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作者:王颖发表日期:2006-03-07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跟贴0条我要点评内容提要:中国公民教育的当代复兴是历史延宕的必然反弹,有其三大背景性因素和两大结构性因素。
公民具有身份平等、公共生活实践品格和公共精神、权责效能三大本质特征,完整的公民教育应包括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权责教育。
公民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应注重现代家庭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和类似的公民实践活动、学校后成人教育的补课,充分发挥媒介的引导教育功能。
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
共和国需要民主公民,因为民主公民决定着共和国和民主制度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
理性、积极而又负责任的民主公民是民主制和共和国的归宿性载体和目的性要求,也是作为公共事业的现代教育的主体培养理想。
因为现代教育要通过教育生活向社会生活输入实践主体,而不是输入“观光客”或“流浪汉”。
“教育实际上就是知识的选择和人的选择。
”[1] (p18)“教育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
”[2](p73)现代教育内在地包含着人才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规定性。
我国是人民民主共和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充分体现并确保所有制和法权上的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了社会基本结构形式正义性和实质正义性的真实统一,公民素养也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但是,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心理在人们身上积淀形成持久不衰的“臣民”意识和“私民”人格与现代社会实践主体的公民素养要求大相径庭,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和民主化进程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距,以致于有人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
”[3](p5)凸显出国人公民素养滞后于时代的尴尬面貌,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界和教育学界展开关于公民意识、公民科学、公民文化、公民教育的热烈讨论和研究,直接促生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
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公民教育历史延宕的必然反弹和历史性复兴,是现代社会要求其实践主体合格的当然吁求。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其必要性分析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其必要性分析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公民教育。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面,当代中国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标签: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必然性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现代化的内在属性认识的深入,中国学者在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后发现:社会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公民教育。
一、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国公民教育和德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把人培养成我们想要的人?这些是中国公民教育的核心问题。
基于此,我们针对中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转型基于培养什么人的思路,中国经历了从臣民——国民——人民——公民的过程。
虽然学界已经意识到我们教育最终培养的是公民,但在官方文件和官方主导的大中小学校教材中还比较侧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轻视了公民教育。
但是,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所以为人的教育,教的是如何做人;而政治教育教的应是人之所以为一类特殊人的教育,教的是如何做一类特殊的人,道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二者在内容、目标和功能方面是有区别的。
但在现实的德育实践中却反了过来,以特殊性代替了普遍性。
这种类似于表演性德教育不仅存在特定的“戏剧”场合和事件之中,而是一种经常性和长期性的行为,学生经过这样的“教育”也能得心应手,在什么样的场合做出与之相匹配的表演,而内心深处却不是信服与认同的。
(二)教育内容的不平衡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集权专制体制,缺少民主,注定了公民权利意识淡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十年,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左倾”的影响,“人的问题”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成了禁区。
因此,很长时期中国的权利教育和义务教育一直不对等。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代也给大国公民及其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大国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新时代给大国公民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国公民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依然重要,但同时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也变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大国公民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养,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也给大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在线教育、智慧教室等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育的边界;全球化的进程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
这为大国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给大国公民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那么,在新时代的视域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呢?教育部门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更多地引入科技手段,比如智慧教室、在线教育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平台。
也可以加强学校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除了教育部门的努力之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国公民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机构,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动态。
社会也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大国公民及其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有感

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有感这段时间有幸读了由王啸著、檀传宝主编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一书,尤其是2月19日在四方坪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听了檀传宝教授的主题讲座后,又把这部书翻了一遍,以前总把自己的教育局限于小学范围内,认为公民教育与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尚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这部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看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公民教育了。
王啸先生著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一书,逻辑很严谨,从全球化这个主题来看公民教育,它确是件迫在眉睫的事,该书从教育的新视角,给中国公民教育准确定位,并将公民教育的目的、内容维度、教育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化中国公民教育的问题,值得提出的是,我认为王啸先生所阐述的中国公民教育问题与檀传宝教授的讲座中提到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是一致的。
第一章提到的是“全球化:现代性的当代状态”,实际上提到“全球化”,就是解答“WHY”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
第二章讲到的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定位和内涵”。
全球化不仅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是人类用以思考问题的一种新形式,如何从全球的视野来研究、考察、审视公民教育的内涵、维度和方法,是这个“地球村”共同的课题,但是公民教育不是照抄、挪用他人的东西,也决不可能把西方或一些强国的思想变成这个“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所以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来研究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
因为地区、历史、文化、民族等各种不同,公民教育的内涵丰富的,我们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做公民教育的研究时是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
我们开福区现在正在进行区域性开展公民教育的课题研究,在进行区域课题研究时,我们就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一点,不要因为别的国家怎么做,你就跟着怎样做,做之前,要思考,这样是否符号我们的国情,是否具有科学依据等。
第三章“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目的”和第四章“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内容维度”,这两章的内容解决了“WHAT”的问题,即我们进行公民教育,要培养出怎样的公民,我们的公民教育有哪些主要内容?尤其是内容维度里,特别提到了五个方面:人道主义与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理解教育,前四个方面我们见得很多,也听得很多,但是对于“理解教育”,我们平时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随着世界的持续发展和变革,中国逐渐崛起为一支列国的领导者和影响者。
未来,中国将继续扮演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色。
这个新时代中的大国公民,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而这种能力,最终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来实现。
首先,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大国公民需要更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
中国大国公民需要具备更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和诚信。
这样的素质,要靠多方面的教育来培养,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等。
其次,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大国公民需要更高的国际视野。
中国是和其他国家和地区互动和合作的重要国家,大国公民的国际视野和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具有国际化的思路和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外语,建立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制。
此外,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大国公民需要更高的科技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而大国公民也必须具备相关的科技素养,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应用和创造科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体系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对科技推进和发展的培养,并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
最后,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大国公民需要更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国公民,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带领社会前进。
因此,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相关课程的引入,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这无疑将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注入新的能量。
总之,在新时代的视域下,未来的大国公民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未来必须保持改革和创新的状态。
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成为拥有优秀大国公民的强盛国家。
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专家笔谈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 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公民教育通过传递一定社会的独特思想、责任以及公民道德,使社会成员获得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发展倾向以及技能,进而促进公民权利的发展。
其中,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确立,公民权利的维护与发展,都必须借助历史认识以及由历史认识所提升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技能来完成。
历史教育的基本立场,不在过去,而在现实。
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教养、有责任心、有个性、有信仰的国民,一定有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历史修养和历史认识。
一、历史教育的民主含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为了学会做人!前者可谓“自养”,亦可言及群体的互动。
后者无疑在引导群体的共知,求得群体的共识,自然“做人”的标准及价值趋向不是“自以为是”的,而是“公利”“公德”至上的。
所以近代以来历史教育之功能,做功于有智识之公民,育人民之“公心”。
(一)公民教育与历史教育的融合以往的历史课程尽管承担着重要的公民教育使命,但名义上却与公民教育无关。
我们有个习惯的观念:公民教育即政治教育,是与公民权利和义务有关的教育。
在封闭的社会体制下,公民教育是个缄口不言的词,因为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观念和教育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阶级斗争的政治理念出发,如此分割课程领域和划分课程功能的作法,我们只能接受,不能说“不”!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社会发展欲求的基本精神是社会公正,而造就合格的公民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追求社会公正,依此整合学校教育有关的学科观念、知识和技能目标,则是造就合格公民的基础。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的位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不仅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而且在课程结构上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社会科(含历史科)方面,已将公民教育的社会意义扩展的相当深广。
探索中国的教育与公民素质

探索中国的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公民素质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当今社会,中国越来越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并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中。
本文将探索中国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关系,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的演变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士人教育到现代综合素质教育。
古代中国强调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术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暴露出问题,迫使中国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点从学术能力向综合素质转变。
课程设置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应试教育的倾向、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在中国探索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
第二部分:教育与公民素质的相互关系教育与公民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而公民素质的提升也需要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包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等。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使其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其次,公民素质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更容易适应和融入社会。
他们对学习更积极主动,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并更容易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因此,教育与公民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影响。
只有通过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
第三部分: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的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中应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现时代特征

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现时代特征公民教育在我国近年来是一个正在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重视并开始探讨的问题,是一个与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课题。
在有关国家文献中曾多次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标。
但是,在公民教育的本质和与其相关的问题上,人们的观念中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
对于公民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现代社会、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它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出现了哪些新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为此,对公民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通过对公民教育在近代崛起的历史回顾,分析现代国家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形成对公民教育本质特征的清晰认识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现代国家的产生与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公民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由于古代公民的出现,相应地产生了最初的公民教育,也称古代公民教育。
在那个时期,社会成员被划分为贵族、自由民和奴隶,由于奴隶主贵族们共同来源于氏族公社,并且在奴隶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承担平等的义务,他们便成为奴隶社会的公民,国家对他们实施包括文法、体操、道德、军事等方面的公民教育。
人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内部原有的平等关系也不复存在。
公民和公民教育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而不可避免地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使人类步入了现代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国家的产生,导致在法律上平等的现代公民的出现,公民教育在人类历史上沉寂了千年之后,又重新在世界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注:成有信《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
英国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国家。
英国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国家制度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教育。
英国早期的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学校里只注重学习拉丁文。
在17—18世纪中,英国创建了一批新兴的学校,普通中学和劳动学院。
当代中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社会基础

当代中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社会基础公民教育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而当代中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社会条件已然成熟。
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为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群众基础;网络事件助推公民意识觉醒,大众传媒成为公民教育的有力手段。
标签:公民教育;政治支持;群众基础;大众传媒在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现时代,公民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课题。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现代公民教育新要求,发展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成为大势所趋。
公民教育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而当代中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社会条件已然成熟。
一、公民教育的政治支持。
2007年“加强公民意识”第一次被明确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①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这些充分说明了作为一个执政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并且明确了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这就是要在公民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发挥人民团体以及公民社会的作用。
这是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中国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教育正是为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培养合格的公民,因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与逻辑理路

E -m a il : xzzk666@新路求索酣iphisr 道德建设的^背景与逻辑理路I〇耿鹏丽马晓亮摘要:适应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变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 秀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理论背景,以满足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以期实现从理 想信念到价值理念,再到道德观念间的有机统一。
同时,还要遵循以理想信念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 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及以道德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生成逻辑,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背景;生成逻辑;价值逻辑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 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继2001年党中央 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之后,对公民道德建 设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指导。
作为继续推动公民道德建 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纲领性文献,掌握新时代公民 道德建设的理论逻辑,这是当下社会对道德建设的客 观诉求,也是对社会中一些既存问题的现实回应。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 时代产物,是对当下社会发展对道德要求的一种客观 回应,也是满足每一个公民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自 身道德素质的诉求。
所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既有 建设的理论渊源,也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最终旨归。
1.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渊源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兼顾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立足理论基础,关注当下,面向未来,这是公民 道德建设的纵向思维和发展诉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承载的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是一种道德缘起。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无产 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从发表时就发声:“代替那存在 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公民教育】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公民教育】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一、公民教育概述进入21世纪,公民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主题。
公民资格概念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和罗马,公民的本意是“属于城邦的人”或“组成城邦的人”。
这是一个超越血缘关系、王权专制的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资格的概念。
今天,当我们说某人具有公民资格时,即是说他是某一个公民群体(即政治国家)的成员,并与这一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
也就是说,公民资格概念关涉两个维度:一是公民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关系, 二是在该国家或共同体内公民之间的关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显然,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即是为人们学会参与公共生活做准备,使之成为积极的、有见识的公民。
公民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教育,直指人的精神内核,是为了人的教育,为了社会的教育,为了国家的教育。
二、各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概况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世界公民教育实践时,首先看到的是20世纪末以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复兴和强化的景象。
美国自1983年发表《国家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报告以来,许多教育界人士一直都在提倡加强公民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态度和提升他们的公民参与水平。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还为此制定了《公民科和政府科的国家标准》。
英国1998年,由贝尔纳・科瑞克(Bernard Crick)领导的“学校公民教育与民主教学咨询小组”发表了《科瑞克报告》,提出了关于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建议。
2021年的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基本采纳了《科瑞克报告》的建议,将公民教育作为国家法定科目正式引入中小学中。
英国自2021年开始在中学阶段开设公民课,并将之作为非核心基础的必修科目之一,要求所有中学生学习英国政治和法律制度,并鼓励他们领会英国的民族、地方、宗教和族裔认同的含义以及英国与欧盟、英联邦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重要性,在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民教育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

公民教育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作者:曾水兵来源:《中小学德育》2016年第08期什么是公民教育?为什么要发展公民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怎样实施公民教育?这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等著《公民教育引论》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同时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在国际视野比较和历史维度借鉴的基础上对这些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
首先,该书从现代化转型的视角认识公民教育的时代意义。
以往研究中,我们常将公民教育看作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这窄化了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空间,没有真正揭示其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
而该书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维度来认识公民教育的价值性和必然性,明确提出“公民教育并非只有工具性的一面,就其目的而言,公民教育的培养乃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的倡导意味着教育性质的改变。
公民教育实际上应该是,也必须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
这种独特的认识赋予公民教育以时代价值,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推行公民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二,该书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厘清了公民教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公民”和“公民教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理解。
他们要么对西方公民教育趋之如骛,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
要么远而避之,认为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给它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而该著作从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出发,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辩证地界定了公民、公民教育两大范畴,有效避免了概念理解上的两大思维陷阱。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实践方向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
一方面,公民概念具有普世性,公民不是“私民”,公民不是“臣民”,公民不是“农民”;另一方面,中国的公民教育绝不是西方的简单移植或“拿来主义”,而是融合中国历史文化的自我特色的现代化转型过程。
第三,该书结合中国实际初步架构了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
作者基于公民概念的“自由”和“参与”两大特质的认识,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参与社会的动机,形成公民意识,进而通过个人的积极参与,生成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
公民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

2023-11-05contents •引言•公民认同与公民教育概述•中国传统公民教育的演变与启示•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构建•实施中国公民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公民的认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公民认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民教育作为培养公民认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公民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公民认同的视角探讨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的构建问题。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从公民认同的视角出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公民教育内容,以提高公民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要点一要点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分析法将用于梳理相关理论和政策文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将用于收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不同群体的公民对公民教育的看法和需求;个案研究法则将深入剖析一些成功的公民教育案例,为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公民认同与公民教育概述公民认同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包括其所属的民族、国家、地区、社会阶层、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认同。
公民认同的概念公民认同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历史性。
它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公民认同的特点公民认同的概念与特点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知识、引导价值观、磨砺品质等方式,培养公民具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教育。
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公民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公民认同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公民认同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公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当个体具备了基本的民族、国家、地区等认同,才能有效地接受和理解公民教育的内容。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首先,大国公民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趋势。
一个有全球视野的公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情况,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为有效的贡献。
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则是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之有效地沟通和合作,以此推动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
其次,大国公民需要具备多元智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社会结构复杂,一个有多元智能的公民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社会并具有更高的生存竞争力。
同时,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公民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更为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多元智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再次,大国公民需要具备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公民应该有意识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维护和改善;而公民意识则是指一个公民应该有意识地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自觉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
最后,大国公民需要具备终身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指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综合素质教育则是指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体育、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帮助公民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并保持竞争力。
而综合素质教育则可以帮助公民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面向未来,大国公民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多元智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以及终身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这些能力,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大国公民,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为有效的贡献。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大国公民的角色和责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大国公民,我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拥有全新的社会责任和教育需求。
一、新时代大国公民的特征和责任在新时代的大国公民,应当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拥有创新的精神和全球化的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国际意识。
他们还需具备责任感、协作性和领导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大国公民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国际视野。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大国公民需要具备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交流合作的能力,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能够独立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他们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关注全球性的问题,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大国公民需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全球化的视野。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加剧,大国公民应当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积极适应。
他们还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关注全球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灵活适应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国公民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协作性和领导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公民需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们需要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和领导团队的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协调合作,激发团队潜力,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
大国公民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新时代的大国公民需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也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力量。
他们需要在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的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新时代大国公民的特征和责任的变化,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大国公民的教育需求。
在新时代,大国公民的教育需求应当具备多元化、跨学科、国际化和创新性等特征。
大国公民的教育需求应当具备多元化。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

面向未来: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国公民及其教育
时代在不停的变迁,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涌现,国际格局也在逐渐重构中。
在这个变革
时代,我们需要让未来的大国公民能够适应新的大环境,具备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竞争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大国公民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领袖和推动者。
首先,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参与经
济交流和文化交流,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此外,未来的工作环境也
将不同于现在的传统观念,绝大部分大国公民将需要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来工作和
交流,因此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和能力。
其次,教育需要培养创新能力。
在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那些具有创新思维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认可。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想出
好的点子,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教育需要让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人才将成为国家之间最
重要的资源。
为了成为优秀的大国公民,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自己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跨领域的交叉知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竞争环境。
总之,我们需要着眼于未来,让大国公民的教育具备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创新能力和
核心竞争力,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1. 引言1.1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概述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而公民教育则是培养公民素质和意识的教育活动。
在政治学的视角下,我国的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概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在一个政治体制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的国家,公民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促进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公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在政治学的视角下,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知识、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道德和行为的公民。
公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如政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政治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2. 正文2.1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目标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公民教育应该使公民了解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责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愿。
促进公民的政治素质提升。
公民教育应注重培养公民的政治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面对各种政治情况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强化公民的法制观念。
公民教育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公民教育应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激励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只有在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公民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2 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内容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制度知识教育、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参与政治活动能力培养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关于《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
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
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公民资格概念体系中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民资格中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张力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现实予以分析,以期阐明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及公民教育发展的逻辑理路,进而为明确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资格现代化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
”可见,公民教育乃是现代国家构建与发展的根本,承担着培育公民、推进民主、振兴国家、促进和谐的历史重任。
反观现实,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却刚刚起步,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回答。
其中,公民教育的西方根基与我国本土文化、历史之间的契合与张力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公民资格――这一具有浓重西方文化色彩的理论范式为视角,以其内在的逻辑对中国漫长、曲折而又极富特色的公民教育历史进行深入解读,力图探求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规律,从而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原则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与参考。
一、研究视角的适切性: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的相互关系所谓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教育。
在各国的教育实践中,公民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途径。
在理论研究中,公民教育可以分为:“关于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citizens hip)”、“通过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citizenship),“为了公民的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三种类型。
无论哪种类型,公民都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把握公民资格(citizenship)这一全方位概括公民的理论内涵的概念体系自然是理解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所在。
首先,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现代公民教育的现实起点。
与公民资格一样,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但是这时公民教育的对象仅限于社会中的一少部分人。
真正面向社会大众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始于***之后的法国。
1882年,法国率先开设了公民训导课程,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民教育”的思想,德国政府于1918年以宪法形式保障公民教育的实施。
此后,培养合格的公民就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
从历史发展上看,公民教育的勃兴乃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与现代公民产生之后,也就是在现代意义的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得以确认之后才出现的,也只有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以在国家法律和社会生活中明确确认,抽象的公民理念才具有了具体的内涵,公民教育也才具有了实质性的目标与现实的意义。
其次,公民资格的充分践行是公民教育的根本诉求。
公民教育以培养理想公民为根本目标,以培育公民意识,引导公民行为,塑造公民文化为具体使命。
这些使命与公民资格的内在理念则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
所谓公民资格具体包含身份地位;权利义务以及参与行动三个层面的内容。
其中身份地位即为公民法理地位的确认,而权利义务与参与行动层面都是指涉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具有真正公民资格的人不仅应该具有一国国籍,更应该从内心深处明确自己与国家共同体之间,自己与共同体中其他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中的公共生活。
而后者不但需要公民了解政治制度和政治运作的基本常识,更需要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较为深度的认同与强烈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切都与现代公民教育的根本诉求不谋而合。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民资格理念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公民教育观念和模式。
二、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初创时期。
当时公民教育的目的旨在改变国民“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团结力之相差”的现状,塑造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新型国民”。
可见,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起点与根本诉求与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基本相同。
然而,近代中国饱受外敌侵略欺凌的历史使中国的公民教育承担了更多的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其发展逻辑也随着国家的救亡图存、独立振兴的历史轨迹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清末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民教育”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局势日益严峻。
当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借着日益强劲的西学东渐之风,主张以“新民德”救国家于危亡,开启了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篇章。
其中,严复认为:“故欲为立宪之国,……又必有立宪之民而后可。
”“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
”梁启超于1902年2月到1903年1月撰写了洋洋十余万言的《新民说》,其基本观点就是中国之所以饱受欺凌的根源就在于国民素质不高。
因而,培育“新民”是国家摆脱危机的根本,是“今日中国第一要务”。
所谓“新民”应当具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义务思想、政治能力、进取冒险精神,还包括公德、私德、自由、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
”。
梁启超眼中的“新民”是相对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典型的“臣民”而言的。
他对于理想“新民”的论述以及对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国家内部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分析与西方欧美国家的公民理念与公民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唯一不同的是梁启超培育“新民”的目的在于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在于兴国安邦。
“民富则国富,民智则国文,民用则国强”,“未有其民愚陋、怯懦、涣散、混浊,而其国犹能立者。
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生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梁启超以培育新民进而兴国安邦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培育现代公民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教育家蔡元培更是提出将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修正为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贯彻了“自由、平等、下载”的西方公民理念,并使公民教育思想首次进入了国家的教育政策。
壬戌学制之后,公民科正式取代1902年确定的修身科,公民科以培养权责对应的合格公民为课程目标,以群己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为内容框架。
(二)抗战时期的“国民教育” 如果说清末民主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公民教育以思想启蒙为特色,以育民兴邦为根本,以破除专制,强调公民权利为核心的话,那么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公民教育则在思想启蒙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色彩,更加强调了公民内涵中“国民”的理念。
这种转变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中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陷入全面的生存危机则是所有背景中最为突出的元素。
从社会中的文化走向上看,这时,“新民教育”时期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人权思想、世界主义等开始退潮,代之而起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基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华民族所处的危亡局面,国家主义思潮重新兴盛起来。
公民教育界也一改以往强调个人主义、个性解放、公民权利的论调,提倡国家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成为思想界几近一致的观点。
其中张君劢就提出:“国家之存在理由在一切之上,个人利益应因国家之利益而牺牲。
”这种对公民义务的强调无疑与“新民教育”时期对公民权利的推崇有着本质的不同。
1928年国民党武力统一中国后,便把国民党三民主义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公民教育体系中设立了三民主义科,足见民族主义在当时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931年11月17日,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依据训政时期约法关于国民教育之规定确定其实施方针案》的文件。
文件宣布:“必须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了解民族意识,并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保护公共事业以及森林园地之习惯,养老恤贫防灾互助之美德”。
1935年9月19日,蒋介石在对云南昆明中小学以上学生的一次演讲中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使受教育的人,能够做一个好国民,做个好人。
”而所谓的好人与好国民就是要做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和“礼义廉耻”四维这些做人的根本信条。
可见,培育民族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当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民的责任与美德在理想公民的素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时推崇的公民美德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伦理要求大体相同。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理意义上确定了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民主权利,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公民教育发展的前提。
但是,由于刚刚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因素,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政治文化仍然具有历史发展的惯性。
再者,由于当时国际上的“冷战”氛围,国家实行的是“政治一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体制、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与之相适应,公民便被“人民”――这一与敌人相对应的有着很强阶级色彩与整体特征的概念所替代。
在“人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培养革命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螺丝钉”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新中国奉行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等人的“公民教育”思想,把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指导,把公民教育目标定位为培育适合时代发展和革命事业需要的接班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这使得新中国的公民教育具有了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公民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或“人民教育”。
到了***时期,学校领域里的“公民教育”几近瘫痪,而社会中文化风潮则使当时“人民教育”中的教条主义、革命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这时的“公民教育”已经蜕化成了“暴民教育”和“臣民教育”的杂糅。
(四)改革开放之后:公民教育思想复兴与多元并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进入了全面转型的社会变革时期,而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正好迎合此时的社会发展实际,为解决中国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因此,思想研究与教育实践领域又重新开启了对公民教育的重视和探讨。
尤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中国的公民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