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完美整理版)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诗歌鉴赏指导1230 1510: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练习:(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完美整理版)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基础知识0404 191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内心之情(即“虚”)。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完美整理版)
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诗歌鉴赏指导1118 0814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总结诗词鉴赏的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要把各题像这样才给分~!技巧型题考查方式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诗歌鉴赏一一十大置疑角度(答案)
诗歌鉴赏一一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一、(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
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答案】(1)、(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完美整理版)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诗歌鉴赏指导1026 1613: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语文新高考博客整理)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范式考题直击参考答案修辞手法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野夕答孙郎擢何逊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2008·四川卷延考区)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
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诗作简要赏析。
描写手法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同上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2014·全国卷Ⅰ)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2(完美整理版)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2诗歌鉴赏指导1230 1459: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鉴赏: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
这一特点,人所共称。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
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语文综合知识—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ﻭ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ﻭ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而来)。
高考语文中古诗词鉴赏题突破10大规律
高考语文中古诗词鉴赏题突破10大规律!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点,掌握规律是做题的诀窍。
对于那些摸不到规律的同学,下面这10大规律,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一、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题目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二、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三、抓诗眼、抓意象、抓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一般情况下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这些字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叫作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一般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四、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完美整理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诗歌鉴赏指导0416 1540: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课时安排:课时。
课堂类型:复习课。
教学步骤第一讲:诗词鉴赏总起课一、明《考纲》知考点统观全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2006年有很多省份高考诗歌鉴赏题赋分已升至8分)。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二)、景象: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景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三)、某些事物: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二、语言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见答题失误与对策
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见答题失误与对策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传统题、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浅显的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涉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方面。
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理解、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够答好。
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一些在学生答题时常犯的错误。
现加以整理,以期给学生以帮助。
一、方法不当,理解失误要能准确地回答后面的题目,就必须准确读懂诗歌的内容,而我们有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或者是对有关诗歌知识的积累不够,导致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失误,痛失全分。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桓灵时童谣汉无名氏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问:这首童谣讽刺尖锐,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正确答案是:诗歌反映了东汉末年选才用人名不副实的不合理现象。
而我们很多同学由于相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秀才”“孝廉”理解不到位,故而不能准确答出。
对诗歌内容理解不到位常见的还有;忽视诗歌题目中暗示的信息。
不大关注作者的相关情况及诗后的注解,对关键词语把握不准。
从而导致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错误。
对策: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在阅读时先局部理解,然后整体把握,最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观照全局。
具体研读时,应做到:①看标题,控信息。
③看作者,寻提示。
③看注解,获帮助。
④抓关键,明主旨。
⑤调积累,求比照。
二、答非所问,目中无题诗歌鉴赏题学生历来得分低,除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外。
不重视审题,不会审题也是重要原因。
有的学生对题目一扫而过,连问的是什么也没弄明白就匆忙下笔;有的学生对题中概念、术语不理解,因而无从下笔,乱写一气;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关键和限制条件,回答不符合题目要求。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够明确答题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 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 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 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 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 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 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 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 浑阔大。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 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 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 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 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 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 尽致。
例: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 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分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一句的意境。 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 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 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 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 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 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 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百强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鉴赏总结与反思
◇宫廷诗: 缠绵宛转 ◇田园诗: 恬淡宁谧 ◇山水诗: 清新优美 ◇边塞诗: 悲凉慷慨 ◇讽喻诗: 沉郁激愤 ◇咏史诗: 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 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 李白 ◇沉郁顿挫: 杜甫 ◇雄浑悲壮: 屈原 ◇淡远闲静: 陶渊明 ◇恬淡优美: 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3.含蓄蕴藉
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 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欲言还休,富有言外意、弦外音、话 中话,深沉厚重,深蕴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4.幽默风趣
语言诙谐机警,活泼有趣 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 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 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 感慨) 1. 菊花。2. 梅花。3. 松柏。4. 竹。5. 黍离。6. 冰 雪、草木。7.蝉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2. 莲。3. 连理枝、比翼鸟。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 和平的向往) 1. 投笔。2. 长城。3. 楼兰。4. 柳营。5. 请缨。6. 羌笛。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歌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比喻 、比拟 (拟人、拟物)、夸张、借代、 对偶、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 (叠词)、反语等
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精选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
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
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的意境。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
韵律变化
分析古诗的韵律变化,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押韵 和换韵来丰富诗歌的音乐性。
平仄与对仗
探究古诗的平仄与对仗,理解诗人如何运用声调的起伏和对仗的技巧来增强诗 歌的表现力。
诗歌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方式
分析古诗的开头方式,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开篇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力。
结尾收束
探究古诗的结尾收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结尾来总结全篇,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创新的表现手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些诗人会尝试新的表现手 法和技巧,通过分析这些创新之处,可以了解古诗在形 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创新。
10 质疑审美价值
诗歌的艺术美感
语言美
关注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和音韵,以及语言的形象、生动和精炼。
意象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以及它 们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剪刀比喻春风,形象生
动地描绘了春风的细腻和活力。
02
拟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性或情感,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白日和黄河拟人化,赋予其动态和生命,使画
面更加生动。
03
夸张
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例如,“飞流直下
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方式
1 2
语言是否优美
诗歌的语言是否优美,是否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否独特
诗歌的表达方式是否独特,能否给读者带来新的 阅读体验。
3
语言与表达方式的创新
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是否有创新,能否引领 潮流。
05 质疑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与效果
01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特点或表达某种情感。
诗歌鉴赏-十大解题要点整理分析(附最新例题及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十大解题要点整理分析(附最新例题及参考答案)壹~知识梳理~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自1994年以来诗歌的鉴赏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
从2002年起,又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
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
测试的角度也逐年变化。
三年来的高考试题及各处模拟试题,对诗歌鉴赏,命题者也在逐渐加重对表达技巧考查,下面笔者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简而言之,就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互渗融合的美学境界。
一般说来,都是通过物象来表情达意的。
无论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这是一种间接而又含蓄的抒情方式。
多被高考命题者关注,往往会从此设置疑点。
例如: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06年福建高考第10题)二、借史发议,托物抒情。
咏史诗常用借史发论、托物抒情的手法,因而不同的是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角度也是不同的。
诗人所选取的角度是根据它要抒发的感情或情怀所定,所以分析鉴赏咏史诗,把握作者的当时处境和思想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这恰恰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原因。
例如:2、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⑵两首诗在评论贾生方面艺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06年通辽市模拟考试第12题)【分析】:李商隐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完美整理版)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诗歌鉴赏指导1217 2101: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一)答题的要求1.符合题目的要求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请看下面的答案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
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
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
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
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
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学法学案(完美整理版)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学法学案博文收藏0626 150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学法学案教学目标1、在例析与解题训练中,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学会以“行话”规范表述鉴赏题。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主观型阅读(二)客观型阅读(一)主观型阅读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诗歌的“形象”(1)人物形象:a.诗人的形象(或抒情的主人公)b.特定人物形象。
(2)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人的象(意象)2、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3、诗歌“语言”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
(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
(3)象征语言。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眼睛)、“鸿雁”(书信)等。
4、语言风格①平淡②工丽③直率④委婉⑤自然⑥清幽⑦雄奇⑧奔放⑨悲慨⑩洗练沉郁5、语言结构①叠词②倒装③意象罗列6、语言效果①为形象服务②为主题服务③为意境服务7、表现手法:①记叙、议论、抒情、描写②衬托(烘托)、正侧、白描、虚实、扬抑③平仄、讽喻、用典、含蓄、互文、迫感、色彩、明暗、动静、远近、声寂、高低、大小、点面、哀乐、情景、铺垫、情理、悬念。
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画龙点睛、发人深省、开门见山、耐人寻味。
8、描写手法:①渲染②烘托③白描④动静⑤虚实⑥扬抑9、修辞手法:①夸张②拟人③对比④比喻⑤排比⑥移用⑦通感⑧对仗⑨衬托⑩设问(反问)10、炼字与诗眼诗眼、词眼、句眼,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练句)所作的理论概括。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炼意。
(一)炼字的一般规律:①五言炼第二、三或第五个字。
②七言炼第二、五中第七个字。
(二)炼字的种类:①炼数量词。
②炼形容词。
③炼动词。
④炼虚词。
(三)诗眼、词眼、句眼、文眼。
“炼字”就是重视字句的锤炼,字工句警。
“诗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
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文眼”能揭全文之首,或在篇首,中在篇中,或在篇末。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谈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完美整理版)
谈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诗歌鉴赏指导0317 0716: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知,高考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考查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语言→表达技巧据此,我们介绍鉴赏诗歌的四大技巧:技巧一:品味语言,推敲词句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直露平实,有的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还有幽默、典雅等等。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经典试题]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卷Ⅱ)邯郸冬至①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题思路]白居易被称为“大众诗人”。
白诗语言风格,考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参考答案]① 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绵长久远的愁思。
古代诗歌鉴赏题五大置疑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题五大置疑角度本文旨在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高考复习备考教学的实际,谈谈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五大置疑点,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题目、作者简介、小序、注释等方面置疑在考场上,没有办法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只能在试题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材料上格外留心,所以要特别留意试题中提供的题目、作者简介、小序、注释等已知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对理解作品很有帮助。
如: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下有一注:泗水,水名,源出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
四源并发,故此得名。
如果有人说:“朱熹这首诗是写他游春踏青所见所感。
”你同意吗?我们知道朱熹是南宋诗人,他所处的时代,金人已占领山东,朱熹不可能北上,因此说这首诗写朱熹踏青所见,并写下这首诗的写游之说不成立。
那么,正确的解读是:泗水暗指孔门,因孔子曾在泗水一带教授弟子,“寻芳”是求圣之道。
于“等闲”中体会到儒学的真谛,使之有了从万紫千红中感受到春的那种感觉。
这里,作者和注释就是我们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一个重要的台阶。
二.从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处置疑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一步。
关键语句,是诗歌中的诗眼,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词句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关键语句。
该句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歌的意境上置疑诗歌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能够领悟诗歌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抒发的感情。
如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诗歌鉴赏指导0716 1554: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
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
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
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
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
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
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
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
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
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
(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
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
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
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统考)【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
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
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
它是诗歌的生命。
古人云:诗言志。
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
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的思想感情。
而要想准确地把握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
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03年通辽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
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
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
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枰。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
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2003年淄博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
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
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
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
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
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2003年成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
其实这正是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
(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
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
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
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是怎样“言别”的?【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
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