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第一课时 上课用
《祝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祝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明白得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责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明白得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白得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会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包蕴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重点]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明白得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白得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明白得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责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青年爽朗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闻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进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但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败兴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完全摧残,中国的宽敞人民,专门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旧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确实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凄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祝福》第一课时课件
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 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 大旗手。1921年写成中篇小说《阿Q正传》, 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1923年
2.了解小说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 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 的风格类型。
3.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尝试写复杂的记叙文。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从现代文学人物 画廊里,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她一手提着 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根下端开了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 一个惨遭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自己的家门体面及尊严;说“然而……”,是其一转念觉得在妇女“出嫁从夫”的礼法面前又无话可说:婆家将她弄 回合乎礼法。鲁四老爷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6.“我”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 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也有其软弱 和无能的一面。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 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高中语文_祝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和分析祥林嫂形象特点;2.指导学生分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3.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指导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从而把握小说的深刻主题。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年祝福的夜晚应该是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场景,可有这么一个女人却在祝福之夜凄然死去,她是谁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祝福》,走进祥林嫂。
二、小说情节简介(设计问题:结合“我”对祥林嫂的三次印象,根据时间顺序概括小说情节。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过渡语:按照时间顺序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但是小说的情节却不是这么安排的,而是先写了祥林嫂凄凉的死在祝福之夜,别人没有可怜她,却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骂他是谬种。
这会让我们产生疑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写法叫——倒叙。
好处吸引读者,产生悬念。
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主人公祥林嫂。
)三、人物形象分析(问题设计:通读全文,说说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过渡语:同学们大多是说的她的优点,这是劳动妇女共同特征,并不能完全概括祥林嫂的特征,那么她身上还有什么特点是我们没有分析到位的呢?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下面的问题得到答案。
)四、探求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问题设计:在祝福之夜,祥林嫂惨死街头。
这个结局让人悲痛,发人深思,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究竟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1、寻找凶手主人:鲁四老爷、四婶亲人:婆婆、大伯众人:柳妈、其他群众自己:祥林嫂2、查找证据(回归文本)①鲁四老爷、四婶(残忍冷酷)表现:初次见面“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持支持的态度;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捐过门槛后仍然不让她参加祝福,使她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最后将她赶出了家门,沦为乞丐而死去。
《祝福》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祝福》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安排3/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熟悉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祥林嫂的变化,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重点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临近新年祝福的时候,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个年轻的老妇人死了。
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妇人到底是谁呢?在她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谁又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1.介绍作者。
2.介绍背景。
3.小说集《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彷徨》,比起其前部小说集《呐喊》来,“技术虽比先前好一些,思想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志却冷得不少”。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便于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主旨。
)二、疏通文本,把握结构(一)迅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这篇小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2.结局:寂然死去3.开端:初到鲁镇4.发展:被卖改嫁5.高潮:再到鲁镇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二)分析小说情节,小说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祝福第一课时教案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成都市华阳中学李涛教学目标1、初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情节结构及理解倒叙的作用。
2、初读文本,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命运,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有一篇著名的演讲——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我觉得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很有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温教授演讲中的一些句子,来开始今天的《祝福》之旅。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希望同学们今后有意识地多看一些富含哲思的书,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高中生。
二: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完整word版)《祝福》教案第一课时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引入: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郁达夫《怀鲁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灯下漫笔》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七十多年的风雨剥蚀,并未丝毫减弱鲁迅作品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
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
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一课时)2、分析把握并评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3、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4、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分析题目的作用。
(第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了解“祝福”这一习俗。
2.理清文章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一、导入展示鲁迅照片,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鲁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十五部三、时代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四、检查预习寒暄xuān送灶zào陈抟tuán朱拓tà呜咽yè咀嚼jǔjué荸荠bíqí五、理解标题“祝福”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一带的封建迷信习俗。
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可以从广义上称之为“祝福期”。
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篇一」《祝福》教学教案设计精选【教学目的】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
【教学重难点】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书为好,当然,也可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
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一、布置预习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
2、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⑴ 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
(说明: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⑵ 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3、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4、分析小说是怎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5、回顾课堂。
(说明: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说明: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祝福课件(上课用的)
关于祝福 :
“祝福”也叫“谢年”,是 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 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 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 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 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 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 福。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 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淡( dàn )然 俨( yǎn )然 雪褥( rù ) 瑟( sè )瑟有声 尘芥( jiè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 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荸荠( bí )( qí ) 絮絮( xù ) 呜咽( yè )
驯( xùn )熟 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 咀嚼( jǔ )( jué ) 渣滓( zhā )( zǐ )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 蹙( cù )缩 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 惴惴( zhuì )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 到鲁镇六年 • 到鲁镇七年 • 到鲁镇八年 • 到鲁镇九年 • 到鲁镇十三年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 有了丈夫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 福时很忙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贺老六死。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 很闲。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 法的运用。
6.12《祝福》第一课时 ppt(36张PPT)
写作背景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 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新文化 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 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 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 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 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新知讲解
如何读懂小说?
略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独立完成)
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 (独立完成)
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 (查阅资料、深入分析)
新知讲解
步骤1、朗读课文,请用简短的语言 概括小说的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开故乡的“我”,在旧历年 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 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 仆祥林嫂从来鲁镇到最后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鲁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小说,理清祥林嫂的经历,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 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小说的特点,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艺术手 法来实现创作意图的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 形成与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分析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提升对社会现 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
《祝福》(第一课时)鲁迅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小说集
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明 天》《药》《阿Q正传》《故乡》《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 《风波》《端午节》《社戏》《白光》《鸭的喜剧》(共14篇)
2.《彷徨》收集1924——1925年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 《肥皂》《祝福》《高老夫子》《长明灯》《示众》《孤独者》《伤逝》 《弟兄》《离婚》(共11篇)
淡(dàn)然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脸颊(jiá)
沸反盈(yíng)天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 jué)
赏鉴(jiàn)
渣滓(zhā zǐ)
瞥(piē)
拗(niù)不过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共10篇)
杂文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集》、等18部。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 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 》,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 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课用《祝福》ppt课件
打皱的脸 蹙缩得像一 个核桃 干枯的小眼睛
善女人 吃素 不杀生
柳妈
诡秘地说 又即传扬开去
是个无聊冷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 信的毒害很深的人,最终也造成了祥 林嫂的悲剧。
鲁四婶: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 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 加速了她的死亡。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封建思想)
研读:环境描写
•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 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环境描写——祝福
• 祝福1(初到鲁镇) • 祝福2(再到鲁镇)
• 祝福3(开头与结尾)
环境描写——祝福作用
小说三要素:
• 人物: 外貌、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 (序幕)—开端—发 • 情节: 展—高潮—结局—(尾 声) •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怎样鉴赏小说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 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 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 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 思想和艺术。 3、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
陈抟
xīn
tuá n
朱拓 炮烙
lĭ
tà
荸荠
bí qí
咀嚼 蹙缩
piē
渣滓 歆享
xù n
zĭ
pá oluò yăo
窈陷 唾弃
xūn tuò
牲醴
y ăn
•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 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 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 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 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 皇亲,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 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 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 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 迫,承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 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 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运动也成了这个时期鲁 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祝福》 应运而生。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 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公开课第一课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被封建思想支 配,不觉悟。 群众之间隔膜 、冷漠。
6我
讨论:作品中“我”的形象。
•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 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宽 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分析柳妈、鲁四婶的形象 2、归纳文中“我”的形象
第三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2)
忆往昔
看今朝
念明日
探讨: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1 鲁四老爷 3 鲁四婶 5 鲁镇的人们
2 柳妈 4 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 6我
2 柳妈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 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向祥林嫂的额角 ,又钉住他的脸。
6我
讨论:作品中“我”的形象。
• “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 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 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 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 的见证人。
小结
1.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礼 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重要人物。
语言描写,四婶因”饿“想到淘米时,才想到祥林嫂,说明祥林嫂 虽以其本分、勤劳得到认可,仍不过是个地位低下卑微的下人, 无足轻重。
3 鲁四婶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 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语言描写,表明四婶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并且有失体面,完全是 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全然不顾祥林嫂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次笑容
【明确】 第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真 心实意的、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能感受 到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 第二次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 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羞赧、 掩饰的笑,同时让人感受到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 的甜蜜回忆。 我们感受到这笑比哭更深沉的哀伤,把悲剧气氛强化 了,突出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四).动作描写
提问: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 是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 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 转了几圈,疑惑的 走开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失神的站着 难为情 心怀希望
彻底崩溃
小结:概括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 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 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 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 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 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
有关“祝福”: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 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 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 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 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 求来年幸福。
整体感知
情
节
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 文分为六部分;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三).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5P3段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 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 心疲惫、一无所有。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顺着眼
精神状态
初到 鲁镇
再到 鲁镇 死前 相遇
白头绳,乌裙,蓝 脸色青黄,但 夹袄,月白背心 两颊还是红的 仍然头上扎着白 头绳,乌裙,蓝 夹袄,月白背心
年轻耐劳 生机还旺 形容憔悴 极端痛苦
顺着眼,眼角 脸色青黄,只 上带些泪痕, 是两颊上已经 眼光也没有先 消失了血色。 前那样精神了
(4)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 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 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 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 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 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揭示的意义:
①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②揭示祥林嫂痛苦与悲哀;
③揭示祥林追求。
(二). 语言描
写 (1)自述阿毛之死
21P78段
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的对话
22-23P
99段
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 (3)与“我”的对话 15P 4--15 展示了其矛盾心理 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祝 福
第一课时 鲁 迅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生 是 家 人 , 死 是 家 鬼 好 马 不 配 双 鞍 , 烈 女 不 嫁 二 夫
ⅹ ⅹ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礼教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2)3次 肖像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 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 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 影,脸上也白胖了"。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 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 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 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 )
头发全白,全不像 只有那眼珠间 四十上下的人提着 脸上瘦削不堪 或一轮,还可 精神上毫无 寄托从肉体 竹篮,· · · · · · 下端开 黄中带黑 以表示她是一 到精神完全 了裂;她分明已经 个活物 垮掉的形象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概
括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 他的眼睛。
特
色
——鲁迅
( 3)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乞—— 不让祝福—— 行 问有无灵魂——
找眼睛
论特点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眼角带着泪痕 精神有些麻木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3)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3)最后来到鲁镇
(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 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 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 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 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 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 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三次肖像描写的特点
四、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 的情节提纲;
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祝 丈夫离世,外逃帮佣
福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祥林嫂——一个苦命的女人
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
(
一)、神态肖像描写
典型意义 :
祥林嫂——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
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安分、 愚昧 个性—顽强、倔强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走近作者
给大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鲁迅 和他的作品吧!
参见《学习指导》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 《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 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20 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 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 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 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 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 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 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 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 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梳
理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内容 情节
序幕 准备祝福祝福和鲁四 1—2
情 节 简 表
结局 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寡再到鲁镇
3—33 34—53 54—65 66—111
倒 叙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倒 叙 的 作 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 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使读者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 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 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 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 出反封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