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地理学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就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系统的地理学知识体系;2.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科学、教育、决策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4.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设置1.地理学基础课程:地理学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气候学、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3.实践课程:地理实习、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学、区域规划与发展、生态旅游、农村与农业地理、都市流域与城市发展等。

三、实践教学1.地理实习:通过地理实习,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

4.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实习:每年安排一次地理实习,组织学生到地理学相关领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等实际问题。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

(二)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及环境教育等各种基本能力。

具体要求为: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1.学制:学制四年,学习年限3-6年。

2.总学分:160学分,其中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不包含见习、实习)不少于20学分。

其中,通识必修课程总学分数43学分,通识选修课程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6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师范类必修课12学分,师范类选修课8学分。

三、学分分配表四、课程设置注:通识选修课的开出需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符合标准的才能开出。

注:教育实习必须先取得教师职业技能相关合格证。

其中,必修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可从中选择8学分,选修课程可由各相关学院开出教师教育类的选修课程,也可选修教科院开出的教师资格考试类课程。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由学生申请测试,测试合格后发相关技能的合格证。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2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2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2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2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是以地理学科为基础,培养地理科学教师的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地理理论和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地理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地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具备较高的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2.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能够承担地理学的中学教育工作,培养和指导地理学科学生。

3.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参与地理科学的科研项目,发表地理学论文。

4.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教育和教育政策。

二、培养要求1.必修课程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原理、地貌学、气候学、环境学、资源与环境、地理国情调研等。

2.选修课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环境地质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

3.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教育实践、参加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毕业论文独立完成一篇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展示个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模式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考察等。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和方法。

2.开设地理实验室,提供现代化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与地理研究所、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4.培养学生从事地理教学实践,参与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团队专业教师队伍由有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其中包括研究领域涉及地球物理学、环境地质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各个方向的专家。

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又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经验。

五、实践平台开设地理实验室,配备现代化地理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和科研实践平台。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发展需要,主要面向中小学,培养拥护教育方针,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地理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满足冬奥会发展需求,培养可从事资源环境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区域开发建设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二、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熟悉关于基础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熟悉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掌握从事中小学地理教学所必备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4.了解地理科学的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和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二)能力要求1.具备从事中小学地理教学的能力;2.具有手工绘制常用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及自制教具的能力;3.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4.具有组织课外活动、探究性学习的能力;5.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能力;6.具有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7.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

(三)素质要求1.具有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具有地理科学的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及意识;3.具有防范自然祸患、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4.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5.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6.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四、核心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地貌学、旅游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城市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世界地理、地理、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学教育学、地理教学论、中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本科)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本科)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胜任中学、中等学校地理教育工作,以及在科研、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地理、环境、资源、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管理与开发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专业知识方面①系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受到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的训练。

②教育学、中学地理教学、心理学与行为学等的基本知识。

③计算机和多媒体基本知识,专业外语基本知识,社会文化知识。

(3)能力培养方面①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地理实验能力、野外考察能力、专业调研能力、现代地理技术应用能力、地理科研能力。

②地理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板图板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学生及分析教材的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

(4)体育方面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挑战与挫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二、学制及学位授予学制:四年学位授予类型: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第二课堂学分符合学校要求三、学分要求:151.5 学分(151.5Credits)第二课堂学分符合学校要求四、学分学时结构。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从现代地理教育理念出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地理科学事业,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中学地理教师。

同时,从现代地理科学横跨自然、人文社会和技术三大领域的特点出发,培养具备整体思维和空间分析能力;具备运用现代地理技术解决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等各种基本能力。

具备在科研机构、企业从事地理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养: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身心健康;2.热爱地理教育事业,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地理教学基本理论。

并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地理学教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3.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了解国内外地理学发展及地理教学的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及科学素养;4.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文献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具有良好地理学科研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3-6年。

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54+6,课堂教学学时约为2500;四、授予学位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4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4

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4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4一、培养目标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地理学科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地域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地理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对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研究和地理教学。

3.掌握较高水平的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科研及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写作地理学术论文和教材、参与地理学科教材编写。

5.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能够参与相关工作和决策。

二、培养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重点研究方向。

3.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包括地理实地调查、地理数据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能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科研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研究方法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具备写作科研论文和撰写教材的能力。

5.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开展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教材编写和地理教育研究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科学实验、地球科学概论等。

3.专业课程地理统计与遥感数据处理、地理研究方法、地理教材编写、地理教育原理与方法、地理教育实践、区域规划与区域开发、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的宗旨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
广的学科视野,高超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强、批判精神健全、实践
能力丰富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1.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和了解地理学的有关学科发展史、理
论基础和实践模型;
2.掌握和以地理学的视角思考和分析自然与人文遥相呼应的问题;
3.掌握空间情景感知和可视化分析技术;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
5.具有跨学科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承担各种地理科学研究课题;
6.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相关问题;
7.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地理科学研究工作中发挥重
要作用;
8.具有较强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思维能力;
9.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培养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本科生应学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理学史,地
理学专题,地理数据与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实验室等;
2、专业课程:本科生应学习地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理学
二专业代码:********
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
四专业简介
本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扎实教学科研基础的专业体系。

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七、第八学期安排1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12周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以“实操技能”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通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能力
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三)发展能力
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七学制
基本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

八学时学分要求
课内总学时: 2326
毕业最低总学分: 186.5
九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士学位
十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教育学、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环境学等。

1. 教育学
课时:48课时;学分: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学校教育体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与原则、教学设计与实施、学校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研究等。

2.地球概论
课时:60;学分:3.5;课程类型:专业认知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天球坐标、地球生存的宇宙空间环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日食和月食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球生存的宇宙环境形成与演变、完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培养地学空间思维能力。

3.气象学与气候学
课时:68;学分:4;课程类型:专业认知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地解释有关的天气、气候现象,认识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理解气候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了解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史实,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经济地理学
课时:48;学分: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工业与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等。

本课程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为脉络,从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区位、经济地理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和经济地理学新发展等方面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和运用本门学科理论与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5.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课时:64;学分:3;课程类型:专业认知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遥感数值图像处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图形图像的三维仿真表达方法和实际应用、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以及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的应用,硬件设备的操作,以及信息处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6.中国地理
课时:80;学分:5;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和区域分析两篇。

总论部分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 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中国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结构和人—地关系基本特征。

7.世界地理
课时:80;学分:5;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格局,区域部分,分别阐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及对外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等。

8.综合自然地理
课时:48;学分:3;课程类型:专业认知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重点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及时间地理规律;区域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级单位的划分—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局地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级单位的划分—土地类型学,重点研究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综合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9.环境学(13ZH********)
课时:48;学分: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环境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当今环境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管理与实践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了解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洞悉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十一专业主要实践环节简介
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巢湖、黄山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在第五学期安排2周进行,通过实习,巩固所学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把课堂所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认识志留系——三叠系主要地层、基本地质构造,通过实地考察直观了解构造与地貌的关系、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地质发展历史等。

2.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共安排18周,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实习是本科示范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殊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合格师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

3.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在第六学期安排1周进行,主要是认知见习,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了解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等。

十二毕业规定及其它必要说明
凡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环节,且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宿州学院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士学位。

十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备注:用()标注的,不计入计划教学周数。

(不设置的项目请删除。


(二)教学计划表1:通识能力培养计划表
通识能力培养计划表填写说明:
1. 用()标注的在课外进行,不计入课内学时。

2.大学英语实践课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 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安排,同理论课一并计入课程成绩,不计入总课时。

(四)教学计划表3:发展能力培养计划表
注:1.[ ]内学分/课时不计入“合计”、“总计”。

2.总课时=课内课时+课外学时。

教学计划表1、2、3中()内的学时及教学计划表3中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环节(按照《宿州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施方案》实施的、不以学时核算的实践及综合拓展能力环节)属于课外学时。

对于需计算学分的课外学时,统一按24学时1学分核算。

3.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的思政类课程,其学时、学分均计入“通识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栏,以[ ]标记,仅用于计算“社会责任学分所占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