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江上渔者_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3)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难点:(1)诗歌意境的感悟。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江上渔者的画面。
(2)提问:请问同学们对这幅画面有什么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江上渔者》。
2. 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中班古诗江上渔者教案实用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中班古诗江上渔者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通过讲解,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渔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内容。
2.讲解古诗教师板书《江上渔者》的诗句,逐句进行讲解。
讲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教师解释:江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喜欢吃美味的鲈鱼。
讲解第二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教师解释:你看看那些小船,在风波中出没,非常危险。
讲解第三句:“昨夜入江潮,悠悠逐浪花。
”教师解释:昨天夜里,江水上涨,潮水悠悠地追逐着浪花。
讲解第四句:“今朝泊岸处,依旧满江红。
”教师解释:今天早上,渔船停泊在岸边,江水依然呈现出红色。
3.分析意象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江上往来人”、“一叶舟”、“风波”、“潮水”、“浪花”等。
教师提问:诗中描绘的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如对美景的喜爱、对渔民的同情等。
教师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4.背诵古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江上渔者》。
学生反复背诵,直至熟练。
5.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关于渔者的古诗,如《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表示要继续学习古诗词。
四、作业布置1.背诵《江上渔者》。
2.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1.讲解古诗时,语速要适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
2.在分析意象和情感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作业布置要合理,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能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诗句时,通过提问和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但爱鲈鱼美”和“出没风波里”所蕴含的对比意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渔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渔夫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句子和生词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江上渔者》,提问:“江上渔者”指的是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划记生词和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拓展:(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中的社会现实。
(3)拓展相关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渔夫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江上渔者》。
(2)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应审视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描写江上渔者捕鱼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辛勤劳动和江上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渔者的同情和敬意。
2.2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图像,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江上渔者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江上渔者》,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3.3 生词与短语学习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3.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古诗《江上渔者》的朗读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4.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体验渔者的艰辛和江上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渔者辛勤劳动的尊重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体验渔者的艰辛和江上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江上渔者》的文本。
(2)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诗歌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江上渔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出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形象。
4. 诗歌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渔者在江上的辛勤劳动和美丽的景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江上渔者》,注意生字的书写和笔画。
2. 结合诗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劳动情景。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积极参与。
江上渔者的教案范文
江上渔者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解释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江上渔者》的整体内容和意境。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古汉语用法。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上渔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简短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深入探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场景,增强体验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收集,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对生词和难点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估他们对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五、作业与拓展: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江上渔者》。
写一篇短文,描述诗中的场景和情感,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有何启发。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音乐会,欣赏与诗歌相关的艺术作品。
鼓励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江上渔者在恶劣天气中捕鱼的情景,通过对比岸上人的欢乐与江上渔者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江上渔者捕鱼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总结。
5. 背诵诗歌: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记忆,提高语文素养。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江上渔者》2. 作者:范仲淹3. 诗意概括:对比岸上人的欢乐与江上渔者的辛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4. 重点词语:江上、渔者、风波、一叶舟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积累并背诵古诗。
2.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3.通过资料补充,古诗拓展,深入体会诗人对捕鱼人的关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诗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作用。
【板块一:勾连旧知,释题导入】1. 导入诗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不仅可以用来赞美景物,说明道理,还可以用来揭露一种社会现象。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五言绝句《江上渔者》(齐读),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2.解释诗题我们曾经在很多古文里见过“者”,它一般表示“……的人”,比如在《守株待兔》中学到过“宋人有耕者”意思是宋国有一个耕地的人。
我们还在《学弈》中学到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下棋最好的人。
那么渔者就是——捕鱼的人,诗题的意思就是——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同学们能联系旧知理解意思,乃善学者。
3.认识诗人(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关爱百姓,政绩卓著,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世称范文正公。
其代表作有词《渔家傲·秋思》、散文《岳阳楼记》、绝句《江上渔者》等。
(3)小结:一个普普通通的捕鱼人,为什么会引起大诗人的注意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解释诗题,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建立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
【板块二:朗读古诗,疏通大意】1.读正确、流利随机指导“没(mò)”的读音。
2.读出节奏根据“前二后三”的基本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过渡:这首诗言语朴实,形象生动,范仲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3.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合作任务和要求: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式理解“往来人”“出没”“风波”“但”“君”等字词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大意。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诗,感受作者范仲淹对渔民的同情和关怀。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渔民生活,体会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范仲淹,他有哪些著名的诗句?2.解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江上渔者》,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箬笠”“蓑衣”等。
3.分析诗歌意象(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江水”“风浪”“渔船”等。
(2)分析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如何表现渔民的艰辛生活。
4.体会诗人情感(1)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渔民产生同情?这种情感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5.分析表现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对比手法,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对比。
(2)分析这种对比手法如何突显诗人的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分享一下。
四、作业布置1.背诵《江上渔者》全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部分同学对景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资源1.古诗《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
2.诗人范仲淹的简介。
3.与《江上渔者》相关的诗歌及图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描绘的江上景色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江上渔者》、生词卡片、图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上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景色的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选取重点短语,学生跟读并运用到句子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景象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或写作,表达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江上渔者》。
2. 写一篇关于江上渔者的短文,描述渔夫的劳动情景和作者的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和感受,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出没风波里”所描绘的危险场景,以及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体会诗歌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描述。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渔民的生活,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江上捕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渔民的工作场景。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渔民的工作辛苦吗?为什么?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江上渔者》,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渔者”“但”“爱”“出没”等。
让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出没风波里”所描绘的危险情景。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但爱鲈鱼美”?这与后面的“出没风波里”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比吃鱼的享受和捕鱼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想象意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6、背诵诗歌学生自由背诵诗歌。
小组内互相背诵,互相检查。
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江上渔者》优秀教案(精选5篇)
《江上渔者》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上渔者》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上渔者》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
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2、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
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4.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古诗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悯农(其二)》一诗,引出新课。
导语:同学们,大家对《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还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原诗。
)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的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表现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古诗。
(教师板书诗题:江上渔者。
)二、理解诗题,初步感知1.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江上”点明了地点,“渔者”即打鱼的人,合起来就是“在江上打鱼的人”的意思。
2.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南城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喜好弹琴、读书,擅长创作诗词、散文。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5.指名朗读诗歌。
预设: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帮忙指正。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1.解词连句知大意。
(1)教师出示补充注释。
(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译文示例: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2.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对渔民的感受。
交流示例:生1:渔民完全是为生活所迫,才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在江中打鱼的。
生2: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鲈鱼捕捉不易,渔民的生活很艰辛。
3.教师小结。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江上渔者》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的第五首诗歌。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尤其是“但”字古今意义不同。
3、通过吟咏,从四个入声字和婉转的上声韵的韵字里感受范仲淹对民生的关切与看到劳动人民命悬一线的痛苦。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引入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叫范仲淹。
2、出示范仲淹生平事迹,指名读。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1015n年进士,为官敢于直言,三次被贬,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后又带领军队在西北边关抵御西夏。
范仲淹是一位胸怀大志、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善作散文和诗词,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范仲淹,他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二、解诗题1、出示题目:请孩子们读一读诗歌题目。
2、我们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出示:“长江”“捕鱼的人”两个注释,请一位孩子对照注释讲讲题目的意思。
师补充: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江名的,一般指长江。
三、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诗歌,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特别注意“鲈”字的边声母,多音字“没”在这首诗里读“m ò”。
3)读出“一、叶、出、没”四个入声字的短促。
4)读出上声韵的婉转并拖长。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齐诵诗歌。
四、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特别注意“但”字古今意义的不同。
2、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次读诵诗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用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江上渔翁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手法,使诗歌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3.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江上渔翁捕鱼劳作的情景,以及诗人对渔翁艰辛生活的感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进行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江上渔者》,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平仄和韵律;学生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美感。
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5. 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一首诗歌。
本文将围绕着这首古诗,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进行诵读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此句古诗。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江上渔者》的含义、吟诵其“渔舟唱晚”的诗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核心该课程的核心是诵读,通过诵读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内容,通过传播文化内涵,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享关于江河和夕阳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建起一种江河之上夕阳余晖的美好氛围,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在《江上渔者》的诗境中。
2. 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将诗篇读一遍,并让学生进行跟读。
然后,让学生对照着文本,自己读上几遍,以便体会诗的情感与意境。
3. 解析接下来,教师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通过深入探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注意到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旷野沉静和自由安静的氛围,渔夫在宁静的江面上,伴随着夕阳,吟唱自己的歌谣,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 诵读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一次范读,将重点词汇加上重音,让学生感知韵律和节奏。
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分组进行朗读,并互相进行点评和修改。
可以将这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反观和总结。
5. 小结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程进行简要总结和反馈,再次强调重点。
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江上渔者》的含义并能够熟练地吟唱所学诗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素养。
四、教学建议1. 制定练习计划,保证课程中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充分听读、理解和诵读古诗。
2.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声调和声音的起伏,体感韵律和节奏,彰显古诗的内涵和风韵。
3. 对于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的,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其通过体感或手势进行诵读练习。
4.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语文认知和审美素养。
江上渔者的教案范文
江上渔者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渔者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渔者辛勤劳作的敬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江上渔者》。
(2)提问:同学们对渔者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情感。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歌,加深理解。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对渔者辛勤劳作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 写一篇关于渔者辛勤劳作的小作文。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情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江上渔者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音乐配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播放古筝或古琴等传统乐器演奏的乐曲,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组织小组竞赛,如背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认识“渔、者、但、君”4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
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渔”。
1.由“鱼”字引出“渔”。
板书“鱼”认读:添上三点水。
2.复习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渔”,了解意思。
3.开火车读,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4.讲述“渔者”的意思。
5.揭题:江上渔者。
读题。
二、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1.出示古诗,配图。
师范读,古诗中写到了哪些人?
2.反馈交流:
古诗中写到了哪些人?自由读。
3.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看图想一想,这些人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谁来赞美一下鲈鱼的鲜美?
学习生字“但”。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2)学习: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看图想一想: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你知道吗?学习生字“君”“没”
出示句子:你们看呀,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4.小结。
三、诵读和背诵古诗。
自由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背诵。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区别字形。
鱼渔者都但担君群
捕()作()挑()()众
()民()是()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