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江上渔者_教案
(教案与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
古诗词吟诵:5江上渔者[教育方针]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约意思。
3.打开幻想,了解古诗所描绘的风光,领会渔民日子的艰苦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育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约意思;打开幻想,了解古诗所描绘的风光,领会诗人所表达的爱情。
[教育课时]1课时一、景象导入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叙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作业的人,咱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提醒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思维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判其时的宰相,因此三次被贬。
年少失怙,对基层公民的疾苦感触较深,他倡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维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妇孺皆知,撒播千古。
二、熟读古诗1.温习学习古诗的办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咱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办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诵古诗。
(1)学生自在读古诗,留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诵,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全班沟通要点字词的解说。
(出没:若有若无,指一瞬间看得见,一瞬间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滋味鲜美的鱼。
成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考虑: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学生沟通反应。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来往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粗心,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天壤之别的日子状况。
(1)学习前两句: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你们看,每天江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十分爱吃鱼,特别是滋味鲜美的鲈鱼。
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分,会怎样说?(辅导了解“但”,在这儿的意思是“单单,仅仅”)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许鲈鱼滋味的鲜美。
《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
5.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由“鱼”引出“渔”。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他留下来的诗文有356篇。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师:你们看,每天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江上渔者(教案)【绘本课堂】202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古诗的意境,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理解诗人的忧民情怀,树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江上渔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诗歌内容:江上往来的商贾云集,江上风波的险恶,江上渔民的艰辛劳作,以及诗人对渔民的同情和关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理解诗人的忧民情怀,树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江上渔船劳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引出课题《江上渔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4.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体会: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6. 背诵检测:学生集体背诵古诗,教师检测背诵效果。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如何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的商贾云集江上风波的险恶江上渔民的艰辛劳作诗人对渔民的同情和关爱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2. 摘抄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合作,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
(2)引导学生谈论对江上渔者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江上渔者》。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进行例句练习,巩固记忆。
4. 句子与语法结构:(1)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
(2)进行替换练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四、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描述。
3.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
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2、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
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江上渔者》课文教案
《江上渔者》课文教案江上渔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江上渔者》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掌握《江上渔者》的词语理解和句子分析。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江上渔者》的复印件。
2. 讲解课文的PPT。
3. 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江上渔者》。
2. 讲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并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三、课文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课文中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分析和讨论。
四、拓展阅读(15分钟)1. 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文章,探讨与《江上渔者》相似的主题和意象。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与大自然、人生哲理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在课后做读后感。
五、表达能力培养(25分钟)1. 针对课文中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2. 给学生一些表达题目,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或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2.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朗诵比赛或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的美和内涵。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同时,给学生拓展阅读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5 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3.情感与价值懂得渔民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1.搜集诗人范仲淹的相关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启发谈话,解释诗题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同学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读得可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板书课题)2.解诗题:同学们,你们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全班齐读。
4.了解诗人。
学生小组讨论所调查的诗人资料,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师补充总结。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自己读古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读诗。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5.学生练习读古诗。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6.学生齐读。
7.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及反思
5. 江上渔者【教学内容】教科书P111 内容。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简单说出每句古诗的意思。
3. 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总结出了古诗的学法,分别是: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今天我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2. 谁来解诗题?“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江上打鱼的人。
)3. 你知道作者吗?(范仲淹。
简单介绍:宋朝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一生做官,为民着想,但遭人陷害,为官之路比较艰难。
)4. 知道了作者,理解了诗题,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来解诗意,悟诗情。
(看谁通过朗读、想象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朗读古诗1. 齐读古诗,请大家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出示词语,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出示第一句古诗,练习读出来。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长江附近来来往往的人。
说明人很多,这么多的人都喜欢什么?(3)两句一起读一读。
(4)这句古诗的意思能说出来吗?(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5)出示词语:鲈鱼。
介绍:鲈鱼是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脊青腹白,肉多刺少,味道鲜美的鱼。
你吃过鲈鱼吗?(出示鲈鱼的菜品)(6)古诗前两句,作者先写了吃鱼的人。
(板书: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过渡:哪句古诗写了打鱼的人呢?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波涛汹涌的江面,一只树叶一样单薄的、简陋的小船在风浪里来回晃动,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出示课件渔船(3)理解诗意:你看那一叶小舟,在海浪里一会看见,一会看不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积累并背诵古诗。
2.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3.通过资料补充,古诗拓展,深入体会诗人对捕鱼人的关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诗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作用。
【板块一:勾连旧知,释题导入】1. 导入诗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不仅可以用来赞美景物,说明道理,还可以用来揭露一种社会现象。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五言绝句《江上渔者》(齐读),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2.解释诗题我们曾经在很多古文里见过“者”,它一般表示“……的人”,比如在《守株待兔》中学到过“宋人有耕者”意思是宋国有一个耕地的人。
我们还在《学弈》中学到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下棋最好的人。
那么渔者就是——捕鱼的人,诗题的意思就是——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同学们能联系旧知理解意思,乃善学者。
3.认识诗人(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关爱百姓,政绩卓著,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世称范文正公。
其代表作有词《渔家傲·秋思》、散文《岳阳楼记》、绝句《江上渔者》等。
(3)小结:一个普普通通的捕鱼人,为什么会引起大诗人的注意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解释诗题,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建立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
【板块二:朗读古诗,疏通大意】1.读正确、流利随机指导“没(mò)”的读音。
2.读出节奏根据“前二后三”的基本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过渡:这首诗言语朴实,形象生动,范仲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3.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合作任务和要求: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式理解“往来人”“出没”“风波”“但”“君”等字词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大意。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诗,感受作者范仲淹对渔民的同情和关怀。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渔民生活,体会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范仲淹,他有哪些著名的诗句?2.解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江上渔者》,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箬笠”“蓑衣”等。
3.分析诗歌意象(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江水”“风浪”“渔船”等。
(2)分析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如何表现渔民的艰辛生活。
4.体会诗人情感(1)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渔民产生同情?这种情感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5.分析表现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对比手法,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对比。
(2)分析这种对比手法如何突显诗人的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分享一下。
四、作业布置1.背诵《江上渔者》全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部分同学对景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资源1.古诗《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
2.诗人范仲淹的简介。
3.与《江上渔者》相关的诗歌及图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江上渔者》优秀教案(精选5篇)
《江上渔者》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上渔者》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上渔者》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
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2、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
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讲解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结构和主题;第二至三课时:逐行解读文本,讨论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第四至五课时:分组讨论,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诗歌演绎;第六课时:总结复习,进行诗歌鉴赏和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2.让学生掌握《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结构和主题,并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对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有所了解。
2.讲解《江上渔者》的背景:解释诗歌的情境是在长江上,写渔夫捕鱼的情景,探讨诗人对渔者生活的赞美和感慨。
3.分析诗歌结构和主题: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及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整体认识。
第二至三课时:1.逐行解读文本:逐行解读该诗,讲解每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江心”、“江上”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至五课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诗人、渔夫、江水等,演绎诗歌的场景和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表演成果展示:让各组表演他们的演绎内容,并进行讨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合作和交流。
3.总结复习:回顾诗歌的主题、结构和意象,鉴赏和评价学生的表演成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第六课时:1.综合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文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诗歌鉴赏和评价:引导学生对《江上渔者》这首诗进行再次鉴赏和评价,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江上渔者》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的第五首诗歌。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尤其是“但”字古今意义不同。
3、通过吟咏,从四个入声字和婉转的上声韵的韵字里感受范仲淹对民生的关切与看到劳动人民命悬一线的痛苦。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引入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叫范仲淹。
2、出示范仲淹生平事迹,指名读。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1015n年进士,为官敢于直言,三次被贬,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后又带领军队在西北边关抵御西夏。
范仲淹是一位胸怀大志、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善作散文和诗词,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范仲淹,他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二、解诗题1、出示题目:请孩子们读一读诗歌题目。
2、我们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出示:“长江”“捕鱼的人”两个注释,请一位孩子对照注释讲讲题目的意思。
师补充: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江名的,一般指长江。
三、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诗歌,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特别注意“鲈”字的边声母,多音字“没”在这首诗里读“mò”。
3)读出“一、叶、出、没”四个入声字的短促。
4)读出上声韵的婉转并拖长。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齐诵诗歌。
四、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特别注意“但”字古今意义的不同。
2、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次读诵诗歌。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渔民的深切同情,培育学生热爱自然、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范仲淹的作品,描绘了江上渔民的艰辛生活。
2.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江上”、“渔者”、“风波”等。
3.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江水悠悠”、“风波不断”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2. 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
二、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鉴赏方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板书:重点词语、诗句的书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简介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江上渔者有什么印象?二、朗读诗文1. 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
三、文本解析1. 分析诗文的意象、修辞手法。
2. 讲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二、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文背诵、心得体会质量等。
3. 小组评价: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意和深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一、教学拓展1. 介绍范仲淹的其他诗作,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原文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活在近岸浅海夏秋进入淡水河川后,肉更肥美,尤以松江所产最为名贵。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
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生字。
2、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
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
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