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 PPT课件
![肌力训练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02aeb0e009581b6bd9eba5.png)
心性训练)
等速与等长、等张相比,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 速运动,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 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等速运动能 依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疼痛疲惫等状况,提供适合 其肌肉本身的最大阻力,且不会超过其负荷的极限。因此,等速运动 具有相当高的效率与安全性。
适应症
适应证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禁忌症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
况。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
阻训练。 4.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肌肉、骨骼外伤后术后早期的患者
生较大的肌力;同时,离心收缩时伴有对粘弹性组织的牵张,可抑制 粘弹性组织的重构,促进功能恢复 离心收缩时所耗费的代谢能量要少于向心收缩时,因此启动相对容易 。 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关于肌肉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的张力,一 般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原因: 1. 牵张反射 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 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 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 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 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 力。
核心肌群的训练
对于人体内一些稳定肌,核心肌群,又该如何进行肌力的 训练呢?比如骨盆,躯干,脊柱旁边的一些(肌群腹直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前部、竖棘肌)
器械:我们可以采用exercise ball,balance board(平衡 板),破坏平衡条件,诱发这些内在核心肌群的收缩对其 进行训练。
运动生理学_10肌肉力量
![运动生理学_10肌肉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0c2506c6240c844769eaee53.png)
b.运动训练 →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生、内 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 ↑
c.肌纤维增殖:待研究因素
2).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组成越高肌力越大
3).肌肌收缩时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越大,产生的张 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肌节最适初长(2.0-2.2m)时,粗细肌丝重叠 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大于最适初长时, 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 小于最适初长时, 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虽然↑, 但不如最适初长时。
2 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的抗阻力练习。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时间,利于工作能力↗; 生理效应 提高肌肉绝对力量; 提高肌肉无氧代谢能力(由于肌肉持续收缩,供血↘) ⑴ 省时省能,又能提高肌肉力量; 优点 ⑵ 能弥补动力性练习时不易锻炼到的肌群和力量较弱的肌群 ⑴ 易疲劳(由于无放松); 不足 ⑵ 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明显。
4).关节运动角度
同一块肌肉在关节的不 同运动角度时差生的力量也 不同。 (在不同角度时,肌肉对骨 牵拉角度不同造成的。) 2.神经源因素 1)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 维参与收缩的能力。 能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 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 位参与活动(MVC: maximum volunteer contraction) 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替↗和及时准确(+) 或(-),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 系,特别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 力量。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强而集中→同步高频(+)↗→动 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运动单位募集↗→力 量 发放高频冲动增加肌肉强直收缩程度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 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
《肌力训练》ppt课件
![《肌力训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768c4c48d7c1c708a14539.png)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治疗师:康绍权
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耐力:指肌肉持续的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 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 肌肉的三种收缩方式: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速 收缩。 在我们康复治疗的工作中,肌力的训练是一个应用 特别广泛的技术,不论是在中风患者软瘫和痉挛期 乃至恢复期,还是在骨折术后肌肉力量的恢复训练 等等都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肌力训练。
优点:增强全关节活动 范围内的肌力,改善肌 肉运动的神经控制,不 需要贵重的仪器,可多 个关节同时运动等。
缺点:活动范围内阻力 距和最大肌力距不一致, 影响训练效果,容易受 惯性影响,对活动造成 疼痛的不适用。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八)等运动 1.适应证 根据肌力恢复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
肌纤维的类型红肌纤维红肌纤维型肌慢肌慢颤氧化型白肌纤维白肌纤维型肌快肌快颤糖酵解型型肌快肌快颤糖酵解型中间型纤维中间型纤维肌肉的初长度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收缩的类型肌肉收缩的类型离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其支配神经的功能状态其支配神经的功能状态神经冲动强度越大频率越高神经冲动强度越大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肌肉力量越大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女性肌力为男性的女性肌力为男性的23232020岁之前肌力渐增岁之前肌力渐增20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逐渐下降77心理因素心理因素661
返回
13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五)抗阻训练 1.适应证 4级以上肌力 2.训练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
阻力作用的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返回
14
(六)等长收缩训练(2-5级)
肌力训练的操作方法
![肌力训练的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9f99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8.png)
肌力训练的操作方法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锻炼方法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身体的稳定性、改善身体姿势、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等。
下面我将介绍肌力训练的操作方法,包括选择训练方式、安全注意事项、训练计划的制定等。
首先,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非常重要。
肌力训练可以分为负重训练、自重训练和辅助设备训练三种方式。
负重训练是利用器械、哑铃、杠铃等外界负荷来进行训练,可以快速增强肌肉力量。
自重训练是利用自身体重来进行训练,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适合初学者和没有器械设备的人群。
辅助设备训练是利用橡皮带、健身球等辅助设备来增加训练难度和效果。
根据自身情况和目的,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非常重要。
其次,进行肌力训练需要注意安全。
在进行负重训练时,应确保器械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在选择重量时,应根据自身力量水平逐渐增加负荷。
在自重训练和辅助设备训练时,应确保选择合适的训练场地和设备,避免滑倒或摔伤等意外情况。
此外,合理的热身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慢跑、拉伸等方式预热肌肉和关节,减少受伤的风险。
然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肌力训练计划也非常重要。
首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目标设定一个合理的训练周期,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30-60分钟。
其次,分配训练不同肌肉群的日子,例如一周训练腿部、臀部和躯干,下周训练胸部、背部和肩部。
每个肌肉群的训练时间一般为3-4组,每组8-12次,以达到肌肉力量的提升。
此外,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重量,可以通过增加组数、减少休息时间或增加负荷来逐渐提高训练强度。
最后,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应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姿势和动作的正确性对于肌力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每个训练动作都应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注意腹肌的收紧和核心力量的发力。
例如,在做深蹲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外展,下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背部挺直等。
如果不确定动作是否正确,可以请教专业教练或观看相关的训练视频进行参考。
第三节肌力训练 PPT
![第三节肌力训练 PPT](https://img.taocdn.com/s3/m/f41b50b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e.png)
(2)加重物抗阻力得主动运动
• 患者直接用手抓取重物或将重物固定在身体某部 位进行训练。
肱二头肌肌力增强得抗阻训练
股四头肌肌力增强得抗阻训练
(3)重锤与滑车抗阻力得主动运动
❖ 1)此项训练方法就是利用重锤作为阻力,利用滑车来确定 牵引力得方向;
❖ 2)当牵引力得方向与肢体成直角时,肌肉才可发挥最大收 缩力;
❖ 肌肉得尺寸 ▪ 肌纤维得横断面积
❖ 肌纤维得数目 ▪ 遗传特性
❖ 神经肌肉效能 ▪ 肌纤维得募集率 ▪ 肌纤维得同步 ▪ 肌纤维得发动率
一、影响肌肉力量得20因06素
❖ 年龄 青春期力量开始增加 最高峰处于20-25岁 25岁以后呈每年1%递减
❖ 生物力衰学减的因速度素与运动有关 ▪ 初长运动度可以延缓这种衰退 ▪ 肌腱得止点
肌力训练得基本方法
(四)抗阻训练
1、适应证 4级以上肌力
2、训练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 流体阻力 阻力作用得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抗阻运动训练方法
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
加重物抗阻力得主动 运动
浮力抗阻力 得主动运动
训练方法
重锤与滑车抗阻 力得主动运动
摩擦阻力抗阻力得主动运动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2
超常负荷原则
(2)训练时间:主要包括肌肉收缩时间与运动时间。
1)肌肉收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得训练,即训练 时,如肌肉收缩得时间短,则强度就较大; 如肌肉收缩较长时间,则训练得强度应较小。
2)运动时间就是指一次训练所需要得总时间,包括 肌肉收缩得时间与期间放松得时间。
• 基于10RM
2set = 3/4 10RM x10
运动康复治疗学03肌力训练
![运动康复治疗学03肌力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4e14373ad02de80d4d840cb.png)
4、等速运动
等速测试系统主要由操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处理 系统两部分组成 确立一定的收缩速度后,使肌肉进行收缩,仪器 内部的自动机构保证肌肉收缩力越大时,阻力也越 大,收缩力下降时阻力也减小,从而保证在收缩过 程中速度恒定 适用于脊柱和四肢肌肉力量测试和训练,运动系 统损伤的辅助诊断和预防,康复训练的疗效评定等
②抗机械阻力运动:
阻力可以用沙袋、哑铃、墙壁 拉力器或专用的肌力练习器等 重物可以直接固定在关节的远 端,或通过滑论、绳索固定
根据经验,重量大,重复次数少 有利于发展肌力 重量中等,重复次数多,有利于 发展肌肉耐力
2、抗等长阻力运动
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肌肉缩短或 关节运动,肌肉没有作功,但能产生相 当大的张力,由此能增加力量 为了增加关节活动全范围内的肌力, 必须把关节置于不同角度的位置上训练, 每次抗阻力维持5-10s为宜
被动不足
当多关节肌被拉长伸展时,在其中一个关 节已经被拉长后,在另一个(或其余)关节 就不能充分被拉长,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 的被动不足
5、训练次数宜多的原则
为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一次的收缩 训练是往往不够的,若无关节疾病或肌 腱炎,训练的次数宜多不宜少
6、训练至疲劳但 不过度疲劳的原则
此原则认为,如训练有充分时间,且出于 高度自愿,训练应一直进行到出现疲劳感为 止,如训练中途没有休息而直接进入疲劳则 更有效
抗阻训练类型的效率
等张收缩只能训练肌肉中的Ⅰ型慢速纤维 等长收缩能训练肌肉中的Ⅰ和Ⅱa两型纤 等速收缩能同时训练肌肉中的Ⅰ、Ⅱa和Ⅱb 三种纤维,因而可以最全面地锻炼肌肉
注
意
在训练病肌时,不一定同时满足上述六 原则,但1、2、3、4项是必须的,5、6项 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条件许可,同时满 足六项原则则更佳
肌力训练PPT参考课件
![肌力训练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103da86bec0975f465e295.png)
阻力可来自于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 碍力量等。
阻力通常施加在训练肌肉远端附着部位,方向总 是与肌肉收缩使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
具体方法是:在活动范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 的阻力,中间最大;达到足以使患者发挥最佳能 力,但又不过大而阻止患者完成活动的阻力水平; 施加的阻力应根据患者肌力改善的情况逐渐增大 。
24
(二)原理
25
1、肌肉适应性改变
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主要是使 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
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 能也可获得改善。
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由于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 应的肌力形成最佳匹配,因此可较好地达 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46
2、按有无阻力分类
辅助-主动训练 主动训练 抗阻训练
47
(1)辅助主动运动
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 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辅助力量由治疗师、 患者的健肢提供,也可利用器械、引力或 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
对于肌力训练而言,疲劳的标志为肌力不增加反 而减退、运动速度减慢、运动幅度下降、运动协 调性明显降低、患者主诉疲乏劳累。
55
2、过量负荷原则
即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 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水平,并保 证超过一定的时间,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 力的目的。
训练强度 训练时间 训练频率 训练间期 收缩方式
肌力训练下肢躯干课件
![肌力训练下肢躯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c2eba810a6f524ccbf85dc.png)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后伸: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收缩引起。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前屈: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收缩引起。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屈髋肌群
训练方法
主动肌
髂腰肌
辅助肌
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耻骨肌、 短收肌、长收肌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外展: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上部纤维收缩可使 髋外展。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髋外展肌群
主动肌
臀中肌
辅助肌
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
四.髋部肌群的肌力训练 五.膝部肌群的肌力训练 六.踝部肌群的肌力训练
七.躯干肌群的肌力训练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0efd6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4.png)
增强肌力训练
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
增强肌肉耐力训练 等速训练
2.按照不同肌力大小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助力训练
主动训练 13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肌力训练的其他方法
➢临床应用
返回
14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1.抗阻训练原则
2.超量恢复原则
疲劳度原则
频度原则
返回
32
解剖学概要
1.肩关节肌群可分为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 内旋肌群。
2.肘部和前臂肌群可分为伸肘、屈肘肌群、前臂 旋前、旋后肌群。
3.腕和手指肌群可分为伸腕、屈腕肌群和手肌。
返回
33
解剖学概要
肩部肌群:
1.三角肌
位于肩部,从前、中、后三侧包围肩关节;
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肌束 向外下方集中,
3.皮肌炎、肌炎及发返作回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28者
临床应用 禁忌证 4.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肌肉、骨
骼外伤后术后早期的患者不宜进行肌力训练。
5.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 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
6.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 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返行回 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29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1
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 第三节 增强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 第四节 增强下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 第五节 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
术
第一节 概述
➢基本概念 ➢肌力训练的目的 ➢影响肌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肌力训练方法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 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 绝对肌力。
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 量也越大。
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具有适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脑瘫 脊髓损伤 …….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
肌原性疾病
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 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
多发性肌炎
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 等。
开链运动或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近端固定,远端活动的运动 方式,有利于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训练,例如手握 哑铃进行肱二头肌训练。
闭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远端固定,近端活动的运动 方式,有利于运动轴各肌肉的协同性力量训练,例 如下蹲运动训练对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 腿三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的综合力量训练。
(二)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
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主要是使肌 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
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不同收缩形式的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
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
越大。 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
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型 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 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枢神经系 统的发育等。
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 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 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 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 展。
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练习引起肌疲劳 适宜的练习频度
练习 疲劳恢复 形 态 功 能 变 化
超量恢复
原有功能 形态水平
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 畸形起矫治作用。
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 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 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 变。
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 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 也可获得改善。
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
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 复的过程。
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速 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 耗,通过一定时间休息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 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 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 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
(四)训练方法分类
1、肌肉收缩形式分类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速收缩
(1)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训练,收缩时肌 肉长度基本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称为 静力训练(static exercise)。
优点
动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 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器械; 可用于某些等张训练不易锻炼或无法锻炼的肌群,
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 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
个体状况
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健 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在20~30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 值。
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 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
4、肌力下降的原因
年龄增加 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系统疾病 肌原性疾病
肌力训练
Muscle Strength Exercise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顾绍钦
(一)概述
1、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2、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肌肉横截面积 肌肉初长度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肌肉横截面积
超量恢复原理
力量 增长
增强肌力的方法
主动训练是增强肌力的唯一方法! 在神经支配能力不改变的前提下,肌肉力量
的提高不可能超过1级。
(三)生理作用
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 肌萎缩。
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 缩。
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 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
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 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 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 的运动单位。
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较 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释放 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
年龄增加
20岁后随年龄增加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上 肢下降更快。
废用性肌肉萎缩
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 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肌肉 萎缩。
完全卧床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 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 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肌肉也出现萎缩,股四头肌和踝背伸肌尤为 明显,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通过适当 运动训练,肌肉容积可复原。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3、肌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肌肉的功能状况 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个体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也直接影响肌力
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缺氧 酸中毒
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
钙离子 肾上腺素
肌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收缩方式
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 形式。
如四肢的内收肌群; 可在石膏、夹板固定时或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疼痛
症状等情况下应用; 潜在的损伤少,较为安全,故可在术后早期康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