法:1. 表示对立关系:而的一个常见用法是连接两个相对对立的主题或观点,表示转折或对比的关系。
例如:虽然他工作很忙,而他总是能抽出时间陪伴家人。
他外表看起来非常温和,而内心却十分强硬。
2. 表示选择关系:而在句子中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选择、不同结果的关系。
例如:你可以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养生,而也可以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3. 表示递进关系: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即前后两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推进的关系。
例如: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二、而的用法举例:1. 连接两个相对对立的主题他非常喜欢音乐,而他的兴趣却完全不在舞蹈上。
她虽然是一名小说家,而她却对诗歌写作有浓厚的兴趣。
这个公司的利润虽然在增加,而员工的福利却没有得到提升。
2. 连接两个相对对立的观点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观点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
有人认为学生应该多参加课外活动,而也有人认为他们应该把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3. 连接不同的选择或结果你可以选择买小车,而也可以选择购买公共交通卡。
如果你努力学习,而你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4. 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递进关系这本书既讲述了历史,而也对未来进行了一些展望。
他既严格要求自己,而也严格要求他的团队成员。
总结: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而的用法多种多样,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结构来理解其意义。
而作为一个虚词,它在中文句子中起到了连接和衔接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加丰满和有层次。
然而,我们必须谨慎使用而,确保使用的场合和语境合适,避免语义的混淆。
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子一、虚词「而」的定义及基本用法「而」是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虚词,它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语气词。
在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而」具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
以下将从连词和语气词两个角度介绍虚词「而」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作为连词的用法及例子1. 表示转折关系:「而」作为连词时常常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引导后面一句话对前面所说内容进行补充或强调。
例如:他原本很喜欢音乐 ,而如今却对艺术毫无兴趣。
小明很聪明 ,而且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
2. 表示递进或补充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关系外,虚词「而」还可以表达前后各种程度上递进或补充关系。
例如:这部电影不仅画面精美⛰️,而且剧情扣人心弦。
她不仅工作认真负责 ,而且与同事相处融洽。
3. 表示并列关系:在句子中,「而」常常用于并列结构,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内容连接起来。
例如:他兼具好学勤奋 而乐观向上的特点。
这家餐厅以质优价廉⛰️而且口碑很好。
三、作为语气词的用法及例子1. 表示转折、递进或补充的语气:当「而」作为语气词时,它一般不与其他连词连用,并单独放在句末。
它的作用是给整个句子增加一种表示转折、递进或补充的感情色彩。
例如: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啦!而我们却常常感到不满足 。
尽管经济条件有所提高 ,而社会问题仍然存在。
2. 表示反问或推测的语气:虚词「而」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表示反问或推测。
此时一般放在临近名词或形容词之后。
例如:她只是几年没见了⛰️,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你怎能如此对待 一个细心周到 的女孩?四、总结通过以上对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子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其作为连词时主要用于表示转折、递进或补充关系,以及并列关系;作为语气词时则常用于表示转折、递进或补充的语气色彩,同时也可以表示反问或推测。
掌握并正确运用「而」的使用方法,将有助于提高中文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然而,虚词「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变化,需根据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例句
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例句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例句一、介绍和概念解释在汉语语法中,虚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
虚词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连结句子成分或者修饰其他部分。
而在众多虚词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而”了。
它经常被使用,不仅可以起到衔接前后内容的作用,还能够强调或者修饰一些情况。
本文就将围绕“而”的用法和意义展开论述,并举例说明。
二、表示相反关系1. 虽然…而…这种用法中,“而”放在两个并列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两个相反观点的作用。
例如:“虽然科技发达,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2. 一方面…而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而”,可以表示两个对立观点。
例如:“他有天赋才能,而缺乏实践经验。
”三、表示转折关系1. …不是…, 而是…这种情况下,“而”可以使句子表达出不同于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以为他会生气,不料他很平静,不是因为无所谓的态度,而是因为他相信我。
”2. …不是…而是…通过使用“而”,可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强调。
例如:“古代女子不是娇弱无能,而是坚韧顽强。
”四、表示让步关系1. 与其A不如B而这种用法中,“而”表达一种选择倾向或者结果倾向。
例如:“与其等着被裁员,不如主动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2. 虽然A,可是/却B当两个句子的内容矛盾时,我们可以使用“而”来进行连接。
例如:“虽然她很年轻,可是/却担任了公司高管的职位。
”五、表示补充或者解释关系1. 不仅A而且B“而”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补充。
例如:“他不仅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还非常谦虚。
”2. 是因为…才OR才…, 而…(次)通过使用“而”,可以使得后一部分更具有逻辑性和推理性。
例如:“他每天都早早起床,是因为喜欢看日出。
而我们有时昏睡至中午,更多只见日落的美景。
”六、表示推测和注意力转移1. A吗, 而B呢?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们经常使用“而”来表达猜测、询问或者期望对方回答问题。
例如:“他不是会做菜吗,而现在为什么还点外卖呢?”2. …可谓…,而…通过使用“而”,可以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并且突出主题。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或起修饰作用的字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字则是一种特殊的语气助词,其使用也需要注意一定的规则。
本文将介绍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其修辞功能。
二、“而”字的连接作用1. 表示转折关系:在句子中,"而"字常常承接前后两个相对矛盾或对比的内容,并表示转折的关系。
例如:“心安思过而不惑。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内心安定思考自己过错,从而避免糊涂迷茫。
2. 表示递进关系:当前后两个内容之间存在递进或扩展的关系时,可以使用"而"字来连接它们,并使句子更连贯。
例如:“君子知微而不为。
”这句话说明了君子能够察觉到微小之事并能控制自己不轻举妄动。
3. 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前因和后果之间的联系。
例如:“民以食为天,食以稻粱为主物;夫稻粱者,而谷之要也。
”这句话表达了食物对于人民的重要性,稻谷则是吃的主要食物。
三、“而”字的修辞功能1. 加强对比:在古代文章中,“而”字常用于两个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之间,以加强对比效果。
例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者,不特令色取容之寡义者也,其所链友道义绳奢靡欲者智也;非聚骨自树立之寡廉者也,已不内门高堂巧华丽也。
”这段话运用了多次“而”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揭示出一些人心灵上的弱点。
2. 表示补充说明:有时候,“而”字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进一步扩展前面的内容。
例如:“假令夫水泊悬沙之地,则长百里可左右听见报船之行杨声;夏日野外,则五百步已入耳矣。
然未尝是南北交通路件速与否一决于总栈发落与否者。
”这段话通过使用“而”字来进行补充说明,使得句子更加完整明确。
四、“而”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虽然文言虚词“而”的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减少,但它仍然有一定的运用空间。
1. 表示让步关系:在一些句子中,"而"字可以表示一种让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庄子·逍遥游》
复音虚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 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阅读训练
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3)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 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6)耳。”曰:“老臣 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 ,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而
请大家一起读下面短文,试着翻译并解释 “而”
•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 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 (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 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 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 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四)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惜五其)假用设武关系而。不可译终为“也如果”“假如”。
(锲六而)修不饰舍关系,.可金译为石“可地”镂,可(不《译。荀子•劝学》) 死而有之,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吾七尝)表终因日果,而今思译为矣:因《而劝、所学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9)之数,以卫王宫 (10)。没死(11)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 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12)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 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 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 (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 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 “然。”
了”。(11)语气助词,表
肯定语气。
【而】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两小儿辩日》)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三)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译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图穷而匕见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解析:(1)连词,表并列
。蟹六跪而(1)二螯,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 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2)复音词,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
:“ 诸君而(3)有意,瞻 的意思。(3)连词,表假
予马首可也。”婉贞,而( 设。(4)代词,通“尔”。
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 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 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 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译文:
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 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 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 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 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 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 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 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 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 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
(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微独(18)赵,诸侯有在者 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 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 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19)多也。今 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 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 所使之。”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 馆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八)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2.用作代词, 一般作定语,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你,你的。(5)连词,表 转折。(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8
。众应之。既而(8),婉 )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 (9)连词,表承接。(10
,果大捷。众皆叹:婉贞, 小女子而已(10);其行 ,乃巾帼英杰而(11)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 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阅读训练
1、比较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Biblioteka 断正确的一组是(C)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②至于赵之为赵
③媪之送燕后
④恣君之所使之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