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 副本
文学何以走向农民_赵树理对新世纪文学的启示
]史论[文学史的沉思]]文学何以走向农民——赵树理对新世纪文学的启示]张丽军文学何以走向农民?这个问题困扰着百年来中国文学,时时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促使中国作家进行思考,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运动的主题。
早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梁启超等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国民的奴隶根性,意识到文学走向农民的极端重要性。
源自晚清、成功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提倡用农民大众的语言来言说农民大众,力图在文学与农民大众群体之间建立一条精神沟通的语言渠道,实现文学启蒙农民大众的目的。
五四新文学就是白话文运动的直接产物。
弃置文言文、采用白话文的新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接近农民大众、进行思想启蒙的愿望。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人们开始反思,发现这种新文学与农民大众还有着很深的“隔膜”,与当时农村社会、农民状况渐行渐远,于是要求文学表现工农大众的大众化文学思潮出现了。
在文学大众化运动实践中,赵树理以农民接受的语言、叙事模式和为农民写作的文学观,塑造了众多典型农民形象,创作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文学,勇于揭露农村问题真相,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农民文学家。
更为重要的是,赵树理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的学习,以自己的文学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一种新的、以农民为本位的农民文学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同样陷入了五四新文学的接受困境之中,与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存在着巨大隔膜。
当代文学要么是不关注农民,要么是与农民格格不入;农民一方面对文学艺术有着巨大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却发现没有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合适的文艺作品。
广大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文化亏空”。
文学从大地的消逝似乎印证着文学界里一声声“文学死亡”的哀鸣!在文学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厚厚坚冰的背景下,探索赵树理成功为农民写作的文艺模式,无疑会为当代文学打破农民接受“坚冰”、重新从大地出发、获得艺术生命力提供丰富的启示。
(1)一、打破五四新文学与农民的“隔膜”,创作农民文学1925年赵树理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开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论文
论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摘要:赵树理是第一个出生于无产阶级的作家,他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
第四章 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
第四章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赵树理是一位贯穿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著名作家,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于新文学的包围之下最早提出了要做“文摊”文学家的志愿,他培养出新中国最早的小说流派“山药蛋派”,他曾有过一位中国作家最大的荣耀——他的创作被延安文艺界树立为“赵树理方向”而大加倡导,建国后他却因创作而获罪直至1970年被批斗致死,死后也因他的“农民写作”受到“精英写作”的排斥。
他生前荣辱俱尝死后毁誉参半。
一、强大而又隐忍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在中国是一个相对于阳春白雪的庙堂文化、主流精英文化的存在,是这样一个农业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沉淀下来的文化形态,是广大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它是下里巴人,粗犷朴实。
表达着老百姓的情趣爱好和喜怒哀乐。
文学领域里的章回体小说、宋元话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艺术领域里的各种地方戏曲、舞龙舞狮、泥塑面人、木偶布艺、剪纸雕刻等等。
民间文化形态多样,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
同时对庙堂文化及主流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当代文学中的民间文化“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的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民间文化形态在当代文学史上还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
即毛泽东倡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脉络乡土文学鲁迅、王统照、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沙汀、艾芜(《故乡》、《祝福》,《疯妇》、《鼻涕阿二》,《疲惫者》、《乡心》等)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
“我自七八岁时起,便给人家看牛、工作。
一直到现在有四十光景了……我这二十年作工里,每年十元算,也得有二百元钱了。
我这两百元钱,可不知谁给我偷了!我也不曾娶个把老婆,生个把儿子,化过去一百二百。
1940年代赵树理的文学意义
从4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 和文学观就一直是评论界言 说的对象。40年代后期,他 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 的“方向”而获得很高的赞 誉。建国前他的小说《邪不 压正》引起争论。《三里湾》 在50年代也受到批评。此后 直至文革,对他的评价褒褒 贬贬,时起时伏。70年代末 80年代初,他的价值重新得 到肯定,作品被关注。
3、小说的特色:
与《小二黑结婚》相比,这部作品少了一 些幽默式的喜剧色彩,多了一些冲突的复杂 和严峻。人物关系、冲突样式也大大复杂化 了。不但类型多而且同类人物也不相同。 李有才是最具有特色的人物。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三、《李有才板话》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 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 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 开的斗争。此小说得到更高 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料。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主人公李有才 地主阎恒元和他的亲族爪牙 “小”字辈人物。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 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倡导,因为他创作的 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 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周扬当年的评价实际 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 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这种倡导有 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与特色。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文革”后对赵树理研究的特点以及研究者们的 主要观点
(1)80年代初,文艺思想大解放,文坛上批判 “四人帮”的“瞒和骗”、“假大空”文学, 呼唤文学的真实性和现实主义回归。对赵理的 研究主要是称颂其“现实主义”精神和作品的 “反封建”主题。主要的研究者是黄修已、楼 肇明、刘再复
赵树理
赵树理评价赵树理写作风格:赵树理(右)与鲁艺文学系主任陈荒煤在一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冯志勤、西虎、威树、林依晨、赵少康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赵树理“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赵树理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
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
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
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赵树理1
怎样看“赵树理现象”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村。
农村生活环境对赵树理有三方面重要影响,并成为他以后创作的生活基础。
第一,赵树理出身贫苦,自小在农村长大,饱尝生活辛酸,熟悉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各阶层的生活。
第二,赵树理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通晓农民的艺术和欣赏习惯。
第三,赵树理熟悉农村的百科知识,人情风俗生活习惯。
赵树理深受父亲影响,加之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农村知识。
青年时代,赵树理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艺影响,他渴望把这些新东西介绍到农村去,但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写字下棋、会画几笔山水画,刻图章,爱好工艺创造,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说笑话,耍把戏,也是一个多面手,“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打不进农民中去”。
于是,他决心走文学的大众化道路,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进行创作,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这成为赵树理最初的,也是终生为之奋斗的创作宗旨。
赵树理早在抗战时期,就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被誉为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是现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周扬同志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作家的特点:“他文好人也好,文章有特色,人也有特色。
他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民心理;他懂世故,但又象农民一样纯朴;他憨直而又机智诙谐;他有独到之见,也有偏激之词;他的才华不外露,而是象藏在深入的珠宝一样不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他公正无私,对人民忠心耿耿。
这是最可宝贵的。
”1947年,晋察冀边区文联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对我国四十年代的后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赵树理在内容上提倡“问题小说论”,艺术上主张“民间文学正统论”,风格上推崇“大众化文学”。
解放后,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叶》等,后集结为《下乡集》。
还创作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另外创作改编过许多曲艺,戏曲作品。
继承与突破_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上接第 46页 ) 那么余华至少是在写这篇小说时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 ,一方 面他极力否定父亲形象 ,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 ,另一方面通 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 父权意识 。所以说作者本身 、自己内心世界对于所谓的传统 观念 、父权意识本身就存有悖论色彩 。
风顺的 ,软英的婚姻遭遇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封建思想意 识不会随着产生它的阶级的消亡而立即消亡 ,它还残留在 人们的头脑中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的表现出来 。
金桂这个新时代中的年轻妇女 ,向我们说明了“妇女参 加劳动 ”是妇女解放的真正道路 。在金桂身上反映了正在成 长的新的精神 。小说《登记 》中作者塑造了艾艾和燕燕两个 年轻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农村女性形象 。他们遇到的是人 们的陈旧观念所造成的偏见 。随着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 ,农 村中的女青年已不再为婚姻自主而进行斗争 ,他们能够完全 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自己的爱人 。《三里湾 》、《卖烟叶 》 中的玉梅 、灵芝 、玉兰面临的是选择怎样一个爱人的问题 。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她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
【参 考 文 献 】
[ 1 ]刘慧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文学看男权意识的批 判 [M ]. 三联书店 , 1996.
[ 2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序言 ) [M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4. [ 3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增补版 ) [M ].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005.
— 59 —
妇女解放的历程由于妇女因袭的重负而显得异常艰难 。 孟详英婆婆可以说是“三仙姑 ”的新条件下的继续 。孟祥英 婆婆恪守着清光绪年间流传下来的风俗 ,具有自己一整套的 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她心目中的媳妇应该是“头上梳个笤 帚把 ,下边两只粽子脚 ,沏茶做饭 ,碾米磨面 ,端汤倒水 ,扫地 抹桌 ……从早起来倒尿壶到晚上铺被子 ,时刻不离 ,唤着就 到 ;见个生人 ,马上躲开 ;要自己不宣传 ,外人辈子也不知道 自己还有个媳妇 ”。在孟祥英当了妇救会的干部时 ,她的思 想与新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她想用把孟祥英卖了以及分 家的策略抵制新思想 。但在新政权下 ,她无能为力 ,只能无 可奈何地吸吸自己的嘴唇 。作者写她面对新思想无可奈何 的失败 ,并期待着她的转变 。全国解放前夕 ,赵树理在小说 《传家宝 》中描写了这个转变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婆媳对待 “三件宝贝 ”的态度上 。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代代相传的旧 观念是怎样束缚着妇女 。李成娘最后赌气认输反映了新旧 思想的更替 。这个转变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农村两代妇女 的生活观念的冲突 。旧的生活观念渐渐死去 ,新的生活观念 正在成长 。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又扩大为解放区。
在古老中国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实行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着,繁荣着。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解放区第一个不屈不挠一如既往地为农民写作的小说家,他是解放区文学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
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那就是农民;永远只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乡村;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自我更新。
在艺术上,他旁若无人地独自走着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在实践中回归传统,沟通中国文学自身的渊流;他用古老朴素的技艺表现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勾勒出一系列明晰如画的人物。
这自然与他的思想情趣、现实视野、生活积累与文学素养不可分割。
赵树理,他天生是个农民,他握过锄头,扶过犁稍,闻过泥土的芳香,也嗅过牛粪的气味,他熟知农民的一切: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得失,失望与憧憬,卑微与可笑。
他自然了解农村各方面的知识、习惯、风俗和人情。
不仅如此,他还通晓农民的艺术,说故事、读唱本、拉打弹唱、粉墨登场……他在没有创作之前便是一个‚农民通‛。
他在与农民长期共处中了解到,由于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准的限制,农民感兴趣的艺术主要是古典通俗小说和说唱艺术。
特别是赵树理以虔诚的心态给父亲朗读《阿Q正传》的时候,那张粗糙干黑的面孔毫无表情。
这坚定了他要让艺术真正走向民间,只有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创作出同他们审美层次和欣赏习惯相一致的大众文学的信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设》的发表,更加使他义无反顾地走民族化大从化道路。
同时,《讲话》也是严格意义上的解放区文学的端始。
《讲话》的两个要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涵盖了解放区文学的全部内容与特色。
前者作为党的文艺政策一经明确和确定,立即给‚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轫期提出的‚平民文学‛到‚左翼‛文学运动高涨时倡导的‚工农小说‛,划了个永久休止的句号,至终形成压倒一切的主题题材,找到了文学艺术与战争时期的民众需求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动员了千百万农民投入到火热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和崭新的建设新政权的革命斗争中。
浅谈赵树理对文学史的贡献
浅谈赵树理对文学史的贡献浅谈赵树理对文学史的贡献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深深根植于农村,有地道的农民气质,他成功开创的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与当时历史关联来看,赵树理的出现都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
赵树理为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他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赵树理曾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在新的历史特点下,他的创作便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
如果说鲁迅主要是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赵树理则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且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从这个主题出发,赵树理创作中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
该小说讲述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揭示了农村中旧习俗和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一个为封建迷信观念扭曲了的人物。
在金旺、兴旺捆起小二黑和小芹时,他跪在兴旺面前哀求,哀求不成回家又是算命又是占卦。
他不同意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的原因是“命相不对”,他相信命运,怕小芹会“克”小二黑。
当区长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可当小二黑表示同意和小芹的婚事时,他却嚷嚷“由你啦?”他并不认为命运可以也应该由自己掌握,多年来愚昧落后的生活使他只能不希望寄托在神卦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述题-笔记——赵树理、朱自清、白毛女、巴金家庭小说
赵树理、朱自清、白毛女、巴金家庭小说1.分析评价赵树理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答案】赵树理是解放区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以创作农民小说而著称,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表现如下:(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的精神病态,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变化。
(2)他塑造出几类独特的农民形象,为新文学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形象。
其中,既包括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不同程度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也有敢于同封建压迫势力和传统思想斗争、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型农民形象。
(3)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创造了适宜农民接受而又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
赵树理借鉴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塑造人物;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有分有合,富有地方色彩与泥土气息。
2.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答案】朱自清散文具有以下创作特色:(1)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
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静。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3)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
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赵树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三、《李有才板话》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 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 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 开的斗争。此小说得到更高 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料。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主人公李有才 地主阎恒元和他的亲族爪牙 “小”字辈人物。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1)地主阶级的残酷和狡诈。 《李家庄的变迁》中的地主李如珍:用血腥的屠 杀镇压农民的反抗。 《李有才板话》中的地主閻恒元:用隐蔽的手段 保护自己、阻挠农民的翻身。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农民精神上的封建主义负担和狭隘的目光。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 《传家宝》中的婆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孟繁华《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在细致地阅读这类作品后我们发现,在 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戏剧的 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是豪门贵族或 书香门第的情节背景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 小姐相公代之以活泼朗健的乡村青年。„„ 这是新时代的才子佳人,„„一曲‘清粼粼 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将佳人对才子的渴 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终成眷属,实 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员结局。”
赵树理
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关于赵树理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 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 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 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 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
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
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
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
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
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
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
他关注的仍然是农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
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
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
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
”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
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
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
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赵树理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他自己是一个农民,他了解农民的习性。
赵树理曾经以山西,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事农村工作。
所以他知道农村中还存在的问题,在那个人人歌颂共产党的年代,他勇敢的站出来说有的领导人领导不正确,方针不和实际,因为敢讲真话,他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乡村出身而又时时返回乡土的赵树理在现实的一再刺激与昭示下也变得越来越“右倾”、越来越认“死理”,在这期间,他的思想越来越“跟不上政治的主流”。
与典型的过时和淘汰,但伴随着其作品的时遭批评和责难,赵树理事实上却在一步步一步步远离文学管理权威的视野,一步步被权力人物所淡忘……,最后直到1964年被调出首都北京后被当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创作以农村变革为题材。
主要是反映出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比如减租减息,新政权的建设,民族改革和土改运动等。
但赵树理的作品既从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如《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又从私人空间中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后一种是赵树理更擅长的,也是他创作的重心所在。
论赵树理与五四反封建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赵树理 ;五四文学;反封建 中图分类号 :10 . 2 66
收 稿 日期 :2 0.50 0 90 .8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0 020 )20 7 -4 6 32 3 (0 90 —0 30
作者简介:郑欣欣 (9 6 ) 15一 ,女, 山东东平 人,邯郸学院中文 系教授。
那么 ,我们 有必要 对赵树 理 的创作 动机 和创 作 安
绩做 。 番考 察。
的女青年因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 自由恋爱,智英祥
同时又 被 出身于 富农 的村 长和青 救会 的秘 书看 中 。这
两位 已婚 的村 干部 遭到 智英 祥的拒 绝 ,便 联 合其他 村
如许 多传记 所述 ,赵树 理从 小受 的是祖 父 给予 他 的 “ 礼 ”教育 ,从这 名字 ,我们 可以感到封 建礼 教、 树 观念 、习俗对 农 民生活 思想影 响之深 。从这 样 的环 境
在 ,不 能不让 人警 醒 。其 次 ,是揭 露 了封 建 等级 观念
太悲惨 了,既 然写 反封 建 的东 西,赵认 为应 该给 正 丽 人物 找 下 出路 ,照 那个 原来 的结 局 ,正丽 人物 给封 建 习惯 吃 了的 ,写 出来不 能指 导青 年和 封建 习惯 作斗 争
的方 向 。 [2 ’ 6 ’】
摘
要:在 以往的赵树理研 究中,有 的学 者由于过 分着 重赵 树理 的 “ 民作 家”身份 ,过分 强调赵树理对 “ 四”文 农 五
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 与 “ 五四”文学的联系 。本文将从 以下儿 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 出
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 中涉及 了反对封 建思想的诸 多领域 ;他将 “ 四”新 文学 的本质特 点同现实生活结 五 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 景上表现农 民的生 活;分析赵树理在 观察视角、作 品的基调、思考 方式上,与 “ 四”作 五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命运与文学思想流变_宏大叙事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命运与文学思想流变_宏大叙事论文导读::赵树理进行文学创作的年代是一个充满宏大叙事的年代(战争、革命、进步、落后、解放、反抗、阶级、人民、敌人……),作为个体以及个体情感思想的表现者文学,在这样的年代,具有两种可能性:符合那个时代宏大叙事的要求,被捧为榜样和楷模;与那个时代宏大叙事要求产生龃龉,被否定以致被彻底从原来的队伍中驱逐出列。
这两种可能都发生在赵树理的身上。
具体说来表现为:解放之前,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以其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内容大众性从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文艺的要求;建国后,他的文学因其具有五四批判现实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分,随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前两者的批判以及绝对权威的建立,赵树理开始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龃龉,并逐渐从学术意义上的批判转为政治性批判迫害。
论文关键词:赵树理,宏大叙事,毛泽东文艺思想赵树理的小说在解放区最初是因为低级通俗不予发表的,后来经人推荐才逐渐在解放区流行起来,而后又风行国统区乃至全国,并且获得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的高度认可(如周扬、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冯牧)。
1947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赵树理的创作方向被尊为“旗帜”。
但建国后,赵树理的文学又经历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过程:评价的犹豫,部分否定,全面的批判,并且因其文学创作方向的问题而遭人身迫害。
赵树理的一生可以说因文学而成名,也因文学而殒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他的文学创作和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对赵树理的创作以及个人命运有什么样的影响?一、风行解放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的一个胜利”(周扬)1946年周扬发表了《论赵树理的创作》,对赵树理的小说创作给于了高度的评价,冠之以“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头衔,最后宣称赵的小说创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的一个胜利”。
事实上赵树理的创作在毛的《讲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其作品也完全不是遵照毛《讲话》的产物,当毛的《讲话》传到太行山解放区时,赵树理说:“毛主席批准了我的文艺主张”。
赵树理与五四问题
[收稿日期]2005-03-16[作者简介]郑欣欣(1956-),女,山东东平人,教授,从事现代文学教学工作。
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郑欣欣(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056005) [摘 要]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赵树理;五四时期;问题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5)04-0061-02 在现代文学史上,明确地把自己的创作称为“问题小说”的,一是“五四”时期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还有一位便是赵树理。
前者在文学“为人生”的旗帜下,用小说表现社会、人生的诸种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五四”文坛上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而赵树理则延续了这一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对问题小说,周作人是这样表述的:“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
所以形式内容上,必须具备两种条件,才可当得这个名称。
一、必具小说体裁。
二、必涉及或一问题。
”[1](P80)体裁自不必说了,在积极入世,关注现实人生的创作理念上,分别处于不同时期的“问题小说”作家们也表现得极为接近。
叶圣陶说“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P305)冰心、庐隐最初的作品也被茅盾概括为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所谓“问题小说”[2](P319-320)赵树理自己也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关键 词:赵树 理;民族化;五四文 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 识码:A
文 章 编 号 : 1873-221g (201五 四平 民文 学 ”与赵 树理 的 “乡村世 界 ”
(二 )赵 树 理 的 “乡村 世 界 ”
(一 )人本化 的平民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主 要以短篇 、记事为主 ,小说 中突 出了想 象和夸张的成分 ,其 中的人物形 象大多较为理想化 ,而且设 计的故事情节也 比较奇特 ,我们 不难 发现 ,从魏晋南北朝时
封建 的 “贵族 文学”,提 出 “平民文学” 的口号 ,这 个 口号 人鄙视 的喜剧形象 ,体现出了赵树理作为农民作家对农村 的
与现代 的 “现实主义”十分吻合 ,使得人道主义有 了更有 力 传统伦理道德情操 的矢志不渝 。
的体现 。周作人 的 “平民文学”强调在社会 中真实 生活中的 描述 ,传达 了大众化 的思想和普遍现 实 ,而不是拘泥于传统 文学 中 “英雄豪杰 的传记 和才子佳人 的幸福”。这其 中的 “平 民”并不局 限于小资产 阶级 ,而 是指与 “非凡人物”相对 的 普通民众 。
到宋元时期 ,话本小说就 比较开始注 重故 事情 节的构造 ,如
赵 树理 塑造 的最成 功的人 物形象之 一是三 仙姑这个人
碾 玉观音 ,(<快嘴李翠莲 等都 突出了架构的完整性和情 物 ,体现 出了赵树理对于 民族化 道德 传统的坚守 。在 小二
节的曲折性 。直至 明清时期 , 封神 演义 , 聊斋志异 , 红 黑 结婚 》这一作品 中,赵树理大篇 幅的对 三仙姑这一 角色进
第 39卷 第 1期 2018年 1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对于立志做“文摊”作家的赵树理,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与民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然而赵树理之所以成为赵树理,除了民间文化对他的浸染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具有现代精神的“五四”文化对他的影响。
赵树理曾说:“我虽出身农村,但究竟还不是农业生产者而是知识分子,我在文艺方面所学习和继承的也还有非中国民间传统而属于世界进步文学影响的一面,而且使我能够成为职业写作者的条件主要还得自这一方面——中国民间传统文艺的缺陷是要靠这一面来补充的。
”【【1】考察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化的关系对我们全面理解和认识赵树理来说意义深远。
通过赵树理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他是在长治四师读书时补上到“五四”这一课的。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民主、自由、科学这些新鲜的概念,读到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的书,甚至还有易卜生、屠格涅夫的作品,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的著作,翻阅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乃至狂飙社的刊物、作品。
因为读书痴迷,还得了一个外号“赵子曰”。
受到了“五四”风雨的激荡,他将自己的传统意味浓厚的名字“树礼”改为“树理”,加入了国民党转而又参加入共产党,其中还参加了1926年四师学生效法北京女师大学生的“驱杨”运动而发动的逐出校长姚用中的运动,赵是此次运动中的骨干力量。
五四新文学一方面张扬着近代伦理主义文学精神,强调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强调个体存在的合理和正当;同时又有着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等注重社会本位的历史主义影响。
“只不过这种影响在当时还是比较微弱的,比较局部的。
”【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本主义是五四时期的文学主潮。
从20年代中期,随中国殖民化程度的严重深化,“中国现代史则进入‘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以求得‘人’的社会解放的,人民本位的历史主义时代。
”【3】启蒙被淡化,个性遭冷落,而社会解放、集体主义、阶级斗争、民族救亡成了当时文学的中心话语。
五四新文学的这种由启蒙向救亡的倾斜在赵树理身上表现得虽然迟缓但却更为自觉。
在长治读书期间受“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影响,赵树理回到家乡,首先向略通文字的父亲、舅舅进行思想启蒙,结果愚昧打败了科学。
启蒙的失败不仅如此,更重要是赵树理自己的经历同样显示着启蒙的软弱无力,满腔救国热情换来的是锒铛入狱、“萍草一样漂泊”。
正是这样辗转飘泊的经历使得赵树理更容易接受改变农民命运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更容易接受旨在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完成由启蒙向救亡的转移。
当我们跨越时空的障碍,审视同为“问题小说”的五四“问题小说”和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便会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不同。
五四时代是一个闪烁着理性光芒的时代,是充满怀疑和问题的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在—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
这是人的精神觉醒的标志。
当封建的伦理道德人生观念被推翻在地,人们热情的寻找新的人生目标,重新思
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那个时代的问题小说所关心的大都“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显示的是由人的精神觉醒而引发的诸多问题:妇女问题、劳动者命运问题、青年人恋爱婚姻问题、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等。
其中作家们着墨最多的是婚姻、爱情和家庭问题。
因为争取婚姻恋爱自由是作为个体人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
而赵树理的问题不是启蒙者沉思默想的抽象问题,也不是自身缠绕难解的个人情结,而是“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
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实际革命工作中的问题,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均是由革命政权的建设、革命路线的执行所引发: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干部的腐化变质问题、革命政权构成问题、农民的精神改造问题,即使婚姻恋爱、妇女问题也有着鲜明革命、政治色彩,如《小二黑结婚》、《登记》、《孟祥英翻身》等。
在文学的功利性方面,五四的“问题小说”体现的是五四的“思想启蒙”精神,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赵树理自言其“问题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4】注重就是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干预作用,为革命政权建设服务的实用性。
赵树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五四作家那里还是问号的问题在赵树理那里却成为一种可能,所以赵树理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还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五四“问题小说”只重提出问题,而不重视解决问题。
在问题意识与启蒙热情方面,可以说赵树理继承了五四传统。
如同五四“问题小说”应合了时代的思考,赵树理的“问题小说”敏锐的发现了正在进行中的民族解放、人民解放中所存在的迫切、及时的问题并以文学的形式作出积极反应。
在把握时代的脉搏上,赵树理和五四的“问题小说”家一样善于捕捉时代尖锐问题。
这也是五四“问题小说”和赵树理小说分别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赵树理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进行通俗化文学创作,是出于改变新文学与农民隔阂的现状有意为之,其中更包含着对自己出身的农民阶级的深厚情意——想通过迎合农民文化水平及欣赏习惯的文学来教化群众,根本目的还在于改变农民的切实的生活状况,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所以说他的创作在问题意识与启蒙热情方面都继承了五四的文学传统,在注重文学的社会功效方面,赵树理更是继承五四“问题小说”的功利性的一面并有所发展。
注释
【1】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6页。
【2】谢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3】谢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4】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