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案1

合集下载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本次教学设计基于四首著名的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通过比较分析这四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难点: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讲授介绍四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基本信息,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讲授和反思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介绍四首唐诗(30分钟)讲述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作者、情感和主题等基本信息,帮助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步骤三:分组讨论比较(6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比较它们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用诗歌朗诵和阐释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步骤四:总结讲解(2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梳理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再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预习导学: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 荷(hè)锄道狭(xiá)沾(zhān)沾湿愿无违(wéi)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上两首诗的默写情况,导入二、赏读《渡荆门送别》1.交流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学重点:
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在课本上做简单的批注。
3.《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结
小结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三首唐诗。
2.在三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阅读和理解唐诗的方法。
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五言律诗的节奏。
2.思考:这首五律中有一联诗句特别有名,请。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二)《渡荆门送别》
1.学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游”字交代了诗人李白的此行目的,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此行诗人李白豪情满怀,对未来有着美好期待。
学生2:不行,“行”比“游”更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这种爱凝聚在诗人千万遍西子湖畔的行走中,这里的山山水水早已装在诗人的心中,被抚摸千万遍,而“游”就像一个过客,纵使炽热,也是游完就走,没有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
……
(四)背诵群诗
五、寄语诗心。
穿越时光隧道,我最想在 的 遇见 ,我想对他说: 。
师:请你说说“单车”是什么意思,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生:“单车”一辆车,随从少。使者出行按常理应该排场浩大,而王维却是“单车欲问边”,王维应该是名为出使边塞,实为被排挤出了朝廷。
2.师:我们还能从哪一联中很鲜明地感受到诗人这种被排挤出朝廷的心境。我们一起读一读。
全班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示例:
天地之美美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机勃勃与春意盎然中:请看,春日暖阳下,几处早起的黄莺正在争夺向阳的树,想要在阳光的沐浴下亮出春天最美的歌喉;谁家的屋檐下新来的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一丝丝,一寸寸筑起新年的幸福与期望。
2.学生自由朗读并静心书写,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展示:
学生3:
天地之美美在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优美中。请看: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面,就像仙人遗落在水中的一面明镜,天边的云霞变幻多端,就像那神奇美丽的海市蜃楼,疑心是天上高超的魔术圣手的杰作。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两首。

这四首古诗分别为魏晋古诗和唐宋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两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关于学生对于有一点文言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两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四、关于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三分钟演讲第二步:学习《归园田居》1、提出学习诗歌的要求。

2、提醒学生重点字词读音:荒秽荷锄道狭草木长愿无违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4、分析思想感情,重点解析“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

5、总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七年级语文第13课,以《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三首古诗为教学内容。这三首诗分别选自王维、李白和白居易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
1.《使至塞上》:体会王维描绘边塞风光的高远意,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渡荆门送别》: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分析诗中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3.《钱塘湖春行》:领略白居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理解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然而,我在讲授过程中也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村》)_初中语文教案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村》)_初中语文教案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村》)_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村》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场,归隐田园。

在《XX工业园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区教研听课)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区教研听课)
(4)学生结合体会有感情朗读诗歌。
4.发挥想象欣赏诗情画意
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在表格内完成)
质疑释疑环节
教什么
怎么教
5.有效帮助
集体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炼字: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中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教学重点
结合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三环
六步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环节
学什么
怎么学
1.课题导入
朗诵导入
2.揭示学标
方法手段
通过多媒体
3.自学指导
自学的内容
自学的题目
自学的歌,初步感知
(1)学生齐声朗诵(正音)
(2)学生点评朗读效果,引发对诗歌内容的思考
巩固提升环节
练什么
怎么练
6堂上练习
模仿赏析《使至塞上》时所用三个步骤来赏析《渡荆门送别》(在表格内完成)。
【板书设计】
景情
征蓬
孤寂落寞、抑郁悲愤
归雁
借景抒情
【效果反馈】
【教学反思】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情感:
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作者的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不禁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小学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唐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0.《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0.《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齐读。
理解情感。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将《归园田居》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种豆锄草
归辛勤劳作
园夕露沾衣

居无违意愿——甘愿归隐
烽烟
夕阳苍茫寥阔
构图美大漠壮美奇特
长河的塞外风光
长河
使
至线条美直烟层次丰富

上曲河
黄河愤懑抑郁
碧水的心情
色彩美红日鲜明深厚
青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整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壮美奇特的边塞风光的描绘寄托了难以言喻的愤懑抑郁之情。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所学的两首古诗,一首清新恬淡,体现了田园诗的闲适、自由;一首奇特壮美,体现了边塞诗的雄浑壮观,他们共同组成了我们古代诗歌丰富内涵,让我们放声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回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你会做何选择?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师生说评议。师: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也曾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
师补充强调:整首诗歌充满田园气氛,给人闲适自由浪漫的享受,这就是田园诗歌。
四、问题研讨,领会情感。
1、问:“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结合背景谈一谈。
明确: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举例:《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描绘了诗人远行的孤独和边塞的壮阔,是体会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的重要例证。
2.教学难点
-词汇的深入理解:如《使至塞上》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蓬”、“雁”,《渡荆门送别》中的“荆门”,《钱塘湖春行》中的“钱塘”,这些词汇在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对他们的引导和启发可能还不够充分。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观点较为表面,没有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教学难点部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仍是我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美、分析诗人的情感并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诗句的深层解读: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哲理。
-诗歌结构的分析:三首诗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的运用,对诗歌整体意义的理解。
-诗歌情感的表达: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人的情感。
举例:《钱塘湖春行》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学生需要理解“湖光”与“秋月”的交融意象,以及“潭面无风镜未磨”中隐喻的平静与清澈,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四川省德阳东汽八一中学肖嵋【教学设计】这两首诗虽各有风韵,但由于它们同属行旅诗(羁旅诗)就给我们走进它们提供了一些共同的途径。

所以我设计了借助行旅诗的一些解读途径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读懂它们的方案。

在解读过程中我将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两首诗气韵上的共同特点,让他们明白这两首诗不仅同属行旅诗,而且它们还是盛唐气象的极佳代表。

我将教学过程中分为三板块,第一个板块读诗:这个板块要求学生积累五言律诗的停顿规律,感受诗歌节奏之美。

第二个板块品诗:在学生了解了行旅诗的相关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使至塞上》并引导学生总结这类诗歌赏析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据此自行解读《渡荆门送别》并适时补充相应的答题模板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诗歌。

第三个板块:悟读:我带领学生一起发现两首诗都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诗可谓之“盛唐气象”。

最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诵)诗歌结束教学。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行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

3.积累行旅诗相关知识和“盛唐气象”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行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掌握行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学会朗读、品味节奏——品读美点、学会方法——1.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诵课文。

3.体会诗人情感。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1分钟)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情。

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清丽,幽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清新、细腻;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悲凉、哀伤。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感受与之不一样的唐诗气韵。

先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两首诗,让我们先从音韵上去感受它们。

一、活动一学会朗读品味节奏(一)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提示学生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的异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两首诗的各自特点和共同之处。

2.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感受诗中的情感。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

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

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

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

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

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

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

(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

(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