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罗才军
多读书,广集益 读《江西教育》有感
读结合是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以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之目的。
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范文中写作知识的提炼和借鉴,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吸取文本中的人文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从三位名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中,习得一些“读写结合”的三招两式——第一招:抓言语迁移点,模仿文本——追击效度【案例】执教:王玲湘师:伯牙是音乐才子,他的琴声里肯定不止有高山、流水。
钟子期还会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什么,又会如何赞呢?孩子们,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写一写。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多媒体出示:志在,钟子期曰:“,。
”师:孩子们,假如我就是那善鼓的伯牙,你会对我如何赞呢?生: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感谢天,让你我相遇,我愿为你再弹——生: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感谢地,让你我相逢,我还想弹——生: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知我者,子期也!我还要弹——生: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唯子期!让我为你再弹一曲——生:志在长空,钟子期曰:“善哉,漫漫兮若长空。
”师:善哉,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赏析】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好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语言、精彩片断,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或结构独特,承载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训练的信息。
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然后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仿写,就能促进学生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王老师在教学时,抓住“志在,钟子期曰:‘,。
25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阅读次数:1887]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阅读次数:296]课题:25伯牙绝弦年级:六年级执笔:李元学课型:新授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学习重难点:本文教学...•[阅读次数:337](区富田小学廖发梁)【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阅读次数:671]【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阅读次数:367]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阅读次数:369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罗才军《伯牙绝弦》课件
罗才军《伯牙绝弦》课件罗才军《伯牙绝弦》课件罗才军《伯牙绝弦》课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开始实现美丽的转身
阅读教学――开始实现美丽的转身下面我就结合《伯牙绝弦》和《数星星的孩子》这两节课例,把我最深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教学目标从教会知识开始走向教会学习。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来自浙江的执教者罗才军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引导,激情澎湃地范读,打破了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背诵默写”的模式化道路,将古文教学发挥到了极至,将古文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把我们带到了那优美的意境中,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比较多,罗老师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很好。
例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中的“谓”字本身有多层意思,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在本课的含义,罗老师没有说教,而是把几个解释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例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两句话中都含有“善”,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一词多义”。
例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罗老师提问学生:“念与前面的哪个字是一个意思?”引导学生找到了“志”,并启发学生“念、志”都可以用同一个字来表达--想,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课字词的又一特点--异字同义。
理解“之”时,罗老师首先补充伯牙遇知音钟子期前的寂寞与孤独,这样就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他们的“知音之情”。
《数星星的孩子》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老课文,来自安徽的张文花老师巧妙地将低年级的识字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既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又真正实现了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
★关于本课的词语教学,我特别和大家分享几个细节,和大家一道再次领略张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例1:理解“撒”。
老师:这无数的星星撒在夜空是什么样呢?咱们做一个“撒”的动作。
生:做动作。
师:撒得再多一些。
-波三折诵知音——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黄婷婷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过渡;三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一些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设计便是以此为据。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伯牙绝弦》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是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
虽然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一篇《杨氏之子》,但对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还是太少。
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中,对知音内涵的挖掘取得了令人震撼的现场效果。
我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音内涵的挖掘上,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一步步“耐心”地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琴声背后暗含的那种高山流水般的情操,以期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被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意所震撼,从而对“知音”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但在多次的试教中,学生对伯牙琴声里寄托的志向与胸怀都不能很好理解。
这种深挖知音内涵的手法时时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外在行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相对弱化了。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接下来的教学设计经历了无数次重建、推翻又重建的过程,磨课陷入了僵局。
1.初读之惑。
文言文与一般白话文的初读要求不同,一般的白话文只要求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但读文言文就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要以停顿、断句、韵味为诵读的基本要求。
于是,初读环节以三个层次为指导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一层次:正确、流利;第二层次:停顿;第三层次:韵味。
教学中教师作了过多技巧上的指导,显得生硬,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虽然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但由于每一层次都采用读全文的方式,耗时过多,再加上学生对这篇古文没有理解的基础,何来韵味可谈?一味地强调“摇头晃脑”,那也只是浮于表面的一种做作的姿态罢了,谈何理解?那就先给出“字正腔圆”“注意停顿”的读书建议,再以检查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韵味,但为什么上起来始终觉得不是味,古文的感觉始终出不来?课文下边的注释怎么用,如何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巧方法使学生在初读这个环节学有所得,将学习古文的方法无痕地渗透给学生呢?2.“写”之惑。
人教版小学语文《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赏析《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赏析:
《伯牙绝弦》是《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古代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首先,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伯牙和钟子期的特长——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这种独特的设定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章通过描写伯牙弹奏不同曲目的场景,展现了钟子期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无论伯牙的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峻岭还是江河的浩渺,钟子期都能准确理解和感受,并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赞美。
这不仅体现了钟子期的音乐鉴赏力,也揭示了他与伯牙心灵相通的深厚友情。
最后,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感到世间再无理解自己音乐之人,于是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一举动表达了伯牙对钟子期深深的怀念和对失去知音的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友情的坚守。
总的来说,《伯牙绝弦》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音乐和友情的故事,传达了对艺术、理解和友情的深刻理解,启发读者珍视真正的知己和追求艺术的真谛。
这篇课文以其深情而富有哲理的内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荐。
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
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
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现摘几段如下:——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一: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知音文化”的知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
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
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现摘几段如下:——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一曲肝肠为君断天涯何处觅知音_伯牙绝弦_教学赏析_叶刚
师:我们能从哪里感受到
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 善听呢?
生 :可 以 从“ 伯 牙 鼓 琴 ,志 在 高 山 …… 洋 洋 兮 若 江 河 ”这 句中体会到。
师:具体谈谈你是怎么理 解的。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 山,钟子期就说: “好啊,高高的 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 水,钟子期就说: “好啊,广大的 像江河一样。”
生:不再孤!
【赏析】罗老师创设为伯牙
代言的练笔环节,让学生以心
契心、以情悟情,感同身受般地
将伯牙得遇知音的狂喜之情尽
情倾吐。唯此,方能让学生“我
手 写 我 心 ”,达 到“ 使 其 言 皆 若
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
吾之心”之境。
四、此恨绵绵:破琴绝弦祭
知音
师 :传 说 这 一 次 相 遇 伯 牙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 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 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 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学习了 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 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 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
生: (齐)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 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 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 在生命中寻寻觅觅我们的— —— 生: (齐)知音! 师:下课! 【赏析】正当学生深入而切 实地感悟到伯牙得遇知音后的 那种狂喜之情时,无限悲怆却 悄然而至— ——子期死!和着伤 感 的 音 乐《伯 牙 悼 子 期》,随 着 教师一一擦去“志” “念” “心”乃 至“ 知 音 ”,伯 牙 那 种 深 入 骨 髓 的穿肠之伤、锥心之痛怎不令 学生感同身受?这真是“借问人 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课终时,教师再次板书“知音”, 于是,在伤感和幻灭之后, “知 音”又再次得到重生和拯救,这 就是生命的希望,这就是真情 的咏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县实 验小学)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伯牙绝弦》评析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
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如: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
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
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罗才军课堂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一、纵情吟诵识知音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
绝:断绝。
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语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有配套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语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有配套课件)注:最后一页有WORD稿可下载。
【按】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
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依托文本建支架,还原本真语文课——以《伯牙绝弦》同课异构为例
青少年教育罗才君老师、赵志祥老师的《伯牙绝弦》同课异构,他们都为“让学生明确知音文化”这一教学重难点搭建了不同的支架,都达到了教学目标。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因此,两位老师的教学落点都是课文背后的士人知音文化。
张志公先生说:“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
”罗、赵两位名师都没有抽出语言形式谈内容,而是紧扣文本,文道统一。
1 教学落点体现“文道统一”罗老师首先让学生充分对比“念”和“志”,其表达的都是伯牙“心中所想”之意,由此联系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关键句,表明伯牙心中有山川、有广大的江河。
再进一步升华:无论伯牙心有山川亦或是江河,子期都能得之,更别说其他的所想所念,子期定能悟得。
最后让学生明析:除了琴声,伯牙的胸怀和志向、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子期都能明白。
此设计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知音”的含义。
在最后也不忘回归文本中的“志”,让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了“志”所表达的不仅是琴声,还是作者的志向和抱负。
赵老师没有依托“志”直接引出志向、抱负这样抽象的概念,而是故意“颠覆”学生认知,抛出一句:“书中对于志的注释是错误的,同学们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样一来,同学们感到惊奇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于“志”的关注度。
既然编者出了错,那作为学生要怎样纠错呢?这样一来,紧接着的设疑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意思是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然后呢?”生齐答:“并且弹出来。
”这一问看似多此一举,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当然要弹出来了,实际上这里赵老师捕捉到了一个空白点,正是这个关键处,可以让学生明白“志”的含义。
到了这一步,所有学生都能明白伯牙之“志”就是他心中所想和所做的行为。
而由这一表层含义,学生自然能领悟到既然伯牙所思所做,子期都能得之,那伯牙所念的任何事子期都能懂得。
“志”的含义不言自明了。
《伯牙绝弦》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伯牙绝弦》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伯牙绝弦》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伯牙绝弦》读后感篇1《伯牙绝弦》是一个“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从找到知音又是去知音的传说故事。
伯牙在提起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啊,好像有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眼前!——”无论伯牙像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想钟子期这样了解他的知音了,接摔断了琴,再也不弹琴了。
其实伯牙也是太冲动了,也太重情谊了,要不然他也不会那样着急把琴摔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界那么大,总会有第二个“钟子期”的,即使很辛苦,为了自己以后的快乐生活,也一定要努力寻找,总会找到的。
也许,博雅也哟与他的想法,我认为伯牙的心灵太脆弱了,的确,知音难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音,有突然失去了,谁能接受呢?也没许他不想再去忍受那种没人理解它的痛苦日子里的寂寞,才断绝琴弦了把。
我认为不因该这样,万一又在以后一些日子了有遇到了一个知音呢?一定要在生活这座“迷宫”里去努力寻找第二个“奶酪”。
我想,失去始终是失去了,如果是永远失去,那就无法挽回,要化悲痛为力量,才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不要停留在痛苦的时刻,抛出痛苦的杂念,认认真真过好么一天,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去朝着新年的方向不断努力,那么信念就会变成现实!《伯牙绝弦》读后感篇2“万金易得,知音难寻”自古以来,能够找到知音,仿佛成了每一个人的奢求。
《伯牙绝弦》讲了大音乐家俞伯牙,他在弹琴的时候只是听到一些肤浅的称赞,缺从未有人道出他的心声。
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钟子期,钟子期能准确无误的道出俞伯牙的心理,俞伯牙便和钟子期结为至交,成为知音。
但钟子期英年早逝,俞伯牙得知后,认为自己又要回到从前,就摔碎了心爱的琴,发誓在也不弹琴了。
这个简短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无声地向我们齐倾诉着“知音难觅,一失不可寻”。
的确,友谊是多么可贵,又是那么不易,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破裂。
[教学研究]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
[教学研究]王崧舟评课《伯牙绝弦》“知音文化”的知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
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
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现摘几段如下: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谢翠萍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
伯牙和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笔者从以下片段进行尝试。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谢翠萍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做文本的知音,课堂的知音--评周莉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J], 简丽梅
2."知音文化"的知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J], 王崧舟
3.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J], 楚爱华
4.高山流水觅知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 [J], 马静静;
5.高山流水传绝响一对知音千古情——《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J], 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做课程的知音
做课程的“知音”
——听邹鄂生老师执教《伯牙绝弦》有感
在去听邹鄂生老师的课前,我就找了有关《伯牙绝弦》的教学实录进行学习,其中罗才军老师的教学实录特别精彩,因为他的课传承着“知音文化”这一精神。
我带着比较名师、学习名师的心态去听邹鄂生老师的课,取其精华。
邹老师的教学流程,跟罗才军老师的都有一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
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
“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邹老师与罗老师课堂策略也有不同之处,就是罗老师巧妙地将教材中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邹鄂生老师与罗才军老师两位大师在古文教学领域都为我开启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走进古文,感受它的韵味,融入它的意境。
总之,他们凸显了“知音文化”,都成为了课程的知音,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苏巧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伯牙绝弦》特等奖人教版六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省上虞市学校罗才军评析:省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罗才军省上虞市学校教导处主任,曾获“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省、市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
至今已执教省市级观摩课、各类课程培训示课30多次。
2010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发表说明文教学解读一组,颇有影响。
纵情吟诵识知音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
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
“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
“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
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
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
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
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
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
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
(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好啊!师:在古代就说成——生:善哉!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
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
如“哉”“兮”等。
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
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
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
“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
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笑)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齐读)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
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
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全场掌声)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
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
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
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
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
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
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生:钟子期!师:谁能必得之?生:钟子期!师:这才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力。
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生:不再孤!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生: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