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尼采

合集下载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提起尼采,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说起,据说学生时代的尼采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

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

很多人把尼采视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尼采早期的作品中的确会看到受叔本华影响的痕迹,但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由于人生的大多数痛苦都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他告诉人们要禁欲。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应该直面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核心思想——“超人”哲学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以冒险为乐。

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尼采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

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他是这样介绍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的,分别是“你应”、“我要”和“我是”。

骆驼就是“你应”,即无条件服从,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来要求群众的,狮子就是“我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孩子就是“我是”,没有拘束的为天地的一切立法,超人正是达到这一境界,正如《西方哲学史》中指出的那样,“超人是无法界定的,超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体现在他不断的自我超越上。

超越形而上学——尼采透视论研究

超越形而上学——尼采透视论研究
生命 提 升 的 条 件 。在 保 存 中 透视 形 成 了生 命 的 境 域 , 而在 向更高处 的透视 中, 生命 得 以提 升 并 显 现 为 强 力 意
志 。 这 就 是 尼 采 眼 中世 界 的 真 实 状 态 ( Wa h r h e i t ) 。
关 键 词 :透 视 ; 自在 之 物 ; 强 力 意 志 ;形 而 上 学 ;尼 采
件事 , 我们 关 于这件 事 的“ 概念” 、 我 们 的“ 客观性” 就越 完善 。但 如 果要 消除 意 志 , 取 消全 部 情 绪 , 假 设
我 们 能 够 这 么做 : 那 又如 何 呢 ? 这 难 道 不 就 叫 做 阉 割 理 智 吗 ?
从 这段 文字 看 , 对 于 自在之 物尼 采 依 然持 否 定 态 度 , 所 谓“ 纯粹 、 无 欲求 、 无痛苦 、 无 时 间 的认 识 主
我 的哲 学 家先 生们 , 从 现在 起 , 我 们 要 更 加提 防 那 种 危 险 而 古 老 的概 念 虚 构 , 它 曾经放 置 了一 个
“ 纯粹 、 无欲 求 、 无 痛苦 、 无 时 间的认 识 主 体 ” , 让我 们 提 防诸 如 “ 纯粹 理 性” 、 “ 绝 对精 神 ” 、 “自在 的认 识 ”
必 须承 认其 对立 面—— 自在 之物 , 而 他 又要 废 除 自在 之 物 , 这 样 就无 法 在 感 觉 的范 围 内找 到 自然科 学
的最终 依据 了。 因此 , 尼 采必 须超 越 表象论 , 以便走 出这种 悖论 。起初 , 他 是 从认 识论 的角 度提 出透视 论的 , 这集 中体 现在 1 8 8 7年 出版 的《 论 道 德 的谱 系 》 一书, 其 他 则 散见 于 同期 的笔 记 中 。《 论 道 德 的谱 系》 中的透 视论 集 中体现 于 以下 文字 :

(完整word版)尼采哲学

(完整word版)尼采哲学

论尼采的强力意志摘要: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一、尼采的强力意志思想产生的背景强力意志是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一种价值尺度也译作权力意志的哲学理论,尼采的哲学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即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尼采在垄断资本主义刚刚崭露头角的时代就主动地把论证社会的“强者”的权力意志当作他的哲学的根本目标,把他的整个哲学理论叫做“权力意志论"。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雄心勃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

二、尼采的强力意志尼采把叔本华的“生活意志”变为“强力意志"。

他说:“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同样,你本人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

强力意志实际就是生命力。

为什么这种力量是世界和人的根本呢?尼采并没有做过多的本体论论证。

“强力意志”与其说是形而上学的本体,不如说是一种经验的概括,带有假设性质。

他说:“假如我们成功地把我们全部本能生活解释成一种基本形式的意志,即强力意志的发展与繁衍,假如可以用所有的有机功能来指示强力意志,那么,我们就有权把所有的活力都毫不含糊地定义为强力意志”.在他的眼里,世界处于万类竞长、生生不息的状态,这就已经证明了能动的生命意志的普遍存在和支配作用。

关于尼采的故事

关于尼采的故事

关于尼采的故事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样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尼采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尼采是德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等,他的诸多言论虽狂妄自大、令人震惊,但是依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尼采十分自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发扬,仅仅在欧洲几个小国之间流传,他的学说是在他死后才被发扬光大,所以有人认为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又极度自负,因为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才导致了他的发疯。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尼采的发疯与家庭遗传的疾病有关,他的父亲因为脑病去世,他的弟弟也因为脑病去世,不仅如此,尼采也遗传了慢性头疼病与视力衰弱症,又在普法战争时传染了赤痢白喉,导致尼采被病痛折磨发了疯。

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因为一个女人发的疯。

当时尼采深爱着一个美丽的女人,但是因为自己太笨拙,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尼采天才的自尊受到了挫折,他甚至写了几首诗给那个女人:“几如果你看到我疯了,我将痛恨你的心酸的泪水;如果你看到我开心了,我将痛恨你对我的轻蔑。

”尼采为什么发疯至今也被学者们争来争去,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尼采是被这三者一起折磨发疯,导致最后在街上抱着一匹被马夫鞭打的马精神崩溃,忧郁而痛苦的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关于尼采的思想尼采的哲学在当时被称为“行动哲学”,什么叫“行动哲学”呢?就是指的是要把人的欲望和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人们想什么不再是空想,而是想了就去做。

尼采的哲学思想相当的具有傲气,并且蔑视一切,所以他的思想很受后现代哲学的赏识。

尼采几乎对所有的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批判,例如他借助狂人之口说“上帝已死”,就是批判宗教,批判宗教的思想压榨人们的思维,如果要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才可以。

尼采认为人有强弱之分,强者占少数,而弱者却占多数,尼采全盘否认并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相反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这也与尼采的自负有一定的关系。

尼采美学概论

尼采美学概论

尼采美学概论周国平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

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事实上,尼采的美学尽管不太受专治美学史的学者重视,对于艺术家却有极大的魅力,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这方面,别的美学理论恐难与之匹敌。

一、日神与酒神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弄清这两个象征的确切含义,乃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温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

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缘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缘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

尼采说:“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

在日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向幻觉之迫力”支配着人,不管他是否愿意。

可见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在尼采看来,美的外观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幻觉。

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

在艺术中,造型艺术是典型的日神艺术,表现在荷马史诗和希腊雕塑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形象堪称日神艺术的典范。

日神冲动既为制造幻觉的强迫性冲动,就具有非理性性质。

有人认为日神象征理性,乃是一种误解。

其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批评欧里庇得斯的“理解然后美”的原则,指责他以冷静的思考取代日神的直观,业已与这种误解划清界限。

我们应记住,尼采始终视理性为扼杀本能的力量,谴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哲学扼杀了希腊人的艺术本能—包括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

作为形而上学家的尼采——尼采早期真理观研究

作为形而上学家的尼采——尼采早期真理观研究

假相 :我们完全受 困于这种假相 ,由此假相而持存 ,于是不得不把 它感知为真 实的不存在者 , 即在 时 间 、空 间和 因果性 中 的持 续 生成 ,换 句话 说 ,就 是经 验实 在 。 ”在 这 里尼采 再 次 点 出 了 自
在 之物 和现 象 的对 立 ,所 谓 “ 真 实 的存 在 者 和 太 一 ”就 是 自在 之 物 , “ 经 验 实 在 ” 就是 现 象 。
过 天才 来创造 新 自在 之 物 的真理 ,本 文通过 重新 构造尼 采 早期真 理观 的 内在 逻 辑而展 现 了尼 采形
而上 学的 实情 。 【 关键词] 自在 之物 ;真理 ;形 而上 学 ;天 才 ;尼 采
【 中图分类号]B 5 1 6 . 4 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5 6 6 ( 2 0 1 3 ) 0 1 - 0 1 1 0 - 0 6
对 立 的一 。
散了 ,通往存在之母 、万物之最 内在核心 的道路 敞开在眼前 。 ” 由此可 以看出 ,两者各司其职 ,阿 波罗的工作是美化 ,太 阳当然是要普照万物 ,奉 献 出 自己的 光 华 的 ,万 物 只 在 这 光 亮 中才 能 显 示 自身 ,这个和那个具体 的东西 ,由此才能 和其他 东西区分开 ,获得 自己的外观 ,这就是个体 化原 理在 发生作用 。而这种显示 的结果就是所谓 的假 相 ,而似乎只有在这种亮度下 ,人才能在人 世 的 苦海 中找到继续生活下去 的勇气 ;酒神 的作 用则
戏剧 历 史 学 的一 个题 目。但 就 在尼 采 批判 同时代 的美 学家 时 ,他 否 定 了这种 看 法 : “ 对 于 现 象
和 自在之物的对立 ,他们一无所知 ,或者 ,同样不知 出于何种理 由,对此什么也不想知道。 ”由 此 ,尼采点出了 自己关于悲剧之思想 的核心 ,即现象和 自在之物的对立 。当然 ,这种对立 的具 体情况 ,已经和在康德和叔本华那里的情况不同了。本文将证明尼采关于悲剧 的思想完全隶属 于 他 自己 的形 而 上 学 ,并 因此 和 真理 紧密相 关 ,因 为从 尼采 的角 度看 ,所谓 形 而 上 学 ,其 实 指 的就 是关 于 自在 之 物 的真 理 。作 为艺 术 的 悲剧 ,在尼 采 看 来是 通 达 自在 之 物 之真 理 的途径 ,而

尼采的句子

尼采的句子

尼采的句子
"上帝已死,这是我们杀了他的。

"
这句话揭示了尼采对神的否定,以及人类自身责任的呼吁。

"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斗争。

"
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的展现,一切生命形态都在相互竞争中成长。

"凡是不把我杀死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
这体现了尼采"自我超越"的思想,逆境磨练出的是更为坚韧的个体。

"没有永恒的事实,也没有永恒的真理。

"
尼采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认为一切都是暂时的观点和解释。

"生活就是冒险,或者无话可说。

"
尼采呼吁人们勇于面对生命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勇于尝试和挑战。

以上是我根据对尼采思想的理解而创作的几句话,没有直接引用他的原文,但旨在体现他的一些主要哲学观点。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

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尼采究竟是否摆脱西方形而上学,这不是一个可用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简单地予以解决的问题。

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热点之一,它既表现了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对象、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也表现了人们对哲学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依笔者之见,尼采确实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制造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实际上任何一种学说,就其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而言,都必须包含着形而上学的追求。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一尼采始终以"叛逆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自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弟子","宁作萨提尔,也不想当圣徒。

"〔1〕他的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厚的诗味,他的主张、论断、观点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常常是一些寓言、格言、隐喻,象泉水一样喷涌,象瀑布那样倾泻。

他也不象以往哲学家那样去构造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大全,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

尼采对形而上学传统的否定首先表现在他反对西方哲学。

自古以来就致力于探究的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最高本质、能理解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的绝对原则(终极真理)。

因为这种追求必然导致神、上帝的观念,两者相连相通,并经过长期发展,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明的传统。

同时,这些观念也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最基本概念。

尼采则毫不留情地要摧毁西方形而上学的这个根基。

他说:最终实体、最高本质、上帝等等都不过是虚构的概念,而不是实在的。

"'上帝'、'灵魂不死'"'拯救'、'彼岸',这些东西都属于概念,我可没有为它们浪费过时间。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主义的评价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主义的评价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主义的评价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海德格尔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理解置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塑造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尼采”形象。

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

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

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

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

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

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其究竟结果如何?简言之,存在之思是海德格尔的唯一之思。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由存在者出发的思都是对存在的遗忘。

由此。

海氏把西方形而上学史定位为“存在”的遗忘史.海德格尔的这一基本视域取决于他关于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区分,即所谓的“存在论差异一。

由这个区分加上他对形而上学地形地貌的了如指掌.海氏成了一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勘探者和绘图家.这构成海德格尔哲学最重要的贡献。

但是.正像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的诗所说那样:“你如何开端.你就将如何保持。

”他的“存在之思”最终陷入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循环论证”.从而难逃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命运。

众所周知,“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主题,在《存在与时间》“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这一节中.海德格尔就指出了自己追问存在可能面临的一个循环论证。

“必须先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规定存在者.然后却根据此在这种存在者才提出存在问题。

这不是兜圈子是什么?”但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现象学方法可以保证自己不陷入这样的循环。

“存在意义问题的提出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循环论证’。

因为就这个问题的回答来说。

关键不在于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论证.而在于用展示的方式显露根据。

”“用展示的方式显露根据”就是的现象学方法。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翻转,并分析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这些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领域,一直致力于探讨存在、实体和本质等核心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形而上学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向和变革,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要翻转,包括古代哲学从自然哲学向本体论的翻转、近代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翻转,以及现代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翻转。

这些翻转体现了形而上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注点和方法的转变,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

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存在论、时间观、空间观等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研究形而上学。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前述三次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些翻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而上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第一次翻转:从柏拉图到尼采形而上学的第一次翻转,可以说是从柏拉图到尼采的历程。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念论为后世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真正的存在是超越于感知之外的理念世界。

这种对理念世界的追求,使得柏拉图哲学具有了一种超越性,但同时也导致了现实世界的被遗忘。

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尼采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论断,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于超越性存在的依赖。

尼采认为,人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个体的价值,而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世界。

尼采简介

尼采简介
Sprüche)
The Wanderer and his Shadow (Der Wanderer und sein Schatten)
Daybreak: Reflections on Moral Prejudices
(Morgenrö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强力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悲剧性的生存观——没有善恶,只有强弱
用此解释人类行为乃至宇宙间一切现象(同时也解决了早年的酒神 和日神的矛盾)。尼采通过分析许多心理现象,发现了基本的心理 动机(BASIC PSYCHOLOGICAL DRIVE)是WILL TO POWER. “生命,存在中最好的形式,是蓄积冲创的意志---每件事物的目的, 不在于保守而在于成长增大.生命为个体追求力量的最高感觉;生 命本质上是追求更多的力量……” --- <查>
——
——
时状神性 阐哲使未现
的 思体 活理雄性的 人
狄的态正的 释学命来实
生想
和崇的人
奥肯的论世尼性

活洞突
哲拜描(
——
尼定存 界采的

意观破
学 绘道
索态在
的存

义历中真 (德斯度源自新在史的理超更)


诸真
人高


形理
)超




爱 的 定 命
)
尼采思想受到的影响
希腊悲剧精神: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相互激荡,产生了辉
Only where there is life, is there also will: not, however, Will to Life, but—so teach I thee—Will to Power! )

哲学家尼采的简介

哲学家尼采的简介

哲学家尼采的简介尼采是德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等,他的诸多言论虽狂妄自大、令人震惊,但是依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尼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尼采的简介弗里德里希&middot;威廉&middot;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其兼具艺术家的浪漫气质,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

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

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

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

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尼采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

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哲学

尼采哲学

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 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 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 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为了表现其生命力 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 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 意志。
颓废的文化

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 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 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 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也就是 被异化了个人。
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 原则支配的产物。

主人道德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 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 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 的约束, 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 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 道德观念。
力意志》, 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700 页。
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 值, 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 本原,它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 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 命力、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

永恒轮回说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 关。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 轮回,世界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 回中三各种表现。 尼采以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 守恒的学说为依据,认为权力意志在全体上 是永恒同一的,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但 在它表现的局部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

【经典语录】尼采语录

【经典语录】尼采语录

简单做人,应宽容忍让,以君子之心度人,以坦荡之心处事,以宽容之心交友。

多为别人办好事,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这样,你心里就会多一层阳光,脸上就会多一缕春风。

尼采经典语录1、在爱中始终有点疯狂。

而在疯狂中始终也有点理性。

2、这是不错的、我们热爱生活,并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生活,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爱。

爱里总有疯狂的成分,但同样的疯狂里也有着理智的成分。

3、基督教是一个体系,对于事物的一种通盘考虑过的完整的观点。

4、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5、爱拥有一种欲望,渴望将人尽可能提高。

6、如果我们学会使自己更加愉快,那么我们最好不要给别人制造痛苦,不要有折磨别人的念头。

7、谦虚、勤奋、和善、中庸、你们就是这样希望于人的吗?善良的人?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理想的奴隶,未来的奴隶。

8、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9、哲学家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感到有一条可怕的鸿沟,把他们同一切传统分离开来,置于恒久得光荣之中。

这是虚伪包围中的10、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11、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2、The true man wants two things: danger and play. For that reason hewants woman, as the most dangerous toy.13、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14、Moral is low person groups to block a higher people's fiction15、我就这样常坐在深深的荒漠之中,16、欢乐和痛苦紧紧相连,无法只有欢乐没有痛苦。

你生活中要做个决定、要么痛苦少,欢乐也少;要么痛苦多,欢乐也多。

17、无选择的求知冲动,犹如无选择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一种下贱的本能!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作者: 周国平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0732
出版物刊名: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30页
主题词: 隐喻;主谓结构;因果范畴;语言形而上学
摘要:尼采是第一个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展开全面批判的哲学家。

在批判中,他步步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

揭露了语言对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支配力量和语言在欧洲形而上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是用逻辑虚构出来的道德化本体,而逻辑又是语法造就的,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主谓结构造就了因果范畴。

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主语的信仰,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

他进而提出一个假说:语言预先决定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家所属的语言谱系或类型预先决定了他的世界观类型。

他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预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尼采海德格尔的《尼采》分为上、下卷(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全集版第六卷),计有一千零五十页,印成中文恐怕要接近八十万字了。

英译者干脆就把根据单行本(一九六一年)译出的英文版做成四卷,且还把下卷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三章(第八、九、十章)省略了——因为这三章此前已经另有一个单独的英文译本,立题为《哲学的终结》(琼·斯坦博译,纽约,一九七三年)。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中,尼采未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无论在早期弗莱堡和马堡讲座中,还是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均少有关注和论述。

而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连续做了六个讲座,专论尼采思想;之后又写了几篇论文讨论与尼采哲学相关的形而上学史问题。

如我们所知,那年头正是德国纳粹暴政肆虐时期,而且海德格尔在此前不久(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曾积极投身于运动。

因此不能不令人想到:希特勒帝国的快速而灾难性的崩溃,作为尼采基本思想的强力意志,与海德格尔所谓西方形而上学在存在历史中的终结,以“一种独一无二的、令人不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了。

海德格尔所做的六个尼采讲座依次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冬季学期);《西方思想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一九三七年夏季学期);《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冬季学期);《尼采关于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的学说》(一九三九年夏季学期);《尼采:欧洲虚无主义》(一九四○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尼采的形而上学》(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冬季学期,已预告而未做成)。

眼下的《尼采》两卷本就是作者根据上列讲座(第三个除外)整理而成的,此外又加上了相关的四篇论文(作于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四——一九四六年)。

所以,从时间跨度上讲,海德格尔的《尼采》历经整整十个年头。

一个尼采,海德格尔集中地讲和写了十年。

他的讲法不是为了应付教务,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教授先生们,备好一两个课后就可以管半辈子或一辈子用了。

海德格尔讲了六个学期的尼采,没有重复的内容。

这本身就是大师做派。

显然,海德格尔是胸有成竹地进行他的尼采课程的——要知道那时正在战乱的喧嚣中!在几个讲座中,他先讲了尼采与美学(第一章),接着讲尼采与形而上学(第二章),再讲尼采与知识学(第三章),然后讲尼采与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史)问题(第五章)。

如果说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哲学门类系统地清理尼采哲学,那么,下卷除了总结尼采形而上学外,更加显突了“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课题,把形而上学(包括尼采形而上学)置于“存在历史”框架之内。

必须指出,形而上学史只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一部分,夹在“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之间,这个“之间”就是自柏拉图到尼采的哲学史。

海德格尔在本书下卷中做了大量的概念史分析工作,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哲学的起源和终结(完成)。

尼采何许人也?不久前国内学界因为刘小枫教授的一个演讲而重热尼采;作为对刘文的回应,陈家琪教授写了两篇文章来试解“尼采是谁?”的问题,进而自然延伸到“我们是谁?”的问题。

这也许是中国学界最有意义的尼采百年纪念了。

事关对尼采及其哲学的定性定位,也关乎“我们”对自己的定性定位。

有一点无疑是个进步:诗化的尼采理解已经不再。

还有一点也似乎没有争议:若要知道“我们是谁”,先有必要知道“尼采是谁”。

尼采是被解释的尼采。

时至今日,“尼采”不止代表尼采这个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思想史事件,若用海德格尔的深度想法来讲,甚至就是一个存在史事件。

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这个意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一个激进的形而上学批判者和颠覆者,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主义,有着清楚透彻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

其次,尼采建立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即“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作为存在学把essentia思考为“强力意志”,又以神学方式把存在者整体的existentia思考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这就是说,尼采的形而上学同样既是存在学又是神学——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否定神学(上帝死了!)。

而从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看,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极端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从而把西方形而上学带向了完成。

“形而上学的尼采”可以说是在海德格尔那里确立起来的。

此前的尼采形象并非如此。

此前(此后似亦难免)的尼采形象大致有两大特点:凶险恶毒、浪漫轻率。

前者盖出于政治的或心理(学)的评判,后者基于文学的或美学的评判。

这两点往往被糅合在一起,遂造成一个恐怖怪异的尼采形象。

这不能说没有尼采本人的原因。

众所周知,此公为人荒诞不经,为文狂放无羁,而且终于精神错乱了。

文化乱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骂一骂,一直咒到上帝老爷的末日(“上帝死了”)。

有些骂法听来不免过分了,如称康德为“稻草人”,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面具制作者”,德国人都是“庸众”,他们“没有脚而只有大腿”等,直让人想不通希特勒为什么要推崇如此尼采。

这等人物,在传统一息尚存、文化还讲究个体面修饰的十九世纪,自然难有容身之地,也就不免被误解、被排斥、甚至于被敌视了。

的确,尼采是容易被轻薄的。

海德格尔却想扭转风气。

我们也知道,凡海德格尔做的各类解释工作,受非议者居多,典型如他的希腊思想解释,康德哲学解释,荷尔德林诗的解释等,其尼采解释亦不在例外。

就其尼采解释来说,海德格尔总以为,他并不是在与尼采的文字、著作辩论,而是在与“实事”本身“争辩”。

据海德格尔自陈,他的尼采解释有两个目标:一为“切近目标”,是要认识尼采“哲学基本学说”,认识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结构;二为“最远目标”,是要对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形而上学进行“争辩”,而在“存在历史”意义上,这种“争辩”同时也是对“另一个开端”的“准备”。

一般而言,我们应当如何来了解一种形而上学,诸如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或者叔本华、尼采的形而上学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即对存在者的揭示。

形而上学这种“真理”首先揭示出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是“什么(Was)”,存在者整体存在的“如此实情”(Daβ)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Wie)”。

存在者的“什么”,即“存在状态”,被称为“什么存在”(Wassein)”,拉丁文的“本质(essentia)”;存在者整体存在的“如此”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被称为“如此存在(Daβ-sein)”,即拉丁文的“实存(existentia)”。

“本质”和“实存”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范畴,以至于各色的形而上学总不免在这两个范畴之间颠来倒去。

进而,存在者之存在是变动不居的,存在者之真理也与之相应地改变着自身,因此也就有了“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历史”——“真理”和“历史”——的问题。

最后,无论何种形而上学的“真理”,都需要有人来“保存”(安排、奠基、传达),所以就要求某种“人类”。

于是,在海德格尔看来,一般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就由以下五个基本环节构成:本质、实存、真理的本质、真理的历史、人类;若用更简化的讲法,那就是五个基本概念:“本质”、“实存”、“真理”、“历史”、“人类”。

这样五个环节,海德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统一本质”的“五重性”。

落实到尼采的形而上学上来,海德格尔就认为,对应于上述五个环节(“五重性”),有五个“基本词语”可以标识尼采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强力意志”表“本质”,即存在者本身之存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表“实存”,即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公正”表“真理”,即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虚无主义”表“历史”,即在强力意义上得到规定的存在者之真理的历史;“超人”表“人类”,即为强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所要求的那个人类。

在具有总结性意义的本书第六章“尼采的形而上学”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形而上学做了一种结构性的理解,其基本策略就是对上述五个“基本词语”的分析。

我们试着对海德格尔的分析做一概述,首先是“强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海德格尔指出,对尼采“强力意志”的误解颇多,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和贬义恶意的误解。

原因在于人们一直是从心理学上理解强力意志,而不是从形而上学上理解它。

然而尼采分明说:强力意志是“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强力意志》,第六九三条)。

凡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

人们通常愿意认为,尼采的强力意志说是对生命力量的张扬。

这没错。

的确,尼采经常从生命现象入手来讲强力意志。

其典型的说法是,意志是做主人的意愿,是要支配、控制什么;但即使是奴仆的意志也有强力意志。

原因有二:一是奴隶以自己的身份掌管着由他命令的劳动对象;二是仆人虽低微,但对主人来说不可或缺,往往引导主人依赖于自己,所以就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了主人。

做一个仆人,这依然是强力意志的一种方式。

对于强力意志的普遍性,尼采用一句话来传达:意志“宁求对虚无的愿意,而不是不意愿”(《论道德的谱系》,第三篇第一条)。

因为在“对虚无的意愿”中,强力总还有所求,总还为自己保证了命令的可能性。

凡有生命者都是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但尼采讲的“生命”就等于“存在”。

所以,说尼采的“强力意志”是一个表示存在者之“本质”的形而上学名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强力意志”说的是存在者的“什么”,即“本质”。

有了“什么”,还得有“如何”之解。

第二个大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轮回(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代表的就是这个“如何”,即存在者整体的在场方式,也就是尼采对于“实存”问题的形而上学解答。

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永恒生成,但提高与保存是一体的,否则强力就会无限地泛滥。

因此,强力本身必须为自己设定提高与保存一体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尼采称之为“价值”,也称之为“支配性构成物”,即科学(认识)、艺术、政治、宗教等——实际上就是强力意志的价值表现形态。

如果强力意志既永恒生成,又在其形态方面受到限定,那就必然得出一点: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整体就必须让相同者重新出现,而且相同者的轮回必须是一种永恒的轮回(《尼采》下卷)。

有了“永恒轮回”说,尼采的世界解释已臻极致。

所以,尼采称他的轮回说为“观察(沉思)的顶峰”。

“要点重述: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乃是最高的强力意志。

……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

”(《强力意志》,第六一七条)第三个概念是“公正(gerechtigkeit)”,被尼采用来表示“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

把“真理”解为“公正”,这是一个怪异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